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与保护

合集下载

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与界定

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与界定

会计信息产权逻辑及其博弈一、简介长期以来,会计界将“会计信息”视为会计信息系统最终输出的“物”,因此过分关注会计信息披露的技术方面,过分关注会计的技术属性而忽视了会计信息披露的技术属性。

会计的社会属性现实使我们忽略了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从会计信息中受益或受损的事实。

从本质上讲,“会计信息”实际上就是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权利”。

也就是说,一旦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利益冲突,会计信息“面纱”所隐含的权利就会凸显出来。

因此,不同利益相关者从会计信息中受益或受害这一事实需要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界定。

会计信息权是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也涉及到不同国家和组织发布的一系列公告中(魏安,2001)。

关于会计信息产权,他对会计信息产权的利益相关者做了更详细的界定(冯,1997);曾提出会计信息产权的基本框架,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

产权的异常(杜兴强,1998)。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会计信息产权新边缘话题的逻辑基础和博弈过程,并提出一些可以通过经验检验的命题。

二、会计信息产权的基本逻辑1会计信息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

市场经济中的公司本质上是一系列合同关系( Jen sen , Meckling ,1976)和法律虚构( legalfiction )——更准确地说,市场中的公司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之间的契约。

(周启仁,1996)。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个人禀赋差异、社会分工等因素,往往由人力资本所有者扮演代理人角色,而金融资本所有者扮演委托人角色,而企业是由人力资本所有者(管理机构,下同)负责日常运营。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同,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排除代理人为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委托人的道德风险行为。

为了防止管理层“虐待”非人力资本,必须对其进行监控。

但由于知识结构和交易成本的限制,资源投资者无法选择对“投入产出”过程(连续函数)和管理权限进行实时监管(实时监控)。

企业,否则资源投入宁愿选择直接经营业务。

企业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及其治理机制漫谈

企业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及其治理机制漫谈

2014年05期总第744期企业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及其治理机制漫谈姻贾丽雅中国长城铝业公司摘要:股份制公司会计信息产权的初始界定使用企业所有权作为一般基础,但是会计管制与道德准则也成为了会计信息产权初始界定之后的维护力量。

文中分析可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和保护的必要性以及市场分散制衡机制与政府管制对界定以及保护会计信息产权的作用。

关键词: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因为人们将会计信息当成是企业会计信息体系的最后输出端口,进而造成对会计技术属性的过分重视而没有看中产权属性特点。

会计的出现和发展是建立在特点的产权制度基础之上的,受到了特定的产权关系限制,同时服务于特定的产权主体。

一、会计信息产权和界定1.会计信息产权。

会计信息产权是从企业所有权上生根发芽的,是从企业的产权斗争中得出的用来确定、计量、披露以及分配企业现实性与预期目标价值的一项权利,也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价值分配的一项有效权利。

详细阐述就是,会计信息产权属于在某一个特定的主体之间各个利益串联者之间彼此一同接受的,是因为会计信息存在而造成的各方利益练习者各自之间的行为规范,其中包含了会计信息提供控制权以及需求索要权等等。

会计信息的提供控制权指的是对会计信息从确认、量化、监督以及披露整个提供过程中的控制权。

而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分析,能够分成会计信息出现的控制权、监督控制权、披露控制权以及反馈权等等。

从表面的形象分析,会计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会计信息提供控制权,可是本质上其实是企业经营人员切实的掌握着会计信息提供控制权。

会计信息需求索要权指的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做消费以及所要的权利,从一般索要的方式上分析,能够分成一般索要权和特殊索要权。

前面一种指的是借助正常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得到会计信息的权限,其中包含了知情权、问询权、要求说明权等等。

后面一种权利是人不能够正常的得到会计信息或者是接收到虚假信息受到利益损害时而向有关单位主张赔偿的权利,这属于一种后续的保障权利。

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与保护

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与保护

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与保护一、引言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已成为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然而,与其他知识产权相比,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

本文将探讨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概念、重要性及其保护的方法。

二、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概念会计信息是通过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处理和产生的一系列财务数据和报告,包括财务报表、会计政策、会计准则等。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具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属性,是企业经营所创造的智力成果。

三、会计信息的重要性1. 决策依据: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帮助他们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

2. 审计和监管:会计信息作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的真实记录,为审计和监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 经济分析:会计信息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学者和投资者进行经济分析,推动经济发展。

4. 司法证据:会计信息在诉讼和争议解决中,可以作为司法证据,维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四、会计信息的保护1. 法律保护:将会计信息纳入现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保护范围,确保相关利益的合法性。

2. 保密措施: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信息的保密措施,限制内部人员的访问权限,避免信息泄露。

3. 技术手段:采用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确保会计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4. 监测和追踪: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测和追踪机制,及时发现和阻止会计信息的非法使用和侵权行为。

五、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国际标准不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存在差异,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统一的保护标准。

2. 技术创新的挑战: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保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及时跟进并采取相应措施。

3. 人为因素的风险:会计信息的保护不仅仅需要技术手段,还需要员工的高度安全意识和保密责任。

六、结论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知识产权属性。

保护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既是保护企业的核心利益,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和保护措施

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和保护措施

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和保护措施在现代社会中,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已成为企业经营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会计信息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其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会计信息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沟通的重要工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具有较高的知识产权价值。

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会计准则和规范:会计准则和规范是会计信息生成和处理的基础,其制定和修订都是由相关权威机构或部门进行的,享有知识产权保护。

2. 会计软件和系统:现代会计工作离不开各类会计软件和系统的支持,这些软件和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涉及到技术秘密的保护,也享有知识产权。

3. 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是企业向外界提供财务信息的主要形式,其编制和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也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

二、会计信息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确保其安全可靠地被使用和传播,需要采取以下保护措施:1.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会计信息保护制度和规范,明确会计信息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保证信息的安全。

2. 提高技术防护水平: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加密会计信息的存储和传输过程,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信息被非法获取。

3. 强化人员管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对知识产权的意识和保护意识,加强信息保密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

4. 加强合作与监督:加强会计信息保护的合作与监督机制,建立跨部门、跨机构的合作机制,共同保护会计信息的知识产权。

三、会计信息的保护意义和挑战会计信息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更是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保护会计信息有以下意义和挑战:1. 维护行业稳定:会计信息是行业发展的基础,保护会计信息有助于提高行业内企业的信用度,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行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与界定

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与界定

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与界定引言会计信息产权是在会计信息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涉及的一项重要权利。

对于会计信息的产权进行逻辑和界定,有助于明确权益归属、保护权益、提高信息透明度和规范会计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本文将探讨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和界定,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阐述。

一、会计信息产权的定义会计信息产权是指会计主体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会计信息中所享有的权益和权利。

会计信息产权可以是财产所有权、知识产权或其他衍生权利的一部分。

二、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1. 归属逻辑会计信息产权的归属逻辑涉及到权益归属的问题。

一般来说,会计信息产权可以归属于会计主体或其他经济组织。

归属逻辑的确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信息生成者:信息的创造者和提供者通常享有相关的会计信息产权。

•承载资源:信息所基于的资源,如公司资产或知识产权,可能与信息产权归属有关。

•合同约定:合同中的条款和条件会对信息产权的归属产生影响。

2. 认定逻辑会计信息产权的认定逻辑主要是指确定会计信息相关权益和权利的过程。

根据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会计信息产权的认定逻辑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相关规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产权的认定有详细规定。

•承认条件:会计信息产权的认定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所有权的确认、知识产权的注册等。

•权责关系:会计信息产权的认定要考虑相关的权责关系,例如会计主体对信息产权的责任和义务等。

3. 保护逻辑保护逻辑是指保护会计信息产权的措施和方法。

保护会计信息产权有助于维护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和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

保护逻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安全保障:采取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如加密、权限控制、备份等,保障信息的安全性。

•法律保护: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维护会计信息产权的合法权益,对非法使用和侵犯会计信息产权的行为进行追责和制裁。

•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信息的管理和使用过程,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与界定(doc 16页)

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与界定(doc 16页)

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与界定(doc 16页)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及其博弈一、引言长期以来,会计界将“会计信息”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输出“物”,因此过多地侧重于会计信息披露技术环节的讨论,过分关注会计的技术属性而忽略了会计的社会属性的现实,导致我们忽略了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因会计信息而受益或受损的事实。

实质上,“会计信息”之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言,其实意味着“权利”。

换言之,一旦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发生利益冲突时,会计信息“面纱”后蕴涵的各项权利就凸现出来。

所以,不同利益相关者因为会计信息而受益或受损的事实要求界定会计信息产权。

关于会计信息的各项权利问题,是公司治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不同国家和组织颁布的一系列公告中也均有涉及(李维安,2001)。

对于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曾对会计信息产权的利益主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界定(刘峰,1997);曾专门提供一个关于会计信息产权的基本框架,并以其为基础研究了国有企业会计信息产权的畸形性问题(杜兴强,1998)。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会计信息产权这一崭新的边缘性论题的逻辑基础及其博弈过程进行论述,并内涵地提出一些可供经验检验的命题。

二、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的基本逻辑1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实质上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契合(Jensen,Meckling,1976)和法律虚构(legalfictio趋利性流动的功效。

在市场经济中,经过独立、客观、公正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维系并体现着委托代理契约关系的均衡(watts,1997),而以财务报表作为媒介传递的会计信息是衡量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是否相匹配、监督和激励是否相容的关键变量,因此良好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也成为公司治理机制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杜兴强,2001)。

必须注意,上述对企业的契约性质的表述既蕴涵着拥有排他性的财产所有权是缔约的前提,也蕴涵着如下的思路:当财务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向企业投入了资源之后,其必然相应地要求分享对企业产出的产权。

会计信息的保护与安全性

会计信息的保护与安全性

会计信息的保护与安全性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安全性已经成为当下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保护和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不仅仅是合规的要求,更是企业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会计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会计信息面临的风险以及保护会计信息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会计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会计信息的保护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1. 维护企业信誉。

会计信息的泄露或遭受破坏将会对企业的信誉造成重大损害,可能导致投资者、合作伙伴和客户对企业失去信心,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2. 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会计信息包含企业的财务状况、业务运营情况等重要数据,泄露会使企业的商业秘密暴露,导致其他企业模仿或利用企业的商业优势,对企业形成竞争劣势。

3. 遵守法律法规。

保护会计信息是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要求之一,企业需要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避免违反国家有关信息安全和保密的法律法规,以免因此面临法律风险和罚款。

二、会计信息面临的风险会计信息保护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部人员的疏忽和不当操作。

企业内部人员的疏忽或故意进行的不当操作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泄露或被篡改,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2. 外部黑客攻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黑客攻击成为会计信息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黑客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入侵企业信息系统,窃取和篡改会计信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3. 不法分子的盗窃行为。

企业的竞争对手或其他不法分子可能会通过偷窃企业机密文件、利用间谍软件等手段获取会计信息,用于追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商业动向,对企业造成损害。

三、保护会计信息的措施为了保护会计信息的安全,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权限和责任,限制内部人员对会计信息的访问和修改权限,严格审计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 加强信息技术安全保障。

会计制度的产权保护性质

会计制度的产权保护性质

会计制度的产权保护性质一、背景介绍会计制度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础,其重要功能是供应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为企业决策供应支持。

在会计制度中,保护公司的产权是一项至关紧要的任务。

本文将认真探讨会计制度的产权保护性质,包含产权的定义、产权在会计制度中的地位以及保护产权的措施。

二、产权的定义产权是指个体或组织对某种经济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理的权利。

在企业中,产权包含股东权益、债权等。

保护产权是保障企业产权人合法权益的紧要手段,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三、产权在会计制度中的地位1.会计制度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础,它对财务信息的记录、分析和报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因此,会计制度对产权的保护至关紧要。

2.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资产、负债、全部者权益等会计要素的定义和计量方法,进而保证了企业内部产权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3.会计制度中订立了财务报告的编制规范,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这些报告直接关系到产权人的利益,对保护产权具有紧要的意义。

四、保护产权的措施1.会计制度的完满–首先,会计制度应明确规定资产的归属和使用权,并确保产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

–其次,会计制度应建立科学的财务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地向产权人供应财务信息。

–最终,会计制度应明确规定会计信息的保密性要求,保护产权人的商业秘密。

2.内部掌控制度确实立–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掌控制度,包含会计核算、财务报告披露等环节,以确保产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内部掌控制度应明确规定职责、权限、责任和监督等,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3.严格的审计制度–企业应建立独立严格的审计制度,对会计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审计制度应包含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外部审计的相互监督可以提高审计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4.严格打击违法行为–企业法务部门应紧密关注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动,及时更新制度。

–对于侵害产权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保护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五、结语会计制度的产权保护性质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紧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与保护内容摘要: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仅从会计程序和方法等技术层面努力实难取得显著效果,必须有合理的制度安排。

产权经济学原理表明,产权制度决定行为,而行为决定结果,因此,有必要通过会计信息产权制度的研究寻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治本之策。

本文以产权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与保护的必要性,阐述了企业所有权分享对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和保护的要求,探讨了市场分散制衡机制和政府管制对界定和保护会计信息产权的作用。

关键词: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保护市场分散制衡机制政府管制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与保护的必要性产权(Property Rights)是“一个社会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

产权强调由于物的存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界定了某人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

会计信息对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而言,实质上就是一种权利,当利益相关者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会因会计信息出现不同程度的受益或受损情况。

因此,客观上需要界定并保护会计信息产权,决定谁更有理由因为会计信息而受益或受损,进而避免或弱化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的矛盾。

可见,会计信息产权在本质上体现为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利益相关者在生产、提供和使用会计信息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一)会计信息的外部性要求界定和保护会计信息产权这里所指的会计信息的外部性,是指没有参加会计信息提供或使用过程的经济主体获得了会计信息产生的收益,或承担了会计信息发生的成本。

由于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会计信息不可能满足他们的所有需要,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相关者因其受益,部分相关者因其受损的情况,因此会计信息的外部性是一种必然现象,而且在资源配置方面表现出正负两个方面。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资源流向那些最需要它们的企业,例如,利润率较低的企业如果能够如实提供会计信息,资金就会流向那些利润率较高的企业,使利润率较高的企业获得收益,这反映出会计信息的正外部性;相反,虚假的会计信息则会误导资源流向不应该去的企业,出现错误的资源配置,使更应该获得资源的企业受到损害,这反映出会计信息的负外部性。

此外,会计信息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外部性还表现为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虚假的会计信息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导致他们对那些如实提供会计信息的企业也心存疑虑,不敢投资甚至转让投资。

当这种劣质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带来的损害无法得到补偿时,潜在投资者势必担心这种损害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会设法调整自己的投资行为。

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尽管有正负两种情况,但由于会计信息供给的垄断性,外部性更多的体现为管理当局利用会计信息掩饰其道德风险行为,以牺牲委托方利益为代价追求个人私利的负外部性。

而正是会计信息的这种负外部性,对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提出了要求,促使必须通过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供求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二)企业的契约本质要求界定和保护会计信息产权科斯•哈特等在《契约经济学》中指出,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结合,那么企业的目标就是力求通过合作来追求组成企业的一系列契约中的各个缔约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最大化,尽可能降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摩擦导致的交易费用。

财务资本所有者以其拥有的财务资本、管理当局以其拥有的人力资本进行缔约,由此形成的企业就体现为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财务资本)缔结的契约(周其仁,1996)。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价值资源,在企业的一系列契约关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降低契约的不完全程度,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最大化,减少利益摩擦导致的交易费用,必须界定和保护好会计信息产权。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界定和保护会计信息产权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应提供的信息包括财务会计信息、非财务会计信息和审计信息,其中财务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重点,它主要用来评价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获取利润能力、偿还债务能力,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

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对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在:降低契约的不完全程度,减少治理结构所引发的问题;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执行;有利于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有利于实现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相容,保证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匹配。

世界上第一份公司治理研究报告《公司治理财务方面的报告》(The Cadbury Report)就充分显示出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会计信息产权不明确,必然弱化公司治理的基础,模糊公司治理的目标。

因此,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要求界定和保护会计信息产权。

企业所有权分享演进与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众所周知,从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历史看,大致经历了业主型、业主+债权人型、合伙型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

在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里,企业所有权的分享方式与结果不同,对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和保护的要求也不相同。

在业主型企业和业主+债权人型企业时期,业主基本上选择自己直接经营,财务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合为一体,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集于业主一身,而且完全对应,业主拥有获取企业剩余的全部权利和掌握契约未曾注明情况的绝对解释权和决策权。

此时的会计信息供求呈现“点”的特征,即从业主到业主,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完全具备私人物品(Private-Goods)属性。

鉴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业主可以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监督与激励完全相容,如果不考虑税收问题的话,基本上也不需要政府管制。

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基本不存在,交易费用也很低,会计信息产权得到了“自然”界定和保护。

当企业的组织形式发展为合伙型和有限责任公司时,缔约各方不再拥有企业100%的财务资本,此时的企业一般由最大股东进行经营。

但由于合伙人或有限责任公司中的股东人数较少,而经营者作为股东又拥有较大份额的企业剩余索取权,从而保证了财务资本所有者对会计信息产权的共同分享。

同时,缔约各方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达成利益联盟,有效保障自己对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并对企业管理当局实施直接监督,要求管理当局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初始缔约中的未尽事宜也可以借助企业所有权的安排协商解决。

可以说,此时的会计信息具备了俱乐部物品(Club-Goods)属性,会计信息产权相应地类似于俱乐部产权,体现了一定的外部性。

但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基本上可以借助“私人契约”得到解决,并保持较高的效率。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扩大,企业开始通过向社会公众筹集资本实现规模扩张,促使企业股权趋向分散,委托方人数剧增,使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合伙人鉴于知识、能力以及精力等方面的局限,开始聘任非合伙人经营管理企业,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分离。

在众多投资者组成的股份有限公司里,中小投资者往往将追求短期收益放在第一位,并不希冀控制和监督管理当局,因为拥有微小剩余索取权的中小投资者明白,对管理当局实施监督的成本往往大于收益。

他们更希望由其它股东行使监督而自己“搭便车”获得收益,一旦不能实现目的,往往采取“用脚投票”方式。

中小投资者的这种心态使其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进一步失去保障,因此,管理当局以牺牲他们的利益而实现个人追求的情况就更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必然加剧。

此时的会计信息产权失去了俱乐部物品属性,呈现出显著的外部性,其界定和保护问题变得非常突出。

市场分散制衡机制与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由于产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产权的界定是一个动态过程;又由于任何产权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所以产权的实现不会一劳永逸。

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是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制度安排的进步而不断完善的过程,它必须依靠规范的市场分散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

从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角度分析,所谓的市场分散制衡机制,就是要通过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制衡,及时发现并遏制侵犯和破坏会计信息产权的行为。

Bernard S.Black(2001)认为,成熟资本市场的国家为抑制信息不对称现象设计了许多制度,其中的核心制度包括有效的管制者、检察官和法院、财务披露、有信誉的职业中介。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形成多重利益主体市场分散制衡机制、界定和保护会计信息产权的基础,而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社会舆论以及投资者素质等都对市场的分散制衡发挥作用,并对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具有重大影响。

(一)公司治理结构科学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界定和保护会计信息产权的基础。

在股份公司治理结构中,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制衡机制,实现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和保护。

一是股东大会。

因为股东大会具有审议公司财务会计报告、通过或否决预算和决算方案、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等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二是董事会。

健全的董事会制度能够通过有效的内部监管,防范和抵制管理层操纵财务报告。

三是监事会。

有效的监事会制度能够通过权力制衡,控制或减少董事会、管理层的不良决策及经营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因此,如何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管理者的作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和保护。

(二)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是界定和保护会计信息产权的关键。

通用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中留下的“公共领域”,往往需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工作和专业判断加以进一步界定。

即使是在政府主导型的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也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密切配合,特别是在判断会计信息产权是否遭到管理当局侵犯时,更需要注册会计师的鉴证。

只有注册会计师才能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提供可信性,否则,债权人和投资者就无法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因此,有信誉的会计中介机构、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队伍无疑是市场分散制衡机制下界定和保护会计信息产权的关键。

注册会计师能否排除各种干扰,以独立身份出现在被审计单位和委托人面前,客观公正地履行审计活动,发表审计意见,对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至关重要。

美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历史证明,财务欺诈丑闻发生的可能性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强弱直接相关。

“双安”丑闻的发生,表明注册会计师独立、公正界定会计信息产权的潜在动力越来越弱,这也正是美国政府出台《萨班斯法案》(SOX法案)的原因。

(三)财务分析师财务分析师的主要工作是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并通过评估报告的有偿转让完成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和保护。

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财务分析师的监督作用非常明显,它可以有效填补政府监管留下的空白,明确诠释注册会计师因不愿得罪客户而降低财务报告风险等级、采用隐讳语言暗示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等情况,从而帮助没有时间详细了解公司财务状况或由于专业知识不足而无法透析公司财务状况的投资者防范财务陷阱,实现选优去劣,维护自身权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