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美文阅读推荐:附耳细说
《用耳朵倾听生命》读书笔记600字

《用耳朵倾听生命》读书笔记600字《用耳朵倾听生命》这本书是四十岁的长辈的诸多心迹,他们通过自我叙述为我们呈示另一种非世俗的活法,这就是灵魂层面的生存。
由于年龄相差太大,有许多文章还没有读懂,可有些文章对我启发不浅。
其中有一篇叫做水于处世。
这篇文章先说水清濯缨,水浊濯足。
又说明水之清浊是浑然不可分的。
最后又说:既然人无完人,势必水无纯水。
分不清也罢,只要不混水摸鱼就好。
是的。
处世往往也是这样。
不知是这样好呢,还是那样好呢。
这时,与其纠缠不清,不如暂且放下。
里有一段写得好:事情的复杂还在于:即使你有大眼光,水之清浊,了然于胸;但对其中一具体对象而言,其清其浊却是浑然不可分的。
当你欣然受益于他人的优点,便很难断然谢绝其缺陷,除非你不怕一刀两断,或生出无尽恩怨来。
是的。
许多人也受利益于他人的优点,便很难断然谢绝其缺陷。
例如历史上许多皇帝为了安抚敌军之首,以免他再生战乱,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敌军之首丝毫不顾虑自己女儿的想法。
又如历史从武则天重视进士科开始,许多书生便纷纷去考取进士。
哪种方法受益多,就用哪种方法。
这是许多人的想法。
这没有错。
这是一个人的欲望。
欲望是人前进的目标前进的理想,更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没有欲望,人将停滞不前。
可是欲望不能过分,欲望不能大。
大了则会成为人格变坏的门槛。
迈过它,你变坏。
原地不动,你依然是你自己。
这本书是四十岁的长辈的诸多心迹,他们通过自我叙述为我们呈示另一种非世俗的活法,这就是灵魂层面的生存。
由于年龄相差太大,有许多文章还没有读懂,可有些文章对我启发不浅。
其中有一篇叫做水于处世。
这篇文章先说水清濯缨,水浊濯足。
又说明水之清浊是浑然不可分的。
最后又说:既然人无完人,势必水无纯水。
分不清也罢,只要不混水摸鱼就好。
是的。
处世往往也是这样。
不知是这样好呢,还是那样好呢。
这时,与其纠缠不清,不如暂且放下。
《水于处世》里有一段写得好:事情的复杂还在于:即使你有大眼光,水之清浊,了然于胸;但对其中一具体对象而言,其清其浊却是浑然不可分的。
【高中散文阅读】《风声在耳》阅读答案

【高中散文阅读】《风声在耳》阅读答案风声在耳①走在熙攘的街市上,看见攫利者飘忽的行色,听着叫卖者嘹唳的贩声,内心不禁忧郁起来:感到人到底是被生计追迫着,本质上是与觅食的兽们无多大差异的。
古人把人叫风声在耳①走在熙攘的街市上,看见攫利者飘忽的行色,听着叫卖者嘹唳的贩声,内心不禁忧郁起来:感到人到底是被生计追迫着,本质上是与觅食的兽们无多大差异的。
古人把人叫““两足动物”,是确当的。
既然是兽,对物质的索求,便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维持生命的基础。
此外,大多数人认为,物质需求越多,他们必须支配的盈余就越多,生活就越自由。
②然而,即使人类追求的是事物,被事物主宰的人的生活最终也会尝到衰落的滋味,因为人是人,而不是动物。
想到这一点,我很激动。
③我从市场上回到书房,翻阅了一些闲置的书籍,包括纪德的《大地上的食物》、梁宗岱的评论集和令人难忘的徐志摩。
当我漫无目的地阅读时,我总是同时翻阅几本书。
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黄脸和瘦骨嶙峋的人,但他们都有丰满的浪漫情怀;现实无法承受。
我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我非常温暖和快乐(至少我感觉非常快乐)。
想了一会儿,我笑了:他们都是由书的香味培养起来的,他们生活在精神上;因此,他们有办法超越野兽。
”神性”那就是:不被图像所感动,用文字来治愈饥饿。
感受他们的”神性”,不安的心不知不觉地平静如水。
④想到梭罗。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了一所房子,远离尘世,靠最少的物质生活。
他滋养了原本贫瘠的心灵,成就了超验主义的伟大杰作《瓦尔登湖》。
他在书中说:多余的钱只能买到多余的材料;现实生活不需要钱。
在梭罗的指导下,我认为人们生活在恐惧和紧迫中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多余的物质作为生活的目的。
就像贪吃的野兽一样,虽然食物得到了满足,但驱赶尸体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
悲哀在于欲望本身。
⑤因此,陶冶书香的人远离物欲,享受朴素带来的心灵宁静。
这种平静是心灵的自由和幸福本身。
那么,书籍对人们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它证明了人和野兽的区别在于人可以在没有生存的情况下生存。
毕淑敏:附耳细说

毕淑敏:附耳细说毕淑敏:附耳细说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捧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
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
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
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辩出来的我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
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
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
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
以为只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
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力。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惟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
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服从。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都很难弥补,人格将潜伏下巨大危机。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有是适宜的。
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
批评往往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了挺进的激奋。
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自脉贲张,意气风发,勃兴向上的豪情。
附耳细说(精选)

附耳细说(精选)第一篇:附耳细说(精选)《附耳细说》读后感毕淑敏的《附耳细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那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
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
”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
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或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读到此处,我心揪然,一个农夫对待一个不会说话但是任劳任怨的牛,是那样的爱护和尊重,极力的维护着它们的自尊。
推及到人,推及到老师与学生,遇到这样的处事之际,我们是否能够心平气和的也来个“附耳细说”呢?老师在讲台上神情飞扬地讲课,专注如一,但课堂上总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学生目光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有的学生趴在桌子上作出疲倦的样子,还有的窃窃私语……而对待这些孩子,我们往往是简单的说教以后,就是恨铁不成钢的奚落,实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就是恶语相加,冷言相对。
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
以为只要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哪里会顾及他们的想法和自尊。
仔细想想,这样做了以后,学生不但没有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反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人格。
毕淑敏说,批评好比太冷的冰水,用得不当,会对孩子的皮肤,心灵,精神造成更深的伤害。
山野中的农夫对他的牛,倾注的是淳厚的用心。
所谓“附耳细说”,实际是一种心灵的贴近和呵护。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只有心灵贴近了,才会收获一份尊重,获得一份理解和情感的依托。
所以我们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期待的心态、婉转的语言来对待每位学生,无论基础多么糟糕的学生,只要他觉得老师对他抱有希望,还非常看重他,他就不会放弃努力。
感悟世说新语(稿件20篇)

感悟世说新语(稿件20篇)感悟世说新语篇1滕梓帆《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等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里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则,每一篇小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或获得财富,应该通过自己的诚实、努力。
而华歆呢却总想着不劳而获,对于有着华丽车马的贵人非常羡慕,而把自己应该做的,努力读书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人生目标忘到了脑后。
这样的人喜欢投机取巧,为达到目的,什么坏事都能做得出来。
所以,管宁看不起他,选择了和他断交。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爱贪小便宜,爱慕虚荣,总想不劳而获。
这篇*告诉我们做事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
“一寸光阴一寸金”,作为学生,我们上课时一定要提高效率,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认真听讲,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
学习之余,还能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而我们身边有些人,却不懂得之个道里,课堂上尽管一声不吭,但始终处于游离状态,什么也没听进去,还不得不靠课后很辛苦地花大量时间低效率地补课。
就拿“管宁割席”一文来说,这篇*讲述了两件事,其一是,三国时期的管宁和华歆在一起锄地种菜。
他们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把金子当作瓦片一般,视而不见,依旧挥锄种地,而华歆却想要拿起来,据为己有。
其二是,两人在一张凉席上读书,有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不予理睬继续读书,但是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出门外凑热闹。
管宁于是割席和他绝交。
“学弈”这篇*也同样令我印象深刻。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之一。
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虽然看似在听,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要拿弓箭去射它。
即便两个在一起学习,效果却天差地别。
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资质有差异,而是因为做事的专心程度不同。
《世说新语》中尽管都是一个个小故事,但是都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让我们感悟很多,真是一本好书。
感悟世说新语篇2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甚至认为这是一本现代书。
毕淑敏最新散文

毕淑敏最新散文附耳细说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捧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
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
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
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辩出来的我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
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
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
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
以为只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
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力。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惟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
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服从。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都很难弥补,人格将潜伏下巨大危机。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有是适宜的。
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
批评往往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了挺进的激奋。
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自脉张,意气风发,勃兴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到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
耳边传来【】声500字

第一篇:《耳边又传来熟悉的琵琶语》耳边又传来熟悉的琵琶语,午夜,千里的声音在耳畔回响。
这个时候,也许也只能是千里才能够陪伴自己,午夜的思绪万千,总是不忍又回忆当年时的种种,那时的美好固然使心底开花一样,可总归是在过去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有些人命中注定是匆匆的过客,偶尔交织,不过是在彼此花开之时路过而已,然而,有些花开不为你。
千里共良宵,慢慢的,有些在乎确实是变少了,有的甚至是没有了,不是我孤傲,而是当我端着一杯热开水给你时,你正在喝饮料,可当你真正口渴时,你端起那杯白开水,却发现它早已变的冰凉。
也许还有一种情况,你根本不喜欢喝白开水。
不管怎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很早就想过,要活的像伞一样,撑得开,收的起。
生活,无非就是拿起放下,拿起一些担当,拿起一些责任,放下一些名利,放下一些计较,放下一些自己所谓的关心与在乎。
我不是菩萨,不会普度众生,何况我连自己都度不了。
度不了自己,又何谈去度你?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爱一个人,不要爱到十分,爱到七分刚好,剩下三分爱自己。
我想,有些,七分定是不够的,还有些,爱到半分就是浪费了。
不管爱情,还是友情。
原谅我不会拐弯抹角,不会凑活,不会阿谀奉承........我不会的事很多很多,我不喜欢呵呵,不喜欢听,更不喜欢说,我喜欢属于“真”的东西,那些虚伪,不如让它不存在。
以前听说过一个词,存在感,当时还不明白它的意思,现在,明白了。
时间与距离的力量让你无法相信又不得不信,那些经过长久积淀的情感是最值得珍惜的,你现在还记忆犹新的那些定是你曾经刻骨铭心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再相信语言,那些苍白无力的话语是那么的浅薄。
网上说的似乎也有道理,距离就是“我说了,你不理,我不说,你不说”,慢慢变得疏远,曾经的无话不谈最终变成现在的无话可说。
那些在当时看似轰轰烈烈的情感,不是真的,只不过是你取代了别人而已,最终,别人也会取代你。
我知道自己不聪明,但我也不是很傻,有些话不说了并不是我不明白,只是不想让那本来就不牢固的情谊破碎而已。
初中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议论文阅读(一)让有些话穿耳而过(段奇清)➊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意趣的奇言妙语有次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
②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③譬如某一天,你无意中听到一些诽谤和中伤你的话语,就让它穿耳而过那也许是别人对你某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某一句不经意的话产生了误解你要相信,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只要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看出你的初衷与本真于是你便拥有了一颗平静安宁的心。
④如果偶尔听到有人指责你太不细心,未能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要让它穿耳而过尽管他的指责是善意的,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踏入认识上的歧途不要太过相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话,无论自己对将来有多少设想,可它终究没有发生。
最为紧要的是要抓住今天,认认真真活在当下如此,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不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浪费自己宝贵的光阴,才会不为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杈失去自己的吟咏与歌唱你才能听到妻儿的欢声笑语,才能沐浴到金色的夕阳、绚烂的晚照即便风雨骤然而至,也依然轻裘绞带,玉树临风。
⑤如果有人说你才貌双全,要让它穿耳而过。
那才华学识本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那形貌亦是父母的遗传并非自己的努力,原本不值得他人夸奖。
⑥如果有人说你出类拔萃,却白壁微瑕,也要让它穿耳而过。
是否出类拔萃姑且不说,不完美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如此,你就能摆脱“一次失败就成永远颓势”的阴影,就能走出“局部不完美就泛滥成整体否定”的误区,就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⑦对于一些冷漠无情或者耍小聪明的话,对于一些玩世不恭,不知轻重的话,对于一些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男女绯闻的话,都要让它穿耳而过。
这样,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纵然那些对你有用,却让你智所不能逮、力所不能及,以致被夺了幸福与快乐的话语,就要让它们穿耳而过,随风而逝。
⑧人生是一个容器,可这个容器的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美文阅读推荐:附耳细说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捧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
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
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嘛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但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便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
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
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
以为只要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
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
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力。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是内心的自尊和自制。
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服从。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的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都很难弥补,人格将潜伏下巨大的危机。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
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
批评往往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发挺进的激奋。
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血脉奔张,意气风发,勃兴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到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
如领导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这样:对个别人的批评一般也是对大家的批评,对某个人的表扬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无言鞭策。
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频频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晓得,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双刃剑。
使用得好,犀利无比,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我们快速向前。
使用得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必过多地拘泥于此。
就像玫瑰花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无论其个体如何努力,可改变的幅度不会很大,甚至丝毫无补。
玫瑰花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
人也一样。
我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气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这一范畴里,都大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批评。
夸奖这个小孩子是如何美丽,那个又是如何聪明,不但无助于他人有的放矢的学习,把别人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反倒会使没有受表扬的孩子滋生出满腔的怨怼,使那受表扬的都繁殖出莫名的优越。
批评也是一样,奚落这个孩子笨,嘲笑那个孩子傻,他们自己无法选择换一个大脑或是神经,只会悲观丧气,也许就从此自暴自弃。
旁边的孩子在这种批评中无端地得了傲视他人的资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来,松懈了努力。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
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
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当指责儿童的智力。
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洁净,而不宜夸赏她的服装高贵。
我们可以批评临阵脱逃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体弱。
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
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不宜的批评和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
孩子的皮肤与心灵,更为精巧细腻。
他们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伤害太深,会留下终生难复的印迹,每到淫雨天便阵阵作痛。
遗下的疤痕,侵犯了人生的光彩与美丽。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淳厚的爱心。
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这篇文章对我们来说有难度,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而放弃阅读,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人生最重要的哲理:学会自尊。
自尊的本质是什么?父母怎样的批评和表扬才是对孩子自尊的保护?读了这篇文章,如果你能回答出这些问题,那么,当你听到父母对你说“你这孩子太不争气,脑瓜笨得要命”“你还小,懂什么?你照我说的去做就行了”等话的时候,你就要拿出勇气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了。
由一个感人的故事引出一个深刻的哲理,这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
由故事到哲理实际也是由物到人的过程,其中的逻辑是“对牛都如此,何况对人”。
结尾作者的叙说又回到故事上,同样是由物及人的逻辑。
文章这样开头结尾就好像给一颗珍珠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匣子。
试一试吧,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你感悟到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