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ppt
合集下载
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 PPT

政治:布衣为相 中朝 察举 推恩 刺史 经济: 币制 盐铁 治黄河 代田法 军事: 大败匈奴 西域问题
回忆我们学过的必修Ⅰ和必修Ⅱ教材, 汉武帝的“有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有何表现?
政治:布衣为相 中朝 察举 推恩 刺史 经济: 币制 盐铁 治黄河 代田法 军事: 大败匈奴 西域问题
汉武帝的“有为”在思想文化政策上的 表现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No Image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从“无为”到“有为”
背景材料:
秦国时期,法家大行其道,但儒学仍旧在 秦国有一定的位置。
秦统一六国之后,儒家地位下降,政治地 位边缘化。私学被禁,典籍被焚。部分儒家向 统治集团靠拢并进而相应改造儒家学说。
一、从“无为”到“有为” 背景材料: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的需要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3.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的目的 根本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 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3.董仲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立新儒学体系的目的 根本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 的发展形势。
课堂练习
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
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C.杜会环境的变化 D.其它学说的衰落
课堂练习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 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深察名
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B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回忆我们学过的必修Ⅰ和必修Ⅱ教材, 汉武帝的“有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有何表现?
政治:布衣为相 中朝 察举 推恩 刺史 经济: 币制 盐铁 治黄河 代田法 军事: 大败匈奴 西域问题
汉武帝的“有为”在思想文化政策上的 表现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No Image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从“无为”到“有为”
背景材料:
秦国时期,法家大行其道,但儒学仍旧在 秦国有一定的位置。
秦统一六国之后,儒家地位下降,政治地 位边缘化。私学被禁,典籍被焚。部分儒家向 统治集团靠拢并进而相应改造儒家学说。
一、从“无为”到“有为” 背景材料: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的需要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3.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的目的 根本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 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3.董仲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立新儒学体系的目的 根本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 的发展形势。
课堂练习
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
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C.杜会环境的变化 D.其它学说的衰落
课堂练习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 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深察名
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B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ppt课件

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
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 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请分析:
1.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有何特点?
提示:(1)主张:‚春秋大一统‛。 (2)特点:将国家统一上升到‚天‛的高度,寻求国家统一的理 论基础。 2.在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实质:是一种思想专制,为国家统一服务。
6.关于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B.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C.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D.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
【解析】选C。解题时注意题干中‚兴办太学‛这一关键信息。
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提高了儒学的地位;非贵族官僚家
庭的子弟可凭借太学资格做官,从而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
三纲五常 提出“_________”的道德标准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 护统治秩序
【易错辨析】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是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意味着仅仅继承与发
扬儒家思想,禁绝其他各派思想。相反,董仲舒的新儒学吸取了
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大一统‛社会 发展的需要,使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要点归纳】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 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 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 同心理素质的 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的发生,古代史学家多认为是汉武帝与董仲舒君 臣撮合而成的,一个是为了建立 大一统帝国的需 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因此,三 道策问,一拍即合。
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 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 “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 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
简介
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简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汉初,在政 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 到 重 视 。 武 帝 即 位 时 , 从 政 治 上 和 经 济 上 进 一 步 强 化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已 成 为 封 建 统 治 者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 同心理素质的 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的发生,古代史学家多认为是汉武帝与董仲舒君 臣撮合而成的,一个是为了建立 大一统帝国的需 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因此,三 道策问,一拍即合。
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 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 “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 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
简介
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简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汉初,在政 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 到 重 视 。 武 帝 即 位 时 , 从 政 治 上 和 经 济 上 进 一 步 强 化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已 成 为 封 建 统 治 者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精美课件。(共24张PPT)

要想完成金玉般纯洁的品德, 一定要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受 锻炼;要想建立惊天动地的功 绩,必须从那危险境地中闯过。
温家宝总理在 哈佛大学演讲时深 情地引用理学大师 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王阳明
朱 熹
程颢 程 颐 陆九渊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 发展。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教宫 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 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 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 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 潮。画面中,释氏坐于菩 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 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重理轻法
“先天下之忧而忧,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 ----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 文天祥 ——明· 于谦 ——清· 林则徐
为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2005年9月19至21日中国 (武夷山)朱子文化节在武夷山举办。期间活动包括:宋明 理学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朱熹纪念馆迁址开馆典礼、“朱子 学与和谐社会”高峰论坛、海内外朱子后裔祭祀活动等等。
对于现在朱熹成为焦点这种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
本课小结: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 ⑴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了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 ⑵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万物的本源,完成 了儒学的理论化、思辩化,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 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 ⑶外传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形成“朱子 学”学派。 • ⑷理学庞大而又精深,使儒学摆脱了佛教、 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
温家宝总理在 哈佛大学演讲时深 情地引用理学大师 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王阳明
朱 熹
程颢 程 颐 陆九渊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 发展。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教宫 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 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 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 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 潮。画面中,释氏坐于菩 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 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重理轻法
“先天下之忧而忧,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 ----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 文天祥 ——明· 于谦 ——清· 林则徐
为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2005年9月19至21日中国 (武夷山)朱子文化节在武夷山举办。期间活动包括:宋明 理学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朱熹纪念馆迁址开馆典礼、“朱子 学与和谐社会”高峰论坛、海内外朱子后裔祭祀活动等等。
对于现在朱熹成为焦点这种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
本课小结: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 ⑴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了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 ⑵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万物的本源,完成 了儒学的理论化、思辩化,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 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 ⑶外传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形成“朱子 学”学派。 • ⑷理学庞大而又精深,使儒学摆脱了佛教、 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
第2课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PPT

P8 引言 鲁壁
• 在诗礼堂后,故井以 西。秦始皇焚书时, 孔子九代孙孔鲋将 《论语》、《尚书》、 《礼记》、《春秋》、 《孝经》等儒家经书, 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 。 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 儒家经书的功绩而刻 制鲁壁碑。
鲁壁
孔庙
孔子第9代孙:孔鮒
• 孔鲋(约前264年-前208年): 男,汉族,山东曲阜人。 秦末儒生。孔子的8世孙, 居于魏国。本名鲋甲,字 子鱼,亦字甲。 • 晚年投奔陈胜,陈胜在陈 郡(今河南淮阳)称王后, 陈人或称子鲋,或称孔甲。 孔鲋博通经史,与魏名士 张耳、陈余友好。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孔鲋不仕, 令其弟子叔孙通仕秦,后 召为鲁国文通君,拜少傅。
秦始皇:“焚书坑儒”
坑儒
• 焚书坑儒,指“焚诗书,坑术 士”,西晋之后称“焚书坑儒”。 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 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 百六十馀人”。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 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 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 《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 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 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 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坑儒”一词出处是西汉孔安国 (孔子十二世孙)《〈尚书〉序》: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 天下学士逃难解散。”在此之前 《史记· 卷121· 儒林列传》的说法是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六艺从此缺焉”。
•
董仲舒:“天人合一”
•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 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 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 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 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 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 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 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 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 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 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 理而独尊。 合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作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探 (究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 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 作“圣经”。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采取尊儒的措施。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合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 作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探 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 究 ③教育方面: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
A.汉初实行黄老政治对教育造成消极影响 B.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董仲舒“春秋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D.汉武帝建立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上
下
退
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
退
推进新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3、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作用
(1)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 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 合
下
退
推进新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 理而独尊。 合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作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探 (究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 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 作“圣经”。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采取尊儒的措施。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合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 作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探 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 究 ③教育方面: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
A.汉初实行黄老政治对教育造成消极影响 B.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董仲舒“春秋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D.汉武帝建立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上
下
退
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
退
推进新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3、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作用
(1)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 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 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24 人教课标版

3、实质
4、特点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 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 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不单纯是 为尊儒,其真正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统治,因此,所有有助于 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文化他也都会吸 取。
2、新儒学“新” ?
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法 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 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秦 朝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西汉初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 ——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 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 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 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 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百家争鸣向儒学独尊转型 D.“公天下” 转向“家天下”
“也A“德.皇 。三罢天 ”纲黜见 汉五百异 宣家常, 帝,”以的独—戒认的—尊朕识伦巩儒躬和理固术,做君道是法权朕体、B之现.稳不了大定逮 哪统一、 种治统吏 主秩序之 张的不? 需称要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限田、薄敛、省赋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2、新儒学“新” ?
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法 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 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47. 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48.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49. 成功的时候,都说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峄 50.在我们的一生中,没有人会为你等待,没有机遇会 为你停留,成功也需要速度 51.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相信你自己,别让别人的一句话将你击倒。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不后悔,走下去,走着走着,花就开了。52.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忍别人受不了的气,付出比别人更 多的,才会享受的比别人更多。53.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舟都需要自己掌舵,自己掌控。懂得,是跌倒了依然会选择站起,失败了依然会选择重来,受伤了依然会选择坚强;懂得,是在黑暗中依然不迷失方向,在生死关头依然不乱了 方寸,在灾难包围中依然会微笑前行。54.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心态正确远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成长的痛苦远比后悔的痛苦好,胜利的喜悦远比失败的安慰好。 55.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再深的痛,过去了就把它忘记,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了你,——你依然也要坚定前行,因为,你就是自己最大的底气。56.人生路上常有风雨,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再难的路,只要不放弃,一直走下 去,总会走到终点;再重的担子,笑着是挑,哭着也是挑,又何必让自己难堪;再不顺的生活,撑一撑,也就过去了,笑容,最终会出现在脸上。57.最精美的宝石,受匠人琢磨的时间最长。最贵重的雕刻,受凿的打击最多。58.只有 对过去既往不咎,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只有能够看轻自己,才能做到轻装上阵。只要不放弃,就没有什么能让自己退缩;只要够坚强,就没有什么能把自己打垮。59.学会驾驭自己的生活,即使困难重重,也要满怀信心的向前。 不自怜不自卑不哀怨,一日一日过,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花明的喜乐和必然的抵达,在于我们自己的修持。真正想做成一件事,不取决于你有多少热情,而是看你能多久坚持。60.永远不要沉溺在安逸里得过且过,能给你遮风挡 雨的,同样能让你不见天日。只有让自己更加强大,才能真正的撑起一片天。61.人生中谁都有梦想,但要立足现实,在拼搏中靠近,在忍耐中坚持,别把它挂在嘴边,常立志者无志。62.人这一辈子,其实做不了几件事,所以想做
4、特点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 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 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不单纯是 为尊儒,其真正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统治,因此,所有有助于 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文化他也都会吸 取。
2、新儒学“新” ?
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法 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 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秦 朝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西汉初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 ——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 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 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 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 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百家争鸣向儒学独尊转型 D.“公天下” 转向“家天下”
“也A“德.皇 。三罢天 ”纲黜见 汉五百异 宣家常, 帝,”以的独—戒认的—尊朕识伦巩儒躬和理固术,做君道是法权朕体、B之现.稳不了大定逮 哪统一、 种治统吏 主秩序之 张的不? 需称要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限田、薄敛、省赋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2、新儒学“新” ?
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法 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 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47. 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48.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49. 成功的时候,都说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峄 50.在我们的一生中,没有人会为你等待,没有机遇会 为你停留,成功也需要速度 51.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相信你自己,别让别人的一句话将你击倒。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不后悔,走下去,走着走着,花就开了。52.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忍别人受不了的气,付出比别人更 多的,才会享受的比别人更多。53.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舟都需要自己掌舵,自己掌控。懂得,是跌倒了依然会选择站起,失败了依然会选择重来,受伤了依然会选择坚强;懂得,是在黑暗中依然不迷失方向,在生死关头依然不乱了 方寸,在灾难包围中依然会微笑前行。54.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心态正确远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成长的痛苦远比后悔的痛苦好,胜利的喜悦远比失败的安慰好。 55.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再深的痛,过去了就把它忘记,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了你,——你依然也要坚定前行,因为,你就是自己最大的底气。56.人生路上常有风雨,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再难的路,只要不放弃,一直走下 去,总会走到终点;再重的担子,笑着是挑,哭着也是挑,又何必让自己难堪;再不顺的生活,撑一撑,也就过去了,笑容,最终会出现在脸上。57.最精美的宝石,受匠人琢磨的时间最长。最贵重的雕刻,受凿的打击最多。58.只有 对过去既往不咎,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只有能够看轻自己,才能做到轻装上阵。只要不放弃,就没有什么能让自己退缩;只要够坚强,就没有什么能把自己打垮。59.学会驾驭自己的生活,即使困难重重,也要满怀信心的向前。 不自怜不自卑不哀怨,一日一日过,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花明的喜乐和必然的抵达,在于我们自己的修持。真正想做成一件事,不取决于你有多少热情,而是看你能多久坚持。60.永远不要沉溺在安逸里得过且过,能给你遮风挡 雨的,同样能让你不见天日。只有让自己更加强大,才能真正的撑起一片天。61.人生中谁都有梦想,但要立足现实,在拼搏中靠近,在忍耐中坚持,别把它挂在嘴边,常立志者无志。62.人这一辈子,其实做不了几件事,所以想做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件

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 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①法家: ②容易导致暴政 ②墨家: 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③道家: 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④儒家:
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②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各地方长官推举 “贤良壁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 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
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秦 朝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西汉初期 汉武帝时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期,遭到打击 →西汉初期,逐渐复苏
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出现与形 成的?秦朝时,儒家思想的历史地 位如何?请用史实说明。
BC213年,始皇举行盛大宴会。博士(儒家)70 人上前祝寿,仆射周青臣当面歌颂秦始皇完成统一的 功德,博士淳于越(齐人)却建议始皇效法周分封子 弟功臣,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诸生引证《诗》、《书》 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新非,出则巷议”, 诽谤朝庭,“惑乱黔首”,提出了“焚书”的建议, 得到始皇的认可。当时所焚之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 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收藏的《诗》、《书》 等百家语。一律全部要焚烧。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 如:有敢私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 族;禁止私学,凡要学习的一律以吏(法)为师。严 厉贯彻焚书令,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焚了哪些书,又保留了哪些?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第2 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 对后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C.君权神授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无为而治 D.仁政思想
)
4.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B.民贵君轻
)
C.性善论
D.大一统
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 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 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 治经济发展。
①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 ——中央集权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
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 民有逆命。
类合之与人相副,以
②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①“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图为北京的国子监 牌楼。国子监又称 “太学”、“国学”
北京国子监历经元、 明、清三代,是中国 最后一个国子监,现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北 京 国 子 监 中 的 孔 子 像
三、“独尊儒术” 的影响 ——儒学成为正统
•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 2、西汉“独尊儒术”的结果和影响: • •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从隋朝起政府设国子监。国子监有国子学、 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 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 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 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 国子监既是官署(中央的教育管理机关 ), 又兼有高等学府的性质。至清代变为只管考试, 不管教育的考试机构;
探究学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拙百家,独尊 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 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 有道理。 •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 是为了适应加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目的相同),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 (性质相同)。
知识巩固
• 1.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 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 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 .史载:“汉初萧 ( 何 ) 曹 ( 参 ) 为相,镇以无为,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三、“独尊儒术” 的影响 ——儒学成为正统
•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 (1)政治方面: •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事,儒学成为选 官标准 • (2)教育方面: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 书 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郡县设立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古代的太学
后果:经济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 繁荣,国力日盛;
无为而治有何消极作用
• 汉武帝时的社会危机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问题
匈奴问题
• 汉武帝怎样解决?——有为?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2.汉武帝的“有为”:
①背景:国力日盛;存在问题:
割据势力,土地兼并,匈奴威胁
②目的: 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提 出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③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外儒内法,儒法并重; 神化君权。 影响: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使君主 专制绝对化,正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 权、巩固统治的需要,从而为汉武帝 大力提倡,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 二者关系时,下面四人的结论,比较正确的是 A. 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 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 7、《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 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 这段史料:①反映了汉代儒家的思想观念② 留下了后人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③表现了 封建史学家写史的局限性④古史对天象的记 载缺乏研究价值 •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 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 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在长安兴办太学。 • 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 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 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 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 太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 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 正规大学。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董仲舒 的学说
◇“春秋大一 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 上的统一
◇“君权神授”“天 人合一””天人感 应” ◇限田、薄敛、省役 ◇制定道德标准“三 纲五常”
▼边境不宁 ▼诸侯王势 力割据势 力威胁中 央集权 ▼土地兼并 严重 ▼阶级矛盾 尖锐
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的表 现 政治:必修①:P12、P14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使王国越分越小;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
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 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P17
汉武帝刘彻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 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 (公元前156 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军事:课外补充: 年~前87年)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黄老之学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措施:
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 的赋税和徭役等
根据材料说出汉初“无为”的作用有哪些?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 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 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 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 (母马)者而不得会聚。” —《后汉书.食货志》
等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提 出 西汉实行察举制,董
董仲舒的贡献:
董仲舒
《春秋繁露》书影
仲舒被以贤良方正推 举给汉武帝。董仲舒 三次书面应答策问, 即“天人三策”,阐 述他的儒学思想。他 把诸子百家中道家、 法家、阴阳五行家的 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 思想中,加以改造,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阅读材料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汉代儒学独尊
春秋战国儒家代表人物
与天地君亲并位 的万世师表 孔子
光大儒家仁政学 说的亚圣 孟子
唯物思想家 荀况
汉武帝之前儒学的境遇?
春秋:应运而生 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遭到打击 西汉初期:逐渐复苏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材料: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