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庄子之“无用之用”

合集下载

无用之辩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无用之辩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无用之辩原文及翻译和注释摘要:一、引言:辩论无用之辩的背景和意义二、文本内容概述:辩论的无用之处三、辩论中的语言艺术与逻辑思维四、辩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五、结论:正确看待辩论,提升自身素养正文:【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辩论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诸子百家,无不以辩论为手段,争取自己的观点得以流传。

然而,辩论在现代社会中似乎饱受诟病,被认为是无用之辩。

本文将探讨辩论的无用之处,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

【文本内容概述】辩论无用之辩的观点源于《庄子·外物》。

原文中,庄子与惠子辩论,庄子提出“夫辩论者,言之所以为言也,然使夫言者无用,则夫听者惑矣。

”意味着辩论的本质是语言的交流,但如果辩论的内容并无实际用处,那么听者就会感到困惑。

这也反映出辩论的目的是寻求真理,而非无休止地争论。

【辩论中的语言艺术与逻辑思维】虽然辩论有时会被认为是无用之辩,但我们不能否认辩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艺术和逻辑思维。

辩论双方在争论过程中,需要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逻辑推理说服对方。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锻炼我们的表达能力、思维敏捷性和判断力。

【辩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辩论并非无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律师在法庭上为当事人辩护,政治家在议会中发表演讲,都是辩论的形式。

这些辩论不仅需要语言艺术和逻辑思维,还要求辩论者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

因此,辩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结论】总之,辩论并非无用之辩。

它是一种锻炼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并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辩论,积极参与辩论,以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道德经心得分享(2)

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道德经心得分享(2)

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道德经心得分享(2)韩鹏杰老师接着讲第十二章,既然我们的内心是虚静的,“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怎么样保持这个虚静?乱花渐欲迷人眼,“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五音的世界,五彩缤纷,颜色太多,声音太多,区分不出来了。

好多人带着耳机,大音量、快节奏,能不伤耳朵吗?第十一章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提出“我们要善于用物,而不被物所用”的道理,因此紧接着在第十二章警告人们,对于声色货利以及口腹之欲,都应当加以节制。

倒不是说要完全摒弃,而是分清主次,适可而止,“为腹不为目”。

道朴素,莫能与之争。

韩老师举了中国山水画的例子,比如真正的颜色是无色——墨色,就是无色,或者玄色,不能说黑色。

因为墨收拢各种颜色,中国画把有颜色的画叫做恶绿山水。

加上颜色,水平就低了。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一个女的,带一个钻石戒指,手一定是往前放,不会把手放在背后隐藏起来。

那就没有什么可以炫耀了。

然而道家无动于衷,认为这些东西不是人必须的,为什么要花销这么大的精力。

人应该注重实质,而不是一些外在的东西。

对于吃的东西,营养是最重要的,充饥是最重要的,而外表的颜色不是实质性的内容,韩老师引用第三十八章来对照说明,“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厚是指重要的部分,去掉外在的奢华、炫耀、形式、不重要的东西,懂得生命中重要的东西,才能“抱真守一”。

当然,现代人用另外一种方式暂时解决了问题,代替了道家的节制——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南怀瑾先生就曾感慨:“反观我们今日的人样,真真假假,也就不足为奇,只当大家都在活世的大银幕上一番表演而已。

老子虽然为后人担忧,看来也是白费口舌,因为目盲自有眼镜架,耳聋自有助听器,口爽自有营养片,发狂又有镇定剂,老子虽圣莫惊叹,一切无妨难得的。

”最后的结尾,韩老师说,道德经本身是没有分章的,后来人分章,实际上这几章讲的是一件事。

对于事情而言,也常常不是分割开来看的,而要整体看。

无用之辩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无用之辩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无用之辩原文及翻译和注释摘要:一、全文概述二、无用之辩的起源与内涵三、无用之辩在古代中国的应用与影响四、无用之辩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五、如何运用无用之辩提升生活品质六、总结正文:【全文概述】“无用之辩”这一概念源自于古代中国,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本文将通过详细解读《无用之辩》的原文及翻译和注释,分析其内涵与应用,探讨在现代社会如何运用无用之辩提升生活品质,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智慧。

【无用之辩的起源与内涵】《庄子·外物》中的“无用之辩”讲述了庄子与惠子之间关于木匠扁鹊的故事。

庄子借扁鹊之事,阐述了“天下之物,无一而非有用”的观点。

在这里,“无用”并非真的无用,而是指没有被人们发现和利用的价值。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因为事物的表象而忽略了其内在的价值,从而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被当作无用之材。

【无用之辩在古代中国的应用与影响】在古代中国,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无用之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反映了他对自然界生物生命力的赞美,同时也揭示了生物在人们眼中的“无用”价值。

此外,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中也提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同样的道理。

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使得“无用之辩”在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用之辩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

此时,“无用之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学会发现和欣赏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因为它们可能正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好。

比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品一杯香茗、赏一曲古筝,或是与朋友谈天说地,这些看似无用的闲暇时光,实际上是我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分。

【如何运用无用之辩提升生活品质】首先,我们要学会审视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

其次,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无用之美。

最后,珍惜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时光,让生活中的“无用”变得更加有意义。

小学语文-庄子寓言选读——无用之用(附译文)

小学语文-庄子寓言选读——无用之用(附译文)

小学语文-庄子寓言选读——无用之用(附译文)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

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内篇•人间世第四)[参考译文]孔子去到楚国,楚国隐士接舆有意来到孔子门前,说“凤鸟啊,凤鸟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

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

当今这个时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

幸福比羽毛还轻,而不知道怎么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而不知道怎么回避。

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

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译文:来世不可期待,往世不可追回。

②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译文: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途,却不知道无用的用途。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提示:虚己顺物可远害全身,以无用为用。

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道德经心得分享(3)

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道德经心得分享(3)

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道德经心得分享(3)最近订阅了精塾学院的《韩鹏杰讲道德经》,今天听第十七章,开篇韩鹏杰老师就说十六章比较深刻,而十七章好,讲的智慧有针对性,比如家长、单位领导或者国家领导人,什么情况下才能够做的最好?有没有评判的依据?有没有层级的划分?好多人常常会说,“某某人是我推荐的”、“某某人是我帮助过的”、“某某人是我的学生”、“我不叫你你不敢来吧”,这里,人们把自我放大,似乎事情的成功完全是跟自己挂钩的,如果没有自己,事情就不可能进行下去,对方也就没有机会成功。

而事实是怎么样呢,老子在这一章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韩老师也是深入浅出的进行了剖析。

“太上,不知有之”。

韩老师用组合与拆开的方式来解读“太上”。

比如好多外国人吃饭时,菜品都是分开的,鹅肝、鱼子酱等等,但中国人吃饭却喜欢组合,随便列举一例都是,猪肉炖粉条、胡辣汤或者羊肉泡馍。

因此,学习中国文化,需要把字拆开看。

接着他说,大已经不得了了,比大还多一点,那比大更高级。

当然这一点也有学问,点在上就是犬,点在下是太,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比大还要高级,就要善于处下。

如果“大”了,还要高高在上,那就是“犬”了。

比如如何做好一个妻子,我们中国人说的“太太”,仅仅四个字概括——善于处下。

最高级别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那是“道”一般的存在,之前韩老师讲过,“道”是定方向、定目标、定规则、划底线。

最高级别的统治者把这个位置上的事情做好,那么你在不在都一样,一切顺理成章。

听起来挺奥妙的,具体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小书童插入语:来“精塾学院”小程序,听韩鹏杰讲道德经)韩鹏杰老师提到第六十四章,“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情要有预见性,在它未发生之前就要加以防范,处理妥当;而治理国家大事,实际上管理家庭也是一个道理,要在问题还没有产生以前就早早的准备好,后来“治之於未乱”这句话发展成一个成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如果在堤岸才出现一个蚂蚁洞时就堵住,后面还会出现千里之长的崩溃吗?如果在才发现一个苍蝇的时候就加以消灭,相当于夏天灭一盆。

庄子的无用之用名词解释

庄子的无用之用名词解释

庄子的无用之用名词解释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哲学思想。

其中,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的概念,这个概念在他的《庄子》一书中被广泛讨论和阐释。

本文将从名词解释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庄子的无用之用的含义。

正文:一、无用之用的基本含义1.1“无用之用”的字面解释从字面上理解,“无用之用”似乎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其中,“无用”代表了某种事物或行为的缺乏实际利益或可观的结果,而“之用”则呈现了这种无用之中的实际运用。

庄子的“无用之用”并不是物质层面的利用,而是强调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

1.2“无用之用”的哲学内涵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是指超越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他认为追求功利只会束缚人们的思维和自由,而真正的智者应该超越功利,追寻个人内心的自由与解放。

在这种理念下,“无用之用”强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超越功利思维的重要性。

二、无用之用的深层解读2.1 超越功利的自由“无用之用”强调的是超越功利的自由,即追求个人内心的满足与解放。

举例来说,在人际关系中,一些人可能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打心眼儿去和别人套近乎,表现出种种虚伪的行为。

而从庄子的角度来看,这种功利行为只会束缚人们的自由与真诚,真正的人际关系应该建立在彼此真诚的基础上。

2.2 自然无为的对待庄子提倡“无为而治”,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其自然、不勉而行。

这种“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主动敞开心胸、随遇而安。

在庄子看来,过度追求功利只会令人们陷入精神困境,而放下功利的思维,则可以获得更大的自在与解脱。

三、无用之用的现实意义3.1 心灵的自由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在这个物欲横流、功利至上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迷失了自我的真正追求。

而通过超越功利的思维,我们可以深化对自我的理解,让自己远离片刻的功利追求,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感和内心的宁静。

3.2 尊重他人与自然“无用之用”也引导着人们关注他人和自然的真正需求,而非毫无根据地盲目追求功利。

庄子有用与无用的观点

庄子有用与无用的观点

庄子对于有用与无用的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首先,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这个观点是说,某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或者情境,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用的,甚至可能是非常有用的。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及理解事物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其次,庄子还主张“无用亦是大用”。

这个观点是说,即使某些东西或者情境看似无用,但是它们也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尊重和接纳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不去过分强求或者限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庄子还通过一些故事和寓言来阐述他的有用与无用的观点。

例如,他讲了一个木匠与栎树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而有时候看似有用的东西,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是无用的。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和价值。

总的来说,庄子的有用与无用的观点是强调多元性和复杂性,尊重和接纳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精塾学院韩鹏杰讲道德经之得道者的画像

精塾学院韩鹏杰讲道德经之得道者的画像

精塾学院:韩鹏杰讲道德经之得道者的画像(3)沌沌兮。

不要总是有分别心,别人高我低,别人低我高。

得道者不妄加分别。

站在更高的角度,实际上只是接触不同而已。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人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动,得道的人呢,迷迷糊糊,没有精明的样子。

俗人都明察秋毫,吃一点点小亏都能看出来,都不干。

钱钟书就说,人对小的事情看得太准确,就失之大义。

荀子说,“锱铢必较,睚眦必报。

”个人的心胸狭窄,和他人发生的小摩擦,小仇恨也要斤斤计较,甚至是报仇。

看不到远大的东西。

而得道的人呢,朴素淳朴。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得道的人呢,就像大海,就像风,风是无止境的,虽然看不见,也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但我们可以看到麦浪的翻滚、柳梢的摆动。

自由自在。

韩鹏杰老师说庄子的“不系之舟”,水往哪里流,船往哪里走,自由自在的。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就正是在讲“不系之舟”。

船不需要人来驾驭也能浮在水面,顺应水的推动。

这里老师还引用了不少诗句和《庄子》的内容,此处省略,如果希望听,可以去“精塾”小程序搜索。

我理解有限,只能把老师大概的意思讲到。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大家都以为自己有归宿,活得很好,而我还是坚持自己这样,活的顽皮而且粗俗,不需要在生活上活的高雅。

高雅是从心而发,一个人不够高雅,装出来也是会露馅的。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大家都坚持细枝末节的东西,我呢,与那些人都不一样,我是按照“道”来做的。

这里也是老子给得道者的画像。

韩鹏杰老师说小孩子也应该读道德经的某些章节,因为老子在讲道的时候,常常用“母”来指代高大的东西,比如这里“母”就是指“道”。

历史上好多人都与时代格格不入,以自然规律比肩而活,往往是看的最真切的人。

比如庄子、嵇康。

庄子指龟拒官的故事,嵇康讲鹿的故事。

都是在重复这个观点。

韩老师讲的比较透彻。

可以自行听讲。

到今天为止,得道者的画像有三篇内容,大致把韩鹏杰老师讲的内容框架分享出来了,其中不乏加入我自己的部分理解,可能会有部分的差异,希望更好学习的朋友们可以去“精塾”小程序学习,道德经文意深奥,知识广博,需要不断的学习,同时还要去粗取精,才能结合当下的问题来践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庄子之“无用之用”
今天精塾学院小书童给大家分享一个庄子的“无用之用”的故事。

这个故事来源于《庄子·内篇·人间世》
有一天,庄子带着弟子外出,走到一座山下,他们看见一株繁茂的大树,耸立在溪流旁,特别显眼。

这株大树——粗百尺,高数千丈,直指云霄的气势;树冠宽像巨型的伞,能遮蔽十几亩地。

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
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啊?这株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

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这简直是一株不成材的木头而已。

不成材的木头,没有任何的用处,所以才让它活了这么久。


听了这句话,庄子对弟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所以能够以天年的岁数寿终,这难道不是没有用里面的有用吗?没有作为而对于自己反而有所作为?”
弟子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庄子又说:“树啊,因为没有用,不去求取什么作为,也不求自己有什么作为,反而免遭斧头的砍伐;白额的牛,亢曼的猪,痔疮的人,巫师都认为是不祥的东西,因此祭祀河神的时候才不会把它们投到河里去;残废的人呢,征兵不会要他,因此才能活得更久,寿终正寝。

形体上的残疾,尚且可以养身保命,更何况是道德和才能方面的残废者?树木不成材,才可以免除祸患;人不成才,也可以明哲保身。


庄子越说越激动,随后又总结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就是“无用之用”的故事,精塾学院小书童认为,虽然它们因为自己的没有用处而活的更久,但是真的需要活这么久吗?仁者见仁了。

当然小书童仅仅是个书童,如果想要听的更深刻,可以来精塾学院的小程序“精塾”听《韩鹏杰讲道德经》《韩鹏杰讲庄子》,我觉得也是一种方式。

如果我们能让每一个日子都起舞,已经很充足。

那些跨度太大的东西,谁能说的准呢。

活自己的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