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工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略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工商业政策

略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工商业政策

的政 策 , 布 取消 一 切 工商 业 捐 税 . 行 保 护 和扶 持 私营 工 宣 实 商业 发展 的政 策和 措 施 ,欢 迎私 人 工 商 业者 在 根 据地 投 资
背 ” [ 因此 ,9 9年 4月 4日陕 甘宁 边 区政 府公 布 的《 。3 瑚 13 陕 甘 宁 边 区抗 战 时 期 施政 纲 领》 中 规定 : 发 展 手工 业 及 他 可 “
私 营工 商业 制 定 和实 施 的一 系列 保 护 和扶 持 政 策 。是 边 区 私营 工商 业 发 展 的 主要 原 因 。边 区私 营 工 商 业是 边 区 新 民 主 主 义 经 济 的 组 成 部 分 。为 边 区 经 济 建 设 做 出 了重 要 贡
献。

甘 宁边 区 实 行军 事 包 围 和经 济封 锁 .停 发 了八 路军 的军 饷 和 军需 物 资 。 外 华 侨 和后 方进 步 人 士 的援 助 被 阻止 , 边 海 使 区工 业 日商 品 的供 应 骤然 紧 张 , 财政 经 济 出现严 重 困难 。在
这 种 情况 下 , 粉 碎 国民 党顽 固派 对边 区 的经 济封 锁 , 中 为 党

抗战 初期 陕 甘 宁边 区私营 工 商业 的概 况
抗 日战争 之 前 ,陕甘 宁 边 区所 在 区 域属 于 中国经 济 发 展 最落 后 的地 区 之一 。 农 经 济 占主 要地 位 , 整 体经 济 结 小 在
二、 陕甘 宁 边 区对私 营 工商 业 的政 策与 实 施 抗 战 时期 , 甘 宁边 区 政府 对 营 私 工商 业 是采 取 保 护 、 陕
以说 。一切 日用 品都 是依 赖 外 问输 入 ” …。人 民生 活 极 为贫
困, 购买 能力 极 差 , 业 经济 萧 条 。 9 4年 陕 甘边 、 商 13 陕北 工农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石油、煤炭、食盐的开发-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石油、煤炭、食盐的开发-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石油、煤炭、食盐的开发-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自给工业经济建设中进行了矿业开发,成功地对石油、煤炭、食盐等矿产品进行开采和生产加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打破了顽固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促进了边区工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为边区的巩固发展以及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开发石油陕甘宁边区北部的延川、延长、永坪等地,有着丰富的石油储量。

1911年,中国有关部门与美商美孚公司签订开采陕北油田的合同,随后在陕北延长等地进行开采,至1916年先后打了7口油井,后因出油量不多和运输困难等原因而终止。

1932年,国民政府有关部门成立陕北油矿采勘处,又在陕北的延长、永坪两地各打井4口。

截至1933年底,在陕北钻探成的20口油井中,除永坪一口油井正常出油外,其余均未有大的出油量。

1934年底至1935年春,陕甘先后解放了延长、永坪后,这里便成为陕甘根据地的区域。

由于战争环境的影响和缺乏石油生产技术及管理经验,这里石油的开采和生产曾一度陷入停顿的状态。

1935年10月, 中央和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克服困难整理油矿,重新开矿生产,到1936年4月,共开采原油7万斤,生产挥发油400斤,汽油2000斤,头等油2.5万斤,除供陕甘苏区自用有余外,并有部分运输出口到国统区。

后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央领导机关和暂时撤离瓦窑堡,放弃了延长石油油矿。

西安事变后, 再次进驻这里。

按照的指示,中央经济部接管了延长油矿,开始组织原有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恢复石油的开采和生产。

由于经过围剿与反围剿战争的破坏,油矿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受到了较大的损失,还有许多设备及机器的零部件散落,多数油井无法正常生产,虽有个别油井勉强恢复生产但出油量极少。

尽管如此,仍为边区油矿的开采创造了条件。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即由边区政府建设厅接管了延长油矿,成立了延长石油厂,先后投入生产资金10574元,组织力量对个别油井进行清理修复。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

抗⽇战争时期陕⽢宁边区的财政来源2019-08-28【内容提要】抗⽇战争时期陕⽢宁边区的财政来源在1937年⾄1940年主要依靠外部援助,外援占全部财政收⼊的51%到85%。

1941年⾄1945年外援中断,边区的财政来源主要靠各税收和公营企业的发展来提供。

【正⽂】抗⽇战争时期,陕⽢宁边区的财政来源分两个时期,1937年⾄1940年主要依靠外部援助;1941年⾄1945年主要依靠边区政府的各种税收和公营企业的发展来提供。

本⽂就这两个时期陕⽢宁边区的财政来源及与其相关的问题进⾏考查。

⼀、1937年⾄1940年的财政来源及1941年发⽣财政困难的原因抗⽇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的财政政策是⼒争外援,休养民⼒,医治创伤,积蓄⼒量,⽀持长期抗战。

这个政策的基本点是争取外援。

因此,在抗战时期的1937年⾄1940年,陕⽢宁边区的财政来源主要是依靠外援。

外援有两部分,⼀部分是国民政府给⼋路军的军饷,⼀部分是海外华侨和后⽅进步⼈⼠的捐款。

外援占边区财政收⼊约50%到85%。

1937年⾄1940年外援⾦额及占当年财政收⼊⽐率为(法币):1937年,4563.9万元,占年财政收⼊77.20%;1938年,46.8万余元,占年财政收⼊51.69%;1939年,566.4万余元,占年财政收⼊85.79%;1940 年,755 万余元,占年财政收⼊70%。

(注: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2⽉18⽇,见《抗⽇战争时期陕⽢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下称《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页。

)除外援外,其余的财政收⼊来源是少量的税收和⾏政性收费(包括没收款、罚款、⼟地登记⼿续费等)。

这⼏项收⼊缺1937年、1938年的资料。

1939年税收65.8万余元;没收款9.5万余元;罚款近1.9万元,⼟地登记⼿续费0.37万元,杂项2万余元,总计占年财政收⼊的9.17 %。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述评_曹敏华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述评_曹敏华
&%%# 年 !! 月 !% 日 第 !! 期( 总第 &,% 期)
中共福建 省 委 党 校 学 报
6789:;< 7= >8?@;: *;9AB CDE77<
&%%# F7G3!% , F73!!-HI:I9;< F73&,%.
・ 文史论苑 ・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述评
曹敏华
( 福建省委党校, 福建福州
彭德怀、 滕代远, 指出: “ 陕甘宁边区正加强兵工建 设, 但缺乏各种技师和工人, 请从晋东南抽调各种 兵工工人和技师, 只要政治上比较可靠, 数量愈多 愈好, 设法送延安分任军工工作” 。’&(-)!"0 由上可见,中共中央和八路军领导层把发展 军事工业视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必不可少的重要 条件,从兵工生产原材料的收集到兵工厂技术人 员的选调, 均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和要求。正是由于 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 工作要求,边区军事工业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从 小到大, 逐步发展起来。 其二,八路军和人民武装力量在对敌斗争中 枪械弹药的消耗量极大, 需要及时补充, 而国民政 府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后勤供应有 限, 乃至最终停止对根据地的接济, 促使边区不得 不自力更生加紧发展军事工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按照国共两党的 协议,由国民政府向八路军供应军费和物资。从 国民政府军政部拨发了一定数 #$!/ 年至 #$%" 年, 量的军费和军服给八路军。此外, 全面抗战开始头 几年,国民政府也向八路军供应过一定数量的弹 药, 但后来就停止了, 致使边区的抗战更加艰难。 朱德、 彭德怀等八路军领导人在 #$!$ 年 , 月, 给各兵团的一封电报中明确指出: 由于“ 中央政府 对我军之限制, 呈请改师为军、 增加经费至现在无 着落, 致造成困难。 ” “ 且弹药供给亦异常困难。 前呈 请发子弹六百万发, 仅批二十五万发。” 因此, 朱德 等领导人告诫部队指战员: “ 一切必须建筑在自力 ’/(-)!+#*!+&0 皖南事 更生, 不依赖国民党政府的接济上。” 变后, 国民政府停止了对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经 费、 物资供应。可见, 国民党当局的态度, 也迫使边 区不得不大力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 其三, 战时边区科技工作者, 依靠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的精神,将科研与战争需要和生产紧密 结合, 潜心研究技术, 解决了军工生产中的一系列 技术难题, 是战时边区军事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军事工业的发展既离不开物的条件,也离不 开人的因素。尽管战时边区物资匮乏, 财力不足, 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但边区仍拥有一批掌握机器 制造、 化学工业、 冶金、 地质等专业知识的技 术 专 家和能吃苦耐劳、 擅长兵器制造的能工巧匠, 他们 在生产实践中逐步解决了机械、 化工、 冶金等相关 技术问题, 生产出军工生产所需要的机器设备( 如 拉来复线的机床、 枪管校直机) 、 化工原料( 硫酸、 硝酸等) 、 金属材料( 灰生铁和精铜) 。同时还利用 收集到的麻线、 铜元、 破锅、 破铁犁以及日军 飞 机 轰炸延安时残留下的炸弹片等废旧物资,变废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商会的发展和贡献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商会的发展和贡献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商会的发展和贡献张光日 延安大学摘 要:抗战时期,重新设立的陕甘宁边区商会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自身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并且积极的响应政府号召,拥军支前,参与边区的建设,完成党和政府分配的任务,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商会 贡献在中共中央到达陕北之前,商会就已经以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

中共中央到到达陕北以后,采取鼓励和支持私营商业自由发展的方针,推动了新的商会的建立和发展。

作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会为边区的建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往学界对边区的商会较少关注和论及,笔者在此对其进行粗浅的介绍,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边区商会的发展1.边区旧的商会组织。

到了近代,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冲击,清政府开始实行重商主义,商人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逐渐开始摆脱“四民之末”的地位,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中国传统的商业体制和经营模式也受到很大的冲击,政府和商人们感到要想与强大的帝国主义竞争,必须打破以前的行业壁垒,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这就使近代商会这种能联合各业的更具凝聚力和组织性的商业组织应运而生,取代传统会馆的商会在各地相继成立,“商会之设,为各业商人互相联络,互相维持,以期振兴商务,自保利权起见。

”它具有“众商之会”的特性。

1903年,当时清政府的商部奏准劝办商会简明章程中指出:“当务之急,非设立商会不为功。

”在政府的推动下,各地相继成立了商会,原有的商业会所及商务公会等一律改为了商会。

l908年,随着陕西商务总会的成立,陕西各地掀起了兴办商会的热潮,到1915年前后,陕西各县也陆续成立了商务分会。

早在中华民国时期,境内就有6个县建立了商会组织。

据资料记载:1933年,中华民国政府在肤施(今延安)设商务会,主管工商户及集市交易等,后因故解体。

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支持中国革命
大生产运动为支持中国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为中国 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
大生产运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建设方面的能力和智慧, 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提供经验
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为中国 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它告诉我们,只有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需求。
推动经济发展
大生产运动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经 济发展,为全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 示范和引领,为全国的经济发展作 出了重要贡献。
增强人民自信心
大生产运动让人民看到了自己的力 量和价值,增强了人民对经济发展 的自信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奠定 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巩固了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发展阶段
大生产运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生产阶段、生产高潮阶段和生产自给自足阶段。每个 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实施策略。
意义与影响
大生产运动不仅提高了边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减轻了他们的负担,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 供了物质保障。此外,大生产运动还锻炼了边区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为中国的革命事业 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科学文化运动,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卫生运动,改善群众的卫生条件,提高 群众的健康水平
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民主运动,实行民主选举制度,保障 人民的民主权利
04
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与影响
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意义
提供物质基础
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为抗 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物 资和民用物资,保障了战争的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开发的历史反思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开发的历史反思
抗 战时期 陕甘宁边 区经济开发 的历 史反思

( 长 江大学文 学院
摘 要

湖北 ・ 荆州 4 3 4 0 2 0)
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 陕甘宁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进行 了经济开发, 取得 了巨大的成绩 , 同时在其开发政策和开发实践中
历史反思
文献标识码 : A
也存在着 一些 问题 , 对存在 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也有诸 多启示。
边 区地 形 复 杂 , 有塬地、 沟坡地 、 川地 、 丘陵地等, 其 中山 存在着很多问题 , 这些 问题的存在 , 首先是当时的历史条件造 和丘陵 , 约占8 0 %左右, 林牧业发展条件较好 , 边区的 自然条 成的。经济开发需要一定的物 质基础 , 需要科学的开发政策, 件适合农、 林、 牧 的 综 合 发展 。但 事 实 上边 区 的耕 地 面积 占总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需要具有较 高的文化素质和掌握一定 面积的 4 0 %- 5 0 %左 右 , 林 地面 积 仅 1 0 %左右 , 在 一些 人 口稠 密 技术手段的劳动者 。边区贫穷落后 , 经济基础薄弱, 资金积累 的地方 , 耕地 面积达到 6 0 %以上 。这种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经 率很低 , 同时 由于处于战时环境, 边区政府用于经济开发的资 济, 造成 了生态环境 的失调 。 金投入很有限 ,在制定开发政策上也首先是以应急为主要 目
关键 词 陕甘 宁边 区 经济开发
中图分类号: D 2 3 1
抗 战 时期 。 中国 共产 党 在 陕 甘 宁边 区开 展 了 以“ 大 生 产运 展 , 又 造 成 其 它几 种 自然 资源 的 闲置 和 浪 费 。
动” 为核心的经济开发 。 保 障了军需 民用, 提高 了人民生活水 3 边 区经 济 开 发 的短 期 行 为 平 ,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 边区开发从总体上来说 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开发, 是为 了解 决军事、 军需物资的迫 仍处于低水平 , 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 切 需 要 而进 行 的开 发 。这 种 应 急 的 开 发 , 注 定是 一 个低 水 平 、 l 经济开发要注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低 层 次 的 开发 , 是一个短期行为。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 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 边区的经济开发是在国共二次合作的背景下进行的,这 的物质基础。 人们在利用、 支配 自然 、 改善生态环境 的过程中, 就使边区政府蒙上战时体制 的色彩 ,边区的一切经济建 设和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的经济建设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的经济建设

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担负着抗日总后方的任务。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的军民自力更生、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对边区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建设,把一个地瘩民贫,经济文化落后的陕甘宁边区建成为“丰衣足食”的模范民主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在统筹安排、全面搞好边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社会改造等各方面建设的同时,把搞好经济建设作为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作为边区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

这是由以下原因所决定的。

首先,党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我党自成立以来主要从事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受战争环境的影响和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重视经济建设未能成为全党的共识。

长征结束后,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有了比较和平稳定的环境,我党从思想上系统地纠正了“左”倾错误,摆正了经济建设与政治斗争的关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搞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全党对经济建设的认识有了普遍提高。

这是边区政府能够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环节的重要的条件。

其次,陕甘宁边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决定必须重视经济建设。

陕甘宁边区地广人稀、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这里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痔,常年干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

广种薄收的农业是边区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的经济来源。

“朝天一把籽,吃饭靠老天”是边区生产力水平低下,难以驾驭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

1939年以来,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军民生活极端贫困。

为了战胜困难,解决边区军民的生活问题,为了巩固和扩大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坚持抗战,打倒日本侵略者,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边区建设的中心环节。

再次,日伪顽对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和进攻,迫使我党重视经济建设。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和共产党合作抗日。

但是,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逐步地实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从1939年底到1941年初先后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随后又停发了八路军、新四军的军晌,致使边区的外贸大部分停滞,外援难以接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2
抗 战 时期 陕甘 宁边 区私 营 工 业
都养羊 , 羊 毛 能够 为纺 织 业 提供 原 料 , 羊 油 亦 可制 作肥皂 , 各类 兽皮 又 可 以用 于制 皮 革 ; 边 区的森 林
2 . 抗 战 时期边 区私 营工 业 的阶段 式 发展 从 发 展 脉络 上 来 看 , 整体 上 抗 战 时 期 边 区的
1 9 3 7 - 1 9 4 0年 , 面积 达 到 4 0 0 0 0方 里 , 树 种 种类 多 样 , 丰 富 的木 材 工 业 建 设 大 致 经 历 了三 个 阶 段 : 1 9 4 1 — 1 9 4 2年 , 称 为 工 业 的 可 以加工成火柴 、 家具等 ; 从土地资源上来看 , 边 称 为 建 立 工 业 阶 段 ;
抗 日战争 期 间 ,陕 甘 宁革 命 根据 地 作 为全 国 状 况 十分 落后 , 1 9 3 5年 中央 红 军 到 达 陕 北 时 , 带
抗 日战争 的大后 方 ,面对 来 自 日本 帝 国主义 的战 去 的拥 有 1 0台 工作 母 机 和 4 0名 工人 的修 械 所 ,
争侵 略 和 国民党 反 动派 的 经济 封 锁 。 中共 中央 政 算是当时仅有的工业 。直至抗战开始 ,加上被服 府 正 确 分 析 了形 势 , 制定 了“ A己 动 手搞 生 产 ” 的 厂 、 印 刷厂 等 , 边 区总 共不 过 2 7 0多 名工 人 。而 当 “ 民间仅 有 一 些小 手 工作 方针 , 探 索建 成 了一 系列 具 有边 区特 色 的产 业 , 初 地 的 私营 工业 几乎 为零 ,
1 9 4 3 — 1 9 4 5年 , 称 为 争 取 工 业 必 区的 可耕 地 总 面积 约为 4千 万 亩 ,抗 战期 间边 区 初 步 发 展 阶 段 ; 边 区 的私 营工 业 作 为 边 区工 政 府 又鼓 励 、 组 织 民众 不 断开 垦 荒地 , 扩 大耕 地 面 需 品基 本 自给 阶段 。
南通 大学 学报 ・ 社 会科 学 版 第 3 1 卷 第 3期
双 月 刊 2 0 1 5年 5 月 出 版
抗 战 时 期 陕 甘 宁 边 区 私 营 工 业 的 发 展
陈 志 杰
( 南 通 大 学 政 治 学 院 ,江 苏 南 通 工业基 础薄弱 , 整体水平很低 。边 区政 府在 中共 中央领 导 下, 充 分利用边 区原 有
发展 资源, 推动 了边 区内私 营工业 的发展 。在边 区遭 受经济封锁和 围 困的情况下 , 私 营工业依 然获得 长足进 步, 为缓解边 区的经济 困难 , 为带动边 区各 项事业的建设 , 作 出了重要 贡献 。党和边 区政府在调 节劳资关 系、 直接 投 资、 帮助 引资、 税 收优 惠等 方面的特殊政 策 , 自成体 系, 富有 创造力 , 是 私营工业在抗 战期 间获得 蓬勃
济为经济主体而且处于很低水平 。当地整体工业 产盐 十余万驼 ” [ 2 1 ; 畜牧业较发达 , 几乎所有家庭
收稿 1 3期 : 2 0 1 5 一 o l 一 1 6
作者简介 : 陈志杰( 1 9 6 4 一) , 男, 江苏南通人 , 南通 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基金项 目: 江苏省 教育厅 高校哲 社基金项 目( 2 0 1 2 S J B 7 1 0 0 2 1 )
步建立起边区的工业体系。除了公 营工业和合作 坊 和盐 池 、 炭窑, 农 村 家庭 纺 织业 也 因 为外 来纱 布 『 1 1 。 以“ 经 济 中心 ” 延 社 工 业 外 ,私人 资本 主义 工业 也 受到 了边 区政 府 的大 量涌 入而 销声 匿迹 … …”
的重 视 ,它 的发 展很 好 地 弥补 了公 营工 业力 量 的 安 为 例 , 1 9 3 6年底 ,全 县 的手 工 业 产 值 只有 2万
其 发 展 基 本 遵 循 同样 的轨 迹 积, 开垦 的荒 地 可 以用 于 种植 棉 花等 工 业 原料 , 边 业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区 的 棉 田面 积 1 9 3 9年 为 3 7 6 7亩 , 1 9 4 0年 1 5 1 7 7 和脉络 。 1 9 4 0年 之 前 的 几 年 间 ,边 区财 政 开 支 中有 亩, 1 9 4 1年 3 9 0 8 7亩 , 1 9 4 2年 9 4 4 0 5亩 , 1 9 4 3年

1 . 边 区私 营工 业发展 的基本 条件

抗 战时期 陕甘 宁边 区私营 工业的 发展
自然 条件 。边 区的工 业 资 源虽 然 不 齐全 但依
然 较 为 丰富 ,如 当时延 长县 石 油储 量 居全 国各 县
陕甘 宁边 区是 中国最 贫瘠 而 且人 口稀 少 的地 第 一 ; 边 区煤 矿 量 居 全 国第 二 , 集 中在 盘 龙 、 瓦 窑 区,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 济长 期 占统 治 地 位 , 农 业 经 堡 地 区 ; 盐 池广 布 , 以烂 泥 池 、 黄 场 最好 , “ 每 年 可
发展 的最 大动 力。党和政府对 于私营工业的政 策 , 是新 民主主 义经济理论 最好的 实践 支撑 , 也是 中国共产党
政 治 成 熟的 最好 诠 释 。
关键词 : 抗战 时期 ; 陕甘 宁边 区; 私 营工业 ; 政 策
中图 分 类 号 : F 4 2 9 .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3 5 9 ( 2 0 1 5 ) 0 3 — 0 0 7 2 — 0 7
从土地资源上来看边区的可耕地总面积约为4千万亩抗战期间边区政府又鼓励组织民众不断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开垦的荒地可以用于种植棉花等工业原料边区的棉田面积19393767亩940577亩9439087亩9429445亩94350287亩产量也由94年的5083斤增加到944年的30448653292从地理位置来讲边区一直处在抗战的后方并没有直接受到战火的侵蚀
【 这种 状况 在 1 9 3 7年陕 甘 宁边 区建 有 限性 , 提 高 了边 区人 民 的生 活 , 促进 了边 区经 济 元 法 币左 右 。 的繁 荣 ,为抗 日战争 的胜 利起 到 了积 极 的推 动 作 立 后逐 渐 发生 了改变 。
用, 是 新 民主主 义经 济 的不 可 或缺 的组 成部 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