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2016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古诗四首》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古诗四首》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古诗四首》教案
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和朗诵能力,能够理解并欣 赏四首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02
01
03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逐句解释古诗的意思,强调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 法,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深 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巩固练习
01
朗读背诵
02
组织学生朗读古诗,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语调和节奏,要求他们背诵 并默写重点诗句。
03
拓展应用
04
引导学生将所学古诗的知识应用于类似的情境或主题中,培养他们的 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
难点
难点二: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古诗讲究韵律和节奏,这些要素对于理解古诗的情感和意境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掌握其韵律和节奏 ,从而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和情感表达。
难点
难点三:理解古诗中的典故和文化背景
古诗中经常运用典故和文化背景,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 文化背景,帮助他们理解典故的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主题。
100%
促进专业成长
反思能够帮助教师深入思考教育 的本质和目标,增强教师的专业 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 的专业成长。
80%
增强创新能力
反思能够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 探索精神,促使教师不断尝试新 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 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师自我反思的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9课《古代诗词四首》教案(新版)苏教版1(5篇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9课《古代诗词四首》教案(新版)苏教版1(5篇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9课《古代诗词四首》教案(新版)苏教版1(5篇范文)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9课《古代诗词四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1九古代诗词四首第一课时《春望》《泊秦淮》【学习目标】1.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2.欣赏诗的艺术特色。

3.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学习重难点】1.欣赏诗的艺术特色。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得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爱国诗篇。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簪(zān)浑(hún)夜泊(bó)...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春望》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2)《泊秦淮》一诗中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春望》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八年级语文上9.古诗四首备课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9.古诗四首备课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八上备课指导本课课文导读用词如果说要追求以一当十的效果,那莫过于诗歌了。

如《泊秦淮》一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的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对秦淮河的月色烟光产生一种朦胧、迷茫的感觉,仿佛眼前重现了六朝的贵族在秦淮河上醉生梦死的情景,同时感受到晚唐绮靡腐败的风气。

再如《春望》中的“破”“深”等都有着很深的含义。

诗歌的构思同样追求巧妙。

如《过零丁洋》一诗中,诗人将自己个人的经历和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比喻说明国家和个人的境遇,接着五六两句又巧妙地运用地名抒发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将叙事、抒情结合,构思巧妙神奇。

再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巧妙地利用自然界存在的风雨,把现实和梦境联系起来,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表现了爱国主义的主题。

学习这四首诗,要体味诗人浓郁的爱国热情,咀嚼准确精妙的语言,诵读这几首诗,增加诗歌积累。

双基知识导学1.注音溅(jiàn)抵(dǐ)簪(zān)搔(sāo)戍(shù)夜阑(lán)4.解释(1)感:感伤。

(2)时:时局,时事。

(3)溅:溅滴。

(4)深:草木丛生。

(5)抵:值得。

(6)白头:实指白发。

(7)笼:笼罩,课文表示烟雾月光轻柔笼罩秦淮的朦胧状。

(8)犹:还。

(9)冰河:冰封的黄河。

(10)惶恐:惊慌害怕。

(11)零丁:孤苦的样子。

(12)取:助词,表动态。

犹“着”“得”。

(13)汗青:指史册。

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5.辨义寥落寂寥“寥落”,稀少。

“寂寥”,寂静、空旷。

身世身份“身世”,人生的经历、遭遇(多指不幸的)。

“身份”,自身所处的地位。

惶恐惶惑“惶恐”,惊慌害怕。

“惶惑”,疑惑恐惧。

6.基础问题古人说:知人论诗。

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人的情感有很大帮助。

请查阅资料,谈谈《春望》和《泊秦淮》两诗的创作背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9 古诗四首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9 古诗四首教案 苏教版

古诗四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古诗四首》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古诗四首》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四首》三. 朗读理解杜甫:忧国伤时,催人泪下安史作乱,长安沦陷,大唐王朝盛极而衰。

诗人杜甫目睹长安人民的惨祸,想到自己一家的遭遇,不禁潸然泪下,万般感慨,融于笔端,挥笔写下千古传颂的《春望》。

这首诗从“望”写起,以“愁”作结。

前四句写春望之景,后四句抒春望之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总写眼中所见。

上句蕴含山河依旧、国事全非的深沉感慨;下句极写城池残破、满目疮痍的荒芜景象,深切表达了诗人沉痛的心情。

颔联两句最为感人:鸟语花香,明媚春光,往往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诗人却见花开而落泪,闻鸟语而惊心,春光愈是烂漫,内心愈是伤感。

这里色感相连,声动相应,景随情移,情随景生,匠心独运,感人至深。

颈联则更深一层写春日所感,直抒胸臆,自然真挚。

尾联正面描绘诗人自我形象,收束全篇。

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深广忧思。

四. 作者的感情触目伤怀、忧国思家学习《泊秦淮》一.【诗人简介】杜牧,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

太和进士,曾为某某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

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

流经城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七绝。

二. 朗读理解杜牧:讽刺辛辣,悲痛深沉杜牧的诗伤时忧国,洒脱俊爽,境界廓大,含义深刻。

《泊秦淮》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融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点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次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

三、四句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由歌曲之靡靡,引出“不知亡国之恨”。

《古诗四首》群文阅读教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古诗四首》群文阅读教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的模式从单篇精读课型设计向群文阅读课型设计转变,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尝试教学。

设计理念抛弃传统的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力求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学会取舍,学会放弃。

抛弃将“朗读”、将“有感情地朗读”无限放大,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更多地尝试生活化阅读,还原阅读的真实形态。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古诗四首》是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课文。

这四篇分别是杜甫的《春望》、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牧的《泊秦淮》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教学导入创设情境:欣赏歌曲《精忠报国》虽然说,古人的“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情结,却滋养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就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在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最强音!主题回顾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

本课的四首诗也都与爱国有关。

古诗词的教学目标反复诵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难点)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重点)分析鉴赏名句,背诵默写课文。

(重点)比较四首诗歌的异同。

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

补充资料初读诗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同桌互相评价。

学生示范朗读根据同桌和小组推荐,找同学范读,四首诗任意选择。

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评价学生和老师的示范朗读。

结合范读,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质疑发现四首诗都是表达爱国情感的,但各有什么侧重?即具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要找出依据。

同学可以自由评价。

老师归纳明确(老师仅示范《春望》,另外三篇学生自己做答):《春望》通过一个“望”字,表达一个“忧”字。

(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泊秦淮》通过一个“犹”字,表达一个“愤”字。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9古诗四首word教案(1)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9古诗四首word教案(1)

《古诗四首》教案1课题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课前准备学生读通古诗,结合页下注工具书梳理诗歌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个性化或札记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

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

[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

[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2) 学生活动: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播放背景音乐]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

八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四首》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四首》教案新版苏教版

《古诗四首》组别初二语文人员初二语文备课组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集体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九《古诗四首》同学们,你必定听闻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

固然说祖先“精忠报国” 保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保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愈是危难期间,这类感情表达的愈激烈,愈是令人动人。

今日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期间,中国士医生阶层表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一、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朗读、背诵四首诗;2、认识诗人的平生,查找写作背景3、感觉诗人的爱国激情,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二、学习流程(一)、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读。

2、简介作者和背景。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当时,唐朝国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据,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

4、学生联合说明试着理解全诗。

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照:国都残缺,河山依旧,长安的春季草木深深。

感触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分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连续三个月,一封家信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鹤发一每日短少,几乎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想象一下,若是你是拍照师,你从这首诗捕获到如何的一幅画面。

(谈谈诗意)6、赏析“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家信抵万金”这两句诗的含义。

7、总结《春望》。

(二)、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请你模拟刚刚学习《春望》的方法,自学《泊秦淮》。

1、音读:读准字音,节奏。

2、义读:掌握要点字词的解说。

3、情读:能够描述诗意。

4、美读:领会诗境,领悟诗人的感情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杜牧,唐朝文学家。

字牧之。

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

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古诗四首
基本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默写本诗,读懂诗歌内容。

2. 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饱含的深情。

提升目标: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默写下列词语
fēng()火不胜zān ( ) 搔.()更短
月笼.沙()泊.()秦淮.()夜阑.()寥.落()
二、读一读
反复朗读四首诗,分别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这四首诗的意思。

设计目的:解决基本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默写本诗,读懂诗歌内容。

预设: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

[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想一想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体会这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品析。

设计目的:解决基本目标2和提升目标,这个问题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发现、点拨、推动。

预设: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小组讨论。

《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

“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见战祸之长。

“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

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

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课堂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设计目的:对于教师有所疏漏之处的补充,更透彻理解诗歌,鼓励学生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预设:怎样更好地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四、练一练
默写四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