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变加速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病理性神经痛教材

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柳叶刀综述)2014-09-23 09:18 来源:丁香园作者:辛夷籽字体大小- | +Lancet Neurol 9月刊,发表了一篇最新综述,详细介绍了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具体内容如下: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及疾病引起的一系列疼痛的总称。
具体包括外周神经系统病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截肢术后幻肢痛等)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疼痛(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等)。
异常性疼痛(对正常情况下的无痛刺激感到疼痛,又称为痛觉超敏)与痛觉过敏(对疼痛剌激反应增高)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两项突出症状。
两者均可见于不同外周神经病变以及中枢疼痛性疾病,影响15%-50%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
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依据不同刺激诱发的感觉形式而分类(触、压、针刺、冷、热)。
疼痛的强度与缓解程度,是临床疼痛研究中重要的预后检测手段。
然而,这两种方法无法全面涵盖复杂的疼痛。
目前疼痛治疗成果并不令人满意。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详细评估,有助于鉴定对特定疼痛治疗起反应的患者亚群。
而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可能是充分解读疼痛的关键点,有助于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划分,提供神经病理性疼痛潜在病理生理机制的相关线索,并且成为疼痛研究中的新型终点事件。
因此,本文详细介绍了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具体包括两者临床症状、潜在机制、以及作为新兴预后检测手段的价值。
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的流行病学研究:异常性疼痛(Allodynia)是一个希腊词语,allo代表其他(other)而odynia代表疼痛(pain)。
2014年杂志Pain上的一篇系统性综述显示,在一项问卷调查研究中,根据疼痛患者的描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为7%-18%;然而,基于诊断代码的研究显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较低,仅为1%-2%。
疼痛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主要难点是症状的主观性质,因而无法使用合适的验证手段。
血液病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试卷1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血液病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试卷1(总分76, 做题时间90分钟)1. A1型题1.较为可靠的反映贫血程度的检查部位是SSS_SINGLE_SELA 耳轮皮肤B 面颊,皮肤黏膜C 颈部皮肤及舌面D 睑结膜,指甲,口唇E 手背皮肤及口腔黏膜分值: 2答案:D2.缺铁性贫血在成年男性中最多见的原因是SSS_SINGLE_SELA 消化道慢性失血B 铁需要量增加C 失血过多D 铁摄入不足E 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分值: 2答案:A解析:男性无失血原因,一般不会贫血。
男性贫血原因有慢性失血、铁摄入不足、铁利用障碍,其中以消化道慢性失血多见。
3.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储存于SSS_SINGLE_SELA 中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C 网状细胞D 胃壁主细胞E 肝脾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分值: 2答案:E4.缺铁性贫血的预后取决于SSS_SINGLE_SELA 铁剂应用时间的长短B 影响铁剂吸收因素的有无C 铁剂应用途径D 原发病是否能够治疗彻底E 铁剂用量大小分值: 2答案:D解析:积极治疗原发病是缺铁性贫血治疗的关键,影响其预后。
5.下列白血病和对应的典型染色体改变不正确的是SSS_SINGLE_SELA M3——t(15,17)B M2——t(8,21)C CMML——t(9,21)D M4——16号染色体缺失E L3——t(8,14)分值: 2答案:C解析:CMML典型染色体改变为t(9,22),Ph′染色体。
6.关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特点,下列不正确的是SSS_SINGLE_SELA 红细胞膜先天缺陷性疾病B 主要涉及红细胞骨架蛋白的异常C 本病异常球形红细胞的渗透脆性降低D 异常红细胞主要在脾脏被破坏E 胆石症是本病的常见并发症。
分值: 2答案:C解析:本病异常的细胞骨架蛋白使得红细胞不能维持正常的两面凹的盘形,而变成小圆形,变形能力差,在低渗盐水中较正常红细胞易于溶血,即渗透脆性升高。
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发病机制是SSS_SINGLE_SELA 抗血小板抗体产生B 骨髓巨核细胞生成增加C 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D 脾吞噬血小板增多E 骨髓巨核细胞生成减少分值: 2答案:A8.关于急性ITP,下列正确的是SSS_SINGLE_SELA 多见于成人B 骨髓幼稚巨核细胞增加C 大多数患者可迁延不愈转为慢性型D PAIg阴性E 血小板寿命正常分值: 2答案:C9.下列分化抗原缺乏将引起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是SSS_SINGLE_SELA CD13,CD33B CD5,CD3C CDl34,CD22D CD55,CD59E CD53,CD59分值: 2答案:D解析:CD59又称反应性溶血膜抑制因子,CD55又称衰变加速因子,前者阻止膜攻击复合物的组装,后者抑制补体C3转化酶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神经病理性疼痛概述

ä Aβ传 入神经元:功能变化,癌症诱导P物质新合成和释放, 激活脊髓痛敏神经元的NK-1受体
ä 氢离子释放:局部酸中毒,激活酸敏感通道ASIC和辣椒 素受体,TRPV1脊髓神经元可塑性变化(如强啡肽上调等)
ä 脊髓星型胶质细胞: 极度活跃,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和递 质,反馈性作用于神经元
ô钝痛为第二阶段,C纤 维兴奋
引起疼痛的原因
ä直接刺激
ô机械性
ê外伤:跌打损伤、车祸等 ê医源刺激 手术、注射、检查等 ê压力变化:组织器官、腔隙间隔的内外压改变 ê肌张力异常 消化道痉挛 ê牵引移位
ô物理性:冷、热、光、电等 ô化学性:酸碱、有毒气体、药物 ô生物性:毒蛇、蜂、蚊蝇昆虫等生物毒素
ô如焦虑、忧郁等状态的治疗。选择合适剂量
ä6、疗效不佳时不宜随便换药,可先增量以 求满意效果
ä7、长期治疗出现耐药或时效缩短,亦应适 当增量,注意不能超过中毒量
ä8、注重临床效果的观察。如起效时间、维 持时间、镇痛程度、副作用等
麻醉性镇痛药共同药理
ä具有选择性镇痛作用,缓解疼痛的同时意识和其 他感觉不受影响
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疾病
ä包括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尿毒症 等相关的神经障碍,三叉神经痛、带状疱 疹性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缺血性神经痛、残 肢痛、幻肢痛等。
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途径
疼痛评估方法
ä口述分级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s,VRS) ä行为疼痛测定法(behavioral rating scales, BRS) ä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 ä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ä五轴疼痛分类法 ä45区体表面积评分法(45body areas rating scale,
神经疾患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与口腔颌面部相关神经包含
三叉神经,面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 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颈丛神经和颈 交感干
神经疾患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第1页
颌面部神经疾患
支配口腔颌面部感觉与运动功效
主要脑神经是三叉神经和面神经。三 叉神经病变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猛烈 阵发性疼痛,称为三叉神经痛;面神 经病变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 称为面神经麻痹。
第29页
三、神经病变与骨代谢学说: IL-1,PGE2,ALP,TNF,细胞因子之间 网络作用。
神经疾患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第30页
四点认识
1、血管扭曲及受压可引发其本身疼痛。 2、动脉病变可使其所供给范围内神经、 肌肉缺氧/营养,从而造成缺血性疼痛。 3、在A分布通路上总伴行着神经,当动 脉发生无菌性炎症时,可释放出各种活性 特质,提升组织痛觉敏感性,降低疼痛阈。 4、颈A与迷走N伴行,与星状N结邻近, 其炎性分泌物刺激迷走N,所以出现恶心、 多汗、流泪、头晕等症状。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因病变部位不一样, 伴有面部皮肤感觉减退,角膜反射减退,听 力降低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神经疾患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第38页
(一) 定分支检验
定分支首先要寻找“扳机点”。
眼支:眶上孔、上眼睑、眉、前额及颞部等部位。
上颌支:眶下孔、下眼睑、鼻唇沟、鼻翼、上唇、鼻孔
下 方或口角区、上颌结节或腭大孔等部位。
担心,焦虑,心理状态异常,肌功效异 常
神经疾患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第12页
内容: 1、蝶腭神经痛。 2、中间神经痛。 3、耳颞神经痛。 4、簇集性神经痛。 5、神经官能症性面痛。 6、茎突过长综合症
神经疾患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第13页
疼痛解剖学|浅层颈丛

疼痛解剖学|浅层颈丛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有实质上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它是一种主观感受。
国际疼痛协会对疼痛的定义是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描述的类似损伤相关的令人不愉快的感觉,还有情感的体验。
伤害感受性疼痛源于真实存在的,或者是具有威胁的已有的非神经组织的损害,并激活了伤害性感受器,分布于皮肤和深部组织的受体,对潜在伤害性刺激比较敏感。
根据伤害性刺激的来源,伤害感受性疼痛可以分为躯体性疼痛或者是内脏性的疼痛。
神经病理性的疼痛是指躯体感受神经系统的病变或疾病引起来,有关神经病理性疼痛当中的内容是有非常详细的评价列表。
再就是爆发痛和伴发痛的情况,爆发痛和伴发痛都是描述不同程度疼痛的专业的术语,这些疼痛可能是伤害感受性也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的疼痛。
本系列文章将以图片的方式,讲解疼痛的相关内容。
浅层颈丛
浅层颈丛由第1~4颈神经纤维的前支组成。
每一根神经分为上行支和下行支并分别含有支配上方和下方的神经纤维。
这些神经分支共同组成颈丛,来支配相应部位的运动和感觉,其中最重要的运动支是膈神经,其运动纤维与副神经形成交通支,到达椎旁和颈部的深肌层。
除了第1颈神经以外,每一根神经都支配皮下特定的感觉。
这些神经集中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来支配下颌骨下方、颈部和锁骨上窝的皮肤感觉。
浅颈丛的末端感觉神经纤维的分支有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
【课程指南】一肌治痛
本次系列课程共100讲;
原价999,拼团价549,限时团长免费
支持永久复听。
医学免疫学-课后习题答案

1、免疫应答的种类及特点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他们在获2、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骨髓的功能: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②B细胞和NK分化发育的产所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和淋巴结也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和力则被消除。
试述淋巴结、脾和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40%)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意义:补充新的免疫细胞、增加与APC接触的机会、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成分。
Ag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异物性和特异性。
异物性:异种异物、同种异体异物(如同种异体移植物)、自身物质(恶化、衰老、死亡的自身组织和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的成分如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P、甲状腺球P),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别越大异物性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免疫系统的生物学--补体系统

免疫系统的生物学--补体系统补体由34种以上蛋白质组成,经连锁相互反应(类似凝血系统)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许多补体蛋白属酶,它们以无活性的前身状态(酶原)存在于血清中,其他一些组分则存在于细胞表面.补体蛋白约占血清蛋白10%以上,其中C3在血中浓度最高(约1.5mg/ml).对于补体系统的各成分补体有三条激活途径,分别称为经典,旁路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所有的途径均是独立的,直接针对激活的最重要步骤,即C3的裂解.共同最终的途径称之为终末途径或膜攻击复合物(MAC).命名经典途径的组分以C和数目字表示(如C1和C3).按照它们被确定的顺序头4种补体分别为C1,C4,C2和C3.旁路途径的组分以字母(如B,P和D)表示.某些组分称为因子(如B因子,D因子).激活的组分或复合物在其上面加一横划(如C1,C1r或C3b,Bb),裂解的片段在该组分后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如C3a,C3b是C3的片段.无活性的C3b以iC3b表示.补体蛋白的多肽链则在其组分后用希腊字母表示(如C3α和C3β分别是C3的α和β链).C3受体缩写为CR1,CR2,CR3和CR4.经典途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是指正常时可被结合抗体的补体所激活(结合补体的抗体)的途径,此种抗体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或是聚合的抗体(IgG 或lgM).由于应答抗原刺激所形成的是特异性抗体,因此经典途径可作为特异性免疫.C1大分子由依赖钙离子的一个C1q,两个C1r和两个C1s分子所组成.此种C1大分子仅在钙离子存在时才保持着完整性;否则每个亚单位就会分离,当6个C1q分子中的2个与2个IgG分子或1个五个聚体Ig M分子的Fc区相结合时才会使C1聚合.两个IgG分子需要有一定的间隔才会激活补体.由于1个五聚体IgG其结构上5个单位很接近,因而IgM较IgG 更能有效地激活补体.IgG的活性依次为IgG3>IgG1>IgG2.IgG4并不固定补体.一旦IgG结合至C1q,使C1q分子中的三维结构发生改变,致使C1r经自身分解激活成为C1r,C1r再裂解C1s中的一个链产生C1s,无论C1r或C1 s被裂解均不会释放裂解片段.C1s也称为C1酯酶,它可将C4裂解为C4a和C4b.C4b,这个大的裂解片段,如存在细胞膜时会结合至膜.C1s接着会裂解游离的C2产生C2a和C2b,此过程意义不大,或能裂解在C4b,C2复合物上的C2产生C4b,C2a和游离的C2b,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过程.C2a是C2的主要裂解片段,如果游离的C2被裂解,C2a需结合至C4b形成C4b,2a复合物,否则C2a将很快就降解和失活.C4b,2a是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它能将C3裂解为C3a和C3b.在C2a上存在着C3裂解的酶点.C4b,2a需要镁,在生理温度下其降解与时间有关.经典途径也可不经抗体机制而被激活.肝素(一种多聚阴离子抗凝剂)和鱼精蛋白(一种多聚阳离子剂可用于阻断肝素)当以相同分子浓度一起存在时会激活经典途径.其他不同的多聚阴离子剂(如DNA和RNA)也可以直接与C1q反应激活经典途径.C反应蛋白可在缺少抗体时使经典途径激活.已提到的C1旁路可不通过经典途径的组分使C3裂解.这些中的一种已归属于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的途径.调节经典途径由C1酯酶抑制物(C1INH)调控,它以1:1浓度与C1r 和C1s相结合.C1r和C1s恒定地灭活这些蛋白质.C1INH也能与溶纤酶,舒缓激肽释放酶,激活的Hageman因子和凝血因子Ⅺa相结合.当它缺少时可导致遗传性血管水肿.J因子是一种阳离子糖蛋白,也能抑制C1活性.C 4结合蛋白(C4BP)通过解离C4b,2a复合物使Ⅰ因子灭活C4b.旁路途径激活旁路途径可由自然物质[如酵母菌壁,复蛇毒因子,肾炎因子,细菌壁(内毒素),兔红细胞(在体外)]激活,也可由聚合性IgA作为非特异性(先天的)免疫应答,也即不需要预先致敏.旁路途径并不需要C1,C4,或C2参与,但此途径需小量C3恒定地裂解C3为C3a和C3b.此种C 3自然裂解的机制还未阐明,可能与酶的非特异性作用或其他两条途径低水平的活性有关.C3b作为B因子的底物产生C3b,B复合物.D因子(血浆中的一种激活酶)将B因子裂解为C3b和Bb,备解素(P)可稳定C3b,Bb复合物,延缓此复合物的衰变.C3b,Bb和C3b,Bb,P都是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此酶能将C3裂解为C3a和C3b.在Bb存在着C3的酶点.C3b,Bb复合物需要镁离子,其衰变也与温度有关.旁路途径也是一种放大的途径.一个C3b,Bb复合物能裂解许多C3分子.然而在产生C1s和形成C4b,2a时也可发生放大.这些酶中的一种可裂解几百个分子,致使补体快速地激活.调节在旁路途径,C3b,Bb复合物由以下几种成分所调节.备解素可延缓C3b,Bb复合物的衰变,使其半寿期从4分钟增加至40分钟.衰变加速物质[如H因子或衰变加速因子(DAF)]与B因子竞争结合C3b(产生C3 b,H)降低C3b,Bb复合物的半寿期,使此复合物解离为C3b和Bb.I因子作用于C3b,H使C3b降解(产生iC3b,C3c,C3d,C3f和C3dg).C3b,Bb复合物的形式将取决于旁路途径是否被激活.C3b,Bb复合物所接触的表面可以是激活的表面(如酵母菌壁,兔红细胞)或非激活的表面(如羊红细胞).激活的表面可防止H因子与C3b结合,而非激活的表面却使H因子与C3b结合,导致C3b,Bb解离.因而在激活表面的C3b,Bb复合物所保留的活性明显长于非激活的表面.以上所介绍的机制可解释旁路途径在体内的激活.复蛇毒因子(cov F)像是复蛇毒的C3b;COVF,Bb复合物很稳定,对H因子的衰变作用不敏感,因而COVF,Bb复合物可快速,完全地裂解C3.C3肾炎因子(C3NeF)可在10%的膜增生型肾炎患者血清中找到.它是针对C3b,Bb复合物的Ig,C3Ne F的作用类似P因子,可使C3b,Bb,C3NeF复合物抵抗H因子的作用.酵母菌壁(酵母多糖)和某些膜(如兔红细胞)作为激活的表面保护C3b,Bb复合物免受H因子的降解作用.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途径是由于先天所识别的一些外源性物质(如碳水化合物)激活补体所致.此途径的结构和功能类似经典途径.M BL类似C1q,MASP-1和MASP-2分别类似经典途径的C1r和C1s.因此,MASP-2可裂解C4,从而形成MBL途径的C3转化酶.C3裂解和它们的后果C3转化酶能将C3裂解为C3a和C3b,并产生了一个转移的针对膜的结合点.当C3转化酶作用于C3时,若表面或膜有效,C3b可立即共价与之结合.若膜或表面无效,C3b成为液相C3b,便不能通过转移性结合点共价地结合至细胞表面.若用甲胺处理,C3也会成为C3b.一旦C3b通过易变的转移性结合点与膜结合,它就能与各种不同的C3受体结合参与生物学作用. C3b可作为B因子的一个有效结合点通过旁路途径使更多的C3裂解,参与C5转化酶的形成,或被I因子作用共同参与形成iC3b.因而,C3b可通过它的转移性硫醇酯结合点与膜共价结合,一旦结合,则根据细胞上C3受体的有效性和C3衰变状况与细胞上的各种不同受体相反应.此种通过转移性结合点共价与受体的结合不应与非共价与受体的结合相混淆.攻膜复合物---终末的途径C3转化酶(如C3b,Bb)可因C3b加至复合物而成为C5转化酶(如C3b,B b,3b).C5转化酶将C5裂解为C5a和C5b,开始形成攻膜复合物(MAC),先是C6结合至C5b,产生C5b,6,接着结合C7形成能触及膜和脂双层的C5b,6,7.当C5b,6,7存在于细胞上而无其他任何的补体产物,这称为无辜旁立现象(可导致无辜细胞的溶解).当C8结合至C5b,6,7复合物形成C5b,6,7,8后导致细胞膜缓慢地,不明显地溶解.最后C9结合至复合物产生C5b,6,7, 8,9,才使细胞明显地溶解.当C5b-9复合物中另加入C9分子会增强细胞溶解.攻膜复合物由S蛋白(调控C5b-7活性),同种限制因子(HRF),SP40, 40和CD59(调控C8,9活性)所调节.补体激活的生物学活性细胞溶解仅是补体激活诸多生物活性中的一种.它不是补体激活最重要的现象.在临床上细胞溶解可见于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患者,这是一种很少见的疾病,与衰变加速因子(DAF),同种限制因子(HRF)和CD5 9这些膜蛋白缺少有关.补体受体存在于多种细胞.CR1(CD35),膜辅助因子蛋白(MCP,CD46)和DAF(CD55)对C3b的分解起调节作用.HRF和CD59防止在自身细胞形成攻膜复合物.CR1(CD35)在清除免疫复合物中起着作用,CR2(CD21)调节着B细胞的功能(抗体的产生),并且它也是EB病毒的受体.CR3(CD11b/CD 18)在吞噬中起作用,它可粘附结合iC3b的颗粒,使之被吞噬.CR4存在于血小板上,在C3受体中对它的研究较少;gp150,95在单核细胞移行中起作用.C3a和C4a受体可分别结合C3a和C4a,C5a受体结合C5a和C5adesarg (在C5a结尾无精氨酸),它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C1q受体与C1q胶原部分相结合,使免疫复合物结合至吞噬细胞.C3a和C5a有过敏毒素活性,而C4a只具有微弱的过敏毒素活性.过敏毒素活性可增加血管通透性,平滑肌收缩和肥大细胞脱颗粒.过敏毒素受过敏毒素灭活剂(N羧肽酶)的调节,这种酶可在数秒钟内除去羧端精氨酸.趋化性是将细胞吸引至炎症区,C5a同时具有过敏毒素和趋化活性,而C3a和C4a无趋化性.也有认为iC5b-7具有趋化性.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活性由C5a和C5adesarg所调节.C5a能增强细胞的粘附,使粒细胞脱颗粒并释放细胞内的酶,产生毒性氧和启动其他细胞的代谢.清除免疫复合物是补体重要的功能,经典途径可防止形成大的免疫复合物,旁路途径可增加免疫复合物的溶解性.补体蛋白也可有不同的其他生物学活性,C3片段(C3d或C3dg)通过细胞上的CR2有助调节抗体的产生.遗传性血管水肿除由C1酯酶抑制物缺陷所致外,也可由一种尚未阐明的激肽样物质引起.一种还未阐明的C 3片段(C3e,白细胞动员因子)可使白细胞从骨髓动员出.B因子的Bb片段能增加巨噬细胞的粘附和扩展.补体激活也可中和病毒和引起白细胞增多.功能性补体活性的检测总补体溶血试验(CH50)是检测经典途径和攻膜复合物对已结合抗体的羊红细胞溶解的能力.旁路CH50(兔CH50或旁路CH50)是检测旁路途径和攻膜复合物溶解兔红细胞的能力.溶血试验能检测两条激活途径中各个特异性补体组分的功能性活性,也能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的技术定量检测补体蛋白(如比浊法,琼脂凝胶扩散或单向免疫扩散).补体也可作为试剂帮助诊断.在补体结合试验,待测病人血清经加热破坏补体的酶活性,然后将抗原(如病毒颗粒)和附加的补体加至病人血清,混和后温育,最后加入致敏羊红细胞继续温育,若在病人血清中存在着抗体,可因补体系统的激活使补体溶血的活性丧失,将不发生红细胞的溶解,如果病人血清中不存在抗体,则红细胞发生溶解.。
急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变化

急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变化一、组织损伤后的神经传入活动各种伤害性刺激作用到机体,当达到一定强度时,可造成机体组织的损伤,引起局部各种炎性因子、细胞因子及代谢产物等释放,刺激和致敏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反应。
组织急性损伤时,可引起不同神经纤维发生变化:①沉默性感觉传入纤维开始放电,并且在原发刺激去除后仍然持续放电;②高阈值传入纤维的激活阈值显著降低,表现为中等强度的刺激便可使其激活,这一现象称为外周敏化。
当组织损伤或发生炎症时,这些沉默纤维便会有自发放电和激活阈值的显著降低。
二、持续性传入活动的机制(一)传入神经的离子通道变化组织损伤累及了周围的感觉神经末梢,使其钠离子通道活动增强,导致自发放电增多。
研究显示,钳夹和挤压皮肤时,可导致处于静默状态的传入神经纤维发生放电。
当短暂钳夹刺激时,它产生相应的短暂放电;当用力挤压造成组织损伤时,可产生长时间的持续放电。
(二)组织损伤造成局部化学物质的释放组织损伤引起局部多种化学物质的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导致传入神经纤维激活和敏化,产生过度的动作电位沿轴突向脊髓传导,引起脊髓背角神经元去极化;同时背角的激活又反过来通过轴突分支逆行传向外周,形成轴突反射,使远端神经末梢去极化,引起神经末梢释放一些肽类物质,如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等。
这些化学因子能够激活炎症细胞,使之释放缓激肽、细胞因子以及K+/H+等物质,以及炎症导致血浆外渗的炎症物质,共同导致游离神经末梢的激活和敏化。
这些化学因子主要有:1.单胺类和氨基酸类多种理化刺激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组胺和5-羟色胺;还有机械性损伤、热刺激、组织损伤的某些副产物,如凝血酶、胶原、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白三烯等。
2.激肽类躯体损伤时可导致多种激肽类物质的释放,尤其以缓激肽最为重要。
缓激肽的激活涉及一系列的生化级联反应,该反应始于因子Ⅻ和胰蛋白酶所激活。
缓激肽通过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上的特异受体B1/B2而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 刺 激 和 机 械 刺 激 法 测 定 大 鼠 的 病 阈值 变化 , 评 估其可靠性后 , 于术后 7 d处 死 大 鼠 , 取 L 一
段脊髓 背角, 用 We s t e r n—b l o t 和免疫组 化 两种技 术测定其 D A F蛋 白含 量 。结 果 C C I 组 和
衰 变 加 速 因子在 神 经 病 理 性 疼 痛 中的 作 用
朱海娟 , 王金保
( 解放 军 白求恩 国际和平 医院 , 河北 石 家庄 0 5 0 0 8 2 )
[ 摘要 ] 目的 观 察 衰 变加 速 因 子 ( D A F ) 在 2种 外 周 神 经损 伤 模 型 大 鼠 脊 髓 背 角 的 表
n e r v e i n j u r y mo d e l r a t s ,a n d i n v e s t i g a t e i t s a c t i o n o n t h e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me c h a n i s m o f n e u r o p a t h i c p a i n . Me t h o d s S i x t y h e a l 志 Mo d e r n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2 0 1 4 F e b , 2 3 ( 5 )
达情况 , 旨在 探 索 它 在 神 经 病 理 性 疼 痛 ( N P P ) 发 病 机 制 中的 作 用 。 方 法 将 6 O只 健 康 雄 性 S D 大 鼠 分 为假 手 术 组 、 C C I 组和 S N I 组 3组 , 按分组制作模 型, 分 别 于 术前 及 术后 l , 3 , 7 d , 用
S N I 组大鼠于术后 l , 3 , 7 d痛 闽值 降低 , 与 假 手 术 组 比较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表明模 型制作 成功 。
We s t e r n—b l o t 检 测显示 , 3组 模 型 大 鼠 脊 髓 背 角 D A F表 达 发 生 不 同 程 度 降 低 , C C I 组和 S N I 组 与 假 手 术组 相 比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免 疫 组 化 染 色显 示 : C C I 组、 S N I 组 大 鼠脊髓 背角 D A F阳
7 da y s a f t e r o p e r a t i o n,wh i l e t he l e ve l o f DAF CD5 5 p r o t e i n i n s pi na l c o r d wa s d e t e c t e d b y we s t e r n— b l o t a n d i mmun o h i s t o c h e m— i c a l me t h o d.R e s ul t s Pa i n t hr e s h o l d b y t he r ma l a n d me c ha ni c a l s t i mu l a t i o n we r e r e du c e d o b v i o u s l y a t 1.3.7 d a y s a f t e r o pe r a —
d o i : l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8 8 4 9. 2 0 1 4. 0 5 . 0 0 2
[ 中图分类号 ] R一3 3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8 8 4 9 ( 2 0 1 4 ) 0 5— 0 4 6 0—0 3
Ef f e c t o f de c a y a c c e l e r a t i ng f ac t o r o n n e ur o pat h i c pa i n
Z h u Ha i j u a n ,Wa n g J i n b a o ( B e t h u n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e a c e Ho s p i t a l o f P L A,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 5 0 0 8 2,He b e i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0b j e c t i v e I t i s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d e c a y a c c e l e r a t i n g f a c t o r( DAF)i n s p i n a l c o r d o f t w o p e r i p h e r a l
性 细胞 较 假 手 术 组 显 著 减 少。 结 论 N P P大 鼠脊 髓 背 角 C D 5 5蛋 白表 达 下 降 , 可 能 是 此 处 发 生 补 体 级 联 反 应 的 重 要
原 因, C D 5 5在 N P P的形 成 中发 挥 作 用 。
[ 关键词 ] C D 5 5蛋 白 ; 神 经病 理 性 疼 痛 ; 大鼠; 衰 变 加 速 因子
ma l e S pr a g ue — Da wl e y r a t s we r e di v i d e d r a nd o ml y i n t o s ha m— o pe r a t i o n g r o u p, CCI g r o up a n d SNI g r ou p. Ani ma l mo d e l s we r e
ma de a c c o r di n g t o t h e g r o u p. Pa i n t h r e s h o l d b y t he r ma l a nd me c ha n i c a l s t i mu l a t i o n we r e r e c o r d e d a t p r e —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