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pdf)
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一历史一、单项选择题1、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二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2、宗法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包括A.家谱B.宗祠C.族规D.授土3、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生产的安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4、《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地方服从中央B.集权独断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5、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6、小麦同学很喜欢看穿越小说,自己也构思了几个穿越故事。
下列故事说法不正确的是A.回到明朝当承宣布政使,管理一个地方的行政事务B.回到唐朝参加科举考试,中一回状元C.回到宋朝当个枢密使,掌管财政大权D.回到汉朝当个侍从,替汉武帝出谋划策解决王国问题7、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A.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8、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试题

2021-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评历史试卷〔考试时间:上午10:50-12:20 〕说明:本试卷闭卷笔答,做题时间90分钟,总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表达。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诸侯推举启为帝.禹直接传位于启.启最终继君主位.益最终被启所杀2.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
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
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血缘纽带C.等级严格D.地方分权?春秋左传?载:“昔先王之命日:‘王后无适〔没有嫡子〕,那么择立长子。
’王不立爱,公卿无私。
古之制也。
〞这些做法.确立了长子的优先继承权.说明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导致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利于保证宗法制正常运转周代的棺椁制度规定:天子三棺四椁,诸侯二棺三椁,大夫一棺二椁,士一棺一椁。
但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已发现多例大夫级的墓用二棺三椁和二棺二椁者,一些士一级的小墓也多见用一棺二椁者。
这说明战国时期A.大夫均用诸侯葬仪B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社会风气注重厚葬D.等级差异逐渐缩小5.研究历史要“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以下图所示是秦朝的四方古印文,仅以此为依据,可知秦朝A.首皇帝制 B .行三公九卿 C.推行郡制D.一了写文字6.?始皇帝力行郡制?:“自今除封建,分天下三十六郡;律法一体,官制一体;治集于国府,决于皇帝。
上下一政令,国如臂使指。
如此治不出多,私欲不至成灾,天下至大之德也!〞材料反映了郡制有利于A .一律法官制B .加中央集C.抑制地方私欲 D.大土疆域“惧宰官之不修,立牧以董之;畏督之容曲,司察以之。
〞西政府一措施的口的是.削弱相加皇.束官用力.打地方割据力.提高政府行政效率8.?隋·地理志?:“高祖⋯⋯秦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邑,有逾古典。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范围:必修一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目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1、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
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以便核对。
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A.确保文书安全 B.削弱丞相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行政效率2、罗马法规定当某个新施工是在公共场所进行的,每个市民都可以发出新施工警告”,“但是,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B.市民拥有对政府监督权C.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D.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3、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腊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
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
”可见,罗素认为()A.希腊民主是人类黄金时期 B.直接民主有严重的局限性C.希腊民主更强调集体统治 D.直接民主具有一定合理性4、.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人王室疆土,抢夺巳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A.宗法制遭到破坏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C.分封制受到冲击D.贵族政治彻底瓦解5、《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人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
太原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太原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第6页答题栏内。
1.右图是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
其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
据此判断该艺术品A.是晋侯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 B.体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C.破坏了西周时期礼制的规定 D.由技艺精湛的私营工匠制作2.《史记》记载了西汉景帝时期朝堂上儒道间的一场争论。
黄生认为上下有别,汤武革命,以臣诛君,大逆不道;辕固生的反驳极为有力:照你所说,“高帝(汉高祖)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结果显然是儒生辕固生赢了。
据此可知A.儒学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 B.道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C.汉初“百家争鸣”仍然持续 D.争论触及了政权的合法性3.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这一变化A.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 B.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C.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 D.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4.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于功臣,即所谓的“功臣政治”,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治”。
这一现象A.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B.导致贵族政治得以恢复C.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 D.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B.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6.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有当地一句谚语:“当的穷,六月里骂长工。
”意思是说,在农历六月的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务必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
2018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

君恩之厚薄。
”此事反映了A.雍正借助纲常伦理制约臣民B.清朝君臣关系日趋紧张C.此时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D.雍正不愿大臣记其恩惠8.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9.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的进口量。
从材料可知A.《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B.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10.“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
”这一改革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11.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
这说明C.揭开了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D.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17.同1978年相比,1982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增长32.6%,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已较为明显,而且,失调的经济比重也有所调整,国民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展开C.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全面展开D.国家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18.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
这反映出在希腊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19.罗马法中最为完备的是它的私法部分,其中关于妇女的立法主要集中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1.西周初年,周成王因年纪幼小,尚缺乏裁夺政事的能力,周公旦“乃摄政当国”;后来,周厉王被国人所逐,召公和周公共同摄政,号称“共和”。
这些亊实说明在西周( )A.贵族政治占重要地位B.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C.周王常常是统而不治D.分封制存在严重弊端【解析】据材料中,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周厉王被国人所逐召公和周公共同摄政,可知国家政权由家族掌握,再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周王有裁夺政事的权力,故C项错误;分封制应该体现周王、诸侯、卿大夫、士,这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后汉书·王景传》记载,在公元65年,王景出任庐江(今合肥)太守,“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而食常不足”。
由此可推断( )A.大规模牛耕出现在汉代B.牛耕发展在全国不平衡C.当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D.农业不是当地主要产业【解析】不能从材料中判断出大规模牛耕出现在汉代,信息不足,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可知,庐江这个地方的百姓不知道牛耕,而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所以可以判断出汉代牛耕发展在全国不平衡,故B项正确;材料未说江南地区,也未说人地情况,故C项错误;农业是不是当地主要产业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3.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
这说明汉代( )A.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C.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象【解析】区域长途贩运是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未说民间手工业,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市”或“亭”代表着官府直接管理,却在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且离远能推断出官营手工业从事着商品贸易,故C项正确;贵族和平民在汉代不可能破除身份等级,故D项错误。
【高一】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评历史试卷(考试时间:上午10:50-12:20)说明:本试卷闭卷笔答,做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诸侯推举启为帝B.禹直接传位于启C.启最终继君主位D.益最终被启所杀2.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
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
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 B.血缘纽带C.等级严格 D.地方分权3.《春秋左传》载:“昔先王之命日:‘王后无适(没有嫡子),则择立长子。
’王不立爱,公卿无私。
古之制也。
”这些做法A.确立了长子的优先继承权B.表明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C.导致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D.利于保证宗法制正常运转4.周代的棺椁制度规定:天子三棺四椁,诸侯二棺三椁,大夫一棺二椁,士一棺一椁。
但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已发现多例大夫级的墓用二棺三椁和二棺二椁者,一些士一级的小墓也多见用一棺二椁者。
这表明战国时期A.大夫均用诸侯葬仪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社会风气注重厚葬D.等级差异逐渐缩小5.研究历史要“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下图所示是秦朝的四方古印文,仅以此为依据,可知秦朝A.首创皇帝制 B.实行三公九卿侧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了书写文字6.《始皇帝力行郡县制诏书》载:“自今废除封建,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律法一体,官制一体;治权集于国府,决于皇帝。
上下统一政令,举国如臂使指。
如此治权不出多门,私欲不至成灾,天下至大之德也!”材料反映了郡县制有利于A.统一律法官制 B.加强中央集权C.抑制地方私欲 D.扩大领土疆域7.“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
”西汉政府这一措施的口的是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约束官员滥用权力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8.《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1.西周初年,周成王因年纪幼小,尚缺乏裁夺政事的能力,周公旦“乃摄政当国”;后,周厉王被国人所逐,召公和周公共同摄政,号称“共和”。
这些亊实说明在西周A.贵族政治占重要地位B.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C.周王常常是统而不治D.分封制存在严重弊端2.《后汉书•王景传》记载,在公元65年,王景出任庐江(今合肥)太守,“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而食常不足”。
由此可推断A.大规模牛耕出现在汉代B.牛耕发展在全国不平衡C.当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D.农业不是当地主要产业3.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
这说明汉代A.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C.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象4.中唐以,“道”是以监察和军事合成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号令自出,以相侵击,掳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而不知,反为和解之”。
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A.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B.直接引发唐末农民战争C.使地方凌驾于朝廷之上D.导致北方边患日益严重5.《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凡是外国人,属同一国人相互间发生的犯罪,依照其本国的习惯和法律处理;如果唐人与外国人相犯及不同国家的外国人相互间的犯罪,则按唐朝的法律论处。
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A.夷夏大防的观念B.因俗而治的政策C.天朝上国的心态D.维护国家的主权6.宋初,由于官方对茶叶经营权的垄断,用“市蕃夷之马”的茶叶已无法满足西部少数民族对茶叶的需求,直接滋生了商贾对茶叶运之边地转卖的走私活动,并从中获取巨大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