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实用观_无用之用_陈林

合集下载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间世》:⽆⽤之⽤,⽅为⼤⽤⽂/⽉⽉正⼼正举特约作者主播/樊浩庄⼦在《⼈间世》中这样说道:“⼭⽊⾃寇也,膏⽕⾃煎也。

桂可⾷,故伐之;漆可⽤,故割之。

⼈皆知有⽤之⽤,⽽莫知⽆⽤之⽤也。

”⼭中的林⽊因为不是良⽊,反⽽能够保全,长成参天⼤树。

可见⽆⽤之⽤,有时反⽽能成⼤⽤。

庄⼦惯⽤寓⾔、⽐喻讲述道理,表⾯上说的是林⽊之事,实则讲的是⼈⽣哲理,更是在讲述⾃⼰的⼀⽣。

庄⼦⼀⽣困顿,⽣活在底层,不应楚威王之聘,⼀⽣只做过漆园吏,甚⾄沦落到贫民窟⾥以编草鞋为⽣,还因断粮去与⼈借⽶。

⼀⽣落魄,潦倒⾄此。

⽤世俗的眼光看庄⼦,⽆功⽆禄,他⾃是⽆⽤的。

但若以⼀颗道家的⼼看庄⼦,他却是⼀位真正有⽤的智者。

他所提出的“⽆⽤之⽤,⽅为⼤⽤”,不仅让他⾃⾝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由,更是给今天⾝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限的精神启迪。

01⽆⽤,⽅为⼤⽤梁⽂道在《悦⼰》中说:“读⼀些⽆⽤的书,做⼀些⽆⽤的事,花⼀些⽆⽤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切已知之外,保留⼀个超越⾃⼰的机会,⼈⽣中⼀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这种时刻。

”所谓“有⼼栽花花不开,⽆⼼插柳柳成荫”。

有些时候,助你成功的,反⽽是那些不起眼的“⽆⽤”之事。

乔布斯读⼤学期间,曾去旁听⼀门书法选修课,为了旁听和练习书法,每天花费⼤量的时间和精⼒。

同学们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课程对本专业⼀点⽤都没有,⽽乔布斯也没有多想,当时的他选择书法,不过是出于⾃⼰的兴趣。

没想到的是,⼗年后,乔布斯在IT业居然⽤上了书法课上的东西,开始组织⼈员做字体设计。

也因为这些字体的艺术感,让苹果的产品有了⼀⼤批铁杆粉丝。

与乔布斯类似,另⼀位商业天才马云也是有些“不务正业”。

最近马云唱京剧的视频在⽹上传疯,⽹友们调侃说:“别⼈出道是为了赚钱,马云赚钱是为了出道。

”就连马云创办的阿⾥巴巴,从上到下也都染上了这种“不务正业”的风⽓。

明明是⼀家互联⽹公司,操的⼼事⽆巨细,千奇百怪,从肝癌检测到环保种树,从母猪⽣崽到寻找太空的第⼆地球……马云曾说:“我认为'⽆⽤之⽤’才是真正的价值,所有⼈想要很快收获,就没有未来。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浅谈庄⼦“⽆⽤之⽤,⽅为⼤⽤”
⽆论执着于有⽤还是⽆⽤,在庄⼦看来都是成见,有⽤和⽆⽤是⼈们以⾃我为中⼼看待事物的结果。

⽽在庄⼦看来,我们看待事物应该站在宇宙万物的⽴场上,庄⼦的⼀篇寓⾔中写道齐国有⼀棵⼤树,叫栎社树,此树因为不像那些⽔果树⼀样,不会开花结果,⼈们就不会来⼲预它的⽣长,中间有⼈⼏乎要把它砍掉,但它表⽰⾃⼰没有⽤,所以总算没被砍掉,长得越⾼越⼤。

现在⼈们将它供奉起来,每天烧⾹磕头,这就是它⽆⽤的⼤⽤。

现实⽣活中,⼈们往往崇尚有⽤,看不起⽆⽤。

拼命努⼒学习,⼯作,结果损害了健康,甚⾄⽣命。

我们现在所学的东西看似“⽆⽤”,实则⼤⽤,它们帮助提升的是我们各⽅⾯的能⼒。

有些⼈很努⼒很努⼒,但还是达不到⾃⼰预期的⾼度,觉得⾃⼰⼀直是在做⽆⽤功,然⽽,真理是有付出才有收获,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体现的也是⽆⽤之⼤⽤的思想。

⽆⽤也可以有⽤,有⽤也可以是⽆⽤,它们是相对⽽⼜可以相互转换的。

有⽤之物是指具体有实际⽤途的事物,⽽⽆⽤之物是指看起来没有实际⽤途的东西。

那么有⽤之⽤就是有实际⽤途的东西发挥它的实际⽤途,⽆⽤之⽤就是看起来没有实际⽤途的东西发挥它的⽤途。

那么没有实际⽤途的东西如何发挥它的⽤途呢?没有实际⽤途就⽆法发挥实际⽤途,没有实际⽤途的⽤途是什么呢?它的存在本⾝。

它存在的本⾝就是它最⼤的⽤途。

⼀件事物在此时⽆⽤未必在彼时⽆⽤,你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就发挥了作⽤。

它存在的本⾝就昭⽰着这样的可能性。

所以它存在的本⾝才是最为重要的。

庄子的实用观_无用之用_陈林

庄子的实用观_无用之用_陈林

2003年1月第5卷 第1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Jan.,2003Vol.5No.1庄子的实用观:无用之用陈 林, 尚党卫(江苏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摘 要]庄子把常人所说的有一般效用之物,称作“小用”;把引人进入大道、保人享尽天年等具有非常使用价值的东西,称作“大用”。

庄子的学说不能帮助世人争权夺利,求名求荣,却能助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庄子毕生所倡导的就是要人们追求这种“大用”。

庄子在乱世暴政的特定社会条件下提出了无用之用思想。

“无用”,指无用于暴政。

“之用”,指保全自身。

通过“不材”、“中道”、“与时俱化”,为人们设想了一套处乱世的方法。

它体现了庄子对人生命存在的热爱和关注,深藏着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愤世精神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无用之用是应付,切不可不分时代地随便搬用。

[关键词]庄子;无用之用;乱世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3)01-0014-05 庄子的实用观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一般人认为,有直接而实际效用的事物才是有用的;没有直接实际效用的事物是没有用处的。

庄子认为这种急功好利、斤斤计较于事物眼前效用大小的人是目光短浅的。

许多东西的用处虽是间接而不显著的,然而其重要性却远远超过了那些有直接效用之物。

他把常人所说的有一般效用之物,称作“材”,即“小用”。

把具有非常使用价值的东西,如引人进入大道的功用,保人享尽天年的功用,称作“不材”、“无用”、“无用之用”,即“大用”。

庄子毕生所倡导的是要人们追求这种“大用”。

在他看来,他的学说对一般的世人也是无用的,因为它不能帮助世人争权夺利,求名求荣。

不过正因为对一般世人无用,才有大用。

所谓大用,不是别的,一是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二是有利于人的心境修养。

庄子这种以无用为大用的处世哲学,历来颇招非议。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典故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典故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典故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庄子·逍遥游》,描述了一个关于木匠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梁惠王的国君,他派人去找李广,要他制作一把千里镜。

李广制作了一把大镜,但并不是梁惠王所想的千里镜,而是一把看不见的无用之物。

梁惠王很生气,但李广解释说:“这是有用的无用之物。

”后来,梁惠王派人去找孙膑,要他制作一把梁上君子。

孙膑也做了一个看不见的无用之物,但他也解释说:“这是有用的无用之物。

”梁惠王听后心生疑惑,便去问庄子。

庄子告诉梁惠王,这些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是有用的,因为它们可以让人们思考,启发人们的智慧。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无用的事物,实际上可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价值,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道理,有些看似无用的知识、技能或者事物,可能在某个时刻或某个方面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发现事物的价值,以及不断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参考版本是傅佩荣老师的《傅佩荣译解庄子》。

01庄子,原名庄周,字子休,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69年,于公元前288年去世,是战国时期蒙国人,在今天的山东和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小国。

庄子与儒家的孟子大概是同时代的人(约前372年—前289年),比孟子大概小3岁,但这两位同时代的思想家,两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并没有什么交集,也没见过面。

庄子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为庄姓始祖。

庄子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也是先秦七子之一,而先秦七子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

庄子一生清贫,甚至可以说是贫穷。

他曾经短暂当过小官,中年以后就没基本上无所事事了,住在一个简陋的房屋里,以织鞋为生,面黄肌瘦,但庄子生性孤傲,当时很多流传说让他去做官,他都一一拒绝了。

相对于高官俸禄,庄子显然更希望自由自在地生活。

02相传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当时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说明来意后,对庄子说:“大王希望你跟随我们一起回去做相国。

你可愿意?”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03说庄子生性孤傲,但其实《庄子》一生在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多少重视,在司马迁笔下,庄子也是一个小角色,在《史记》中评价庄子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但其实这样对庄子并不公平,《庄子》一书共七万字左右,共有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庄子: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

庄子: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

庄子: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
成语:无用之用,出自《庄子.人间世篇》。

意思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

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

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

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

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

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


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

庄子的无用之用名词解释

庄子的无用之用名词解释

庄子的无用之用名词解释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哲学思想。

其中,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的概念,这个概念在他的《庄子》一书中被广泛讨论和阐释。

本文将从名词解释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庄子的无用之用的含义。

正文:一、无用之用的基本含义1.1“无用之用”的字面解释从字面上理解,“无用之用”似乎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其中,“无用”代表了某种事物或行为的缺乏实际利益或可观的结果,而“之用”则呈现了这种无用之中的实际运用。

庄子的“无用之用”并不是物质层面的利用,而是强调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

1.2“无用之用”的哲学内涵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是指超越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他认为追求功利只会束缚人们的思维和自由,而真正的智者应该超越功利,追寻个人内心的自由与解放。

在这种理念下,“无用之用”强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超越功利思维的重要性。

二、无用之用的深层解读2.1 超越功利的自由“无用之用”强调的是超越功利的自由,即追求个人内心的满足与解放。

举例来说,在人际关系中,一些人可能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打心眼儿去和别人套近乎,表现出种种虚伪的行为。

而从庄子的角度来看,这种功利行为只会束缚人们的自由与真诚,真正的人际关系应该建立在彼此真诚的基础上。

2.2 自然无为的对待庄子提倡“无为而治”,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其自然、不勉而行。

这种“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主动敞开心胸、随遇而安。

在庄子看来,过度追求功利只会令人们陷入精神困境,而放下功利的思维,则可以获得更大的自在与解脱。

三、无用之用的现实意义3.1 心灵的自由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在这个物欲横流、功利至上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迷失了自我的真正追求。

而通过超越功利的思维,我们可以深化对自我的理解,让自己远离片刻的功利追求,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感和内心的宁静。

3.2 尊重他人与自然“无用之用”也引导着人们关注他人和自然的真正需求,而非毫无根据地盲目追求功利。

庄子有用与无用的观点

庄子有用与无用的观点

庄子对于有用与无用的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首先,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这个观点是说,某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或者情境,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用的,甚至可能是非常有用的。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及理解事物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其次,庄子还主张“无用亦是大用”。

这个观点是说,即使某些东西或者情境看似无用,但是它们也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尊重和接纳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不去过分强求或者限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庄子还通过一些故事和寓言来阐述他的有用与无用的观点。

例如,他讲了一个木匠与栎树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而有时候看似有用的东西,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是无用的。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和价值。

总的来说,庄子的有用与无用的观点是强调多元性和复杂性,尊重和接纳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1月第5卷 第1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Jan.,2003Vol.5No.1庄子的实用观:无用之用陈 林, 尚党卫(江苏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摘 要]庄子把常人所说的有一般效用之物,称作“小用”;把引人进入大道、保人享尽天年等具有非常使用价值的东西,称作“大用”。

庄子的学说不能帮助世人争权夺利,求名求荣,却能助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庄子毕生所倡导的就是要人们追求这种“大用”。

庄子在乱世暴政的特定社会条件下提出了无用之用思想。

“无用”,指无用于暴政。

“之用”,指保全自身。

通过“不材”、“中道”、“与时俱化”,为人们设想了一套处乱世的方法。

它体现了庄子对人生命存在的热爱和关注,深藏着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愤世精神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无用之用是应付,切不可不分时代地随便搬用。

[关键词]庄子;无用之用;乱世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3)01-0014-05 庄子的实用观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一般人认为,有直接而实际效用的事物才是有用的;没有直接实际效用的事物是没有用处的。

庄子认为这种急功好利、斤斤计较于事物眼前效用大小的人是目光短浅的。

许多东西的用处虽是间接而不显著的,然而其重要性却远远超过了那些有直接效用之物。

他把常人所说的有一般效用之物,称作“材”,即“小用”。

把具有非常使用价值的东西,如引人进入大道的功用,保人享尽天年的功用,称作“不材”、“无用”、“无用之用”,即“大用”。

庄子毕生所倡导的是要人们追求这种“大用”。

在他看来,他的学说对一般的世人也是无用的,因为它不能帮助世人争权夺利,求名求荣。

不过正因为对一般世人无用,才有大用。

所谓大用,不是别的,一是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二是有利于人的心境修养。

庄子这种以无用为大用的处世哲学,历来颇招非议。

不少学者认为它是不尽半点社会责任的混世主义、滑头主义。

我们以为这种看法有失公允,是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而造成的误解,有重新认识之必要。

一庄子的无用之用,郭沫若先生解释说:“‘无用者’,无用于世;‘之用者’有用于己,全身、保身、养亲、尽年就是大用了。

”[1](p.204)这里包含着双重因素:所谓“无用”,是对反动统治者所控制的社会而言的;“有用”则是对自己以及与自己同处一个阶层的下层人民而言的。

对统治者无用就是对自己有用。

从字面上看,庄子的无用之用就是这个意思。

然而仅此分析是不够的。

要抓住这一思想的实质,还必须看到庄子说的于世无用,究竟指的是对什么样的统治者及其统治的社会无用。

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是在乱世暴政、“昏上乱相”的特定社会条件下提出来的。

庄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极其动乱的战国之世中期,是战争最为频繁而统治者最为骄横的时代,是一个以兼地夺位为务、以攻伐争斗为贤的不安定的时代。

当时各诸候国之间,为了争霸、扩张,互相攻伐,战火不息。

一方面造成了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大量伤亡造成无数鳏寡孤独与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在诸侯国内部,父子、兄弟、君臣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篡国弑君,史不绝书。

统治阶级连年混战、奢侈腐化、横征暴敛,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

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和阻止百姓的逃亡,君主们毫无例外地采用严刑峻法。

结果是“罪人”[收稿日期]2002-12-02[作者简介]陈 林(1953-),男,江苏射阳人,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从事哲学研究。

尚党卫(1966-),男,陕西咸阳人,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哲学硕士,从事哲学研究。

愈治愈多,遭刑杀受迫害的人比比皆是。

整个战国如此,而庄子生活的宋国尤甚。

这一时期统治宋国的宋康王偃是一个残暴无比的君主。

庄子在《人间世》中所控诉的卫君,其实就是宋王偃的化身。

他专横独断,一意孤行,“轻用其国”、“轻用民死”;不容许别人在他面前讲仁义,否则就认为你是在炫耀自己,是在害他,他就必然要害你;嫉妒臣下有好的品德,一旦臣下违逆了自己的意愿,就予以杀戮;喜怒无常,自以为是;嗜杀成性,只知责人,不见己过。

在这样的暴君统治下,人民只求避免遭受刑害。

福比羽毛轻,无处寻找。

祸比大地重,无可逃避。

统治阶级滥用权威,肆意施刑,使人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生活于这样的社会里,就如同奔命于羿的箭的射程之内一样,死亡、酷刑之箭时时威胁着人的生命。

射中是必然的,得免是偶然的。

于是,被处死者狼籍堆积,被镣铐者连连不断,被刑杀者触目皆是。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庄子才提出了无用之用的思想。

不难看出,庄子的“无用”,是特指对类似宋王偃这样的君主及其所统治的黑暗社会而言的。

其实质就在于不做他们的帮凶,不与其同流合污。

庄子与残暴的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表明了庄子“无用”思想的特定内涵。

据《秋水》中“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2](p.441)一段记载:庄子宁可象神龟拖着尾巴在泥里爬,也不进官场显赫一时。

在庄子看来,国相在人们心目中是很尊贵的人物,平时有丰厚的俸禄,住在豪华的相府之中,出门乘坐华丽的马车,那个豪华富贵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可这一切却是用他自己的自由和生命换取的。

他要受君王的管束,要为君王的利益出力,要维护君王的王位,保卫君王的社稷。

他不再属于他自己,而成了君王的附属,与豢养在王宫之中等待宰杀祭祀的牺牛没什么两样。

再看那乌龟,当它没有成为国君太庙中的神物时,自由自在地游戏于污泥之中,虽然水浊泥污,却是它最适意的地方,自由自在。

等到被国君当作神物,用绵巾包裹起来藏于匣中的时候,虽然倍受尊敬,但是已经不属于自己了。

因此,庄子宁肯生活贫寒,以钓鱼为生,也不追逐官禄,为统治者效力。

不仅如此,庄子还对那些所谓有用于世,佞媚君主,图取富贵的鄙俗之士予以无情鞭挞与辛辣讽刺。

在《列御寇》中,庄周痛快淋漓地讥讽一心向上爬、卑躬屈膝的小政客曹商。

曹商嘴巴特别甜,被暴君宋王偃派往秦国办事。

事毕,秦王高兴,赐车百辆。

曹商归来想起隐士庄周平日里瞧不起他,现在可以去羞辱他一番了。

于是,便来到陋巷庄家。

这时候庄周正编着草鞋,无暇待客。

曹商说:“要论打草鞋,我不敢和你老兄比,确实无能;要说出国办外交,只须见见大国之王,屁股后面就能跟回一百辆车子,这点能耐还有。

”[3](p.12)庄周说:“听说秦王生疮,背部生痈疮,肛门生痔疮,悬赏求医,赏格很高。

能给背痈排脓消炎的,每次赏车一辆;能给肛痔吮脓舔血的,每次赏车五辆。

基本上越是下作,赏车越多。

你恐怕吮舔了二十次吧,不然怎么能领赏那么多车呢?哎呦呦,你真行。

”[3](p.12)一语道破了这个被君主重用的走狗的卑鄙行径。

无用者粪土王侯将相,不与君主合作,虽清贫,却一身正气;有用者,破痈舐痔,所治愈下,得车愈多,虽煊赫气派,却为人所不齿。

有用无用,对比鲜明。

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二处于一个权谋狡诈的战乱时代,不为君主效力并非易事。

除非你与世隔绝,隐居深山。

而庄子又不赞成一般隐士“伏其身而弗见”的遁世作法。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无用之用呢?即既无用于君主,又能保全自身,既混迹于世俗之中,又不被世俗所累呢?对此,庄子煞费苦心地为人们设想了一套处世方法。

其一,“不材”。

庄子发现了一个秘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2](p.142)要使君主不用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材”,无所可用。

这样你才可以从无用中追求大用。

他的这一发现是从对自然和社会的仔细观察中得出来的。

在《人间世》一文中,庄子描绘了一位姓石的木匠带着徒弟到齐国去,在一个叫曲辕的地方,见到一棵被当地人尊为社树的栎树,这棵树极其高大粗壮。

本来做木匠的应是见而心喜,可是这位姓石的木匠却看也不看,只管赶路。

弟子说,我们跟随夫子以来,还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木材,为何先生看也不看呢?木匠说:你们不要说了,这种栎树,是散木。

用它做棺椁就很快会腐烂,用它做器具就很快会折毁,用它做门户就会流污浆,用它做屋柱就会被虫蛀,是不材之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能长寿延年,长得粗壮高大却无人砍伐。

而楸、柏、桑树,长到一握两握粗时,想用它做系猴子的51 陈 林等 庄子的实用观:无用之用木栓的人就把它砍了去。

长到三围四围时,想用它做屋栋的人就把它砍了去,待长到七围八围时,富贵人家想用它做棺材的就把它砍了去。

它们都是因有大用,中途被斧头砍死的。

所以庄子总结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2](p.142)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不例外。

庄子叙述了有个叫支离疏的人,头低垂在肚脐以下,肩膀却高过于头顶之上。

脊椎骨翘曲指天,五藏的脉管在脊背上突起,两条大腿和肋骨相并。

由于形体不全,不能为统治者所有。

政府征兵,他摇摆而游于其间;政府征夫,他因残废而免去劳役;“无用”之中,支离疏却获得了“大用”。

政府为了沽名钓誉,抚恤病残,他则不客气地受三钟米和十捆柴,他凭自己的残废之躯,替人家洗衣服,足够生活;替人家簸米,足够养十口人。

与那些死于战场和苦役的人相比,他倒可以终其天年。

确实,残体畸形,对于当兵打仗来说,那是没有用处,可是对于维护自己的生命来说,却能起着常人所难以起到的作用。

庄子以此推论说,志向破碎、无所用心,那将给人带来更大的好处。

因为志向破碎比形体残畸更深入一层,不仅不使用形体,连心思也不用了。

心如止水,无思无虑,也就会将自己完全融入自然之中,融入大道之中,顺水而流,随风起舞,那还有什么祸患可言呢?庄子这段故事的寓意很清楚,即通过把自己造成不材的“废料”,对君主、社会无用,就会对自己有用。

庄子还奉劝人们,即使自己有能耐,也要藏而不露。

否则,炫耀己能,常会招致祸害。

他在《徐无鬼》中讲述了一个“猕猴逞能身先死”的故事。

[4](p.271)说吴王在长江上泛舟之后,登上了猕猴山。

猕猴们见有人来了,都纷纷逃避,躲到草丛之中。

有一只老猴却与众不同,不但不逃,反而在那里上下跳跃,抓耳挠腮,炫耀自己的敏捷。

吴王搭箭拉弓要射它,它一点也不害怕。

等那飞箭来到身边,轻轻地伸出前爪,灵巧地捉住了箭杆。

吴王一看大怒,下令众人一起射箭,把它射死了。

吴王对他的好友颜不疑说,这个猴子,在我面前,卖弄它的技巧,以至于遭到这样的下场,而那些没有技巧的猴子却得以活命。

可见,有技巧不如无技巧,显露技巧不如不显露技巧。

其二,“中道”。

在有些情况下,“不材”也不能幸免于难。

该怎么办呢?《庄子・山木》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庄子和弟子寄宿在友人家里,友人很高兴,让童子把雁杀了款待他们。

童子问道:“有一个能叫,一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说:“杀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说:“昨天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是材料而终其天年,现在主人的雁却因为不是材料而被杀,先生将怎样安处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材和不材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