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练习题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关于种群的概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C.一个种群中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D.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B【解析】鱼有多种,所以一个池塘中全部鱼是多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答案】B【解析】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根据“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蚜虫、跳蝻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样方线上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3.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下图所示的曲线。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答案】C【解析】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变化,其中ac段为增长型,cd段为稳定性,de段为衰退型,A正确;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c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因此,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B正确;本实验设计符合对照原则,C错误;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实验误差,D正确.【考点】种群数量变化4.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答案】A【解析】树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个群落中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如:土壤中的蚯蚓、草上的蜘蛛等。
(完整版)种群和群落测试题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8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04%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黑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5.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时期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的全部时期C.种群Ⅰ为0~1岁时期,种群Ⅱ为6~7岁时期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害虫的种群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食物减少 B.出生率下降 C.死亡率增大 D.天敌增加7.按照一对夫妇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年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生物专题练习种群和群落1.近年来,我省南京、苏州等城市的人口数量明显增加,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年龄组成B.性别比例C.个体寿命D.迁入率与迁出率2.“单独二胎”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一项调整性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A.降低出生率B.调整年龄组成C.降低人口密度D.改变性别比例3.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A B C D7.郊外的荒山被开发成森林公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各种植物的数量呈“J”型增长B.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D.公园里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8.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描绘的现象,属于生物群落的()A.水平结构B.垂直结构C.初生演替D.次生演替Ⅰ真题演练1.研究种群的特征有助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和濒危物种的保护,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物种丰富度D.出生率和死亡率2.森林中腿足强劲的鸟类一般在地表活动,而一些敏捷的飞行者在树冠层捕食昆虫。
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A.水平结构B.垂直结构C.初生演替D.次生演替3.下列有关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J”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B.“J”型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D.“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4.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B.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出森林C.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初生演替D.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5.下列4个种群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表示衰退型种群的是()A BC DⅡ模拟过关1.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保护者研究该地区藏羚羊的数量变化和繁殖情况,他们的研究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2.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理解,正确的是()A.人类的活动不能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B.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无关C.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曲线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C.“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食物有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4.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5.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t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甲所示曲线。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第4章种群和群落周练10满分100分设计⼈:王永利⼀、选择题.(每⼩题4分,总计56分)1.在⾃然状态下,某⼀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后,⾼度超过桦树林。
桦树不如云杉耐阴,⽽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初⽣演替B.⽣物⼊侵C.⽣物进化D.竞争2.某同学在对⼀块5 000 m2的野⽣草坪进⾏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每个样点4 m2,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
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A.15 000 B.16 250 C.17 500 D.70 0003.⽤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和迁出、出⽣和死亡引起的C.在⾃然界中,种群的增长⼀般是“J”型曲线D.在⾃然界中,种群的增长⼀般是“S”型曲线5.⼀个新的物种进⼊某地后,关于其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B.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值6.如果⼀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最可能的原因是( )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C.种群死亡率超过10% D.种群结构太复杂7.下图A、B为两个国家的⼈⼝的年龄组成图,纵轴⽰年龄,横轴⽰各年龄段⼈⼝占总⼈⼝的百分⽐,根据此图回答,哪⼀个国家未来的⼈⼝增长率⾼( )8.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条最不.可能发⽣( )A.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B.开始时物种数⽬增多,然后趋于稳定C.在初始阶段之后,群落中⽣物物种的总量下降D.⽆⽣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9.演替过程中灌⽊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繁殖能⼒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较为⾼⼤,能获得更多的阳光10.在⽓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开始的初⽣演替的完整过程是( )A.地⾐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阶段、森林阶段B.草本植物阶段、灌⽊阶段、地⾐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C.地⾐阶段、灌⽊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D.森林阶段、灌⽊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阶段、苔藓阶段11.甲、⼄、丙是同⼀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下表。
生物种群和群落练习题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练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D.影响人口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2.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作是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物圈 D.生态环境3.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4.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①种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②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③出生数量和死亡数量④迁出和迁入数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5.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6.右图表示某种群年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一定是生活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B.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C.该种群一定能适应所生活的环境D.该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7.图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其中完全正确的描述是 ( )A.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B.图(1)、图(2)、图(3)都是衰退型C.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D.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8.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10.从理论上分析,草原灭鼠应注意避免鼠群增长曲线处于“S”型曲线的( )(捕捞呢)A.即将增长的水平 B.1/4K的水平 C.1/2K的水平 D.K的水平11.生态学家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出种群的存活曲线。
专题16 种群和群落-(2021-2023)高考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6 种群和群落11.(2023·山东·高考真题)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答案】D【解析】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根据题意“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图示为“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逐年存活情况”,由图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率逐渐下降。
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情况,C错误;据图可知幼体存活率下降较高,0-1年死亡个体较多,成年后死亡较少,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2.(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A.出生率B.死亡率C.年龄结构D.性别比例【答案】D【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B不符合题意;老龄化会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衰退型,C不符合题意;理论上男女比例是1∶1,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符合题意。
3.(2022·山东·高考真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
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
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A.2×104条B.4×104条C.6×104条D.8×104条【答案】A【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1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1一、选择题1.欧洲极品海水鱼类—地中海鳎鱼,目前在威海市人工育苗成功。
该种鱼个大肉厚,体形修长,优美,肉质具有特殊微妙的甜味,十分适合在我国南北方大面积推广养殖。
在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A.一个群落 B.一个物种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2.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3.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捕食者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
下列有关说明中,正确的是()A.在A期间,若对害虫使用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D.虽然蜘蛛对害虫数量变化产生影响,但不能说是害虫的天敌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 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5.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A.一个个体具有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B.两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是同一种群、同一物种C.东北虎和华南虎两个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可以交流,所以它们是同一物种D.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所以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产生后代6.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C.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8.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9.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 1一、选择题1. 欧洲极品海水鱼类一地中海鳎鱼, 目前在威海市人工育苗成功。
该种鱼个大肉厚,体形修 长,优美,肉质具有特殊微妙的甜味,十分适合在我国南北方大面积推广养殖。
在威海市水 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 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 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A. —个群落 B .一个物种C. 两个种群D. 八个种群2. 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 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 J 型增长B. 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 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 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5. 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个个体具有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B. 两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是同一种群、同一物种C. 东北虎和华南虎两个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可以交流,所以它们是同一物种D. 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所以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产生后代 6. 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A.①C.③B. ② D.④3. 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捕食者蜘蛛后, 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
下列有关说明中,正确的是()A. 在A 期间,若对害虫使用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B. 在B 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 在C 期间的平衡状态与 A 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没有关系D. 虽然蜘蛛对害虫数量变化产生影响,但不能说是害虫的天敌 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②ftt-+9 的牢产申尉爪主产僵師池坡中木镰敬htF 只鮒斛数绘"%A. B. C. D.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8.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A.B. C.D. 的是9. 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1一、选择题1.欧洲极品海水鱼类—地中海鳎鱼,目前在威海市人工育苗成功。
该种鱼个大肉厚,体形修长,优美,肉质具有特殊微妙的甜味,十分适合在我国南北方大面积推广养殖。
在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A.一个群落 B.一个物种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2.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3.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捕食者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
下列有关说明中,正确的是()A.在A期间,若对害虫使用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D.虽然蜘蛛对害虫数量变化产生影响,但不能说是害虫的天敌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 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5.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A.一个个体具有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B.两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是同一种群、同一物种C.东北虎和华南虎两个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可以交流,所以它们是同一物种D.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所以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产生后代6.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C.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8.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9.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10.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西部干旱荒漠地区大片耕作区将退耕,随着时间的推移,退耕地上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群落演替。
有关该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化 B.最终一定演替出森林C.演替初期种间关系以竞争为主 D.该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11.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B.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1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1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导致群落演替的因素包括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C.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而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渐降低14.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c点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2008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16.关于下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17.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他们也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
下列对所得数据分析正确的是()地点植物地点A(山脚)地点B(山腰)地点C(山顶)地点非生物因素地点A(山脚)地点B(山腰)地点C(山顶)草359风速低高高蕨类758土壤湿度/%483515灌木1542土壤的有机质/%松树020土壤深度/cm>300≈100<15落叶树2050土壤氨量/mgkg-1A.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山脚(地点A)B.如果遭遇山火,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原生演替C.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土壤深度浅、土壤湿度大D.依据数据判断松树具有耐贫瘠、耐干旱、耐低温等特点18. 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19. 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较低等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20. 下图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场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则()A.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不放牧时该草场的净生产量B.该草场放牧量超过c时,会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沙漠化C.该草场控制的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a点对应的放牧量D.不放牧是对草场的最好保护,使牧草能更好的生长繁殖21 .某生物学家在测定100平方千米的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50只做上标记,然后放回到草原中,停留一段时间以后,又捕获60只,其中含标记的5只,则该草原内野兔的种群密度为()只/平方千米只/平方千米只/平方千米只/平方千米22.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竞争在什么情况下最激烈?()A.一个种群的数量大大多于另一个种群 B.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最近C.两物种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都相同 D.两物种的生殖方式相同23.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 ) 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2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5.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26.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27.如图表示某一生物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劳,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28.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29.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
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右上图。
下列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30.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
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31.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32.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3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34.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表中给出了这些物2群落种群1种群2种群3种群4种群5种群6种群7种群8甲924001111乙025*********丙06520103200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C.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竞争D.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35.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36.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的数目的多少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37.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