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12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12月份月考物理试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12月份月考物理试题注意事项:本卷共六页,总分85分,奖励分15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聪明的你,请选择一项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填入表格中(每小题3分 共36分)1、下列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 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0m/sB.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C.麻城夏天最高气温约为60℃D.一节初中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5h2、我国古书上记载有“人在大舟中闭牖(牖指门窗),舟行而人不觉动”,这是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生动描述,其中“人不觉动”选择的参照物是 A .人本身 B .大舟 C .河岸 D .流水3、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 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 处的速度是6m/s ,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 ,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A.6m/sB. 6.25m/sC. 6.75m/sD. 7.5m/s4、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 A. 量程3m ,分度值1mm B. 量程10m ,分度值1dm C. 量程30cm ,分度值1mm D. 量程15cm ,分度值0.5mm5、“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种景象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化是A .汽化和液化B .汽化和升华C .凝固和凝华D .凝固和熔化6、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 .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B .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C .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D .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7、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8、目前航天飞船的飞行轨道都是近地轨道,一般在地面上方300Km 左右的轨道上绕地飞行,环绕地球飞行一周时间约为90min 左右。
若飞船在赤道上空飞行,则飞船里的航天员在24h 内可以看到的日落次数最接近A.2次B.4次C.8次D.16次 9、下列图的四个现象中,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10、我校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的独特魅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一中、华安一中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2016-2017学年某某省某某市长泰一中、华安一中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奥运会赛况将采用地球同步卫星直播,同步卫星虽绕地球转动,但是地球上的人却觉得它在地球上空静止不动,这是因为所选的参照物是()A.太阳 B.月亮 C.地球 D.三者均可2.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好习惯,物理老师让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数据明显不合实际的是()A.教室里的黑板长约4mC.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分钟约75次D.在中学生运动会百米赛跑中,获得冠军的运动员的平均速度可达13m/s3.下列情况中是因为误差而引起结果不准确的是()A.测量时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够精密C.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D.读数时没有再估读一位数字4.我们生活在﹣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D.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5.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6.CCTV歌手大赛,有﹣道辨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哪﹣种乐器演奏的”,这主要考查歌手对乐器的鉴别能力,依据是()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7.下列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A.B.C.D.8.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平静的水面映出蓝天白云B.从岸边看池中的水变浅C.黑板发生“反光”现象 D.大树挡住太阳光形成树荫9.古人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吟出“柳絮飞来片片红”的诗句.洁白的柳絮这时看上去却是红色的,这是因为柳絮()A.发出红光 B.发出红外线C.反射夕阳的红光D.折射夕阳的红光10.书本是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字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之所以能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睛B.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眼睛C.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D.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射色光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1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是在振动.笛子等管乐器发出动听的声音,是由管内振动产生的.12.为测量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每隔10m作一记号.选出4位记时员分别站在10、20、30、40m处;让该运动员跑完40m路程即告实验完毕.(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和;(2)实验原理是.13.如图甲所示,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铃声变轻最后消失,这说明声音要依靠来传播.在图乙中,拿一X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选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有关.14.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是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度;如果这束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这时入射角是度.15.位于某某市中心的镜湖以环种杨柳而景胜一方,湖畔垂柳成萌,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所形成的岸边柳树的(选填“实像”或“虚像”).1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出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17.如图所示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光的光路情况,请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该入射光线对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三、计算题(8分+6分=14分)18.列车运行时刻表对于合理安排旅行非常重要,学生应该学会使用.下表是由某某开往的T26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通过分析此运行时刻表,请你计算:车次自青岛起公里0 183 283 393 514 743 890T26到站某某潍坊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到站时间﹣﹣11:59 13:13 14:46 16:22 18:33 19:54 开车时间9:59 12:02 13:16 14:56 16:24 18:35 ﹣﹣(1)T26次列车从某某到的运行距离为多少?(2)T26次列车从某某到的运行时间为多少?(3)该次列车从某某到的平均速度大约是多少?19.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经过0.6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再经过2.1s 听到爆炸的声音,求:(1)大炮距坦克多远?(2)炮弹的飞行速度多大?(忽略光传播手所用的时间)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28分)20.在图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cm.21.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6所示,在此实验中:(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到平面镜之间的关系;(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之间的关系;(3)操作中该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调整后方的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他经过调整后,找到了像的位置,发现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4)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22.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两步实验:(1)将两X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X 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2)将两X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声音的大小.请你帮他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表中:声音靠什么传播实验时课桌状态声音大小(填“较大”或“较小”)两X课桌紧挨时两X课桌之间有一个小缝时分析与论证:声音靠传播到远处,传声较快.2016-2017学年某某省某某市长泰一中、华安一中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奥运会赛况将采用地球同步卫星直播,同步卫星虽绕地球转动,但是地球上的人却觉得它在地球上空静止不动,这是因为所选的参照物是()A.太阳 B.月亮 C.地球 D.三者均可【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我们国家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是为我们国家服务的,始终在我们国家领土的上方,它和地球保持同向同速运动,即和地球保持相对静止状态.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卫星就是静止的.故选:C.2.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好习惯,物理老师让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数据明显不合实际的是()A.教室里的黑板长约4mC.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分钟约75次D.在中学生运动会百米赛跑中,获得冠军的运动员的平均速度可达13m/s【考点】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解答】解:A、教室里的宽约6﹣7m,教室里的黑板长约4m.此选项符合实际;B、中学生身高比成年人矮一些,约1.5m,此选项符合实际;C、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分钟约75次,此选项符合实际;D、百米世界冠军的成绩接近10s,其速度约10m/s,中学生的速度不可能达到13m/s,此选项不符合实际.故选D.3.下列情况中是因为误差而引起结果不准确的是()A.测量时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够精密C.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D.读数时没有再估读一位数字【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①由于测量工具不够精密;②测量方法不够科学;③测量者的估读等.【解答】解:A、通常根据被测长度两端靠近的刻度线的间隔来读数,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也可以读出物体的长度,不会引起结果不准确.B、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可知,刻度尺本身刻度不精密会产生误差,从而引起结果不准确.C与D答案是刻度尺使用中的错误,不是误差.故选B.4.我们生活在﹣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D.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分析】声音产生的条件是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无法传声;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解答】解:A、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A正确;B、声音是一种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故C错误;D、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快把耳朵震聋了,我们用响度来表示声音的大小,故D错误.故选:A.5.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考点】声音的产生.【分析】这是一种研究方法:放大法.即将细小的不易观察的放大到可以观察.【解答】解:正在发声物体在振动但不易观察,为了观察到它的振动,放一小球,振动的音叉将小球弹开.通过小球的振动来反映音叉的振动.故选C.6.CCTV歌手大赛,有﹣道辨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哪﹣种乐器演奏的”,这主要考查歌手对乐器的鉴别能力,依据是()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考点】音色.【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解答】解:因为每种乐器发声的材料或结构都不相同,因此会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音色辨别是何种乐器;故选C.7.下列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A.B.C.D.【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分析】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起来水中的筷子好像折断了等.【解答】解:A、筷子在水中偏折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不合题意;B、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C、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D、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故选B.8.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平静的水面映出蓝天白云B.从岸边看池中的水变浅C.黑板发生“反光”现象 D.大树挡住太阳光形成树荫【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解答】解:A、水面映出蓝天白云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B、看到水底是水底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的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会看到水底变浅,符合题意;C、黑板发生“反光”现象是因为黑板表面比较光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造成的,不符合题意;D、树荫是太阳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大树形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9.古人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吟出“柳絮飞来片片红”的诗句.洁白的柳絮这时看上去却是红色的,这是因为柳絮()A.发出红光 B.发出红外线C.反射夕阳的红光D.折射夕阳的红光【考点】物体的颜色;红外线.【分析】不透明的物体颜色是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洁白的柳絮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夕阳是红色的,洁白的柳絮反射红色的夕阳光.【解答】解:A、柳絮不是光源,不会发出红光.不符合题意.B、一切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不会看到红色.不符合题意.C、洁白的柳絮能反射红色的夕阳光,洁白的柳絮是不透明的物体,根据不透明的物体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所以洁白的柳絮的红色的.符合题意.D、柳絮是不透明的物体,不会透过光线,不会发生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C.10.书本是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字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之所以能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睛B.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眼睛C.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D.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射色光【考点】光的反射.【分析】白色的物体能反射光,而黑色物体把光吸收了,不反射光.【解答】解: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反射出的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光.故选D.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1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是树叶在振动.笛子等管乐器发出动听的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考点】声音的产生.【分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这是由树叶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笛子是管乐器,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故答案为:树叶;空气柱.12.为测量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每隔10m作一记号.选出4位记时员分别站在10、20、30、40m处;让该运动员跑完40m路程即告实验完毕.(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卷尺和秒表;(2)实验原理是v=.【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分析】要测量速度,需要测量出: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刻度尺、米尺、卷尺等,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分析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解答】解:(1)因为要测量速度的大小,需要测量出路程和时间,由于测量的路程较大,因此选择卷尺来测量路程,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2)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故答案为(1)卷尺,秒表;(2)v=.13.如图甲所示,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铃声变轻最后消失,这说明声音要依靠介质来传播.在图乙中,拿一X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选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分析】(1)用抽气机抽气时,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变少,空气的变化引起了铃声的变化,由此可知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空气做为介质;(2)频率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物体振动越慢,频率越小;(3)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小.【解答】解:(1)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轻,当玻璃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时,铃声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硬纸片在木梳上快速划过,木梳齿振动快,频率大,音调高.故答案为:介质;高,振动频率.14.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是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60 度;如果这束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这时入射角是0 度.【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分析】①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②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解答】解: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是3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也为3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30°+30°=60°.如果这束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这时入射角是0°.故答案为:60;0.15.位于某某市中心的镜湖以环种杨柳而景胜一方,湖畔垂柳成萌,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反射所形成的岸边柳树的虚像(选填“实像”或“虚像”).【考点】光的反射;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分析】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当光遇到物体的阻挡时,形成该物体的影子;②水面类似于平面镜,由于光的反射,形成倒影,为虚像.【解答】解: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柳树的枝叶挡住了光线的传播,所以有了树荫的形成;②平静的水面是一个平面镜,树反射的光照到水面上,形成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故答案为:光的直线传播;反射;虚像.1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出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分析】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的后方形成一个暗区,这就是所谓的影子.【解答】解:影子是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能照到物体的背面,就在物体的背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所以,这里的“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答案为:影子.17.如图所示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光的光路情况,请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该入射光线对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分析】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反射角等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根据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解答】解:题目已经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入射角于画出反射光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三、计算题(8分+6分=14分)18.列车运行时刻表对于合理安排旅行非常重要,学生应该学会使用.下表是由某某开往的T26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通过分析此运行时刻表,请你计算:车次自青岛起公里0 183 283 393 514 743 890T26到站某某潍坊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到站时间﹣﹣11:59 13:13 14:46 16:22 18:33 19:54 开车时间9:59 12:02 13:16 14:56 16:24 18:35 ﹣﹣(1)T26次列车从某某到的运行距离为多少?(2)T26次列车从某某到的运行时间为多少?(3)该次列车从某某到的平均速度大约是多少?【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1)从列车时刻表可知T26列车从某某到某某、的里程,可求某某到的路程;(2)T26次列车由某某站发车的时间与到达的时间差就是列车从某某到的运行时间;(2)已知列车运行的距离和所用时间,利用v=可以得到运行的平均速度.【解答】解:由列车时刻表可以看出:(1)某某到的路程:s=890km﹣393km=497km;(2)列车从某某到的运行时间:t=19:54﹣14:56=18:114﹣14:56=4h58min=h;(3)列车从某某到的平均速度:v==≈100km/h.答:(1)T26次列车从某某到的运行距离为497km;(2)T26次列车从某某到的运行时间为4h58min;(3)该次列车从某某到的平均速度大约是100km/h.19.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经过0.6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再经过2.1s 听到爆炸的声音,求:(1)大炮距坦克多远?(2)炮弹的飞行速度多大?(忽略光传播手所用的时间)【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1)求出炮弹爆炸发出声音传到反坦克炮的时间,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反坦克炮与坦克之间的距离;(2)知道坦克炮与坦克的距离、从开炮到炮弹击中目标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炮弹飞行的速度.【解答】解:(1)炮弹爆炸发出声音传到反坦克炮的时间:t=2.1s,∵v=,∴反坦克炮与坦克的距离:s=vt=340m/s×2.1s=714m;(2)炮弹飞行的距离s′=s=714m;炮弹的速度:v′===1190m/s.答:(1)大炮距坦克714m;(2)炮弹的飞行速度为1190m/s.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28分)20.在图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B (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 2.45 cm.【考点】长度的测量.【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除了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解答】解: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和刻度面垂直;所以选B;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所以在记录测量结果时若以cm作为单位就要保留两位小数,读作2.45cm.故选:B;2.45.21.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6所示,在此实验中:(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到平面镜距离之间的关系;(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大小之间的关系;(3)操作中该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调整后方的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他经过调整后,找到了像的位置,发现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4)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成的像为虚像.【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分析】(1)实验中用刻度尺测出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大小的关系.(3)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从而可得像与点燃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实际并不存在,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解答即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2月月考试卷

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八年级上册 物理(共20小题。
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1.以下四种现象,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 .海市蜃楼B .笔在水面处“折断”C .凿壁借光D .月亮在水中形成“倒影” 2.伦敦奥运会圣火于5月11日在奥运会发源地﹣﹣希腊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前利用凹面镜点燃,如图所示。
利用凹面镜采集圣火的过程属于下列哪种光现象?(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反射 C .光的色散 D .光的折射3.日晷仪是古代人们可用来计时的一种工具,通过观察直杆在太阳下的影子所在位置可知道时间,如图。
日晷仪计时利用了光的 ( )A .反射B .折射C .直线传播D .色散4.在图中能正确表示小丑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是( )A .B .C .D .5.在暗室的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镜面朝上),让手电筒正对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 ) A .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 .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 .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 .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6.有一种自行车尾灯设计得很巧妙。
当后面汽车的灯光以任何方向射到尾灯时,它都能把光钱“反向射回”。
如图是4种尾灯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用于反光的镜面具有不同的形状。
能产生上述效果的镜面是( ) A B C D7.某同学从平面镜前1.5m 处走近平面镜,则该同学在平面镜中的像( ) A .远离平面镜 B .变大了 C .大小不变 D .变小了8.如图所示,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小明同学没有把薄玻璃杯板竖直放置。
在水平桌面上,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发现() A .蜡烛A 的像总是与蜡烛B 完全重合 B .蜡烛A 的像总偏向蜡烛B 的上方 C .蜡烛A 的像总偏向蜡烛B 的下方D .蜡烛A 的像与蜡烛B 的像总在同一水平面上9.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配套K12】八年级物理12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1

胜坨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一个正常运动的物体速度约为5m/s,该物体可能是()A.蜗牛B.步行的人C.自行车D.汽车2.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一些城市规定学校周边机动车禁止鸣笛,下列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A.在录音棚内安装隔音设备B.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C.夜晚禁止建筑工地施工D.在高噪声厂房工作的人员要戴上耳罩3.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发生的现象是()A.像的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B.像的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C.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D.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4.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
其中属于凸透镜的是()5.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5cm处时,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了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20cm B.15cm C.10cm D.5cm6.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两倍焦距以内C.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7.如图: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
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保护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A.熔化和汽化都放热B.熔化吸热,汽化放热C.熔化和汽化都吸热 D.熔化放热,汽化吸热8.关于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结成冰,质量变小了B.宇航员在地球上质量大,在太空中质量小C.把铁块加热,再锻压成片,质量变小了D.1kg棉花和1kg铁块的质量相同9.如图所示的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
由图像可知,A、B两种物质的密度ρA、ρB和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是 ( )A.ρB>ρ水>ρA B.ρB>ρA>ρ水C.ρA>ρ水>ρB D.ρ水>ρA>ρB10.—个瓶子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400g,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350g。
【2020】八年级物理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4

(2)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根据数据绘制了影子高度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变化的图像,由图乙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45cm时,影子的高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 (快/慢);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大小将 .
图1 图2 图3
18、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通过画光路图去理解.在光路图中凸透镜用如图表示.0点为光心,F为其焦点.在图中画出物体CD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C′D′的光路图.
四、实验题(共3小题,每空1分,满分14分)
19、小东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影子高度H与光源到物体距离L的关系,实验中,把手电筒正对黑板擦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的位置,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分别测量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下表:
20、如图,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5cm.
(1)在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所示时,移动光屏的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__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_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常用的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10、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 而来的.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 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水,若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就形成雾.深秋或冬天,夜晚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会直接 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横塘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12月月考

2015-2016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横塘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题2分,共24分)1.201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歌手们美妙的“高音”、“低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中的()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2.下列有关声的现象,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听录音时,调节音量旋钮实质是在改变声音的响度3.户外温泉游泳是人们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下列对于冬季户外温泉的一些描述中正确的是()A.温泉泳池上方的大量“白气”是由于汽化形成的B.透过泳池上方的“白气”看远处的景物感觉在晃动,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的缘故C.戴眼镜的人们在温泉池中镜片会变模糊是由于空气液化形成的D.泳池边的树枝上有大量“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4.如图是超市中用来识别货物和价格的条形码,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当扫描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反射,白条纹将光吸收B.当扫描器照射它时,设备能接收条形码反射的光C.当扫描器照射它时,能将接收的折射光转换成数字信号D.扫描器能识别条形码本身发出的亮暗不同的光5.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A.用放大镜看蚂蚁B.日全食C.水中倒影D.海市蜃楼6.国庆假期,在丹凤公园内,小明用装有滤色镜的照相机给一株绿叶白花的睡莲拍照,在洗出来的照片上看到的却是黑叶红花,那么滤色镜玻璃的颜色可能是()A.黑色 B.白色 C.绿色 D.红色7.暑假,小明陪着爷爷到湖里叉鱼,小明将钢叉向看到鱼的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是()A. B. C. D.8.如图是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A.凸面镜B.凹面镜C.凸透镜D.凹透镜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烛焰位于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内时,人眼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图中的()A.B.C.D.10.常州河海大学宋迪颖设计的“醒目药瓶”获国际“红点设计概念奖”,该药瓶的瓶盖为凸透镜.小明手持瓶盖儿观察药瓶子侧面的说明书,调整瓶盖与说明书的距离,看到的情形如图甲、乙、丙所示.关于瓶盖与说明书之间的距离,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图丙最小,图甲最大B.图甲最小,图丙最大C.图丙最小,图乙最大D.图乙最小,图丙最大11.有一盛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在其右侧边沿的某一高度朝确定方向向下射出一激光束,在容器底部中央产生一个光斑,如图所示.该光斑()A.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上升B.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上升C.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下降D.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下降12.有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一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轴上且距焦点5cm处,则所成的像()A.一定是放大的实像 B.一定是放大的虚像C.一定是放大的像D.一定是缩小的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13.“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琴声是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减弱噪声.14.人生活在光的世界里,伴随着“影”的存在.“形影不离”的“影”是光在空气中形成的;人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在水面上发生形成的(实像/虚像);看“电影”中的“影”是光通过放映机发生形成的(实像/虚像).15.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说明光能可以转化为;太阳能热水器说明光能可以转化为;太阳能电池板说明光能可以转化为.16.小轩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窗的,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窗的(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导致这种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是,这是(选填“吸热”或“放热”)的过程.17.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用字母表示)是,反射角为∠(用字母表示),等于度;(填“CD上端”或“CD下端”、“AB左端”或“AB右端”)为空气.18.俗话说:“下雪天不冷,化雪天冷”,是因为有的雪成水或成水蒸气时(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此物态变化过程都要.(吸热/放热)19.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斜看起来向(上/下)弯折,是由于光从斜射向时发生了折射的缘故.20.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2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2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学综合实践活动.(1)如图(a)所示,通过三个小孔看见蜡烛,看见的(选填“是”或“不是)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2)如图(b)所示是用易拉罐制作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孔对着,膜对着,(以上选填“窗外”或“眼睛”),可以看见倒立、缩小的实像.三、作图题22.(1)如图甲所示,MN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AO为入射光线,O为入射点.在图上画出其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并标出折射角(在折射角处标上γ).(2)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平面镜里的像.要求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2.8m,试在图中准确画出:①平面镜的位置(标出人到平面镜的距离);②被测者眼睛通过平面镜看到自己右脚上如图P点的光路图.四、解答题(填空每空1分,选择每题2分,共41分)23.小红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根据实验记录分别绘制了冰熔化时和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丙所示.请你回答:(1)图乙冰的熔化图象中,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是min,第20min时处于(固/液/固液共存)态.(2)从丙图中可以看出,实验中水的沸点是℃.撤去酒精灯,小红观察到水并没有立即停止沸腾,此时水的温度.(升高/降低/不变)(3)在图丁中,你认为图是水沸腾时的情景(选填a或b),气泡中的气体是(空气/水蒸气/二氧化碳).(4)另一小组的小冬同学在实验中将冰加热到熔化再到沸腾时共用30min.为了节约实验时间,他可以采取下列哪种措施A.增加被加热的冰的量 B.在烧杯上加带孔玻璃板作为盖子C.增加酒精灯中酒精的量 D.将烧杯位置调低,用酒精灯内焰加热(5)若其他条件不变,小红仅将被加热的冰的质量增加,实线a为原实验图象,则最终记录沸腾前后水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A.a B.b C.c D.d.24.如图所示是小磊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1)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位置;(2)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白卡片,白卡片上(能/不能)接收到蜡烛A烛焰的像,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实)像;(3)小磊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A所成的像将(靠近/远离)玻璃板;像的大小(变大/变小/不变).(4)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能/不能)进行,因为.25.在进行“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实验中,小丽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入射光线AO沿E射向镜面,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此时∠BON ∠AON(大于/等于/小于).保持入射点位置不变,若将入射光线AO逆时针转10°,则反射光线OB将转°;若光线沿BO入射,则经镜面反射后光线沿OA射出,这说明了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的.(2)在图乙中,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叠,则在纸板F上(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3)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4)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纸板对光发生了(填“镜面”或“漫”)反射.2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l)小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纸片,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测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A.一定小于L B.一定大于LC.可能等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2)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做实验时,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如果你是他的同桌,请你帮他指出该装置中的两处错误:①;②.(3)错误改正后,小明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10cm处,移动光屏,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的实像.(4)小明继续将点燃的蜡烛靠近凸透镜,当烛焰移至35cm 处,移动光屏,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的实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应用这一原理制成.(5)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40cm处,发现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将看到一个.(6)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选填“完整”或“不完整”),像的明暗将.(变亮/变暗/不变)27.在“模拟探究人眼视力缺陷”的实验中:(1)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A.正立、缩小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缩小的虚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2)如图甲,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上/下)调整.(3)若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把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左/右)移.(4)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下自己的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2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只向右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由此可判定该镜片是(凸透镜/凹透镜),该同学是(近视/远视)眼.2015-2016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横塘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题2分,共24分)1.201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歌手们美妙的“高音”、“低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中的()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考点】音调.【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解答】解:歌手们美妙的“高音”、“低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高”“低”指声音的音调高低不同,是各选手的声带振动快慢不同所致.故选A.2.下列有关声的现象,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听录音时,调节音量旋钮实质是在改变声音的响度【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分析】(1)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2)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4)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解答】解:A、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B、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B错误;C、振动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没有传声介质,人耳也听不到声音,故C错误;D、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调节音量旋钮实质是改变声音的响度,故D正确.故选D.3.户外温泉游泳是人们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下列对于冬季户外温泉的一些描述中正确的是()A.温泉泳池上方的大量“白气”是由于汽化形成的B.透过泳池上方的“白气”看远处的景物感觉在晃动,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的缘故C.戴眼镜的人们在温泉池中镜片会变模糊是由于空气液化形成的D.泳池边的树枝上有大量“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分析】①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解答】解:A、温泉水上面笼罩着一层白雾,是温泉内的水先汽化,遇到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选项错误;B、由于热量的作用使得空气的密度及疏密程度在不断发生变化,光进入这种不均匀的热空气会发生折射,传播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看起来感觉景物在晃动.此选项正确;C、戴眼镜的人们在温泉池中镜片会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此选项错误;D、泳池边的树枝上有大量“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此选项错误.故选B.4.如图是超市中用来识别货物和价格的条形码,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当扫描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反射,白条纹将光吸收B.当扫描器照射它时,设备能接收条形码反射的光C.当扫描器照射它时,能将接收的折射光转换成数字信号D.扫描器能识别条形码本身发出的亮暗不同的光【考点】光的反射.【分析】根据物体的颜色决定反射的光线进行分析,即白色反射白色光,黑色不反射光线.【解答】解: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以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故选B.5.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A.用放大镜看蚂蚁B.日全食C.水中倒影D.海市蜃楼【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分析】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1)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日月食、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解答】解:A、用放大镜看蚂蚁是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B、日全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D、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选B.6.国庆假期,在丹凤公园内,小明用装有滤色镜的照相机给一株绿叶白花的睡莲拍照,在洗出来的照片上看到的却是黑叶红花,那么滤色镜玻璃的颜色可能是()A.黑色 B.白色 C.绿色 D.红色【考点】物体的颜色.【分析】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色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解答】解:白花能反射所有的色光,而照片上的花为红花,说明只有红色光能通过,因此滤色镜玻璃的颜色是红色的.故选D.7.暑假,小明陪着爷爷到湖里叉鱼,小明将钢叉向看到鱼的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是()A. B. C. D.【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分析】从鱼身上反射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解答】解: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所以有经验的渔民应该用鱼叉瞄准看到鱼的下方位置,才能将鱼叉到;如图所示:由此可知,A、C选项光的传播方向错误,B选项折射角等于入射角,故错误,只有D选项正确.故选D.8.如图是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A.凸面镜B.凹面镜C.凸透镜D.凹透镜【考点】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分析】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分:(1)边缘薄、中间厚的凸透镜,边缘厚、中间薄的凹透镜;(2)对光起会聚作用的是凸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凹透镜;(3)能成实像的是凸透镜;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解答】解:由图可见,阳光通过眼镜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因此是凹透镜.故选:D.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烛焰位于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内时,人眼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图中的()A.B.C.D.【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分析】利用题目中告诉的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即可确定人观察到得烛焰的像的性质,从而可以确定答案.【解答】解: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在凸透镜成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只有选择项C中所示的情况符合这个规律.故选C.10.常州河海大学宋迪颖设计的“醒目药瓶”获国际“红点设计概念奖”,该药瓶的瓶盖为凸透镜.小明手持瓶盖儿观察药瓶子侧面的说明书,调整瓶盖与说明书的距离,看到的情形如图甲、乙、丙所示.关于瓶盖与说明书之间的距离,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图丙最小,图甲最大B.图甲最小,图丙最大C.图丙最小,图乙最大D.图乙最小,图丙最大【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解答】解: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图甲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u<f,图丙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u>2f,因此关于瓶盖与说明书之间的距离,图甲最小,图丙最大,只有选项B正确.故选:B.11.有一盛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在其右侧边沿的某一高度朝确定方向向下射出一激光束,在容器底部中央产生一个光斑,如图所示.该光斑()A.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上升B.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上升C.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下降D.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下降【考点】光的折射规律.【分析】(1)光斑的形成原因,激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光线要发生偏折;(2)光斑的移动原因,水面上升或下降,入射角不会发生变化折射角也不会发生变化,但折射点要发生移动,折射光线要发生平行移动,所以找到折射点与水面升降的关系的变化规律,即可找到光斑移动与水面升降的变化关系.【解答】解: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光斑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当水面上升时,入射角不会发生变化折射角也不会发生变化,折射光路的变化如图:可见,水面上升,折射点右移,光斑右移;水面下降时,光斑左移.故选C.12.有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一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轴上且距焦点5cm处,则所成的像()A.一定是放大的实像 B.一定是放大的虚像C.一定是放大的像D.一定是缩小的像【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分析】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当物体放在主轴上距焦点5cm时,根据物体在焦点的左边5cm处和物体在焦点的右边5cm处,两种成像情况分析此题.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解答】解:如图所示:凸透镜焦距f=15cm,如果物体在焦点的左边5cm处,此时U=20cm,即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物体在焦点的右边5cm处,此时U=10cm,即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综上所述,在距离凸透镜焦点5cm处的物体所成的像一定是放大的.故选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13.“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3)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解答】解:(1)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改变声音的音调.(2)琴声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有空气,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3)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答案为:音调;空气;声源处.14.人生活在光的世界里,伴随着“影”的存在.“形影不离”的“影”是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人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在水面上发生反射形成的虚像(实像/虚像);看“电影”中的“影”是光通过放映机发生折射形成的实像(实像/虚像).【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分析】①影子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所以“人影相随”中的“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②而“倒影”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所以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并且成的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③“电影”中的“影”是凸透镜形成的放大的实像,所以是光的折射.【解答】解:①“人影相随”中的“影”是人的影子,即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②“倒影”中的“影”是平面镜所成的像,即通过光的反射形成的物体的正立等大的虚像,因为在人蹲下来的时候,人得脸的大小是不变的,所以像的大小也是不变的;③“电影”中的“影”是凸透镜形成的像,是光通过放映机发生折射形成的实像.故答案为:沿直线传播,反射,虚像,折射,实像.15.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说明光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太阳能热水器说明光能可以转化为内能;太阳能电池板说明光能可以转化为电能.【考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分析】太阳能可以转化为不同形式的能量,根据具体的应用可逐一做出判断.【解答】解: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把光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太阳能热水器主要是把光能可以转化为内能;太阳能电池板是把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答案为:化学能;内能;电能.16.小轩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窗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窗的内表面(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导致这种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是液化,这是放热(选填“吸热”或“放热”)的过程.【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分析】(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会变成小水珠,这种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成为液化;(2)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取决于车内外空气温度的高低,当车内温度高附着在内表面,如车外温度高就附着在外表面.【解答】解:夏天,空调车内温度低于外部温度,外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空调车内温度高于外部,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液化过程要放热.故答案为:外表面;内表面;液化;放热.17.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用字母表示)是OG ,反射角为∠COF (用字母表示),等于30 度;AB右端(填“CD上端”或“CD下端”、“AB 左端”或“AB右端”)为空气.。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月考物理试卷(12月)(解析版)

湖北省华中师大附中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9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57分)1.下列数据是小明对身边的一些物理量值的估计,其中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3sB.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2.4mmC.健康人1min可以正常呼吸60次D.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2km/h2.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运动员始终处在电视的屏幕内”。
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运动员跑得很快”是以跑道为参照物B.“运动员始终处在电视的屏幕内”是以屏幕为参照物C.以电视机前的观众为参照物,电视机内的运动员一定是运动的D.以赛场运动员为参照物,看台是运动的3.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0~t1做加速直线运动B.t1~t2做匀速直线运动C.0~t1比t2~t3运动的路程长D.0~t1比t2~t3运动的速度大4.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B.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D.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5.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拨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B.医生用B超检查病情,利用的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C.戴上防噪声耳罩,可以阻止噪声进入人耳D.开启倒车雷达,可以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6.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也可以发出哨声。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B.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C.敲击瓶子时,从左到右音调逐渐降低D.用嘴吹气时,从左到右音调逐渐降低7.下列各图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属于升华的是()A.冰棱正在消融B.铁丝网上出现霜C.干冰变小D.草叶上出现露珠8.将盛水的烧瓶加热,水沸腾后将烧瓶从火焰上拿开,迅速塞上瓶塞;再把烧瓶倒置后向瓶底浇上冷水,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浇冷水前一直沸腾,浇上冷水时,水会继续沸腾B.浇冷水前一直沸腾,浇上冷水时,水的温度降低,不会沸腾C.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上方气压减小,水会再次沸腾D.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上方气压增大,水会再次沸腾9.在炎热的夏天,当我们吃冰棒的时候,常常看到在冰棒的周围有“白气”冒出,关于这个冰棒冒出的“白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白气”是冰棒上的冰升华的结果,“白气”应该上升B.“白气”是冰棒上的冰升华的结果,“白气”应该下降C.“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白气”应该上升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白气”应该下降10.一支刻度均匀的温度计,将它插入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把它插入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85℃;如果将它插入某液体中,示数为49℃,则此液体的实际温度是()A.55℃B.61.25℃C.44℃D.64℃11.下列左侧的各种光现象与右侧对应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A.树下光斑﹣﹣﹣﹣光沿直线传播B.水中倒影﹣﹣﹣﹣光的折射C.黑板反光﹣﹣﹣﹣光的漫反射D.海市蜃楼﹣﹣﹣﹣光的色散12.如图所示,小易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B.探究“光路是否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灯C.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时,入射角不能为0°D.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13.竖直墙壁上有一平面镜,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刚好能在镜中看到自己完整的像,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他看到像的情况是()A.看不到完整的像,像与人的距离变小B.看不到完整的像,像与人的距离变大C.仍能看到完整的像,像与人的距离变小D.仍能看到完整的像,像到人的距离不变14.蓝天上飘着白云,平静清澈的池塘中鱼在自由游动。
八年级物理12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

A B C D 八年级物理12月月考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80分Ⅰ(客观卷)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30分)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C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 、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发声的音色不同 2.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凝华现象B 、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C 、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D 、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3.当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能正确表示其传播方向的是4.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 、景物在镜中成像B 、勺柄在水面“断开”C 、拱桥在水中的倒影D 、蜡烛通过小孔成像5.有一只大雁在平静的湖面上飞翔,有时我们能看到大雁好像在水中游动,有时只能看到大雁似的阴影在水面上移动,则A、前者光线较强,后者光线较弱,原理相同B、前者光线较弱,后者光线较强,原理相同C、前者是大雁的像,后者是大雁的影D、前者是大雁的影,后者是大雁的像6.伦敦奥运会圣火于5月11日在奥运会发源地——希腊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前利用凹面镜点燃,如图所示。
利用凹面镜采集圣火的过程属于下列哪种光现象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色散D、光的折射7.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是A、将要会聚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变成平行光B、只有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才有会聚作用C、对任何光都有会聚作用D、对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有发散作用8.下列现象中,所看到的像属于实像的是A、在岸边看到水中游动的鱼B、平面镜成像C、晴天树荫下的地面出现的圆形光斑D、通过放大镜看到的放大的指纹9.要想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应利用下列光学元件中的A、平面镜B、凸透镜C、凹透镜D、凸面镜10.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符合A、10cm<f<20cmB、f>10cmC、f<10cmD、f>20cmⅡ(主观卷)50分二、填空(每空1分,共24分)11.“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又没有阻止声音的,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华教育集团2015-2016学年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卷八年级物理
时间60分钟总分7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如图所示,属于凸透镜的是;属于凹透镜的是。
2.一个同学站在竖起放置的大平面镜前1m处,他在镜中的像高1.6m,当他沿垂直镜面的方向后退1m后,他在镜中的像高是 m,镜中的像与他之间的距离是 m。
3.3.平面镜成像是光现象引起的:插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像向上弯折一样,这是光的现象引起的。
4.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一些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发生了的缘故;黑板“反光”则是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5.站立在游泳池旁看到池内水的深度要比实际的深度一些,这是由于光从
(选填“空气”或“水”)射向(选填“空气”或“水”)时,发生现象的缘故。
6.一束光线与界面成300角从A物质射到B物质,反射光线恰好与折射光线垂直,则入射角为,折射角为。
7.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分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其
中是折射光线,反射角等于,MM′右边是(选填“空气”或“玻璃”)。
8.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米。
第7题图第8题图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12分)
9.下列图片中的物理现象与所对应的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10.关于光的反射定律,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的反射定律只适用于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情况
B.光在两种物质交界面上发生折射时,光的反射定律就不成立了
C.在发生漫反射时,只有部分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D.光在任何形状的物体表面上反射时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1.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坐在观众席上的近10万观众目睹了李宁飞到空中点燃奥运会主火炬的画面。
人们都能看到李宁,是因为灯光照射到李宁身上发生了()
A.镜面反射
B.漫反射
C.色散
D.折射
12.下列现象中,对关于紫外线应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人民币的防伪利用了紫外线的荧光作用
B.适当照射太阳光可以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
C.经常在太阳光下晒晒衣物,可以起到杀菌消毒作用
D.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紫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
13.在纸上剪一个很小的“
形成的光斑是()
A“ B.圆形的 C.“”形的 D.
14.)
A.B.C.D.
三、作图题(每题5分,共15分)
15.A、B为某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长MN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试做出这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的位置.
16.请在图中画出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17.如图所示,在平静的湖边有一盏路灯标记为S,潜水爱好者在水下E处看到路灯的像为S′。
请画出水下E处的人看到路灯S的光路图,并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路灯S通过水面所成的像A。
四、实验探究题(19题6分,20题8分,21题8分)
18.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入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①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②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根据数据补全下
③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
他(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18题图)(19题图)
19.陈悦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进行如下操作:
①陈悦同学将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如图丙所示,
这样的操作造成的后果是
;
②将蜡烛B熄灭后,该同学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记下像与
物的位置;
③移动蜡烛(选填“A”或“B”),重做实验.三次实验像与物的位置如图丁所
示,通过分析可知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它们的连线与玻璃板.
(1)试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实验时,他应在(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过玻璃板所成的像。
他
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填“变大”、“不变”、“变
小”)。
20.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
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1)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和现象;
(2)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且折射角
(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五、探究题(每空1分,共3分)
21.家里的电视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它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
为了弄清红外线的某些性质,小宇利用遥控器进行了一些探究:
(1)将遥控器直接对准电视机的接收窗口,按下按键可以控制电视,这说明红外线与可见光一样也能
沿传播。
(2)将遥控器指向电视机对面的墙壁时,发现也能控制电视机,说明红外线与可见光一样也能发
生。
(3)根据可见光的特征猜想一下,当红外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填“会”或“不会”)发生折射。
宇华教育集团2015-2016学年上学期12月考试答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