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制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气候》教学设计
《气候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气候》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任务目标:1.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进修气候的分类和特点。
3.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4.探讨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二、任务内容:1. 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在本节课中,同砚将进修什么是气候以及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他们将了解气候是地球上持续时间较长的气象条件,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2. 进修气候的分类和特点同砚将进修气候的常见分类方法,如按照温度、降水量等因素进行分类。
他们也会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比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等。
3. 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同砚将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比如导致自然灾难频发、影响农业生产等。
他们将进修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4. 探讨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同砚将探究不同国家和组织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如缩减温室气体排放、加强自然灾难防范等。
他们将探讨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
三、任务步骤:1. 启发性活动:通过观看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视频,激发同砚对气候变化的爱好和关注。
2. 知识讲解:老师介绍气候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并引导同砚沉思气候与天气的差别。
3. 分组谈论:同砚分组探讨气候的分类和特点,并设计展示海报展示在教室上。
4. 小组探究: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探究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的影响。
5. 辩论活动:同砚分为“支持措施”和“反对措施”两个阵营,就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展开辩论。
6. 总结归纳:老师指挥同砚总结本节课进修的重点内容,并展示同砚的探究效果。
四、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评判:包括参与谈论、展示海报、发言表现等方面的评判。
2. 作业评判:要求同砚撰写关于气候变化的小论文,体现他们的探究效果和沉思。
3. 合作评判:同砚互相评判小组合作的状况,包括沟通、分工、协作等方面。
五、延伸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同砚进行当地气候状况的实地考察,了解气候观测站的工作和意义。
2. 环保行动:号召同砚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如垃圾分类、勤俭能源等,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力气。
三年级下册科学 教案-《7.热空气》 青岛版(五四学制)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热空气一、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要以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重点)2.积极查阅资料,关注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等问题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难点)3.认识到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
二、教学准备演示材料:许愿灯、平衡尺、纸杯、相关课件等。
分组材料:蒸发皿、塑料袋、酒精棉、小纸蛇,蜡烛、风筒、风车、火柴、湿布等。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出猜想1.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非常好看的音像资料,请大家欣赏一下。
播放教学课件:各种各样的热气球图片和热气球点火升空的录像。
师:从刚才播放的课件中,你看到了什么?2.生: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热气球。
生:我看到了热气球升空的过程。
……3.师:看到这些五彩斑斓的热气球,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4.生:热气球是怎么做成的?生:热气球为什么能飞到空中去?生:热气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生:热气球升到空中后怎么降落下来?……5.师: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提出了这么多有关热气球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板书课题:热空气)(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师:大家猜想热空气会上升,非常有道理。
可是,科学探究不能只靠猜测,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看看桌子上老师都为大家准备了哪些材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请你们先在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
2.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
3.师: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发言)来看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汇报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实验过程描述清楚,尤其是塑料袋受热后上升的实验,要让学生把塑料袋膨胀、变鼓说详细。
)重点引导:塑料袋胀大了,这说明什么?(师相机板书:空气受热体积膨胀)6.师:热空气受热后为什么会上升?你们知道吗?(学生说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我们是不是也能想办法想办法验证一下呢?(教师出示平衡尺)教师演示冷热空气轻重实验。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2课《气候》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2课《气候》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气候。
2.明白气温、雨量、风和气压是描述气候的指标。
3.探讨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合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生长和生存。
教学重点1.了解什么是气候。
2.探究气候条件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1.探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2.学生对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内容1.什么是气候。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气象条件。
2.气温、雨量、风和气压是描述气候的指标。
3.学习一些气候地区植物和动物的生存条件和特点。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式讲授。
2.课堂小组探究。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回顾季节的变化。
2.设计一个参与互动的小游戏。
例如,孩子们轮流描述热天和冷天是什么样子,之后学生们讨论为什么不同的天气有不同的感觉。
Step 2 了解什么是气候1.通过图片展示不同气候地区的风景,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
2.通过不同气候地区的天气在不同季节里的变化来教授什么是气候。
Step 3 探究气候条件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1.通过学习不同气候地区的植物和动物生存条件和特点,探究气候条件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特有动植物,南极洲的企鹅,以及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
2.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植物或动物,进一步探究它们适应的气候条件以及如何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生存。
Step 4 探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1.通过图片和短片来展示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例如干旱、洪水,以及全球气温升高带来的效应。
2.设计一个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们讨论人类如何适应和对抗气候变化。
Step 5 课堂小结1.教师巡视课堂,呼吁学生分享他们学到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2.教师巩固课堂教学,让学生自我评估他们的理解情况。
课后作业1.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构建一个本地地区的气候图表,以展示本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
2.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气候变化对他们周围世界和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人类社区的影响。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了解了气候的概念,气温、雨量、风和气压是描述气候的指标。
《气候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气候》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3.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学会利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气候变化趋势。
5.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气候的定义和特点。
2.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3.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气候变化趋势的分析方法。
5.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气候的定义和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气候变化趋势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教室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
2.实验法: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自感受气候变化的原因。
3.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候变化趋势的分析方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3.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自感受气候变化的原因。
4.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环保问题。
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候变化趋势的分析方法。
6.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安置相关作业。
六、作业设计1.阅读《气候变化与环境珍爱》一文,写一篇读后感。
2.收集当地近些年来的气候数据,绘制气候变化趋势图表。
3.观察当地气候变化对植物发展的影响,写一份观察报告。
4.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这一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并撰写讨论总结。
5.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个人看法。
七、评判标准1.作业内容完备,观点清晰。
2.数据准确,图表清晰。
3.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4.表达流畅,语言规范。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环保认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
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
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
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2024版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三年级下册课本知识点整理资料

第一单元土壤和岩石1.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答:土壤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食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2.土壤有点湿,说明土壤里有水分;把土放入水中,会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3.在加热土壤的实验中,思考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哪些做法是需要改进的,就是反思。
4.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腐殖质主要是由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变成的。
5.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3类:含沙多的是沙质土;含沙少的是黏质土;含沙适中的是壤土。
这3类土壤的渗水能力不同。
6.我国地域辽阔,土壤多种多样,其中分布面积较广的有东北地区的黑土、华北地区的褐土、南方地区的红壤、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土、青藏高原的冰沼土……黑土有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质层厚度有的径达1米。
7.人们是怎样保护土壤的?答:植树造林、捡拾地膜、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等。
8.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9.不同岩石的硬度不同,敲开岩石后,用手指甲、小刀在新断面上划,可以测试岩石的硬度,用手指甲划后留有划痕的岩石较软;用小刀划后才留有划痕的岩石很硬,用小刀划后也没有留下划痕的岩石硬度非常大。
10.大理岩:一般呈白色,因其内部含有不同杂质,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花纹,较软。
砂岩:常见的多呈黑色、深灰色、褐红色或灰绿色,光泽较暗,很硬。
花岗岩:花斑状,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或灰白色等,很硬。
11.花岗岩含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砂岩含有石英、长石等。
大理岩含有方解石、白云石等。
12.石英、长石、云母、白云石等都是矿物,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13.石英一般用于光学仪器、石英钟等产品零件的制造,还可以用来制造精密仪器的轴承、研磨材料或陶瓷等。
14.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岩石等称为矿产。
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15.安全小常识:不要随意触摸不熟悉的矿石,一旦接触后要及时洗手;不认识的矿石不要捡;远离具有剧毒、放射性等危险标识的物品和场所。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风的形成)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2课时。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为线索,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从而将实验中风的成因与自然界风的形成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风的形成是由于自然界空气的冷热温度不同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教材由三局部组成:第—局部活动打算,从让学生解答关于风的谜语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打算大饮料瓶、蜡烛、蚊香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打算;第二局部活动过程,让学生寻觅生活中有关风的现象并想方法制造风,通过模拟实验让生切实感受到风的形成与冷热空气之间的关系。
再由此及彼,理解自然界风的成因,并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生活中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三局部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商量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海边的特别现象——海陆风的形成原因。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表达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于空气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了解空气的根本性质,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对于风学生比拟熟悉,但是对于冷热空气造成的空气流动没有系统性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从而对自然界风的成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于冷热温度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在小组商量的前提下依据猜测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感情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商量,尊重他人的感情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利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风对于人类生活及自然环境的两面性。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2课《气候》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2课《气候》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气候与地理位置、地形、交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3.能够简单描述自己生活的气候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气候的概念和特征;2.教学难点:气候与地理位置、地形、交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展示材料:地理地图、气象图表、图片等;2.准备课件及配套教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理地图,让学生找出中国的位置,介绍中国地理位置及地形等特征。
2.询问学生们对气候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气候的兴趣和探究欲。
2. 概念解释1.教师让学生观察气象图表,向学生介绍气候的概念。
2.引导学生从观察气象图表中识别出气候的特征。
3. 探究气候特征1.教师引导学生就自己所处地区的气候进行探究。
2.学生观察气象图表、填写自己所在地的气象数据,确定该地气候的主要特征。
3.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气候特征,描述自己所在地的气候情况,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4. 归纳总结1.教师回顾讲解重点,让学生归纳总结气候的特征和与地理位置、地形、交通等因素的关系。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自行在其他地方寻找气象数据,进行气候特征的探究和比较。
2.学生进行气象报告的编写和口头报告。
6. 课后作业1.整理所获得的气象数据,根据数据进行气候报告的编写。
2.查找其他地区的气象数据,进行比较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通过气象图表的观察和探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气候的概念和特征,并能够简单地描述自己所在地区的气候情况,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然而,教学仍有待完善,难度适当调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等方面需要更加注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气候》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习过描述天气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气候的概念,并通过对比天气和气候,了解两者的区别。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海南省和黑龙江省二月份景色不同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让学生从描述本地区多年的天气情况入手,了解气候多年大致不变的特点,总结气候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地区多年的天气情况,并暗示学生在讨论活动中注意倾听,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对三座城市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了解气候的多样性,以得出不同地方气候不同的结论;第三个活动,通过读图和讨论了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以及应对恶劣气候的措施,通过交流,了解恶劣气候的预防措施,拓展知识面。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通过课后的调查活动,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课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通过几次对比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通过二年级科学和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天气情况,能用各种天气符号等方式描述一天的天气,但是往往对多日的天气并没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而对天气和气候两个概念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对恶劣气候的防范产生初步的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3.了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多日气候,了解气候的定义。
2.能通过对比,了解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的不同特点。
3.能根据不同地区的景物特点对当地气候特点作出合理的推理。
4.能举例说出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探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天气和气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上网搜集本地多年本季节气象数据等。
教师准备:课件、音视频资料、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通过海南和黑龙江2月的美景,引入课题。
2.学生描述两地的天气情况,引发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本地区多年的天气情况。
1.[PPT 4 出示]引导学生描述去年、前年、大前年甚至更长时间本地区这个季节的天气情况。
2.比较本地区多年本季节的天气情况。
3.对比本季节与其他季节的天气情况。
4.[PPT 5 出示]气候的定义。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气候”。
6.对比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活动二:[PPT 6出示]不同地区的气候。
自己去过的其他地点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总。
1.[PPT 7出示]教师出示海口和哈尔滨年平均气温,学生对图片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地气温变化特点。
2.[PPT 8 出示]教师出示上海和罗马年平均气温,引导学生分析两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点。
3.学生交流自己去过的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4.师生交流,总结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活动三: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气候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吗?你有这方面的体验吗?
1.[PPT 9 出示]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4幅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2.恶劣气候给人们带来了灾难,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恶劣气候对人类也有有利之处,你了解吗?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影响生活的气候现象。
3.从季节、地域、危害等方面分析恶劣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进而交流人们的应对措施。
三、拓展活动-----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1.[PPT 10 出示]教师出示拓展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2.引导学生讨论活动要点及注意事项。
【板书设计】
气候
气候天气
区别
描述
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记录表】
本地区的气候特点:
夏天:气温_______,降水________。
冬天:气温_______,降水________。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