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世说新语》二则期行教案语文版剖析_1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世说新语》二则课件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世说新语》二则课件 语文版
古代有个人叫曾子,为人老实。有一天, 他妻子要上街买
东西,孩子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只好说:“你在家里玩, 我回家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上街回来后,看见曾子正在磨
刀准备杀猪,连忙劝阻说:“我只是哄哄孩子,你不必当真。”
曾子说:“怎么能说谎呢?”就把猪给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诚信”是做人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期行 原文 : 陈太丘与友期 ① 行,期日中 ② 。过中不至, 太丘舍③去④,去后乃 ⑤至。元方时⑥年七岁,门 外戏。客 ⑦ 问元方:“尊君 ⑧ 在不 ⑨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⑩曰:“非人
语,正常句式为“为何不可?”。
部分来自《点拨》
2.反问句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点拨: “宁……邪”表反问,译为“难道…… 吗?” 。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世说新语〉二则》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歆辄难之
指代有人想搭船这件事
灾难,这里指战乱,名词
3.难: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歆辄难之
对……感到为难,动词
部分来自《点拨》
4.可:何为不可 (四)词类活用 歆辄难之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何为不可?
肯,同意 能,可以
宁可以急相弃邪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为难
点拨:宾语前置,“何”为疑问代词,做“为”的宾
来自《点拨》
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 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世说新语>二则》是“亲情单元”中的文言文篇目。

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长辈对晚辈的尊重鼓励,和晚辈对长辈的维护两个角度出发,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风貌。

这与本单元“亲情”的主题相呼应。

本课课文选自《世说新语》一书,此书从多方面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除高尚廉洁的品德外,编者犹为赞许深沉豁达的胸怀雅量、机智敏捷的言语应对,所以本课所选两则都是表现少年儿童聪慧方正的正面形象,侧面体现了当时士人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和意志追求。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接触过简单的诗文,也有过朗读练习,接受过一定朗读指导。

但本课是学生自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课文,学过程中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所以要“言”“文”兼顾,既要把握文言知识,又要将其作为文章来深入赏析。

三、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故事。

2.学生能够对《咏雪》中的两个比喻通过比较其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进行赏析。

3.学生能够通过圈画谢太傅的行为动作分析谢太傅的人物形象,结合本单元的“亲情”主题评价谢太傅。

四、教学重点利用注释读懂大意,通过比较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赏析比喻句。

五、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行为分析人物形象及内心,关注文本内部的角色,也关注文本作者(编者)的写作(编写)意图。

六、教学过程(一)介绍《世说新语》。

1.阅读《世说新语》中“中朝小儿”故事,初步了解《世说新语》。

中朝①有小儿,父病,行乞药②。

主人问病,曰:“患疟也。

”主人曰:“尊侯③明德④君子,何以病疟⑤?”答曰:“来病⑥君子,所以为疟耳!”注释:①中朝:西晋,晋帝室南渡后称渡江前的西晋为中朝。

②乞药:求医问药。

乞:求取。

③尊侯:尊称对方的父亲。

④明德:光明的德行。

⑤因为当时俗传行疟的是疟鬼,形体极小,不敢侵犯巨人或君子,所以主人这样问。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世说新语>二则》中,《咏雪》一文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家庭。

《陈太丘与友期》中的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

这两则文章都表现了少年儿童聪慧方正的正面形象,侧面体现了当时士人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和意志追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世说新语》编写背景,了解文章特点。

3.品读文章描写手法,分析人物个性。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学习古人的智慧和诚实守信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朗读并背诵文言课文。

②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几千年来,“人无信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

先人们反复地告诫我们,诚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就是必须讲诚信。

当然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还得讲礼貌,因为这样更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尊重,赢得别人的信任。

还记得歌德曾说过的话吗——“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

”礼貌待人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需要。

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信”“礼”相关的文言文。

二、学习新课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二)翻译文本。

先读一遍课文及注释,学生讨论,老师指导再回答。

明确:期:约定。

不:同“否”。

引:拉,牵拉。

过:超过。

顾:回头看。

委:舍弃。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到,(父亲)已经离开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 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 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加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环境描写、神态描写的作用,赏析比喻句的妙处。

4.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把握人物形象。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智慧、诚实、守信等美德。

教学重点1.能借助注释加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环境描写、神态描写的作用,赏析比喻句的妙处。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把握人物形象。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智慧、诚实、守信等美德。

教学方法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咏雪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同学们,下雪了,你们最爱做的是什么呢,堆雪人?打雪战?现在我们来看看古代文人的家庭在雪天都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吧?引入课题《咏雪》一、自学指导预习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生难字词(1)字音骤(zhòu)絮(xù)奕(yì)谢道韫(yùn)(2)词义儿女: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欣然:高兴地。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

因:凭借。

2.作者名片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

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3.文体知识古代小说就是相对于非现代小说类而言的小说著作。

它的特点:一是来自民间:二是内容庞杂,包罗万象;三是形式短小;四是雅俗共赏。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将古代小说分为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

七年级语文教案《世说新语》二则

七年级语文教案《世说新语》二则
译文:中午您没来,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无礼的表现。
4.复述故事
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点拨,讲解文意。
四、品读课文,理解人物
1.探究学习
(1)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元方的“方正”?
预设 元方从无礼、无信的角度据理对辩,表现出方正之气,有理有据;入门不顾,维护了尊严。
六、梳理总结,积累存储
师:学完这两篇文章后,我们对文言文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两篇文章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课件出示:
1.特殊的文言词语
(1)古今异义:儿女、去、委、引
(2)一词多义:不
2.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
(2)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3)省略句:(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
(4)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敬辞和谦辞
敬辞:尊君 谦辞:家君(结合教材P31补白了解并积累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
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千百年来,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体现出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科教案
备课序号:第节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行教学
上课时间
2022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课 型
新授课




知 识 与 技 能
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语文版

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语文版

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19《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4.加强朗读,力争当堂成诵。

5.领悟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的道理,做到以礼待人,言辞高雅。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①学会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

②能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的言行。

三、教法与建议1.用2课时完成教学2.情境导入法:在课前讲几个古代聪明少年的故事,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3.诵读与复述、讨论结合法:读课文一至二遍,然后着手准备复述,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课上复述故事要跟诵读结合起来,直至基本成诵。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讨论练习一的第2小题和练习三,讨论的重点是练习三。

4.激励创新法:鼓励学生就故事的主题等进行讨论、迁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

四、学法与要求1.诵读法:课前预习时,大声地、反复地朗读课文。

不妨将两篇短文抄写一遍,但不要写上标点符号,然后再读,看看自己有没有把停顿读准。

2.查找资料: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

3.想象讲述法:根据课文,发挥想象,畅谈认识。

不要人云亦云,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练评活动程序阅读导航: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世说新语》二则乘船教案语文版解析[修改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世说新语》二则乘船教案语文版解析[修改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世说新语》二则乘船教案语文版解析19. 《世说新语》二则——乘船一、教学目标: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华歆huà: 俱:一起(与时俱进与日俱增)欲:想要(随心所欲)辄:当即(浅尝辄止)难:感到为难(同《论语六则》中哪个字的用法是一样的?不耻下问:认为可耻)舍:shě扔掉,抛弃(舍生取义、舍己为人、舍近求远舍本逐末);shè房屋(客舍青青柳色新)本:原来,先前所以:……的原因疑:犹豫不决(犹疑不定)耳:罢了宁:难道nìng 邪yé: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遂:于是,就拯zhěng:救助。

古今异义:依附:古义: 顺便借光;今义:附着、依赖、从属。

贼:古:作乱的人,今:有偷窃行为的人所以:古:……的原因,今:表结果耳:古:罢了;今:耳朵宁:古:难道,今:宁可可以:古义:可以因为;今义:表示同意、许可。

一词多义:之:歆辄难之:它:指这件事;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相当助词“的”此: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指代后贼追至;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指代上面所述的事三、课文朗读:四、课文导语:五、常识(分发)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突出这两个人不同的语言和行为的呢?对比2、能不能具体给大家分析讲解一下是怎样采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呢?王朗与华歆的对比,王朗前后行为的对比。

1 第一次:歆难之朗幸尚宽第二次:歆携拯如初朗欲舍所携人华歆救人救到底王朗轻诺寡信3、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华歆?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华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优在”哪里呢?华歆:为人谨慎,考虑实情、细心周到,重信守义,临危不惧,一诺千金,帮人帮到底的气概。

5、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不能轻诺寡信,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

不能在危难关头舍弃别人。

初一语文上第19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初一语文上第19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初一语文上第19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导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1.我们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甘罗十二岁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设计2.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在项羽的麾下有个将军叫季布,因为他多次围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刘邦便出千金捉拿他。

由于季布平时重承诺,深得人心,所以人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来藏匿他。

当时楚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

这就是“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

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今天就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吧!出示课题《期行》。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尊君在不(fǒu)2.作者名片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

曾任荆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世说新语》就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作品简介《世说新说》,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请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1)教师教读《期行》;(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学生齐读。

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

【点拨明确】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1)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期:约定。

乃:才。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约定。

委:丢下,抛弃。

(3)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二)内容探究齐读课文,深入理解,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如: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区别?【点拨明确】“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别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世说新语》二则期行教案语文版剖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世说新语》二则期行教案语文版剖析19.《世说新语》二则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4.加强朗读,力争当堂成诵。

5.领悟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的道理,做到以礼待人,言辞高雅。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①学会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

②能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的言行。

三、教法与建议1.用2课时完成教学2.情境导入法。

在课前讲几个古代聪明少年的故事,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3.诵读与复述、讨论结合法。

读课文一至二遍,然后着手准备复述,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课上复述故事要跟诵读结合起来,直至基本成诵。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讨论练习一的第2小题和练习三,讨论的重点是练习三。

4.激励创新法。

鼓励学生就故事的主题等进行讨论、迁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

四、学法与要求1.诵读法。

课前预习时,大声地、反复地朗读课文。

不妨将两篇短文抄写一遍,但不要写上标点符号,然后再读,看看自己有没有把停顿读准。

2.查找资料。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

3.想象讲述法。

根据课文,发挥想象,畅谈认识。

不要人云亦云,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练评活动程序阅读导航。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1表作。

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

《咏雪》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

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

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未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主要记述陈纪和来客的一段对话,第一节交代了对话的由来。

对话以责备客“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纪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陈纪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

【活动1】诊断性评价1.目标解读与分解2.填空:刘义庆(403—444),南朝文学家。

原籍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政事、文学、、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

主要记的言谈、,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3.給下列汉字注音寔()否()韫()奕()凝()4.能说说1-2个中国古代聪明少年的故事吗。

参考答案:2.宋言语方正晋代士大夫行事3.shífǒuyùnyìníng4.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活动2】朗读《咏雪》,整体感知问题1:一读课文,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

问题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2柳絮因风起:点拨:家庭聚会子侄辈,指年轻一代不久,一会儿高兴差不多相比比不上问题3。

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点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活动3】精读课文,体会写景之妙问题1。

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点拨。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等,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也正是赏心乐事。

问题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问题3: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更欣赏哪一个。

点拨: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问题4:文章结尾“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

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点拨: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活动4】诵读《陈太丘与友期》,整体感知问题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揣摩人物语气。

点拨。

①读书声音要洪亮。

②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

重点词语下画着重号,疑难句子下画线,疑难问题写上评注。

问题2:二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与友期行:门外戏:太丘舍去:相委而去: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下车引之:入门不顾:则是无信:则是无礼:相委而去:去后乃至:点拨:约定玩耍放弃丢下、舍弃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对对方的尊称对自己父亲的谦称拉回头看信用礼貌偏指客人一方才问题3:三读课文,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交代的部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点拨:友友太丘友元方我父问题4。

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点拨: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同出门,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

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

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

”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

”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东西。

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人家自己离去。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到了正午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前来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活动5】对比阅读,自主表达感受问题1。

“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你欣赏元方吗。

欣赏他哪些方面呢。

点拨。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

”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4改的精神。

欣赏元方方面。

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问题2。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说说你的看法。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问题3。

有人说,这篇古文的题目不够好,“陈太丘与友期”只是事情的起因,应改为“元方……”,你说说看,改什么好呢。

【活动6】演读课文,深入体会问题:角色扮演:用现代文(大概意思符合即可)把两则故事表演出来。

【活动7】合作研讨,拓展思维问题1。

学完《世说新语》两则,能说说其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吗。

点拨。

以短篇为主,都直言其事,不作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

问题2。

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问题3。

《咏雪》一文中有两个聪明的少年,现在如果他们两人中只有一个人可上“聪明榜”,你同意谁上。

你是否同意陈元方上“聪明榜”。

说说理由。

问题4。

谈谈学习两则故事后自己最大的收获。

点拨。

故事1可从“学会观察、学会联想与想象“等来说;故事2可从“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等来说。

【活动8】形成性评价1.《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人5________________组织编写的。

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与友期行:门外戏:太丘舍去:相委而去: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下车引之:入门不顾:则是无信:则是无礼:相委而去:去后乃至:3.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诲女知之乎b.学而不思则罔c.路转溪桥忽见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