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总结
初二物理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初二物理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
在初二物理期末考试中,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运动和力学- 相关概念: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力、质量、动量等。
-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和相关公式。
-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和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 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和相关实验。
(注意对抛体运动的掌握)2. 力和压强- 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牛顿(N)- 等效力:多个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
- 重力和弹力:物体的重力和与之相反的支持力、物体的重心。
- 压强和压力:压强的计算、压力的概念。
3. 动能和功率- 动能和功: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功的定义。
- 功率:功率的定义和计算。
4. 能量与能量转化- 能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焦耳(J)。
- 动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影响机械能转化的因素。
- 能量的转化和传递:可能的能量形式,如机械能、内能、热能、化学能等。
5. 静电学- 静电现象:物体的带电和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电场和电势:电场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电势的概念。
- 电容和电容器:电容量和电容器的构成,以及与电容有关的公式。
除了以上核心知识点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实验基础和实验操作技巧,例如:使用仪器仪表测定物理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等。
为了更好地复习和备考,建议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和技巧: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考试时间和重点内容,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进度和复习任务。
2. 理论知识的学习:仔细阅读教科书和相应章节的知识点,理解概念和公式的含义,并掌握其推导和应用方法。
3. 例题和习题的练习:通过大量的例题和习题的练习,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实验课的复习和回顾:复习实验内容和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做好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八年级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一、力学
1.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单位和符号。
2.力的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平衡和不平衡。
3.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的特点和计算。
4.重力: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重力的特点。
5.压力:压力的概念、压力的计算、压力与面积的关系、压强的概念和计算。
6.浮力: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物体浸没的条件、浮力的应用。
二、光学
1.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
2.反射:反射的规律、反射的应用。
3.折射:折射的规律、折射的应用。
4.光的色散:光波分解成不同颜色的波长、光的色散现象和光谱的组成。
5.光的成像: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成像规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
三、电学
1.电流和电路:电流的概念和电流的计算、电路的基本元件和符号、电路的种类: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的分配。
2.电阻:电阻的概念和单位、电阻的计算、电阻的种类和特点、串联
电阻和并联电阻的计算。
3.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描述和公式、欧姆定律的应用。
4.电能和功率:电能的概念和单位、电能的计算、功率的概念和公式、功率的计算。
5.静电:带电物体和静电感应、带电物体和带电电场相互作用、静电
场和静电场强度。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的复习知识点总结,包括了力学、光学和电学三个
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内容,通
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复习和掌握,能够帮助学生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
更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全汇总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全汇总物理是一门探究自然规律的学科,是理工科学习的基础。
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物理知识,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物理打下基础。
以下是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的全面汇总: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 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以及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区别。
3. 作图表示物体的运动,如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的绘制和分析。
二、力和压力1. 力的概念,力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2. 重力、弹力、摩擦力、拉力、推力等不同种类的力的性质和作用。
3. 压力的概念,压力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4. 不同形状物体的支撑面积对于压力的影响。
三、简单机械1. 杠杆的概念和杠杆的原理。
2. 轮轴的概念和轮轴的原理。
3. 塞壬的概念和塞壬的原理。
4. 各种简单机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四、光的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
2. 镜子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应用。
4. 光的颜色、反射和折射对生活的影响。
五、热的传播1. 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的基本概念。
2. 导热系数、热导率等热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3. 不同材质的导热性质对热传播的影响。
4. 保温和隔热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电流电路1.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基本概念。
2.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和复合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3. 欧姆定律、功率公式等电学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4. 电路中导线的材质和截面积对电阻的影响。
七、磁场1. 磁场的概念和磁力线的特点。
2. 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和影响。
3. 磁铁的性质和磁性材料的分类。
4. 磁场对物体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八、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声音的频率对声音的影响。
4. 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
以上就是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的全面汇总,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的规律,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重要知识点梳理大全

八年级物理重要知识点梳理大全1500字八年级物理重要知识点梳理大全一、质量和重量1. 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性质,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的度量。
2. 重量是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的作用,是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二、力和压力1.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2. 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
3.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计量单位是帕斯卡(Pa)。
三、速度和加速度1. 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2. 速度的计量单位是米每秒(m/s)。
3. 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的快慢,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4. 加速度的计量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2)。
四、力的合成和分解1. 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求出合力的过程。
2.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或多个互相垂直的力的过程。
五、摩擦力和阻力1. 摩擦力是物体间表面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2.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滑动前的阻力。
3. 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滑动时的阻力。
4. 阻力是物体在介质中运动时受到的阻碍力。
六、功和能1. 功是力对物体做功时所做的功效,是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
2. 功的计量单位是焦耳(J)。
3. 功的大小由力的大小和物体位移的大小决定。
4. 能是物体所具有的做功能力的能量。
5. 能的计量单位是焦耳(J)。
七、简单机械1. 杠杆是一种帮助人类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简单机械。
2. 轮轴是一种将力的方向转换为力的大小的简单机械。
3. 滑轮是一种改变力的方向的简单机械。
4. 定滑轮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改变力的大小。
5. 动滑轮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并且可以改变力的大小。
八、声音和光线1. 声音是机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如空气、固体或液体。
3. 光线是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 光的传播速度是299,792,458米每秒。
九、光的反射和折射1. 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平面时改变方向的现象。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5篇)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常考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 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常考点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
以下是初二《物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
1. 运动与力学:
- 运动的描述与测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理解与计算
- 牛顿运动定律:力的作用、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等
- 动量与动量守恒:动量的定义、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等
2. 热与能量:
- 温度与热量:温度的概念、热量的传递与计量等
- 相变与状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相互转化过程及能量变化
- 能量与能量转化:机械能、势能、动能的转化与守恒
3. 光与光学:
- 光的传播与反射:光的传播特性、反射定律的应用等
- 光的折射与透射:光的折射规律、反射与折射的应用等
- 光的色散和成像:光的色散现象、镜片的成像原理等
4. 电与电学:
- 静电现象与电荷:电荷的性质、静电力的作用等
- 电流与电路:电流的概念、电路的基本元件和符号等
- 电阻与电功率:电阻与电流的关系、电功率的计算等
5. 宇宙与天文:
-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天体运动规律等
- 天文观测与测量:望远镜的应用、星等、距离的测量等
以上是初二《物理》的一些主要知识点的精华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基本理解运动与力学、热与能量、光与光学、电与电学以及宇宙与天文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如果你有任何进一步的问题,请随时提问。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整理归纳

一、物理世界中的力学知识1.物体的力学性质:质量、体积、密度、重力等。
2.力的概念: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4.牛顿第二定律:力的等效性原则、力的合成与分解、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
5.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偶。
6.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厘米—克—秒单位制等。
7.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示数的意义。
8.动量的概念:动量的大小、方向和单位。
9.动量守恒定律:封闭系统内总动量守恒、动量的相对论性质。
二、物理世界中的光学知识1.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弯曲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
2.光的反射现象: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
3.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折射率和折射率大小的判断。
4.透镜的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的焦距和焦点。
5.光的颜色现象:光的吸收与散射、光的原理和调制。
6.光的速度:真空中的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物理世界中的声学知识1.声音的产生:声源和振动体、声音的传播。
2.声音的特征:高低音、响度和音调。
3.声音的传播:声波和机械波、波的传播方向。
4.声波的反射和折射:声音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回声和声宇。
5.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速的测量、声速的影响因素。
6.声音的吸收与隔离:声音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特性、声音的衰减。
四、物理世界中的热学知识1.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使用:摄氏温度计和华氏温度计、温度计的读数。
2.热量的传递方式:热传导、对流和辐射。
3.热的膨胀性:线膨胀、面膨胀和体膨胀、热胀冷缩原理。
4.热学定律:热平衡的定律、热不仅传质量和能量的本质。
5.内能的概念和计算:内能的变化、准确计算内能的方法。
6.热传导的应用:保温材料、绝热材料和节能减排。
五、物理世界中的电学知识1.电荷和电场的概念:正电荷和负电荷、电场的概念和性质。
2.静电学的基本原理:库仑定律、电势能和电位的关系。
3.电流和电路:电流的概念和计算、电路中的电流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
4.电阻的定律和电阻的计算:欧姆定律、电阻的大小和材料成分的关系。
初中八年级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八年级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力和压力1.力: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单位是牛顿(N)。
2.力的效果: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使物体运动、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方向。
3.压力:物体受到的力分布在物体的面上的比例,单位是帕斯卡(Pa)。
4.压力的计算:压力=力÷面积。
5.杠杆原理:杠杆平衡原理是指在达到平衡时,杠杆两边的力和力臂的乘积相等。
二、浮力1.浮力:物体浸入液体或气体中时所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挤掉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2.浮力的大小和密度关系:浮力大小和物体体积成正比,和物体的密度成反比。
3.浮力的作用: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浸入后,浮力使得物体产生浮起或浮沉运动。
三、简谐振动1.简谐振动:物体在一个固定位置附近往复运动的现象称为简谐振动。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简谐振动的运动规律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来描述。
3.周期和频率:简谐振动的周期是指物体一个往复运动所用的时间,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往复运动的次数。
4.弹簧振子的周期公式:T=2π√(m/k),其中T为周期,m为振子的质量,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5.频率与周期的关系:频率f=1/T。
四、电学基础1.静电:物体由于摩擦、接触、感应等原因而带电。
2.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称为电荷,带正电的物体称为正电荷,带负电的物体称为负电荷。
3.电流: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线的数量,单位是安培(A)。
4.电流的计算:电流=电荷÷时间。
5.电压:电源推动电荷移动的能力,单位是伏特(V)。
6.电阻:物体对电流运动的阻碍程度,单位是欧姆(Ω)。
7.电阻和电流、电压的关系:欧姆定律:U=IR,其中U为电压,I 为电流,R为电阻。
五、电能和电功1.电能: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所具有的能量。
2.电功:电流通过电阻时,由于电流对电阻做功所转换的能量。
3.电功的计算:电功=电压×电流×时间。
六、光的传播1.光线:光通过空间的一束直线称为光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下)《电压电阻》一、电压1、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源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灯泡就越亮.2、电压的符号是“U”;电压的单位是“伏(V)”.电压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kV=103 V 1 mV=10-3 V 1 μV=10-6 V.3、常见电压值:记住(1).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值1.5V。
(2).人体安全电压值不高于36V。
(3).家庭电路的电压值220V。
(4)蓄电池一个电压2V。
4、电压的大小可以用电压表来测量(1).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0~3 V,分度值“0.1 V”;使用“-”和“15”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0~15 V,分度值“0.5 V”.(2). 电压表的使用规则:二要、一不、二看清.试触二要: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用电器(或电源)的两端;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一不: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二看清: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试触:试触的方法不仅可以选择电压表的量程,还可以判断电源的正负极;判断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是否正确.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猜想或假设]:如图(右). U= U1+U2 ;(2). U= U1=U2 ;(3). U>U2>U1[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如图,我们组想选择两只灯泡,一块电压表,像测电流那样分别测出A结论:U= U1+U2,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串压两个分)三、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猜想或假设]:(1)U= U1+U2 ;(2)U= U1=U2 ; (3)U>U2>U1[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如图,我们组想选择两只灯泡,一块电压表,结论:U= U1=U2,并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
(并压处处等)四、电阻1.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导体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相同电压下,导线中电流不同,说明两条导线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resistance).电阻的符号:R电阻无论它是否被连入电路,通过它们电流是多少,其阻值一般是不变的,即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电阻也叫定值电阻,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2.电阻的单位:欧符号Ω ;常用单位:千欧(kΩ)、兆欧(MΩ) 1 kΩ=103Ω 1 MΩ=106Ω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
五、变阻器1.滑动变阻器:(1)结构示意图: 电路图中的符号:(或 )。
(2)原理: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改变电阻的。
(3)作用:①改变电路的电阻;②改变电路中的电流;③改变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的用电器两端电压。
(4)使用:①串联在电路中使用;②接线柱要一上一下接入电路;③通过的电流不能超过允许的最大值;④在使用前应将电阻调到最大(远离下接线柱阻值变大,靠拢下接线柱阻值变小)(5)变阻特点:逐渐改变电阻,不能表示出阻值。
(6)改变电流的特点:是连续性的。
2.电阻箱:(1)变阻特点:能够表示出阻值。
(2)改变电流的特点:是跳跃性的。
3.变阻器的应用:调节收音机和电视机音量大小的电位器。
《欧姆定律》一、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问题]:电阻、电压、电流三者的关系怎样?[猜想和假设]:1.电流和电阻成反比.2.电流和电压成正比. [设计实验]:(一)设计思想:(1)一个灯泡,用两节电池比一节电池时亮,说明灯(电阻)不变,电压大时,电流也大;(2)同样的两节电池,2.5 V 的灯比6.3 V 的灯亮.电压不变时,电阻大的电流小,电阻小的电流大.(二)实验电路:根据实验思想,画出如下电路图:(要记做上面的图)1.电流跟电压的关系2.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二、欧姆定律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9世纪初经过大量的实验而归纳得出的.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定律叫做欧姆定律.用公式表示:式中:I ——电流——安培(A ); U ——电压——伏特(V)R ——电阻——欧姆( ) 2.欧姆定律的应用(1)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电路的计算.步骤:[画出图,标出量、求出数]即:①根据题意画电路图.②在电路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未知量的符号.③利用欧姆定律求解.(2)对额定电压的理解:用电器在正常工作时所需的电压叫额定电压.(3)短路是电流过大的一个原因.(由I=U/R 可知,短路U 不变,R 很小,I 很大)3.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总电阻:(1)串联:①两个电阻串联接入电路,相当于增加导体的长度,其总电阻要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要大;②串联的两个电阻,如果任何一个电阻增大,总电阻会增大;③要使电路电阻增大(或电流减小)应串联电阻;④串联后的电阻为R ,即:R=R 1+ R 2(2)并联:①两个电阻并联接入电路,相当于增加导体的横截面积,其总电阻要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要小;②并联的两个电阻,如果任何一个电阻增大,总电阻也会增大;③要使电路电阻减小(或增大干路电流)应并联电阻;R ,即: 三、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原理]:根据欧姆定律: 推出 ,计算出[实验电路及器材]:(要记做右图)[实验步骤]: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2.,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调至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 3.试触,观察电流表、电压表指针的变化,4.合上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被测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和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填入数据表格内.[1.对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 V 的电压.2.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都是人体直接或间接跟火线连通造成的.3.预防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1)绝对不要接触没有绝缘皮的火线以及跟火线连通的导体. (2)绝缘部分破损,导电部分裸露处要及时更换. (3)不要在电线上搭晾衣物,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或开关).4.安全用电原则: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5.雷电的产生:雷电是由于大气在激烈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发生摩擦,致使一部分云层带上了正电,另一部分云层带上了负电.当两朵带异种电荷的云层相互接近时,就发生了大规模的空中放电现象,产生强大的闪光和声音,这就是雷电.6.雷电的危害:击毁房屋,造成人畜伤亡,还会引起森林火灾,破坏高压输电线等. 、7.雷电的预防:在高大建筑物的顶部安装避雷针来防雷电;雷雨的天气尽量不要外出走动,不要在大树下躲雨,不站在高处,而应蹲在低凹处并且两脚尽量并拢.在高压输电线上面安装避雷线8.避雷针:它把雷电引来入地,从而保护其他物体.《电功率》一、电能1.电能(1)、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如:热能、光能、机械能(动能)、化学能、磁场能------等。
(2)、电能的来源:水力、风力、火力、化学能、光等。
(3)、使用电能优点:①来源广泛;②便于输送;③使用方便;④污染少,有利于保护环境.2、电能的单位:(1)、国际单位:焦耳(J );(2)、常用单位:千瓦时(kW ·h )俗称“度”;(3)、换算关系:1度=1千瓦时(kW ·h)=3.6×106焦耳(J)3.电能表——用来测量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或电功)(1)、认识电能表:①“10(20) A ”指这个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10安培.短时间应用电流允许大一些,但不能超过20A ;②“600 revs/kW ·h ”指电能表转过600转,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1kW ·h ; ③“50 Hz ”指电能表应在(2), 假设电费:0.52元/ kW ·h ,本月用电:1021.4 kW ·h –946.8 kW ·h=kW ·h ,合 元。
4.[补充]电功(W ):(可认为是消耗的电能)(1)、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即消耗电能)叫做电功.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氏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二、电功率1.什么是电功率[演示](1)将15 W 和100 W 的电灯分别接入电路,合上开关,灯发光,同学们观察电能表转动情况,100 W 转得快说明用电器用消耗的电能快. 不能说消耗得电能多。
(1)、 电功率(electric power)” 用P 表示,是表示消耗电能(或电流做功)的快慢(2)、单位:①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②更大的单位是千瓦(kW),即1 kW =103 W2.电功率的大小(或意义):等于用电器1s 内消耗的电能。
(即它与电能和用电器W 3.电功率计算(或测量):(1) t ——用电器工作的时间 P ——电功率(2)、P=UI 其中U ——电压(V ),I —— 电流(A ),P ——电功率(W (3)、[补充] ① P=I 2R ;② P= U 2/ R 都可以求出P4.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220 V ,15 W ”指的是电灯的额定工作电压是220 V ,额定功率是15 W . 家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叫做额定功率.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测量要求]:(1)使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发光.(2)使小灯泡两端电压是额定电压的1.2倍,并观察小灯泡亮度.(3)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并观察小灯泡亮度.[实验目的]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实验原理]根据公式P =UI ,测出灯两端电压和通过灯泡电流,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电路和器材]设计如右图电路.(要记做图)[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连接时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阻值调到最大值;2.合上开关,移动滑片P ,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发光,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3.移动滑片P ,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值的1.2倍,观察灯泡发光,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4.移动滑片P ,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观察并做记录.5.断开开关,整理实验器材.[实验结论]: (1)不同电压,小灯泡的功率不同.实际电压越大,小灯泡功率越大.(2)小灯泡的亮度由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实际功率越大,小灯泡越亮.(3)在额定电压下,小灯泡才能正常发光.四、电和热1.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铜丝与电阻丝串联,电流相同,相同时间,电阻丝阻值大,发热多。
2.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通电时间大小的关系:(课本图试验)电流相同,电阻相同,通电时间长,发出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