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幻觉》学案

合集下载

小学课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小学课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小学课文《落日的幻觉》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落日的幻觉》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

学习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学会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自然环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落日的幻觉》简介:课文《落日的幻觉》是一篇描写夕阳美景的文章,通过作者对夕阳的观察和描绘,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2.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查字典、组词、造句等方式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3 课文解析:学生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夕阳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生字词: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组词、造句等方式。

3.3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3.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回家作业: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字词。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5.2 回家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家作业进行批改,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

5.3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利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小学课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小学课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小学课文《落日的幻觉》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落日的幻觉》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落日的幻觉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交流和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学生能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落日的幻觉》是一篇描述落日现象的科普文章,通过介绍落日的幻觉现象,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奇妙之处。

2.2 课文重点词汇和句子: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词汇有:落日、幻觉、大气、折射、光彩、太阳等。

学生需要理解的句子有:例如“当太阳落山时,大气中的尘埃和水分会将阳光折射,产生出一道道绚丽的光彩,这就是落日的幻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落日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落日现象的兴趣,导入新课。

3.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3 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落日幻觉现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阅读理解测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科普知识拓展:教师可以进一步介绍关于太阳和地球的科普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5.2 环保教育: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学材料:准备课文《落日的幻觉》的文本材料。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者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6.2 教学环境:确保教室环境安静、整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落日的图片或者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落日幻觉的好奇心。

落日的幻觉教案(精选7篇)

落日的幻觉教案(精选7篇)

•••••••••••••••••落日的幻觉教案落日的幻觉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落日的幻觉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落日的幻觉教案篇1一、导入: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观察到了什么?再看第二幅,你看到黑点了么?其实,第一幅图中,轮子并没有转动,第二幅图片中一个黑点也没有。

这都是我们的幻觉。

即便是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十课《落日的幻觉》去探索落日的奥秘。

(板书课题)师: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一个善于提前做好准备的人,对于科学奥秘的探索更得如此,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好,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自学探究二、默读课文自学探究读课文思考:1、注音2、解词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板书:幻觉、原因)(先概括后提问第二题)三、重点研讨快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落日幻觉以及解释幻觉产生的原因的句子。

师:文章第几段描写了落日的幻觉景象?(第二段)同学们想不想看到落日的奇异画面?(想)那么,我找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落日的每一幅画面。

放音乐!看到落日的画面了吗?美不美?现在请判断图片中出现的是落日中的哪一种幻觉,并用科学道理来解释落日中的几种幻觉形成的具体原因。

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看哪个小组判断得快。

师: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是怎样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说明白的呢?四、小组合作探究1、找出文中的过渡段并分析它的作用。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介绍幻觉产生的原因和描写幻觉的顺序一致吗?为什这样安排?3、本文为了更好的阐明事理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师: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科学道理很抽象,作者又是怎样吸引读者去阅读呢?答案是准确生动的语言。

现在我们就赏析一下本文的语言。

落日的幻觉(上课导学案)

落日的幻觉(上课导学案)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1、积累生字词2、了解落日的各种幻觉及产生的原因3、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4、体会本文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5、培养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明确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二、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给红字注音(5)yùn yín qǐxuàn yān蕴.含吟.咏绮.丽绚.丽殷.红zhuìbóyǎn sǎn坠.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散.射(流程:展示+点评)2、自主探究:探究一:一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说明顺序。

(3+3+3)1、落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幻觉?2、造成幻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填表回答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太阳看起来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的原理。

(大气层增厚,而黄色、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是弯曲的,大气层(底层高层)密度不同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红色光蓝色光叠合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原理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逻辑顺序(流程:思考+讨论+展示+点评)探究二:二读课文,分析句子说明方法。

分析下列句子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5)(1)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引用)(2)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

(列数据)(3)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作比较)(4)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叠合而产生的。

(作诠释)(5)日落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6)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2)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2)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

2、能概括出落日的幻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3、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导入:图片导入,观察展示的图片说说图片内容,引出“幻觉”,进而引出课题。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积累文中生字词。

幻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变化多端: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思考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落日时有哪些幻觉现象?
4、日落时的幻觉现象的成因是什么?
合作交流:
1、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本篇课文的说明对象?
2、落日时有哪些幻觉现象,日落时的幻觉现象的成因是什么?
拓展探究:
观赏图片,说一说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现象都是真实的吗?通过学习此文,你得到哪些启示?课文小结:。

《落日的幻觉》学案

《落日的幻觉》学案

《落日的幻觉》学案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理解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B、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把握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时安排:一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

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展示图片)——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

2、文题目是“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自读文,说说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读文,教师明确。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明确要点: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

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

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明确要点: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

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落日的幻觉》教案一等奖3篇

《落日的幻觉》教案一等奖3篇

1、《落日的幻觉》教案一等奖设计缘由:拿到八下语文书,翻看目录,我看到了一篇陌生的文章《落日的幻觉》,而且它吸引了我的眼球。

这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我翻看了文本后,有些失望,它并不是我想象中的优美散文,而是一篇科技说明文,作者给读者解说了落日幻觉形成的原因。

于是我在想,学生看到《落日的幻觉》会不会有我同样的感受呢?到班里了解了一下,学生果然有我一样的感觉。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是因为“落日”本身给人的是一种情绪化的感觉,想到的也不免是情感的抒发。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应该关注到这样的一种情况。

于是我想以“落日”为话题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课,但是又得凸显科技说明文这一重点。

第一课时预习《落日的幻觉》,理解文章内容,知道是一篇介绍落日幻觉形成原因的文章。

课后让学生感受“落日”,写一篇以“落日”为题的文章。

第二课时,补充了一篇散文和一篇小说,与《落日的幻觉》进行对比阅读。

下面就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体会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功用,能说出科技说明文的功用;2、感受不同文体的语用思维;3、能说出科技说明文与文学作品的描写时的不同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一、师:我们已经读过《落日的幻觉》、《观长江落日》和《落日》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分别是什么文体呢?《落日的幻觉》是什么文体?生:科技说明文。

师:那《观长江落日》是什么文体?生:(有说)记叙文,(有说)写景的文章师:是写景的散文。

师:《落日》是什么文体?它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小说。

师:《观长江落日》是散文,《落日》是小说,再加上诗歌、戏剧,这就构成了文学四大体裁。

二、师:今天我们关注散文、小说、科技说明文。

我们读文章关键在于有所得,那么读了这三篇文章后,你从中获得了什么?读了《落日的幻觉》,你获得了什么?生1:我懂得了为什么会产生落日的幻觉。

师:他用了一个“懂得”来表达收获。

生2:读《落日的幻觉》,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天空中出现神秘蓝灰色暗弧和亮弧时,西方填空会出现迷人的紫色。

《落日的幻觉》学案

《落日的幻觉》学案

《落日的幻觉》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识记并掌握重要的生字、多音字和重点词语。

2、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准确提炼信息语句。

3、理清说明顺序,找准说明方法并运用实践。

4、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阐释自然现象。

一、课前预习1、字音。

(给加点字注音)幻.觉()吟咏..()()绮.丽()气息奄奄()殷.勤()散.射()坠.落()日薄.西山()殷.红()散.步()堕.落()薄.荷()薄.饼()2、词句积累。

(1)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语出《》,作者含义:(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语出《》,作者含义:(3)绮丽:(4)殷红:二、课堂跟踪1、理清课文思路,补充表格内容。

(课后习题一)本文体裁:说明文;本文的说明顺序:2、课文说明方法探究(1)十种说明方法回顾:下定义、、、、、、、摹状貌、列图表、作诠释。

(2)分析各语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语段一: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

语段二: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是扁的。

语段三: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3)方法小结:三、课后巩固阅读《鸟巢》语段,完成练习。

“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框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

建筑顶面成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

体育场外壳采用可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使屋顶达到完全防水的要求,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

许多看过“鸟巢”的人这样形容:那是一个可容10万人的温馨鸟巢!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日的幻觉》学案
【一】预习提示
本文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说明文。

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介绍了落日各种奇异幻觉,接着笔锋一转,介绍了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

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二】预习内容
【第一步:认真仔细,梳理课文】
1、请认真阅读课文两遍,标清小节。

3、文章运用了哪些典型的说明方法?请各举两例。

说明方法:
例〔1〕
例〔2〕
说明方法:
例〔2〕
4、请在文中找出几个表达本文语言生动性的词语和句子,并择一例说说其生动的原因。

词语:
句子:
句子:
句子:
原因:
【第二步:充满信心,深入思考】
1、科普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一种,你觉得它除了应具备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应具备什么特点,为什么?
答:
2、结合«落日的幻觉»及下文«落日变大了»所获得的知识,补充一下课文第七小节〝落日变大〞的原因。

〔至少归纳出三点〕
答:



【附参考资料】落日变大了
如果我们用一架调好的照相机各拍一张落日和中午的太阳,比较一下便会发现它们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好像是落日大些呢?
原来我们的眼睛在观察物体时,感觉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实际大小,另外还受距离远近、背景衬托以及物体本身亮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先说〝背景衬托〞。

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

晚上,太阳要从地平线落下,由于地平线离我们很远,远处背景中的树木、房屋小得使人看不清楚,太阳在这个背景下落在地平线上,看起来就显得很大;而中午太阳高挂在广阔的天空,和大地上近处高大的树木和房屋比较,就显得很小。

再说说〝光渗现象〞。

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

当太阳下山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
因而太阳显得明亮,光渗现象不显著,看起来就觉得小了。

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落日大些的原因。

同时,跟眼睛的结构也有关系。

晚上所见太阳之所以比中午显得大些,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落日的位置低,我们观察时眼睛是平视的,眼球中的晶状体保持正常的状态,凸起程度较小,焦距较大,太阳透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也较大。

而中午我们观察太阳需要抬头仰视,又由于受头颈弯曲程度的限制,太阳光不能直射进入人眼,我们看太阳是斜视的,为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像,晶状体便会不由自
主地凸起来,使其焦距变小,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会变小些,所以仰视时会觉得太阳小些。

另外,还因为是光线折射的缘故。

我们早上看太阳时因角度低,光线经过的空气层较厚、密度较大,会产生折射作用。

中午时空气层相对薄一些、密度较小,光线又是直射,看起来比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