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散步备课资料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教案

1.教学重点
-关键词语的理解:如“悠闲”、“缠绵”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词语进行有效的表达。
-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如“小路像一条细长的丝带缠绕在大地上”。
-记叙文写作方法:掌握课文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情感抒发来构建记叙文,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写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散步》是一篇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的记叙文,通过讲述散步这件小事,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关爱与陪伴。记叙文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来构建一篇记叙文,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散步》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同学能够迅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体会到家庭亲情的美好;而有的同学则在理解课文深层意义和表达自己情感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1.对于课文内容的讲解,我是否足够细致和生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尽量使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叙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特别是通过《散步》这篇课文,体会了家庭亲情和人生感悟。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记叙文写作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散步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作协副主席。
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花样年月》,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等。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
作者写此文之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
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
1985年,作者从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听后感慨不已: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
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1【解析】1.连用两个“我的”,意在强调“我”与母亲、妻子和儿子之间的挚爱之情。
【段析】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事件、地点和人物,简洁明了。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解析】2.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中年儿子与老年母亲所特有的骨肉深情。
【段析】这段写散步的缘由,并为下文背母亲埋下了伏笔。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4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6课《散步》教案 新人教版

《散步》教学要求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仔细揣摩语句所展示的语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去品味文中的感人之处。
3.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重难点1.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字迹里体会爱的真谛,整体感悟课文。
2.学会在细节中体会博大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 多媒体情景导入(播放《自然的爱》,把学生情感吸引住,渲染情感,为后文打下感情基础。
)温馨的画面像阳光一样照进我们的心里,爱是与生俱来的,但一次又一次感动我们的却是那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跟随莫怀戚的脚步一同踏上南方的初春,那里有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现在我们就走进这和睦的家庭,感受一家散步的温馨。
2.走进作者①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
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必得使其愉快,否则不写。
胸无大志,重视世俗生活中的乐趣。
(莫怀戚提供)②.识字,累积嫩芽(nèn )霎时(shà )拆散(chāi )委屈(wěi )水波粼粼(lín lín)3.初读课文,聆听爱的呼吸(可选择使用多媒体音频、视频)①.能够准确的朗读课文,并能初步概括要点。
②.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散步的地点?散步的季节?散步的人员?散步中的插曲?散步的结局?田野初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产生了分歧一家人在田野上温馨地散步③.学生自读课文,注重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读进文本,读出味道。
4.合作学习,探找爱的支点支点一:劝母散步,回馈母爱<1>母亲是真的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去散步吗?母亲说了身体不好,我为什么还要邀请她?思考方向:不是,身体原因,不想妨碍年轻人;把老人留在家里,老人会有落寞感;老人晚景的追求不在物质,而在精神的慰藉;严冬过去,初春来到,欣赏春的气息,有助于身心健康;带着老人,可以让一家人其乐融融,即可以关爱母亲,也可以在无形中给儿子以感化,做一个有孝道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散步》教案 新人教版

6 散 步导入一(情景导入):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到温馨的亲情。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导入二(情景导入):伴随着轻悠的钢琴曲《爱的协奏曲》(背景音乐),在春光烂漫的田野上,一家人在高兴地散步(背景画面)。
教师朗诵:诗歌《散步》(多媒体显示)“散步的时候 /我走直路 /儿子却故意 /把路走弯 我说 /把路走直 /就是捷径 儿子说 /把路走弯 /路就延长”“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他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
”(板书课题、作者)1.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
当代作家,曾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
著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2.积累字词 (1)注音散.步(sàn) 熬.(áo) 咕.咕(gū) 分歧.(qí)霎.时(shà) 粼.粼(lín) 拆散.(sàn)(2)解释词语①信服:相信并佩服。
②各得其所: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③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一)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把握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的语气和平稳的语调,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并思考下列问题。
1.散步的地点在哪?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交流点拨】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散步的人物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
2.分歧是怎样产生的?分歧是怎样解决的?【交流点拨】(1)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2)“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
母亲固然听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更爱孙子,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散步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你最喜欢的散步地点是哪里?”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汇和句型描述自己的散步经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步的基本概念。散步是一种休闲活动,它能让我们放松心情,欣赏自然风光,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作者散步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散步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作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情感体验,我会通过举例和引导来帮助大家理解。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散步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2.创设更多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运用语文知识。
3.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4.增加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3)课文结构分析:理解课文的结构,把握作者在散步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和所思。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精选3篇)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精选3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__的大致内容,领悟__的主旨。
2.掌握课文巧妙的构思及以小见大的写法,挖掘生活中可供写作的素材。
3.学会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2.学习并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好处。
%{f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阅读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
2.理解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细节,感受课文。
难点:在学习中理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视频导入感恩的心视频导入一个女孩用回到山区做教师的方式来回报那些资助她上学的无名的人们,这是一种感恩的表现。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百善孝为先”其实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给了我们生命的我们的父母。
我们今天带着一份感恩的心走进著名大学教授莫怀戚先生的家庭,看在看这个普通的家庭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二、读文生情1、请每组推选出一位最有实力的同学进行朗诵之星的评选。
要求:1、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2、语速:中速但有变化(4节欢快,8节舒缓)3、重音: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感情深沉的地方读出重音4、语调:平稳,不宜过高或过低。
2、真情有约主持人:同学们,东台台“真情有约”栏目又和您见面了。
我是主持人沈荣,我们的口号是:用眼睛发现爱,用心灵感受爱,用真情表达爱。
今天的主题是:亲情无价,现场请来的嘉宾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莫怀戚一家,他们一家在一个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发生了一件虽然平常但却感人的事情,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一家。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莫先生工作那么繁忙,怎么想起来要和一家人出去散步的呢?莫先生:为了让母亲出去散散心,为了一家人出去欣赏春天的美景。
第2单元散步-2018年学考A+同步教案语文七年级上(人教版)

《第2单元散步-2018年学考A+同步教案语文七年级上(人教版)》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散步》一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描绘事物、表达情感的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步》这篇文章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散步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散步》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同学们的散步经历,成功引起了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3.提高思维品质: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4.培养审美情趣:通过品味课文中的美好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自然美,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5.增进人文关怀:以课文为载体,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举例:有的学生可能难以体会作者在散步时的愉悦心情,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进行情感体验和表达。
(4)写作实践:将所学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举例:学生在仿写过程中可能无法熟练运用所学写作手法,教师需提供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以上教学难点和重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注重课后的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散步教案 新人教版

6 散步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2.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方法以“先学后教”的思想理念为指导,采用“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美感,体悟文章意旨。
教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导入新课亲情是甘泉,给我们干枯的心灵以滋润;家庭是港湾,为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检查字词1.介绍作者这一环节可采用课前预习的方式让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习,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
2.字词识记嫩.(nèn)芽霎.(shà)时拆.(chāi)散熬.(áo)过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委屈各得其所3.明确学习目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两分钟速读课文,快速抢答:(1)散步的季节?(2)散步的地点?(3)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4)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提示: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
2.据抢答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入境把握主旨1.听读课文,进入情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倾听文章的配乐朗诵,一边在脑海中浮现文章所写的情境画面,让我们跟着莫怀戚一家作一次愉悦的心灵旅行。
学生回答:这是一个多么温馨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啊!一家人相亲相爱、理解谦让,他们在阳光下、田野间的散步是一幅最动人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作协副主席。
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花样年月》,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等。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
作者写此文之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
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
1985年,作者从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听后感慨不已: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
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1
【解析】1.连用两个“我的”,意在强调“我”与母亲、妻子和儿子之间的挚爱之情。
【段析】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事件、地点和人物,简洁明了。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
【解析】2.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中年儿子与老年母亲所特有的骨肉深情。
【段析】这段写散步的缘由,并为下文背母亲埋下了伏笔。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3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4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5
【解析】3. 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熬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4. 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富有诗意。
让读者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从而衬托了作者一家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氛围。
5. 这句话采用了语言描写,充满了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儿子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同时用儿子的话为下文所要揭示的深刻思想内容作铺垫。
【段析】开始切入正题,儿子的话展现了家庭的和谐、幸福。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6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
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7“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解析】6. 母亲、儿子;儿子、父亲……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既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7. 景物描写,用美好的景物烘托出一家人的和谐、美满。
【段析】这两段写“我”爱幼,更尊老;母亲听从儿子,也更爱孙子。
展现了一家人互相体谅、互相理解、生活和谐的画面。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8
【解析】8. “整个世界”的含义是:“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
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段析】这一段主要写散步时“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的细节,刻画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动人场面。
1. 精心选材,以小见大
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
2. 景物描写富有诗意
《散步》一文的景物描写仅有两处,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如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父父子子
薛尔康
当我、父亲、我的儿子同桌进餐,而妻子总是在炉子和餐桌间穿梭,没有比这会儿更能感受到人类的传承关系了。
我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暗示着宇宙的奥秘。
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更替的意义,自然也在此刻呈现出来。
祖孙三代同桌进餐的时候,我儿子显得特别兴奋,目光左右闪动,这个刚满6岁的小东西感到滑稽:怎么人的面孔那么相像,说话吃饭的腔调也极相似,就连嘴角上转瞬即逝的笑靥都如出一辙,于是便傻笑起来。
而我,既与无知的儿子无法对话,又与饱经沧桑的父亲难以沟通,我沉默不语,处境尴尬。
父亲在席间不断说话,嗓音洪亮。
他已过古稀之年,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但不可避免地眼皮松弛,满脸皱褶,背佝偻着,人萎缩了一圈,显出垂老者通常的丑陋。
在餐桌上,我始终不必认真打量他,因为我从他身上看到,若干年后,我也必定成为一个丑陋的老头,坐到父亲现在坐的位子上,除了享受天伦之乐之外,就只有表现一下不服老的乐趣。
此刻的一切多么强烈地提醒我该如何去获得生命的价值啊!
可是,一个令人心悸的念头闪过脑际,当我老了,坐在一旁的儿子即使与我搭话,也仅仅出于敷衍,像我今天所做的一样。
这家伙可能还没有我这份涵养,不懂得什么纲常伦理,会把我撇在一边受窘。
没有比明白这一点更为痛苦的了。
每当祖孙三代待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产生被冷落的感觉。
我竟是多余的。
祖父一出现,孙儿便以嗲得发颤的拉长的声音呼唤“爷爷——”,惹得老人热泪盈眶。
他从不曾用这种声调叫过“爸爸”。
孙子对爷爷的亲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刚刚学舌叫人时,就这般叫“爷爷”了,恍若天然明了他与他的血脉联系。
孩子与爷爷其实不多见面,有时一两个月才见一次,孩子非但不疏远,一旦见面,那一声“爷爷”喊得格外亲昵,憋足了思念之情。
有时父亲光临,孩子在幼儿园午睡,父亲就伫立在幼儿园寝室的窗前,呆呆地望着入睡的孙子,使我大为感动。
搜尽孩提时代的记忆,他从来不曾这样挚爱过我,倒是有多次粗暴遭打的痛感至今难以磨灭。
每回冲突失败者都是我。
譬如在他赖在柜台前非要买一件玩具的事情上,譬如让他分床独自睡觉这类事情上,儿子都表现出疯狂的斗志,我一次又一次叹息着妥协。
事后,我扪心自问,为了做父亲的尊严折磨儿子,是否太自私残酷了一点,但当时只为无法收拾这个小东西而感到懊丧自哀。
现在,临近春节,我又从北方到南方与家人团聚。
我、父亲、我的儿子又将在一张餐桌上吃饭。
我将会搜索枯肠,努力找话与父亲说点什么,以示父子的融洽。
我是爱父亲的,爱的成分中难免掺杂对垂老一代的同情。
从纯理智的角度想,说实在的,我与父亲除了血统的维系外,很少有共同的东西。
我和他相隔起码两个时代,传统的差异使我们有各自的生活、志趣、思维空间。
该说这是正常的,不然,怎么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呢,难道不是时代的跨越造成了我与他之间的隔阂吗?可是,在年老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儿子用废话来打发我,我希望与他不仅只是感情的维系,还能有思想的沟通,在餐桌上海阔天空地对话,有面红耳赤的争辩,更有相互点头称道的阐发,老而活到这种地步可谓至高无上,死比生可贵了。
这很难很难,我后半辈子所做的一切,只为了实现这个小小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