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第59练诗歌型命题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 写作(新教材新高考)第02讲 材料作文如何拟题(讲义)(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 写作(新教材新高考)第02讲 材料作文如何拟题(讲义)(解析版)

第02讲材料作文如何拟题目录古语云:“题好一半文。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灵的第一个交会点。

作文标题拟得好,既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又可以先声夺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高考阅卷实际来看,阅卷老师每天阅读了大量作文后一定会有疲倦感,而靓丽的标题能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从而为作文赚到印象分。

高考作文评卷中,作文若是缺少题目则会被扣2分,但这其实不仅仅是2分的问题,而是没有题目,文章会显得不完整,也会让阅卷老师对作文有一个不好的印象。

这样一来,作文被扣的分数就会大大超过2分了。

但是有些同学对此毫不重视,或随意把话题做标题;或拟题不准确,词不达意;或拟题落入俗套,毫无新意;或偏离材料,文不对题;或冗长呆板,甚至出现错别字和病句,令人大倒胃口……这样的标题自然是入不了阅卷老师的法眼的。

1.高考考纲规定:不拟文题扣2分。

2.“自拟题目”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一个重要写作要求。

它是学生经过审题、确定立意、选定文体等环节后必须面对的另一个环节。

就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看,没有拟写文章标题扣2分,好像分数值并不高,但从作文阅卷实际情况看,如果自拟了一个标题,它的好坏,其潜在的价值远远不止2分。

必修上册:在统编版教材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一篇新闻时评,标题就是主题,旗帜鲜明地论述了“工匠精神”;第六单元《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都是以论点和论题作为标题。

必修下册李斯的《谏逐客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驳论文,标题直接切题,是批驳“逐客”和“司马谏议”的。

题目鲜明简洁。

苏洵的《六国论》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属于政论文;是立论文,题目直接了当,“六国论”就是论六国破灭的原因,“十思疏”就是给予唐太宗的十条建议。

选择性选修中册第一单元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和特约评论员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柏拉图的《人应当坚持正义》,第三单元贾谊的《过秦论》属于政论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练习(审题指导+参考立意+考场佳作+写作借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练习(审题指导+参考立意+考场佳作+写作借鉴)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近两年,新中式、新国风类服饰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

西安钟楼前、洛阳古寺旁,随处可见身着中华传统汉服的年轻人。

一袭华裳,倾诉千年故事,意韵悠远。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本次作文材料聚焦于近年来年轻人对于新中式、新国风类服饰的热爱,特别是中华传统汉服在西安钟楼、洛阳古寺等地的流行现象。

首先,这一流行现象揭示欢迎关注语文考霸公众号:yuwenkaoba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珍视。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下,许多传统文化元素面临着被遗忘和淡化的风险。

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喜爱传统文化。

他们通过穿着汉服等传统服饰,不仅是在追求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更是在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其次,年轻人通过服饰这一载体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愿。

服饰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年轻人选择穿着汉服等传统服饰,不仅是为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审美,更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此外,这一流行现象还反映了年轻人对于文化多元性的追求和包容。

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性已成为一种趋势。

年轻人通过穿着不同风格的服饰,展现了自己对于不同文化的接纳和尊重。

他们不仅热爱传统文化,也关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通过服饰等方式来体验和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这种对于文化多元性的追求和包容,体现了年轻人的开放心态和全球视野。

最后,这一流行现象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然而,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练案59赏析炼句之美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练案59赏析炼句之美

练案59赏析炼句之美一、(2023·四川绵阳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鹧鸪天①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开篇两句,描绘了一幅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表现了词人谪居黄州的烦闷。

B.三、四两句,词句对仗,工整严密。

意境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含意更加深邃。

C.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抒发了词人乘兴游赏的快意,也暗表心中不平与无奈之情。

D.全词先写游赏村景,最后才点明游赏是因昨夜之雨而引起。

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技巧。

(6分)二、(2023·山东青岛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西江月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①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障泥:垂于马腹两侧以挡泥土的马具。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具,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之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两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这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本词写词人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D.词人善于把意和境浑然凝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立审题立意专项练习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立审题立意专项练习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立审题立意专项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人生方面有诸多的启示,请全面理解材料,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朱熹的两句诗。

诗人朱熹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比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可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吸取他人意见,时时补充新知识。

写作时,可以根据诗的本意写人只有不断读书,汲取新的知识,人的心智才能更加开阔,观念才不至于僵化,思想才能与时俱进。

也可以写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还可以扩大延伸,写国家发展、文化传承、企业进步等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参考立意:1.阅读,是人生的源头活水。

2.实践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牛大自耕田;也有人说,玉不琢,不成器。

以上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诗歌类(含解析)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诗歌类(含解析)

材料作文专练-------诗歌类1.阅读下面的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印记席慕容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总有一些什么会留下来的吧留下来做一件不灭的印记好让好让那些不相识的人也能知道我曾经怎样深深地爱过你这首小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少于7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2.阅读下面这首题为“别等”的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别等别等太阳已经高挂天空才进入今天别等花已凋谢才来珍惜别等机会远去才来痛心别等已经失败才来懊悔等,只会等白我们的少年头等,只会让我们错过播种和收获的季节……读了这首小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写出来。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这首题为“别等”的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黑灰色之中”(杜运燮《光和影》,有删节)。

你读了这首小诗之后有些什么想法?体会其中的意义,以“走进阳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选体裁、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只要心中存有美好的向往,无论经历怎样的严寒困苦,是花,花总会开放,开在每一处山坡,开在心的每一个角落……读了以上《花总会开》的小诗,你有什么想法、感悟或启迪?请根据你的理解,以“花开在心的每一个角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1.例文:青春的印记一张泛黄的的旧照片,模糊的人影记述那一个个生命过客。

一幅似曾相识的风景,恍惚的景象描绘一个个流逝故事。

青春,一个长盛不衰的印记,在每个人的心中隐逸起来,在某个不轻易间,被释放,去回忆。

暂且不必给青春划一个固定时间段,可能每个人的定义不统一。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诗歌类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诗歌类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诗歌类训练一阅读《笑声》为题的诗歌,按要求作文。

笑声是清晨露珠/在叶尖上滚动时的流淌/笑声是玫瑰花/最妩媚最郁香的美丽/笑声是春日阳光/最清新最怡人的普照/笑声是晨曦/是太阳的光环/是小鸟柔声的啭鸣/我们赞美笑声是啊,人的生活中也少不了笑声,请你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命题理由】以诗歌为素材命制高考作文题出现在2021年山东卷。

笔者认为,这种选材方式,一方面加强了审题的限制,另一方面也给考生很大的思考的空间,符厶''在限制中发展自己”的理念。

【命题指导】根据诗歌本身所蕴涵的深意来构思。

诗以赞美笑声作结,暗示作者所说的笑声都是催人奋进、令人难忘的美好的笑声。

这些笑声在我们的人生中都有着积极向上的作用,让我们终生受益。

训练二阅读约翰?唐恩的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

没有人是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陆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一欧洲就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岬少一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为之中因此不必去知道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这首名诗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的开篇引用过。

你读后有什么感悟呢?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理由】给一首诗歌或一句诗,要求读后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

2021年高考山东卷给了当代诗人雷抒雁的诗,2021年高考北京卷给了唐朝诗人刘长卿的诗,反响都不错。

“诗无达诂。

”诗歌的这个特点,为现在讲的“自主确定立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命题人给予青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相信未来的高考仍会有部分省市给诗歌作为作文材料。

【命题指导】这首诗讲的是,在世界上你我他构成了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正因为如此,如果他人遭遇了不幸,那么丧钟是为他人而鸣,也是为我们而鸣,所以我们要有同情心,要有悲悯心。

全国卷高考语文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写作提示

全国卷高考语文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写作提示

全国卷高考语文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写作提示实战演练一:审题时首先理解意象“阳光”和“阴影”不仅是指现实中的自然现象,更具有深层含义。

“走进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人生姿态。

“躲避阳光”是退缩,是逃避,是不思进取,更是消极心理的集中反映。

要完整地把握诗句的内涵,既要兼顾“阳光”与“阴影”两个方面,注意辨证思考,走进阳光又不回避阴影。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立意:1、人无完人=====完善自我2、人生的缺陷与不完美====积极乐观 3、不是所有的花朵都能结出硕果====正视失败所带来的磨难、难堪,有勇气继续走进阳光可参考拟题《面向阳光,春暖花开》、《影在,光就在》、《行走在阳光大道上》、《光与影的轮舞》《让阳光洒满心灵》实战演练二:审题时应整体把握两句诗意境与哲理,单独从其中一句展开联想或进行阐发,都是偏离题意的。

如谈“远与近”时,只谈“遥看”的积极效果,或者只谈在特定情况下“近观”对于审美与认知的意义,均是不妥的。

在材料中提示了三种立意角度:一是有些事情置身太近反而不能把握,二是要全面把握事物就要跳出事物的约束,三是对事物和对美的认知与感受是与距离有关系的。

诗句隐含的哲理往往是丰厚的。

除命题者列举提示的三种感悟外,我们还可从诗歌意境中涉及的远与近、浓与淡、似有似无等现象感悟出其他的哲理,如“整体与局部”“远和近”“美在距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可参考拟题《距离产生美》、《远近焦距》、《彼岸,灯火阑珊》、《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实战演练三:诗歌的题目是“错觉”,其原义为: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反应。

再看诗歌的内容,这首小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河的“此岸”与“彼岸”的“叹息”或“长叹”。

它们为什么“叹息”“长叹”呢?原来,一个说:“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一个说:“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也就是说,它们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都处在自怨自艾之中。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作文练习七(审题+答案+范文)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作文练习七(审题+答案+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境爱德华·斯托勒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读了上面这首诗,你有怎样思考和感悟?请你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一首小诗,立意的基础是理解小诗的内容和主旨。

这是一首哲理诗,核心意象是露珠,当露珠在枫叶上时,它的状态是“红红地闪烁”,它是火红、闪耀、骄傲喜悦,是令人瞩目的闪耀的美。

当露珠在荷花上时,它的状态是“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它是苍白、无光、憔悴悲伤,是无存在感的不被关注的存在。

借助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却“泪珠似苍白的透明”这两种直观的表现,展现的是露珠在不同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所有立意,应该紧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来确定。

本次作文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和所处环境的关系。

从主体意象“露珠”角度:要选择让自己闪光的环境、平台、领域,找准实现自身价值的位置,不要留下伤感、遗憾;在不同的环境、岗位、生活角色中有不同的价值、风采,应积极适应环境,融入环境,努力展现不同侧面的美;也可以反驳露珠,不应随不同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面目,应该坚持自我,保持本色。

也可以肯定露珠,顺境而变,守其本心,领悟外圆内方的处事哲学。

正因晶莹、纯洁的本质不变,露珠才能随环境化为不同的形态、色彩。

从背景意象“枫叶”“荷花”的角度:社会(用人单位)应为人才提供合适的土壤,让他们能充分展现价值;时势造英雄,任何社会环境、历史时期都能造就不同的英雄。

从个体与环境关系角度:要善于借助环境,成就自己的光彩,同时也为环境增彩——善假外物,达己成物。

从观察者角度:露珠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本质未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提炼主题,此则材料的核心是论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型命题
[技法点拨]
诗歌型作文题,就是以诗歌作为写作材料的作文题。

这类作文题要经过“阅读鉴赏”到“联想感悟”再到“写作落实”这一过程。

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品诗义,懂内容。

要读懂诗歌类材料,首先要学会品诗义,弄懂整首诗的内容。

(2)抓意象,找关键。

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这些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性或指代性,审题时,我们可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联想、体会,捕捉到带有象征意义和蕴含哲理的意象或关键诗句。

(3)明主旨,定立意。

顺着诗中关键语句之“藤”,去摸命题者的意图之“瓜”,分析它们包含了怎样的是非、善恶、褒贬等观念,并据此来立意,确定文章主旨。

[规范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标题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审题轨迹:请你尝试着记录下自己的审题思路。

答:
(2)立意定位:
答:
②根据自己确定的主旨,拟定出恰当的作文题目。

(1~2个)
答: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1)审题轨迹:请你尝试着记录下自己的审题思路。

答:
(2)立意定位:
①请用一段话概括自己确定的写作主旨。

(不少于40字)
答:
②根据自己确定的主旨,拟定出恰当的作文题目。

(1~2个)
答: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树的影子是一堵墙
黑色的墙
小树的脖子
伸了又伸
也望不到春天
它站在墙下等待岁月
老树走了的时候
小树也长成了墙
有更小的树
在墙下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1)审题轨迹:请你尝试着记录下自己的审题思路。

答:
(2)立意定位:
答:
②根据自己确定的主旨,拟定出恰当的作文题目。

(1~2个)
答: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没有不下台的演员
也没有不散场的观众
鼓掌一百零一次
还是有一百零二次的落幕
走吧,雨点在无声飘落
泥土并不是它的墓园
只有长长的路是真实的
快乐地、热情地、认真地走吧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1)审题轨迹:请你尝试着记录下自己的审题思路。

答:
(2)立意定位:
①请用一段话概括自己确定的写作主旨。

(不少于40字)
答:
②根据自己确定的主旨,拟定出恰当的作文题目。

(1~2个)
答: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插秧诗
后梁·布袋和尚
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1)审题轨迹:请你尝试着记录下自己的审题思路。

答:
(2)立意定位:
①请用一段话概括自己确定的写作主旨。

(不少于40字)
答:
②根据自己确定的主旨,拟定出恰当的作文题目。

(1~2个)
答:
答案解析
1.立意提示(1)“根”是根基,是家国的认同,是亲情的牵绊,是传统的文化,是知识的底蕴,是坚定的信仰,是社会的人脉……谈施政,可强调要扎根于民意,扎根于基层;谈发展,则强调扎根历史,立足现实等等。

(2)可以写“家园”与个人的关系,可以引出许多类比:地球的引力可以是国家、民族的“凝聚力”,某一种目前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体制的“庇护力”等等,而这一切,真的有可能会失去……我们可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3)“仰望夜空”象征着对未知时空、人类前景的思索和追求,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难免有顾虑,有恐惧,甚至畏缩不前。

但人类不会因为有可能会“无依无附在天宇漂行”便放弃对宇宙的探索。

人类更需要的是那种不畏牺牲的精神。

(4)失去地球引力的约束固然自由,但这种自由带来的是毁灭,可以写自由与适度约束的关系。

2.立意提示这则材料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思考,多个角度进行立意。

(1)从人生定位的角度:①人不能自视过高,应该懂得谦虚;②放低自己,或许更能得到别人的尊重;③真正了解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

(2)从人生价值的角度:①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自己把自己当作什么,而是别人怎么评价自己;
②人生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实际的成就,自吹自擂没有多少意义。

(3)从人生品格的角度:①心态决定了人生的品格;②敢于接受他人的评判,这样的品格才是高尚的。

3.立意提示从老树的角度立意:①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是家长的心愿,爱是永恒无私的;②关爱不能变成阻碍,要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③会爱更要懂爱,不能一切包办代替。

从小树的角度立意:①有爱的孩子像块宝,要懂得珍惜父母的爱;②可怜天下父母心,感恩父母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常态;③人应有主见,勇于走出父母的影子,敢于向不合理的管束挑战,为自己赢得一个自由的空间。

从综合的角度立意:①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转变思路,因材施教;②全社会应该关心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拥有快乐的童年。

4.立意提示从这首诗对人生的观照方面:人生没有不败的花朵,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的一生是成长的人生;继续的人生;要自己一步步地去走过,才知道生命的真正含义。

从这首诗对社会的描摹方面:人在社会中,有自己的角色定位,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只要踏实地工作,不断地完善,就是成功。

从这首诗对心灵的启迪方面:终点即是起点,新的起点;生活的态度是认真,人生的姿态当是行走;人生短暂,发展永恒,今天永远都是起点;只有明天才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只有明天才是我们前进的目标;把握现在,把握今天。

5.立意提示诗的意思是:插秧人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
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蓝的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朵朵白云。

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道)”,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

实际上,整首诗关照的是人的心灵或精神,关照的是人的一生,因而这首诗具有普遍的人生哲学意义。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便是人生修为境界的写照。

根据材料可大致确立两种立意,一是退是为了进,以退为进是一种策略;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知退是一种修养。

参考立意:①退亦进,②进与退的智慧,③进退中成就大气人生,④万事无如退步好,⑤退步原来是向前,⑥后退是前进的另一种姿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