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竹沥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第三和剂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第三和剂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各种中药方剂都有自己独特的功效,在电视上大家应该都看过关于中药方剂的介绍,它能够很好的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而且没有什么副作用,下面我
各种中药方剂都有自己独特的功效,在电视上大家应该都看过关于中药方剂的介绍,它能够很好的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而且没有什么副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中药方剂第三和剂汤的作用。
【处方】白术1钱,黄耆1钱,干姜5分,芍药1钱,桂枝1钱,半夏1钱,甘草1分,茯苓5分。
【功能主治】妊娠饮食停滞,或吐或下。
【用法用量】上以水2合半,煮取1合半,去滓温服。
【摘录】《产论》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知道第三和剂汤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中药方剂,但在使用第三和剂汤之前还是要结合一下自身的体质,毕竟如果不注意的话,也会给人体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的。
生活常识分享。
千金方剂——第三竹沥汤——阴阳解析

第三竹沥汤——阴阳解析千金:疗风毒入人五内,短气,心下烦热,手足烦疼,四肢不举,皮肉不仁,口噤不能语方。
第三竹沥汤:竹沥19升,防风3两,茯苓3两,秦艽3两,当归2两,黄芩2两,人参2两,芎䓖2两,细辛2两,桂心2两,甘草2两,升麻2两,麻黄2两,白术2两,附子2枚,蜀椒1两,葛根5两,生姜8两以竹沥煮取4升,分5服。
解析:阳性药:防风、当归、芎䓖、细辛、桂心、麻黄、白术、附子、蜀椒、生姜平性药:甘草、茯苓、人参阴性药:竹沥、秦艽、黄芩、升麻、葛根君药:竹沥防风: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当归:甘、辛,温。
归肝、心、脾经。
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细辛:辛,温。
归肺、肾经。
祛风止痛,散寒解表,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川芎: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
归心、脾、肾经。
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蜀椒:辛、大热。
有毒。
归脾、胃、肺、肾经。
温中止痛,杀虫。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茯苓: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人参:甘、微苦,平。
归脾、肺、心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竹沥:苦,寒。
归肺、心、肝经。
化痰,清心。
黄芩:苦,寒。
归肺、胆、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秦艽:苦、辛,微寒。
归胃、肝、胆经。
祛风湿,舒筋通络,清虚热。
升麻:辛、甘,微寒。
归肺、脾、大肠、胃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甘、辛,凉。
归肺、胃经。
发表解肌,透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
阳性药物量少,阴性药物量大,针对热多寒少;君药药物功效以化痰清心为主,针对实多虚少;阳明太阴合病,上热下寒,外感风邪。
竹沥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竹沥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中药大辞典》)、《名医别录》(《中华药海》)【拼音名】Zhú Lì【英文名】Bomboo Juice【别名】竹汁、淡竹沥、竹油【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茎经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hyllostachyl nigra(Lodd.ex Lindl.)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t Rendle 2.Bambusa tuldoides Munro.3.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Bambusa beecheyana Munro var.pubescens P.E.Li;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Munro) Keng f.var.pubescens (P.F.Li)Keng f.]【原形态】1.淡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
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
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技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
穗状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工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钍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smm,呈帚刷状。
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
植株丛生,无刺。
竹沥的功效与作用竹沥的药用价值

竹沥的功效与作用_竹沥的药用价值*导读:中药竹沥的功效与作用专区,为您详细介绍竹沥的功效与作用、竹沥图片、竹沥的药用价值、竹沥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竹沥的功效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竹沥简介竹沥图片竹沥的功效与作用竹沥的药用价值竹沥的药用附方竹沥的配伍应用竹沥的副作用*竹沥简介竹沥,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液汁为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味微甜,以色泽透明者为佳。
*竹沥图片*竹沥的功效与作用清热降火;滑痰利窍。
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热病痰多;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用于中风痰壅,肺热喘咳,热病烦躁。
1、《别录》: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
2、《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
3、《本草拾遗》:久渴心烦。
4、《纲目》: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
5、《本草备要》: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利窍明日。
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
6、《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热除烦,治牙痛,明眼目。
*竹沥的药用价值【药名】竹沥【别名】竹汁、淡竹沥、竹油。
【入药部分】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茎经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心、胃经.【功能主治】清火;解毒利窍。
主目赤;牙痛;口疮。
【用法用量】内服:冲服,30-60g;或入丸剂。
外用:适量,点眼或揩牙。
【注意事项】寒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竹沥的药用附方1、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
(《千金方》竹沥汤)2、治卒消渴,小便多:作竹沥恣饮数日愈。
(《肘后方》)3、治产后身或强直,口噤面青,手足强反张:饮竹沥一、二升。
(《梅师集验方》)4、治小儿惊风天吊,四肢抽搐:竹沥一盏,加生姜汁三匙,胆星末五分,牛黄二厘调服。
竹沥饮的功效与作用

竹沥饮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竹沥饮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药方是中医药学的一个支系,是中医学管理体系中十分关键的一部分。
在医治疾患层面拥有十分大的功效,竹沥饮便是中医药方的一种,一起来掌握掌握。
特异药方生产
淡竹沥60ml 梗米100克(炒,以水300ml同研,去滓取汁)特异功效与作用生产
治霍乱,狂闷渴不欲,吐利过度,气欲绝者。
特异使用方法使用量生产
上二味和匀,顿服。
特异摘抄生产
《圣济总录》卷三十九
针对文章内容详细介绍的有关竹沥饮的有关专业知识,坚信大家都拥有不一样水平的掌握,另外还可以多去掌握一些有关的医学常识,在丰富多彩经验的另外提升对医药常识的了解。
苦竹沥方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苦竹沥方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相信听说过苦竹沥方的朋友应该不是太多,但是苦竹沥方在中药方剂里面确实非常的有名气的,那么苦竹沥方的功效与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样
相信听说过苦竹沥方的朋友应该不是太多,但是苦竹沥方在中药方剂里面确实非常的有名气的,那么苦竹沥方的功效与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样的疾病中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运用呢?今天就来告诉大家其中的奥妙吧。
【别名】退热膏
【处方】苦竹沥5合,黄连2分。
【制法】绵裹黄连,入竹沥内浸1宿。
【功能主治】肝实热所致目赤眦痛如刺不得开,或生翳障。
【用法用量】退热膏(《普济方》卷七十三引《十便良方》)。
【摘录】《证类本草》卷十三引《梅师方》
上面就是本文对于苦竹沥方这种方剂的一些介绍,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试一下。
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活常识分享。
中风痰堵,神效竹沥水

中风痰堵,神效竹沥水老人家最担心突发言语不清,嘴歪流涎,吞咽困难,单侧肢体乏力,甚至跌倒。
这时候,有经验的老人,就知道是“中风”了,会拨120争分夺秒给送去医院的急诊科。
这种情况是急重症,只要在规定时间(4.5小时)内得到有效救治,一般都会恢复得比较好。
有一些中老年朋友,情况并没有那样危重,仅仅是觉得发作时,出现头晕、昏沉、胸闷、恶心、脚踩棉花感、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或短暂地走神。
随着休息或服药,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这种情况,病人处于一个想进一步检查,但是又下不了决心去住院的这么种情况,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进行治疗。
而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小中风”,可能是短暂性脑供血不足或腔隙性脑梗塞,也会为出现真中风埋下伏笔。
那么放在古代,古人也没有输液治疗、手术这些方法,无论是遇到危重的脑卒中,还是短暂出现的“小中风”,都是针灸加中药,也能治疗。
曾经大医孙思邈患中风病,饮续命汤药汗出十日十夜得以痊愈。
所以这时候呢,不妨试试古人的方法。
其中,老祖宗们会用到一种药,堪称神效,关于它的传说,最初记载也有一二千年了,是古人心目中的中风明星,它就是“竹沥水”。
竹沥水治中风,在明清及近代用得最多,记载也很多。
因为气温升高,生活改善,大胖子越来越多。
经济好的家庭,嗜食肥甘厚味,不劳动,葛优躺,晚上唱歌饮酒,醉后乱性,白天睡觉,这种生活习惯,很像现代人。
那么过食肥甘酒食会生出痰热,作息劳逸不当会导致体虚,往往恼怒或吹了风作为诱因,风大哥带着痰弟弟搞事情,中医讲这叫“风痰上扰”,风痰把人体内重要的机关堵了。
人就嘴歪了,手麻了,说不出话了,也就是常说的中风了。
光是手麻嘴歪,是最轻的,称之为风中经络;严重的,就会出现意识障碍,说不出话了,也动不了了,瞪着眼歪着嘴流口水,古人称之为风中脏腑。
据观察,现在的患者,那都叫一个形体肥胖,腹满膨隆,皮缓肉松,都是生活太好,养成大肥膘了,一肚子油水。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一些慢性病三高的患者的中风先兆,往往是舌头紫绛色暗,舌苔厚腻如积粉,或者舌面两侧都有一条白沫,脉弦滑鼓指,或手麻,或话到嘴边又忘了,或人中发紧,或睡觉呼噜大响,或喉咙像开了阀一样地往外喷痰。
竹沥的作用与功效

竹沥的作用与功效竹沥,指的是利用竹秆和竹叶通过特定的加工方法制取而成的一种液体。
竹沥在传统中医和民间药物中一直被广泛应用,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竹沥的制作方法、成分以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和功效。
一、竹沥的制作方法竹制品,如竹篮、竹筒和竹桶,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
竹沥则是通过对这些竹制品进行特定的处理制成的。
具体制作方法如下:1. 选择竹料:首先需要选择新鲜、干净的竹子作为原料。
最好选择3-4年生的竹子,不宜选择过老或过嫩的竹子。
2. 处理竹料:将竹子切成段状,去皮、清洗干净后,再切成小块或切榨为竹嫩。
3. 加工:将处理好的竹块或竹嫩放入特制的竹桶或竹筒中,加盖密封,然后用热水浸泡或蒸煮数小时。
竹沥的制作需要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一般控制在50-60度左右。
4. 筛取:将加工好的竹沥渣经过过滤,将竹沥与渣分离。
5. 发酵:竹沥分层静置,利用自然发酵的过程产生有益的微生物和酵素,发酵过程一般需要数天至数月,取决于气候条件和产品的要求。
6. 过滤:待发酵过程结束后,再次将竹沥进行过滤,以去除混入的杂质。
7. 存储:最后将竹沥装瓶密封,放置在阴凉干燥处储存,以防止竹沥变质。
二、竹沥的成分竹沥中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包括多种营养物质和植物化学成分。
根据研究,竹沥的主要成分有以下几类:1. 有机酸:竹沥中富含多种有机酸,如乳酸、醋酸、苹果酸等。
这些有机酸可以增强体内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促进新陈代谢。
2. 氨基酸:竹沥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例如天冬氨酸、赖氨酸等。
这些氨基酸是构成人体蛋白质的基础,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3. 多糖类物质:竹沥中富含多种多糖类物质,如糖苷等。
多糖类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
4. 酶类:竹沥中存在多种酶类,例如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
这些酶类可以加速化学反应,促进新陈代谢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力。
5. 茶多酚:竹沥中富含茶多酚类物质,如儿茶素、黄酮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第三竹沥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中药方剂是一种治疗疾病的非常好的方法,那么你知道第三竹沥汤吗?它是由哪几种药材组成的呢?它应该如何食用呢?今天就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中药方剂是一种治疗疾病的非常好的方法,那么你知道第三竹沥汤吗?它是由哪几种药材组成的呢?它应该如何食用呢?今天就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别名】竹沥汤
【处方】竹沥19升,防风3两,茯苓3两,秦艽3两,当归2两,黄芩2两,人参2两,芎䓖2两,细辛2两,桂心2两,甘草2两,升麻2两,麻黄2两,白术2两,附子2枚,蜀椒1两,葛根5两,生姜8两.。
【功能主治】脚气。
风毒入人五内,短气,心下烦热,手足烦疼,四肢不举,皮肉不仁,口噤不能语。
【用法用量】竹沥汤(《普济方》卷九十八)。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其第三方,即于第二方中除去独活之风燥,茵芋之毒劣,防己之伤阴,石膏之伤阳;仍用第一方中附子,以监麻黄之散;升麻以载人参之功,秦艽以助芎、归之力,蜀椒以壮桂、附开痹之动也。
【摘录】《千金》卷七
以上就是本文为大家介绍的关于第三竹沥汤的一些小常识,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时生活中运用起来,也不要忘了分享给朋友哦。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