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资料推荐)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实验研究:1.似动现象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
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
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
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
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
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
开始时,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觉。
如右图所示,如果你对着它多看一会儿,就会感到这些线条在移动。
但倘若把每条线都分开,就不会有似动现象。
后来,格式塔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课题。
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
例如,漩涡之所以会那样,并不是由于它所包括的那些具体水滴的原因,而是由于水的运动方式。
如果把旋涡分解成水滴,就无法理解漩涡这种现象了。
又如曲调,因为曲调取决于音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符本身。
为了强调这种整体性,韦特墨采用的德语“Gestalt(格式塔,或译完形)”一词,可以被翻译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形态(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
由于韦特墨发起的这场运动关注的是这类完形或格式塔,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
2.整体与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
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
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
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
实验心理学 实验六 似动

实验 似动现象
一、实验目的:认识似动现象。 二、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801型速示仪,卡片四套。 三、实验方法: 1、主试根据显示屏内容设置:联机模式→似动现象→学号→姓名。主 试把其中一套卡片分别插入A、B视场,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的绿色指 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2、被试见绿色指示灯亮后,双眼靠近速示仪观察口,观察的同时调节< 是+>、<否->键,改变闪烁频率,直到似动现象最为明显时,按附机<确 定>键,测试终止。 3、主试查看或打印数据,选进行测试更换被试。 四、结果 记录每个被试似动现象最明显时的闪烁频率。 四、讨论 1、说明似动现象产生的条件。 2、试述似动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Thanks!
实验 彩色负后像
一、实验目的:认识彩色负后像。 二、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801型速示仪,彩色卡片三 张,白色背景卡片一张。 三、实验方法: 1、主试根据显示屏内容设置:联机模式→色彩负后像→学号→姓名→ A视场(40秒)。主试把白色背景卡片插入B视场,任选一张彩色卡片插 入A视场,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3、被试见绿色指示灯亮后,双眼靠近速示仪观察口,同时按附机<确定 >键,测试开始。被试注意看卡中的“+”,40秒后彩色卡会自动换成白 色背景卡(计时开始),被试仍要注意看白色背景卡片,会有负后像产 生,待负后像消失,按一下<确定>键(计时停止),附机灯灭,鸣响, 黄色指示灯亮,测试结束。 4、主试选再做一次,换彩色卡片,按同样方式测试另2张卡片,总共三 次。查看或打印数据,选进行测试更换被试。 四、结果: 讨论每个被试不同刺激的负后像延迟时间。 五、讨论: 为什么彩色后像的色调是原色调的近似补色,试分析之。
实验四 似动实验

实验四似动实验一、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掌握似动实验的步骤;(2)通过实验了解什么是似动现象。
二、实验原理似动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
它是在一定的条件刺激下,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的运动。
似动仪是演示和测定心理似动感知的仪器。
实验一般按下列方式进行:先呈现一个刺激,随后在不同空间位置再呈现一个相似的刺激。
这样,在两个刺激的强度、时距、空距适当的条件下,就会引起似动知觉,即亮点从先呈现的位置移到后呈现的位置。
三、主要技术指标:1.信号发生:输出0.1-60Hz方波闪烁信号。
2.频率调节:<10Hz,每档0.1Hz,>10Hz每档1Hz;3.呈现分二部分:(1)插入可调换图片演示似动现象,图片为长短错觉、飞鸟似动、线条似动、折线反转现象四种;(2)似动现象时空条件测定:1个亮点固定,另1个亮点可移动,两亮点间距为60-200mm可调。
亮点直径:3mm 。
4.仪器尺寸:280×280×245mm。
四、使用方法:1.接通并打开电源开关。
拨动电源开关一侧的微拨开关,选择演示实验或者似动时空条件测定实验。
要求被试离开观察面1.5--2米左右,并要在光线较暗处进行。
2.调整亮点或亮面闪烁的频率。
按红键一下,频率将增加1档,如果不松手按下一段时间,频率将持续上升,升至60Hz将不再升。
反之,按绿键一下,频率将降低1档,如果不松手按下一段时间,频率将持续降低,降至0.1Hz将不再降。
3.实验一:附有长短错觉、飞鸟似动、线条似动、折线反转四张图案插片,可供调换使用。
调整闪烁频率,演示四种似动现象。
插入长短错觉图案,将相继呈现两个简单的错觉图形,可见到中间线条的延长与缩短现象。
插入两个飞鸟图案,能产生相当于鸟飞行的现象。
插入两个相互垂直的线条图案,能产生直立线条轻轻倒下的现象。
插入两个折线的图案,可观察到翻转现象。
似动范围超出了剌激所在平面,形成空间运动形式。
4.实验二:呈现亮点有二个,一个固定,一个可通过左右移动改变互相距离。
8.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

8.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似动现象似动现象___ 应用心理学 _ 班【摘要】:^p该实验是在黑色背景下以两个红色亮点为研究对象,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的影响下,观察两个亮点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根据实验结果来判断两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时空条件。
了解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关键词】:^p 似动现象时间知觉空间知觉 1.引言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
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似动现象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
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时间内,如果还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 M.韦特默,于 1912 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
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2 对象与方法2.1 被试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20__ 级应用心理学班 2 班同学 1 名,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左右手正常。
2.2 仪器实验仪器为计算机,PsyKey 实验平台,耳机 2.3 实验材料黑色屏幕,红色小圆点 2.4 程序在黑色背景上先后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 0.5cm)两个小圆点可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条件下呈现。
在每种空间距离的条件下按照 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__ms、250ms、300ms、350ms、400ms、500ms 这12 个时许的升序和降序做 24 次判断。
在每种时距,空距条件下,演示一次从左到右的相继呈现:刺激 1→时距→刺激 2 60ms5-500ms60ms 空间距离的实验顺序按照拉丁方的方法进行排列,将被试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按三种不同顺序进行实验,图示如下:表表 1 实验顺序设计组别顺序甲123乙258丙58在每个空距条件下,时距从 5ms 开始,依次增加到 500ms,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让被试判断两个刺激是同时出现、先后出现、还是一个刺激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然后再从 500ms 开始,逐渐减少到5ms,同时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
似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似动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将静止的物体感知为运动的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似动实验,探讨似动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加深对视觉感知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1. 似动现象的成因:似动现象是由于人的视觉系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感知与物体实际运动状态之间存在差异而导致的。
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视觉系统的生理特性、心理因素或外部环境等因素造成的。
2. 影响似动现象的因素:似动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方向、运动轨迹、观察距离、观察时间等。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电脑、投影仪、PPT演示文稿、实验对象(20名大学生)2.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将2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实验步骤:① 实验一:观察静止物体在视觉上的运动A. 实验对象A组观察静止物体在视觉上的运动,观察时间5分钟。
B. 实验对象B组观察静止物体在视觉上的运动,观察时间10分钟。
② 实验二:观察运动物体在视觉上的静止A. 实验对象A组观察运动物体在视觉上的静止,观察时间5分钟。
B. 实验对象B组观察运动物体在视觉上的静止,观察时间10分钟。
③实验三:观察不同速度、方向、轨迹的物体运动A. 实验对象A组观察不同速度、方向、轨迹的物体运动,观察时间5分钟。
B. 实验对象B组观察不同速度、方向、轨迹的物体运动,观察时间10分钟。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结果与分析A. 实验对象A组观察静止物体在视觉上的运动,观察时间5分钟,有6人认为物体在运动。
B. 实验对象B组观察静止物体在视觉上的运动,观察时间10分钟,有8人认为物体在运动。
分析:观察时间越长,似动现象越明显。
这说明似动现象与观察时间有关。
2. 实验二结果与分析A. 实验对象A组观察运动物体在视觉上的静止,观察时间5分钟,有4人认为物体在运动。
B. 实验对象B组观察运动物体在视觉上的静止,观察时间10分钟,有6人认为物体在运动。
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p.175)
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讲,在某些条件下,人由一个单一的刺激可以产生运动的感觉,而实际并不在动,而是感觉上在动(apparent motion),这个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
实验简介•一会儿将呈现
一条竖线和一
条水平线(如
右图),两条
线段会交替呈
现,你会看到
竖线向右边倒
下。
再看一遍原理介绍
举例说明:
譬如,有两个电灯泡(或一系列灯泡)放在相邻的两个位置上,然后让电灯泡交替地亮和灭,好比霓虹灯那样,我们在夜晚大城市的高楼大厦经常可以看到。
当灯光的“亮与灭”交替的速度越快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个体灯泡的亮与灭,而看到的是灯光很有节奏地在“移动”。
这样,我们并没有知觉到两个灯泡(或一系列灯泡)各自的“亮与灭”或它们的位置关系,而是知觉到了灯光在“移动”。
反之,如果我们只关注某一个(或每一个)灯泡的亮与灭或位置时,灯光“移动”的现象又不存在了。
安全人机工程似动仪实验报告

安全人机工程似动仪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示例:一、实验目的:1.了解安全人机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安全人机工程的实验方法和技巧;3.通过实验,验证安全人机工程在不同任务场景下的应用效果。
二、实验原理:1.人机界面设计:通过设计合理的界面,使用户可以轻松理解和使用机器系统,并减少操作失误的可能性。
2.任务分配:根据任务需求和人类认知特点,合理分配任务和决策权,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错误率。
3.提示与警告:通过适当的提示和警告方式,提醒用户可能存在的危险或错误操作,以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实验装置和材料:1.电脑和显示器;2.实验软件;3.实验参与者。
四、实验步骤:1.设计和实施一个特定任务的人机界面,如文字处理软件的界面设计。
2.安排实验参与者完成任务,记录他们的操作时间、错误次数和主观感受等数据。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界面设计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4.设计另一个任务场景,如一款汽车导航系统的界面设计。
5.重复步骤2和3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显示,在第一个任务场景中,界面设计符合大多数参与者的认知模式,操作时间和错误率较低。
2.在第二个任务场景中,界面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图标与功能的匹配不准确,导致了一些错误操作。
3.综合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合理的界面设计和任务分配能够显著提高人机系统的可用性和效率。
4.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危险场景下,注意力提醒和警告信息对于减少错误操作具有重要作用。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安全人机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如何运用安全人机工程的方法和技巧来设计优化人机界面。
实验结果表明在任务设计和界面设计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认知特点和操作习惯,提供明确的提示和警告,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障人机系统的安全性。
七、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思路:1.实验中仅使用了少数参与者进行了试验,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提高实验结果的普适性。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李璐201021078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摘要:本实验采用心理实验系统(PES)测定了3名被试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
关键词:似动现象;时距;空距1 引言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
似动现象就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
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
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似动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电视和电影就是利用这种现象使观众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的。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于1912年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
从此以后,似动现象的实验室研究,多半是是关于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对它的解释尚处于假设的阶段,目前能确定的是,似动现象发生在较高的信息加工水平,它是动觉信息同刺激位置信息整合在一起的结果。
影响似动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客观条件方面有刺激呈现的空距、时距,刺激物的强度、形状、数目等,主观条件方面包括个人经验、暗示、个体差异等,其中,刺激的数目越多越容易产生似动现象。
由于产生似动的最适宜的时距和空距依赖刺激的形状、强度而变化,所以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
如K.Marbe 所得的最优时距为200ms,最优空距为4.5°;M.Wertheimer得到的最优时距为60ms;叶绚等得到的最优空距为2cm;北大杨傅民等得到的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200m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似动现象李璐201021078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摘要:本实验采用心理实验系统(PES)测定了3名被试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
关键词:似动现象;时距;空距1 引言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
似动现象就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
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
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似动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电视和电影就是利用这种现象使观众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的。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于1912年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
从此以后,似动现象的实验室研究,多半是是关于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对它的解释尚处于假设的阶段,目前能确定的是,似动现象发生在较高的信息加工水平,它是动觉信息同刺激位置信息整合在一起的结果。
影响似动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客观条件方面有刺激呈现的空距、时距,刺激物的强度、形状、数目等,主观条件方面包括个人经验、暗示、个体差异等,其中,刺激的数目越多越容易产生似动现象。
由于产生似动的最适宜的时距和空距依赖刺激的形状、强度而变化,所以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
如K.Marbe 所得的最优时距为200ms,最优空距为4.5°;M.Wertheimer得到的最优时距为60ms;叶绚等得到的最优空距为2cm;北大杨傅民等得到的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200ms。
本实验将通过测定3名被试对黑色屏幕上呈现红色光点时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来研究在本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间和空间条件。
2 方法2.1 被试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3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
2.2 仪器计算机,实验心理学测试软件。
2.3 实验设计该实验是一个3*12的组内设计。
自变量有2个,一是刺激呈现的空距,有3个水平:2cm、5cm、8cm;二是刺激呈现的时距,有12个水平: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0ms、250ms、300ms、350ms、400ms和500ms。
因变量为被试对于在不同位置先后出现的两个刺激的知觉结果,有3个水平:同时呈现、似动、和先后呈现。
实验控制的变量有:①红色圆点的大小(直径0.5cm)、强度恒定,数目为2;②两个红点呈现在屏幕中央;③先呈现屏幕左边的刺激,后呈现右边的刺激,每个刺激呈现60ms;④在每种空距的条件下按照,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0ms、250ms、300ms、350ms、400ms、500ms这12个时距的升序和降序做24次判断;⑤空距的实验顺序按拉丁方的方法进行排列,3名被试分别按三种不同的顺序进行实验,甲,2cm、5cm、8cm;乙,5cm、8cm、2cm;丙,8cm、2cm、5cm;⑥实验室的环境(温度、光线等)恒定;2.4 实验程序(1)让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进入实验“似动现象”。
根据事先的分组选择实验的顺序后开始实验。
(2)屏幕上呈现指导语如下:“在适当时间间隔下,有着一定距离的两个静止刺激物(亮点)先后出现,会使观察者产生只有一个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下面屏幕上将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呈现两个红点。
如果你认为它们是同时呈现的,请按红键;如果你认为它们是运动的,请按黄键;如果你认为它们是先后呈现的,请按绿键。
看明白以上这段话后,请按回车键继续实验。
”然后屏幕按照选定的顺序呈现刺激,准备时间为1000ms,刺激呈现时间为60ms,在每个空距条件下,时距从5ms 开始,依次增加到500ms ,再从500ms 逐渐减少到5ms ,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共判断24次。
(3)换下一名被试,重复上述实验。
(4)记录3名被试的实验结果。
3 结果3.1 分别计算各种时空条件下3名被试感到两亮点是同时、似动和先后的平均次数百分数,见表1。
时距(ms)510 20 6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500 空距(cm)2同时 17 0 0 0 0 0 0 0 0 0 0 0 动5050 33 50 50 50 1733先后 33 50 67 50 50 50 83 100 100 67 100 100 5同时0 17 17 0 0 0 0 0 0 0 0 动67 67 50 33 33先后 33 33 33 50 67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8同时 17 33 33 17 17 0 0 0 0 0 0 0 动50 17 33 33 17先后 33 50335067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表1:各种时空距离下三种反应的平均次数%3.2 然后以时距为横坐标,似动次数的百分数为纵坐标,3种空距为参数,画出3条曲线图,见图1。
图1:各种时空距离下观察亮点的似动次数百分比3.3 用直线内插法求出不同时空距离条件下的似动阈限值(ms)的范围(从“同时”到“动”为下限,从“动”到“先后”为上限),见表2。
空距(cm) 上限下限(上限-下限)(ms)2 71.3 3.1 68.25 60.0 2.5 57.58 60.0 3.1 56.9表2:各种时空距离下观察亮点的似动阈限值3.4 通过分析计算从表1可以得出:在12种时距条件下,空距为2cm时产生的似动现象的次数的百分比(27.6%)大于5cm(20.8%)和8cm(12.5%)时产生的次数百分比;而在3种空距条件下,时距为5ms时产生似动现象的次数的百分比最高(55.7%)。
所以,在本实验条件下,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
4 讨论4.1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知,在本实验呈现的刺激强度下,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
空距一定时,时距与5ms的差异越大时,产生的似动次数越少;时距一定时,空距越大似动现象越难产生。
当刺激的强度、形状一定的情况下,当缩短时距时,只有减小空距才能产生似动现象。
4.2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排除录入数据时出错的情况,被试的部分数据明显不符合实验的要求,这可能是被试间较大的个体差异导致,也可能是被试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够认真。
所以最终造成了较大的实验误差。
4.3 本实验只选取了3个被试,数量太少。
由于受到似动现象的暗示性以及个体差异性的影响,本实验结果存在误差是在所难免的。
5 结论观察两个亮点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
6 参考文献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31-235页7 附录被试1 (任务顺序: 2CM 5CM 8CM)----------------------------------------------------------------- 空距时距(ms)5 10 20 6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500 ----------------------------------------------------------------- 2CM升序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2CM降序同时动动动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动先后先后5CM升序动动同时同时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5CM降序动动动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8CM升序动同时同时同时同时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8CM降序同时同时同时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被试2 (任务顺序: 5CM 8CM 2CM)----------------------------------------------------------------- 空距时距(ms)5 10 20 6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500 ----------------------------------------------------------------- 2CM升序动动动动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2CM降序动动先后动动动动先后先后动先后先后5CM升序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5CM降序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8CM升序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8CM降序动动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被试3 (任务顺序: 8CM 2CM 5CM)----------------------------------------------------------------- 空距时距(ms)5 10 20 6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500 ----------------------------------------------------------------- 2CM升序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2CM降序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5CM升序先后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5CM降序动动动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8CM升序先后先后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8CM降序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