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儿子一起成长-2(10)班唐亚宜父亲
《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和儿子一起成长》是一本让人感动和深思的书。
这本书由一位父亲撰写,讲述了他与儿子一起度过的成长历程。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他与儿子之间的点点滴滴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从儿子的出生到他逐渐长大成人,作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的。
这种亲子关系的转变是非常动人的,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父母是最早接触到孩子的人,他们的教育方式和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孩子也是父母的镜子,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会反映出父母的教育和价值观。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应该是以爱为基础的。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与父母相处,我们常常会有争吵和矛盾,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
无论是在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还是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学会尊重和感恩。
他们的期望和爱,是源源不断地进行着。
我们应该学会与他们沟通和理解,一起成长。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亲子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也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是一本令人感动和启发的书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和父母的关系,并对自己的成长和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爱去理解和支持,我们一定能和父母一起成长,共同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我和儿子一起成长

我和儿子一起成长十月怀胎,历尽辛苦,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终于盼来了一个崭新的生命。
望着那粉嫩的小脸,一股喜悦之情涌上心头,随之一个问题也冒了出来,怎样做一个好妈妈呢?于是一个新的探索的历程开始了。
从那以后每每有教授、专家讲座,总是非常积极前往取经,认真做笔记,对电视节目、网络信息最关心的也是育儿话题,总想把天下最好的都给孩子,真是“养儿方知父母恩”哪!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并渐渐有了“小小男子汉”的气概,心里又有许多欣慰,真是辛苦并快乐着。
上幼儿园时,儿子上的是阅读试验班,于是知道了阅读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每天都陪儿子一起看书,为了提高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有时还和孩子一起扮成书中的角色,那段日子笑声不断,也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中埋下了阅读的种子,儿子幼儿园毕业时就已经能自己阅读许多故事书了;那段时间我又重温了童年美好的记忆。
转眼儿子上小学了,知识面一下广了许多,经常回家都会对我说:“妈妈帮我查一下关于什么什么的资料。
”于是我们娘儿俩又是看书又是查网络信息,千方百计找到儿子想要的答案,在这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平时不怎么关心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呀!平时总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应该是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殊不知平日里一些不经意的言语却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反面的形象。
一日餐桌上,大家都在表扬孩子在学习方面很自觉等,孩子的姑姑说道:“王子扬,你什么都好,就是对奶奶不够尊重,有时对奶奶讲话那么大声。
”“我妈有时候对奶奶讲话也很大声”天真的孩子脱口而出,当妈的汗颜不已,自己性子急,有时不经意间对婆婆讲话音量高了些,没想到这在孩子心中竟然树立了一个这样的形象。
匆匆吃完饭,把儿子带进房间,对儿子做了自我检讨,并和儿子一起约定以后我们都把这个毛病改了,对奶奶要尊重,儿子欣然答应。
一日和儿子上街,“妈妈你看,马路上的水管漏水,水漫金山了。
”“哦,那我们绕过去吧!”我拉着儿子的小手准备绕道走,“不行”,儿子的声音非常坚定,“我们应该告诉修水管的叔叔,不然该浪费多少水呀?”我羞愧不已,平日里老教育孩子,今天小小的儿子给我上了一课,我连忙拿出电话,教儿子打电话查询自来水公司的电话并报修,次日经过那条路时,望着修好的水管、畅通的马路,一丝笑意浮上嘴角,我的可爱的儿子。
我们和儿子一起成长

我们和儿子一起成长石浦中心校二(2)班王州徽家长儿子快九岁了,在石浦中心校二(2)班读书。
儿子读书至今,阅读、写话成了他最大的爱好,现在想来真有不少的收获。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和写话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孩子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课本知识,如果只是掌握课本上那点知识,那么知识结构难免单一。
儿子喜欢书,从开始认字就对书有着浓厚的兴起。
针对他的这一特点,只要一有空我们就会和他一起读书,一起讨论书中他感兴趣的故事。
我们没有单纯地教他认字,而是在阅读中进行识字,在看图中进行写话。
阅读时他会不失时机地问我们,这个字识什么?那个词什么意思?我们就抓住这个机会让他认字,懂得词语的意思。
这样,他一边读书,一边认字,一边读懂书的内容,识字、阅读并进。
看图要弄懂图意,并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
几乎每周,作为父母的我们就会利用双休日带他去图书馆看书。
看什么书由他自己选择,让他每次都在里面看书两三个小时。
从图书馆回到家,我们会让他说说都看的什么书呀?学到了哪些知识呀?或者让他总结今天发生的事情。
他都会头头是道的说出来。
接着,我们就让他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他自然很高兴地写着,虽然字数不多,却能抓得住重点。
当孩子向我们表达自己阅读与写话的快乐和收获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和他一样的快乐,并且和他一起分享着阅读与写话的成果。
下面就谈谈我们是怎样教孩子看图写话的?苏教版第四册练习3中的的口语交际中有四幅图画,主题是“学会劝阻”。
我们就其中的第四幅图谈谈看图写话的教学方法吧!如下图:我们首先让儿子看清图意,写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事情:只要把时间、地点、人物的话连接起来)。
经过孩子的认真看图和思考后,他写道:时间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
”地点是:小区旁广场上的几个草堆边。
人物是:小刚和小明。
事情是:星期六的一个下午,风和日丽,小刚来到小区旁广场上的几个草堆边放高升。
(也就是文章的第一段)列成写作提纲是:第一段写事情。
和儿子一起成长

龙源期刊网 和儿子一起成长作者:张业兵来源:《家长》2019年第11期在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以前的一些美好设想与计划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教育孩子需要花更多的心思、更多的耐心。
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而要想养成好习惯,就要从小开始培养,为此,我对培养儿子的良好习惯看得很重。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
为了让儿子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我和儿子约定:如果他能改掉不良习惯,我也能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
比如,改掉在床上玩手机的毛病,我身体力行说到做到,让儿子监督我,并约定被抓到就要进行相应的惩罚——蹲马步。
针对我的坏习惯,儿子饶有兴趣地经常监督我,当然我也是被抓现行很多次,除了主动接受约定的惩罚,心里也十分懊恼,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得率先垂范!在这样互相平等的监督提醒下,不仅我的坏习惯得以纠正,儿子的几个不良习惯也逐渐改正。
也许是平时过于严厉的原因,儿子总是害怕与我沟通。
反思自己这么多年来的问题,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缺乏耐心的父亲。
当儿子不想与我沟通时,我想到的往往是孩子为什么不能好好听我说,而没有花更多的心思去思考如何改进与儿子沟通的水平与技巧。
有位家庭教育专家说过,家长如果改变百分之十,孩子或许能改变百分之百。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
当我出差一段时间回家后,不再像以前那样立刻问儿子学习有没有进步、成绩有没有提高、老师有没有表扬、有没有听妈妈的话等问题,而是先问他最近跟同学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在学校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老师讲的最吸引的课程是什么等轻松的话题。
另外,通过看家教方面的书和听专家讲座,我慢慢学会了在孩子面前控制负面情绪,以及逐渐掌握了相应的沟通技巧。
渐渐地,我与儿子的交流没有了障碍,儿子有心里话也乐意主动跟我说了。
记得有次出差回家,儿子主动让我陪他一起睡觉,这是以前从没有发生的事情,那一次我切身感受到了与儿子一起成长的幸福与美妙!作为父亲,这些年我不仅见证了儿子的成長,自己也在与儿子一起成长!在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以前的一些美好设想与计划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教育孩子需要花更多的心思、更多的耐心。
和儿子一起成长

和儿子一起成长作者:[美国]凯瑟琳·玛德拉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8年第11期“喂,尼克!”我叫13岁的儿子。
“我该走了!”他从楼上的房间里出来,脚步重重地走下楼梯,听见我叫他,便停了下来,斜瞅着我,似乎在问我他哪里又不对劲了。
是的,他的衬衣穿得整整齐齐的,头发也梳得顺顺溜溜的。
不过,我看到他的裤子显得有些邋遢。
“你就这么穿着去教堂吗?”“那又怎么了?”他挑衅似的抬起下巴问,尽管压低了声音,我还是听出了他声音中的不服气。
我毫不客气地指出:“你的牛仔裤已经穿了两天,脏了。
”尼克叹了口气。
我继续说:“去换条像样点的。
”他给了我一个气恼的表情,消失在房间里。
我得说,一年前,尼克还是个很好相处的孩子,我们在一起谈读书心得、电影,甚至家务杂事,什么都谈。
转眼间,尼克13岁了,似乎突然之间打开了一个什么开关,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他长大了,他更喜欢外出和他的那些朋友厮混,而不愿意和我待在家里。
而他的房间变得乱糟糟的,就像一个灾难现场。
本应该一早起来将垃圾倒掉,他却懒懒地躺着不起来。
家务事更是指望不着他了。
在家里的时候,他不是上网就是听音乐,分贝高得震耳欲聋。
我似乎完全被排斥在他的世界之外,他回答我的通常只有简单的三个字:“是”、“好”、“行”。
有时候,我觉得我的存在对于他唯一的意义就是做饭给他吃,做什么他吃什么,什么都行,还有就是时常提醒他打扫房间。
他终于出来了,可是在开车去教堂的路上一直绷着脸。
到了教堂里,他也不和他爸爸以及我坐在一起,晃悠着又和他的狐朋狗友们凑一堆去了。
做礼拜的中间,我向他那里偷瞄了一眼,他懒洋洋地坐在长椅上。
我几乎认不出他来了,有棱有角的脸几乎像个大人,肩也变宽了,也许要不了多久,他就需要刮胡子了。
我闭上眼睛,眼前出现了另一幅画面:7岁时的尼克闯进家门,告诉我说,邻居家的男孩喜欢吃虫子。
“妈妈,”他惊讶地叫道,“他说吃虫子和吃鸡的感觉差不多。
真讨厌!”我们两个都傻傻地笑了起来。
家教故事:我与儿子一同成长

我与儿子一同成长
我的儿子叫王鉴,今年18岁,在黄石三中读书,马上要参加今年的高考。
现在打开电脑,儿子读小学时我写的一篇关于对他的教育随笔立即弹入我的眼帘,使我顿生了许多感慨。
2008年,儿子在我所工作的学校读六年级,是一位个头矮小、但聪明机灵的男孩。
儿子从小身体不好,幼儿园只读了一年,眼瞅着同龄孩子要上一年级了,我也很着急,便来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2002年暑假,我用两个月的时间给他上完了学前班一年的课程,感觉他的接受能力还行,于是这年的秋季给他在一年级报了名。
由于没有接受预期的学前教育,学习上他并不吃力,但在心理上他显然不及同龄孩子成熟。
我对儿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每个方面都是最棒的,能为我这个当老师的爸爸争光。
但接下来在他身上发生的几件事令我始料未及,至今使我记忆犹新。
由于儿子和我在一个学校,我有机会了解他的全部,别的家长和老师见次面很难得,我和他的班主任的交流沟通简直是家常便饭,儿子在我面前几乎藏不下任何秘密。
这不,以下先后发生的几件事令人啼笑皆非,却又不得去面对,去解决。
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一《我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一《我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假期中读了《我和儿子一起成长》这本书,讲述的都是杨文老师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剑桥博士生的故事。
细细读来,深深感受到杨老师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
难怪夏杨如此爱自己的妈妈和爸爸,因为父母的宽容和快乐教育,夏杨才有如此突出的成绩。
才会学会感恩,学会学习和生活。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读读这本书,这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母亲对我们说的话,更重要的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孩子,关键是你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是否合理,孩子是否喜欢你的教育。
小时候的夏杨很调皮,很好动,如果放在大多数父母身上,肯定会误认为这是天性,是多动症。
闹不好还要和孩子去看医生。
可是杨老师确任由孩子调皮,并在调皮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里的玩具能拆就拆,收音机也是四零八散,上学路上踢着石子走路,等等等等,也许就是在这不知不觉的意识中,孩子动手的能力、观察外界的能力、拆机器的能力被发掘出来,也因为此,夏杨才会理解妈妈,和妈妈更好的沟通。
我们每个做父母的看到杨老师的做法也许会不理解,但是,从教育的本质看,这是很正确的。
孩子很小就对外界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他们迫切渴望用自己的行动去验证这个世界存在的可能,所以他们好动,他们拆机器,他们疯狂的迷恋玩具等,如果我们顺应了孩子
的成长规律,那么会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有回忆的童年,如果我们一味的阻止,那么孩子动手的天性就会被抹杀,从而成为下一个我们。
《和儿子一起成长》

生活就是一门家庭教育《和儿子一起成长》记得我做客百灵网时,有一位网友问我:“你是留学归国的,又是教授,经济实力也强,你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们能学来吗?”我当时的回答是:“我也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当年既曾有过对养育孩子的无知和困惑,也曾有过经济的拮据。
是对儿子的爱和责任,让我在学习和奋斗中不断增强了一个母亲爱的能力。
爱中有知识、有经济投入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意识。
这种意识就是你和孩子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教育的机会……"这就是我认同的教育观——生活即教育。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他说:“一切教育都是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
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
它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在夏杨出生前,我有幸接触到了杜威的教育观,这对我教育孩子的观念影响很大。
一个母亲爱的能力,包括有能力捕捉到生活中的一次次教育机会,把转瞬即逝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事情,融会贯通到孩子的教育中。
夏杨小时候,我和他一起逛商店,每次见到一些新鲜的产品,我会引导夏杨去了解这些产品的性能和特点。
比如,六岁时我带他去家电商场,告诉他“这是冰柜,那是冰箱。
”他就对这两者的不同感兴趣,我和他一起查找冷冻冷藏的科学原理。
他还对为什么彩电有颜色,而黑白的没有颜色感兴趣,我和他爸爸就帮他找资料,并告诉他在哪里可以查到资料。
他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就是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
有一次四岁的夏杨回家对我说,他在小朋友家玩,发现他家的狗生了五只小狗,他问我:“妈妈为什么不能一次生五个夏杨?”我和他爸爸都笑了,但我们在笑过之后,就给孩子查找一些有关人类生育、动物繁殖的知识,用他能够接受的角度和方式,讲给他听。
大一点以后,夏杨就对动物、生物的基因等特别感兴趣,现在他从事生命科学的研究,不知道是不是和我们从小对他的兴趣引导有关系?孩子是父母和环境共同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和儿子一起成长
我叫唐康,是二(10)班唐亚宜同学的父亲,今年40岁,是一个标准的“准80后”。
自小生活在农村,童年几乎是跟泥土、农活一起长大的,那时对城市小孩的生活充满向往和羡慕。
不知不觉在忙碌的奋斗中,我离开了农村,上了大学,进入了城市,毕业后参军入伍了13年,再转业到城市工作。
忽然间感觉,当初的向往再也找不回来了,童年、青年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尝,就已经离我渐行渐远。
直到有一天,儿子写完作业,拿着篮球对我说,爸爸,叫上5楼的宇轩,我们“斗牛”去。
这一叫仿佛一下把我拉回了30年前,我随即合上电脑,应了一声:“斗就斗,谁怕谁!”
其实我打小就喜欢篮球,因为以前在农村,大家几乎都一样,一个班最多就一个篮球,一场体育课下来,能摸到几下篮球、投上1-2个篮就很不错了,更别说什么篮球的技巧、技术了,因此,我的运球、投球、传球等动作都非常的不规范,后来在大学、部队打球时也因为动作不规范而经常坐“冷板凳”。
儿子上幼儿园大班起,我特意给他报了篮球专业培训班,就在我们小区楼下,我也借机跟他们一起训练,同时给教练当当助手,和儿子一道从运球、传球、投球学起、练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和儿子相互切磋、相互纠正的过程中,儿子的力量、球技都有了大幅度地提高,近距离投篮命中率达70%以上,而我的各种篮球动作也
逐渐规范起来。
现在篮球已经成了我和儿子沟通的一条重要纽带,在提高球技的道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以前的农村和城市是有一定贫富差距的,是个二元社会。
当时在农村,一个屯有一部电视机就不错了,而且是黑白的,只能收看2-3个频道;而城市条件要好得多,不仅有彩色电视机,而且有有线频道,能收看到农村接收不到的一些更精彩的动画片,如《米老鼠和唐老鸭》《铁臂阿里木》,等等。
所以我们当时非常向往去城市看彩色的动画片,然而这一盼就盼了30年,现在终于有条件、有时间、有“伙伴”一起排对排地坐在彩色电视机前了,每次跟儿子、女儿一起看动画片,我都能认真地看进去,有时甚至一坐就是1、2个小时,常常被里面的情节所打动,被里面幽默诙谐的语言、动作逗得哈哈大笑,跟他们一起讨论剧情,一起评判好人、坏人。
这时候,我会发现一天的疲惫和压力一扫而空,心中的块垒、尘埃渐渐洗尽,内心更加平静、愉悦!同时,儿子与我好像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对我已经是无话不说了。
我和儿子有时也会发生矛盾,主要是干家务方面的事情。
因为从小我们的父辈就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要艰苦朴素,要自力更生,所以我就尽量想让他多干点家务活,有时我故意让他提两袋垃圾而我自己空着手或拿些轻松的东西,他就不干了,通过各种撒娇、生气、打闹等,非要和我平分或交换,这时,我总是拿出家长的“威严”,就像小时候对待弟弟妹妹的那种“威严”,儿子才勉强地“执行”下去,久而久之,他也就习以为常了。
总之,
在这种相互吵闹、相互争辩中,慢慢地让他学会了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学会了一些担当和责任。
而我也找回了一些童年“孩子王”的快感,找回了一些解决纠纷、分歧问题时的从容和自信。
儿子今年9岁,我今年40岁,40岁的我和儿子一起成长,让我找回了“缺失”的童年,自信的壮年,有梦的中年!
和儿子一起成长,我要做他人生的参入者、见证者、助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