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的艺术与实务一书读后心得
2024年读《数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读《数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本《数学教育》是一本由李文田编著的书籍,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数学教育的理论基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得了许多有关数学教育的新观点和思考。
在整本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数学教育的深入研究,深入剖析了数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数学教育的理论基础方面,李文田提出了“知识迁移”这一重要概念。
他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前,我常常只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育的核心,我会将这一观点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其次,在数学教学方法方面,李文田提出了“启发性教学”和“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他认为,传统的直接教学方法往往只关注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相反,启发性教学强调教师通过设问、情景设计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合作学习则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交流。
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一观点对我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我更偏向于直接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启发性教学和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实践。
最后,在数学教学内容方面,李文田主张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他认为,数学知识并非只存在于书本中,而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且教师应当通过举例和引导,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
数学教育书籍读书心得

数学教育书籍读书心得数学教育是我们现代教育体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学习数学则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
在这些教育资源的数量激增的时代,尤其是在人们可以在网上轻松访问各种内容的时代,选择什么样的教育资源甚至比选择什么样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还重要。
对于这样一门技能,令人受益的最佳渠道之一,就是为了引导人们进行自我教育的一大工具,即数学教育书籍。
这些书籍轻松管理了所有你需要获知的数学概念并总结在其中,为你带来的便是更深刻的理解和书本之外的经验,以及如何教授别人的方法。
在我的职业旅程中,我阅读了不少的数学教育书籍,我将在以下这篇作文中分享一下我阅读这些书籍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谈论最重要的事情:了解你要用数学学做什么。
让我们面对现实,数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概念。
但如果你了解了你需要解决的技术和问题,学数学就能变得更容易。
经常发现一些数学课程会在给出太多的抽象知识之前,跳过需要讲授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比如,我曾经看过一些线性代数的教育书籍,它们大多数都非常抽象,没有很好的解释线性代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
因为我只是从一般科目转学了编程,并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线性代数,因此我的体验可能会与其他读者不同,但我建议其他人在学习数学时也这样考虑,即现实问题与抽象知识不可分割。
另一个要点就是可能是你不需要读这本书:我曾经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我尝试阅读了一些太高级的数学教育书籍,而我其实并没有准备好。
这些书籍完全对我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难以理解,由此使我很容易放弃,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不要浪费时间和金钱购买或借阅过于深奥或超出能力的书籍。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一本书中看了很长时间仍感觉难以理解,那么最好先把书放一放,选择一本初级一些的,能够逐步渐进地学习的书籍。
一个教育资源的实用价值,取决于它是否易于浏览和理解其内容。
因此,像可视化解释这样的工具将尤为有用,因为它能够将理论实现得更加容易理解。
论坛、博客和其他数学学习资源同样能派上用场,因为常常有其他知名专家能够评论最新的数学发展,补充某个特定主题的经验或深入研究。
数学教育读后感

数学教育读后感数学教育读后感。
数学教育读后感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特别精彩的书籍。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种思想的升华和美学的呈现。
通过独特的叙述手法,将我带入了一个布满想象力和奇幻颜色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仆人公经受了一系列曲折离奇的故事。
奇妙地设置了很多引人入胜的情节,让我不禁陷入其中。
我好像能够感受到仆人公的喜怒哀乐,仿佛置身于故事中与他共同经受了一番风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享受到了故事带来的乐趣,还收获了对生活的一些启示和思索。
通过深化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将一些普遍的人性和社会问题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让我深思:人们毕竟该如何面对自己的选择和命运呢?同时,这本书也给我供应了一些关于写作的启发。
的精致文笔和独特的叙述风格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会更加注意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刻画,努力塑造一个更加立体和鲜活的故事世界。
假如你也对数学教育读后感感爱好,我推举你阅读这几篇文章,它们对于理解和探究这本书会有很大关心。
盼望你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收获,与我一同感受书籍的魅力。
感谢你始终以来的支持和鼓舞,我会连续创作,并将我的思索和阅历融入其中。
数学教育读后感(篇1)原创: 94中学罗定昆廖帝学名师工作室我们在教学研讨中,说到怎样把课上好,每次都逃不开情境问题教学这个大框框,由于这是在20世纪70年月中期的大规模教育改革试验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经受了10多年的调查、筛选和试验,由讨论小组提出的促进同学有效地数学学***学结构。
我们用了这么多年,已经固化了。
全部的公开课和精品课都采纳这种模式。
不过,很多老师对此都有很大的意见。
观摩了别人的优质课之后,私下里争论,总会觉得这不是我们真正的课,不行能每天的课堂都照着这个模式进行,给同学创设很多情境,光是创设这些情境,就要废去大把的时间。
所以,也有人说,素养课和竞赛课都是表演课,不是我们的实际课,所以我想问:既然不是我们的实际课,我们比什么好?展现什么?数学课就是数学课。
数学教学实践读后感(3篇)

第1篇作为一名热爱数学教育工作的教师,我时常阅读各种关于数学教学实践的文章和书籍,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
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名为《数学教学实践》的书籍,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方法、学生心理、教学评价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书中提出了许多实用的策略。
例如,在讲解新知识时,作者建议教师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和发现规律。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反馈,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在学生心理方面,这本书深入分析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
作者指出,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支持。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应对学生的焦虑情绪,建议教师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教学方法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这本书提出了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
因此,作者提倡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还能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阅读这本书后,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实践。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2024年读《数学教育》心得体会样本(2篇)

2024年读《数学教育》心得体会样本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重视学会学习,终生学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
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
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
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乃至学生终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合作性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
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
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____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____”: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其他语文实践中的合作会更加充分和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就共同____的问题进行研究。
数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数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阅读数学相关的书籍是我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拓展知识面的重要
途径。
在阅读数学书籍的过程中,我有一些心得体会:
1. 坚持阅读:数学是一门广阔而深入的学科,掌握数学的知识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学习。
因此,我坚持阅读数学书籍,无论是教材、参考书籍还是研究论文,都能够为我提供
新的思路和知识。
2. 多元化阅读:数学书籍的内容往往很抽象和深奥,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
会选择多种类型的数学书籍进行阅读,如教材、参考书籍、历史书籍等。
不同类型的
书籍可以给我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有助于我更全面地了解数学。
3. 反思总结:每次阅读完一本数学书籍,我会进行反思总结,将书中的重要概念和知
识进行整理和归纳。
通过总结,我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且在教学中
能够更好地向学生解释和传授。
4. 实践应用:阅读数学书籍不仅仅是理解和掌握知识,更要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在教学中,我尽量将阅读到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
应用所学的内容。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阅读数学书籍是我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之一。
通过阅读,我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
数学与艺术读后感

数学与艺术读后感《数学与艺术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有趣的书,叫做《数学与艺术》,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一开始,我还在想,数学和艺术,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能有啥关系?数学不就是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嘛,艺术不就是那些漂亮的画和好听的音乐吗?可当我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书里说,数学就像一座神秘的城堡,充满了各种奇妙的规律和结构。
而艺术呢,就像是城堡外美丽的花园,用色彩和形状展现着无尽的魅力。
这不就跟我们的学校和操场一样嘛,学校里有知识的宝藏,操场上有欢乐的时光,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比如那些美丽的建筑,像故宫、埃菲尔铁塔,它们的设计可不只是为了好看,里面都藏着数学的秘密呢!建筑师们要计算角度、比例,才能让这些建筑稳稳地立在那里,难道这不是数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吗?这就好像我们做手工,想要做出漂亮的作品,不仅要有创意,还得把尺寸啥的算准喽!还有那些著名的画作,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面的构图、人物的比例,那可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不就是数学在发挥作用吗?这不就跟我们拍照一样嘛,要找好角度,才能拍出好看的照片。
我还记得书里提到的一个故事,有个数学家和一个艺术家一起合作,他们想要创造出一个独特的作品。
数学家负责计算各种数据,艺术家负责把这些数据变成美丽的图像。
他们俩就像一对好搭档,一个出谋划策,一个冲锋陷阵,最后真的做出了让人惊叹的作品!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班的小组活动,大家分工合作,一起完成任务,那种感觉太棒啦!我跟我的小伙伴们分享了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他们一开始还不太相信,说:“数学怎么会和艺术有关系呢?”我就跟他们讲了好多书里的例子,他们听得眼睛都直啦,纷纷说:“哎呀,原来真的是这样啊!”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个让我头疼的学科,艺术也不再是那个让我觉得遥不可及的领域。
它们就像一对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我走来。
我想说,数学和艺术的结合真的太神奇啦!它们能让我们看到世界的更多面,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读《数学教育》心得体会(2篇)

读《数学教育》心得体会《数学教育》是一本关于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作者通过对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数学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首先,在书中,作者对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回顾。
从古代到现代,数学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数学教育目标的不断调整。
这使我意识到,数学教育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同时,在了解数学教育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一些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为我们今天的数学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其次,在书中,作者对数学教育的教育目标进行了深入剖析。
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这使我意识到,在数学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和实践中,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和应用公式。
同时,书中还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模式。
再次,在书中,作者对数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书中,我了解到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任务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这些方法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作者还提倡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最后,在书中,作者对数学教育的评价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述。
数学教育的评价是对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反馈和检验,它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育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一書讀後心得黃英俊壹、前言:(略)貳、內容摘要:一、傳統數學所隱含的問題:1.技術導向的課程:老師要學生熟背算則,學生沒有理解公式形成的原因就直接套用,沒有反省與思考的空間,只把它當作一種技術。
2.示範解題的方法取向的課程:解題的內容,佔去課本大部分的篇幅,可用圖文並茂來形容。
3.單向度的題目,造成學生刻板化的解題習慣:學生就在這一套統一的標準教材之下,變成一個快速而有效率的解題工具。
4.課程的假設過於理想化:教科書經常會高估學生對舊教材精熟的程度,老師對學生的前置經驗無完全理解。
5.課程缺乏互動的觀點:無論課本或指引內容,都無法看出學生合作的理解題的例子,純粹是數學知識的討論。
二、傳統教師的問題:1.教師掌握得住教材,掌握不了學生:老師的教學佈題完全是節錄課本的題目,讓學生來討論解題,卻無法達到教學指引所設定的教學目標。
2.運作課程缺乏了解題意的步驟,學生缺乏合作解題的互動機制。
3.「教室的插曲」影響教學的運作,格式化問題限制了學生的解題思考。
三、引動孩子的學習興趣:1.學生由被動的聽講,變成主動的解題。
我們發現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後,才發現以往我們把孩子教笨了。
2.孩子主動發現問題,也會主動解決問題,他門是學習的主人。
3.老師不只要把學習的權利放給學生,老師還要懂得如何把權利放給學生,前者是信念,後者是方法。
四、請還給孩子學習的自信心:1.傳統的教學,孩子是背誦別人的知識去回答別人的問題,所以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
2.教師或家長容許學生依照自己的能力去解題,學生就可以在解決問題的當中,獲得解決問題的喜悅與成就感。
五、啟發學生學習的發動機:1.知識既然是學習者自行建構,兒童必然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角,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引發者,而非主導者。
2.教師佈題活動要有三項特質:甲、.銜接學習的舊經驗,引發解題的需要感。
乙、決定適當的內容與範圍。
丙、師生共同合作來設計數學題目,增加解題的自發性與挑戰性。
3.學生的小組討論是吵雜中進行有意義的溝通,老師要注意的是每位學生是否參與小組對話,而不是學生是否守規矩。
4.許多學習和知識的建構是透過社會互動,由老師和學生同儕共同參與解題。
如果缺乏同儕的交互辯證歷程,所得到的知識還是主觀的知識。
5.數學的解題是學生的發現之旅,也可以說是知識再創造的活動。
6.實施數學新課程所指的數學概念,轉指內蘊化的解題活動類型而言。
即學習者透過數學解題的經驗階段,由察覺階段到瞭解階段。
六、歡欣的學校,快樂的學習:1.教育不只是傳遞零碎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將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引發出來。
因此學習需要一個溫暖、自由、開放的情境。
而教師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轉換為教學情境的佈置者,情感教育的引導者。
2.良好的教學情境必頇具備三項特質:甲、溫暖的學習環境:無障礙學習空間(沒有物理與心理的障礙)。
乙、創造學生分享意義與樂趣的環境:教學當作「溝通」,視為人與人之間的對話。
丙、建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學習是發生在已經具備與未發展能力間的臨界地帶,如此對學習的內容有信心,學習的情緒是正面的。
3.統整性課程符合全人格發展需求,因此開放教育課程應該順應兒童的個性發展,以一個學習概念為主軸,統整各科的學習。
4.開放的學習步道,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內容隱含著生活文化,從感覺出發,從經驗開始,形成生活與課程的橋樑。
5.學生的反省日記,是老師教學的一面鏡子,透過師生的文字對話,可瞭解學生成長的歷史。
6.家長是新課程實施中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頇透過親師座談、教學觀摩,彼此交換意見與溝通,減少課程實施的阻力。
七、數學教室裡的社會互動:1.經過團體互動的技巧、表演及討論,最後所建構的知識比個人自學的知識完整,保留的時間也比較長。
2.老師學會了團體互動的技巧,就可以設計許多遊戲的情境,誘導學生進入團體討論的系統,進行合作學習。
3.新的教學技巧依附在新的教學信念與方法上,因此老師咬透過自省的機制,調整自子的教學信念與教學習慣。
方式有:觀摩教學、撰寫教學日誌、閱讀與討論、撰寫教學檔案與建立校內相互支援教學系統。
4.教師透過幾種模式來強化兒童的行為,以塑造班級文化:甲、再一次確認學生的意思。
乙、重複學生的語言。
丙、增強。
丁、忽略與淡化處理。
戊、縮小自己,建立學生的自信心。
5.在開放的教室中,教師需要扮演以下的角色:甲、教學情境的營造者:包括物理、及心理情境。
乙、教學進程的決定者6.同儕互動可能會存在:害怕上台、大樹和小草(少數包辦所有的工作)、學生缺乏討論的能力等問題。
八、進入兒童的數學世界:才能夠依據兒童的特質,引爆兒童的潛能。
1.進入兒童世界,老師必頇先具備兩種知識:一種是瞭解兒童是如何進行學習,一是兒童是如何建構數學概念知識。
2.指導策略:甲、尊重兒童的自然想法。
乙、提供思考發展的空間。
丙、鼓勵多樣化的解題。
丁、分享解題紀錄的智慧。
九、從認知的觀點來談教師的專業成長:以數與計算教材為例:1.教材編寫依據兒童認知循序開展。
2.教學目的在引導兒童適性發展。
3.教學過程是在協助學童創塑學習的意義。
4.評量的功能在促進師生的教學相長。
十、數學佈題的設計藝術:1.佈題的特質:問題的情境要在學生的最佳發展區、佈題要考慮學生的觀點。
2.數學佈題或擬題可以配合教學活動的需要,而分成:甲、教師佈題、學生解題。
乙、師生共同佈題、兒童解題。
丙、兒童自己佈題、自己解題。
丁、同儕佈題、同儕解題。
戊、與家人合作佈題、合作解題。
十一、另類問題、另類思考:1.非例行性問題,我們不可能將各種解決模式準備好,等待問題的發生。
因此要培養學生重新組織資訊,提出解決的策略。
2.非例行性問題,可以引發學生解題的想像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規律不一定放諸四海皆準,並提供學生有創造規則的機會。
十二、建構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新課程:1.人文主義的教育,目的在於重視人的價值、喚起人的自覺、提昇人的責任,培養對社會的關懷以及無私無我的態度。
2.校長要發揮課程領導的角色,建構無障礙的學習環境,加強學生反省實踐的能力,落實美譽教學的內涵,發展多元評量方法作為新課程發展的機制。
十三、數學評量的另類思考:1.評量試圖透過多元的途徑,去探討學生解題的歷程。
在認知導向的評量,就不只是分數的等級,而間有瞭解、協助、診斷、治療的意圖。
2.評量方法的改進,不是以新方法取代傳統評量,而是建議以多元評量的方法,來衝擊只比測驗評定等級的評量文化。
3.多元評量工具,可提供多元學習的管道、發展多元的智慧、並可發現學生多樣的學習能力。
十四、跳出鬼儡的命運,作一個主動學習與獨立思考的學生:1.從哲學觀點來看:教育要培養兒童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形成自我的知識網路,適應未來社會生存的能力。
2.從社會學觀點來看:教師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並且培養孩子如何尊重別人,發展孩子說理、溝通、尊重、合作、悅納的民主素養。
3.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教育的目的,不只增加新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方法。
4.因此,以兒童為中心的課程,學想應該提供學生選擇課程的機會,並且協助兒童擬定自我學習計劃,使兒童成為一個學習的主體,丙擁有自勵學習的孩子。
參、問題與因應之道:一、在新課程的教學中,非常重視學生發表其數學解題策略,老師要如何才能增進學生勇於發表其解題策略呢?以下幾點可能是教師常用的策略:1.甲教師:「我把比較簡單的題目,留給不太敢發言的學生回答,這樣他比較不會回答不出來或回答錯誤」。
對於因為沒有信心而不太敢發表的學生而言,回答比較簡單的題目比較沒有壓力,會比較願意開口。
等學生培養了信心後再漸漸增加問題的難度,但以不超過學生的解題能力為限。
2.乙教師:「我用小組比賽的方式,小組成員為了團隊榮譽,會的比較願意教不會的。
不過,小組的成員要動、靜都有,如果整組學生都愛說話,那討論起來會鬧翻天;而整組學生都是靜的,就會討論不起來。
還有,小組成員的程度要好、壞都有,這樣才能發揮程度好的學生協助教程度差的學生的作用。
」3.丙教師:「我先請一位同學發表他的解法,再請不太敢發言的學生,重述剛剛那一位同學的說法」。
對於因為沒有信心而不太敢發表的學生而言,他只是重述別人的解法,自己不必承擔因解法的對錯,而引起的稱讚或斥責,因此會比較願意開口。
但是,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師會利用這種方法來檢驗學生是否專心聽講,亦即,這些教師常常是問上課不專心的學生說:「剛剛那個同學是怎麼做的?你說說看!」如果你是這種教師,最好不要使用丙教師的方法來鼓勵不太敢發言的學生,免得他們以為你在檢驗他們的上課專注情形而更不敢發言了。
4.丁教師:「我讓一些學生上台發表他們的解題策略後,再二個二個學生一組,要學生把他自己的解法說給他同組的同學聽,通常他們在自己的坐位上說給隔壁的同學聽,比較沒有壓力,比較敢說,等他們習慣說給別人聽以後,再叫他們上台說給全班同學聽。
5.戊教師:「對於不太敢發言的學生,只要他願意開口,即使只說一句話,並沒有把題目的解法都說完,我還是給予正增強的鼓勵,這樣,他由剛開始的一句話慢慢就會愈說愈多。
通常,一學期下來,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很會發表了」。
我曾經聽過一個教師這樣鼓勵他發言很小聲的學生「你剛剛講的很好,下次如果能再大聲一點說,那就更棒了!」。
除了上述這些增進學生勇於發表其解題策略的方式外,當然還有很多很好的方式。
不論你採用那一種方式,都應該提供學生安全的發表環境,亦即,發表的學生如果出現解題錯誤或說明不清楚等現象,教師及全班同學不可以訕笑,應誠懇的指出,以免學生受挫而更不敢發言。
二、在引導學童解題時,教師要使用兒童獨自解題策略或分組合作解題策略較恰當呢?為了使每位兒童有充份參予討論、發表意見的機會,教師可考慮將四至六人編為一合作學習小組。
若學童解題是概念建立的觀點來看,在課堂活動中,不論是分組與否,教師在某一活動的最後仍必頇碓定學童能獨自解決該活動內的問題類型或達成活動所規範的目標。
低年級學童討論較無效率、常規也較難掌控,分組合作學習可能不是每位教師都能勝任,教師可用逐漸增加次數的方式,使分組合作學習模式能逐步的有效率。
在合作解題的活動中,要避免少數或單獨一人包辦所有解題、發表、討論的工作,而其他的人則淪為小組中的觀眾。
因此,小組的分工非常重要,必頇讓每個人都有工作,且工作要定時輪替,每個人都有機會上台發表。
肆、心得與結論:一、看完了本書讓我體認到,在教育的歷程中,無論是家庭教育或者是學校教育,其教育的效果都是在施教者與受教者交感互動中產生的。
所以,在「學與教並重」的教育下,教師必須先行了解學生如何學習來確定如何教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目前國小的數學教育中,逐漸形成一種「建構式」的教學法,它是結合了認知心理學和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從兒童個人的經驗去察覺周遭的事物而建構出個人的數學意義,這只是個人的主觀建構,接著仍需透過社會成員(師生、同儕等)的共同討論以達成為大家所接受的共識,最後內蘊化成為自己個人人格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