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文中的李冰石犀
岑参《石犀》作品赏析

岑参《石犀》作品赏析 《石犀》作品介绍 《石犀》的作者是岑参,被选入《全唐诗 》的第 198 卷。
《石犀》原文 石犀 作者:唐·岑参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石犀》注释 ①居成都时作。
②荡潏:摇动涌起貌。
③李太守:李冰。
秦昭王时为蜀郡太守。
(汉书·沟洫志》:“蜀守李冰凿离 堆,避沫水(今大渡河)之害,穿二江成都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 飨其利。
” ④伯禹:即治水的大禹。
《石犀》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 (约 715 年—770 年)唐代诗人。
南阳(今属河南)人。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 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 有雄心壮志。
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 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 客死成都旅舍。
其诗题材广泛,长于七言歌行。
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 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岑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 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 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有《岑嘉州集》。
《石犀》繁体对照 卷 198_79 石犀岑參 江水初蕩潏,蜀人幾為魚。
向無爾石犀,安得有邑居。
1/5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2/53/54/55/5。
李冰治水原文翻译

李冰治水原文翻译李冰到了四川之后,便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他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与地势。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冰治水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李冰治水原文】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
双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旱则引水浸润,雨泽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李冰治水翻译】于是李冰让人堵住江水并修筑了分水堤,让分水堤穿过郫江,检江,并分出了支流,形成两股水流从郡下流过。
用这两股水流溉灌这几个郡,又开辟了许多稻田,于是蜀地肥沃的土地纵千里,当时号称为陆海。
干旱时就引水浸润田地,下雨时就堵塞住水闸,把水关住。
所以史书上记载说:“蜀地的天气是降水还是干旱都是由人决定的,那儿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饥饿,那儿不存在荒年,天下的人称蜀地为天府之国。
”【李冰治水的故事】治理沫水李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专家。
他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有关他的生卒年月、家世故里、生平事迹等详情,由于史料的缺乏,如今已大都无从知晓。
现在能见到的,只在《华阳国志·蜀志》与《水经注·江水》中略有记载。
根据记载可知李冰在秦昭王时(公元前256年-251年)被任命为蜀郡守。
据说他“能知天文地理”,极有学识与才能。
他到任以后所做的实事都与治水有关,如主持了沫水航道的治理等。
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都大力发展经济,而兴修水利就是一项很重要的举措。
许多国家在当时都搞了一些很有名的工程,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水利专家,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李冰。
李冰上任后即治理了沫水(今青衣江),这是岷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蒙山,因为江中有一个大礁离碓(亦名离堆、涵崖等),加之江水流速漂疾,严重地影响了舟船的航行。
李冰主持将离碓凿除后,使得航道畅通无阻,极大地方便了沫水上的航行。
兴建都江堰设计、建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对子孙后代的伟大科学贡献。
与沫水治理相比,都江堰工程显然要复杂得多而其地位与价值也高得多。
天府石犀的前世今生

天府石犀的前世今生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唐]岑参《石犀》1973年11月,原本平淡无奇的一天。
今成都市区天府广场北侧,施工器材的轰鸣声打破了平静,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不久后,这里将建立起全新的电信大楼。
一切看来都是那么平常。
但打桩机钻头将建筑桩打入地基时,却碰到了一个坚硬无比的“阻碍”。
多次尝试后,建筑工人始终无法将地基打下。
于是挖开直径达数米的大坑,想要看看究竟是什么挡住了打桩机的运作。
刹那间,尘世突然安静下来,沉睡千年的历史在泥土中发出厚重的声响。
一件埋藏了上千年的珍贵文物,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好梦正酣。
它,就是天府石犀,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轰动蜀地的惊世石兽。
当时,人们并不知这体型巨大的石器到底是何物,又因科学技术条件有限,不得已将其就地回埋。
天府石犀又昏沉睡去,直到近40年后,它被再度惊醒……01沉睡地下发掘时插满钢筋混凝土2018年暑期,位于天府广场的成都博物馆,开放日每天等待参观的人们排起长队。
走进博物馆2楼的“九天开出一成都”展厅,走过神秘的青铜人面像,走过古老的船棺,巨大的石犀伫立在展厅中央。
易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揭开石犀神秘面纱的人物之一。
2010年,由于市政建设需要,电信大楼被拆除,改建四川大剧院。
2012年8月,为配合四川大剧院修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原电信大楼所在地开始了正式考古发掘。
天府广场,一直是中国古代遗存埋藏得比较多的区域。
当初在修电信大楼的时候,就曾经看到过石兽。
在后面的发掘过程中,一直在寻找这件文物的线索。
直到工地发掘要到尾声,才在整个建筑工地南边的角落里,发现了埋藏石犀的大坑。
并且,这个大坑是整个被叠压到了明代蜀王府的宫墙,还有汉代到唐代的地层下面。
易立回忆当时初见石犀的场景,一切历历在目。
2012年12月16日,一个寒冷的冬日,石犀在距地表3米以下的地层露出了真容,并以倾倒侧卧的姿态出现在大家眼中。
成都天府广场出土石犀、汉碑为秦汉三国蜀郡府衙遗珍说

成都天府广场出土石犀、汉碑为秦汉三国蜀郡府衙遗珍说罗开玉(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摘要:成都天府广场东侧近年有两起重大考古发现。
2010年11月此地出土的东汉石碑《李君碑》、《裴君碑》证明该地为东汉蜀郡郡府所在;2012年底,考古人员又在同一区域发掘出石犀及大量属于官府级别的建筑构件等,再证该地为秦汉三国蜀郡郡府衙门所在地。
出土石犀应即《蜀王本纪》所载李冰“作石犀五头”“二枚在府中”之一。
位于成都大城中的蜀郡府衙存在遭遇洪灾的可能性。
关键词:成都天府广场;李君碑;裴君碑;石犀;蜀郡郡府中图分类号:K87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62(2013)03-0051-09近年在天府广场东侧连续有重要考古发现。
[1]笔者曾在《〈李郡碑〉、〈裴君碑〉初探》一文中认为出土该二碑之地即为东汉蜀郡府衙殿堂,[2]限于当时的资料,未做深入探讨。
此后又看到多位老师、同仁著文说该地应为文翁时代创立的蜀郡官学(郡学)所在地。
引起了笔者对这一课题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2012年底,成都市考古工作人员又在此区域发掘出石犀及大量属于官府级别的建筑构件等,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原建筑属性提供了新资料。
笔者认为,此地先后两次的重要发现,正好从不同角度证明了出土地,即成都天府广场东侧原为秦汉三国时期蜀郡郡府。
一李君碑、裴君碑出土地为东汉蜀郡府衙2010年11月中旬在成都天府广场东御街出土了两方东汉石碑,即《李君碑》、《裴君碑》。
此二碑分别刻于阳嘉二年(133年)和建康元年(144年),系典型的颂德碑。
碑主皆为蜀郡守,皆是其在任时,由其“辟署”的部分低级属吏捐刻立碑立祠。
两碑同地出土,内容多有关联,表明出土地即古立碑之地,或其附近。
碑文中有两处直接谈到立碑之地的性质。
从时间顺序看,这里先立的是《李君碑》。
阳嘉二年(133年)十二月廿五日,文学主事掾郑廉等约40位官员“等发意,贪慕嘉化,而立石表纪,序贤君良佐,列画殿堂”。
可见立石之地,此时是“殿堂”。
唐宋诗文中的李冰石犀

唐宋诗文中的李冰石犀作者:陈忻马玲来源:《地理教育》2018年第06期对于李冰修筑都江堰的事迹,《史记·河渠书》的记载非常简单:“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沬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其后有关李冰的记载越来越多,且逐渐将之神化。
唐宋时期的文人作品有不少涉及到李冰石犀、石牛的故事。
关于石犀,晋人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卷三记载曰:“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压水精。
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
”唐人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十五更引《蜀王本纪》曰:“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在水中,以压水精,因曰石犀里。
”石犀能压水精,自然就染上了神异的色彩。
与之相关,李冰化身为牛以斗水神的事迹也广为流传。
如《太平广记》卷二百九十一“李冰”条下引《成都记》云: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为暴,漂垫相望。
冰乃入水戮蛟,已为牛形。
江神龙跃,冰不胜。
及出,选卒之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必亦为牛矣。
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
”遂吼呼而入,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
稍定,有二牛斗于上,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毙,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
至今大浪冲涛,欲及公之祠,皆弥弥而去,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此也。
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圮虽甚,秋潦亦不移,适有石牛,在庙庭下。
又《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引《风俗通》,更加入了李冰借嫁女以斗败江神的事迹:“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
江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冰自以其女与神为婚。
往至神祠,劝神酒,杯但澹水。
冰厉声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于岸傍。
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大极,不当相助耶?南面腰中正白者,我绶也。
’主簿乃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
”以上两则传说都是通过李冰化身为牛的无所畏惧、勇猛搏斗来宣扬其神异。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五中记录“石犀在庙之东阶下,亦粗似一犀,正如陕之铁牛,但望之大概似牛耳。
”陆游说石犀望之似牛,如果这里的犀与牛可以互通,那么李冰作石犀五头以压水精的神异就可因其自身斗败江神的威猛无敌而得到诠释,即李冰的精魂赋予了石犀的神异。
李冰石犀厌水辨

李冰石犀厌水辨作者:陶禹来源:《古代文明》2016年第03期提要:《蜀王本纪》载有秦蜀守李冰作石犀厌水精以止“江水为害”之事,古今论者除任乃强外,多从其说。
其实李冰治蜀时尚无厌胜水精以止风波之观念,且犀牛在时人信仰中亦非镇水之灵物。
是故李冰石犀厌水事不可能发生于战国末期之蜀地,此乃后世附会之辞。
关键词:民间信仰;李冰;厌胜;水精;犀牛DOI: 10.16758/ki.1004-9371.2016.03.006古蜀史料今犹存者,以《蜀王本纪》最古,旧志多以其为汉扬雄采摭蜀地耆老见闻而成。
1该书不见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皆著录于史部地理类,其后遂亡。
2至明清方有郑朴、洪颐煊、王仁俊诸辑,又以严可均《全汉文》本最善。
蜀史鲜少,是书多存古史之旧,故研治先秦史、巴蜀史,履须覈检引用。
但其中传言与史实互见,径取而不辨,恐有讹谬之虞。
《蜀王本纪》载有李冰作五石犀厌水精事,云:“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
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因曰石犀里也。
”3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亦载:“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
穿石犀渠于南江,命曰犀牛里。
后转为耕牛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
一在渊中。
”且曰:“西南石牛门曰市桥。
其下,石犀所潜渊也。
”4玩其文意,是二书皆言李冰任秦蜀守时,曾作石犀厌胜水中精怪,以应对江水之害。
后代典籍多仍其说,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即引上《华阳国志》语。
5唐《元和郡县图志》叙犀浦县之得名曰:“犀浦县,本成都县之界,垂拱二年分置犀浦县。
昔蜀守李冰造五石犀,沈之于水,以厌怪,因取其事为名。
”6宋《太平寰宇记》记犀浦县亦曰:“盖因李冰所造石犀以名县。
”7宋《舆地广记》虽以犀浦县非石犀厌水之地,却亦承认:“秦时李冰作石犀五,以厌水精……县取此以为名耳。
”8后世诗人于此事屡有吟咏,如杜甫《石犀行》:“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
高中语文 阅读材料 杜甫心影之石犀厌胜素材

石犀厌胜战国秦昭王时(公元前250年左右),蜀郡守李冰率领当地民众,在今四川灌县城西岷江中游,兴建了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即驰名中外的都江堰,使夹带大量泥沙奔腾直下的岷江,变害为益,使蜀中数百万亩农田,化险为夷。
从此川西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常璩《华阳国志》)。
至今农桑,犹赖其利。
据说“李冰昔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曰犀牛里。
后转犀牛二头在府中,一头在市桥,一头沉之于渊也”(郦道元《水经注》)。
有的石犀,直到南宋,依然保留在李冰的祀庙之中。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作过记载:“石犀在庙之东阶下,亦粗似一犀,正如陕之铁牛耳。
一足不备,以他石续之,气象甚古。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也毋需多怪。
仅就不图安逸、不避艰险、不尸其位、忧民所忧这几点来说,李冰的功德,就可同苍苍玉垒、泱泱岷江,与世共存了。
据史载,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七八月间,蜀中淫雨不绝,江水泛滥成灾。
但是,当时蜀中的一些官民,却只是对着那两头石犀顶礼膜拜,期待它们能够“显灵”,制伏“水怪”的作乱,而将当年李冰抗灾的精神,反倒抛在一边。
杜甫有感于此,作了一首《石犀行》。
此诗警策,在“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二句。
所谓“厌胜”,是古代一种迷信的说法,以为人们能够靠诅咒来制胜。
天凤四年(17)八月,“(王)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
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汉书·王莽传》)。
尽管威斗并不能挽救王莽的灭亡,但厌胜却依然为一些人所乐用。
当时蜀中一些人期待石犀显灵,同王莽寄希望于威斗,实际上是一回事。
“今日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江水东流,原是大自然的伟力在起作用,荒唐的厌胜之法,又怎么能够阻挡?如今灌口被水冲垮,百姓化为鱼鳖,可见被蜀人妄夸的石犀“神灵”,实已无能为力,只有对着眼前被洪水破坏的景象,低头羞愧的份儿。
“嗟尔五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观国宝大会品运河文化”文博与消保PK赛部分题目答案(学习版)

“观国宝大会品运河文化”文博与消保PK赛部分题目答案(学习版)1.山顶洞人:我国最早古人类智人(另一个是北京人)2.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扬州市3.掌灯铜柱:西汉男女通用的深衣,环保黑科技4.永丰仓(粮仓)遗址是浙东运河的终点,也是南宋海外贸易的起点之一5.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6.22岁的徐霞客乘船自无锡出发,从此踏上了“在路上”的旅途人生7.请看以下这段简文“以水机鼎,富沸...”是八宝鸭8.双鹤题材在宋代增多原因答道教9.清朝喜欢的郎都斯坦玉器特点:多采用植物纹饰10.白虎代表答西11.正义神兽獬豸答正确12.汉代铜紅灯答灯具13.鸭形玻璃注答正确14.良渚漆杯表面镶嵌答玉石15.晋代陶俑答校对图书16.茄皮紫釉答锰17.交子答北宋18.防老鼠偷吃的瓷器答盛糨糊19.最早的十大商帮答晋商20.唐代郭守敬以白服源为主水源,引水至城北瓮山泊,为城内运河补水:错误21.唐代流行文化内容:挎包、凉鞋(不包含高跟鞋)22.清明上河图答开封23.濯变天目盏答错误24.使波斯国答元代商人25.清明上河图不包括答皇家园林26.为年轻人打造答工银i小宇27.金面具出土于答金沙遗址28.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答太阳神鸟金饰29.文庙、孔庙常有的麒麟答吐书麒麟30.商代甲骨文有日食记载答正确31.北冥有鱼答庄子逍遥游32.工银如意凤凰卡答凤穿牡丹33.彩绘漆盾用于秦汉战争答正确34.北京人遗址周围有森林答正确35.昏烂钞印用来证明答以旧换新36.坎肩什么场合穿日常生活37.出门税是对行商征税正确38.商鞅方升统一度量衡39.红色的衣服是雨衣40.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正确41.錾刻镂雕是两种工艺正确42.工银i小宇产品是工银i账户43.星河万里、五星神宠五星出东方44.宫廷麻将龙凤对应中、发45.万蕊干花,自成一家王冕46.良渚文化典型玉器玉琮47.羽人瓦当体现了丝绸之路48.重农抑商的“抑商”限制私人商业活动49.康熙对汉文化很重视正确50.獬豸能明辨是非正确51.金玉满堂设计灵感白玉镂雕双兔佩52.神兽獬豸自古象征中国传统法律53.五星出东方哪5种颜色青赤黄白绿54.佛像背后的火焰纹背光55.一克金神兽共几只12只56.商人一词来历商朝人善于经57.国宝五星答起来凤凰鸟白虎58.玉猪龙答正确59.独占鳌头答魁星60.清代钟表答广州61.商户贷答是62.图中文物明清时期答说书63.上古奇书答《山海经》64.苏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上运输最繁忙的河段,也是京杭大运河上登记最高的航道(正确)65.大运河申遗名录: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山塘历史文化街区、盘门、平江历史街区、全晋会馆、宝带桥、吴江运河(正确)66.扶风纸麻67.秘色瓷越窑68.与奥运会体育项目有关短道速滑69.中运河位于里运河和南运河之间错误70.京杭大运河起点:不是淮安运河71.双层油灯科学原理导热错误72.东申圭表测量节气73.数字人民币的原型最早提出于2016年74.苏州以运河古城的形式申遗75.巩义窑烧青花瓷器76.中国古代第一坝:戴村坝,京杭大运河心脏,保证运河南北贯通77.元代釉里红烧制于景德镇78.汝窑烧天青釉79.诸侯祭祀可以用乳猪80.珐琅猫蝶烟壶寓意长寿81.墨彩瓷烧制于景德镇82.中国古代桥梁保存最完整的:苏州宝带桥83.长信宫灯可以拆解为几个部分?6个84.紫砂陶着色原料是:铁85.山东临清烧制城墙砖:通过运河运送北京86.利玛窦带钟表到中国,深受乾隆喜爱87.乾隆硕,运河史上第一村:不是淮安88.马首回归了祖国89.运河苏州段起点:望亭90.数字人民币支持可控匿名,有利于保护个人信息91.大克鼎:出土于法门镇92.晚晴海内青铜器三宝: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93.元青花:釉下彩94.梳子的原材料:朱砂95.苏州港是因大运河而兴起的港口:错误96.京杭大运河的分段中,最长的是鲁运河97.沟通长江淮河的是里运河,位于江苏段中段98.《围棋报捷图》描述了古代淝水之战99.一定要持有一张银行卡才能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错误100.与运河平行的桥:苏州宝带桥101.京杭大运河的主要影响:城市发展、经济交流(不包括河道梳理)102.白玉镂雕双兔佩属于元代103.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杭州市104.生产玫瑰紫釉:越窑105.唐代烧制青花瓷器:巩义窑106.景德镇烧制了元代釉里红107.帛画在古代正式的名字:非衣108.秦始皇兵马俑的已知色彩:粉绿、朱红、粉紫、天蓝109.麻将牌面与哪种职业有关?船夫110.斗彩结合了釉下彩和釉上彩(正确)111.王羲之《上虞帖》《夜来腹痛帖》的临摹版本是在哪个朝代?唐朝112.隋唐大运河开槽:巩固统治(正确)113.苏北运河:沟通了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等水系(正确)114.数字钱包是数字人民币载体、媒介(正确)115.陌生账号贷款:不轻信116.购物平台垫付资金:不予理睬117.大克鼎的纹路:波曲纹118.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119.清朝凸莲瓣碗:产自江西宜兴120.西周大克鼎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121.国家图书馆《福建舆图》描述了:收复台湾122.淮安清口枢纽遗址是黄淮与大运河三条河流的交汇处,也是大运河最高科技枢纽(正确)123.针对老年人常见诈骗套路:以上全是124.三星堆出土陶筑,我国对猪的别称不包括:庞125.贷款公司缴纳费用:不可以、谨防诈骗126.《皇舆全览图》绘制时没有采用哪种方法?计里画方127.东吴大将漆木屐:朱然128.天府石犀:李冰129.沟通西湖与运河的运河开槽于:唐代130.数字人民币钱包包含母钱包、子钱包131.宋徽宗编钟:因靖康之难被劫132.京杭大运河中最长的是鲁运河133.古代常见几何纹饰:八达晕134.京杭大运河对中国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135.君持主要用途不包括:插花136.京杭大运河分为通惠河、北运河等七大快(正确)137.最早将西湖水引入运河的是:白居易138.环古城河是伍子胥主持建造(正确)139.隋唐大运河由永济渠等四段组成(正确)140.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141.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分为里运河、江南运河三段(错误)142.第一套人民币上画的是种田143.国际经验表明,支付形式多样化是成熟经济的表现14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典章制度的是:通典145.《步辇图》中太宗身着服饰描述错误的是:使用龙纹146.玉扳指是射箭工具(正确)147.雍正皇帝颁布命令禁止使用象牙席148.运河之最:淮安149.当今大运河基本是:乾隆年间修缮的150.叶子金不是汉代的151.成套铜制餐具反应的是:分餐制(不包括酒具)152.中运河位于里运河和江南运河之间:错误153.郭守敬主持修建通惠河154.战车上的斧、两把长矛的用途:出行指引155.运河上的五省通衢:徐州156.大运河的生长原点、拥有黄河600公里古道的省份:江苏157.汉代石豹征用于压席子158.玻璃莲花藏具有佛教文化特征159.潘达于把大克鼎献给国家160.端砚主要出土于肇庆161.《潇湘图》是南派山水开山之作,作者是董源162.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航道的城市:宿迁163.通州燃灯塔、临清舍利宝塔、杨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的运河岸边标志性建筑164.蹴鞠最早出现于战国165.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都洛阳为中心166.“金昌清晓方舟行,宝带春风博扬清”描述宝带桥167.年希尧任督陶官时烧造了十二色菊瓣纹盘168.京杭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是无锡169.聊城的荆门上闸是汇通河上保村最完好的截止阀170.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三大宫殿之一171.多穆壶用来盛装奶茶172.大运河上主要港口:滕州港173.京杭大运河南端重点:拱宸桥174.景教:基督教175.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沐英176.北齐释迦牟尼佛像出自曲阳的工匠之手177.现有大运河的走向基本上是在元朝疏通大运河的基础上确定的(正确)178.永乐年间已苏麻离青的青花色料(正确)179.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杰文化遗产民路,是我国第46项遗产180.河下古镇是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保护区,有湖嘴大街、吴承恩故居、状元楼181.脱胎朱漆盖碗的脱胎是指漆器没有器胎是否正确?(正确)182.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在山东聊城183.孙吴使其的国山碑中记录了哪种自然现象?地震184.广济桥位于杭州,酷似长虹,为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185.唐代手印的目的:工匠戳记、责任到人186.斜向缠绕条带纹玻璃瓶:搅拌玻璃187.苏州作为大运河的重要古城,共有4条运河故道和7个点段列入申遗名录188.丹书铁券在五代吴越国被称作“钱镠铁券”189.京杭大运河的分段中,中运河穿越了宿迁的骆马湖190.京杭大运河中最长的是鲁运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诗文中的李冰石犀
■
•陈忻马玲/重庆师范大学(401331 )■
对于李冰修筑都江堰的事迹,《史记•河渠书》 的记载非常简单“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 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其后有关李冰的记载越来越 多,且逐渐将之神化。
唐宋时期的文人作品有不少 涉及到李冰石犀、石牛的故事。
关于石犀,晋人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卷三记载 曰:“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压 水精。
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
”唐人欧阳询 《艺文类聚》卷九十五更引《蜀王本纪》曰:“蜀守李 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在水 中,以压水精,因曰石犀里。
”石犀能压水精,自然就 染上了神异的色彩。
与之相关,李冰化身为牛以斗 水神的事迹也广为流传。
如《太平广记》卷二百九十 一“李冰”条下引《成都记》云:
李冰为萄郡守,有蛟岁为暴,漂垫相望。
冰乃入 水戮蛟,已为牛形。
江神龙跃,冰不胜。
及出,选卒之 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 必亦为牛矣。
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 者。
”遂吼呼而入,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
稍定, 有二牛斗于上,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 毙,从此萄人不复为水所病。
至今大浪冲涛,欲及公 之祠,皆弥弥而去,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 此也。
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圮虽甚,秋潦亦不移,适 有石牛,在庙庭下。
又《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引《风俗通》,更加人了 李冰借嫁女以斗败江神的事迹:“秦昭王使李冰为 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
江神岁取童女二人为 妇,冰自以其女与神为婚。
往至神祠,劝神酒,杯但 澹水。
冰厉声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于岸 傍。
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大极,不当相 助耶?南面腰中正白者,我绶也。
’主簿乃刺杀北面 者,江神遂死。
”
以上两则传说都是通过李冰化身为牛的无所 畏惧、勇猛搏斗来宣扬其神异。
陆游在《老学庵笔
记》卷五中记录“石犀在庙之东阶下,亦粗似一犀, 正如陕之铁牛,但望之大概似牛耳。
”陆游说石犀望 之似牛,如果这里的犀与牛可以互通,那么李冰作 石犀五头以压水精的神异就可因其自身斗败江神 的威猛无敌而得到诠释,即李冰的精魂赋予了石犀 的神异。
这种神异在唐宋诗文中屡有表现。
以“奇”为其 创作特色的盛唐边塞诗人岑参有《石犀》诗一首,专 咏李冰治水之功:
江水初荡满,萄人几为鱼。
向无尔石厚,安得有 邑居。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岑参将“李太守”与“石犀”紧密结合,“向无”、 “安得”二词写出李冰作石犀压水精的治水神功。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有《送复之屯田赴成都》一 诗,也是讴歌李冰所作石犀:
盘礴西南江与岷,石犀金马世称神。
桑麻接畛 余无地,锦绣连城别有春。
结绶相随通籍久,推车此 去辟书新,知君不为山川险,便忘吾家叱驭人。
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桑麻接畛余无地,锦 绣连城别有春”的成都平原美景,与之相关的石犀 自然也就“世称神”。
石犀不仅是神异之物,还是蜀国的一个重要标 志。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中注释陆游《杂咏》诗 时引用了《嘉庆四川通志》卷四九《舆地志•古迹》 二:“成都府华阳县:石犀,在县南三十五里。
秦太守 李冰作五石犀沉江以压水怪,其后土人立庙祀冰, 号石犀庙。
”陆游多次在诗中对其吟咏:
石犀庙樓江已回,陵谷一变吁可哀。
即今禾黍 连云处,当曰帆樯隐映来。
(《杂咏》)
闲过石犀祠,登堂一叹欷。
江回陵谷变,碑断市 朝非。
荒圃连寒垄,斜阳映夕霏。
兴亡俱昨梦,惆怅 跨驴归。
(《谒石犀庙》)
园庐已卜锦城东,乘驿归来更得穷。
只道骅骝开
60
^嫂
i l f
2018年第6
期
道路,岂知鱼鸟困池笼。
石犀祠下春波绿,金雁桥边夜 烛红。
未死旧游如可继,典衣犹拟醉郫筒。
(《思萄》)来从云栈北,行度雪山西。
故事谈金马,遗踪访 石犀。
闲情淡于水,豪饮醉如泥。
坏壁尘封遍,何人拂旧题!(《思蜀》)
无论是怀古兴叹还是忆昔思旧,石犀都作为蜀国的一个重要标志物出现在诗中。
与之相关的宋代诗作还有楼钥的《送王粹中教授人蜀》,其中细数蜀中著名的古迹风物,而李冰石犀就在其间:
……更有异闻多细事,试因余暇质所疑。
青城 大面访仙迹,普贤多变穷峩嵋。
街名棋盘路九逵,江 号灌锦如污池。
古柏参天二千又,水浒鼎立三石犀。
药有珂贝说尤诡,字书不见枓与桤。
金堂鹦鹉扫孤
多彩地理
塔,苍溪橘柚五出捭。
嘉陵梵像为最巨,阆州城南天 下稀……
他如宋人朱翌所作写《送吏部张尚书帅成都一百韵》本是称颂吏部尚书张焘以国事为重,不辞艰险西去成都的事迹,而其中提及的具有标志性的沿途风物也是有李冰石犀:
……除目凌晨下,行装即日撩。
被携犹刺刺,涉远乃偷偷。
帆影三江水,车声万里桥。
丈人峰#屼,神女峡岧峣。
石室画闇淡,草堂人寂寥。
山围玉垒 峻,水减石犀遥。
石表笋双立,铜青柏未凋。
锦江喧 士女,药市混仙樵...
石犀的神异传说与李冰治水相伴,成为古蜀国的重要标志物进人文人的作品中。
▲
揭錚⑬种子方舟”的神秘面纱
在距离北极点1000千米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一个山洞里,储存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90万 份植物种子,作为“备份”防止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因灾难而绝种,被称为“种子诺亚方舟”。
种子库的选址位于挪威大陆与北极之间的斯瓦尔巴群岛上的一座沙岩山的内部深处,处于地质活动较不活跃的永久冻土带,且高出海平面130米,即使冰川融化仍能保持干燥的环境。
在漫长的冬季,当地气温维持在-30~-20°C之间,堪称植物标本的天然冰窖。
从外表看,用水泥浇筑的种子库人口毫不起眼,但当你走过那结满冰霜的120米隧道时,就会感受到它的深不可测。
“方舟”的核心地带是并排的三间长27米、宽9.5米、高5米的独立冷藏室。
这里最多可以储存450万份种子样品,目前其中一间已经贮藏有90万份超过1亿粒种子,其余两间依然空置。
由于配备了大型制冷设备,冷藏室得以常年保持-18°C的低温,即使意外停电,种子库内的温度也能在至少200年内维持在零度以下。
此外,存放种子的容器进行了真空密封处理,以限制氧气交换量
^嫂m2018年第6期并降低代谢活动。
在这样的条件下,小麦、大麦、豌 豆等农作物的种子可以存放1000年,而生存能力最强的高梁种子,能够存放约1.95万年。
不过,并非 所有的植物种子都适合在冷冻条件下长期储藏,例 如,被联合国粮农机构评定为“全球第四重要作物”的香蕉。
因此,“方舟”中有不少种子还需要频繁更替,才能保证它们的新鲜和可复制性。
在建设初期,科学家们对这座“植物诺亚方舟”将要应对的“灾难”设定包括自然灾害、疫病、战争,甚至“世界末日”。
除了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为种子库“保驾护航”,建设者们还在其外围浇筑了厚达1米的水泥墙,并在库内配备了防爆破门和两个密封舱,人口处还设有包括运动传感器和网络摄像头在内的一系列安全设施,通过当地机场的控制塔,便可直接监视种子库内的一举一动。
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冻土层融化,冰雪融水深人种子库人口并向内蔓延,挪威政府宣布对种子库进行升级,包括建造一处新的混凝土制的人口隧道,以及一幢用于放置应急电力设施、制冷装备的建筑。
摘自2018年《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