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总课时6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八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5280040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学分:3总学时:60学时理论学时:36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先修课程要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适应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教材:1、医学微生物学,李凡、徐志凯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教材:2、《现代医学微生物学》闻玉梅主编,第一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3、Medical Microbiology, David Greenwood, (15th Edition), 北京科学出版社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
它与临床内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及外科学等学科感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习以后的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医学微生物学分为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四篇。
在基本原理中主要叙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在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中主要介绍几种引起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2、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四.考核(小四号宋体加粗,内容必须包括如下2项)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2.了解对医学微生物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为66(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30学时),4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也可由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口述自由表达,还能应用这些理论解决临床相关问题并应用于后续课程;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一初步印象;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
本大纲适用于我校五年制本科的临床、口腔、预防、检验等专业的教学。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学时分配:0.5 学时掌握:微生物的概念。
熟悉:微生物的分类。
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学时分配:1.5 学时掌握:细菌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概念和功能;鞭毛的概念和功能;菌毛的定义、种类和功能;芽胞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功能;革兰染色法及其意义。
熟悉:细菌的排列方式;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质粒等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细菌细胞壁的功能;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临床意义;;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
了解:细菌的大小;细菌L型的培养;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中介体的概念;细胞质内的核蛋白体,质粒,胞质颗粒在医学上的意义;核质的功能;鞭毛菌的分类;芽胞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繁殖体的概念;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单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法。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主编姓名:晏辉钧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讲师主审姓名:江丽芳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教授授课对象:本科学生专业:医学类各专业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2005年9月一、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
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
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
1.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 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 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 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2. 智能培养:(1) 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2) 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五年制本科临床、口腔、预防专业)2007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五年制本科临床、口腔、预防专业) (2007年修订)一、前言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也可由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口述自由表达,还能应用这些理论解决临床相关问题并应用于后续课程;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一初步印象;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
实验课重点要求实际联系理论,巩固理论知识,拓宽思维,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求学生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掌握微生物形态学常用的检查方法;掌握标本的采集和送检的原则;熟悉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了解病毒培养技术;熟悉常用血清学实验技术及检验程序;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本大纲适用于我校五年制本科的临床、口腔、预防等专业的教学。
总学时为70学时(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30学时),3.5学分。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学时分配:0.5 学时掌握:微生物的概念。
熟悉:微生物的分类。
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学时分配:1.5 学时掌握:细菌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概念和功能;鞭毛的概念和功能;菌毛的定义、种类和功能;芽胞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功能;革兰染色法及其意义。
熟悉:细菌的排列方式;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质粒等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细菌细胞壁的功能;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临床意义;;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
微生物学大纲概要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编号:M1011学分:4总学时:64学时适用专业、年级: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要求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生物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本课程将分别叙述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理化和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病原微生物和宿主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通过理论课的讲授以及实验课学习,使医学本科学生掌握其主要内容,不仅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奠定基础,同时从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综合能力,使其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中要坚持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点与致病机制、主要病原体特殊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病原微生物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同时要有目的、有重点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方向和新成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要以微生物研究的方法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操作或演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资料总结方面的训练,以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三、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案例教学,或以讲授为主、或携领式指导学生自学、或以实验带理论等多种灵活形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理论课:46学时实验课:18学时,具体安排如下:内容学时理论课绪言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细菌的生理1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细菌的遗传变异、噬菌体 2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1细菌的感染与免疫2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球菌2肠杆菌科2弧菌属螺杆菌属2厌氧菌属2分枝杆菌、流感嗜血杆菌 2动物源性细菌其他细菌放线菌、诺卡菌属 2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 2螺旋体2病毒的基本性状2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呼吸道病毒2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 2肝炎病毒2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 2逆转录病毒、其他病毒、朊粒 2真菌学总论2主要病原学真菌2实验课: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细菌的形态及特殊结构观察 3消毒灭菌、培养基的种类、制备 3化脓球菌的分离、鉴定,病案讨论 3肠道感染的分离、鉴定,病案讨论 3分支杆菌、厌氧梭菌及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检查法 3真菌、病毒及其它微生物的检测、病案讨论 3教材:医学微生物学李凡刘晶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2008年4月参考书1.刘朝奇.医学微生物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一版,20102.闻玉梅. 医学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张玉静.分子遗传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金奇.分子病毒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条例(第424号)2004年11月5日6. Prescott, Harley, Donald. Microbiology 6h ed International Euditon 20067. Murray PR, Rosenthal KS, Kobayashi GS,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5th Louis: Mosby, 20058. Stites DP.T err AI. Basic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02.绪论教学目的1. 掌握微生物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作用与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消毒与灭菌、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以及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真菌及病毒;认识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明确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
二、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2.掌握病原微生物的消毒与灭菌方法;3.认识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明确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4.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5.能正确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书写实验报告。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医学微生物学》,黄汉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参考书:[1]《医学微生物学》,严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医学微生物学》,李凡、谷鸿喜、黄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医学微生物学》,吴移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王传恩,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主要内容: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含义;微生态学的含义;正常菌群的含义、分布和生理学意义;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的含义;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含义;细菌的致病性;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重点: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的含义;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抗感染免疫的种类及机制、感染的类型。
临床医学《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前言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
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系统性和教学上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本课程内容由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分为总论和各论。
前者主要介绍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在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性状,病原微生物和宿主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共同特点和原则,在学习各论时有指导意义,而后者具体介绍了与临床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的每一个病原微生物上述各方面的特点,对今后医学课程的学习和临床防病治病具有基础和实际应用意义。
根据本教学大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将作一些探索性改革,将大班理论授课与小班互动教学方法相结合,并且,尽可能进行一些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求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所作为。
本大纲根据郭晓奎主编的《病原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病原生物学纲要》第二版(双语版)修订,上述教材均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由科学出版社2007年及2012年出版。
主要参考书:1.刘晶星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卫生部全国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Patrick R. Murray PhD, Ken S. Rosenthal PhD and Michael A. Pfaller MD,Medical Microbiology, 6th ed. (Mosby Elsevier)3. Brooks GF, Butel JS and Morse SA. Tanetz, Melnick,& Adelberg’s Medical Microbiology, 23th ed. (McGraw-Hill Medical Publishing Division) 4.Ryan KJ and George Ray G. Sherris Medical Microbiology, 4th ed. (McGraw-Hill Medical Publishing Division)5.Markell EK, John DT, Krotoski WA. Markell and Voge’s Medical Parasitology , 8th ed (W.B. Saunders Company)6. Bogitsh BJ and Cheng TC. Human Parasitology, 2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时间安排理论课教学内容及要求Chapter1 微生物学绪论【目的要求】一、掌握1.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
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绪论[要求]1、熟悉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及其发展简史[内容]1、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2、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自学内容)[重点]1、什么是微生物?2、微生物分哪几类?各有何特征?3、什么是病原微生物?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要求]1、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2、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原则[内容]1、细菌的大小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重点]1、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有哪些?特殊结构的功能是什么?2、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有哪些?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有哪些?4、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是什么?5、细胞壁有何功能?[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第二章细菌的生理[要求]1、掌握细菌的细菌的合成代谢及生长曲线2、掌握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的概念3、熟悉细菌的理化性状4、熟悉物理学消毒灭菌法,了解化学消毒灭菌法5、熟悉细菌的人工培养6、了解细菌的分类命名[内容]1、细菌的理化性状2、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3、细菌的新陈代谢4、细菌的人工培养5、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理化因素6、细菌的分类(自学内容)[重点]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什么?细菌生长曲线的分期和医学意义?2、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有哪些?有何意义?3、常用的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理化因素?第三章噬菌体[要求]1、掌握噬菌体的概念2、掌握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3、了解噬菌体的应用[内容]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2、毒性噬菌体3、温和噬菌体4、噬菌体的应用[重点]1、什么是噬菌体?2、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3、毒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的概念与复制周期[难点]噬菌体与遗传变异的联系第四章遗传与变异[要求]1、掌握细菌的变异机制2、熟悉细菌遗传物质、细菌的变异现象3、了解细菌遗传学在医学上的应用[内容]1、细菌基因组2、细菌基因突变3、基因的转移与重组4、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意义[重点]1、常见细菌的变异现象有哪些?2、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有哪些?[难点]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要求]1、熟悉细菌的耐药性2、了解控制耐药性的策略[内容]1、抗菌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2、细菌的耐药性(自学内容)3、细菌耐药的防治(自学内容)[重点]控制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策略是什么?[难点]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要求]1、掌握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2、掌握细菌的致病性3、掌握医院感染4、熟悉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及感染的类型5、了解机体的抗菌免疫[内容]1、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2、细菌的致病作用3、宿主的抗感染免疫4、感染的发生发展5、医院感染[重点]1、什么是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医院感染?2、什么是细菌的毒力?其物质基础是什么?3、内毒素与外毒素有何区别?4、细菌全身性感染的临床类型有哪些?[难点]内外毒素的区别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要求]1、熟悉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2、熟悉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治疗[内容]1、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2、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3、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重点]1、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有何区别?2、细菌标本采集与送检时应注意什么?第八章球菌[要求]1、掌握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2、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求和防治原则,链球菌的分型3、熟悉甲型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要点4、淋球菌的培养、标本采集与致病特点[内容]1、球菌概述2、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3、链球菌属: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4、奈瑟菌属:脑膜炎奈菌与淋病奈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重点]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2、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及所致疾病类型有哪些?3、淋球菌的感染方式及所致疾病如何?4、常见化脓菌的微生物检查的采样、检测方法与鉴别依据是什么?第九章肠杆菌科[要求]1、掌握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埃希菌属中的致病株及其致病物质2、掌握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的致病性3、熟悉肠道杆菌微生物学检查步骤[内容]1、肠杆菌科的共性2、埃希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3、志贺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4、沙门菌属: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5、其它菌属:克雷伯菌属与变形杆菌属[重点]1、比较几种重要肠道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总课时68节(理论41,实验27),周学时4.5,学分3分,开课学期4。
1.课程性质:公共必须修课。
这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为学习基础、预防、临床、口腔医学类等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以上各专业的学生的质量。
2.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本课程体现了三特(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和创新思维。
3.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三部分内容。
其详细内容与课时安排,见本大纲的教学内容纲要及教学时数分配表。
4.本课程使用教材和参考书:使用教材:医学微生物学,陆德源主编,2001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医学微生物学(供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贾文祥主编,2001第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医学免疫学,陈慰锋主编,2000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5.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细菌学(总论、球菌、肠道杆菌、厌氧性细菌、分枝杆菌、立克次体、);真菌学;病毒学(总论、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乙脑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狂犬病毒)。
教学难点:分枝杆菌;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朊粒。
6.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穿插实验教学(理论授课与实验操作之比3∶2)。
课堂教学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直观、形象、生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实验教学采用示教及操作,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验证课堂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纲要(注:斜体及加粗为掌握内容,其他均为了解内容)绪论1.目的与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种类。
2).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内容及学习目的。
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4).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及分布。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内容及学习目的。
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目的与要求:1).掌握细菌大小,形态。
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性质与功能;细胞壁的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差异及意义;细菌L型;核糖体、质粒的性质及意义)。
3).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化学组成、功能;鞭毛的结构、性质与功能;菌毛的性质、种类及意义;芽孢的形成、特性与功能)。
4).掌握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5).了解细菌细胞膜的性质、结构与功能。
6).了解细菌细胞质:胞质颗粒的意义。
7).了解细菌核质。
8).了解显微镜的放大法。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大小及测量单位细菌的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第二节细菌的结构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性质与功能。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差异及意义。
细菌L型。
细胞膜的性质,结构与功能。
细胞质:核糖体、胞质颗粒、质粒的性质及意义。
核质。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化学组成、功能。
鞭毛的结构、性质与功能。
菌毛的性质、种类及意义。
芽孢的形成、特性与功能。
第三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检查法显微镜的放大法染色法: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第2章细菌的生理1.目的与要求:1).掌握根据细菌代谢时分子氧的需要与否将其分成的四类;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
2).掌握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速度与生长曲线。
3).掌握细菌的分解代谢和主要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4).掌握细菌的人工培养。
5).了解细菌的理化形状。
6).了解细菌的营养类型;细菌的营养物质;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7).了解细菌的能量代谢。
8).了解细菌的分类。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第一节细菌的理化形状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细菌的营养类型。
细菌的营养物质。
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营养物质、PH、温度、气体(O2: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
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速度与生长曲线。
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代谢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的代谢产物:分解代谢产物和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和尿素酶试验)。
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
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细菌的方法。
培养基的种类。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第五节细菌的分类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
细菌的命名法。
第3章消毒与灭菌1.目的与要求:1).掌握消毒,灭菌,抑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2).掌握干烤、煮沸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原理及应用范围;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原理及应用。
3).了解其他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
4).了解电离辐射、微波、超声波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5).了解化学消毒灭菌法及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消毒,灭菌,抑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第一节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法(焚烧、烧灼、干烤和红外线)、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动蒸汽消毒法,间隙蒸汽灭菌法和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
辐射杀菌法: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原理及应用。
电离辐射。
微波。
滤过除菌法:原理及应用超声波杀菌法。
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第二节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剂的主要种类,消毒剂的应用。
第三节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第4章噬菌体1.目的与要求:1).掌握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噬菌体的应用。
2).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噬菌体的应用。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目的与要求:1).掌握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2).掌握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质粒。
3).掌握基因的转移与重组中的转化、结合、转导、溶原性转换。
4).了解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5).了解其他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原生质体融合。
6).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第一节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及菌落变异。
第二节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
第三节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结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
第四节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第6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目的与要求:1).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学意义。
2).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及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3).掌握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几种情况。
4).掌握细菌的毒力;细菌的侵入的数量;细菌的侵入部位。
5).掌握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的概念;细菌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6).掌握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带菌状态的概念。
7).了解传染、病原菌的概念。
8).了解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9).了解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传染、病原菌、条件致病菌的概念。
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生理学意义)、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医院获得性感染(交叉感染、内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
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机制致病性、毒力的概念细菌的毒力物质:侵袭力、毒素(外毒素的性质及特点,内毒素的性质与作用,内外毒素的比较)。
细菌侵入的数量和侵入部位与致病性的关系。
第二节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机制(参见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第三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的来源: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传播方式与途径感染的类型: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和内毒素血症)、带菌状态。
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第7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目的与要求:1).了解细菌学诊断及血清学诊断。
2).了解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细菌学诊断:标本的采集与送检;致病菌的检验程序血清学诊断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参见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第8章球菌1.目的与要求:1).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2).掌握链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A族链球菌的致病性;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抗“O”试验。
3).掌握肺炎链球菌的形态与染色及致病性。
4).掌握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标本采取及送检。
5).掌握淋病奈瑟菌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
6).了解葡萄球菌属的分类;抵抗力;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7).了解链球菌属的抵抗力;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8).了解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防治原则。
9).了解奈瑟菌属的共性及常见种类;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防治原则。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第一节葡萄球菌属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分类、抵抗力。
致病性: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
所致疾病。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第二节链球菌属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抵抗力。
致病性:A族链球菌的致病物质(胞壁脂磷壁酸、M蛋白、F蛋白、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链球菌溶素、致热外毒素)、所致疾病。
B族链球菌的致病性。
D族链球菌的致病性。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抗“O”试验。
防治原则。
第三节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
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
防治原则。
第四节奈瑟菌属奈瑟菌属的共性及常见种类脑膜炎奈瑟菌: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
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取、送检及检查过程中应注意事项)。
防治原则。
淋病奈瑟菌: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与分类、抵抗力。
致病性(致病物质、传播方式与途径、所致疾病)。
免疫性。
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
第9章肠杆菌科1.目的与要求:1).肠杆菌科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2).掌握埃希菌属的生化特点;抗原构造;致病性以及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
3).掌握志贺菌属的形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致病性。
4).掌握沙门菌属的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