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思考建国以来的汉语语法规范研究

合集下载

黄廖《现代汉语》下册第五章语法思考和练习二答案

黄廖《现代汉语》下册第五章语法思考和练习二答案

思考和练习二一、讲语法、分析句子的结构不使用词类名称行不行试举出例句说明划分词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为了认识、分析、说明语句的语法结构,有必要对结构中的各种用法不同的词加以分类,把用法相同的许多词用一个概括的类别名称来称说。

要不然,就要把用法相同的词一个个列举出来,这样就难于认识、说明结构的异同及其规律了。

词类是汉语里的客观存在,各类词有不同的语法特点,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这就为划分词类提供了可能性。

例如:“瞎子摸鱼”中“瞎子、鱼”可以受指示代词的修饰,而动词“摸”不行;“摸”可以受副词“不”的修饰,而名词不行。

这样根据词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就可以把词分出不同的类来。

划分词类不但有可能性,而且有必要性。

因为各种各样的句子多数是由词逐层组成的,不划分词类,就没有办法说明语句各种结构规律的差异和词的不同功能,就不便于说明句子应该怎样组织和不应该怎样组织,不利于说明句子的正误。

如“球队获得了冠军,队员们都感到十分荣誉。

”这个句子中“荣誉”是名词,这儿误用为形容词了,改为“光荣”才与动词“感到”搭配得拢。

如果不划分词类,怎么说明用词是否符合规律呢二、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是什么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有三,主要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次要标准是词的形态和词的概括意义。

语法功能包括:⑴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对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实词,应该进一步看能够充当哪些句子成分。

⑵词和词组合的能力。

指同哪些词组合,用什么方式组合,组合后的语法关系。

所谓词的形态,既指构形形态,例如动词、形容词会有不同的重叠方式,也指构词形态,例如加“子、头”等词缀组成名词。

所谓词的概括意义,是指一类词的类别意义,例如名词表人、事物的名称。

三、将下面句子的词划分开,然后列一个实词简表,把其中的实词分别填在简表里。

①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

……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②你们|在|想要|攀登|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以后|的|事情。

自考现代汉语课后思考题答案

自考现代汉语课后思考题答案

自考现代汉语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节汉语和现代汉语1.现代汉语有几大方言区?你所在的地方属于哪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有那些明显的特点。

答:十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晋语方言、平话方言。

北方方言区2.说明文言与白话、口语与书面语、方言与共同语之间的关系。

答:(1)文言与白话的关系:文言和白话都指书面语,两者是相对而言的。

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它最初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可是当它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种书面语言的传统以后,就不再跟着口语一起变化,久而久之,就逐渐和口语脱节,最后变成了一种不但读出来听不懂,而且不经过专门学习连看也看不懂的书面语言。

文言在语法和词汇方面与口语有较大差别。

白话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

它的产生是由于文言与口语完全分家,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人民群众中间就逐渐产生了与口语直接联系的这种新的书面语言。

白话始终是和口语密切联系的,语法和词汇方面与口语比较一致。

白话和文言虽然也相互影响,但基本上是分道扬镳,各有各的应用范围。

但长期以来,白话文著作一直被看作是“俗”文学,在书面语言在始终是文言文占统治地位,直到19 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的资格。

(2)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①口语和书面语是两种不同的语体。

书面语表诸文字的记述,口语经过口头发音而传播。

两者的载体是不同的,前者是文字,后者是语音。

两者的主要不同,还在于语体。

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其特征在于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因而常见短句。

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口语常呈现为当面交谈,有特定的语境存托,又有身手势态和语音变化的帮助。

从而具有较多的辅助性信息作为支持。

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但具有与口语不同的语体风格。

书面语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因而长句较多。

这种风格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书面语缺少不同语境下当面会话所具备的种种辅助信息,不得不要求语句自身得以规范化,标准化,进而成为文学语言,即标准语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的汉语语法规范问题研究综述,下载语法.doc

改革开放以来的汉语语法规范问题研究综述,下载语法.doc

改革开放以来的汉语语法规范问题研究综述,下载语法-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规范...........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仍有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正是汉语语法规范化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规范化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搜集整理文献,找到与语法规范化直接相关的文献大约30篇,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一、语法系统规范化问题研究关于语法系统规范化的讨论的文章有7篇左右,占..........邢福义(1985)在谈谈语法规范化的问题一文中,对包括该..........定;该肯定的及时肯定;需要“等着瞧”的别轻易否定。

黄德玉(1989)在对语法规范问题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对包括确立语法方面明确一致的标准问题。

崔应贤(1991)在语法规范要树立层次意识一文中,提出语法规范的三个层次,即语言观层次、研究层次..........用层次。

谷宝田(1994),邢福义(1997),吴立红(2003)等也涉及到了语法规范化的标准等问题。

二、句式及病句的规范化问题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在..........左右,约占44%,其中郑文贞(1980)在《关于语法..........构当中》一文做了深入讨论,并从这一问题谈到了语法的规范化问题,提出语法规范化的对象——典范的白话文著作。

宋玉柱(1981)在“把”字句、“对”字句、“连”字句的比较研..........式的区别。

邢福义(1990)..........P”疑问句式一文中,揭示了对“有没有VP”这一句式的认识过程,并比较了它和“是否VP”的区别。

颜迈(1990..........分析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什么叫病句,病句分析的意义,各类病句的联系等几个问题做了分析。

窦融久(1993)在对语法病句的研究要有新进展——关于..........三一文中,考察的是几部比较有影响的高校现代语言学教材中的病句例子。

范晓(1993)《关于句子合语法或不合语法问题》阐述了要描写语法规则,也要描写语义规则和语用规则。

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一、概述在新时期背景下,汉语语法研究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深度。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汉语语法研究逐渐摆脱了传统框架的束缚,开始融入更多现代语言学的方法和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以期为未来汉语语法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之一是多元化和交叉性。

传统的汉语语法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学科领域,而现代研究则更加注重跨学科的交流和融合。

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汉语语法研究之中,这不仅丰富了研究的手段,也拓展了研究的视野。

汉语语法研究在新时期更加注重实证性和量化分析。

传统的汉语语法研究多依赖于直觉和经验,而现代研究则更加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通过大规模的语料库建设、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手段,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揭示汉语语法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为语言教学和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还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汉语国际传播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开始关注汉语语法研究。

这不仅促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国际化交流,也为汉语语法的全球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在多元化、交叉性、实证性和国际化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和趋势。

这些特点和趋势不仅反映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也为未来汉语语法研究指明了方向。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汉语语法研究将继续保持蓬勃发展的态势,为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系统的、科学的汉语语法研究起始于近代。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汉语语法研究也经历了多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汉语的语法研究主要体现在对经典文献的注释和解读中,这些注释往往侧重于字词的训诂和句读的划分,而对语法结构本身的分析则相对薄弱。

这些古代文献的注释为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语料和思路。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摘要:近十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文就较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做了讨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言类型研究、构式语法研究和韵律语法研究。

关键词: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热点1989年《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汉语语法学的建立。

自此之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基本处于中国语言学研究最活跃、最具前沿性、成果最丰富,同时也是争议最突出的领域。

改革开放以后,汉语语法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尤其在近十年的语法研究中出现了新的特点:多元化。

新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层出不穷,共同推进着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

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论文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方面取得的成果,讨论了三种较为代表性的语法研究理论。

一、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言类型学语言类型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形态类型学,主要是给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

当代语言学中,语言类型学已不仅仅是指给语言进行分类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以跨语言比较和归纳推理为基础的研究范式之上,可以理解为“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

其根本理念就是刘丹青所说的:“致力于通过跨语言的观察比较来获得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

当代语言类型学家认为单靠对一种语言的深入开掘无法洞悉人类语言的共性和本质,任何对某种具体语言的特点或规律的总结必须得到跨语言的验证,否则就不宜认为个别语言的某某特点或某某规律就是该语言独具的所谓“特点”。

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类型学的建立,应该从格林伯格及其1963年发表的语言类型学经典论文《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算起。

国内最早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始于1984年陆丙甫与陆致极合作翻译的格林伯格上述的那篇经典论文,其后,1989年沈家煊翻译介绍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Oomrie的《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

关于汉语语序问题的思考

关于汉语语序问题的思考

关于汉语语序问题的思考摘要:作为空间性特质显著且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汉语语序问题的研究历来受到众多语法学家的重视,通过多年研究他们总结出了一套相对固定的表达形式,而作为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则要求汉语语序具有灵活多變的特性,能依据具体的不同情境作出相应的语序调整。

同时灵活多变的汉语语序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产生了如回文、隐喻一类的重要辞格,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手段。

文章从汉语语序的概念入手,细致阐述了研究汉语语序问题的重要性,着重讨论了汉语语序兼顾固定与灵活的必要性,进一步阐述了汉语语序变化的多样性后果,为汉语语序问题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和深入化作出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词序语序指别性领前原则流水句修辞格律诗一、汉语语序的定义《现代汉语知识词典》《中国百科大词典》等不少词典都将“语序”作为“词序”的别称,意为语言里词语组合的次序,而《社会科学大词典》则有意识地将“语序”与“语素”“词序”的概念区别开来,解释成句法成分的次序。

那么何为语序?它和词序到底是不是一个概念呢?其实关于这些问题,汉语语法研究者们历来存在争议。

譬如在术语的使用上,黎锦煕、赵元任等人就主张用“词序”,张世禄、戴浩一等人则主张用“语序”,而吕叔湘、朱德熙则主张用“词语的次序”这一名称,并且他们对于“词序”、“语序”的概念解释也各不相同。

为了方便开展讨论,笔者在研读多篇学术著作后采取了范晓先生的说法:“语序是语法结构内部的结构成分的排序,而词序则是语法单位的序列[1,2]。

”即笔者认为语序是多个词序成分排列组合的结果,是更为复杂的语法成分,因而也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二、研究汉语语序的重要意义在理清语序的相关概念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何要研究语序?笔者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答这一问题:一是语言的本质特征,正如王希杰先生在第五次语法学修辞学学术座谈会上所言:“语言本质上是一维线性结构,而语序则是言语流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点。

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

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

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一、概述在过去十年中,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和深化。

构式语法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语言中的固定搭配和特殊句式,即构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这一理论框架在国内的汉语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不仅推动了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为汉语教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篇文章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十年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我们将首先概述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以及它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接着,我们将重点讨论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特定构式的识别和分类、构式的语义和句法特征、构式与词汇的关系,以及构式在语言习得和语言变化中的作用等。

本文还将探讨构式语法研究在汉语语言学领域的应用,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汉语方言研究、以及计算机辅助的汉语语言处理技术等。

通过这些讨论,我们希望能够展现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以及它为理解和描述汉语现象提供的独特视角。

我们将对未来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研究领域进行展望,以期为汉语语言学研究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构式语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结构的整体性和不可预测性,为研究汉语语言的特殊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过去的十年里,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汉语语言结构的认识,还为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研究汉语构式语法不仅有助于揭示汉语语言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还能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构式语法研究对于提高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和总结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的发展历程和成果,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为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汉语语法研究

汉语语法研究

(三)文法革新的新成果——王力、吕叔湘、高名 凯三大家的语法著作
1938年开始,在上海,方光焘、陈望道、 王力、张世禄、傅东华等诸同仁,开展了首次 文法革新讨论,后来收入陈望道编的《中国文 法革新论丛》(1943)。 主要收获:在语法界开始打破原来的照套 西方语法框架以建立汉语语法体系的传统习惯, 换成运用西方语言理论,独立地研究汉语语法 特点的新路子,从而为建立具有汉语特点的语 法体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丁声树、李荣等编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1961年),材料丰富,举例精当,分析入微,颇具 创见。 特点: 1.句子分析采用二分法(并列可多分),它是我 国国内第一部采用二分法分析句子结构的语法专著, 是国内出版社的“际 运用,善于利用外国语法理论与汉语实际相结合,即 “洋为中用”,这是该书的三大特点。 例如,关于“主· 宾”的语序特征;坚持动词 谓· 后的体词为宾语,包括“去两次”、“来三天”—— 这些量词结构是“准宾语”而非“补语”、首创量词 的类别和有关构词法的分析等。
四、20世纪下半叶的现代语法学
(一)结构主义语法学的引进
方光焘在1930年代,率先引进了索绪 尔的结构主义语法理论。 赵元任则是用结构语言学全面描写汉语 语法的第一人。他用英语所写的《国语入 门》,其中语法部分由李荣编译成中文出版, 名为《北京口语语法》,应是运用结构分析 法的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1968年,吕叔湘 又编译出版了他另一同名的专著《北京口语 语法》。
(二)教学语法硕果累累 王力1981年给“教学语法”正名。 1.语法普及读物大量出版 代表作有: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 张志公《汉语语法讲话》 曹伯韩《语法初步》 2.中学教学语法的产生与发展 (1)《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诞生; (2)《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的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化有关 的一 系列 理论 原则 问题 并针 对具 体 用语 错 误进行 了规 范 。同时期 , 许 多报 纸、 杂 志纷 纷 辟专 栏 讨论语法 、 纠正 “ 病句” , 全 民注重 语 法 的热潮 达 到空 前 。可 以说 , 当时对语法 规范 的讨论 在学 习生活 中成 为 了最重要 的任务 之 一。这段 时 间 的语 法 规 范影 响 了整整一代 人 , 5 0年 代 学 生大 都 有在 语 言 生 活 中 自
变化 的各种 外部 因素 了解深入 , 才会有 真正意义上的语法规 范。
关键 词 : 语 法; 规 范; 语 法变异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5 6 4 2 . 2 0 1 4 . 0 0 4 . 0 1 9
中 图分 类 号 : H1 4 6
在 语言规 范具 体 实施过 程 中 , 语 法规 范 与词 汇 、 语音 的规范相 比, 虽不如后两者那么尖锐 , 但因其有 较 大 的模糊性 和灵 活性 , 所 以对 语 法 进 行 规 范 的 问 题较 多也 最为 复杂 。 我 们 的祖 先 很早 就 有 语 法规 范 的意 识 , 其 萌 芽 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年 , 如《 公羊》 对《 襄公五年》 “ 公 会晋侯 、 宋 公吴 人 、 鄯人 于戚 ” 的解 释 “ 吴 何 以称 ‘ 人’ ?‘ 吴、 鄯人 ’ 云, 则不辞 。 ” “ 不 辞” 意为文辞不 能成 立或 不通 , 《 公羊》 认为“ 吴” “ 鄯人 ” 不相等 , 二 者组 合违 反 并 列 结 构 的构 成 规 则 。“ 不辞 ” 可 以说 是对 不合语 法 规范 的最早 说法 。 而后 , 宋金时期有王若虚《 滹南遗老集》 “ ‘ 始帝 仓促变故 ’ 亦不成语也。 ” ( 《 新 唐书辨下》 ) ; “ ‘ 亦使 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此亦语病也 。 ” ( 《 文辨三》 ) “ 不 成语” 、 “ 语病 ” 提 法 更 是 明 确 指 出 了语 法 错 误 。清 代多种著述中数次出现“ 不成句法” “ 无此文法” “ 句
( 成都 师范学院 中文 系, 成都

6 1 1 1 3 0 ) 来
要: 回顾建 国以来的 汉语语 法规 范研 究状况 , 对当今语 法规 范研 究的现状进行 总结 , 指 出其 中存在 的问题
并提 出建议 。认 为语 法应该规范 , 只有对语 言的本体研 究透彻 , 对语 言 实践 的各 个层 面观察 全面 以及 对影响语 言
提到学术理论的高度 , 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与语法规
粜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一 l 1
作者简介 : 吕建军( 1 9 7 0 一) , 女, 四川德 阳人 , 讲师, 博士 , 研 究方向 : 现代 汉语语 法、 汉语应 用与规 范。
1 9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 0 1 4年 4月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5 42 6 【 2 0 1 4 ) 0 4 - 0 0 1 9 - 0 5法相 同” “ 句 法/ 文 法一 律 ” “ 句 法/ 文法 不 同 ”
语言规范是语言学 的一个永久性话题 。在当今 网络媒介的作用下 , 语言传播格外迅速和广泛。在 人 们 的语言创 新愿 望 、 创新 兴趣 格外 浓烈 的语 境 下 , 语 言规 范 工 作 尤 为 重 要 和 迫 切 。 要 进 行 恰 当 的 规 范, 首先 在做 好语 言 本 体 研究 和外 部 因素 研 究 的 基 础上, 规 范工 作 才有 可 能 有 效 。语 言 规 范 是 涉 及 面 较 广 的一项工 作 , 限于 篇 幅 , 本 文讨 论 的仅仅 是语 言 规 范 的一个方 面 : 现代 汉语语 法 规范 的情 况 。
“ 句法/ 文法参差 ” 等提法 , 其中蕴存着诸 多关 于语
法 规 范 的论 述 。 二、 建 国初期 的 语法规 范概 况
1 9 5 5年提出的“ 实现汉语规范化” 作为语言文 字工作 的三大任务之一 , 拉开了现代汉语规范的序 幕, 1 9 5 6 年推广普通话 , 1 9 5 7 年拼音方案的完成 , 标 志语音 规范 的开 始 和 规 范 依 据 , 1 9 6 0年 《 现 代 汉 语 词典》 的编撰成功 , 直接推动词汇规范的展开。 语 法规范工作则 可 以概 括 为“ 三个 一 ” : 一 篇“ 社 论” ——“ 正确 地 使 用祖 国的语 言 , 为 语 言 的纯 洁 和 健康而斗争” ; 一本教材——《 语法修辞讲话》 ; 一次 会议— — “ 现代 汉语规 范学 术会议 ” 。无 论就 汉语 规 范 问题而言 , 还是 就 汉语 语 言科 学 的学术 研 究 而言 , “ 三个一” 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社论” 从理 论高 度指 出了正确使 用 语 言 的意义 和语 法 的重要 作 用, 严肃批评了当时语言混乱的现象。吕叔湘、 朱德 熙先生编写的《 语法修辞讲话》 作为一本“ 纠错” 的语 法教科 书 , 重视实用 , 颇具 特色 , 做 了“ 匡俗 正谬” 的工 作, 对语 言尤其是 语 法 的规范 化 起到 了促 进 作用 , 在 当时形成了“ 人人讲究用词, 个个推敲病句” 的社会风 气。该书在当时读者最多, 影响最大 , 在促进汉语语 法规范化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现代汉语规范学 术会议 ” 在 中 国语言学史 上第一次把语 言规范 的研究
第3 0卷
V o 1 . 3 0
第 4期
成都 师范学院学报
J OURNA L OF C HENGD U NORMAL UN I VE RS I T Y
2 0 1 4年 4月
Ap r . 2 0 1 4
回顾 与 思 考 建 国 以来 的汉 语 语 法 规 范研 究
吕建 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