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习题集

第五章 经络

一、选择题

(一) A 1型题

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着作是( )

A 《十四经发挥》

B 《难经》

C 《扁鹊心书》

D 《吴医汇讲》

E 《内

2.正经是指( )

A 督脉

B 冲脉

C 十二经别 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 )

A 阴阳学说

B 卫气营血理论

C 脏腑学说

D 经络学说

E 五行学说

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

是 A 阴阳 五行 脏腑 B C 手足 五行 阴阳 D E 手足 五行 脏腑

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

的 A 手太阴肺经 B ) 内外 脏腑 五行

手足 阴阳 脏腑

) 足少阳胆经 C 足太阴肾经

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 )

A 肺经,大肠经,胃经

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D 心经,膀胱经,肾经

E 三焦经,胆经,肝经

7.经脉的分支是( )

A 奇经八脉

B 经筋

C 皮部

D 络脉

E 气街 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 )

A 阴经

B 带脉

C 奇经

D 阴维脉

E 阳经 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

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

A 头面

B 手足

C 胸腹

D 上肢

E 下肢 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

A 食指端

B 小指端

C 鼻翼旁

D 目内眦

E 目外眦 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

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 )经》

D 足太阴脾经

E 手少阴心经

D 十二经脉

E 任脉

D 足少阳胆经

E 手少阴心经

A 心

B 三焦

C 肾

D 肝

E 小肠

14.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 )

A 冲脉

B 任脉

C 督脉

D 带脉

15.除下列哪项外,均属十二经表里相合关系( A 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 B 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

D 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

E 手厥阴经与手太阳经

16.奇经八脉中,起于季胁,环行腰间一周的是( )

A 冲脉

B 任脉

C 督脉

D 带脉

E 阳维脉 17.关于奇经八脉的名称,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 )

A 督有统率、 总管之意

B 任有总任、 担任及妊养之意

C 跷有轻健矫捷之 意

D 维有维系、连接之意

E 带指妇女白带

18.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 )

A 任脉

B 肝经

C 阴维脉

D 脾经

E 肾经

19.行于背部正中线的经脉是( )

A 任脉

B 督脉

C 肾经

D 膀胱经

E 冲脉 20.脾之大络分出部位的穴位是( )

A 丰隆

B 内关

C 大包

D 公孙

E 列缺

2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

A 足太阴脾经

B 足阳明胃经

C .足厥阴肝经

D 足少阳胆经

E 足少 阴肾经 22.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 )

A 直线贯注

B 循环贯注

C 手足贯注

D 左右贯注

E 上下贯注 2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的是( )

A 胃、大肠、胆经

B 心、脾、胆经

C .小肠、三焦、胃经

D 大肠、 小肠、三焦经

E .胆、大肠、三焦经

24.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 )

A 带脉

B 冲脉

C 任脉

D 督脉

E 阴跷脉 25.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 )

A 冲脉、任脉

B 冲脉、督脉

C 任脉、带脉

D 阴维脉、阳维脉

E 阴跷脉、阳跷脉

26.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 )

A 经别

B 别络

C 奇经

D 督脉

E 浮络

27.头痛的部位在前额者,病变多在( )

A 少阳经

B 阳明经

C 太阳经

D 厥阴经 28.在头面部,行于头侧部的经脉是( )

A 少阳经

B 少阴经

C 阳明经

D 太阳经 29.行于腹面正中线的经脉是( )

A 手少阴心经

B 任脉

C 足阳明胃经

D 足太阴脾经 30.以下经脉入于上齿中者为( )

B 手阳明大肠经

E 足少阳胆经

B 足太阴脾经 C

E 阴维脉

) C 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

E 督脉

E 厥阴经

E 督脉

A 手太阳小肠经 D 手少阳三焦经 (二)

B 1型题

A 足厥阴肝经 C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

1.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的经脉是()

2.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的经脉是()

A 足少阴肾经

B 足厥阴肝经

C 手太阳小肠经

D 督脉

E 足阳明胃经3.出于额,上达巅顶的经脉是()4.沿头部正中

线,经头顶的经脉是()

A 冲脉

B 任脉

C 督脉

D 阴跷脉

E 阴维脉5.称为“血海”的经脉是()

6.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

A 能约束纵行诸脉

B 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C 抗御外邪、感应和传递相关信息

D 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

E 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

7.经筋的主要功能是()

8.皮部的主要功能是()

A 足太阳经

B 足少阳经

C 足阳明经

D 手太阳经

E 手少阳经9.起于目内眦

的经脉是()

10.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三)X型题1.经络学说的产生与哪些医疗实践的关系最密切()

A 熨法

B 针灸

C 气功

D 推拿

E 敷药2.经络能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

下,主要表现在()

A 内脏之间的联系

B 内脏与五体之间的联系

C 经脉之间的联系

D 内脏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E 气血与津液之间的联系3.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A 足厥阴经

B 足太阴经C足少阴经

D 足太阳经

E 足阳明经

4.环绕口唇后到两目眶下的经脉是()

A 督脉

B 任脉

C 冲脉D带脉E阴维脉

5.循行于人体背部的经脉是()

A 肾经

B 膀胱经

C 任脉D督脉E胃经

6.下列有别络分出的经脉有()

A 任脉

B 督脉

C 胃经D冲脉E脾经

7.络脉主要包括有()

A 十五别络

B 十二经筋C孙络D十二皮部E浮络

8.以经络学说指导临床诊疗,主要用于()

A 局部用药

B 药物归经C按摩D针灸E推拿

9.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概括起来为()

A 离

B 散C入D出E合

10.在目内眦(睛明穴)相交会的经脉有()

A 手太阳小肠经

B 足太阳膀胱经C足阳明胃经D 阴跷脉 E 阳跷脉

二、词语解释

1.经络

2.经络学说

3. 经别 4.经筋 5.皮部 6.循经取穴 7.引经药 8.奇经 9.六合 10.诸阳之会 11.十二皮部

12.足三阳经

13.任主胞胎

14.十五别络

15.一源三歧

三、填空题

1.( )能总督一身之阳气,称为阳脉之海。

2.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称为( )。

3.根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和联系范围来取穴,称为( )。

4.依次络于上、中、下焦的经脉是( )。

5.《灵枢·逆顺肥瘦》说: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6.同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

7.( )就是指某些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所, 作用的药物

8.手太阴肺经联系到的脏腑有( )。

9.既循行于目内眦又循行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

10.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 )的重要支 脉。

11.督、任二脉不仅同起于胞中,而且在( 脉之间的紧密联系。

12.阴经与阴经相交,是在( )部位。

13.脾之大络分布在( )。

14.( )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

15.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的是

)。

16.任脉能总督一身之阴气,称为( )。

17.经络系统中,( )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

18.( )的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奇经。

19.足少阳胆经的起止点分别是( )。

20.其经脉循行左右成对,起于内外踝下,汇合于目内眦的是( )

四、简答题 1.按气血循环流注次序写出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如何 3.经络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4.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5.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6.经络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7.经别的功能特点是什么 8.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是什么 9.正经与奇经有何区别 10.督脉与任脉的起止点和循行有何不同 11.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如何 12.十二经脉与脏腑间是如何络属的

五、论述题

1.简述十二经脉的特点。

2.简述奇经八脉的含义及其功能特点。 3.试述冲、任、督、带各自的生理功能。

起着“向导” )部位相连接,形成二

4.试述奇经八脉各脉名称的含义。5.简述经筋的含义、命名方法、分布特点及主要功能。6.试述手三阳经各自的起止、交接和主要循行分布部位。

7.试述十二经别的概念与循行。

8.试述经络学说在阐释疾病传变时的应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1 型题

1.E 答案分析:经络学说在《灵枢》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并已形成了比较

系统的理论。

2.D 答案分析: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又被称为“正经” 。

3.D 答案分析:循经取穴是按照经络学说进行辨证,判断疾病属于何经,然后根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取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4.D 答案分析:十二经脉的名称各不相同。每一经脉的名称,都是由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组成。

5.C 答案分析:足太阴配脾经,足少阴配肾经。

6.D 答案分析:起于小指端的手少阴心经流注于手太阳小肠经,再流至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

7.D 答案分析: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部分,络脉是经脉小的分支。

8.E 答案分析: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分布于四肢的外侧面。在躯干部

手三阳经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足少阳经分布在腋、胁侧,即手足阳经分布在躯干的前、侧、后部。

9.A 答案分析:手三阴经分布在上肢的内侧面,其中手太阴经在前缘,手

厥阴经在中线,手少阴经在后缘。

10.B 答案分析: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可以概括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上胸,交手三阴经,”故阴经与阳经的交接是在手足部位。

11. C 答案分析:阳经与阳经的交接,是在头面部,其中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鼻翼旁。

12.A 答案分析:手足三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面,其中阳明经在前缘,少阳经在中线,太阳经在后缘。

13. C 答案分析:手足三阳经与脏腑的联系规律是属腑络脏,故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

14.B 答案分析: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经、胎、产的关系密切,故“任脉通而月事以时下”,并有“任主胞胎”之说。

15.E 答案分析:手厥阴心包经应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16. D 答案分析: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环行于腰腹部。

17.E 答案分析:带脉的带有腰带、束带之意。

18.B 答案分析: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经小腿内侧,过膝,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属肝络胆。

19.B 答案分析:督脉在背部的走行是沿脊柱里面上行,故行于背部正中

线的经脉是督脉。

20. C 答案分析:十五别络的名称以其别出处的穴位而命名,脾之大络分

出部位的穴位是大包。

21. C 答案分析:足三阴经循行于下肢的内侧面,在内踝上八寸处以下,

足厥阴经在前缘,足太阴经在中线,足少阴经在后缘。

22.B 答案分析:十二经脉分布于全身的内外上下,其中的气血阴阳是流

动不息,循环贯注的。

23. D 答案分析: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的经脉是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

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24. D 答案分析: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在下连属于肾,故其功能除

与脑髓有关外,主要参与了肾的生殖功能。

25.A 答案分析: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其中“冲为血海” “任脉通而月事以时下”,二脉均与月经有密切关系。

26. C 答案分析:奇经八脉错综贯穿在十二经脉之间,起着调节其气血阴

阳的作用。当正经中的气血阴阳充盛时,则流入奇经而贮蓄之。

27.B 答案分析:阳明经循行于面额部,故头痛在前额者,病变多在阳明经。

28.A 答案分析: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其中手足少阳经分布在耳颞部。

29.B 答案分析: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

线上行,至咽喉,再经下颌,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30. C 答案分析:手足阳明经循行过齿中,其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

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

(二)B1型题

1.A 答案分析:足三阴经起于足部,其中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2.C 答案分析:足三阴经起于足部,其中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

于足心。

3.B 答案分析:足厥阴肝经在头部的循行是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于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4.D 答案分析:督脉在头部的走行是从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

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5.A 答案分析:冲脉能容纳十二经脉之血,是调节血液运行的要道,故又

称为“血海”。

6.A 答案分析:冲脉能容纳十二经脉之血,是调节血液运行的要道,故又

称为“十二经脉之海” 。

7.D 答案分析:经筋的主要功能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

8.C 答案分析:皮部的主要功能为抗御外邪、感应和传递相关信息。

9.A 答案分析: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10.B 答案分析: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

(三)X型题

1.B C D 答案分析:经络学说的形成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尤其是针灸、推拿、气功等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并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逐步上升为理

论。

2.A B D 答案分析:人体是由内脏、五体、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种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而实现,具体体现在内脏之间的联系、内脏与五体之间的联系、内脏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3.A B 答案分析:足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面。在内踝上八寸处以下,足太阴经在中线,八寸处以上,足厥阴经在中线。

4.B C 答案分析:奇经八脉中,任脉与冲脉在面部的走行是环绕口唇后,至目眶下。

5.B D 答案分析:督脉与膀胱经均循行于人体背部。

6.A B C E 答案分析: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有一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7.A C E 答案分析:络脉主要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和孙络。

8.B C D E 答案分析:经络学说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在针刺、艾灸、推拿、按摩和药物治疗中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9.A C D E 答案分析: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10.A B D E 答案分析:手足太阳经、阴阳跷脉在目内眦(睛明穴)相交

会。

二、词语解释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特殊网络系统。

2.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内容、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的理论。3.十二经别,即别行的正经,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4.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体系,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所以也划分为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

5.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

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

6.按照经络学说进行辨证,判断疾病属于何经,然后根据经络的循行路线

和联系范围来选取穴位进行治疗,就称为“循经取穴”。

7.引经报使药就是指某些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所,起着“向导” 作用的药物,所以简称为“引经药”。

8.奇经即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带脉、冲脉、阳跷脉、阴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有别于十二正经,故名奇经。

9.六合即十二经脉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

合成六对,称为六合。

10.诸阳之会指人体的头部。因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

11.皮部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的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皮部。

12.足三阳经指十二经中的三条经脉,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

阳胆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头面部经过躯干部、下肢外侧止于足部。

13.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经、胎、产的关系密切,故“任脉通而月事以时下”,并有“任主胞胎”之说。

14.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有一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15.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分布于腰背胸腹等处,所以称此三脉为“一源三歧” 。

三、填空题

1.督脉

2.浮络

3.循经取穴

4.手厥阴心包经

5.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6.冲脉、任脉、督脉

7.引经报使药

8.肺、大肠、胃

9.手太阳小肠经

10.胸、腹及头部

11.口唇

12.胸腹

13.胸胁部

14.别络

15.经别

16.阴脉之海

17.十二经脉

18.十二经脉

19.目外眦与足大趾

20.阴阳跷脉

四、问答题

1.答:按照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名称依次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答: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上胸,交手三阴经。

3.答: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以及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十二经别和经筋、皮部。

4.答: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项、枕项部。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可以概括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5.答: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

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腹部(侧)。

6.答:经络的生理功能表现在: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通行气血阴阳;感应与传递信息及调节机能活动等方面。

7.答:经别的功能特点是: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8.答: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是: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两经间在肢体的联系,加强十四经脉与躯体组织之间的联系。

9.答:奇经是不同于正经的另一类经脉,它们的分布不似十二经脉那样规律,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彼此之间也无表里配合关系,都无经别、经筋和皮部,故称之为“奇经” 。

10.答:督脉起于胞中,止于上唇系带处,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任脉起于胞中,止于两目眶下,循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

11.答: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12.答: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厥阴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手少阳经属三焦络心包,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足少阳经属胆络肝,足太阳经属膀胱络肾。

五、论述题

1.答:十二经脉的特点主要有:(1)十二经脉的循行,有一定的走向和交接规律。(2)阴经与阳经的配合,形成了表里之间的联系,即每一条阳经,配合一条阴经,阳经主表,阴经主里。(3)十二经脉分布于全身的内外上下,其中的气血阴阳是流动不息,循环贯注的,其流注的次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由此复传至手太阴肺经。如此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构成一个传注气血的循环通路。(4)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有一定的区域。阴经循行于肢体的内侧及胸胁部,阳经循行于肢体的外侧及背部。(5)十二经脉与内在脏腑之间有直接的络属关系。诸阳经皆属腑而络脏,诸阴经皆属脏而络腑,且在经脉的命名上都冠以脏腑、手足的名称。

2.答: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奇经八脉错综贯穿在十二经脉之间,并与某些内脏器官相联系,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特点:(1)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络与沟通。(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与阴阳。(3)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

3.答:冲脉能容纳十二经脉之血,是调节血液运行的要道,故称为“血海” 、“十二经脉之海”。又因其起于胞中,为血海,与月经和生殖功能有关。任脉能总任一身之阴气,故为“阴脉之海” 。又因其起于胞中,与女子经、胎、产的关系密切,故“任脉通而月事以时下” ,并有“任主胞胎”之说。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气,称为“阳脉之海” 。又因其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在下连属于肾,故其功能除与脑髓有关外,主要参与了肾的生殖功能(包括男性)。带脉绕腰一周,能约束纵行诸脉,故可固护胎儿和主司带下。

4.答:奇经八脉的名称,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手足、阴阳、脏腑的共同规律而各具涵义,其名称多反映了各自的特点。督,有统帅,总管之意;任有总

任,担任以及妊养之意;冲有要冲、要道之意;带有腰带、束带之意;跷有轻健矫捷之意;维有维系、连接之意。阴阳跷脉与阴阳维脉之阴阳,均表示经脉循行于下肢的内侧和外侧。

5.答: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体系,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所以也划分为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 。经筋的主要功能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

6.答: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上行支在鼻旁交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属小肠;上行支至目内眦,交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至肩,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上行支到目外眦,交足少阳胆经。

7.答:十二经别,即别行的正经,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循行于四肢的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 ),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 ),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8.答:经络具有沟通表里上下、感应传导等生理功能,在人体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信息的通路。(1)经络是外邪内传脏腑的途径,对于侵袭人体的病邪有传递作用,而外邪多有由表入里的特点,所以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就可以通过经络而传入内脏。(2)由于经络在内脏之间有多种联络关系,所以可成为内脏疾病相互传变的途径。(3)各脏腑的经络在体表都有一定的分布部位,同时脏腑又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官九窍发生联系,所以脏腑疾病通过经络的传导,可以在体表某些部位或有关孔窍反映出症状和体征,从而说明经络是内脏病变反映到形体官窍的途径。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大一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题 时间:45min 姓名:班级: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造化之机,不可无___,亦不可无___。无生则_____,无制则____。 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其____功能。 3.五脏主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主__之,血主__之。 5.夺血者____,夺汗者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对"相火"学说有所发展的人是() A.张从正 B.李罡 C.朱震亨 D.刘完素 E.孙思邈 2.下列哪一书籍不属于中医四大经典() A.《内经》 B.《医林改错》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伤寒杂病论》 3.下列选项哪个不是阴阳的特性() A.普遍性 B.相关性 C.关联性 D.相对性 E.规定性 4.上午、下午分别属于() A.阳中之阳,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阴中之阳 C.阴中之阳,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阴中之阳 E.阳中之阴,阴中之阳 5.五味中哪三个属阳() A.辛甘酸 B.辛甘淡 C.酸苦咸 D.酸甘咸 E.酸甘苦 6.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A.心火衰微脾阳不振 B.脾阳不振心火衰微 C.肾阳衰微脾阳不振 D.肾阴不足脾阴不振 D.肾阴不足而致精气不能上荣于肺 E.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 7.“罢极之本”指的是( ) A.心B.肺C.脾D.肝E.肾 8.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气是()。 A.精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元气 9.下列符合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是() A.木为水之母 B.金是木的所胜 C.水是金之母 D.土是木得所胜 E.火是金的所胜 10.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主升清 B.脾主统血 C.脾为后天之本 D.人以水谷为本 E.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阳病治阴: 2.中焦如沤: 3.乙癸同源: 4.血为气之母: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和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中医基础理论(一)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 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 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A.寒邪 B.湿邪 C.其性数变 D.其性凝滞 E.易致疮疡 7.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来说明临床病理变化,下列各项中,哪两项相互有关: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津能载气 D.气虚导致白汗,多尿等 E.汗、吐、下太过,导致气脱 8.哪两种情志因素最易影响心: A.惊 B.喜 C.怒 D.悲 E.恐 9.以下哪些属于大肠的生理功能: A.分清别浊 B.吸收水谷精微 C.形成粪便 D.进一步消化饮食物 E.排泄糟粕 10.阴盛格阳,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

1 / 5 一.单选题 1.下列医家被称为补土派的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李东垣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E.张仲景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3.根据五行学说,悲能胜() A.怒 B.喜 C.思 D.忧 E.恐 4.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生发 C.条达 D.舒展 E.柔和 5.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肺与大肠 B.肺与肝 C.脾与胃 D.肝与胆 6.肺藏() A.魂 B.魄 C.意 D.志 E.神 7.脾其华在() A.筋 B.骨 C.肉 D.皮毛 E.脉E.心与肾 8.喘而呼多吸少是属于() A.心肾不交 B.肺失宣降 C.肾不纳气 D.肺脾气虚 E.脾肾阳虚 9.称为“水脏”的是() A.脾 B.膀胱 C.肺 D.肾 E.三焦 1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阳经交接于()

2 / 5 A.手指端 B.足趾 C.头面部 D.胸中 E.腹部 11.巅顶头痛多与()经脉有关 A.胃经 B.胆经 C.小肠经 D.膀胱经 E.肝经 12.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 A.从足走头 B.从胸走手 C.从头走手 D.从头走足 走腹E.从足13.六淫中季节性最强的是() A.风 B.寒 C.湿 D.暑 E.燥 14.燥邪致病多从()而入 A.口鼻 B.皮毛 C.腠理 D.经络 E.关节 15.下列哪项不是风邪致病的特点() A.头痛 B.汗出 C.恶风 D.烦躁 E.鼻塞 16.悲则() A.气缓 B.气滞 C.气消 D.气结 E.气下 17.合病是指() A.风寒湿邪杂至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8.气陷的病理性质属于() A.气滞 B.气虚 C.气逆 D.气陷 E.气闭 19.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习题集

第五章 经络 一、选择题 (一) A 1型题 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着作是( ) A 《十四经发挥》 B 《难经》 C 《扁鹊心书》 D 《吴医汇讲》 E 《内 2.正经是指( ) A 督脉 B 冲脉 C 十二经别 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 ) A 阴阳学说 B 卫气营血理论 C 脏腑学说 D 经络学说 E 五行学说 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 是 A 阴阳 五行 脏腑 B C 手足 五行 阴阳 D E 手足 五行 脏腑 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 的 A 手太阴肺经 B ) 内外 脏腑 五行 手足 阴阳 脏腑 ) 足少阳胆经 C 足太阴肾经 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 ) A 肺经,大肠经,胃经 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D 心经,膀胱经,肾经 E 三焦经,胆经,肝经 7.经脉的分支是( ) A 奇经八脉 B 经筋 C 皮部 D 络脉 E 气街 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 ) A 阴经 B 带脉 C 奇经 D 阴维脉 E 阳经 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 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 A 头面 B 手足 C 胸腹 D 上肢 E 下肢 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 A 食指端 B 小指端 C 鼻翼旁 D 目内眦 E 目外眦 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 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 )经》 D 足太阴脾经 E 手少阴心经 D 十二经脉 E 任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 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 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 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 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 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李杲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E.刘完素 ()2.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脉 D.骨 E.髓 ()3.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阴阳什么关系破坏的结果?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 土 D.金 E.水 ()6.气机基本形式是? A.升 B.降 C.出 D.入 E.以上均是 ()7.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中医“五官”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A. 口 B.舌 C.目 D.鼻 E.耳 ()9.中医总结“五行”中“金”的特性为? A.稼穡 B.炎上 C.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属于中焦的脏腑为 A.心肺 B.脾胃 C.肝胃 D.肝肾 E.肾与大肠 ()11.以下哪个描述属于阳的属性 A.下降的 B.寒冷的 C.内守的 D.抑制的 E.剧烈运动的 ()12.金元四大家不包括? A.李杲 B.张从正 C.刘完素 D.张仲景 E.朱震亨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以上均是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阴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以下哪本着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3)躯干部的分布 阳明经腹面,太阳经背面,少阳经侧面,足三阴经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机能 督脉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C.D.E ) A.辛 B.甘 C.酸 D.苦 E.咸 22. 五脏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属阳的有(A. B )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 一、单项选择题(1~20 题,每题 1 分,计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 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 金元时期 C. 明清时期 D. 战国至秦汉时期 E. 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 张从正 D.朱震亨 E. 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 心 B. 脾 C. 肝 D. 肾 E. 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 五行相克 C. 五行相乘 D. 五行相侮 E. 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 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 鼻 B. 耳 C. 口 D. 舌 E. 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 肝 B. 肾 C. 脾 D. 胆 E. 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 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 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 元气 B. 心气 C. 宗气 D. 营气 E. 卫气 A.气能生津 B. 气能行津 C. 气能摄津 D. 津能载气 E. 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 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 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 经别 C.经筋 D.别络 E. 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 拇指端 B. 食指端 C. 中指端 D. 小指端 E. 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 偏阴质 B. 偏阳质 C. 痰湿质 D. 阴阳平和质 E. 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 火邪 C.暑邪 D.燥邪 E. 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 思则气缓 C. 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 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 邪气侵袭 C. 正邪相争 D.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重、极、甚都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因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 a.形态结构的统一性 b.生命物质的统一性 c.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的意义 1)整体生理观 2)整体病理观 3)整体诊断观 4)整体防治观 5)整体观现实意义:a.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b.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c.强调人命至重 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 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四要素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指气的运动。 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的基本特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 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的属性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题汇总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一.名词解释 1.先秦时期“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整体观: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3.辨证论治: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4.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5.脾主运化: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 6.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主要功能是出喉咙而司呼吸,灌心脉而行气血。 7.泌别清浊:小肠具有将胃传来的饮食水谷消化并分清别浊的功能。

部糟粕部分下注大肠,水谷的精微部分经小肠吸收后转输身体各处;分水液泌入膀胱,成为大小便排出体外。 8.天葵:肾中精气亢盛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功能成熟的并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物质。 9.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基物质。 10.气虚:指元气耗损、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机变化。 1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2.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于病因。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1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路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网络,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经脉较粗大,经脉较细小。经脉有一定的循行径路,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14.虚则补其母:即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 15.肝肾阴虚:肾能涵养肝阴,是肝阳不致于上亢,肝阴又可资助肾阴再生。肾阴虚,不能滋养肝阴,肝肾阴虚;肝肾同源,肝阴不足往往与肾阴不足合并出现。 二.简答题 1.请简要叙述肝肾之间的关系 答: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肾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肝与肾的关系,主要有阴液互养,精血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