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对于中国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俄罗斯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俄罗斯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俄罗斯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中俄两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领域,都有十分密切的交往。

俄罗斯文化在生活、语言、文学、和艺术等多个方面,都对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下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1通过俄国侨民。

从俄国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的俄侨以俄罗斯族人居多。

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也主要与他们有关。

哈尔滨是俄国侨民在中国东北的最大聚居地,在俄罗斯文化向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通过旅俄华侨。

19世纪60年代,清朝在东北地区开禁放垦,大批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移民北上进入东北地区。

90年代,伴随着俄国移民进入中国东北地区,一部分汉族移民继续北上,越过边界,进入俄境。

有的从山东乘船直接进入俄国在远东的天然良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像闯关东一样,中国人管进入海参崴叫闯崴子。

据统计,1900年海参崴共有旅俄华侨36700人。

中国人进入俄国还有一种情况,即随着西伯利亚的开发,特别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俄国政府从中国招募了大批华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政府招募华工迅速升温。

到十月革命爆发前夕,旅俄华侨已达40万人。

生活在俄国的华侨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逐渐学会了俄语,生活习惯也已经大半俄罗斯化。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娶俄罗斯女人为妻,所生子女的身上更多地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特点。

十月革命后,旅俄华侨及其子女大部分回到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由此把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地区。

3.通过修建中东铁路,兴建和经营工商企业。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筑,沙俄铁路当局和沙俄资本家在中东铁路沿线各大城镇设立了许多工厂和洋行。

1898年,沙俄根据筑路工程的需要在哈尔滨开设了制材厂和中东铁路总工厂。

在满洲里、海拉尔等地建立了铁工厂和机器厂。

在大连建立了商港修缮工厂、木材厂以及铸铁厂等。

沙俄在哈尔滨开办了7家发电厂,垄断了哈尔滨市的电力工业。

还在铁路沿线开办了许多轻工业工厂,如面粉、榨油、酿酒、制糖和卷烟等工厂。

俄国文学对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俄国文学对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俄国文学对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俄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中的重要代表,对于其它国家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俄国文学也有着其特殊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俄国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艺术风格的影响俄国文学以其浓郁的个性特色和卓越的创作技巧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俄国文学中的作家大胆追求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和谐,喜欢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内心的世界,并且对于语言和文学形式的运用非常熟练。

这种风格的影响也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有所体现。

在当代中国,许多作家也追求类似的艺术表现手法:充满象征意义的叙述、高度发挥语言和形式的效果等等,这些都照应了俄国文学的文学特色。

同时,俄国文学强调对人性的深刻描摹和意识形态的探讨,在此方面的影响也很明显。

中国当代文艺作品中,也常常体现出对于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入洞察,以及作家对于现实问题的批判、反思和探讨。

这些都与俄国文学强调的主题和价值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文学题材的启示俄国文学以其多姿多彩的题材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著名于世。

这些题材和人物的形象不仅深入人心,而且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俄国文学同样也起到了启示的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从俄国文学中品尝到了不同的文学风味,也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题材启示,在文学题材的丰富和多样化上也受到了很大启发。

例如,《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表示,自己的创作主要受到的影响就是俄国文学。

另外,梁实秋曾为《托尔斯泰全集》提供过翻译,他对俄国文学的深刻认识和敏锐感知,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三、文化交流的推动俄中文化交流自古就有,俄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也非常广泛。

在当代,随着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俄国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近年来,中国对俄罗斯文学的翻译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例如,杨绛对普希金的翻译就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这些优秀的翻译作品和俄中文化交流的不断推动,让中国文学界更深入地认识到俄国文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也更好地吸收了其文学风格、题材和思想内涵。

俄国文学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俄国文学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当代文学;创作影响一、俄罗斯文学特点俄罗斯文学作品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国家本身的发展历程和相应的社会背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俄国文学作品对于我国的影响,也是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中体现的,并且通过作家、作品思想和创作体系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从时间维度来讲,俄罗斯文学对我国文学产生影响的历史时期,可以追溯到19世纪,产生影响的作家以普希金、高尔基、果戈里为主要代表人物。

1.文学作品中透露出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是俄国文学的一个显著创作特点,有代表性的作家是普希金。

普希金是19世纪20年代的俄罗斯作家,其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反映和体现人民的日常生活为创作主题和重点,且作品中反映的都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

这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展现浓厚人道主义精神的主要原因。

2.俄罗斯文学具有坚实的文学理论根基俄罗斯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坚实的文学理论基础,这是俄罗斯文学在19世纪这一发展阶段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的显著特点,且这种特点在当时的欧洲国家文学市场非常罕见。

到了40年代,俄国文学的理论基础得到了确立和发展,主要推动其发展的学者是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

有了深刻的文学理论基础,虽然实际的俄罗斯文学创作还是从反映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但其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无论是群像还是个体形象,都更加鲜明而深刻,且能全面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风气。

例如,作家果戈里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一群地主与狂人的社会群体人物形象,以及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形形色色的男女人物群像,都是当时社会风气和状态的一种体现和显示[1]。

3.俄罗斯文学作品以现实主义为核心内容俄罗斯文学作品,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这种现实主义的凸显,随着国家发展的历程处在逐步向前推进的过程中[2]。

到了20世纪,俄罗斯国家的发展进入动荡时期,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

这一时期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为核心的主题思想。

而这种文学创作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托尔斯泰,其现实主义创作的类型为批判现实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托尔斯泰之后,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由列宁传承和发展。

俄罗斯文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俄罗斯文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俄罗斯文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之利处 之弊处
俄罗斯文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利端
中俄文字之交由来已久。 中俄文字之交由来已久。从 19世纪末开始,俄罗斯古典文学 世纪末开始, 世纪末开始 巨匠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 巨匠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 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 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 尔斯泰、 尔斯泰、契诃夫等的作品就不断 被介绍过来。 被介绍过来。中国读者通过俄国 文学“看见了被压迫者的灵魂, 文学“看见了被压迫者的灵魂 的酸辛,的挣扎 的挣扎” 的酸辛 的挣扎”,把俄罗斯文 学看作是“导师和朋友” 鲁迅 鲁迅)。 学看作是“导师和朋友”(鲁迅 。
19世纪俄国趁机在中国东北地区侵占 150多万平方公里
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后俄国的注意力开始关注东北亚,在中国的黑 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后俄国的注意力开始关注东北亚, 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后俄国的注意力开始关注东北亚 龙江和乌苏里江地区开始进行蚕食和移58年 龙江和乌苏里江地区开始进行蚕食和移 年—1864年,俄国利用中 年 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战败,以调停的名义, 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战败,以调停的名义,通过中俄 瑷珲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 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记》等一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全面出兵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并 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全面出兵侵占了我国的东北, 民。俄国在 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全面出兵侵占了我国的东北 且千方百计企图将中国东北地区变成沙俄的殖民地
其次是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其次是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
基者的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等人, 基者的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等人,都是俄苏文学的 翻译者和积极推广者, 翻译者和积极推广者,这个史实最好不过地说明了俄罗斯 文学在中国新文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曾发挥的巨大作用。 文学在中国新文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曾发挥的巨大作用。

俄罗斯文学家的才华与影响力在国内外的传播与推广

俄罗斯文学家的才华与影响力在国内外的传播与推广

俄罗斯文学家的才华与影响力在国内外的传播与推广俄罗斯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众多杰出的文学家。

这些文学家的才华和影响力在国内外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与推广。

本文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探讨俄罗斯文学家的才华与影响力的传播与推广情况。

首先,国内方面,俄罗斯文学家的作品在中国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在中国出版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些作品的翻译质量和出版推广的力度,为俄罗斯文学家的才华和影响力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俄罗斯文学家的作品也常常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形式在国内进行传播。

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羊皮卷》等作品都曾被改编成电影,通过电影的形式增加了更多读者的接触面,提升了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种多媒体的传播形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年轻读者的兴趣,进一步拓宽了作品的传播范围。

此外,俄罗斯文学家的才华和影响力也通过文学研究与交流活动得到了推广。

中国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常常组织俄罗斯文学研讨会、学术讲座等活动,邀请学者和专家对俄罗斯文学进行深入研究与讨论。

这些活动提升了读者对俄罗斯文学的认知度和理解力,培养了更多热爱俄罗斯文学的读者,进一步扩大了俄罗斯文学家的影响力。

在国际方面,俄罗斯文学家的才华和影响力通过翻译和国际交流展览等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推广。

俄罗斯文学的翻译质量与数量在国际上不断提高,从而使更多的读者有机会接触到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品。

俄罗斯文学节、俄罗斯文学展等活动也为国际读者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俄罗斯文学家的机会,推动了俄罗斯文学的传播。

另外,俄罗斯文学家的才华和影响力也通过国际文学奖项的荣誉与认可得到了推广。

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多个国际文学奖项曾多次颁给俄罗斯文学家,这些荣誉极大提升了俄罗斯文学家的名声和影响力,并吸引了更多国际读者的关注。

同时,这些奖项也促进了俄罗斯文学作品在国际上的翻译与出版。

俄国文学对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俄国文学对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俄国文学对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创作成就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

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俄国文学的研究和吸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俄国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包括对中国文学思想解放的启示、文学创作理念的影响、以及在文学表达方式、题材和风格等方面的影响。

俄罗斯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在文学思想解放方面。

俄罗斯文学一直以来都是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的代表,这与中国当代文学在解放思想、追求自由的文学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俄国文学的研究和吸收,使他们深受俄罗斯文学所传达的民主自由、人文关怀的思想所启迪,从而在中国文学创作中引入了俄罗斯文学的文学思想解放。

俄罗斯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体现在文学创作理念的影响上。

俄罗斯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理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的社会关怀和人文主义关怀上。

俄罗斯文学家们的作品中对生活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揭露,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社会思考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俄国文学家们所强调的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写作理念和创作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反思。

俄罗斯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表达方式、题材和风格等方面。

俄罗斯文学以其雄厚的写作传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当代文学表达方式、题材和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俄罗斯文学家们的作品中丰富的口语表达、生动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情感描写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手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俄罗斯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思想解放、文学创作理念和文学表达方式等方面。

通过对俄罗斯文学的学习和借鉴,中国当代作家们加深了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俄罗斯文学形象在中国的流变

俄罗斯文学形象在中国的流变

082《名家名作》·研究文学是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让我们理解何为好,何为坏,指出人类普遍冲突的根源。

文学使我们看到了人的内在美,并学会理解和欣赏。

文学是培育人的精神、个性的动力之本,借助文学形象赋予我们善与恶、真与假的概念。

俄罗斯文学是我国认识俄罗斯形象的重要切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俄罗斯文学特别关注人的命运,以梦为马,及对人与社会的思考,其不仅影响中国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也逐渐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典型的俄罗斯形象。

19—20世纪的俄国文学富含深厚的人道主义和爱国精神,由于当时与我国有相似的国运,许多中国人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先生认为,俄国文学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他指出:“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从中我们看到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灵魂、心酸和挣扎。

”俄国文学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需求,以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

19世纪的俄国文学处于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时期,涌现出众多闻名遐迩的文学巨匠:如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父、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他们的作品在我国受到广泛青睐。

普希金的《驿站长》,以满腔同情描写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遭遇。

果戈里的《外套》通过“小人物”的灵魂复活,对俄国黑暗现实提出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平民阶层的同情。

可见,从“小人物”的命运出发,关心底层人民的疾苦成为俄国古典文学的常态。

在封建农奴制的背景下,俄国文学又出现了一批“多余人”的形象,分别是普希金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赫尔岑《谁之罪》中的罗别尔托夫,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中的奥勃洛莫夫等。

这些形象在我国同样得到认同,“多余人”普遍是出身贵族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受到良好教育,他们善良、正直、聪明,不满周围空虚庸俗的生活,却找不到出路。

他们绝不与腐败政府同流合污,但也不理解人民大众,经济、精神的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懒惰的习惯,有才华却不作为,有理想却无法实现。

俄罗斯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评估

俄罗斯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评估

俄罗斯经典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绪言)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俄罗斯文学,尤其是俄罗斯经典文学是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文学遗产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俄罗斯造就了一大批才气横溢、出类拔萃的文学大师和一部部名闻遐迩、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就像一座座高耸的丰碑,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经典。

高尔基曾说:“西方任何一国的文学在生活中出现的时候,都不曾具有这么大的力量和速度,发出了这么强烈耀眼的才智的光辉……全世界都惊讶于她的美和力量。

”一、俄罗斯文学的分期和主要成就为了更好地欣赏俄罗斯经典文学,有必要简要了解一下俄罗斯文学的主要分期和主要成就。

俄罗斯文学分为古代文学(9—17世纪)、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和20世纪文学四个主要阶段,其中最重要也最主要的两个阶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

(一)古代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俄罗斯古代文学又分为早期民间口头文学(9世纪前)、基辅罗斯时期文学(9-12世纪)、莫斯科公国时期文学(13-16世纪)和16-17世纪沙皇俄国文学。

俄罗斯早期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有勇士歌或壮士歌,占卜歌,神话故事,歌谣、童话和寓言等。

基辅罗斯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历史故事、编年史、英雄史诗、传记、旅行记等。

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俄罗斯第一部书面文学作品是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另外《俄罗斯编年序史》也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莫斯科公国时期的文学值得一提的多为记录著名战役的历史故事,如《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顿河彼岸之战》等。

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为沙皇(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沙皇),从此开始了沙皇俄国统治。

到17世纪,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格局,出现了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代表作有《舍米亚金判案的故事》。

(二)18世纪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18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开始崛起,出现了许多流派和优秀作家及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文学对于中国的影响分析
作者:杨颖
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07期
【摘要】:文章从俄罗斯文化流入中国的历程角度出发,分阶段作出特征总结,而后进一步以此作为基础,对其对于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加以讨论,对于加深俄罗斯文学对于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字】:俄罗斯文学中国影响
俄罗斯文学有着庞大的体系以及丰富的内涵,通常将十月革命之前的俄罗斯古典文学与随后的苏联文学,以及苏联之后的当代俄罗斯文学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对待。

而中俄两国作为邻国,在文化层面上的沟通一直都存在,俄罗斯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界,乃至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因此不容忽视,成为重要的历史问题。

纵观整个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在我国社会中涉及范围广,并且影响深刻。

经历了清末阶段的译介和五四时期的俄罗斯文学热,又随着中国和俄罗斯双方的发展几经起落,在文学思潮以及文学精神方面都有不同的体现,甚至于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政治思维方式。

可以说,研究俄罗斯为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解读中国文学自身成长过程的一个重要路径,更加是深入解读中国社会发展步伐的一个窗口,因此其价值不容忽视。

一、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迄今为止,俄罗斯文学传入中国已经超过一个世纪,从细节角度看,俄罗斯文学传入中国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将清末作为起点,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在这第一阶段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几个细节过程。

其一,可以将从清末到五四运动时期视为一个小阶段,这期间俄罗斯文学译本只能算是一个进入中国的尝试。

1872年8月,第一个俄罗斯文学作品《俄人寓言》发表于《中西闻见录》上,译者为美国传教士丁韪良。

随后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儿》于1903年出版,成为最早翻译成汉语的俄罗斯文学著作单行本。

这个阶段只能作为俄罗斯文学传入的入门阶段对待,译本质量整体比较有限,多为译者自发翻译引入。

其二,从五四运动一直到大革命时期,可以作为俄罗斯文学进入中国的第二个细节阶段,其标志在于大量译本的出现,以及一批著名译者的成熟。

在这个阶段,俄罗斯文学著作的译本已经占据到外国文学著作翻译的首位,基本保持在三分之一的水平,大幅超过了其他国家文学著作译本。

这个阶段的译者,一方面担任了翻译工作,另一个方面大多也肩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包括鲁迅、郑振铎、耿济之、沈泽民、瞿秋白,蒋光慈、茅盾、巴金等在内,都融入了这个队伍。

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中国文坛在发展方向上的不明确。

中国文人急于寻找未来发展的路径,这个路径不仅仅是文学的路径,甚至也会涉及到文学在社会中的价值实现,乃
至于社会的发展,因此中国的文学家,在这个阶段对俄罗斯文学保持了开放的态度,对其翻译并且引入。

其三,则是从1928开始的十年,更为持续的发展成为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的首要特征,并且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以及俄罗斯文学自身的发展,苏联文学著作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翻译目标。

第二个阶段,基本上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都可以纳入到这个阶段之中,并且又可以进一步以文革作为中间的界线。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文革开始,这个阶段可谓俄罗斯文学在中国深入传播的黄金时期,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有明确的支持态度,另一个方面,更为有序的社会环境,让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有机会接触到俄罗斯文学,为俄罗斯文学的深入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这个阶段中,很多俄罗斯古典文学著作也得到了再版重译,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莱蒙托夫、阿·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一批文学大师的著作在译介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占了相当的比重,并且出版的译本数量,在这个阶段超过了八千万册水平。

而这个阶段的后半段,即以文革作为主要的时间范围,社会上对于文化的态度急转直下,包括俄罗斯文学的引入也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只零星出版了一些文学著作,并无其他社会特征。

第三个阶段,即从改革开放开始至今,其中又可以以苏联解体作为一个分界线展开分析。

文革结束之后,文学领域并不是百废待兴的样子,反而是终于得到了解放一般,苏俄文学著作译本如火山喷发一般,瞬间涌入中国社会环境。

全国近百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近万种俄苏文学著作,特别是当时中国社会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停滞,大家都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实现发展,对于发展的方向也不甚明确,这些都成为俄罗斯文学引起中国读者兴趣的原因。

随后苏联解体,并没有给中国对俄罗斯文学引入带来太大波澜,在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之后,文学作品的翻译开始出现相对平缓的趋势。

但是苏联解体,却给俄罗斯文学本身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一影响也随着时代潮流传入中国,推动中国文化界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二、俄罗斯文学传入对于中国发展的影响分析
俄罗斯文学逐步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其本身也在不断经历着变革。

发展过程中的思潮层出不穷,对于中国的影响也因此不容忽视。

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观点,在其自身发展,以及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表现较为突出:
1.“为人生”观念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文学作品,带有即为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其内容多围绕人生和社会相关问题展开,注重对社会负面现象的表达,并且提出了“怎么办”的设问。

茅盾先生曾经说:“俄国近代文学都是有社会思想和社会革命观念……俄人视文学又较他国人为重,他们以为……不但要表现人生,而且要有用于人生。

”这种表达是对于俄罗斯文学极为贴切的描述和评论,而这种“为人生”的特征,进一步成为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重要价值所在,和突出影响的着力点。

包括。

周作人、茅盾、沈从文、鲁迅、夏衍等在内的诸多文坛人
士,都在这个时期认识到文学对于中国社会的价值,对于中国民众启蒙的价值,甚至于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也因此呈现出更多具有“为人生”特征的作品。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控诉了“吃人”的社会制度,其所受到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刻。

2.“文学是人学”
“文学是人学”的这一理念,在俄罗斯和苏联两个历史阶段都可以找到,高尔基曾经在一封信中提及:“文学的任务、艺术的任务……就是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最高贵的东西,用颜色、字句、声音、形式表现出来。

”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反映论,认为文学需要反映的核心在于“人”。

这样的一个观点,深受中国不同时期作家的赞赏和重视。

钱谷融曾经明确指出:“文学要达到教育人、改善人的目的,固然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中心;就是要达到反映生活、揭示现实本质的目的,也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中心。

”这种论调明确地将“人”放置在了文学工作的核心位置之上。

这种思路并不能说不合理,但是纵观文学的发展,过于强调人,过于强调创作中的人情味,甚至于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之下出现了对于“人”之外的事物有所排外,也构成了“文学是人学”这一理念的一个负面。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斯大林是最早提出将苏联文学创作方式定名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人,并且在1934年8月的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草案》中,同样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进行了确定。

自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式被正式确定为苏联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

但是从本质上看,这一创作方法是从政治上对创作进行规范,带来的结果必然是负面的,是阻碍了文学本身发展的。

然而这种创作方式,很快就以多种形式传入中国,并且进一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度成为政治和艺术两个领域不可动摇的权威。

随后苏联出现了“解冻”思潮,此种情况在苏联也因此而有所改观,中国也随之对其进行了重新认识,并且在中苏关系恶化之后,我国重新确立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但是对应的教条思想,并未马上得到改变。

4.对苏联文学理论体系的认知影响
对于苏联文学理论体系的认知,是综合多年俄罗斯文学在中國的传播状况,以及俄罗斯文学自身的发展形态,来对其展开判断性认知的过程。

钱中文先生曾经针对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作出分析,他指出:“把文学视为一种认识、意识形态,把文学的根本功能首先界定为认识作用,依次推下去为教育作用,再转而引伸为阶级斗争教育、阶级斗争工具,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文学自身最具有本质性的审美特性,反而被视为从属性的东西。

”这种对于苏联文学的认知已经十分深刻,明确指出了苏联文学本身的社会价值,是将文学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强调了其本身的工具价值,却没有对文学本质性的东西加以充分认知。

对应的这种思想,也随之进入到我国社会文化的领域之中,并且在某些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俄罗斯文学对于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乃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都从每一个历史时期渗透出来。

只有深入的分析、客观的判断,才能洞悉其中的关联,才能对未来文化的交流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吴俊忠.跨文化视野中的中苏文艺政策比较[J].中国比较文学,200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