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地区地热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地热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热可行性研究报告1. 引言地热能是一种有效利用地球内部热能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
本报告致力于对地热能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未来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地热能开发的可行性,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为相关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方法3.1 数据收集和整理:收集国内外地热开发和利用的相关文献、调研报告及实地考察数据; 3.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综合研究最新的地热开发技术; 3.3 可行性评估: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地热能开发的技术、经济和环境可行性进行评估。
4. 技术可行性评估地热能开发的技术可行性评估主要考察地热资源的开发潜力和技术难度。
通过分析地热资源分布、温度梯度、储量及可开采程度等数据,确定开发的可行性。
此外,还需评估地热能利用技术的可行性,包括地热发电技术、地热供暖技术和地热热泵技术等。
5. 经济可行性评估经济可行性评估是对地热能的开发成本和收益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分析开发投资、运营成本、电价、补贴政策等因素,考虑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同时,还需评估地热能开发与传统能源的投资收益比较,分析地热能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6. 环境可行性评估环境可行性评估是对地热能开发对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
通过分析地热能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热与二氧化碳排放等环境指标,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需考察地热开发对水资源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
7.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技术、经济和环境可行性评估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技术可行性:地热资源分布广泛,能够满足能源开发需求。
地热发电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还需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 经济可行性:地热能开发需要一定的投资,但在长期运营中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
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的不断提高,地热能的经济可行性将进一步增强。
- 环境可行性:地热能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开发过程中需重视对水资源和地质构造的保护,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
地热资源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热资源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地热资源是指地球内部储存的能量,通常以热矿泉、温泉、地热岩等形式存在。
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地热资源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对地热资源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旨在为地热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可行性分析。
二、地热资源现状分析1. 地热资源分布情况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地热带和地热活跃区,如环太平洋地热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等地区。
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地热资源分散分布在一些地区。
2.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目前,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国家级地热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冰岛、美国、意大利等。
这些国家通过地热发电、供暖和温室农业等方式充分利用地热资源。
三、地热资源可行性分析1. 地热资源储量分析地热资源的储量是评价其可行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地热资源储量的分析,可以确定其开发利用的潜力和可行性。
2. 地热资源开发成本分析地热资源的开发成本包括勘探、开采、输送等多个环节,需要对这些环节的成本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地热资源的开发成本是否可行。
3. 地热资源环境影响评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以确定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否可接受。
四、地热资源可行性研究案例分析以冰岛为例,该国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近70%的能源来自地热。
冰岛通过地热发电、供暖和温室农业等方式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五、地热资源可行性研究对策1. 加大对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投入,提高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2. 加强地热资源的环境保护,减少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3. 推动地热发电、供暖和温室农业等方式的发展,促进地热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六、结论地热资源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可再生能源。
加大对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投入,加强地热资源的环境保护,促进地热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是有效提高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关键。
地热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热可行性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报告旨在对地热能在特定区域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在当地能源供应中的潜在价值。
2. 区域地理特征本次研究选取某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地区年平均气温为X°C,地下水温度约为X°C,地热梯度平均为X°C/km。
3. 地热资源评估为评估地热资源的可利用性,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地质勘探、地热梯度测量和地热能量计算等。
通过对地下温度、地层结构和地下水运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了该地区地热资源量约为XMW。
4. 地热能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利用可以通过地热供暖、地热发电和地热热泵等方式实现。
根据地区特点和可利用的地热资源条件,我们建议在该地区采用地热供暖和地热发电技术,以最大程度利用地热能资源。
4.1 地热供暖地热供暖是一种高效、环保的供暖方式,适用于寒冷地区。
该技术利用地下的稳定温度来进行供暖,能有效降低供暖成本。
我们建议在该地区建设地热供暖系统,并针对不同类型建筑进行供热网络规划,以实现能源的最优利用。
4.2 地热发电地热发电是一种利用地热能源进行电力生成的技术。
该技术通过地下热水或蒸汽驱动涡轮机,进而产生电力。
在该地区地热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建设地热发电厂,以满足当地的电力需求,并将多余的电力输送到周边地区供应。
5. 可行性分析在进行地热能利用前,我们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估,以确定地热能在当地的可行性。
5.1 社会因素地热供暖和地热发电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室内舒适度,还能减少对传统燃煤能源的依赖,改善环境质量。
这对于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5.2 经济因素地热能的利用需要一定的投资成本,包括地热设备、管网建设和发电厂建设等。
我们通过经济效益分析发现,地热能在长期运营中具有良好的回报率,且能够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地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地热能是指地球内部热能的一种利用方式,是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地热能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能源资源备受关注。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特别是西部地区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因此,对地热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本次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对地热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地质勘探、技术经济可行性、环境影响等方面,为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热资源概况地球内部的热能主要来源于地球自身的热量和来自太阳的热能。
地热能主要分为高温地热资源和低温地热资源两种。
我国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喜马拉雅造山带、秦岭-大巴山造山带等地区地热资源丰富。
四、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地热发电主要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方式。
直接利用主要是利用高温地热资源,通过热井或者间歇泉进行发电;而间接利用主要是利用低温地热资源,通过地热热泵或者有机朗肯循环等技术进行发电。
五、市场需求分析地热发电具有清洁、可持续和稳定的优势,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能源政策导向。
同时,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清洁能源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地热发电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六、经济效益分析地热发电项目的投资主要包括地质勘探、设备投资、运营成本等多方面。
通过成本估算和收益预测,可以进行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动态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指标。
七、社会影响评估地热发电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就业机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多方面。
需要对项目的社会影响进行充分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社会风险管理措施。
八、环境影响评价地热发电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地热资源的开采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等的影响,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
需要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
九、可行性分析通过对地热资源、技术路线、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最终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估,提出项目的可研结论并提出建设意见。
盐源县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盐源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投资分析/实施方案报告说明—盐源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青藏高原东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2’09″-102°03’44″,北纬27°06’31-28°16’31″。
全县东西长约133.6公里,南北宽约129.4公里,总面积8398.6平方公里。
截至2019年6月,盐源县辖34个乡(镇),共247个村、5个社区,1857个村民小组、42个居民小组,总人口约为35.6万人,有彝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等21种民族居住。
2017年,盐源县地区生产总值813003万元,总量全州排名第五位,同比增长6.2%,增速全州排名第九位。
2020年2月18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盐源县退出贫困县。
MEMS传感器即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在微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瞩目的重大科技领域之一。
它涉及电子、机械、材料、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种学科与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xx项目计划总投资17276.6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3589.2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66%;流动资金3687.4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34%。
达产年营业收入25982.00万元,总成本费用19875.55万元,税金及附加306.91万元,利润总额6106.45万元,利税总额7255.63万元,税后净利润4579.84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675.79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5.35%,投资利税率42.00%,投资回报率26.51%,全部投资回收期5.27年,提供就业职位570个。
目录第一章概论第二章项目建设单位第三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第四章产品规划分析第五章项目建设地方案第六章工程设计第七章工艺技术分析第八章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第九章安全保护第十章项目风险说明第十一章项目节能方案第十二章实施计划第十三章项目投资规划第十四章盈利能力分析第十五章结论第十六章项目招投标方案第一章概论一、项目提出的理由MEMS传感器指可批量制作的,将微型传感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集成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即利用传统的半导体等材料,用微纳加工技术在芯片上制造微型机械,并将其与对应的ASIC芯片集成为一个整体。
地热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地热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一、研究背景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当前能源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旨在对地热资源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为地热能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的1. 分析目标地区的地热资源储量和分布情况。
2. 探究地热资源的开采利用技术和经济性。
3. 分析地热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提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建议。
三、研究方法1. 采集目标地区的地质地貌数据,确定地热资源的分布情况。
2. 分析地热资源的温度、深度、产热量等关键参数。
3. 对地热开采利用技术进行研究和评估。
4. 进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效益分析。
5. 结合环境、社会等因素,综合评估地热能的可行性。
四、研究内容1. 目标地区地热资源的储量和分布情况调查报告。
2. 地热资源开采利用技术分析及评估报告。
3. 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成本效益分析报告。
4.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社会效益评估报告。
5.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可行性建议报告。
五、研究成果1. 查明目标地区地热资源的储量和分布情况。
2. 提出地热资源开采利用的技术方案和经济评估报告。
3. 分析地热资源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4. 探究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和发展前景。
六、研究结论地热资源在目标地区具有丰富的储备量和广泛的分布区域。
通过科学合理的开采利用技术,地热能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对环境和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七、研究建议1. 加大地热能的研究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和方法改进。
2. 完善地热能的政策扶持和产业引导,促进地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3. 健全地热能的市场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对地热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八、参考文献1. 林志南,刘明. 地热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J]. 地质, 2007, 16(3):115-122.2. 刘赞.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M].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0.3. 李静. 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指南[M]. 北京:煤矿出版社, 2015.以上为地热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模板,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盐源县可行性研究报告公示

盐源县可行性研究报告公示一、引言盐源县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中部,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挑战。
为了探讨盐源县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盐源县可行性研究的调查和分析。
本报告旨在公示我们的研究结果,为盐源县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二、盐源县的现状分析1. 自然资源盐源县地处高原山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水资源可用于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矿产资源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2. 经济发展目前盐源县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主,畜牧业也比较发达。
但传统农业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3. 旅游业盐源县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藏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
三、可行性研究结果1. 发展林业和木材加工产业考虑到盐源县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业和木材加工产业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可以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木材加工的附加值,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 发展特色农业盐源县可以发展一些特色农业,如有机农业、高山蔬菜种植等,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同时,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
3. 加强旅游业发展为了提升盐源县的旅游业竞争力,可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推出更多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
同时,可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游客。
四、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盐源县具有发展林业、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潜力和优势。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议盐源县政府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共同努力,相信盐源县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地热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热可行性研究报告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一直备受关注。
在这篇报告中,将对地热能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在能源领域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1. 概述地热能是指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包括地下水、岩石和岩浆所蕴含的热量。
利用地热能可以产生热水、蒸汽和热能,用于供暖、发电和工业用途。
2. 资源分布地热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大部分地热资源集中在地球的火山地区和地壳活动的地区,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热点地区。
此外,一些深层热水资源的利用也具有广阔的潜力。
3. 利用方式地热能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是利用地热水进行供暖,通过地热泵将地下热能传递到建筑物或工业领域,提供热能。
此外,地热能也可以通过地热发电厂进行发电,利用地下的高温岩浆或热水产生蒸汽驱动涡轮机,从而产生电力。
4. 可行性分析在进行地热能的可行性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地热资源量和温度:地热资源量越丰富、温度越高,地热能的利用效率越高;- 地质条件:地热资源的开发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例如地下热水或岩浆的存在;- 环境影响:地热能利用相对环境友好,但地热开采和运输中会产生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破坏,需要综合考虑;- 经济性:地热能的开采和利用成本较高,需要进行经济性分析,包括投资回报率和成本效益等。
5. 发展前景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和清洁的能源形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它不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具有稳定的供应特点。
随着环境保护和碳排放控制的日益重要,人们对地热能的需求将会增加。
此外,地热能在农业、温室和温泉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6. 挑战和建议虽然地热能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技术相对复杂和昂贵。
其次,地热能的利用面临着许可和监管问题,需要政府支持和相关政策的制定。
在推动地热能发展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对地热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掌握资源分布和利用潜力;- 支持地热能的技术研发,提高开采和利用效率;-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促进地热能产业的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推动地热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地 质学 报
V 10N . Sp 00 o. o e ,2 1 3 3
四川省 盐源县 泸沽湖地 区地热 开发 的可行性研究
高 健 ,石昱祯 ,廖先远 ,蔡 惠蓉
(四川 省核 工业地质调查 院,成都 6 0 6 1 0 1)
摘要 :在对 泸沽湖地质构造 、水文地质特征、地 热异 常、已有温泉分布及成 因分析基础上 ,重点研究 了寻 找地热 的可行性 ,初 步认 为泸沽湖具有较 完善的热 源、热储 和盖层条件 ,通过钻探 有可能探 获地 下热矿水 。因 此 ,研 究区有进一步深入勘 查的价值 和意义。 关键字 :地热 ;开发 ;可行性分析 ;泸沽湖 中 图 分 类 号 :P 4 . 61 5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9 5( 0 0) 3 0 9 — 4 06 09 2 1 0 — 2 1 0
1 区域岩浆 活动 _ 3 区内岩浆岩主要为广泛分布的玄武岩 :早二叠世西飘落期喷出的由火山角砾岩夹致密状玄武岩及透 镜 状灰 岩组成 ;晚二叠 世杨 家 坪期 、黑泥 哨期 喷 出的为灰 绿 色致 密块状 玄武 岩 夹玄 武质 火 山角砾 岩 ,少 许 气孔状 玄武岩 。
2 泸沽湖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1 泸沽湖 区域地质构造条件
泸 沽湖在 大地 构造 上位 于 扬 子准地 台 (I) 源一 丽江 盐 台缘 坳 陷 (Ⅱ )永 宁一奉 科营
盘 台 凹 (n o永 宁北 西侧 的 I 安家 村深 断裂及 北东 侧 的大坝 深断 裂为 甘孜褶 皱 系和扬 子准
地 台的分界 线 ,这里 地质构 造 非常 复杂 , 山川地 势雄 伟壮 观 。 永 宁一 奉 科 营 盘 台 凹是 一 个 以三叠系 为主 的坳 陷 区 , 内 区
21 .. 1含水 层
1 第 四系松 散孔 隙含 水层 。为 全新统 冲积 、冲洪积 、冲湖积 、残坡 积 、冰碛 层与更 新统 冰碛层 ,主 ) 要分 布于永 宁 、泸沽 湖 的河 、湖岸 周 围 。泉水 流量 一般 01 /,最 大 1 3Ls . ~1 s L . /;地 下水埋 深约 l 3 m。
构 造线 有近 东西 、 近南 北 、 东 、 北
北 西 向四组 。褶 皱形 态各异 ,泸 沽 湖 附近 表 现 为 向南 凸 出 的 弧
形 构造 。 11褶皱 构造 . 泸沽湖背斜( ) 2 ,轴 向北 7 东 ,被北 西 向的永 宁断裂 和红
崖子 断裂错 移 而成三 段 。背斜 核部 由奥 陶系砂 页岩 组成 ,翼 部为下 二叠 统西 漂落组 和上 二
地热 资源作 为一 种 自然补 给能再 生 的绿色新 能 源 ,具 有热 、矿 、水 “ 位一体 ” 的特点 。我 国地热 三 资源 潜力 巨大 ,开发 和利 用地热 资 源 ,其 经济 意义 不可估 量 。从泸 沽湖所 处 的大地 构造 位置 ,区内的地 质构 造 、水 文地 质特 征 ,及 已发 现 的地热 异常 、泉 、温泉 分 布特点 ,通 过地 质调查 、物 探 、钻 探工 作 , 在泸 沽湖周 边找 到水量 丰 富 、温 度适 中的优质热 矿水 可能 性较 大 。
… _ Ll | T :●● 嚏 一 t …
■_ _
i_ _
■
… ~' Nhomakorabea…
叠 杨家 坪组 地层 。背斜 轴部 从
泸 沽 湖 湖 心 岛 通 过 , 轴 长 1K 3 m,北西 翼倾 角 3 。 ,南 6
…
哺^…
…
一
…
岫
一
抽 ‘
~
t
…
…
t
…
^
…
‘
一
一
,・ :
四川省 盐源 县泸沽 湖地 区地 热开发 的可行 性研 究 马尾罗 向斜 ( 8) 2 、丁家 湾子背 斜 ( 9) 2 、直普 向斜 ( 0) 系列短 轴褶 曲 ,呈北 东 向并 列展 布 ,均 3 为
位于泸沽湖背斜南东翼。 1 断裂构 造 . 2 1 安家村深断裂 ( 5 : ) 2 )始于类路拉达沟, 向南西过安家村 , 增沟药场尔后转 向北西 , 全长约 15 m, 0K 增 沟药 场 以东 ,呈北 东走 向 ,其西呈 北西走 向 ,构成 向南 突 出的深大弧 形 断裂 。 2)永宁 断裂 ( 3 :走 向北 西 ,为左旋 平移 断裂 ,发生 于喜 山期 ,使下第 三 系宁蒗组 变成 南北 向延 6) 伸。 3)温泉 断裂 ( 4 :走 向30 ,长度 1k 6) 3。 0 m。沿断裂 带有 温泉 出露 。 4) 所一 四方 坪子 断裂 ( 6) 向30 ,长 度2 . i。倾 向北东 ,倾角 5。 ~8 。 ,为平 移—逆 前 6 ,走 0。 35n k O 0 断 层 ,岩 石破 碎 ,地 形差 异 明显 ,东 盘 向北 西平 移 。 5) 家 断裂 ( 3 , 向30 , 度 1k 八 7 )走 3。 长 5 m,为平移一 逆 断裂 ,岩石破 碎 , 理发 育 ,东盘 向东平移 。 节
2 碎屑岩孔隙裂隙含水层。为水量 中等的含水层 ( ) ) 组 ,区内属于该类含水层 ( ) 组 的有三叠统系 下统腊 美组 ( 。) 下水化 学类 型为 HC ,C 、H O一 a・ g型 。 T ,地 O一 a C C M 3 碳 酸盐 岩含水 层 。为水 量 中等 的含 水层 ( ) 于该类 含水层 的有 二叠 系下 统 ( 。、三叠系 中 ) 组 ,属 P) 统北衙 组第 二段 ( 2 ) 三 段 ( 23。岩 溶大 泉流量 1 T 、第 TJ) 6 0~10Us 0 ,径 流模数 3~6Ls・ m 。地下水 / k 化 学类 型为 HC ,C Mg C ,C 型 ,矿化 度 01 —02 gL O 一 a・ 、H O一 a .5 . /。 3 21 .. 2隔水层 区内隔水 层为 二叠 系西飘 落组 ( ) Px 玄武 岩 、 家坪组 ( 2 致密 状玄 武岩及 二叠 系黑 泥哨组 ( : 杨 Py) Ph) 浅黄 色泥岩 、青灰 色泥质 粉砂 岩及粉 砂岩 隔水层 。 22地 下水 的补 、径 、排条件 . 区域 内地 下水 以大气 降水补 给为 主 ,局 部受 地表水 补给 ,其补 给 、径流 、排 泄严格 受地形 地貌 、构 造 、岩性等诸多条件限制。研究 区接受大气降水和降雪补给 ,接受大气补给后 ,部分由冲积扇后缘向前 缘 以孔 隙潜水形 式运 移 ,在 地形 切割 强烈 ,沟谷发 育地 区 ,地 下水 多 以散流形 式 汇人沟谷 。在碳 酸盐 地 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 ,部分垂直入渗 ,沿岩溶层接触带 、盆地边缘等运移 ,被沟谷切穿 ,以泉形式
…
…
_
~
一
…
一
一
:
i 一
/ ~ /
翼倾 角 4 。 , O 为一 不对称 长轴
背斜。
收稿 日期 :2 0— l 3 09 1 一 0
● ‘
8
{
- 城
图 1 区域构造图
作 者简 介 :高健 ( 98 ) 1 7 一 ,男 ,四川 邛崃人 ,工程 师 ,从 事水 文地 质研 究 2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