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论文
计量经济学论文12篇-精品

中国商品进口额模型研究摘要:通过对中国商品进口额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得到关于中国商品进口额的函数,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探究其增长的规律性,从而使商品进口额成为一个可预测的经济变量。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一、研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中国的商品进口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口数额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1257.8亿元到2007年的73284.6亿元。
影响中国商品进口额的因素很多,这里选取教材课后练习中的数据,研究中国商品进口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商品进口额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数量关系,对于探究中国商品进口额增长的规律性,预测商品进口额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因素分析及模型建立1、因素分析一国的商品进出口属于对外贸易的内容,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冷热情况,还有就是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等因素。
有研究显示,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这里,对中国商品进口额的研究,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说明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也增大,所以,对这两个因素对进口额的影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这里选取“中国商品进口额”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选“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解释变量,分别用X1、X2表示。
所以,模型假定为LnY=β0+β1㏑X1 +β2㏑X2 + µ其中u为随机误差项。
下表为1985——2007年中国商品进口额、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你消费价格三、参数估计运用Eviews软件,建立方程CREATE A 1985 2007 DATA Y Xl X2GENR W=log(Y)GENR Wl=log(X1)GENR W2=log(X2)运用OLS估计法得所以,模型估计结果为:LnY=-3.060149+1.656674lnX1-1.057053lnX20.337427 0.092206 0.214647t= -9.069059 17.96703 -4.924618R2=0.992218 2R=0.991440 F=1275.093 n=23四、模型检验1、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百分之一,商品进口额会平均增加1.78%;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每增加1%,s商品进口额会平均减少1.51%。
计量经济学精品论文12篇全集

计量经济学精品论文12篇全集引言本文档汇集了12篇计量经济学的精品论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有关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要发现。
这些论文涵盖了多个计量经济学的子领域,包括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模型、计量经济模型等。
本文档将简要介绍每篇论文的主题和重要内容。
论文一: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该论文比较了传统的ARIMA模型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深度学习方法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深度学习方法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取得更好的预测结果。
论文二:面板数据模型下的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比较该论文通过实证研究,比较了面板数据模型中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优劣。
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固定效应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面板数据的变异性。
论文三:计量经济模型下的因果推断方法该论文介绍了计量经济模型中常用的因果推断方法,包括工具变量法和差分法等。
通过实证研究,论文验证了这些方法在因果关系分析中的有效性。
论文四: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异方差问题该论文探讨了计量经济模型中常见的异方差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异方差校正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异方差问题。
论文五: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变量选择方法比较该论文比较了计量经济模型中常用的变量选择方法,包括逐步回归和LASSO回归等。
研究发现,LASSO回归在变量选择方面具有更好的性能。
论文六: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序列相关性检验方法该论文介绍了计量经济模型中常用的序列相关性检验方法,包括ADF检验和KPSS检验等。
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序列的相关性。
论文七:计量经济模型中的误差修正模型该论文研究了计量经济模型中的误差修正模型,探讨了其在长期关系分析中的应用。
研究结果表明,误差修正模型能够更好地捕捉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
论文八:计量经济模型下的异方差稳健标准误差估计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方差稳健标准误差的估计方法,用于解决计量经济模型中异方差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参数估计。
计量经济学简单的课程论文范文

计量经济学简单的课程论文范文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界越来越被关注,其方法与工具也在实证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计量经济学论文》一翻转课堂的内涵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知识传递,然后通过课外作业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
翻转课堂则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倒安排,它将知识传授过程由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借助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课件或利用网络资源等自主、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成为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讨论探究问题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地方。
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教师由教学“主导者”和“控制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自主或协作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通过提供教学视频、课件、文本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答疑解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动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的产物,被誉为预见未来的教育。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传统教学有本质的不同。
翻转课堂要想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首先,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由学习者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去完成,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由于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所以需要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来支持,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再次,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教学视频、课件的制作以及各种系统工具的操作和应用,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计量经济学论文精品集:12篇

计量经济学论文精品集:12篇一、引言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将经济学理论与统计学、数学等学科相结合,运用量化方法研究经济现象。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计量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精选了12篇计量经济学论文,旨在展示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
二、精品论文目录1. 论文1: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2. 论文2: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与检验的改进3. 论文3:随机系数模型的估计与推断方法研究4. 论文4:二元选择模型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5. 论文5: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方法研究6. 论文6:向量自回归模型在汇率预测中的应用7. 论文7:基于机器学习的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8. 论文8: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比较研究9. 论文9:非参数计量经济学方法及应用10. 论文10:基于贝叶斯方法的计量经济学估计与推断11. 论文11:面板数据动态因子模型研究12. 论文12:大数据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创新三、论文摘要及关键词1. 论文1: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包括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通过实际数据例子,展示了这些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2. 论文2: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与检验的改进摘要:本文针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与检验问题,提出了基于矩约束的估计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数据应用,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矩约束估计;检验方法3. 论文3:随机系数模型的估计与推断方法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随机系数模型的估计与推断方法。
利用矩方法和小样本理论,分析了估计量的性质和推断方法。
并通过实际数据例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随机系数模型;矩方法;小样本理论;估计与推断4. 论文4:二元选择模型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二元选择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以金融市场为例,展示了二元选择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地位都有目共睹,但计量经济学也饱受诟病。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一: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与改革分析一、引言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和应用分析工具。
正因为其重要性,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本科生阶段,除了经济、管理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外,不少高校将其作为全校性选修课程。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课程特点和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对当前普通高校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老师教学,特别是对商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文献评述作为一门以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为基础,综合数学、统计学分析工具,以现代电子计算技术为依托的计量经济学,其知识面涉及之广、综合应用能力要求之强,是经管类专业课程中所罕见的,这也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的根本原因。
李均立、许海平归纳了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研教改建议。
马成文、金露、魏文华强调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张柠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已有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通过对有关文献仔细地梳理后发现,现有文献存在一个特点:将焦点聚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上。
上述文献既存在合理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偏见。
三、商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一)学生本身的问题1.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计量经济学需要大量计算与演算,学科本身与其他一些学科相比显得枯燥乏味一点。
在安徽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3 240):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这一研究中完全不喜欢,不太喜欢以及持中立态度的同学占比59%,超过半数的同学是不非常喜欢这门课程的,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太高。
2.数学基础薄弱商科学生有大多数是文科生,数学基础薄弱。
而计量经济学需要良好的统计学,运筹学和数学基础,这就导致了商科学生难以学好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计量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是经济学实证分析的重要方法与工具。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范文一: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设计摘要: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性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设计不好,课程论文教学会因为网络抄袭和同质化现象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为此,文章从论文课时设计、选题设计、内容设计和辅助教学手段设计几个方面提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的具体设计思路,以期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应用性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新的认识。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设计1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手段作为经济学实证经验分析的一门重要方法类课程,计量经济学是各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之一。
作为一门集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者于一身的应用性理论方法,计量经济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作为理论模型设定的依据,更需要学会应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去估计和检验模型,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理论检验。
所以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手段,最终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应用理论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为了方法应用的教学目的,在本科学习阶段除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外,还需辅以其它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方法应用的理解,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1-2]。
虽然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能够对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有所帮助,但这两种教学手段还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的应用。
因为要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除了理解方法的含义和应用步骤以及熟悉软件的操作外,还包含更多的内容。
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完整框架是:关于经济活动的观察(行为分析)→关于经济理论的抽象(理论假说)→建立总体回归模型→获取样本观测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3]。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做实证分析、变量如何选取、数据的可获得性怎么样、该如何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实证结果跟预想结论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怎么办、如何从实证分析结果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规范的实证分析论文如何撰写,等等。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学科,以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本篇文章主要给大家介绍几篇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之第一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四步法"摘要:"四步法"可以将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的核心呈现出来,让晦涩难懂的厚厚的一本计量经济学教科书变得"越来越薄", 从而收获良好的理论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对"四步法"在模型和参数的显著性检验以及计量经济学检验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他所有的假设检验方法提供思路。
关键词:四步法;课程教学;计量经济学;一、引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面向经济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计量经济学为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之一。
著名计量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克莱因教授指出:"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中最权威的一部分",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从教学实践上来看,各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的双重困境,因而引发了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学者们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比如,王乃静和李国锋(2001)、黄雪燕(2006)、李锐(2009)在教学过程中结合Eviews、R软件等应用软件探究了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难点问题;胡新艳和陈文艺(2006)提出了"探究(Exploration)-讨论(Discussion)-实践(Practice)"教学模式;万冰魂等(2018)将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引入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4个方面设计了OBE改革的具体内容;叶霖莉(2017)和王文静(2017)则提出了问题导向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与案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双轨教学模式以及刘冬萍(2018)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Task-driving Teaching)及问题导向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的"三线一体"教学模式试图改进传统计量经济学讲授式教学的弊端。
计量经济学课程结课论文范文3篇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篇一:《形成性评价计量经济学》1形成性评价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我国医学类院校最早成立统计学本科专业的是第四军医大学,随后中山大学、潍坊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统计学本科专业。
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和i皆发展,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熟练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卫生行政机关、卫生防疫及医药相关部门从事统计调査、统计分析工作,或在医药卫生、教育机构从事科研与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院统计学专业本科(卫生统计方向)自2006年开始招生,其培养友案涉及的主干课程可分为医学类(含基础医学_、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统计类、数学类、经济管理类、计算机类、外语及人文社会科学7类课程。
其中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基础理论,通过模型研究经济问题的数量规律,对经济问题的前景做出正确的预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评价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即学生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组成。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终结性评价存在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缺乏全面性等诸多缺陷,而“一考定乾坤“的不公平评价方式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一定的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现象ra,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迄今为止,尚没有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文献,但形成性评价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表明,它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明显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M。
因此,有必要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方案进行探讨。
2调查结果分析自制“计量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评价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态度等,以便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课题储蓄的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学院__2011___级经济学院班级__B11112222__组员__ 杨冉(B11112202)____施银桢(B11112210)____吴焦娜(B11112212)____胡明慧(B11112215)____许梦丽(B11112222)__2013年 12月摘要:居民储蓄是指一定时期内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居民消费的剩余。
江苏省居民的储蓄形式主要是银行储蓄存款,储蓄存款是信用机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
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调节货币流通,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江苏省居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迅速增长,居民储蓄占社会总储蓄的份额也迅速提高,居民储蓄已经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因而高储蓄率也被认为是解释江苏省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
虽然高储蓄率总是会导致更高的收入及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并非储蓄率越高越好,必然会存在一个最优的储蓄率。
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探讨江苏省居民储蓄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做相应的研究,成为确定本论文研究题目的宗旨之一。
关键字:储蓄、CPI、GDP、居民可支配收入、存款利率一、文献综述储蓄,即城乡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一种存款活动。
又称储蓄存款。
储蓄作为一项信贷资金来源。
通过聚少成多、变消费为积累,用来增加生产建设资金。
在一定程度上储蓄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加速和规模扩大。
其次,储蓄作为货币的信用回笼手段,可以推迟部分购买力的实现,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
储蓄能够引导消费,有利于居民有计划地安排生活。
储蓄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1.储蓄行为的自主性储蓄行为的自主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储蓄对象是私有的,就是储蓄者所要储蓄的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归储户所有,储户自己有权支配,这是储蓄具有自主性的根本保证和必要前提;二是储户进行储蓄是自我需要的结果。
储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自己将来的某种需要,这种储蓄的自主性反映了自我服务的需求,不论是保值或增值的储蓄都是对储户有利的,因而货币所有者愿意从事储蓄活动。
2.储蓄对象的暂时闲置性和积累性储蓄动机产生于个人取得收入以后扣除消费部分的结余。
这部分结余构成了个人能进行储蓄的物质前提。
同时,储蓄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消费,这也说明了储蓄对象的闲置具有暂时性。
储蓄的积累性是指储户在货币资金上量的积累。
它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储蓄行为对储户个人具有积累财富的作用;其次,从货币资金代表社会财富的角度考察,货币储蓄过程也是社会财富的积累过程。
3.储蓄价值的保值性和收益性储蓄是一种信用行为,信用具有还本付息的特征。
储蓄的还本付息特征使它具有明显的保值性和收益性。
储户将货币资金存人银行等储蓄机构,首先考虑的是能否保住本金,起到积累财富的作用。
如果连本金都保不住,储户是不会参加储蓄的。
因此,储蓄的保值性是储户进行储蓄的最低要求,也是储蓄的基本特征;其次,储户将货币资金存入银行等储蓄机构,经过一段时间,不但要取回本金,还要带来利息,这是信用行为的基本要求。
储蓄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储蓄的收益水平。
近年来,我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我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始终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
截止至2011年底,我省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5914.70亿元,与2002年相比,10年间我省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了4倍多。
我省居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提高,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我省经济发展的影响迅速提高。
居民储蓄可以为我省投资提供了充沛的资金来源,也是我省经济维持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 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但过高的储蓄,必然伴随着投资或消费的不足。
所以,研究城乡居民储蓄的变化对我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拉动内需、保持我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在制定宏观政策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储蓄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居民储蓄行为时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很多,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地区生产总值、一年期存款利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储蓄对居民的影响。
首先,用地区生产总值反应可支配收入。
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MPC)是递减的。
相应可推知边际储蓄倾向(MPS)是呈递增的趋势,即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存款也相应增加;反之也成立。
其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不同的消费品具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因此,价格的变动对消费额也就有着不同的影响。
对于需求价格弹性大的消费品,价格上升会降低消费量,价格下降则反之。
由此可见,居民消费商品的结构会影响居民消费额大小,进而影响居民储蓄额的变化。
居民储蓄存款总额是评价我省经济运行情况的一个重要总量指标,它与许多宏观经济指标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
为了解释居民储蓄变动的原因,有必要引进居民储蓄函数,从数量上分析相关变量对居民储蓄变动的影响。
二、数据收集本文采用的是2002 -2011年的数据,所有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局。
虽然现在已经2013年底,但是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数据大多只更新到2012年,所以我们只截取到2011年。
三、初步预测显然SAV和GDP之间,SAV和R之间,存在一定线性关系,但是从2002至2011年,江苏省的CPI无明显变化趋势,所以CPI对SAV的是否有一定影响有待探究。
四、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结合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特征,我国居民储蓄函数可以表示为:SAV = f (GDP , CPI ,R, Ut )其中, SAV为江苏省居民储蓄年底余额, GDP为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 CPI 为江苏省消费物价指数, U为随机扰动项, R表示一年期存款利率,t表示时期. 所建立模型也可以表示为:SAV =C+ β1 GDP+ β2CPI+β3R+Ut五、模型的求解和检验本组利用EVIEWS软件,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及统计检验,并对模型进行了自相关和异方差检验。
将回归结果整理如下:SAV =7199.466 +0.585494GDP -33.75113CPI-1693.595R +Ut(8370.582) (0.016476) (88.40664) (474.2398)t =(0.860091) (35.53582) (-0.381771) (-3.571178) R 2=0.997643 F=846.7004(1)相关性检验:R 2=0.997643表明方程拟和度很高,F 统计量也明显显著表明模型,总体是显著的。
(2)经济意义上的检验:由 β1=0.585494,β2=-33.75113,β3=-1693.595可以看出,模型符合经济意义。
(3)显著性检验:根据查询t 分布表得:t 0.025(7)=2.365, 可见GDP 和R 的t 统计量绝对值大于2.365,但是CPI 的t 统计量绝对值小于2.365。
所以推断模型中解释变量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4)多重共线性检验:利用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法,通过Eviews 构建简单相关系数矩阵,如下:由表易见,GDP 和CPI 之间的相关系数不太高,但是CPI 和R 以及GDP 和R 之间相关系数较高,推断出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运用逐步回归法对模型进行修正。
第一步:①SAV 对GDP的一元回归R2=0.988337 ,F值=677.9035 ,t检验和f检验均通过。
②加入变量CPI后,作SAV对GDP和CPI的二元回归。
R2=0.992634,模型的拟合优度有所提升。
F检验通过,但是CPI的T检验未通过,所以剔除CPI,加入R解释变量。
利用EVIEWS,对SAV作GDP和R的二元回归。
通过观察可知,R 和GDP 的T 检验和F 检验均通过。
R 2=0.997586,表明模型拟合优度较高,模型拟合的较好。
综上,修正后的线性回归方程为:SAV =4016.007 +0.586216GDP -1805.834R +UtR 2=0.997586 DW=1.034953(5)异方差性检验怀特检验:首先,建立基本假设模型。
令X 1=R X 2=GDP y=SAV根据Eviews 得到回归方程:SAV =4016.007 +0.586216GDP -1805.834R +Ut其次,作辅助回归方程E 2=α+α1*X 1+α2*X 2+α3*X 12+α4*X 22+α5X 1*X 2+ε 由Eviews 得:ui i X i X Yi +++=22110βββR2=0.601161 n=10 n*R2=6.01161Χ(5)=11.07N*R2< Х(5)所以接受同方差假设。
(6)自相关检验第一步:经Scatter图初步分析,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
第二步:回归检验法:建立模型根据Eviews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t 0.025(7)=2.365,e1的参数t 检验值0.224874<2.365,e2的t 参数检验值|-1.029125 |<2.365,所以该模型在该检验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六、模型实证分析结论1,地区生产总值是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对江苏居民储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地区生产总值越高,居民储蓄也相对越高,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即居民的储蓄存款额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
这与一般理论一致。
2002年以来,我省居民储蓄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就是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
地区生产总值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便会相应增长。
另外,储蓄作为一种稳健的投资方式,人们自然会相应增加储蓄额。
随着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近几年的稳步提高,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江苏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还会持续增长,如果其他因素不变的话,江苏居民储蓄仍然会有相应的增长。
2、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对城镇居民储蓄额具有反向影响,两者之间负相关。
2002年至2007年,储蓄额随着利率的提高而增加。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2008年和2009年,一年存款利率有所下降。
t t t t e e e ερρ++=--2211~~~按常理,利率下降,存款利息随之减少,人们就会减少储蓄额,但是银行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融资,所以总的储蓄额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也解释了R 前的系数为负的经济含义,利率在最初上升由于会引起收入的增加,储蓄率上升,等到一定程度之后,利率升高会导致人们更多的进行消费,进而储蓄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