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不是修出来的》(詹婉园)-中华讲师网共38页文档
8.禅宗故事百篇

8.禅宗故事百篇本来面目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饱学经论,后来参学师兄灵祐禅师,一天灵祐对他说:‘听说你一向博学多闻,现在我问你──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智闲禅师一时语塞,回到住处,翻遍了书本,也找不到答案,再回来对禅师说:‘和尚慈悲,请您开示我,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沩山灵祐禅师斩钉截铁的说:‘我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告诉你答案的话,那仍然是我的东西,和你不相干,我告诉了你,你将来会后悔,甚至会埋怨我的。
’智闲禅师一看师兄不指示他,伤必地把所有经典烧毁,从此就到南阳自崖山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昼夜六时如哑吧吞含火珠地思考这个疑团,有一天在田园除草,忽然锄头碰到石头,咯答一声,顿然身心脱落,而大彻大悟,于是沐浴焚香,对着沩山遥拜着说:‘和尚您实在大慈悲了,假如当初您告诉了我,我就没有今日的喜悦了!’禅的悟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要我们去心领神会的乞丐与禅挑水云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可以说饱参饱学,并在各地教过禅人。
他所主持的这一个禅院,因此吸引了太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半途而废,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
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三年后,他的一位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些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人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的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要怎样我才能有资格呢?’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名门人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
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伙同这位学生将尸体搬至山边埋了,事完之后,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
挑水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他这位学生却始终未能入眠。
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入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伙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
禅不是修出来的完整ppt

健康 关系
三、全面了解自己
想法
理解
认为 经验
我的感受
情绪
概念
我的色相
形象
我
评判 我的意识
认知
我的行为
善恶
讲理 不讲理
有为 无为
家庭
事业
我的思想 (想法)
财富
健康 关系
三、全面了解自己
• 这个“什么都没有”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 这个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自性(空性)!
• 就是禅。
二、交流讨论
三、全面认识自己
• 当我想到你,我就成为了你,我就知道你的 所有信息。
• 当我看到山,我就成为了山,我就知道山的 所有信息,
三、全面了解自己
• 生活禅: • 做事的时侯置心一处,工作效率就会很高,
而且不累。 • 吃饭只是吃饭,睡觉只是睡觉。 • 不做事的时侯就可以让自己静下来,勿看、
勿听、勿想、 进入那个空,让空延长。
• 知道有念无念, • 知道就好, • 不做任何的评判作为。 • 不刻意去想,也不刻意不要想,只是任其自
然。
三、全面了解自己
• 空有什么妙用? • 因为我们在“有”的状态时,头脑不清净,
是个发射器,那么你对自己、及对自己以
外的世界就所知甚少,就没有智慧可言。
三、全面认识自己 • 当你不停地思维,也就在不停地向外发射
• 动态的那面是人们的生活过程,从来没有静 止过。
• 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印象,心理状态,思想, 行为,意识等,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我。
• 这个“我”就是生活与工作的总指挥,人们 相信自己是对的。
三、全面了解自己
• 由于动态的一面是环境的产物,所以环境改 变,我也就改变。
2021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禅理故事

2021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禅理故事自己给自己幸福一天,一个老禅师来到一个渡口边,渡口上连着一条绳索,下面是一只孤零零的小船,随着水波轻轻地摇晃着。
禅师上了船,正准备拉绳索时,身后跑来一个脏兮兮的叫花子,一跃跳上了船。
禅师却赶紧走下船。
坐在岸边的石块上。
叫花子疑惑地问:“何必这样呢?你不渡我,我来渡你不行吗?”禅师平静地说:“我不渡你。
也不要你渡。
我要自渡。
”那叫花子听得懵懵懂懂,不屑地看了一眼禅师,哼着小曲,得意洋洋地走了,嘴里还嘟囔着“有人渡你还不要,还偏要自渡,真傻。
”叫花子一边跑一边不了地转头看一看趴在原地闭目养神的禅师,他真的就是不禁心中的疑惑,就又扎着船绳回去。
说道:“你这个老和尚啊,脾气怎么这样怪异呢?偏偏不与我同渡河河,这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老禅师依然心平气和地说道:“搞什么事情都必须靠自己,不要无知别人去照料你,这就是没绝对确保的。
自己依靠自己,最可信。
因此,我不能涧你,你也不必涧我,我自己涧就行了。
”听完禅师的话,叫花子终于恍然大悟。
他马上跪在禅师的面前,感激地说:“大师的指点我铭记在心,我一定好好从头开始,不会辜负您,也不会辜负我自己的。
从今以后我要自渡,要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几个春秋过去了。
一天,一位气宇轩昂的信士走进老禅师跟前。
二话没说就抬起了。
禅师刺皮双目,静静地说道:“你就是当年的那个叫花子吧?”施主说:“正是,受您点化之后,我经过几年的努力,先是到一个裁缝店里当小伙计,后来自己开了个店,现在已经是镇上有名的裁缝店老板,富甲一方了。
我这次来,就是来报答您的,我带了一百两黄金,希望能让您的生活不再这么清苦……”禅师依然心平气和地说道:“佛不要告慰,我也不要告慰。
你如果真存有真诚,就在渡口处修筑一座石桥吧。
”没多久,河上就架起了一座彩虹似的石拱桥。
放下,或者练习网上流传一则警世小故事,一女子因情爱之苦向智者求救:“师父,为什么我还无法认输?”智者起身女子圣索弗桌子上的杯子,女子照做了。
禅的名义

《禪的名義》2001/2/3-4講於加州大覺蓮社大覺蓮社主人葉敏居士,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法友,今天有因緣我到這裡,我們共同地學習佛法。
我原來和葉居士說這件事的時候,我是說這個講題是「禪與淨土」。
但是我現在想,這個題目太大了,我想可能我就講一半好了,就光是講禪,淨土不講了。
禪這件事,我們漢文佛教徒聽到這句話,很容易想到中國禪宗的禪,很容易這樣想。
在我個人的看法,古代的禪,達摩禪師來到中國,他傳的禪是非常殊勝的;但是後來的禪,另當別論。
現在我們要學習禪,也不限於禪宗的禪。
我認為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都是禪!禪是遍於一切佛法的,不是單獨地有一個禪,我個人的思想是這樣子。
現在看我寫的講稿。
禪是梵語,漢譯叫做靜慮。
「禪是梵語」,這不是中國話,「漢譯叫做靜慮」。
「靜慮」這句話,「靜」主要指我們的內心,內心能夠寂靜住。
我們的心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直是動亂的,現在學習佛法以後,要改變這種情況,要寂靜,不要亂,這是一。
「慮」是智慧,凡夫一直是沒有智慧的;但是學習佛法以後,要有智慧。
但是靜慮這個慮,這裡似乎又不是指佛法的智慧,是世間的智慧,但是超過了欲的境界。
這就簡單地說到這裡。
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
下邊我引《攝大乘論》上的話:「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這是《攝大乘論》上的解釋。
能夠消除所有散動,就是經過長時期的靜坐,要有一個方法的。
用這個方法消除內心的散亂,使令心不要動、不要亂,就是明靜而住的意思。
「及能引得內心安住」,前面是動亂消除了,然後內心就能夠明靜而住,這就叫做靜慮。
這樣講靜慮,這不是佛法的靜慮,是世間人的靜慮,就是指色界天的那個靜慮。
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是欲界,要超過欲界、達到了色界的境界的時候,他內心的寂靜住叫做靜慮。
所以這不是佛法中的禪,是世間上的禪。
但是我們現在學習佛法,為什麼講世間的禪呢?因為世間的禪,在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的人也需要,也需要這個禪,所以要講這個禪。
静止的流水

静止的流水阿姜查现在,请你用心听,不要允许你的心追随其他事物而迷失。
想像这种感觉──当你独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个地方,坐在这里,当下,有什么呢?只有身和心这两样东西,如此而已。
现在这个坐在这里的外壳里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
而在每一刻中觉知和思考的则是「心」。
这两样东西也叫做「名(nAma )」和「色(rUpa )」。
「名」,意思是指没有「色」或形体。
所有的念头和感觉,或受、想、行、识四种精神上的蕴(khandha ),都是「名」,它们没有形体。
当眼睛见到形体时,那个形体叫做「色」,而那时的觉知叫做「名」。
它们总称为「名」和「色」,简单地说就是身和心。
要了解:当下这个时刻坐在这儿的,只有身和心。
可是,我们常把这两样东西给互相混淆了。
如果你想得到平静,就必须知道它们的真相。
目前,心的状态仍是未训练的──污秽而不清明,还不是清净的心。
我们必须透过修习禅坐来进一步训练这颗心。
有些人认为,禅坐的意思是以某些特殊的方法坐著,可是,事实上站著、走著和卧著都是禅修的工具,你可以在一切时中修习。
「三摩地(samAdhi,定)」,字面上的意思是「稳固地建立起心」。
要增长三摩地,并不必要去压抑心。
有些人试图以静静地坐著,完全不让任何事物干扰他们,来得到平静,但是,这就如死了一般。
修习「三摩地」是为了增长智慧和理解。
「三摩地」是坚固的心──心一境性。
它专住在那一境上呢?它专住在平衡的一境上,那就是它的境。
但人们试图以安静他们的心来修习禅坐。
他们说:「我试图禅坐,可是我的心连一分钟都无法静下来;一下子飞到这儿,一下子又飞到其他地方去......,我怎样才能使它停止下来呢?」你不必去停止它,重点也并不在这里。
有移动的地方就是理解生起的地方。
有些人抱怨说:「它跑掉了,我把它拉回来;它又跑掉,我就再一次把它拉回来......」因此它们就坐在那儿拉来拉去。
他们以为自己的心在到处乱跑,实际上,它只是看起来好像在四处乱跑。
举个例子,看看这间讲堂......,你会说:「噢,好大啊!」事实上它根本不算大。
禅的入门方法

每式身体不动,肌肉和神经放松,各作三到七次。动作缓慢柔软,眼睛睁开,呼吸自然,头部运动的目的,在使头部血液减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动力,使头脑清新,渐渐宁静。
2、全身按摩——在打坐以后,站起之前,搓热两掌,先用拇指背轻轻按摩双眼,依次用双掌按摩面部、额部、后颈、双肩、两臂、乃至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再下至右面的大腿、膝盖、小腿,左面的大腿、膝盖、小腿。此一自我按摩的运动法,能使因初学坐禅而感到的疲劳,完全消除,身心感到柔和温暖与舒畅。唯其在按摩时,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掌心或指头
2、交脚坐——两脚均置于地,各内向后收,结果,两脚掌向上,置于两小腿乃至两大腿之下。
3、跨鹤坐——又名为日本坐,因为迄今的日本人,在日式的室内的正式坐姿,仍是用这种方式。即是双膝脆下,两脚的大拇指上下交叠,将臂部坐落在两脚跟上。此种坐法,在中国古代未用高椅高桌之时普通人在正式场合,也是如此坐。
一、初级:也就是开始修习坐禅方法的同时,便教学生练习。
1、头部运动——此在坐下之后,打坐以前使用。先将两手平置于左右两膝,勿用力,身体坐正,再作头部运动的四个方式:
①头向下低,再往后仰。
②头向右倾,再往左倾。
③头向右后转,再向左后转。
④头顺着时针方向,前、右、仰、左转,再逆着时针方向,前、左、仰、右转。
பைடு நூலகம்
6、正襟危坐——以上各种坐法,均系席地而坐,此式则坐于与膝同高的椅子或板凳上,两脚平放于地,两小腿垂直,两膝间容一拳的距离,背不可依靠任何东西,仅臂部坐实,大腿宜悬空,与小腿成一直角。
以上六种,除了坐姿不同及如意自在坐的手姿不同之外,其他均用七支坐法的第二至第二至第七项规定的标准。功效最大最快而且能够经久稳固的坐姿,仍以最难的跏趺会,最为可靠。因此,初学的人,尽可用你觉得最舒适的坐法,以不让自己产生畏惧心为原则,渐渐地试着用较难的坐法,是有益无损的。
四禅八定专题(五)禅修中的问题

四禅八定专题(五)禅修中的问题1.要离五盖——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
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
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
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
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
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
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五盖也指财色名食睡!初禅的觉受——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
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
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
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
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
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
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
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
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
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
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
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
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
k禅门锻炼说

禅门锻炼说一卷。
明·晦山戒显著。
又称《禅林锻炼说》。
收在《万续藏》第一一二册、《禅宗全书》第三十四册。
本书系仿《孙子兵法》十三篇之体裁所撰的禅众训练书。
作者自序云(万续112·985上)“锻禅说而拟之孙武子何也,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柱下之言确矣。
佛法中据位者,治丛林如治国,用机法以锻禅众如用兵。
”由此可知本书内容,是兵法在禅门中之运用。
书中之十三篇之篇目为坚誓忍苦、辨器授话、入室搜刮、落堂开导、垂手锻炼、机权策发、奇巧回换、斩关开眼、研究纲宗、精严操履、磨治学业、简练才能、谨严付授。
◎附一:林元白《晦山和尚的生平及其禅门锻炼说》(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5})晦山的著作,有《禅门锻炼说》、《现果随录》、《佛法本草》、《鹫峰集》(见《灵隐寺志》)及《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晦山订阅、济岳笺)等。
《佛法本草》和《鹫峰集》已不传。
《现果随录》四卷,是他晚年回忆平生所见所闻的因果报应随笔。
《禅门锻炼说》仿《孙子兵法》体裁分十三篇,是他阐述锻炼禅众方法的精心著作。
署名“江西南康云居山真如禅寺晦山戒显著”,前有序,后有跋。
自序作于辛丑孟春(清·顺治十八年,1661)上元日,时住云居,而跋写于黄梅四祖方丈,未记年月。
考晦山自云居移笠黄梅,即于是年。
这部《禅门锻炼说》是他在云居山写成并自序,到了黄梅破头山加跋付梓的。
其自序云“佛法中据位者,治丛林如治国,用机法以锻禅众如用兵。
拈花一着,兵法之祖。
西天四七,东土二三,虽显理智,暗合孙吴。
(中略)嗣后黄檗(江西高安黄檗山希运)、临济(河北正定临济寺义玄)、睦州(浙江建德开元寺陈尊宿道明)、云门(广东乳源云门寺文偃)、汾阳(山西汾阳太平寺善昭)、慈明(湖南石霜山楚圆)诸老,虚实杀活,纯用兵机。
迨乎妙喜(大慧宗杲),专握竹篦,大肆奇兵,得人最盛。
五家建法,各立纲宗,韬略精严,坚不可破,而兵法全矣。
自元及明中叶,锻炼法废,寒灰枯木,坑陷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