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第29点 解决力学问题的三种基本功精讲精练 沪科版必修1
(2020沪科版必修第一册)高一物理辅导讲义-第三节 力学单位制

第三节力学单位制一.单位制【知识点的认识】一、单位制及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1.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共同组成了单位制.(1)基本单位: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力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有长度、质量、时间,它们的国际单位分别是米、千克、秒.(2)导出单位是由基本单位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有力(N)、速度(m/s)、加速度(m/s2)等.2.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单位物理量名称物理量符号单位名称单位符号长度l 米m质量m 千克kg时间t 秒s电流I 安(培) A热力学温度T 开(尔文)K物质的量n 摩(尔)mol发光强度I 坎(德拉)cd特别提醒:(1)有些物理单位属于基本单位,但不是国际单位,如厘米、克、小时等.(2)有些单位属于国际单位,但不是基本单位,如米/秒(m/s)、帕斯卡(Pa)、牛(顿)(N)等.【命题方向】题型一:对力学单位制的认识例子:关于力学单位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千克、米/秒、牛顿是导出单位B.千克、米、牛顿是基本单位C.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g,也可以是kgD.只有存国际单位制中,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才是F=ma分析:在力学中,质量、长度及时间作为基本物理量,其单位作为基本单位,而由这三个量推出的单位称导出单位;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单位制;而在国际单位制中,我们取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时间单位秒作为基本单位;而由这些基本单位根据物理公式推导得出的单位为导出单位.解答:A、千克是质量的单位,是基本单位;故A错误;B、牛顿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公式推导得出的单位,为导出单位,故B错误;C、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只能利用kg,故C错误;D、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为F=kma,只有在国际单位制中,k才取1,表达式才能写成F=ma;故D正确.故选:D.点评:由选定的一组基本单位和由定义方程式与比例因数确定的导出单位组成的一系列完整的单位体制.基本单位是可以任意选定的,由于基本单位选取的不同,组成的单位制也就不同,如现存的单位有:市制、英制、米制、国际单位制等.【知识点的应用及延伸】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1.简化计算过程的单位表达:在解题计算时,已知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计算过程中不用写出各个量的单位,只要在式子末尾写出所求量的单位即可.2.检验结果的正误:物理公式既反映了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确定了各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因此,在解题中可用单位制来粗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如单位制不对,结果一定错误.【随堂检测】一.选择题(共11小题)1.下面哪一组单位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A.米、牛顿、千克B.千克、焦耳、秒C.米、千克、秒D.米/秒2、千克、牛顿2.下列关于单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公式F=ma中,F、m、a三个量可以取不同单位制中的单位B.国际单位制中力学基本单位是米(m)、克(g)、秒(s)C.牛顿(N)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1N=1kg•m/s2D.加速度的单位是m/s2,是由m、s两个基本单位组合而成的3.下列物理量对应的单位正确的是()A.角速度:m/s B.重力势能:W C.电阻率:ΩD.电动势:V4.下列各组单位都属于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的是()A.牛顿,米B.安培,摩尔C.焦耳,千克D.库仑,秒5.近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空军和海军,新增舰船是除美国外其他国家的总和。
高中物理沪科版必修1--【点拨】(沪科版)物理必修一 学习方法总览简释

点拨必修一物理JK方法总览简释1.理想模型思想:所谓理想模型思想就是把要研究的问题,在抓住要点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抽象,建立理想化的模型,用模型去代替客观原型,从表面看它有些失真,但是它可以更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同时物理模型可以使抽象的理论更加形象化,便于研究问题.2.极限思想:通过求出某物理量的极值,进而以此作为依据解出与之相关的问题的思想.3.微元思想:就是把研究对象分为无限多个无限小的部分,去除有代表性的极小的一部分进行分析处理,再从局部到全体综合起来加以考虑的科学思维.4.等效思想:从效果等同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一种科学思想.等效的思想在物理学中应用很广,比如重心、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5.建模思想: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将研究对象本质的、具有共性的东西科学抽象出来而建立物理模型的思想.6.化曲为直思想: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其对应的图像为曲线,不便于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探究该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的倒数关系,将它们对应的图像转化为直线,就很容易判断出对应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定量关系时,转化为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倒数之间的关系.7.图像法:根据题目要求作出对应物理量的图像,然后根据所作的图像作出判断的解题方法,应用图像时往往要看图像的斜率、截距、面积、交点等.8.公式法:据题目的要求,利用课本上或参考书现成的计算公式,找出适合本题的计算公式,并直接带入计算.9.逆向思维法:从所求的目标开始,逐步反向分析,即为了计算出所求的物理量,看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若所需要知道的物理量仍未知,可再看要计算出这个物理量还需要其他哪些物理量.就这样逆向分析下去,一直推到解答出需求的物理量.10.平均速度法:平均速度法是依据平均速度公式直接或间接解题的方法.11.整体法:整体法是指对物理问题中的整个系统或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把相互联系的多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12.分段法:对于一些多过程的物理问题,通常可以采用分段处理的方法.如竖直上抛运动,通常可以分成上升阶段(a=-g、vt=0)和下降阶段(自由落体运动)来处理.13.比例法:利用物理学公式及已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得到待求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方法.14.逐差法:就是把测量数据中的因变量进行逐项相减或按顺序分为两组进行对应项相减,然后将所得差值作为因变量的多次测量值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15.图示法:通过画出草图来使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更直观,形象和简捷,使解题简便的方法.16.假设法:假设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在使用本方法解答物理问题时,通常依据题意先作某个假设,然后在此假设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定律、定理、特点、条件等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17.二力平衡法:运用二力平衡原理进行分析的方法.18.隔离法:把所研究对象从整体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的方法称为隔离法.可以把整个物体隔离成几个部分来处理,还可以对同一个物体,同一过程中不同物理量的变化分别进行处理.采用隔离法能排除与研究对象无关的因素,从而进行有效的处理.如果要计算物体系内部不同部分间的作用力,就必须要采取隔离体来研究.19.图解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画出不同状况下的力的矢量图(画在同一图中),然后根据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变化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20.解析法:对研究对象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应变参量与自变参量的一般函数式,然后根据自变参量的变化确定应变参量的变化.21.作图法:根据题意作出物理量关系的示意图,使物理量之间原本抽象的关系变得直观、清晰,便于理解分析,有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22.计算法:处理某些物理问题时,可以根据物理情景列出数学表达式,即通过数学方法计算结果.23.正交分解法:物体受多个力的作用时,通常把这些力沿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分解,即为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坐标的建立原则是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24.控制变量法:当研究某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先使一个因素变化而控制其余因素不变,从而逐一探究出此物理量与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25.知识关联记忆法:在选择实验器材时,可以通过回顾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器材,从而确定实验器材,即采用知识关联的方法来记忆所需实验器材.26.近似处理法: 对某些物理量的数量级进行大致推算或精确度要求不太高的近似处理方法.27.量纲分析法: 在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成国际单位制单位后,只要公式使用正确,计算结果必定是用国际单位制来表示.即可以用量纲分析法来检验公式正误.28.动力学的方法:在动力学问题中,如果知道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测出物体的质量,也就是说可以用“动力学的方法”来测定物体的质量.29.瞻前顾后法:瞻前顾后法指的是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瞬时问题时,既要分析变化前的受力,又要分析变化瞬间的受力,从而确定加速度.30.合成法: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产生加速度时,合力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解题时应用平行四边形将这两个力合成,然后运用几何知识求合力.31.程序法:按照物理过程或状态的先后顺序、针对题目给出的物理情景,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逐个分析的解题方法.32.巧用参考系:由于运动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参考系中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往往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从而可以方便简洁地解决问题.33.巧用推论解题:在处理一些物理问题时,可以巧妙的引用一些已有的推论解题,从而简化解题步骤。
沪科版(2019)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第1章物体运动的描述1.1运动与质点模型同步练习

6.C
【详解】
由题意,坐标系原点定在桌面上,向上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A点在坐标原点的正上方,且在坐标轴的正方向上,且离坐标系原点的距离为0.11m,则A点的位置坐标为xA=0.11m;B离坐标原点的距离为0.09m,且在坐标轴的负方向,故B点的位置坐标为xB=0.09m。
故选C。
7.C
【详解】
C.地面D.直升机驾驶员
二、填空题
13.列车从北京开往上海,求运行时间的时候,列车的长度_________忽略;若求列车经过一根电线杆所用的时间,列车的长度_________忽略。(选填“可以”或者“不可以”)
14.参考系是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______的物体.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
15.如图所示,质点由西向东运动,从A点出发到达C点再返回B点静止.若AC=100m,BC=30m,以B点为原点,向东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系,则:出发点的位置为________m,B点位置为________m,C点的位置为________m,A到B位置变化为________m,方向________,C到B的位置变化为________m,方向________。
A.孙悟空B.平台C.飘动的白云D.镜头
11.以下比赛项目中,可将运动员视为质点的是( )
A. 蹦床技巧B. 跳水
C. 自行车4千米追逐赛D. 花样游泳
12.如图所示,一架执行救援任务的直升机悬停在空中,救生员抱着伤病员,缆绳正在将他们拉上飞机。若以救生员为参考系,则处于静止状态的是( )
A.伤病员B.直升机
B.研究炮弹从射出至运动到1800米高处所用的时间
C.研究炮弹在空气作用下的旋转情况
D.研究炮弹击穿靶心的时间
5.以北京长安街为x轴,向东为正方向,以天安门中心所对的长安街中心为坐标原点O,建立直线坐标系。一辆汽车最初在原点以西3km处,几分钟后行驶到原点以东2km处。这辆汽车最初位置坐标和最终位置坐标分别是( )
高中物理力学问题解决技巧

高中物理力学问题解决技巧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力学部分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许多同学在面对力学问题时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技巧,力学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一、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要解决力学问题,首先必须对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有清晰而深入的理解。
比如力、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等。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加速度则描述了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它与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运动定律则是力学的核心,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的惯性本质,第二定律定量地描述了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第三定律说明了力的相互性。
对于功和能的概念,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二、学会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步骤。
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通常是先分析重力,然后是弹力,最后是摩擦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大小为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其大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计算。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的受力平衡来确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则与正压力和动摩擦因数有关。
在受力分析时,要注意不要漏掉任何一个力,也不要凭空添加不存在的力。
同时,要善于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将复杂的受力情况简化。
三、掌握运动学公式运动学公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工具。
比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v₀+ at,位移公式 x = v₀t + 1/2at²,速度位移公式v² v₀²= 2ax 等。
在使用运动学公式时,要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以及各个物理量的正负号。
同时,要能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求解。
四、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解决力学问题的核心。
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将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大小与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沪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梳理图

沪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梳理图一、力学1.1 运动的描述与描绘1.1.1 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与计算1.1.2 移动物体的图像描绘1.2 动力学1.2.1 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2.2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2.3 重力、摩擦力、弹力的计算1.3 动能与机械能守恒1.3.1 动能的计算与转化1.3.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二、热学2.1 温度与热量2.1.1 温度的测量与转换2.1.2 热量的传递与计算2.2 热力学第一定律2.2.1 等容与等压过程的计算2.2.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2.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3.1 理想气体的性质与假设2.3.2 状态方程的推导与应用三、光学3.1 几何光学3.1.1 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定律3.1.2 光的成像与光学仪器的应用3.2 光的波动性3.2.1 光的干涉与衍射的现象及解释3.2.2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关系3.3 光的色散与光谱3.3.1 白光的色散现象与原理3.3.2 光谱的分析与应用四、电学4.1 电场与电势4.1.1 电荷与电场的相互作用4.1.2 电势能与电势的计算与应用4.2 电流与电路4.2.1 电流的定义与计算4.2.2 电阻与导体的电路分析4.2.3 并联与串联电路的特性与应用4.3 磁学4.3.1 电磁感应与法拉第定律4.3.2 恒定磁场中的运动电荷粒子4.3.3 感应电流与电磁场的相互关系五、原子物理与核物理5.1 原子结构与束缚能级5.1.1 波尔模型与玻尔原子理论5.1.2 原子光谱与能级跃迁5.2 原子核的结构与放射性衰变5.2.1 原子核的组成与稳定性5.2.2 放射性衰变与半衰期的计算5.3 核能源与核武器5.3.1 核反应与核能源的利用5.3.2 核武器的危害与非扩散控制以上是沪教版高一物理课程的知识点梳理图。
每个主题下的子主题都是对应的相关内容,学习这些知识点将帮助你建立起物理学的基础,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原理。
沪科版高一物理第一章匀变速直接运动辅导讲义

前言物理探索之旅一、学好物理的重要性:(不做讲解)二、物理学研究的对象:物理是研究物质运转的学科。
按对象分:力、热、光、电磁、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等,研究范围很广。
按时间尺度分:范围涵盖1018s到10-25s。
横跨约45个数量级,大到宇宙起源,小到微观粒子的寿命。
按空间尺度分:范围从10-15m的微观粒子,到1026m的宇宙共跨越42-43个数量级(差10倍为一个数量级)三、怎样学好高中物理⑴重视观察和实验。
了解物理过程助于理解。
⑵重在理解。
对概念、定律逐字理解含义,而不是死背硬套。
(3)会运用知识。
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讨论问题,设计实验,吸取新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锻炼自己的能力。
⑷树立信心。
克服害怕心理。
多问问题。
要善于总结,归纳方法。
物理是“想”懂的,是“悟”出来的。
⑸注意方法调整。
初中与高中有差别。
重视预习,课堂会听课,作业养成好习惯,常复习,常总结。
具体做法:1、养成预习阅读物理课本的习惯,注意关键记忆。
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要选择性地做笔记,经常整理知识体系。
4、重视观察和认真做好实验。
5、重在理解和学会知识应用。
第一篇机械运动一、机械运动:1、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初中知识: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运动的相对性。
3、章节简介:第一篇共分四章:1、匀变速直线运动;2、力和力的平衡;3、牛顿运动定律;4、圆周运动(下册);很多知识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是在初中知识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
但是,不能把初中的知识直接全部直接地运用到高中学习中。
初中的很多知识点不够全面,提法不够完善,如果直接放在高中学习中用,就会出现错误。
因此,高中学习中要注意与初中知识的区别。
(学习方法上也要有所区别,这在前面已经提到。
)第一章匀变速直接运动A. 质点位移和时间二、参照物:1、定义: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假定某个物体是不动的,参照这个物体来确定其他物体的运动。
3.4共点力的平衡(课件)高一物理(沪科版2020上海必修第一册)

三力作用:任两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共线
的平衡
N个力作用:任一个力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等大,反向、共线
共点力平衡的研究方法
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的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物体、质点或绳的结点等)。
(2)分析研究对象所处的运动状态,判定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相接的矢量三角形,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求
解未知力
实例:“风力仪”可直接测量风力的大小,其原理如图所示。仪器中一根轻质金
属丝悬挂着一个金属球。无风时,金属丝竖直下垂;当受到沿水平方向吹来的风
时,金属丝偏离竖直方向一个角度。风力越大,偏角越大。通过传感器,就可以
根据偏角的大小指示出风力。求风力大小 F 跟金属球的质量 m 、偏角 θ之间的关系
F ( 3 1) mg
受力特点:三个力互相不垂
直,且夹角(方向)已知。
【例题3】如图,半径为R的光滑半球的正上方,离球面顶端距离为h的O点,
用一根长为l的细线悬挂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靠在半球面上.试求小球对
球面压力的大小.
F
相似三角形法:力的三角
形与空间三角形相似
T
N
G
N F G T
解得F=mgtan θ。
典型例题
【例题1】生活中常用一根水平绳拉着悬吊重物的绳索来改变或固定悬吊
物的位置。如图悬吊重物的细绳,其O点被一水平绳BO牵引,使悬绳
AO段和竖直方向成θ角,若悬吊物所受的重力为G,则悬绳AO和水平绳
BO所受的拉力各等于多少?
方法1:合成法
解析:F4为F1和F2的合力, 则F4与F3平衡,
3.3力的分解(课件)高一物理(沪科版2020上海必修第一册)

F2=Fsinθ
Fsinθ<F2<F
F2≥F
无解
唯一解
两解
唯一解
由力的三角形定则求力的最小值
(1 )当已知合力F及一个分力F1的
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2最小的条件是
两个分力垂直,如图甲所示,最小值
F2=Fsinα。
由力的三角形定则求力的最小值
(2)当已知合力F的方向及一个分
力F1的大小、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2
C
A
θ
B
F2
F
F1
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G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如何分解?
F1
F1
θ F2
θ
G
F1 G
θ
F2
θ
G
G
F2
cos
重力产生
使物体紧压挡板
重力产生
使物体紧压挡板
的效果
使物体紧压斜面
的效果
使物体紧压斜面
将重物通过绳子悬挂起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F或G。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F4
F
已知一条
F1
F2
对角线,
F合
可以画出
F1
多少个平
行四边形
?
力的合成结果唯一
F6
F2
F3
没有其它限制时,力的分解有无数种结果
F5
F1
F1
如果有一个力F,没有其
他条件的限制,让你对其
分解,你认为能得到几组
分力的情况?
F1
F
F2
F2
F2
力是矢量,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点解决力学问题的三种基本功
力学问题是物理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很多,可以迁移到电磁学、热学中,甚至是原子物理中,因此掌握力学问题的处理思想是重要且必须的.
1.受力分析
在解决各种力学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善于选择研究对象.究竟是选定某一物体,还是某一系统(整体),要根据问题的物理情景和解题目标来定,并要能熟练掌握受力分析的“整体法”和“隔离法”.若要求解系统内物体间的“内力”,必须进行“隔离”.对隔离出的物体来说,此时系统的内力即转化为该物体的外力.一般均要作出研究对象的受力示意图.只有在正确分析研究对象受力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明确相应运动情况而选取相应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要养成受力分析时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的习惯,如静摩擦力、杆的弹力等问题的分析.
2.运动过程分析
在力学问题中,任何一个研究对象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展现一个运动过程,在分析时,要区分出初态、运动过程和末态,在物体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往往因为物体受力的变化,可以把它
的运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所以解题时一般要根据实际情况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再结合受力情况选取相应的规律求解.
3.矢量的运算
学过的矢量主要有:位移s、速度v、加速度a、力F等,矢量运算要注意以下几点:(1)互成角度的矢量合成与分解,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在进行矢量合成或分解时,应明确物体遵循力和运动的“独立性原理”,特别注意一般情况下是对瞬时矢量的合成或分解.(2)正交分解法是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特殊情景,实际中多应用于力的分解,应用时要根据物体受力情况选定坐标系,使较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3)同一条直线上的矢量运算,要先规定正方向,然后以“+”“-”号代表矢量方向,从而把矢量运算转化为算术运算.
对点例题
如图1所示,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θ=37°,并以v=10 m/s的速率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的A端轻轻地放一小物体.若已知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传送带A端到B端的距离L=16 m,则小物体从A端运动到B端所需的时间为多少?(g取10 m/s2,sin 37°=0.6,cos 37°=0.8)
图1
解题指导设小物体的质量为m,小物体被轻轻地放在传送带A端,小物体沿传送带方向速度为零,但传送带的运动速率为v=10 m/s,二者速率不相同,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相对运动.传送带对小物体有沿传送带斜向下的滑动摩擦力作用,小物体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设小物体的加速度为a1,则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 sin θ+f1=ma1①
N=mg cos θ②
f1=μN③
联立①②③式并代入数据解得a 1=10 m/s 2
小物体速度大小达到传送带速率v =10 m/s 时,所用的时间t 1=v
a 1
=1 s 在1 s 内小物体沿传送带的位移s 1=12
a 1t 21=5 m 小物体的速度大小与传送带速率相同的时刻,若要跟随传送带一起运动,即相对传送带静止,它必须受到沿传送带向上的摩擦力f =mg sin θ=6m 的作用,但是此时刻它受到的摩擦力是f 2=μmg cos θ=4m ,小于f .因此,小物体与传送带仍有相对滑动,设小物体的加速度为a 2,这时小物体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 sin θ-μmg cos θ=ma 2,解得a 2=2 m/s 2.
设小物体速度大小达到10 m/s 后又运动时间t 2才到达B 端,则有s 2=L -s 1=vt 2+12
a 2t 22 代入数据解得t 2=1 s ,t 2′=-11 s(舍去)
小物体从A 端运动到B 端所需的时间t =t 1+t 2=2 s.
答案 2 s
思维规范 物体在传送带上的运动综合考查了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传送带倾斜时,要注意分析摩擦力的大小、方向随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本题中物体在前后两段运动中所受滑
动摩擦力的方向相反,从而造成两段运动的加速度不同;另外,分析出滑动摩擦力与物体的下滑分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在解题中也十分关键.
1.一辆质量为100 t的机车,从停车场出发经225 m后速度达到54 km/h.此时,司机关闭发动机,让机车进站.机车又行驶了125 m才停在站上,设机车所受的阻力保持不变,求机车关闭发动机前所受的牵引力.
答案 1.4×105 N
解析54 km/h=15 m/s,设机车加速阶段的加速度为a1,减速阶段的加速度为a2,则:v2=2a1s1,v2=2a2s2
解得a1=0.5 m/s2,a2=0.9 m/s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ma1,f=ma2,解得:F=1.4×105 N
2.如图2甲所示,先将物体A固定在斜面上,给A施加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30 N,物体开始运动,2 s后再撤去拉力F,物体的v-t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取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滑动摩擦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取物体开始运动时为计时起点),试求:物体A的质量、物体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以及斜面的倾角.(g取10 m/s2)
图2
答案 2 kg 0.5 37°
解析 由题图乙可知,0~2 s ,物体的加速度为a 1=Δv 1Δt 1
=5 m/s 2,2 s ~3 s ,a 2=-10 m/s 2,3 s ~5 s ,a 3=-2 m/s 2;由题图乙可知,前3 s 内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沿斜面向下,3 s 后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则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变为沿斜面向上,由牛顿运动定律:
0~2 s :F -μmg cos θ-mg sin θ=ma 1
2 s ~
3 s :-μmg cos θ-mg sin θ=ma 2
3 s ~5 s :μmg cos θ-mg sin θ=ma 3
联立解得:m =2 kg ,μ=0.5,θ=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