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5.芽孢 指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6.菌落 指在固体培养基上,由一个细菌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菌落。
7.菌苔 指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多个细菌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菌苔。
9.真菌:是指具有细胞壁、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能运动的真核微生物,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子。
10.酵母菌:一种俗语,指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通常以芽殖或裂殖来进行无性繁殖的单细胞真菌,极少数种可产生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
11.霉菌:是一种俗语,是一类丝状真菌的统称。
16.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是研究病毒复制的一个经典试验。基本方法是以适量的病毒接种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的敏感细胞,待病毒吸附后,或高倍稀释病毒和细胞培养物,或以抗病毒抗血清处理病毒和细胞培物以建立同步感染,然后继续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病毒效价,并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29.菌落形成单位(cfu) 即茵落数。是单个或多个微生物细胞生长产生的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通常认为,一个菌落代表接种样品的一个存活微生物,但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一个菌落可能由一个以上细胞繁殖发展而来。
34.巴氏消毒法 是指对牛奶、啤酒、果酒和酱油等不能进行高温灭菌液体进行的一种消毒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杀死其中无芽孢的病原菌,而又不影响它们的风味。
40.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 自发突变是指DNA分子某种程度的改变如在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产生错误,DNA分子物理性质损伤、重组、转座等等。并具有如下特性:①不对应性;②自发性;③稀有性;④独立性;⑤诱变性;⑥稳定性;⑦可逆性。而诱发突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突变频率的手段。

名词解释菌物界

名词解释菌物界

名词解释菌物界
嘿,你知道吗,菌物界那可是个超级神奇的世界!就好像一个充满
了各种奇妙生物的大宝藏!
菌物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家伙呢!比如说蘑菇,那一个个长得奇形怪
状的,有的像小伞,有的像个大圆盘,多有意思啊!就像天上的云朵,每一朵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

还有木耳,贴在木头上,黑黑软软的,
就像耳朵一样,难道不是很神奇吗?
真菌可是菌物界的重要成员呀!它们能分解有机物,对生态系统的
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呢,这就好比是大自然的清洁工,默默地工
作着,让一切都保持着良好的运转,你能说这不厉害吗?
酵母菌也是菌物界的一份子哦!我们做面包、酿酒可都离不开它呢!想象一下,没有酵母菌,我们就吃不到松软香甜的面包,喝不到美味
的酒了,那该多无趣呀!
菌物界里还有很多其他神秘的家伙,有些能入药,帮助人们治病;
有些则有着我们还没完全搞清楚的奇妙能力。

这不就像是一个有待我
们不断探索的神秘王国吗?
我觉得菌物界真的是太奇妙、太重要了!我们应该好好去了解它、
研究它,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好处和惊喜呀!。

菌物学

菌物学

菌物学前言一、本课的目的和任务菌物学是森林保护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菌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掌握各类菌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系统,了解菌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以便学生能独立地识别各类菌物和了解各类菌物的研究与应用价值,以及为进一步的深造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正确地诊断有关菌物和林木真菌病害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木真菌病害的诊断就是采用必要的真菌鉴定技术方法,运用真菌分类学和病理学的知识,确定林木真菌病害的病名和病原。

这是林病防治之前必须正确解决的问题,是防治林木病害的首要环节。

只有正确地诊断病害,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

诊断病害可分为:1症状诊断。

2病原诊断。

前者方法简单,不准确;后者方法复杂,较准确。

病原诊断在植物病理学专业有的单设植物病害诊断学-植物病原学(病原生物学),其中重点介绍病原真菌分类的知识(或植物病原真菌学),可见真菌分类在本专业上的重要性。

二、本课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我们所讲的菌物学一大部分是植物病原真菌学,它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分类、习性、致病特点及其鉴定的技术方法,是植物病害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本课程有密切联系的课程是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森林病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对林木病原真菌的一般特点和分类―纲‖的知识对了介绍,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森林病理学对引起林木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种的形态、生理学、生物学、致病性等作介绍。

与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森林病理学有关的真菌分类学则是系统地介绍真菌分类的基础知识,以培养学生诊断林木真菌病害的能力。

另外,菌物学还要涉及一些重要的有经济价值的有益真菌,包括食用菌、药用菌、菌根菌、生物防治菌、抗生素产生菌、化学工业真菌、产生毒素的真菌、引起人类和动物病害的真菌等。

三、本课的基本要求1、真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真菌的形态、生物学习性、生活史、分类、命名及其有关的基本概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 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类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 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酸醇磷酸。

4. 原核微生物:即广义的细菌。

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u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7. 固质空间: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约12~15nm),其中存在着多种固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等。

8. 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9. 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

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原生质体。

10. 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11. 脂多糖(LPS):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D-特异侧链等部分组成。

12.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3.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14. 间体: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泡囊。

多见于G+菌。

15.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挑选性强的休眠结构。

菌物学总复习 (1)

菌物学总复习 (1)

名词解释:菌物:菌物是具有真正细胞核,常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大都以分枝的丝状体吸收营养(腐生或寄生),一般都能进行无性和(或)有性繁殖并可产生孢子的一类生物。

真菌(fungus):是一类具有细胞壁和典型细胞核结构,缺乏叶绿素,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孢子囊的层出形成:顶端膨大,基部产生横壁,形成长筒状游动孢子囊,顶端开一圆孔,孢子顺序游出,产生第二个孢子囊,伸入旧孢子囊空壳中,重复3-4次,一个套一个(孢子囊的层出形成),这是水霉属的主要特征。

双游现象:水霉属常产生两种类型的游动孢子,即初生的游动孢子和次生的游动孢子,这种现象称双游现象。

是否形成次生孢子与环境条件有关。

菌落:菌丝几乎沿着它的长度的任何一点都能发生分枝,由于分枝的不断产生而形成一个特征的圆形轮廓的菌落。

网结现象:在菌落发育的后期,菌丝之间互相接触,在菌丝接触点相近的壁局部降解而发生菌丝的融合,使菌落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结构。

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中具典型的横壁叫做隔膜。

厚垣孢子: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一些真菌的菌丝中经常见到不规则的肥大的菌丝细胞,菌丝细胞内的原生质收缩,变圆,外面形成一层厚壁,以抵抗不良环境,表面一般具有刺或瘤状突起。

外生菌丝:菌丝体生长在寄主细胞间,营养物质通过寄主细胞壁或膜来吸收。

内生菌丝:菌丝体穿透寄主细胞,通过吸器来获取营养。

并不穿破寄主的质膜,而是一种简单的凹入。

围绕着吸器,寄主细胞常常形成包围吸器的囊状的鞘。

整体产果式(Holocarpic):指一个有机体的整个原植体全部转化成一个或多个生殖结构。

分体产果或分体造果(Eucarpic):在菌体的某些部位形成生殖结构,而菌体自身则继续行使其营养体功能。

菌核:是由菌丝聚集和粘附而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同时它又是糖类和脂类等营养物质的储藏体。

菌核具有各种形态,色泽和大小差异也很大。

如雷丸的菌核可达15kg,而小的菌核只有米粒大小。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构造简单、胞壁坚强、多以二决裂方法滋长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菌落(colony):单个(或集合在的一团)微生物在合适的固体培养基别处或内部进展、滋长到必定程度能够形成肉眼可见的、有必定形状构造的子细胞进展群体。

3.芽孢:是指某些细菌在进展发育后期于细胞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卵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4.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专门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5.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滋长、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6.立克次氏体:是一类大年夜小介于平日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专门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7.蓝细菌(Cyanoobacteria):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汗青悠长、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感化的大年夜型原核生物。

8.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平日指那些菌丝体较蓬勃又不产生大年夜型肉质子实体构造的真菌。

9.蕈菌:又称伞菌,也是一个通俗名称,平日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年夜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含大年夜多半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10.粘细菌:别名子实粘细菌,是一类具有最复杂的行动模式和生活史的原核微生物。

11.能量寄生微生物:因衣原体需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但有必定的代谢活性,能进行有限的大年夜分子合成,但缺乏产生能量的体系,必须依附宿主获得A TP,是以又将衣原体称为“能量寄生型生物12.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自力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13.鞭毛:某些细菌长在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状的从属物,称为鞭毛,其数量一至十根,具活动功能。

14.伴孢晶体:在芽孢旁伴生的菱形碱溶性的蛋白质晶体。

15.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

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柔嫩、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荚膜有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存在被外多糖,如果其结构较好,不易洗掉则称之为荚膜。

2、附加体具有与染色体发生整合与脱离能力的质粒。

3、原生质体指人为去壁后所形成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4、朊病毒一种有对人或动物有侵染性的蛋白质颗粒。

5、假菌丝酵母菌在出芽繁殖时,子细胞与母细胞不分开而形成的多个细胞连在一起的结构。

因在连接处呈细腰状,因此称为假菌丝。

6、类病毒一种只有侵染性小分子RNA而没有蛋白质的感染因子。

7、卵孢子鞭毛菌亚门真菌的一种有性孢子,由大小和形态不同的两个配子囊配合而成。

大的叫藏卵器,小的叫雄器。

8、异综结合接合菌亚门的真菌在有性繁殖时,由两个不同质菌丝形成的配子囊配合而成结合孢子,这种结合叫异宗结合。

9、原噬菌体指存在于溶源细胞中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

10、基内菌丝紧贴固体培养基表面并向培养基里面生长的菌丝。

11、菌胶团多个细菌的荚膜连在一起而形成的胶团状结构,里边含有多个细菌。

12、L型细菌在缩主体内或在实验室条件下,由于自发突变而形成的细胞壁缺失的细菌。

13质粒游离于染色体之外,分散在细胞质中的能够自我复制的小型闭合环状DNA分子。

14、溶源细胞指含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胞。

15、性菌毛有的细菌在细胞表面具有1—4根比菌毛短,但比菌毛稍粗的毛状结构,通常作为接合时的遗传物质通道。

16、游动孢子是鞭毛菌亚门真菌的无性孢子,通常产生于游动孢子囊内,游动孢子具有1—2根鞭毛。

17、气生菌丝自培养基表面向空气中生长的菌丝。

18、同宗结合接合菌亚门的真菌在有性繁殖时,由来源于同一菌丝的两个配子囊配合而成结合孢子,这种结合叫同宗结合。

19、亚病毒一种只含有RNA或蛋白质的侵染因子。

20、极端微生物生活在极端环境条件下(如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的微生物,通常为古细菌。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术语,以下
是微生物学中常用名词的解释:
- 微生物: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蓝藻等。

- 细菌: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存在于各
种环境中,有些细菌可以对人体有益,有些则会引起疾病。

- 真菌:一种多细胞或单细胞生物,营养方式为吸收外部营养
物质,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有用的物质,如药物,而有些真菌会引起
感染。

- 病毒: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只有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自己,引发多种疾病,如流感、疟疾等。

- 肽聚糖:一种存在于细菌细胞壁中的多糖分子,可以与免疫
系统产生相互作用,引起免疫反应。

- 茵莉菌素:一种抗生素,可以杀死多种细菌。

- 氨基糖:一种存在于细菌和真菌细胞壁中的糖类分子,具有
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 病原体: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生物体。

-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古细菌两类微生物,其细胞没有真核,也就是没有细胞核。

- 真核生物:指有细胞核的生物,包括真菌、动物和植物等。

- 病原菌:引起疾病的细菌。

- 宿主:指存在于另一种生物体中的生物,如人类体内的微生物。

以上是微生物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
相关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菌落:菌丝几乎沿着它的长度的任何一点都能发生分枝,由于分枝的不断产生而形
成一个特征的圆形轮廓的菌落。

2、蘑菇圈:菌丝体通常是由一个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延伸,外围的菌丝体生活力最强,
而中心区的菌丝体相继老化死去,于是形成了天然的菌丝环,当产生担子果
时,在地面上呈现了环形排列的蘑菇圈,
3、内生菌丝:内生菌丝-菌丝体穿透寄主细胞,通过吸器来获取营养。

并不穿破寄主
的质膜,而是一种简单的凹入。

4、侧泡复合体:单核的游动孢子内细胞核被一个大的核帽完全包住。

在孢子内含有一
个线粒体,线粒体内侧紧靠细胞核,线粒体的外侧连有类脂体和微体。

线粒体—微体—类脂体外围由被称为背膜的双膜系统包围而构成侧泡复
合体,侧泡复合体可分解类脂从而释放能量供鞭毛运动。

5、同宗配合:单一的核型含有完成表达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即同宗配合的交配因子
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不需要经过两个菌丝的交配就能完成性的生活史,
这是雌雄同体并且自身可孕的结合。

6、孢子印:将伞菌的菌盖悬挂在白纸的上方,外罩钟罩,过几天后,在白纸就有由菌
褶上落下的孢子形成的印迹,与菌褶同形,可作分类依据。

7、侧囊体:囊状体生在担子间,来源与担子相同,因着生位置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如
生在菌褶边缘两侧的叫侧囊体
8、协调的最适温度:在实际生产实践中,为了培育健壮的菌丝体,常常要求比菌丝体
生长的最适温度略低2-3℃,这就是“协调的最适温度”。

10、外生菌根:外生菌根的菌丝体紧密地包裹在植物根系的表面,形成外拟薄壁膜层
称为菌鞘(哈氏网),不侵入根细胞内,仅在根细胞的间隙间蔓延,对植
物体的营养索取量甚微,故与植物平安相处。

11、厚垣孢子:有些老的菌丝细胞能积累大量的脂肪类物质和与壁结合形成一层极厚
的次生壁,这些细胞称为厚垣孢子。

12、网结现象:在菌落发育的后期,菌丝之间互相接触,在菌丝接触点相近的壁局部
降解而发生菌丝的网结现象。

13、异宗配合:由单核孢子萌发形成的菌丝体不含有调节有性生殖所需的全部基因,
两个同核菌丝(互补细胞)结合产生合子,它具有互补的全部的遗传因子。

这些真菌是自交不育的。

16、缘囊体:囊状体生在担子间,来源与担子相同,因着生位置不同而有多种名称,
如生在菌褶边缘的叫缘囊体等。

17、假菌丝:在酵母的出芽繁殖过程中,芽体往往不与母体脱落而出芽,依此下去,
许多酵母细胞首尾相连而形成假的菌丝链,叫假菌丝。

19、菌鞘:外生菌根的菌丝体紧密地包裹在植物根系的表面,形成外拟薄壁膜层称为
菌鞘(哈氏网)。

21、桶孔覆垫:在桶孔型隔膜外面覆盖了一层由内质网形成的有穿孔的弧形膜,叫桶
孔覆垫。

24、内膜系统:是包括那些在功能上为连续统一体的细胞内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
膜边体、泡囊和液泡。

25、密丝组织:在高等真菌生活史中的某些阶段,菌丝体变成一种组织化的真菌组织,
通常称为密丝组织。

它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

26、菌核:是由菌丝聚集和粘附而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同时又是糖类和脂类等营养物
质的储藏体。

27、后熟:许多内源性休眠孢子需要经过一阶段的延迟才对激活处理有反应,这一种
进化的选择性,以保证孢子在萌发前完全成熟。

28、膜边体:在原生质膜的某些部位增生而形成卷绕或螺环状的结构,可能有分泌功
能。

31、两型现象:许多真菌依赖环境条件而具有改变其形态的能力,可以从菌丝型(M
型)转变为类酵母型(Y型),这种习性的转变称为两型现象。

32、泡囊:是一种类似小气泡的细胞器,被一层单位膜包被。

目前认为泡囊是由内质
网或高尔基体产生。

33、真菌核与假菌核:菌核是由菌丝聚集和粘附而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同时它又是糖
类和脂类等营养物质的储藏体。

真菌核是完全由菌丝组成的菌核,
而假菌核是由菌丝和寄主组织组成的。

34、子囊果:含有子囊的产孢体,也称作囊实体。

40、锁状联合:一种桥接状的菌丝联结,是许多担子菌门成员次生菌丝的特征,参与
维持双核状态。

41、壳质体:一种小型胞质泡囊,含有几丁质合成酶,即在菌物体内参与几丁质合成
的酶类,有人认为与菌丝的顶端生长有关。

42、分生孢子:一种不动的无菌丝细胞可以转变为一个分生孢子。

44、分体产果:在菌体的某些部分形成生殖结构,而菌体自身则继续行使其营养体的
功能。

51、子实体:任何一种含有或产生孢子的复杂的菌物结构,一种孢子果。

由子囊或担
子构成的可育层。

55、吸器:一种吸收器官。

58、菌丝:绝大多数菌物的结构单位,为管状的细胞。

63、菌索:营养菌丝组成的粗索,其中菌丝已失去独立性,整体像一个组织的单体,
菌索生长点的结构有些像根尖,故此得名,也称作菌丝索。

68、菌丝体:组成菌物菌体的菌丝团。

72、疏丝组织:密丝组织的一种类型,其中菌丝彼此平行排列,据此很容易识别。

73、薄壁组织:由卵形或等径细胞形成的一种密丝组织,其组成菌丝失去了它们的独立性。

74、假菌丝体:在一些酵母菌中,芽殖后由于细胞壁分开不完全而形成一个首尾相连
的细胞链,而真正的菌丝体腔室或细胞是在伸展菌丝的近顶端产生隔
膜而形成的,因此有所区别。

78、顶体:在某些菌物中靠近菌丝尖端的一个折射区u,如果用投射电镜观察,这一区
域内的细胞质是典型的高度颗粒状,并含有许多小泡囊。

80、孢子囊:一种袋状结构,其内含的全部原生质转化为数目不定的孢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