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K12学习高考高中复习地理第2章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2节煤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课时作业
高中地理第二章2煤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课后习题含解析中图版选修6

第二节 煤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煤作为一种常规能源,随时代及科技进步,其利用方式多种多样。
读图,完成第1~2题。
1.在向消费地输送过程中,容易造成严重大气污染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2.对消费地而言,最清洁且已大规模使用的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D.④解析:第1题,煤炭在堆存、装卸过程中会发生自燃或扬尘,从而污染大气环境。
第2题,对于消费地而言,最清洁且已大规模使用的方式是②。
答案:1.A 2.B3.考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发电成本因素,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应该是( ) A.煤 B.核能 C.天然气D.生物能解析:综合考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发电成本因素,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是天然气。
答案:C下表所示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人均能耗、能源强度、电力强度情况对比(能源强度: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电力强度: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与电力消费之间的关系)。
据此完成第4~5题。
人均能耗能源强度 (吨油当量/1电力强度4.表中反映出( )A.单位产值耗油量最大的是英国B.单位产值耗电量最大的是美国C.法国的能源总量比德国丰富D.发达国家能源消耗量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5.日本的能源强度与电力强度给我国的启示是( )A.广开能源进口渠道B.改进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C.改变能源消费结构D.节约能源,加强能源储备解析:第4题,主要考查分析表格的能力和从文字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目中的说明可知,电力强度即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因此表格中电力强度最大的美国,是单位产值耗电量最大的国家。
第5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照日本的能源强度和电力强度值,我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力争提高和改进技术,不断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答案:4.B 5.B下图为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炭电力冶金公司产业链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6~7题。
6.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为( )A.煤气、焦煤、电力、水泥B.焦煤、电力、水泥、煤气C.水泥、焦煤、电力、煤气D.焦煤、电力、煤气、水泥7.下列关于该循环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B.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C.该模式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彻底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D.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解析:第6题,①加工后形成冶金焦,故①为焦煤;利用中煤和煤矸石发电形成②,故②为电力;③为炼焦中产生的气体,经过煤化工环节形成化工产品,故③为煤气。
高中地理第二章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节煤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案中图选修6

第二节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煤炭、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措施———————情景导入先思考——————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中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的燃烧会对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地球温室效应等产生很大影响,随着不时出现的雾霾天气,这一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
思考探究:煤炭燃烧对环境带来哪些有害物质?提示:煤燃烧时除产生大量废热外,在燃烧过程中还会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烟尘等有害物质。
———————基础知识要记牢——————煤炭、石油的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及环保措施过程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措施开采地表土层和植被的破坏以及大量占用土地实行矿区土地的复垦运输煤炭运输过程中会污染大气环境;石油运输过程中会污染海洋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加工废水、废气、废渣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特色产业利用热污染、空气污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危及整个生态系统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一、煤、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1.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2.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二、煤炭、石油开发中的环保措施——————应用体验不可少———————“煤变油”这一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
煤炭变成的汽油和柴油不含硫、氮等污染物,是高质量的洁净油品。
据此回答1~2题。
1.硫、氮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放射性污染B.臭氧层空洞C.酸雨、酸雾 D.重金属污染2.我国之所以要启动“煤变油”项目,是因为( )①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②我国燃油需求量增长迅速③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④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石油为主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1.C 2.A 第1题,硫、氮的污染物即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它们进入大气后,会进一步氧化,再与水汽结合形成酸雨、酸雾。
第2题,我国之所以要启动“煤变油”项目,是因为一方面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另一方面我国燃油需求量增长迅速,而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一直以煤为主,大量燃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煤变油”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高中地理 第2章第2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能源矿产(石油、煤炭)为例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能源矿产(石油、煤炭)为例(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
2.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1.以石油资源为例,了解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2.以煤炭资源为例,了解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3.结合我国煤炭资源利用情况,了解煤炭资源在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由2012年11月份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第二期已尽饱和进行设问,导入新课——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流程设计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以石油为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相关资料,能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3.结合我国煤炭资源的利用状况,说出煤炭资源在利用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重点)2.石油、煤炭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应对措施中涉及的技术性、生产性问题。
(难点)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1)能源矿产: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核燃料等。
(2)石油危机(3)石油枯竭的影响①世界石油供应出现紧缺态势。
②石油价格上扬。
③我国与石油相关的工业群受到冲击,甚至阻碍经济增长。
2.石油危机应对措施(1)方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2)措施:适度开发,扩大加工深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石油替代能源。
(3)我国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①节约石油,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③加强资源勘探,增加探明可采储量。
④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
⑤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煤炭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以及热污染等。
2.改进煤炭资源利用方式,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1)优化用煤结构,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用于发电、制气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等。
学高中地理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二节煤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案中

第二节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煤炭、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措施———————情景导入先思考——————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中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的燃烧会对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地球温室效应等产生很大影响,随着不时出现的雾霾天气,这一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
思考探究:煤炭燃烧对环境带来哪些有害物质?提示:煤燃烧时除产生大量废热外,在燃烧过程中还会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烟尘等有害物质。
———————基础知识要记牢——————煤炭、石油的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及环保措施一、煤、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1.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2.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二、煤炭、石油开发中的环保措施——————应用体验不可少———————“煤变油”这一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
煤炭变成的汽油和柴油不含硫、氮等污染物,是高质量的洁净油品。
据此回答1~2题。
1.硫、氮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放射性污染B.臭氧层空洞C.酸雨、酸雾 D.重金属污染2.我国之所以要启动“煤变油”工程,是因为( )①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②我国燃油需求量增长迅速③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④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石油为主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读:1.C 2.A 第1题,硫、氮的污染物即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它们进入大气后,会进一步氧化,再与水汽结合形成酸雨、酸雾。
第2题,我国之所以要启动“煤变油”工程,是因为一方面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另一方面我国燃油需求量增长迅速,而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一直以煤为主,大量燃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煤变油”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3.图1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2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问题。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能源矿产(石油、煤炭)为例[学习目标定位] 1.举例(以石油为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3.结合我国煤炭资源利用状况,说出煤炭资源在利用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对石油的消费量不断加大,很难寻找石油的替代品,石油短缺①阻碍经济增长。
2.石油危机应对措施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扩大加工深度,提高②资源利用率;开发替代能源,降低能源消费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加强石油资源的③勘探,增加可采④储量;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建立石油⑤储备体系。
思维活动1.2013年2月26日,中海油宣布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
中国石化企业投巨资收购海外油气田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到海外投资开发油气田,不仅可以替代油气进口,补充国内油气工业;还可以充分利用国际油气资源和油气市场,保证我国油气的正常供应。
二、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1.地下开采(1)环境问题:开采后形成的地下空间使矿区周围的应力分布发生变化,导致地下采空区以上岩层变形、移动乃至被破坏,继而引起⑥断裂、⑦塌陷,甚至地表⑧整体下沉。
(2)方法:沉陷问题处理最可靠的方法是用⑨碎石、沙、矸石等回填采空区,但填充材料并非随处可得,填充采空区工程量浩大,填充矿井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⑩代价。
2.露天开采(1)环境问题:因大规模地挖掘,地表⑪覆地层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剥离后的⑫土体或岩石占用了大量土地,并造成土地退化。
(2)方法:开掘时尽量保护好⑬地表土层,或者用城市淤泥回填矿区,进行⑭复垦和再种植等。
复垦的土地短期内植物⑮生长困难,破坏的土地整理和恢复成本高,且难以恢复如初。
三、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1.煤炭资源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且地区分布广泛。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能源矿产(石油、煤炭)为例课

取的相应措施。
理解非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
措施。
一、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 (1)原因: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储量__有__限_____,且世界经济对 石油资源的依赖性强。
(2)影响:石油价格上扬,相关的庞大工业群将受到冲击,甚至 阻碍经济增长。
2.石油危机应对措施 (1)应对方针:“______在__开__发__中__保__护________,在保护中开发”。 (2) 总 体 措 施 : __适__度____ 开 发 , 扩 大 加 工 深 度 , 提 高 ___资__源__利___用__率____。
大油田均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开采过程,基本走过了其“生命周
期”的“壮年”阶段,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据此回答 8~9
题。
8.材料显示出产生石油危机的原因是( )
①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 ②石油资源的储量消耗高
③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 ④石油的供需严重失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为应对石油危机,我们应(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煤炭燃烧时会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为了减少污染物的
排放,许多地方都使用了洁净煤(如脱硫)技术。读煤炭脱硫效 率图,完成第 6 题。
6.关于洁净煤技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技术脱硫效率达到 100% B.该技术可以减小 pH 值和酸雨危害 C.该技术使煤炭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 D.该技术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 解析:选 D。洁净煤技术脱硫效率没达到 100%,A 错误;洁净 煤技术可使煤炭燃烧时排放的酸性气体减少,酸雨危害减小, pH 值增大,B 错误;该技术没有体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但 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C 错误,D 正确。故答案选 D。
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2节煤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课堂精练含解析中图版选修6

第2节煤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基础巩固】(2017年河北省辛集中学月考)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重变化图”,回答第1~2题。
1.关于图中曲线表示的能源,判断正确的是( )A.①曲线表示木柴B.②曲线表示煤炭C.③曲线表示石油D.④曲线表示潮汐能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现阶段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是天然气B.20世纪世界主要能源是木柴和煤炭C.目前世界主要能源是石油和木柴D.目前石油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答案】1.C 2.A【解析】第1题,读图,结合图中横轴表示的时间及对应的能源所占比重分析,②曲线在1850年前占比重最大,表示木柴。
①曲线在1900年前后占比重最大,表示煤炭。
③曲线在1950年占比重增大,且逐渐超过煤炭所占比重,表示石油。
④曲线出现较晚,表示水能。
⑤最晚出现,表示核能。
⑥出现较早,与石油利用时间相近,近年来占比重增长快,代表天然气。
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⑥曲线代表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不断升高,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
20世纪世界主要能源是石油和煤炭;目前世界主要能源是石油和天然气;目前石油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3.有关露天采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导致土地退化B.造成水污染C.保护生物多样性D.加剧水土流失【答案】C【解析】露天采矿是将矿体的上覆地层和表土剥离后直接采掘矿石,会导致地面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生物种类减少等。
4.关于循环经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是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B.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C.循环经济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D.循环经济模式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
“减量化”指从输入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指在生产过程中提高产品质量,以延长产品的寿命和服务时间;“再循环”指把输出的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的废物处理量。
2020高中地理第二章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节煤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练习(含解析)中图版选修

第二节煤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能力提升煤作为一种常规能源,随时代及科技进步,其利用方式多种多样。
读图,完成第1~4题。
1在向消费地输送过程中,容易造成严重大气污染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对消费地而言,最清洁且已大规模使用的方式是( )A.①B.②C.③D.④3用煤来发电(火电站)与水力发电(水电站)的主要不同是( )A.火电站建设周期短,运转时投资少B.火电站污染空气,水电站不会破坏生态环境C.水电站综合效益高,运转成本低D.水电站建设周期短,投资少4结合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实际情况,下列利用方式中,具有战略前景的是( )B.④C.③D.煤变油解析第1题,煤炭在堆存、装卸过程中会发生自燃或扬尘,从而污染大气环境。
第2题,对于消费地3题,水电站建设周期较长,但发电成本较低。
第4 ,石油资源相对紧张,煤变油是一条很好的措施。
答案1.A 2.B 3.C 4.D1号机组于2014年8月建成投产,2号机组于2015年10月建成投产。
一期工程建成发电,每年至少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0吨,减少火力发电用煤的灰渣10万吨以及减少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排放。
据此完成第5~6题。
5福建省本地常规能源开发的优势是( )A.石油资源丰富,并且适宜开采B.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降水丰富,落差大,河流短急,水能蕴藏量丰富C.煤炭资源丰富,适宜大力发展火电D.处于东南沿海,风能资源丰富6福清核电站建设及其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有( )①缓解福建省东部能源紧张的状况②核电站建设费用低,收益大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第5题,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常规能源中煤、石油缺乏,但是水能资源丰富。
D项风能属于新能6题,核电站建设投资巨大,长期收益较高。
答案5.B 6.C7读“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图”和“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图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图(1)简述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2节煤炭、石油资源
的利用与保护
一、选择题
1.下列煤炭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采煤导致地下采空区地面塌陷
B.堆积如山的煤矸石自燃
C.煤炭运输中的粉尘污染
D.火电站造成的空气污染
【解析】煤炭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
B、C、D三项是煤炭在开发利用中造成的大气污染,只有A项是煤炭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
【答案】 A
2.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措施有( )
①提高经济效益,开发富矿、丢弃贫矿②发展技术、降低利用矿物的品位③发挥重点优势,只采主矿、丢弃伴生矿④增加矿产资源的类型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②④
【解析】对于非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应节约利用、综合利用以及寻找其他替代品,那种只采富矿、丢弃贫矿,只采主矿、丢弃伴生矿的做法是对矿产资源的浪费,是不合理的。
【答案】 D
3.下列对山西能源基地环境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露天矿表土的剥离、矿区道路的铺设极易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B.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生态退化
C.随着科技的进步,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D.要解决山西省的环境问题,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
【解析】露天矿表土剥离、矿区道路的铺设易造成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发展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随着科技的进步,能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广,对环境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答案】 D
4.关于循环经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是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
B.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
C.循环经济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
D.循环经济模式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解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
“减量化”指从输入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指在生产过程中提高产品质量,以延长产品的寿命和服务时间;“再循环”指把输出的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的废物处理量。
因此循环经济的“再循环”是把输出的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的废物处理量,还会有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 D
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6.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
A.秋季、春季B.冬季、夏季
C.冬季、春季D.夏季、秋季
【解析】第5题,风能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可以持续利用,属于可再生资源;撒哈拉沙漠地区人口稀疏,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差,风能开发存在储存和输送问题;风能能量密度低、设备造价较高。
第6题,风力发电站的选址要求年平均风速高而且比较稳定。
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分别受冬、夏季风的影响,风力强且较稳定。
【答案】 5.A 6.B
下图是不同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读图完成7~8题。
7.美国与日本相比( )
A.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
B.两国从高能耗到低能耗同步过渡
C.美国能源利用率高于日本
D.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缓慢
8.目前,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A.持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丰富
B.人口持续增长,能源紧张
C.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能源
D.生产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
【解析】第7题,图中反映出的能耗变化是随时间发生变动的,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上升或者下降,在具体分析时要根据选项的要求做出判断。
第8题,目前发展中国家能耗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主要是技术落后造成的。
【答案】7.A 8.D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煤基液化合成技术即“煤变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煤变油”技术的国家之一。
我国将以内蒙古自治区、陕西、山西等省区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变油”战略的实施。
据此回答下题。
9.我国启动“煤变油”战略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①我国的煤炭资源大量过剩,“煤变油”战略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③减少我国对国际市场中石油的依赖程度④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煤变油”可以减少煤炭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部分替代石油可以减少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缓解煤炭运输对铁路的压力。
【答案】 B
10.下列生产方式不属于循环型经济模式的是( )
A.石棉废矿料制取硅酸盐制品
B.用煤矸石生产水泥
C.氢氧化铝废料制取绝缘材料
D.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解析】循环型经济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A、B、C三项是废料的再利用,这样能提高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D项森林的砍伐会造成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二、综合题
11.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山西省煤炭外运主要线路图
(1)读图,从地理位置、市场和交通三方面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2)“晋煤外运”和“晋电东送”是山西省两种主要能源输出方式。
试简要评价山西省输煤和输(火)电两种能源输出方式的优缺点。
(3)简析煤炭资源的开采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解析】第(1)题,读图并联系教材知识回答。
第(2)题,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分析。
第(3)题,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引发地表沉陷;破坏土地资源;煤矸石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煤矸石自燃引发火灾等。
应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中部地带,邻近工业城市,输煤、电距离近。
市场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
交通方面:有多条铁路线与港口联系,外运条件好。
(2)输煤(晋煤外运)——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但有利于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
输电(晋电东送)——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加剧当地环境污染,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3)生态问题: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继而引发地表沉陷;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土地退化;大量煤矸石等弃置不用,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煤矸石还会自燃引发火灾等。
措施:回填采空区;保护好表土层,进行复垦;开展煤矸石等废弃物的再利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福建省是中国南方的稀土大省,近年来随着稀土市场行情的升温,部分无证矿主受经济利益驱动,非法对稀土矿进行土法开采。
土法开采的方法是:在山顶、山坡上打数十个深井,每天注入加有化学溶液的水数十吨,把山体中的稀土离子置换出来,随地下水从山麓处流出,经洗矿池过滤,池底沉淀物为稀土泥(即产品),而未经处理的洗矿水在山谷间漫流。
(1)指出土法开采稀土带来的环境问题。
(2)简述合理开采稀土的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内容,土法开采稀土会造成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下游河湖水污染等。
开采过程首先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可能造成农作物绝收、水里鱼虾死亡、树木死亡、牲畜死亡。
第(2)题,为保护稀土资源,
合理开采,所以要持证开采,严禁非法开采。
控制稀土矿的采掘量,提高开采的技术手段,减少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及时对污水进行处理,做到达标排放。
【答案】(1)①造成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下游河湖水污染;②造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生态破坏;③造成农作物绝收、水里鱼虾死亡、树木死亡、牲畜死亡。
(答出两点即可)
(2)①持证开采(严禁非法开采);②控制稀土矿的采掘量;③提高开采的技术手段,减少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④及时对污水进行处理。
(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