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技论文】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

合集下载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投稿须知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投稿须知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投稿须知信息来源:《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作者:发布时间:2015-1-25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有关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专业的学术性期刊,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以从事心血管病各专业科室的医师、研究人员、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报道心律失常与心血管病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并密切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

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电子统一投稿邮箱:zhxlscxqk@一、《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栏目设置为: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论著摘要、病例报告、建议和指南、学术争鸣、继续教育园地、研究生园地、新视野新技术、信息高速公路、述评、综述、讲座等。

二、来稿要求: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用A4纸、小4号字、每页800字、1.5倍行距)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

论著、综述、讲座等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在内一般不超过5 000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等不超过1 500字。

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

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好不使用副标题。

所有文章都要有英文文题。

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一般不超过6名,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作者单位全称(写到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如果作者有电子信箱,可在单位名称后加圆括号写出,如:(Email…… )。

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

以上3条均需具备。

心律失常专科情况范文

心律失常专科情况范文

心律失常专科情况范文正常心脏会不断地跳动,这样才能维持生命活动。

作为人体的动力源,它自然也是有“纪律”的,不会想怎么跳就怎么跳。

当心脏激动的产生或传导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及次序发生紊乱,进而产生一系列相应表现。

这就是心律失常。

通常我们把心律失常分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多表现为心悸心慌,心前区有异常“心跳”感,严重者在发作时可伴有头晕、胸闷、胸痛、气急、多汗、颜面苍白或青紫、四肢发冷、抽搐、昏厥等。

也有部分患者并不表现出任何不适症状,仅在检查心电图时被发现。

一般的窦性心动过缓指心率小于60(甚至50)次/分的窦性心动过缓。

当患者无症状时无需治疗,尤其是50岁以上患者,有窦房结游走心律时也无需治疗。

各种早搏无明确病因,与心脏病变无关的早搏,即使经常发作并呈二联律者,也可定期随访而不治疗。

对于心脏病变引起的早搏,如感染、心肌炎后遗症等,倘若不是经常发作,对血流动力学(它主要探讨血黏度对身体的影响)无明显影响时也无需治疗。

偶发、短时阵发的室上性心动过速若仅偶然发生(数月或数年发生1次),或发作持续时间很短(数秒或数分钟),而又不伴明显症状、心脏没有明确疾病,则无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做预防性治疗。

平行心律平行收缩多发生在心脏本身没有病变的患者,多数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但其治疗常难奏效,故主张不做针对性药物治疗。

轻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I型房室阻滞属轻度房室传导阻滞,因其不影响心输出量,故无需治疗,伴有活动病变如心肌感染或心肌缺血时,也只行对因治疗。

其他类型的阻滞包括(心)房内阻滞、房间阻滞、室内阻滞、左、右束支阻滞等,这些阻滞本身无特殊药物治疗或已形成不可逆损害,故不做针对性治疗。

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患者健康教育

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患者健康教育

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患者健康教育【概念】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

一、期前收缩期前收缩(简称早搏)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根据异常激动起源不同,可分为房性早搏(房早)、房室交界性早搏(交界早)、室性早搏(室早)。

【临床表现】1.症状:患者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昏等。

脉搏触诊及心脏听诊可发现有提早搏动,之后有一间歇,称代偿间歇;偶可无代偿间歇,称插入性早搏。

2.体征: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常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脉搏触诊及心脏听诊常不能区分各类早搏。

如伴有基础心脏病,应注意相应的体征。

【辅助检查】主要采取心电图检查方式进行辅助检查。

1.房早的心电图特征:P、QRST提前出现,QRS波为室上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一致;代偿间歇不完全。

2.室早的心电图特征:ORST提前出现、ORS波增宽;T 波与 ORS 主波相反;窦性 P 波与宽QRST无关;代偿间歇完全。

3.交界早的心电图特征:P、QRS-T提前出现;P波为逆行P波,逆行P波可位于 QRS 波群之前,,P-R<0.12 s;逆行P波可位于QRS波群之后,RP<0.20 s;逆行P波可位于QRS波群之间,看不到P波;代偿间歇完全,也可不完全。

QRS波为室上性,除非伴室内差异传导。

二、阵发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大多数心律绝对均齐,心室律可达150~250 次/min,持续数秒、数小时甚至数日;发作时患者可感心悸、头晕、胸闷、心绞痛,甚至发生心功能不全、休克;听诊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度恒定,心律绝对规整。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可诱发心前区疼痛、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如出现阿—斯综合征则可为尖端扭转性室速、室颤。

心动过速时心律基本齐整,心率140~220 次/min。

心率偏慢时,由于房室脱节,听诊可能听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及观察到颈静脉出现不规则的强烈搏动。

器质性心脏病、多形性室速、心室率过快者,可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出冷汗、面色苍白、外周循环不良等。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心律失常是指人体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导致心跳过速、过慢或不规则等症状。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病例,探讨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45岁的女性,平素体健康,无明显疾病史。

最近一个月来,患者经常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

有时在活动后发作,但也有休息时出现。

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自行缓解。

患者到医院就诊,详细询问病史后,经过相关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

发病原因: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电活动发生异常引起的。

常见的发病原因包括心肌异常、电解质紊乱、冠心病等。

在本例中,患者之前未发现有心脏疾病,因此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的。

临床表现: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多样化,可能会出现心悸、心慌、气短、胸闷、乏力等不适感。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晕、晕厥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衰竭等并发症。

诊断方法: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心电图以及其他辅助检查。

病史询问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患者症状的详细描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此外,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图形特征可以判断心脏电活动是否正常。

如果必要,医生还可以进行Holter心电图监测、运动试验等进一步评估。

治疗方案: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而异。

对于症状轻微的患者,可能只需要观察和生活方式改变,如避免刺激性食物、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

对于症状明显或频繁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根据具体的心律失常类型,选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

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射频消融术。

预后与随访:心律失常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及时性密切相关。

对于大部分心律失常患者来说,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随访时,医生会定期复查心电图,根据患者症状的变化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多种多样。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剌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制定,2006年)。

(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

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①按发作频率分类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②按形态分类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

心律失常的名词解释

心律失常的名词解释

心律失常的名词解释心律失常,即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无论是过快、过慢还是不规则,都可能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危险。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症状,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一、心律失常的分类心律失常可以根据其发生的部位和特点进行不同的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

1. 窦性心律失常:指心脏的起搏点在窦房结失常激动,表现为心律过快或过慢的情况。

比如窦速过快 syndrome、窦性心动过缓等。

2. 房性心律失常:指心脏的起搏点在心房内发生异常激动,导致心律不齐。

这类心律失常包括房颤、房扑和早搏等。

3. 室性心律失常:指心脏的起搏点在心室内发生异常激动,也就是说心室肌的激动不受控制。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心室颤动等。

二、心律失常的危害心律失常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各种危害,可能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中风等严重后果。

此外,某些心律失常还会出现心绞痛、晕厥甚至猝死等症状。

虽然心律失常的危害性很大,但很多情况下并不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直接威胁。

部分患者可能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时发现有心律失常。

所以,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心律失常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三、心律失常的原因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器质性疾病、药物作用、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严重损害,导致心律异常。

2. 冠心病: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3. 药物作用:某些药物如心脏糖苷类、β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4.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扩大,增加心律异常的发生风险。

5. 饮食不当:摄入过多的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四、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的诊断通常需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事件记录仪、心脏超声等检查手段。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检查结果来确定具体的诊断。

内科学:心律失常

内科学:心律失常
经食道/静脉心房起搏 药物-ⅠA、ⅠC类 合并心衰、冠心病—胺碘酮
预防:amiodarone 200mg/d,5天/周 射频消融:症状明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顽固性房扑 抗凝治疗:同房颤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颤动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 的房性节律. Cox等统计 人群总患病率 0.15%-1.0% Framingham心脏研究 发病率男性 2.15% 女性 1.71% 55-64岁患病率 6% 85-94岁患病率 76% 我国房颤总患病率0.77%,50-59岁0.5%;

心律失常命名:起源的解剖部位+心律失常的类型
电除颤适应证
各种严重、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 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 药物治疗和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或血流动力学 不稳定快速型心律失常 房颤 房扑 室速 室上速

能量选择: AF 100-200J AFL 50-100J VT 100-200J
SVT100-150J VF 200-360J
4.长程持续性AF ≥1年,有转复愿望
5.永久性AF >1年,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复发 心室率快慢:快速性房颤(心室率>110次/分)
临床表现



症状:心室率不快无症状 >150bpm:心绞痛、心衰 体循环血栓栓塞(危险性大) 体格检查:房颤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绝对 不齐、脉搏短绌;颈静脉波动a波消失 心律规则:恢复窦律;房速;房扑房室比固定;房
器质性心脏病
电解质紊乱
药物中毒
心脏以外的疾病

自主神经异常
基础心脏病 心律失常类型
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病史
体格检查
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或事件记录器

心血管内科实习医生对心律失常治疗的总结与心得体会

心血管内科实习医生对心律失常治疗的总结与心得体会

心血管内科实习医生对心律失常治疗的总结与心得体会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节律异常,包括心搏过缓、心搏过速、心率不规则等多种类型。

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实习医生,我在实习中接触了大量心律失常患者,并积累了一些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和心得,现在将其总结如下。

一、心律失常常见类型及其特点1. 房颤(AF):心房除极不规则,心室跟随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多变性大;易引发栓塞,需要抗凝治疗。

2. 室性心律失常(VT/VF):心室快速、规则搏动;可恶化为室颤,需紧急电除颤。

3. 早搏(PVC/PAC):突发的早期心搏;正常人偶尔出现无需处理,频繁早搏或伴心动过速时需要干预。

4. 传导阻滞:分为一度、二度、三度阻滞,需根据阻滞程度和症状决定治疗策略。

二、心律失常的诊断与评估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ECG)检查,包括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等。

对于暂时性心律失常,需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明确诊断。

同时,综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特点,进行心律失常的类型、病因和严重程度评估。

三、治疗策略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类。

1. 非药物治疗- 心电生理治疗:通过电刺激导管插入心腔,刺激或阻断特定的电路,恢复或维持正常的心脏搏动。

- 射频消融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热能,摧毁心脏内异常传导路径或自律细胞。

- 起搏器植入:对于心室停搏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需要起搏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可以植入起搏器来维持心脏正常的搏动。

2.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钠通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等。

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和禁忌症。

- 抗凝治疗: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需评估患者的卒中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

四、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和心得体会1. 全面评估病情:对于心律失常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其他相关疾病,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科技论文】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
摘要:目的讨论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采用胺碘酮诊疗方案, 分析患者心律失常的缓解情况,为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6年8月-208 年8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调査样本,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胺碘酮诊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治疗效果对比发现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33%;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0.00%:实验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患者病情恢复更加明显。

结论根据临床治疗结果分析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阐述胺碘酮诊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并根据量化分析针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想者的临床治疗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点;临床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6年8月-208年8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调査样本, 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胺碘酮诊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

实验组想者60例,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在48岁-79岁,平均年龄为(49.6±3.7)岁,其中持续性心房纤颤24例,阵发性心室纤颤9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8例,其他原因9例:对照组患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在54岁-80岁,平均年龄为(48.32±5.0 ) 岁,貝中持续性心房纤颐27例,阵发性心室纤颤8例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8例,其他原因7例。

从两组患者均无精神疾病,且在年龄、性别、患病原因来看,并无明显差异, P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苴中包括对呼吸困难患者及时给氧:对钠盐的摄入疑进行严格控制:开通静脉通道注射门冬氨酸钾镁0mL与5%的葡萄糖250mL的混合液:口服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酌情控制剂量。

对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胺碘酮诊疗方案,其中包括静脉注射50mg胺碘酮,注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按照每分钟mg的速度泵入胺碘酮,在6h后,调整速度为每分钟0.5mg, 3h后改为口服,每次片,每日3次。

及时记录患者在采用胺碘酗诊疗方案期间的心率、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根据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室性早搏情况、左室射血分数:通过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划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9.0软件对统讣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釆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Mean士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通过数据收集与统讣,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如下:对照组显效8人,有效27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58.33%:实验组显效4例,有效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0.00%, 其中X2=・376, P=0.0,组间对比具有统汁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室性早搏情况、左室射血分数统计结果如下:对照组治疗前室性早搏为(2,83±486),治疗后为(2,346±437), 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39.5±7.5),治疗后为(42.8±8.2):实验组治疗前室性早搏为(2,856±47), 治疗后为(2,58±423);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4.5±4.6),治疗后为(48.6±7.4)。

从统计数据中能够看出实验组采用胺碘酮治疗方案,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想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髙于对照组,患者病情恢复更加明显。

3讨论与建议
近几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尤其在老年群体中,心血管疾病为高发疾病。

心理失常是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常见症状,英临床特点主要为头晕目眩、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因此如何在临床治疗中缓解患者心律失常的情况,降低生命危险,则成为临床治疗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胺碘酗属于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注射、口服完成用药,在临床治疗中能够延长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缓解并遏制折返激动,控制心肌心房与心肌的传导纤维,因此对于控制心律失常具有明显效果。

通过上述统汁调査也可以发现,采用胺碘酮能够改善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
左室射血分数,并减少无效治疗例数,提髙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率,因此,
胺碘酮在临床治疗中是有效而可行的,适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徐桂安•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研究卩]・黑龙江医药科
学,208,4(2):74,76.
[2]吴培军•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卩]・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5,3(26):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