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定位及主治
2腧穴

胸膺部 腹部 少腹部
胸、肺、心病 肝、胆、脾、胃病 经带、前阴、肾、膀胱、肠病
五、选 穴
选穴原则: 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 、随证取穴
六、命名
(一)天象地理类
以日月星辰;山谷丘陵;大小水流;交通要冲等命名。
(二)人事物象类
以动植物名称;建筑居处;生活用具;人事活动等命名。
(三)形态功能类
以人体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阴阳;穴位作用命名。
耳病
足三阳经 (分经主治规律)
经名 本经病 二经病 三经病
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胃肠 病 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经 足太阳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后头病、背腰、脏腑病
眼病
足三阴经 (分经主治规律)
经名
本经病
三经病
足太阴病 足厥阴病 足少阴病
脾胃病 肝病 肾、肺、咽喉病
前阴病、妇科病
任督二脉(分经主治规律)
腧
穴
一、概 念
含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 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通,有 转 输、 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 思。 既是反应点,又是治疗点。 别名:在《内经》中作“节”、“会”、 “气穴”、 “气府”、“骨空”等,俗称穴位。
二、分类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三、定位方法
谢谢大家!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固定、活动) “骨度”折量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
四、
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作用 (一)诊断 1、以手指指腹按压或触摸。
2、用电测定法、知热感度测定等
(二)治 疗
腧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3个方面 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整体作用
主要腧穴定位

主要腧穴定位手太阴肺经1.中府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2.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3.孔最腕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穴的连线上。
4.列缺腕横纹上1.5寸,桡骨茎突上方。
5.太渊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6.鱼际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7.少商拇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手阳明大肠经1.商阳食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
2.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3.阳溪腕背横纹桡侧,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中。
4.手三里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
5.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6.臂臑曲池上7寸,曲池与肩髃连线上,三角肌止点处。
7.肩髃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8.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足阳明胃经1.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2.地仓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3.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4.下关在耳屏前约1寸,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5.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6.梁门上腹部,当脐中上四寸,距前正中线2寸。
7.天枢脐中旁开2寸。
8.归来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9.梁丘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
10.犊鼻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又名外膝眼。
11.足三里髌骨下缘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
12.上巨虚当髌骨下缘下6寸,胫骨前缘外1横指,足三里下3寸。
13.下巨虚在小腿前外侧,髌骨下缘下9寸,胫骨前缘外1横指,上巨虚下3寸。
14.丰隆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两横指。
15.解溪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16.内庭在足背,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17.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足太阴脾经1.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腧穴概念及定位.

腧穴概念及定位腧穴概念及定位正常字体放大字体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是人体上与脏腑器官和有关部位相联系的特殊区域。
它从属于经络,具有输注气血、反映病痛和感受信息的特性。
腧穴又称孔穴、穴道、穴位。
《内经》中又将它称作“节”、“会”、“空”(孔)、“气穴”等。
“腧”原写作“输”,有“内外相输应”的意思,说明它通过经络而与脏腑和其他部位相输通;“穴”是空隙凹陷的意思,说明它多位于肌肉纹理和骨节空隙凹陷处。
《千金要方》说:“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
”指按压腧穴处常较为敏感或呈现舒适感。
从形态结构的观察证明,穴位部的皮肤、皮下、肌层等组织内包含有各种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神经束和神经丛等,形成特为敏感的区域。
腧穴的基本特性从经络理论来分析,腧穴从属于经络,它是通过经络系统与体内的脏腑和有关部位相联系。
形式上,腧穴与经络是“点”与“线”的关系。
这些“点”有的直接与经脉相通,有的与其“支而横者”的络脉相通,位置有深有浅,区域有大有小。
如位于四肢末端的穴位较小较浅,位于大关节附近的穴位则较大较深。
《内经》称腧穴为“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处,即指腧穴为经络气血集散之处,这是腧穴输注气血的特点。
腧穴与脏腑密切相关,在疾病情况下,腧穴有反映病痛的功能。
《素问•气穴论》说“孙脉”(细小的络脉),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
腧穴即当孙络和卫气散布的所在。
腧穴部感觉、色泽和形态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脏腑经络的病变。
其主要表现在压痛、酸楚、硬结、隆起、郁血、松陷等。
明代张介宾于《内经》:“留瘦不移,节而刺之”的注解中说:“凡病邪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指四肢关节)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结聚,当是指皮下硬结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限定在四肢,更多见于躯干部穴位。
它既可反映局部软组织的疾患,还可反映脏腑病症。
如肺脏病症常可在中府、肺俞、膏肓俞等穴出现压痛;冠心病病人可在神堂出现压痛;胃下垂病人常在足三里处出现条索状物,中脘处出现结节,胃俞处出现凹陷等。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资料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150个重要腧穴定位主治

手太阴肺经少商Shaoshang(LU11) 井穴[定位] 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主治] 咽喉肿痛、中风昏迷、中暑呕吐、小儿惊风、癫狂、咳嗽、鼻衄。
1寸(指寸)。
[功用] 解表清热,通利咽喉,苏厥开窍。
鱼际Yuji(LU10) 荥穴[定位]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咳嗽、咳血、发热、咽喉肿痛、失音、乳痈、掌中热。
[功用] 气化肺经水湿,散发脾土之热。
太渊Taiyuan (LU9)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痛、无脉症、手腕痛。
[功用] 散化肺经地部水湿,向天部输送肺气。
经渠Jingqu (LU8) 经穴[定位] 在前臂掌面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l寸。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功用] 宣肺利咽,降逆平喘。
列缺liè quē (LU7)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功用] 宣调肺气、疏风解表、通经活络。
孔最Kongzui(LU6)郄穴[定位] 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 肺结核咯血,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肘臂痛,手关节痛[功用] 将肺经冷降的水液分润脾土。
尺泽* Chize (LU5) 合穴[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功用] 清宣肺气,泻火降逆。
中府Zhōngfǔ(LU1)募穴[定位]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 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与支气管疾患,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如肩周炎。
腧穴 -

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 纹头赤白肉际处。
肩贞:臂内收,腋后纹
头上1寸。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
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 呈凹陷处。
胃俞、肾俞、膈俞、
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膈俞:第7胸椎 棘突下,旁开1.5寸。
活动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 随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绉纹、 尖端等。
屈肘纹头——曲池 张口——听宫、听会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 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 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法、骨度法。
采用骨度分寸折量法,不论男女老幼、高 矮胖瘦,只要部位相同,其尺寸便相同。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
方凹陷处。
太冲、曲泉
太冲:足背,第1、2跖骨
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曲泉:屈膝,当膝内侧
横纹头上方,半腱肌、 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中。
命门、大椎、百会、人中关元、神 Nhomakorabea、中脘、廉泉
四神聪、太阳、夹脊、安眠
印堂、四缝、十宣
膝眼、胆囊、阑尾
约 160 《针灸甲乙经》 349 《千金翼方》 349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54 《十四经发挥》 354 《针灸大成》 359 《针灸逢源》 361
奇穴(经外奇穴)
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 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统称 “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对某些病有特殊疗效,如四缝穴治 小儿疳积。
迎香;睛明、承泣;中脘、建里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2 、远治作用
指腧穴能主治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部位 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十四经穴,尤 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 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如合谷穴、列 缺、阳陵泉。
经络腧穴学

小肠经:
少泽 [定位] 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l寸。[主治]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后溪 [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主治] 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
肾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 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委阳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主治] 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委中[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遗尿,丹毒。
梁门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天枢 [定位] 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梁丘[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主治]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
肺经:
中府 [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主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尺泽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孔最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部位.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在临床上要正确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要掌握好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等基本知识.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简称“经穴”经外奇穴——简称“奇穴”阿是穴——“天应穴”“以痛为腧”腧穴的治疗作用1、近治作用——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特点。
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
2、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
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
3、特殊作用——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
如内关、天枢、合谷。
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如大椎、关元、人中、至阴。
特定穴的意义1、五输穴——即指十二经脉分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穴”。
应用:脏腑病。
《难经.六十六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五输穴2、原穴、络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的腧穴,也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
应用:脏腑病、表里两经病症。
十二经原穴、络穴表“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俞为阳。
“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汇集在胸腹部的腧穴,募为阴。
应用:各脏腑及相连属的组织器官病症。
十二脏腑俞、募配穴表指人体全身脏、腑、气、血、筋、骨、髓、脉的精气聚汇的八个腧穴,分布于躯干部和四肢部。
应用:有关组织、脏腑的病症。
八会穴“郗”有空隙之意,是经气气穴汇集深入的部位。
应用:各经的急性病症。
十六郗穴表6、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经脉之气下合于下肢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应用:“合治内腑。
”下合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尺泽·合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孔最·郄
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直刺0.5-1.0寸
列缺·络
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向上斜刺0.3-0.5寸
经渠·经
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的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直刺1.0-1.5寸
大横
仰卧,腹中部,距脐中4寸
直刺1.0-1.5寸
腹哀
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直刺1.0-1.5寸
食窦
胸外侧部,当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天溪
胸外侧部,当第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斜刺或平刺0.5-0.8寸
胸乡
胸外侧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直刺1.0-1.5寸
箕门
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
冲门
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直刺0.5-1.0寸
府舍
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直刺1.0-1.5寸
腹结
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直刺0.5-1.0寸
手三里
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直刺0.8-1.2寸
曲池·合
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直刺1.0-1.5寸
肘髎
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直刺0.5-1.0寸
手五里
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
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
穴位名
定位
操作
中府·肺募
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
云门
胸前壁的外上方,肩岬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
天府
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直刺0.5-1.0寸
侠白
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或肘横纹上5寸处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库房
胸部,当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屋翳
胸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斜刺或平刺0.5-0.8寸
膺窗
胸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斜刺或平刺0.5-0.8寸
乳中
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穴位的定位标志
伏兔
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直刺1.0-2.0寸
阴市
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直刺1.0-1.5寸
梁丘·郄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直刺1.0-1.5寸
犊鼻
屈膝,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屈膝90°,向后内斜刺1.0-1.5寸
直刺1.0-1.5寸
丰隆·络
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直刺1.0-1.5寸
解溪·经
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直刺0.5-1.0寸
冲阳·原
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陷谷·输
伏兔
腰膝冷痛,下肢痿痹,脚气
疝气
梁丘·郄
急性胃痛,乳痈
膝关节肿痛,下肢不遂
足三里·合
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乳痈
虚劳羸瘦,咳嗽气喘,心悸气短,头晕
失眠,癫狂
膝痛,下肢痿痹,脚气,水肿
上巨虚
肠中切痛,肠痈,泄泻,便秘
下肢痿痹,脚气
下巨虚
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
泄泻,痢疾,乳痈
直刺1.0-1.5寸
漏谷
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直刺1.0-1.5寸
地机·郄
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直刺1.0-1.5寸
阴陵泉·合
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直刺1.0-2.0寸
血海
屈膝,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直刺0.3-0.5寸;或沿皮透刺睛明;或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
巨髎
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直刺0.5-0.8寸
地仓
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斜刺或平刺0.5-0.8寸,或向迎香、颊车方向透刺1.0-2.0寸
大迎
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或斜向地仓方向刺
颊车
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方向透刺1.5-2.0寸
下关
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直刺或斜刺0.5-1.0寸
头维
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向后平刺0.5-0.8寸或横刺透率谷
人迎
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避开动脉直刺0.3-0.8寸。慎灸
水突
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直刺0.3-0.5寸
气舍
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直刺0.3-0.5寸
缺盆
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直刺或向后背横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胸膜引起气胸
气户
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
急性腹痛吐泻
肘臂挛痛
孔最·郄
咳血,鼻衄,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热病无汗
痣血
肘臂挛痛
列缺·络
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口喎,齿痛
太渊·输原
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胸痛
无脉症
腕臂痛
少商·井
咽喉肿痛,发热,咳嗽,失音,鼻衄
昏迷,癫狂
指肿、麻木
穴位名
定位
臂臑
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自然垂臂时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肩髃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巨骨
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的凹陷处
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0.5-1.0寸
天鼎
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喉结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
下肢痿痹
丰隆·络
咳嗽,痰多,哮喘
头痛,眩晕,癫狂痫
下肢痿痹
解溪·经
头痛,眩晕,癫狂
腹胀,便秘
下肢痿痹,足踝肿痛
内庭·荥
齿痛,咽喉肿痛,口喎,鼻衄,热病
腹痛,腹胀,便秘,痢疾
足背肿痛
厉兑·井
齿痛,口喎,咽喉肿痛,鼻衄,癫狂,热病
足背肿痛
穴位名
定位
操作
隐白·井
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
乳根
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斜刺或平刺0.5-0.8寸
不容
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直刺0.5-1.0寸
承满
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直刺0.5-1.0寸
梁门
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直刺0.5-1.0寸
关门
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阴茎痛,遗精,妇人阴痛,带下
膝痛
血海
月经不调,经闭,崩漏
湿疹,瘾疹,丹毒
大横
泄泻,便秘,腹痛
大包·
脾大络
咳喘,胸胁胀痛
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穴位名
定位
操作
极泉
上臂外展,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上臂外展,避开腋动脉,直刺0.5-0.8寸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太渊·输原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鱼际·荥
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直刺0.5-0.8寸
少商·井
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穴位名
主治
中府·肺募
咳嗽,气喘
胸痛,肩背痛
尺泽·合
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直刺0.3-0.5寸
内庭·荥
足背,当第二、第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直刺或向上斜刺0.5-1.0寸
厉兑·井
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穴位名
主治
承泣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近视,眼睑瞤动
口喎,面肌痉挛
四白
目赤肿痛,目翳,眼睑瞤动,近视
直刺0.5-0.8寸
扶突
颈外侧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直刺0.5-0.8寸
口禾髎
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平刺或斜刺0.3-1.0寸
迎香
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平刺或斜刺0.3-0.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