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哈尔滨人文历史

哈尔滨人文历史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是一个拥有丰富人文历史的城市。
自从19世纪末以来,哈尔滨就成为了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哈尔滨的人文历史,从城市的起源到现代的发展,探索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1. 早期历史在哈尔滨的早期历史中,这个地区的大部分地方仍然是一片荒芜。
然而,随着沈阳、长春等东北城市的发展,哈尔滨逐渐被列为俄罗斯帝国东北部的重要城市。
1898年,哈尔滨正式建城,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
2. 满洲文化的影响哈尔滨的人文历史也与满洲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满洲人是这个地区的主要居民之一,他们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都对哈尔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满洲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如土著舞蹈和音乐。
3. 建筑风格与城市规划哈尔滨的建筑风格是其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俄罗斯帝国在东北的重要城市,哈尔滨的建筑风格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这在许多建筑物中可以看出来。
例如,中央大街上的欧式建筑和圣索菲亚教堂都是哈尔滨历史的重要遗迹。
此外,哈尔滨还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4. 哈尔滨的大学和教育哈尔滨的人文历史还与教育发展紧密相关。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以及黑龙江大学等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在这里设立,为城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教育的发展也为哈尔滨的科技和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5. 文化交流和节庆活动哈尔滨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文化交流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展开。
每年冬季,哈尔滨举办世界著名的冰雪节。
这个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了哈尔滨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和艺术。
此外,哈尔滨还举办各种音乐会、艺术展览和戏剧演出等文化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娱乐选择。
6. 现代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哈尔滨逐渐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化城市。
从1980年代开始,城市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如今,哈尔滨已经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和人才。
浅析俄罗斯民族服饰中民族文化的体现

浅析俄罗斯民族服饰中民族文化的体现作者:狄耀光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8期摘要:俄罗斯与中国相邻,随着中国与俄罗斯外交关系的不断加深,两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实现了深入的交流与发展,尤其是文化的交流直接影响到两国人民的生活与工作。
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悠久,因此民族服饰也经过长久的沉淀与发展。
民族服饰是国家民族文化与历史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与政治的外在表现,因此本文对俄罗斯民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两国的民族服饰文化进行了对比,促进两国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关键词:俄罗斯;民族服饰;文化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横跨亚欧大陆,地处东经30-180°、北纬50-80°之间,俄罗斯整体地形较为复杂,以高原地貌和平原地形居多。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均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雨量较多,四季分明,而地处纬度较高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整体十分严寒,因此民族服饰主要以保暖性功能服饰为主。
俄罗斯民族种类众多,共有194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为其主体民族,其他主要民族有白俄罗斯人、巴什基尔人、阿塞拜疆人、日耳曼人、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等,多民族使得俄罗斯的民族服饰丰富多彩。
一、俄罗斯民族服饰特点俄罗斯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悠久,民族服饰也颇具特色且绚丽多彩。
随着历史的变迁,俄罗斯民族的服装特点虽然有了改变,但是仍然保持着自身的风格和特点。
俄罗斯名族服饰具有色彩多样、艳丽和宽松等特点,服装色彩以蓝、白、红为主,以橙、绿、黄等颜色为辅,形成了色彩丰富的民族服饰特点。
宽大宽松的服饰体现了俄罗斯人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体现出战斗民族的文化特征[1]。
在俄罗斯男性服装与女性服装特点不同,男性服装类型跟女性相比较少,男性典型服装有斜领粗麻布衬衣、肥库、脚蹬皮靴和外罩等,而女性服装则多种多样,但女性衬衣领子跟男性不同,领口较小,体现当时女性思想保守。
女性服饰多有刺绣。
十八世纪初,通过服饰穿着可以分辨出一个人的阶级,但是上层阶级流行的是长、宽、大的裙子,搭配窄肩带和胸针,能够明显的体现出一个人的阶级层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夏装成为了流行的服饰。
浅析普京时期影响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因素

浅析普京时期影响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因素【摘要】本文将从经济、地缘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五个因素分析普京时期对华政策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俄罗斯需要中国的投资和市场,推动两国经济合作日益紧密。
地缘政治上,中俄共同应对西方制裁,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
军事上,两国在军事技术、演习和军事合作方面密切互动。
在文化领域,中俄加大了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民众友谊。
外交上,中俄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维护两国核心利益和地区稳定。
普京时期对华政策的特点在于双方关系日益深化,互利合作不断拓展。
展望未来,中俄关系将继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深入合作,促进世界多极化格局。
【关键词】普京时期,俄罗斯,对华政策,经济因素,地缘政治因素,军事因素,文化因素,外交因素,特点,中俄关系,展望未来1. 引言1.1 普京时期对华政策的背景普京时期对华政策的背景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正面临国家建设和外交走向的重大挑战。
在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后,他开始着手推动俄中关系的发展,并将中国视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普京认为中国是俄罗斯在亚洲地区发展战略的核心,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都展开了广泛合作。
俄罗斯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压力和制裁时,也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以寻求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普京时期对华政策的背景可以看作是俄罗斯在国际关系中重新定位和调整的产物,也是俄中关系不断深化的重要契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普京时期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影响因素,探讨俄罗斯在普京领导下对华政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通过深入分析经济、地缘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等因素,揭示普京时期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动态变化和背后的原因。
本文旨在展望未来中俄关系的发展方向,探讨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对华政策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普京时期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全面深入分析,旨在为理解中俄关系的演变和未来走向提供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经济因素俄罗斯对华政策中的经济因素在普京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教育领域合作为例书

俄罗斯远东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教育领域合作一、概述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俄罗斯远东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因地缘相近、文化相似而具有合作潜力,尤其在教育领域合作方面有许多可借鉴和深化的地方。
本文将以俄罗斯远东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教育领域合作为例,探讨两地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两地合作现状1. 交流与合作频繁俄罗斯远东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地理相邻,有着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两地的学校、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非常频繁。
学生、教师以及学者之间的互访交流,促进了两地教育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2. 项目合作广泛两地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不限于学术交流,还涉及到公共教育项目、教学资源共享、联合科研等多个领域。
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合作项目。
三、存在的问题1. 语言交流障碍尽管两地教育合作频繁,但是语言交流仍然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俄语和汉语的差异,给两地的教育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应该加大对外语教育的力度,提高师资水平,加强语言的教学和学习。
2. 文化差异俄罗斯与我国虽然地缘相近,但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两地学生对于另一种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还有待加强。
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两地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未来发展方向1. 加强学术交流未来,俄罗斯远东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可以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各级学校、高校之间的合作。
可以举办学术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为两地的教育界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
2. 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两地可以加强教学资源共享,共同开发课程、教材,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和老师使用。
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展教育资源共享的渠道。
3. 建立合作机制俄罗斯远东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合作机制,包括签署合作协议、设立合作项目基金等措施,为两地的教育合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五、结语俄罗斯远东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是具有巨大合作潜力的地区,两地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东北地区地域优势【浅析东北地区优势文化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东北地区地域优势【浅析东北地区优势文化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东北地区现在主要是指由中国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构成的区域,简称“中国东北”或“东北”。
自古以来,这个区域就居住着许多民族,逐渐产生形成了许多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文化特征。
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其独特的历史有关,所以也就具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与优势。
东北地区属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圈,融合了满洲、蒙古、朝鲜、鄂伦春、鄂温克、锡伯及俄罗斯等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日本、俄国和朝鲜的国家的风俗文化和语言。
东北的文化吸收了大量满洲文化的成分,并在一些词汇和生活方式上受日本、朝鲜及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所以说东北文化是多民族文化汇聚、多元文化共存的一种文化形态。
东北本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工业振兴和经济发展也就与此息息相关。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辉煌历史是东北地区文化作用的结果,文化传统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一大环境。
历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这种文化环境与优势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因此,目前要想振兴东北工业,促进东北工业的发展,就很有必要分析、探讨东北地区文化优势与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关系。
一、东北地区优势文化下的工业发展历程东北地区工业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工业基地。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清朝末年,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日本对东北地区的占领,使得东北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了大量的交流与融合,虽然这种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被动的、是以日本侵略为目的的,但是它开始了东北地区以移民农业向工业转变的过程,奠定了东北工业发展的基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工业持续发展,建国以来,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基本形成了东北地区以发展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设施齐全的工业基地。
成为了我国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的至关重要的工业基地,其中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吉林和齐齐哈尔等重工业城市为代表的一批老工业基地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东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探讨

范 围是 依 从 于 国 家 的 行 政 区 划 , 有 人 为 的 规 定 性 。所 以 , 具 笔者 认 为 以 “ 东北 地 域 文 化 ” 为这 一文 化 区 的命 名 为 妥 。 作
面积 的三分之一 ; 盛产粮食 作物 , 受气 候 的影 响呈现 出多样 性, 如北部的马铃薯 、 大豆 , 中部 的玉米 、 高粱 、 谷子 、 水稻 , 南
“ 东文 化 ” 是 有 时 限 性 的 , 从 明代 建 山海 关 之 后 , 行 于 关 , 指 盛
、
地 理概 况 的 多彩 多姿
东北地域广阔 , 形地貌 可 以概括为东 部 山地 、 地 中部平 原、 西部 草原 和南部半岛丘陵。中部的松辽大平原是 我国最
大的平原 , 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 。东北 的气 候类
[ 关键 词 ] 地域文化; 东北; 多元. 1 生 中图 分类号 : O G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6 0 2 1 ) 2- 19— 2 17 8 1 (0 0 1 0 1 0
鼎立状态 , 并迁 入关 内 , 东北 地 区为之一 空。清朝 随着 汉族 人 口的大批闯关东 , 东北地 区汉族 人 口逐渐增 多 , 到清末 解 禁政策之后 , 汉族人 口急剧增 加 , 最终形 成 了以关 内移 民来 的汉族为主体 , 包括满族 、 蒙古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鄂伦春 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的复合群体 的格局 。清末 近代 以来 , 随着 帝国主义的扩张和侵略 , 东北 文化受 到俄罗斯 文化 、 日本 文 化的冲击 与影 响, 中相 当一部分 融入 到东北文化之 中。多 其
因 而有 着 共 同 的经 济 生 活 , 而 有 了共 同 的语 言 , 而 形 成 从 继 共 同 的 心理 和文 化 习俗 。从 历 史 上 看 东 北 地 区 是 多 民 族 文 化 的 聚合 , 由肃 慎 系 民族 、 貊 系 民 族 、 胡 系 民 族 和 汉 民 是 秽 东 族 四大 族 系构 成 。东 部 的 长 白山 和 黑 龙 江 下 游 , 活 着 肃 慎 生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而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更是其独特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历史渊源、主要特征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建筑艺术。
一、历史渊源“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最早出现在哈尔滨,其产生与哈尔滨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哈尔滨作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东北亚地区的城市,经历了俄国扩张和建设的过程,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受到了俄罗斯建筑的影响。
而在中国国内,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则与当时国内外建筑风格的交流和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主要特征1. 建筑外观独特“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观通常具有浓厚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建筑造型上大量运用了巴洛克建筑艺术的元素,比如拱门、立柱、雕花等。
这些元素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使得建筑外观既典雅古朴,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2. 装饰雕刻讲究细节“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雕刻十分讲究细节,从建筑门窗、立柱到墙面装饰等各个部分都精心雕琢。
这些雕刻不仅美观,更让建筑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一种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感觉。
3. 建筑结构科学合理在“中华巴洛克”建筑中,结构科学合理是其得以保持长久的重要原因。
这些建筑虽然外观华丽,但在结构上也十分严谨,能够经受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考验。
4. 现代化元素的融合随着现代化建筑技术的发展,如何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化元素成为了“中华巴洛克”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一些新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外观上保留了传统的经典元素,而在结构、材料和功能等方面则有了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这样的设计使得“中华巴洛克”建筑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
三、影响1. 文化影响“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也是哈尔滨独特文化的象征之一。
这种建筑风格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文化多元和开放包容的象征。
东北亚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

东北亚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东北亚地区是指包括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一片地区。
这片地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各地交织融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貌特色。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东北亚地区的特色和发展趋势。
历史的深厚底蕴东北亚地区的历史悠久,尤以中国东北文化最具代表性。
中国东北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生活繁衍,以黑龙江中游的虎林峪遗址为代表。
尤以三国时期的高句丽、百济,以及辽、金、元、清等王朝,他们的宏大历程深刻地影响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
其中,辽、金王朝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外族政权之一。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东北亚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辽代天文学、历史学、医学、计算机学等方面有了卓越的成就,在科学技术上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此外,朝鲜半岛及日本也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
朝鲜半岛在三国时代形成了新罗、百济、高句丽等三个国家,发展了独特的哲学、音乐、文学等文化。
而日本在以天皇名义建立了奈良、平安、江户等一系列的王朝之后,发展了饱含民族特色的文学、绘画、音乐等文化。
其中,古典歌舞伎、能剧、狂言等表演艺术更是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元文化的和谐融合东北亚地区拥有多元文化,交汇叠加产生了各自特色的文化传统和风貌。
东北亚地区的文化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混杂,而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文化融合,讲究包容与融合精神,融合了中国、蒙古、韩国、日本等多种文化。
例如,中国东北与俄罗斯接壤,因此形成了独特的中俄文化融合,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民族——汉民族和俄罗斯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典范。
在日本和朝鲜半岛交汇之处,古老而充满个性的文化遗产在交流和交融中闪耀着不同的光芒。
此外,东北亚地区在时代更替中不断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演进,产生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戏曲、音乐、美术等,也有了自己的独特特征。
现代多元社会的发展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繁荣、高科技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元社会的形成,使得这片土地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目 录 摘 要 ....................................................................... 3 关键词 ...................................................................... 3 0 引 言 ..................................................................... 3 1 俄罗斯文化及其传入中国东北 ................................................. 4 1.1 俄罗斯的文化特性 ......................................................... 4 1.2 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的传播方式 ........................................... 4 2 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的原因 ............................................... 6 2.1 自然原因 ................................................................ 6 2.3 人文原因 ................................................................ 7 3 俄罗斯文化中国化.......................................................... 10 3.1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 14 3.2 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3 结论 ........................................................................ 3 参考文献 ................................................................... 14 2
题目: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摘要:本文对俄罗斯文化特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比较,阐明了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的主要方式,包括俄罗斯侨民,旅俄华侨,中东铁路修建、兴建和经营工商企业,军事入侵等。同时对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的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揭示了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交流的必然性。近现代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较大,已深入到中国东北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中国以及中国的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交流融合需要更进一步加深,并通过两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增进两国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关键词: 俄罗斯文化 中国东北文化
0 引言 处于东北亚文化圈的俄罗斯文化,是加入到东北文化中最晚的一个类型,并且是东北亚中唯一的一个非东方型文化。俄罗斯文化对于东北亚文化有很大影响,对于我国而言,东北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使其与俄罗斯文化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特别是近代以来,俄罗斯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传入东北地区,既有文化产品的传入,又有大量的移民和侨民。俄罗斯文化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影响很深、很广泛,包含了生活、语言、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通过研究解读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地区文化的影响更加有利于促进中俄两国的深人交往和发展,因此,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都很重视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交融。例如:就文化特色而言,雷丽平[3]在《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特征》中强调俄罗斯文化中的“双重性”、“两极性”以及综合东西方文化有点的集体主义,坦诚、淳朴等优良品质是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就传播途径而言:唐戈[2]、逯忠华[9]等人认为俄罗斯侨民,旅俄华侨,中东铁路修建,军事入侵等是其主要途径。就其影响而言,陶丽[7]在《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所产生的影响》中提到其影响包括工业、生计方式、文化语言等方面。安启年[11] 在《现代化视阈中的俄罗斯文化》中论述了俄罗斯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历程,以此表明俄罗斯文化特性以及对周边国家地区的影响。王世才[4]在《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对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对俄罗斯和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融合进行了原因分析,论证了俄罗斯文化和中国东北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必然性。李晓莹在[8]《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中详细介绍了俄罗斯文化的渗 入对中俄两国文化关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俄罗斯文化自身文化特性和优秀的文化蕴底深刻影响着中国东北文化,其独特的双重性使得自身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和吸引力,由于其广泛的传播方式,深深的渗透到中国东北文化之中,对中国东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俄罗斯文化的特性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对其宏观结构,矛盾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俄罗斯文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对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出了详细的观点论述。提出了俄罗斯与中国东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必然性。随着历史的进步,两国之间交流的日益深入,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将会进一步加深。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接受优秀的俄罗斯文化,推动东北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1 俄罗斯文化及其传入中国东北 俄罗斯文化对于东北亚文化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的东北文化影响深远,在分析这些影响的同时,我们先对俄罗斯文化进行剖析和探讨,对我们下一 3
步的研究大有裨益。 1.1 俄罗斯的文化特性 有俄罗斯人就有俄罗斯文化,并与俄罗斯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俄罗斯地大物博,横跨亚欧两个大陆,跨越温带和寒带两个气候带,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俄罗斯文化业显现出了它的独特性和融合性的一面。下面,以下三方面入手对俄罗 斯文化进行分析、认识、探索、总结。 (1)宏观上看,俄罗斯文化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东方文化。它是处于两者之间的、又兼有两者文化特征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也就是说,俄罗斯文化有着一种非常明显的“双重性”或“中间性”,之所有具有这样的“二性”,不仅是由于俄罗斯在地理上兼容欧亚两个大陆的特特性,更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俄罗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到来自东西方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并把这些影响融合到自身的文化中去。在历史上,俄罗斯文化先后接受了来自西欧的拜占庭文化和亚洲的蒙古文化,这个在中国的元朝时期显得尤为突出。并且,其接受这两个强势王朝的强大文化时,不仅仅被它们的习俗所感染,更是被它们特有的政治经济制度所控制,所以,这两种文化在俄罗斯是影响深刻而深远的[a]。正是因为俄罗斯具有这种融合性的文化特征,俄罗斯文化业成为了世界文化交融的典范,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就俄罗斯文化的内部结构而言,它最鲜明的特征是“两极性”。俄罗斯文化的两极性,一方面来自东西文化在此的碰撞和斗争,另一方面来自俄罗斯社会中上下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尖锐的冲突和深深地分裂。俄罗斯的等级制、农奴制世界闻名,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尖锐,严重阻碍俄罗斯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也使得俄罗斯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起其他欧洲国家来说,慢了好几十年,这同时也是俄罗斯后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之一。总的来说,其内部存在的这种国家内部的断层和两极化使得俄罗斯的现代化之路充满坎坷,但是造就了世界上这独一无二的文化——俄罗斯文化。 (3)在俄罗斯文化的许多矛盾现象中,无个性的集体主义、强烈的宗教意识和 由此而产生的善良、诚实、人道、普济主义以及对国家制度的忍耐精神等等,是俄罗斯文化的本质特征[b]。外来的基督教在俄罗斯已民族化,宗教民族主义是典型的俄罗斯现象。俄罗斯人对国家、集体的服从,对国家和制度的忍耐精神,无论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是非常突出的。在历史上,农奴们对国家的反抗事件屈指可数,很多农奴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也只是选择逃亡,而现代看来,俄罗斯人民都是任劳任怨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描述的人群都是用坚韧和顽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当下俄罗斯的物价水平和实际收入水平在整个欧洲差不多是差距最大的,但是俄罗斯人民仍然没有游行、没有抱怨,仍然在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西方宗教式的助人精神,即普济主义让他们肩负沉重的劳动而无怨言;东方式的勤劳与诚实让他们在从事商业活动中从不骗人(就整体而言)。无论在历史和现实中,俄罗斯人勤劳、奉献、诚实和助人的精神都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 1.2 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的传播方式 从十七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叶,这个时期是中俄友好交往的时代。1689年中俄就东段边界问题达成了协议并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中俄进入了正常平等交往时期, 双方的边境贸易往来密切。而到了十九世纪末, 沙俄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加剧,而俄罗斯文化此时通过修筑连通东北的中东铁路得到进一步传播。在这段时期内,俄罗斯因为修筑了到中国东北境内的铁路,并通过传教士、修建教堂、开班报刊、创办企业、建立学校,让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俄 4
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四个途径[c]:俄罗斯侨民,旅俄华侨,中东铁路修建、兴建和经营工商企业,军事入侵。 (1)俄罗斯侨民 俄罗斯侨民大多聚集到了东北的哈尔滨地区,他们将俄罗斯的饮食和穿着以及一系列包括语言在内的风俗习惯等都带到了当地,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促进了俄罗斯文化和当地的东北文化的融合。 (2)旅俄华侨 清朝时期的人地矛盾突出,大批人群从黄河流域迁移到东北地区,并开辟了那里肥沃、广阔的土地。到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后的几十年里,东北地区迎来了大批的俄罗斯移民,同时也有很多汉人移居到了俄罗斯,十月革命后, 旅俄华侨及其子女大部分回到中国, 特别是东北地区, 由此把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地区。这种以家庭为主的移民传播方式,使得中俄人通过互相通婚而使得后代具有了中俄两种文化特质,并逐渐植根于东北文化中。 (3)中东铁路修建、兴建和经营工商企业[d]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筑,沙俄铁路当局和沙俄资本家在中东铁路沿线各大城镇设立了许多工厂和洋行。例如1898年,沙俄根据筑路工程的需要在哈尔滨开设了制材厂和中东铁路总工厂等。另外还创办企业、学校、商行等等。我们从历史史料中可以发现,俄罗斯文化主要是通过中东铁路沿线进行传播,由于俄国人在中东铁路沿线所处的特权地位,使俄罗斯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处在十分有利的地位。以建筑为例,除众多造型各异的俄罗斯东正教堂外,另有许多哥特式、罗马式建筑等,构成了早期哈尔滨建筑的独特风格。俄国人将其生活习惯带到中东铁路沿线之际,通过各种途径,或强制、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东北人[e]。 (4)军事入侵 在中俄交往史上,战争并不罕见,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俄争执、战争频发,俄罗也曾多次入侵中国,而主要的入侵地就是——中国东北地区。但是,军事入侵的唯一意义就是强抢豪夺,在军事入侵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碰撞,新式教育的创办、新式学堂的发展、边疆文学的产生、文化设施的建立等,都是这种碰撞的具体体现。传教士也随着军事入侵深入到中国东北地区的腹地,伊斯兰教也在东北地区逐步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