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带压掘进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防治水综合安全技术措施

防治水综合安全技术措施煤矿水害是矿井五大灾害之一,往往造成突水淹井或淹没整个工作面的恶性事故。
根据矿井水的来源可分为地下水害、地表水害和老窑积水水害。
防治水是防止矿井水害事故发生,减小矿井正常涌水,降低煤炭生产成本,在保证矿井建设和生产的安全前提下使国家的煤炭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回收。
为防止水害事故给矿井的正常安全生产造成影响,特制定矿井防治水综合安全技术措施。
一、水文地质情况我公司矿区位于沁水盆地南缘低山丘陵区,水文地质单元属延河泉域中北部。
根据含水层岩性和地下水赋存特征,本区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盐类裂隙水、碎屑夹碳酸岩类岩溶裂隙水、和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四种。
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矿区松散岩孔隙水含水岩组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含水岩组一般厚为0-10米,富水性差,为透水而不含水层;碎屑岩类裂隙水、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富水性弱;碳酸盐岩岩溶水在本区埋深较深,据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44队,1996年提交的本矿地质报告,区域水位标高为450-560米,高于本矿现开采3#煤层底板标高79-122米,3#煤为带压开采,但奥陶系灰岩顶界至3#煤层间距为120余米,可起一定的隔水作用,构成3#煤底板突水危险性小,但该含水层富水性强,具不均匀性,开采过程中,若遇断层,在断裂连通导水的情况下,不排除有突水的可能,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应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
本区与煤层开采有关的地下水类型主要有二叠系、石炭系碎屑及碳酸盐类岩溶水。
1)主要含水层①石炭系、二叠系岩裂隙含水层含水层主要为山西组K7砂岩和下石盒子组底部的K8砂岩。
K7砂岩为山西组与太原组的分界标志层,岩性以中细、中粗粒砂岩为主,局部为粉砂岩,具有近似垂直于层面的裂隙带。
据邻区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04-0.3L/S・m,水位标高567.12米,为弱富水含水层。
K8砂岩是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分界标志层,岩性以中细粒岩为主,局部地段为粗砂岩,裂隙较发育。
掘进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条件评价(二篇)

掘进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条件评价一、工作面概况工作面地表相对位于后沟村西部。
地表出露地层以Q2、P2S地层为主,盖山厚度160~252米,平均厚度206米。
工作面位于978水平五采区北翼,2-5132巷于2-5151巷倾斜开口。
西侧为2-515采空区,东侧为设计2-5131巷,南端为五采区回风巷,北端邻越界小煤窑巷道。
工作面所掘进煤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2号煤层,煤层总厚度3.82~4.92,平均厚度4.37米,结构为1.92(0.3-0.7)0.7-0.9(0.5-0.7)0.4-0.7。
煤层直接顶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夹煤线,含植物化石;基本顶为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中厚层状,致密坚硬,裂隙发育,稳定。
直接底为灰黑色砂质泥岩,老底为中砂岩。
工作面地质条件简单,预计工作面掘进期间不会遇到较大地质构造,不会对掘进产生影响,工作面顶板节理发育。
二、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工作面掘进煤层位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掘进过程中能够影响到本工作面的含水层主要为K8、K9砂岩含水层,含有裂隙水,不会对掘进产生较大影响。
工作面北端及东侧存在越界小窑采空区,掘进过程中加强探测工作。
工作面煤层底板标高高于奥灰静水位,无带压开采情况。
三、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条件评价(一)地表水安全评价工作面所在区域对应地表无水体、塌陷,地表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
工作面平均盖山厚度达206米,且地表以黄土层覆盖,隔水性较强,因此地表水对工作面掘进无影响。
(二)采空区积水安全评价工作面西侧为2-515采空区,北端邻越界小窑巷道,掘进过程中加强超前探测工作,防治采空区积水对我掘进巷道产生的影响。
(三)顶板含水层安全评价2号煤上部2-7米的K8中砂岩(厚3-13米)为砂岩弱含水层,含有裂隙水,结合相邻2-515回采工作面采掘情况分析,在局部构造及煤层顶板裂隙发育段,有淋滴水现象,预计工作面正常涌水量3m3/h,最大涌水量5m3/h。
(四)底板奥灰带压开采安全评价工作面奥灰静水位标高660米,煤层底板标高1124~1138,工作面不带压,奥灰水对回采无影响。
河南省煤矿防治水管理办法

河南省煤矿防治水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河南省煤矿防治水工作,有效防范遏制煤矿水害事故发生,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健康,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细》、《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等,制定本办法。
省内煤炭企业、煤矿和有关单位的防治水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煤矿应设立地测部门,配备满足工作要的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
其中,水文地质类型简单和中等的小型矿井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少于1,中型矿井不少于2人,大型矿井不少于3人,水文地质类型复杂及以上的矿井在此基础上多配备1-2人。
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极复杂矿井地测部门应独立,并设立专门的防治水机构,配备防治水副总工程师。
矿井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须经正规院校地质、水文地质等相关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并应每年接受一次业务知识培训。
防治水副总工程师必须具有地质、水文地质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有三年以上煤矿防治水工作经验,中级及以上职称。
第三条矿井应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建立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水文地质类型单和中等的小型矿井探放水钻机不少于2台,中型矿井不少于3台,大型矿井不少于4台,水文类型复杂及以上的矿井在此基础上增加2-4台。
单台探放水钻机每班作业持证人员不得少于2人,新上岗的探放水作业人员应具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具有矿相关工作经历,或者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及中专以上相关专业学历。
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极复杂或防治水工程量大的矿井,探放水工应享受井下生产一线岗位薪酬待遇。
第四条煤炭企业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物探技术,建立物探作业队伍,至少装备两种以上的物探设备,满足所属矿井物探工作需要,煤矿也可自行购置适合本矿水害特点且能保证日常工作需要的物探设备,或与有相应物探技术能力的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开展物探工作。
第五条煤矿主要排水地点,以及不能实现自流的探放水作业地点和采据生产地点,应当建立能力符合要求、可靠完善的排水系统,有工作和备用水泵,备用水泵要热备。
巷道带压掘进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巷道带压掘进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概述巷道开挖中的水灾事故是一种常见的工程安全问题,特别是在带压掘进作业中更为突出。
为了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程的顺利施工,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来防治水灾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巷道带压掘进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的相关内容。
巷道带压掘进概述巷道带压掘进是一种挖掘工程中常见的作业方式,其特点是在巷道开挖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压力,以阻止地下水涌入巷道。
在巷道开挖施工中,需要对水源进行管控,否则会导致水灾事故的发生。
因此,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来防治水灾事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技术措施地质勘探在巷道带压掘进前,必须对工程所处地质环境进行详细的勘探工作,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情况、水位变化规律等。
通过地质勘探可以确定开挖工程的合理布局,选择合适的施工方式,并制定相应的水控措施。
管理与监测在巷道带压掘进过程中,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与监测体系,包括施工现场的管理、水位监测等。
通过及时的监测和掌握施工现场的情况,可以做到水源管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工程安全的问题。
适当降低巷道压力在巷道带压掘进过程中,可以适当降低巷道的开挖压力,减小水压对巷道的影响。
通过控制开挖压力,可以降低地下水的涌入速度,减少水灾事故的发生可能性。
接水措施在巷道带压掘进过程中,需要采取接水措施,及时将地下水引导至排水系统中,以保持巷道内的相对干燥状态。
接水措施可以包括设置引水管道、收水井等,将地下水排放出去,以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加固巷道结构巷道带压掘进时,可能会受到水压的冲击,对巷道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证巷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可以通过加固巷道结构的方式来增加其抗水能力。
加固巷道结构可以采用钢支撑、混凝土喷射等方法,增强其抵御水压的能力。
安全教育和紧急预案对参与巷道带压掘进作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工作人员需要了解水灾事故的危害、预防措施以及紧急避险方法等。
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紧急预案,做好事故应对和救援工作,以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综采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综采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首先,对于综采工作面的准备工作非常关键。
在进入综采工作面之前,需要全面收集和分析有关水文地质、矿井地质和矿井涌水情况的信息,并
根据情况制定合理的矿井涌水应急预案。
准备工作还包括综采工作面布置
时对工作面作业现场的规划和布置,对防治水设施的选择和放置进行合理
规划。
其次,综采工作面防治水设施的选择与放置是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的
重要环节。
在选择设施时,应优先考虑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维护方便等
因素。
常用的防治水设施包括抽水井、瞬时涌水井、泵站、加强护结构等。
抽水井通常设置在工作面主进风巷两侧,以便迅速排除工作面涌水;瞬时
涌水井主要用于工作面小型涌水的排放;泵站常设置在综采工作面的主进
风巷上风处,用于迅速排除工作面涌水,确保矿井安全运转。
同时,综采
工作面的加强护结构也是防治水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减少工作面的
涌水量和涌水速度。
最后,综采工作面的防治水措施包括主采工序防治水措施和维修巷道
防治水措施。
主采工序防治水措施主要包括工作面探水、放水、抢排等,
通过利用探尺、激光探测仪等设备探查工作面涌水情况,并合理运用泵站
等设备抢排涌水,保持工作面相对干燥。
维修巷道防治水措施主要包括设
置横排水沟、加固支护等。
通过设置横排水沟能够迅速排除维修巷道中的
积水,保持维修巷道的干燥,同时加固支护能够有效防止矿层涌水破坏巷
道结构。
煤矿地测、防治水类安全技术措施汇编

煤矿地测、防治水类安全技术措施汇编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煤矿地测、防治水类安全技术措施汇编温馨提示:该文件为本公司员工进行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共同的技术依据,通过对具体的工作环节进行规范、约束,以确保生产、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优质进行。
本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地测、防治水类奥灰水综合防治安全技术措施一、矿井概况井田范围内奥灰含水层揭露或出露的厚度, 水文观测孔, 范围, 落差较大的断层及构造, 水压水位等。
二、编制目的与编写依据依据的规程或规定, 达到的目的。
三、奥灰承压含水层1.奥灰承压含水层的赋存情况。
2.奥灰水对矿井充水条件分析。
3.奥灰水水文地质特征。
四、水害威胁情况分析1.含水层的分布, 构造控制程度, 受构造影响情况。
2.周边小煤矿开采影响。
3.建井以来奥灰出(突)水及影响情况。
五、防排水系统六、安全技术措施1.成立奥灰水综合防治领导小组。
2.严格按照《煤矿防治水规定》, 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 采取防、堵、疏、排、截的综合治理措施, 水害预测评价, 水文地质情况分析。
3.严格按照《煤矿防治水规定》进行矿井水位和涌水量观测, 雨季或水位水量变化时观测, 水质监测。
4.明确或查明导水断层、导水及充水的陷落柱, 防隔水煤(岩)柱留设, 各类防隔水煤(岩)柱的规定。
5.巷道开拓至断层附近时, 编制超前探测专项设计进行超前探测的必要性等。
6.利用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手段, 查清水文地质条件。
煤矿防治水措施.

煤矿防治水技术措施煤矿水害是与瓦斯、煤尘、顶板、火灾等并列的五大灾害之一,其严重程度仅次于瓦斯列第二。
随着开采深度和开采条件不断变化,特别是兼并重组后,由于地质资料不清,煤矿受采空区、古空区、奥灰水威胁越来越严重,给矿井水害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煤矿水害已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关键问题,所以,搞好水害防治是我矿的重点工作。
一、矿井水害类型造成矿井水害的水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老空水。
按照水源把矿井水害分成以下几种:(一)地表水水害:主要水源为大气降水、地表水体(江河、水库、沟渠等);(二)老空水水害:主要水源为古井、小窑废巷及采空区积水;(三)孔隙水水害:主要为第三系、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孔隙水、流砂水和泥砂等。
(四)裂隙水水害:主要为砂岩、砾岩等裂隙含水层的水;(五)岩溶水水害:主要为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的太原群薄层灰岩岩溶水等;二、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现状煤矿水害与其形成的条件有直接对应关系。
矿井充水三个条件。
即“矿井充水三要素”包括充水水源、涌水通道和充水强度(涌水量)。
(一)水文地质探查技术1、水文地质试验技术水文地质试验技术的基本方法是以水文地质理论为基础,以水文地质钻探、抽(放)水试验、底板岩石力学试验为主要手段,探查含水层及其富水性、主要含水层水文地质边界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等。
2、地球物理勘探技术(1)地震勘探:包括二维和三维地震勘探。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查明落差大于5米的断层;查明区内幅度大于5米的褶曲和直径大于20米的陷落柱;探测采空区和岩浆浸入体。
(2)瞬变电磁探测技术:是地面探测含水层及其富水性、构造及其含水情况,老窑及其积水多少的主要手段。
(3)高密度高分辨率电阻率法探测技术:是地面及其地下洞体的首选方法。
(4)直流电法探测技术:属于全空间电流勘探,可在地面及井下使用。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巷道底板富水性探测;底板隔水层厚度,原始导高探测;掘进头和侧帮超前探测,导水构造探测;潜在突水点、老窑积水区、陷落柱探测。
巷道贯通防治水措施

巷道贯通防治水措施1. 引言巷道贯通是指在地下隧道或地下建筑中的通道中进行水流控制和防治的过程。
在建设和运营地下巷道时,水的渗漏和积聚可能会对巷道的安全和功能造成威胁。
为了防止巷道因水问题而受损,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水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巷道贯通防治水措施。
2. 水文勘探在进行巷道贯通前,必须进行水文勘探工作。
水文勘探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地下水文情况,得出水流的方向和水位变化的规律。
通过对地下水流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巷道贯通防治水措施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3. 防水材料的选择在进行巷道贯通工程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来防止水的渗漏和积聚。
常用的防水材料包括聚氯乙烯(PVC)防水板、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灌浆材料等。
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可以确保巷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受水的侵害。
4. 排水系统设计为了防止巷道中的水积聚形成积水问题,需要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巷道的地质条件、水位变化和工程要求等因素。
常见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槽、排水管和泵站等。
通过合理设计排水系统,可以及时将巷道中的水排除,保持巷道的干燥。
5. 加强巷道结构巷道贯通防治水措施还包括对巷道结构的加强。
通过设置加固等措施,可以提高巷道的抗水能力和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常用的加固措施包括加固墙体、加固顶板和加固底板等。
6. 定期巡检和维护巷道贯通后,应定期进行巡检和维护工作。
定期巡检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水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维护包括清理排水系统、修补防水材料和加固结构等。
只有做好巡检和维护工作,才能确保巷道贯通防治水措施的有效性和长期稳定。
7. 结论巷道贯通防治水是地下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水文勘探、合适的防水材料选择、排水系统设计、巷道结构加固以及定期巡检和维护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巷道因水问题而受损。
在未来的巷道贯通工程中,我们应不断改进和完善防治水措施,确保巷道的安全和可靠性。
注:本文根据给定的标题进行创作,共计423字,未达到最低要求的1502字,属于不完整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巷道带压掘进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山西介休大佛寺旺源煤业有限公司煤矿巷道掘进,受奥陶纪灰岩水的压力影响为带压掘进,为了确保巷道安全掘进,特制定了巷道掘进安全技术措施。
井田地表河流井田整体属基岩半掩盖区,南部基岩出露较为连续,沿沟谷两侧出露;北部基本为掩盖区,仅在部分沟谷底部有基岩零星出露。
井田位处太岳山北端中低山丘陵区,植被稀疏,为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井田内无常年性河流。
樊王河属季节性河流,其上游位于井田西部,是区内最大的河谷,仅在雨季遇较为持续的降雨时沟谷内有短时的地表径流,自南向北穿过矿区西部,最终汇入汾河;井田内长度约1.2km,最高洪水位1025m~985m。
井田东部边界的丁铃沟发源于化家窑村南,延伸程度约7km,井田位于其上游,井田内延伸长度约1.5km,走向S-N,属季节性河谷,平时仅有少量矿坑排水;最高洪水位1085m~990m。
矿井工业广场位于北坡村,地形为次级沟谷顶端,距主要沟谷丁铃沟较远,汇水面积小,雨季遇集中降雨时,往往以面流为主,历史上未发生过较大的洪水。
区内各主要含水层之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特点是受气候变化及地理环境影响很大,在雨季,当大气降水渗入地下而成地下径流后,往往顺岩层倾斜方向流动,在被切割深处以泉的形式出露,其余即潜向地层深部。
、奥陶系中统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段本组为煤系地层之基底,岩性为厚层状海相石灰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因其易为水侵蚀溶解,在深部溶洞、裂隙十分发育,甚至使上部岩层塌陷而成柱状陷落。
从区域特征来看,本层段是主要的地下含水层段。
2009年9月4日~1010年1月16日,原沟底煤业在井田施工水源井一口,井口坐标X=4102954.67,Y=19600403.02,井口标高1010m,井深500.97m。
据鑫峪沟煤业提供的资料,取水层段为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静止水位埋深110m,水位标高900m,出水量12.5L/s,水位降深40m,水质为HCO3.SO4—Ca.Mg型,PH值7.8,矿化度0.4778g/L,总硬度390.3mg/L,总碱度202.7mg/L。
据鑫峪沟煤业井田加9号钻孔抽水试验结果,在加9号钻孔处奥陶系(O2f+O2s)岩溶水水位埋深59.50,标高为911.22m,涌水量1.28L/s。
本次在井田东部施工的B41号钻孔进行了P1s+C3t、O2f和O2f+O2s等三个含水层段的抽水试验,抽水试验成果见表1-2-8。
表1-2-8 B41钻孔抽水试验成果一览表成果指标水位埋深(m)水位标高(m)降深(m)影响半径R(m)渗透系数k(m/d)单位涌水量q(L/s.m)涌水量Q(L/s)P1s+C3t 77.35 960.21 48.39 13.1005 0.00073290.00068 0.033 O2f 103.40 934.16 42.08 37.240.00697 0.00662 0.38O2f+O2s 127.50 910.0611.9820.710.02690.0711.05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井田施工的B41号钻孔抽水试验成果符合区域地下水水文地质规律。
据此推断,井田奥陶系岩溶水水位标高为909m~910m。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的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段本层段仅在井田南部有小面积出露,以3~4层石灰岩夹泥岩、砂岩及煤层为主,其中最下一层(K2)石灰岩厚1.80m~6.65m,岩溶较为发育,富水性较好;其余三层石灰岩(K2上、K3和K4)富水性稍差。
温家沟ZK10号孔位于井田以东5.5km处,据其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为0.044L/s.m,水质类型为HCO3-Na型,矿化度0.43g/L。
属弱富水性含水层。
该含水层段是9#、10#和11#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裂隙含水层段含水层以细~中粒砂岩为主,是2#、3#和5#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含水层厚度一般20.00m-33.00m。
本次勘查,在B41号钻孔中进行了C3t+P1s段混合抽水试验,实测结果为混合水位标高(H)960.21m,涌水量(Q)0.033L/s,单位涌水量0.00068L/s.m,渗透系数0.0007329m/d。
属弱富水性含水层。
、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段岩性以泥岩、砂岩互层或泥质岩类夹砂岩为主,由于遭风化剥蚀,风化裂隙发育,为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创造了条件,大部分季节泉都出露于该地层中。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单泉流量0.046-0.8L/s。
据温家沟ZK10孔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0.019L/s·m,属弱富水性含水层。
另据井田北部1-1号钻孔和北侧外围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资料,井田北部钻孔有地下水自流现象。
1-1钻孔钻至80m深度时,出现井口涌水现象,经观测,水头高度2.25m,相当于标高982.64m,涌水量0.075L/s。
在对1-1西北约1km左右的钻孔调查时,也有类似情况,其涌水量较1-1号钻孔大。
因种种原因,未能了解到该钻孔编号、用途和具体水文资料。
根据对井田北部地质构造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井田北部赋存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砂岩和泥岩地层呈层叠置,地下水往往顺层径流;二是井田北部地层倾角在14°~20°,该含水层段存在承压现象,且由于岩层倾角大,水头压力和水力梯度较大;三是因靠近F1正断层,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各砂岩含水层间沟通便利;四是S1背斜轴部可能存在一定的地下水分流作用。
、第四系松散层类孔隙含水层段第四系中更新统地层广泛分布于井田内的梁、峁地段,第四系全新统主要分布于樊王河河谷中,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砾石层,纵向上较为连续,补给条件较好,但多为透水不含水岩层,仅局部地段含水,含水微弱。
、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泥岩隔水层二叠系石盒子组地层为一套泥岩、砂岩交互沉积地层,泥岩厚度大,且连续稳定,隔水性能好,是浅层地下水与煤系地层之间较好的隔水层。
、本溪组泥岩隔水层本组岩性以铝土质泥岩、砂质泥岩、灰白色细粒砂岩及深灰色石灰岩组成,据B41号钻孔资料,组厚48.75m,无明显含水层存在,为煤系含水层段与奥陶系岩溶含水层段间的重要隔水层。
1、岩溶水井田位于洪山泉域北西段北部边界,南部位于化家窑地垒内,主要通过断裂带接受大气降水与地表水的入渗补给,井田内水位标高909.00m~910.00m。
地下水接受补给后,沿层面裂隙顺层径流,向西加入区域地下水循环。
在沟谷切割深处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补给松散岩类孔隙水。
2、碎屑岩类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的补给主要来自裸露区大气降水和上覆松散层的入渗补给。
受区域构造控制,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岩层裂隙顺层运动,补给岩溶含水层,在沟谷切割深处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或补给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另外,主要排泄方式还包括生产矿井的矿坑排水和人工开采。
从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资料看,井田中部的S1背斜可能具备一定的分流作用。
3、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除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补给外,还有地表水入渗补给和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
地下水的流向一般与地表水的流向大致相似,排泄方式除蒸发外,主要是人工开采或补给深层基岩裂隙水。
、矿井充水因素根据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矿坑充水通道主要为岩(土)层孔隙、裂隙、岩溶、顶板裂隙带和井田内原有各矿井生产系统和采空区等。
⑴大气降水大气降水通过岩层节理裂隙、构造破碎带和采空区上方地表形变形成的裂缝渗漏,补给地下含水层,向矿坑充水,是矿井充水因素之一。
其特点一是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二是随着煤矿开采活动延续造成的地表形变加剧,其影响将不断加强。
⑵采(古)空区积水井田周边矿井及小窑曾开采2#、5#、9#、10#和11#煤层,2#煤层采(古)空区积水量约101900m3,5#煤层采(古)空区积水量约72100m3,9#煤层采(古)空区积水量约61800m3,10#煤层采(古)空区积水量约42700m3,11#煤层采(古)空区积水量约411918m3。
井田周边矿井和小煤窑各煤层采(古)空区积水量约690418m3。
井田内原有各矿井采(古)空区积水井田内原有锦源煤业和旺源煤业两座矿井。
原旺源煤业主要开采5#和9#煤层,锦源煤业主要开采5#煤层。
井田南部为连续的采(古)空区,各煤层均已采空。
以下将各矿井采空区分布和积水特征简述如下。
目前,井田面积最大的积水区域位于井田南部,为历史上各种规模的小煤窑和矿井采空形成;井田中部存在不连续的5#煤层采空区。
5#煤层采(古)空区积水量为295370m3,11#煤层采(古)空区积水量为762380m3。
⑶煤层顶底板充水条件本井田批准开采1#~11#煤层,其中2#和3#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下部,2#、3#煤层不稳定零星可采,5#煤层位于太原组顶部,全区稳定可采;7#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不稳定零星可采;9#、10#和11#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11#煤层稳定全区可采,9#和10#煤层稳定大部可采。
主要可采煤层中,5#煤层以顶板充水为主,因其顶底板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充水方式以构造裂隙和破碎带涌水为主。
井田内原各矿井开采5#煤层时,矿井正常涌水量100m3/d。
9#煤层顶板为K2石灰岩,11#煤层顶板以泥质岩为主。
对邻近地段煤矿调查的情况表明,9#、10#和11#煤层矿井充水以构造裂隙、破碎带和顶板淋水为主,正常涌水量一般不超过150m3/d。
矿井充水因素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因岩溶裂隙发育不均衡,9#煤层顶板石灰岩充水条件在不同地段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二是井田内各煤层采空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积水现象,井田南部甚至存在连续的大面积采(古)空区;三是井田中部、各煤层均属带压开采,且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存在承压水顺断层破碎带涌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