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4金榜生物教师用书配套课件选修2_第三章《生物科学与健康》(65张PPT)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科学与降3.1疾病与诊断课件浙科版选修2

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科学与降3.1疾病与诊断课件浙科版选修2

黑箱方法
疾 病
内部影像或直接观察
与 病症的常规诊断 特异性免疫反应


遗传咨询
ASO探针法 疾病的基因诊断
基因芯片
1、人类大部分疾病是____和______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在疾病常原因。
人体好比是黑箱,常规诊断方法需要借助黑箱方法来 构建黑箱模型。黑箱模型的构建是通过对正常人群的 调查,获得健康人群的统计数据,建立人体正常的生 理和生化数据,而后再对各种疾病进行系统观察和研 究,归纳各种典型症状及相应的数据变化。这些过程 的研究对象都是群体,而人群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某 些人的症状不典型或数据变化不明显,就会导致误诊。
3、苯丙酮尿症是基因突变引起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 酶缺陷的遗传性疾病。患者智力低下,丧失劳动能力 和自理能力。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11000, 是较为常见的遗传病。请根据基因诊断的原理,描述 对这种疾病进行基因诊断的大致过程。
首先,制备ASO探针,即人工合成两种特定的寡核苷酸分子, 一种与正常的基因序列完全互补,另一种与致病的突变基因序 列完全互补.其次,从母体中抽取羊水,提取细胞的DNA处 理成DNA单链,并对突变的核苷酸区域进行PCR扩增,将 扩增获得的DNA片段处理成单链后固定在特制的膜上.第三, 分别用ASO探针与膜上的DNA片段进行杂交,洗脱,荧光 强度分析.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如果出现很深的杂交斑, 说明是正常个体;如果出现浅色杂交斑,则是杂合子;如果不 出现杂交斑,则是患者.
一、“超前思考,比较听课”
什么叫“超前思考,比较听课”?简单地说,就是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力争走在老师思路的前面,用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对 比,从而发现不同之处,优化思维。

【浙江专用】2014金榜生物教师用书配套课件必修2_第三章_第一节

【浙江专用】2014金榜生物教师用书配套课件必修2_第三章_第一节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之一——肺 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实验过程表明S型菌的DNA分子使 部分R型菌发生了转化,其后代是S型菌,说明DNA分子是转化因 子,是遗传物质。而把S型菌的其他化学成分单独与R型菌混合 培养,却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 遗传物质。
【典例3】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 验的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材料都是原核生物 B.都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C.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实验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 【解析】选D。噬菌体为病毒,不是原核生物;肺炎双球菌转化 实验利用了物质的分离提纯法,没有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两个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两个实验都设法将蛋白质 和DNA分开,分别观察两者在遗传中的作用。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子代噬菌体元素来源的判断方法 【典例】某科学家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用放射性同 位素标记某个噬菌体和细菌的有关结构或物质(如下表所示)。 产生的n个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DNA或核苷酸 蛋白质或氨基酸
3. 离体细菌转化实验 (1)设计思路:把__D_N_A_、__蛋__白__质__、__荚__膜__物__质___分开,分别观察各 成分的作用。 (2)实验过程:
R型
R+S型
(3)结论:_D_N_A_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4.肺炎双球菌的活体细菌转化实验结果已经证明了DNA是遗传 物质。( × ) 【分析】本实验只提出“转化因子”引起R型菌稳定的遗传变 异,未证明什么是遗传物质。

【浙江专用】2014金榜生物教师用书配套课件必修3_第二章_第三节

【浙江专用】2014金榜生物教师用书配套课件必修3_第二章_第三节

【变式训练】下列各项中,可能导致糖尿产生的因素有( )
①肾小管病变,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下降
②一次性大量进食糖类
③病毒感染并破坏胰岛β细胞
④胰岛α细胞分泌旺盛,胰高血糖素含量过高
⑤肥胖引发肌肉组织减少
⑥长期心理压力大,精神紧张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选D。肾小管病变,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下降,会导 致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一次性大量进食糖类导致暂时性 的高血糖,也会使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胰岛β细胞被破坏, 则不能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也可使部分葡 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胰岛α细胞分泌旺盛,胰高血糖素含量过高, 会引起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也可使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 肌肉组织减少,使合成的肌糖元减少,也会引起血糖浓度高于正 常值,可使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长期心理压力大,精神紧 张,会导致神经调节紊乱,影响下丘脑对血糖的神经调节,从而可 能使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
( √) 【分析】感觉的产生属于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果,与激素 作用无关。
4.(2010海南T10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 甲状腺激素。( × ) 【分析】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 泌。 5.(2010海南T10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 作用于靶细胞。( √ ) 【分析】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先释放于内环境中,然后经血液 循环运输,最终作用于靶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促甲状腺
三、甲状腺调节发育与代谢 1.甲状腺激素的两种类型 (1)_甲__状__腺__素__(T4); (2)三碘甲腺原氨酸(_T_3 )。 2.作用 (1)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促进_生__长__发__育__。 (2)促进骨骼成熟。 (3)促进_中__枢__神__经__系__统__正常发育。 3.分泌异常 (1)不足:发生在婴幼儿时期易患_呆__小__病__。 (2)过量:发生在成年时期易患_甲__亢__。

【浙江专用】2014金榜生物教师用书配套课件必修2_第三章_第四节

【浙江专用】2014金榜生物教师用书配套课件必修2_第三章_第四节

信息
输氨基酸;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高考警示】 (1)若核酸中出现碱基T或五碳糖为脱氧核糖,则必为DNA。 (2)若A≠T、C≠G,则为单链DNA;若A=T、C=G,则一般认为 是 双链DNA。 (3)若出现碱基U或五碳糖为核糖,则必为RNA。
【典例1】现有一待测核酸样品,经检测后,对碱基个数统计并 计算得到下列结果:(A+T)/(G+C)=1,(A+G)/(T+C)=1。由此推 测该样品( ) A.无法被确定是脱氧核糖核酸还是核糖核酸 B.可被确定为双链DNA C.无法被确定是单链DNA还是双链DNA D.可被确定为单链DNA 【解析】选C。首先,由碱基种类(因为有T而无U)可排除A项。 再用特值,当A=T=G=C时,不论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题 干中的两等式恒成立,所以无法确定该样品是单链DNA还是双
2.密码子与氨基酸是一一对应关系。( ×) 【分析】一种遗传密码对应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以对应 一种或多种遗传密码,所以密码子与氨基酸并非一一对应关系。
3.在真核生物中,细胞核内转录形成的RNA可以直接转移到细胞 质中用于蛋白质的合成。( × ) 【分析】在细胞核内转录形成的RNA需加工成为成熟的RNA才 能 转移至细胞质中用于蛋白质的合成。
【思维拓展】 由遗传信息传递表达联系的知识 (1)不同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这说明不同生物在进化上具有亲 缘关系。 (2)脱水缩合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在mRNA的指导下进行。 (3)一个生物体不同的体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造成了不同细胞 之间结构和功能不同。
【拓展延伸】 转录、翻译过程中有关图形解读 (1)转录(如图Ⅰ):
①概念:RNA主要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 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②特点: a.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b.碱基配对时是A—U,不是A—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上述探索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这一实验的假设,下列最为恰当的是( )
典例突破
A. 青霉菌能产生有利于人类的物质 B. 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C. 青霉菌可能产生了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D. 青霉菌可能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③将绒布盖到一系列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使菌落按原来的位 置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经培养后如果长出菌落,说明这些菌 落是具有抗药性的,且可以查明这些菌落在A培养皿中的位置; ④将A培养皿中相应位置上的菌落(没有接触过青霉素)接种到 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如果这些菌落仍能生长,表明这些菌落 的抗药性不是抗生素诱导出来的,是原来已存在的。
典例突破
【解析】(1)衡量实验的指标即对实验结果的表述,本实验是 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的。 (2)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能 力越强。 (3)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 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 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 经产生了,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③在细 菌种群中,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只占极少数。
典例突破
类型一 合理使用抗生素 【典例1】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图:将含有 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 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 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所示。
典例突破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 变化,如图所示:
典例突破
(6)抗药性增强的原因: ①随意地使用抗生素。 ②不按正确剂量使用抗生素。 ③任意缩短使用抗生素的时间。 2. 菌群失调和毒副作用 (1)菌群失调:如果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 素,抗生素在杀死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把一些有益的细菌杀 灭,破坏正常菌群间的平衡,使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比例发生 变化,造成菌群比例失调。此时,原来对人体无害的细菌往往 会转变成危害人体的有害细菌。
典例突破
第三章 生物科学与健康一 合理使用抗生素 1. 抗药性 (1)印章法证明抗生素对细菌抗药性的选择实验: ①在A培养皿的正常培养基上接种细菌,培养后,培养基上密 布菌落; ②用一块与A培养皿内径相同的灭菌绒布,盖到培养基上,使 绒布面黏上细菌菌落,做成“印章”;
典例突破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2)B (3)①b ②不定向的 典例突破 前 选择 ③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典例突破
【变式训练】下面是最早发现抗生素——青霉素的弗莱明先生 所进行的探索过程。 观察及对问题的认识: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偶然生出青霉菌, 在其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进行实验: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培养后,观察这些培养液对 细菌生长的影响。 结果: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结论:青霉菌可产生一种阻止细菌繁殖的物质。 弗莱明在持续的研究中分离出了一种物质,分析出它的特征并 将之命名为青霉素。
典例突破
(2)毒副作用: ①某些人对青霉素过敏,所以在注射或口服青霉素前都要做皮 肤试验。 ②耳毒性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 新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3.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三不原则”:一不自行购买;二不主动要求;三不随便停药。
典例突破
【思维拓展】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分析 (1)强调安全有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抗生素的合 理使用是指在全面了解患者、病原菌和抗生素三者基本情况与 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安全有效地使用抗生素,使患者冒最小的 用药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2)应避免抗生素的滥用。病原菌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通过 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个体和不抗药性个体。抗生素的使用, 会起到选择作用,使抗药性个体保留下来,经逐代积累加强, 产生抗药性。
典例突破
考点 二 器官移植 以“获得合适的供体器官→器官保存和移植手术→防止免疫排 异”为线索,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进行知识整合梳理。
典例突破
【思维拓展】 器官移植与免疫排异反应 (1)同种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在本质上是受者免疫系统针对同种 异体移植抗原的免疫反应。 (2)器官移植的最大障碍是免疫排异反应,避免或减弱免疫排 异反应是移植成功的关键。 (3)进行器官移植后,使用全身免疫抑制剂来抑制排异反应, 可以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期。 (4)合理正确地应用免疫抑制剂,是器官移植中一个非常重要 的环节。组织配型和免疫抑制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器官移植过程 中的免疫排异问题。
典例突破
(2)抗药性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 (3)青霉素的作用原理:青霉素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 成而起杀菌作用的。 (4)抗药性的原理: ①或是因其细胞壁或细胞膜的结构不同于敏感细菌,使青霉素 不能进入菌体发挥作用。 ②或是能产生某种酶,使青霉素失去作用。 (5)抗药基因的频率极低,因为限制细菌生长的因素有很多。
典例突破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细菌的抗药 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________(填“前”“中”或“后”),抗 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_______。 ③尽管细菌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 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
典例突破
考点 三 避孕的原理和方法 1. 原理 (1)阻止精子和卵子结合。 (2)抑制排卵和精子的形成。 (3)阻碍受精卵着床。
2. 方法
典例突破
典例突破
【高考警示】 受精和受精完成标志的区别 (1)在受精作用中,卵子的成熟分裂即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 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卵子只有完成减数第二次分 裂才能与精子的核融合。 (2)受精的标志是第二极体的形成,受精完成的标志是雌雄原 核的融合,所以受精的标志和受精完成的标志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