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_近代中国农民起义的起伏及其时代特色

合集下载

第二讲_近代中国农民起义的起伏及其时代特色

第二讲_近代中国农民起义的起伏及其时代特色

(2)从社会政治来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传统制度,这
种变化是统治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
二、义和团运动及其影响
1、兴起
(1)义和团衍生于八卦教之一的离卦教,而八卦
教出自白莲教,因此,义和拳是白莲教的一个支 流(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 (2)义和团由团练组织变化而来。国外许多学者 持此说 (3)义和团起源于习武的民间秘密会社。
二、义和团运动及其影响
2、1900年的三支反清力量
武装“灭洋”:5月开始,以黄河流域下层群众为主体 的义和团运动 武装“勤王”:7、8月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唐才常 在长江流域策动会党,发动“自立军”起义 武装革命: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珠江流域领导了 惠州起义
二、义和团运动及其影响
3、义和团运动的多重内容
洪秀全对于基督教本义有许多误解、臆测和附会,并对于西
洋原版进行了加工、改造、曲解和利用
4、洪秀全的思想
(1)拜上帝
使上帝粘附上某些中国特有的色彩,树立了新的权威 佛道观念和中国民间宗教观念渗入了拜上帝教
对 基 督 教 的 改 造 和 利 用
吸收了基督教的平等教义,将世人分为能、肖、愚、 顽四等,尽管社会地位不同,但在敬拜上帝方面是平 等的。还应实现经济、政治、男女、民族四大平等。
值观念的外来宗教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2、不同的反清力量
(1)白莲教支派
(2)天地会 (3)1843年由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 (4)以西南、西北回族起义为主干的各边 远地区少数民族起义。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3、拜上帝教异军突起
第一、洪秀全不仅用种族意识反满,还要建立新朝,而不是“复 明”。 第二,与白莲教、天地会信仰上的多神主义不同,拜上帝教信奉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与农民起义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与农民起义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与农民起义近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与农民起义近代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定义和特点入手,探讨近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特点,并分析发生在近代中国的著名农民起义,以及这些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一、近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定义与特点1. 封建社会的定义封建社会是指由一位君主或封建贵族控制的农耕社会,社会阶层由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组成。

封建社会的建立与分权制衡有关,其中君主通过封赏贵族来维护自己的权威,贵族则通过管理土地和农民来获取财富与权力。

2. 近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近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于明朝末年,明朝衰落后,农民起义频发,逐渐形成农民世代负债的农民经济,贵族土地兼并的封建制度,并由中国历史上末代封建王朝——清朝统治。

3. 近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近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土地制度、等级制度和思想观念方面。

(1)土地制度:清朝时期,土地基本上由贵族拥有,农民根据劳动和缴纳租税换取对土地的使用权。

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农民负债累累,生活困苦。

(2)等级制度:封建社会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农民是社会的基础,但地位低下,没有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处于社会最底层。

贵族地位崇高,享有特权。

(3)思想观念: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以尊卑、仁义等传统价值观念为核心,农民被教育成服从上级的思想,缺乏反抗意识。

二、近代中国的著名农民起义1. 白莲教起义白莲教起义发生于明朝末年,其起义军规模庞大,影响范围广泛,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之一。

白莲教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生活困苦,受苦于贵族深重的剥削和压迫,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事的爆发。

2. 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发生于清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该起义由洪秀全领导,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平等和公正的社会。

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朝政权,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影响1. 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冲击农民起义使封建制度受到严重动摇,土地兼并和农民负债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封建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进程与特点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进程与特点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进程与特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是经常发生的。

农民起义可以看作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反封建斗争,表达了农民反对封建压迫和剥削的强烈愿望。

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部分,其历史进程和特点值得我们探究和了解。

一、历史进程1. 直至隋唐时期,新兴强盛的封建朝代,开始对农民进行更为严格的控制。

尤其是在唐朝,有许多严厉的贯彻官方办法的地方。

农民生活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如地租、赋税等得到严重剥削,又受法律的限制。

所以,在795年,安禄山在唐朝时期领导叛乱。

2. 五代至宋朝,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生在五代至北宋时期,导致了几次政治动荡,尤其是在宋朝初期,河北开始以“方臘之乱”为代表,北方多处农民反抗封建地主的斗争,其中包括广陵(今扬州)、庐山、黄河两岸、安南、陈、庐陵(今南昌)、南阳、陕西等地,并形成各种流派个性鲜明的领袖。

3. 元朝至明朝,元朝时期由于对农民实行重税,因此农民的反抗也随之不间断,其中以黄巢起义为代表,但是由于反抗力量分散及其其他原因,很难持续长久。

明朝的农民起义,数量增加,且斗争形式更加成熟。

例如红巾起义、靖难之役等,不仅规模较大,而且还有了更为广泛的支持,反映出农民对封建剥削的强烈不满,而且还表现出他们所在社会的复杂性。

4. 清朝时期,农民起义继续发生,如白莲教、天地会等反对清朝政府的斗争。

这些农民起义规模较大,领导力量强大,从两方面打破了封建地主的“骑士专政”和封建天地外的儒家思想。

尤其是白莲教起义,它以极其激烈的手段对付封建地主,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占领了许多城市,导致了封建脱离。

二、特点1.农民起义是广泛的反封建斗争,农民在斗争中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和组织能力,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2.农民起义是基于农村社会的,而且目的是反对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剥削。

3.农民起义在组织形式和领导力量上具有民主性,经常采用“选举制”方式选举领袖。

4.农民起义领导力量通常来自农民阶层,他们有悠久的地位和传统,这也说明地方与国家权力的历史进程和变化。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从古至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更是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社会矛盾和不平等逐渐扩大,农民遭受着重负和剥削。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系列农民起义的爆发。

太平天国起义是近代中国农民起义中最著名的一次。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了这次起义,其后发展成为一场动摇清朝统治地位的巨大力量。

太平天国起义吸引了大量农民的支持,其宗教教义和平等的理念对农民起义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太平天国起义最终被清朝军队镇压,这场起义结束了,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局势更加混乱,内外压力使得农民起义再次兴起。

这一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特别突出。

农民军队由于流动大、势力范围广,往往对清朝和外国势力造成了威胁。

其中最著名的是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是一个基层民间组织,起初它的目的是抵抗外国势力的侵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义和团的行为变得极端和暴力。

义和团运动最终被政府和列强剿灭,但它反映了近代中国农民起义的矛盾和复杂性。

农民起义的历史进程中,还有一些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的起义,如西南边疆的楚河汉界起义、湘军的起义以及川军的起义等。

这些起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农民的权益诉求,对社会变革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的爆发,既是对封建社会制度的反抗,也是社会不平等和压迫的产物。

在这些起义中,农民通过武装斗争和组织抗争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然而,这些起义并非都能实现实质性的改变,封建制度仍然笼罩着中国社会,农民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然而,这些农民起义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们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封建制度的脆弱,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动力和参考。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为中国历史的变革开辟了道路,并留下了重要的思想和经验。

近代中国的农民革命

近代中国的农民革命

近代中国的农民革命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动乱和剧变,近代中国的农民也因此经历了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涉及到了农民的政治权利、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其影响深远,甚至令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晚清农民起义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铜、煤、铁等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使得紧密的经济关系逐渐形成。

农民身处于经济和政治的边缘,从而导致了他们对社会的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晚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民起义。

其中,太平天国起义最为有名,它的影响范围广泛,很快就蔓延到了全国,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提出了“天朝上国,人人平等”的口号,旨在解放农民,消灭贵族和官僚的特权。

尽管太平天国起义最终失败了,但是它的影响深远,它揭示了晚清时期农民的贫困和不满,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辛亥革命和土地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在中国各地引发了反清活动。

到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形成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但是,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农民的利益依然受到压迫。

这就是中国农民开始土地革命的原因。

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但却并未解决中国的深层次问题。

土地革命是在1927年爆发的,这是因为国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甚至对农民的行动进行打压。

土地革命的领袖毛泽东提出了“平分土地”的口号,大力扶持农村的发展,紧密联系着农民。

最终,土地革命成功地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三、新文化运动和农民问题新文化运动是在20世纪初期出现的,它要求民主革命和文化革命。

这场革命对于百姓和农民来说,有了更高的教育和文化水平,随着这种知识的增长,人们对于社会和政治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研究和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这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和农民之间开始建立了联系。

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变革之一。

这一时期的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民运动的兴起、运动的形式、土地改革的实施和农民运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近代中国农民运动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后。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皇权制度,给予了农民一定的政治权利。

这一时期,农民纷纷参与各种形式的农民运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农民协会运动,这些协会代表农民抗击战乱,维护自身权益。

此外,一些农民领袖也在其中崭露头角,像是孙中山、陈独秀等等。

农民运动以各种形式和手段展开。

一方面,农民在政治上通过组织协会,上访请愿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他们也采取暴力行动,如破坏地主官员的财产、抢劫粮食等。

这些行动不仅体现了农民们的不满情绪,更凸显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困境和压迫。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土地改革成为农民运动的重要议题。

土地改革旨在解决农村土地集中问题,促进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与经济地位提升。

土地改革的实施主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达到这一目的。

例如,废除封建割据,将土地重新划归农民所有;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调整土地权益关系;组织合作社和农民协会,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保障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使得农民在土地及经济权益上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

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农民运动打破了传统封建农村的沉寂,为农民争取了政治声音和社会权益。

他们的参与和诉求使得社会改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另一方面,土地改革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和机会,使得他们的经济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这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助力。

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段重要篇章。

这一时期的农民运动彰显了农民的诉求和权益追求,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近代中国农民起义的起伏及其时代特色

近代中国农民起义的起伏及其时代特色

(2)从社会政治来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传统制度,这
种变化是统治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
二、义和团运动及其影响
1、兴起
(1)义和团衍生于八卦教之一的离卦教,而八卦教出自白 莲教,因此,义和拳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流(劳乃宣:《义 和拳教门源流考》)
(2)义和团由团练组织变化而来。国外许多学者持此说
(3)义和团起源于习武的民间秘密会社。
(2)进入南京之后,优越的生活条件助长了天国内部的享
乐和安于现状意识。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5、持久影响
(1)从社会经济来说,太平天国虽然没有改变土地制度, 但它对部分地主分子的人身消灭和整个地主阶级经济上的 冲击,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和地主经济的萎缩,部分农
民因此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造成了地权的变动。
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 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体现了农民的大同理想。 这一文件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落后性和空想性,这个矛盾是 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4、定都南京的隐患
(1)对满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攻势变成了守势。太平军攻取 南京是一重大胜利,但也由此而得到了一个极大的包袱, 对其军事行动有所牵制。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
5、历史局限性
由于有明确的政治意识,所以,传统观念就成了支配义
和团团民的意识
义和团运动的民族英雄主义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外观
第二讲 近代中国农民起义的起伏及其时代特色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二、义和团运动及其影响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1、不同的反清力量
(1)白莲教支派
(2)天地会
(3)1843年由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

第二讲农民阶级的斗争和探索

第二讲农民阶级的斗争和探索

1856.9.“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胜向衰转变;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1864.6.洪秀全逝世;7.19.天京失守,太平天 国失败。余部坚持到1868年。
Copyright by dyh 2007.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编
二、 对太平农民革命战争的评价
Copyright by dyh 2007.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编
第一,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 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 清朝政府统治的基础。 第二,太平天国达到 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 战争的最高峰。
第四,太平天国 有力地打击了外 国侵略势力。 第三,太平天国冲 击了孔子和儒家经 典的正统权威。 第五, 有力地冲击了西方 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第三,无法长期保 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第四,没有科学理论做指导。
第五,对外国侵略者缺乏正确认识。
Copyright by dyh 2007.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编
《天朝田亩制度》
定都天京后颁布
主 要 内 容
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建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两” 。 设立“圣库制 度” 。
Copyright by dyh 2007.1.
Copyright by dyh 2007.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编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
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自私性 散漫性 狭隘性 保守性
Copyright by dyh 2007.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编
第一,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 正确的政治纲领和改革方案。 第二,政权日益走 向封建化和腐朽化。
定都天京
(1853.3.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启权威不仅使洪秀全成为太平天国政权的天然领袖,而且先验地认
定洪秀全的言行代表绝对真理。伴随天命论而来的神启权威意识, 使 他在立教之初便形成某种宗教偏执的性格,容不得别人对他说不。
4、洪秀全的思想
(2)洪秀全的天命论
任何政权的建构都要遵循世俗理性的规则。这样神启权威 与世俗理性的权威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其突出表现是杨 秀清、萧朝贵的代天父、天兄下凡传言。
四等,尽管社会地位不同,但在敬拜上帝方面是平等的。
序分别对应天象。最终要开创一个人间天国
4、洪秀全的思想
(2)洪秀全的天命论
太平天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所谓洪秀全“是上帝亲子,天兄胞弟, 为天下万国太平真主” 的天命论,既是其宗教教义中的核心观念,也 是政权组织的核心机制。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时,就以 “升天”异 梦,确立了他是上帝次子而受封“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的身份。
1、兴起
(1)义和团衍生于八卦教之一的离卦教,而八卦教出自白 莲教,因此,义和拳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流(劳乃宣:《义 和拳教门源流考》)
(2)义和团由团练组织变化而来。国外许多学者持此说
(3)义和团起源于习武的民间秘密会社。
二、义和团运动及其影响
2、1900年的三支反清力量
5月开始,以黄河流域下层群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
后来,杨秀清的宗教权威将以世俗理性行使的权力神化,从
而分裂了原来仅由洪秀全独一拥有的神启权威。最终出现
神启权威与世俗理性的悖论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4、洪秀全的思想
太平天国可以算作历史上头一次大规模的反孔群众运 反 孔 又 吸 取 了 儒 家 的 某 些 东 西 动,所到之处,往往焚烧学校、书籍,捣毁各种偶像
第二讲 近代中国农民起义的起伏及其时代特色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二、义和团运动及其影响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1、起因
• 历史根源:社会严重的不公平,帝国和地方行政当局的 衰败以及官僚政治道德的沦丧 • 清代特有的问题:人口剧增和人口大量内部迁移(客家 人与土著人的争斗)
• 外部因素: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现存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的外来宗教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
5、历史局限性
由于没有明确的政治意识,所以,传统观念就成了支配义 和团团民的意识
义和团运动的民族英雄主义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外观
信奉的唯一真神是天父皇上帝,这就树立了一种新的至高
无上的权威,有利于号召、凝聚反清力量。 第三,天平天国以宗教为旗帜,但是将宗教的教义同几千年 来农民阶级的理想和幻想结合在一起。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4、洪秀全的思想
洪秀全的特点是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上帝的存在, 不仅具有宗教精神的意义,而且更多现世功利的意 义。他使洪秀全变成天父的次子。他采取的路数, 拜 上 帝 类似于以往的“君权神授”。
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 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体现了农民的大同理
想。
这一文件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落后性和空想性,这个矛盾 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6、定都南京的隐患
(1)对满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攻势变成了守势。太平军攻取
南京是一重大胜利,但也由此而得到了一个极大的包袱, 对其军事行动有所牵制。 (2)进入南京之后,优越的生活条件助长了天国内部的享 乐和安于现状意识。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2、不同的反清力量
(1)白莲教支派
(2)天地会
(3)1843年由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
(4)以西南、西北回族起义为主干的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 起义。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3、拜上帝教异军突起
第一、洪秀全不仅用种族意识反满,还要建立新朝,而不是 “复明”。 第二,与白莲教、天地会信仰上的多神主义不同,拜上帝教
4、“扶清灭洋”口号
“扶清灭洋”的口号,集中表示出义和团将斗争的锋芒指 向外国侵略者,鲜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挽救
民族危亡的愿望。
继承了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灭洋保国”的朴 素认识,没有超越当时反教会斗争的思想水平。 虽然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起了广泛吸引群众参加反对 外国侵略的作用,但它对洋人、洋教和外来思想统统排斥, 并波及轮船、铁路、电线、机器、学堂、报馆、洋书、洋 服,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7、8月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阶级革命派在珠江流域领导了惠州起义
二、义和团运动及其影响
3、义和团运动的多重内容
其一,激烈的排外主义行动蕴含着经济意识
其二,“仇教”中蕴含着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
其三,民族危机刺激下的“灭洋”意识
二、义和团运动及其影响
等。秦始皇之后,象这样恣肆地践踏孔孟的事是没有
先例的。 对于传统社会里的农民来说,践踏孔孟并不等于摆脱 孔孟。在思想上和实际上,洪秀全又接受了很多儒家 的东西。如《原道醒世训》对大同社会的论述、在政 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做法则明显地脱胎于《周 礼》。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4、洪秀全的思想
太平天国的反孔,并不因为儒家思想体系是传 统政治制度的精神支柱,它与孔子所争夺的, 是以上帝为唯一的神圣地位。“唯一”的排他 原 因
洪秀全对于基督教本义有许多误解、臆测和附会,
并对于西洋原版进行了加工、改造、曲解和利用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4、洪秀全的思想
使上帝粘附上某些中国特有的色彩,树立了新的权威
佛道观念和中国民间宗教观念渗入了拜上帝教
对 基 督 教 的 改 造 和 利 用 吸收了基督教的平等教义,将世人分为能、肖、愚、顽 还应实现经济、政治、男女、民族四大平等。 营造了“天氏家族”,且宗法社会里的农民成了上帝创 造的宗法大家庭的成员。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早期 领导骨干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儿子,并按照各自的行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7、太平天国的官僚政治
• 太平天国官僚政治的特征体现在两个相互抵触的原则中: • 全部重要职位都由广西帮控制 • 通过传统的科举制度广泛寻求新兴文士的支持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8、旧制度的保护者
• 湘军的崛起 • 财政管理结构的变化:厘金制度的创办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9、持久影响
性决定了其他一切权威和偶像都必须取缔
儒家思想是当时中国主导思想,儒学已经深藏 于中国人的心中,它的支配性并不是每个被支 配的人都能意识到的。
一、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5、《天朝田亩制度》及其局限性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制定了平均分配土 地的办法,还对农副业生产和分配等问题,做了一系列具体
规定。
(1)从社会经济来说,太平天国虽然没有改变土地制度, 但它对部分地主分子的人身消灭和整个地主阶级经济上的 冲击,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和地主经济的萎缩,部分农
民因此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造成了地权的变动。
(2)从社会政治来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传统制度,这
种变化是统治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
二、义和团运动及其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