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模板

合集下载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与使用—报告模版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与使用—报告模版
1.逐差法计算条纹变化ΔN对应的位置变化Δd。
干涉条纹变化数N1
0
50
100
位置读数
干涉条纹变化数N2
150
200
250
位置读数
环数差ΔN=N2-N1
150
150
150
Δdi=|d2-d1|
2.根据公式计算钠光波长λ。
3.将测量值与已知的钠光标准.用钠光调节干涉条纹时,如已确定使得叉丝的双影重合,但条纹并未出现,可能是什么原因?你怎么办?
2.把折射率n=1.40的薄膜放入迈克尔逊干涉仪(钠光波长589.3nm)的一臂时,如果产生了7.0条条纹移动,求膜厚。
指导教师批阅意见:
成绩评定:
预习
(20分)
操作及记录
(40分)
数据处理
25分
结果与讨论
5分
思考题
10分
总分
1、报告内的项目或内容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补充。
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与观察等倾干涉。
2.测定钠光波长。
五、数据记录:
姓名、组号:
1.记录钠光灯钠光波长(取钠双线波长平均值):
钠光的标准波长λ标准=
2.测量中心条纹每‘涌出’或‘陷入’50级时平面镜位置:
干涉条纹变化数N1
0
50
100
位置读数
干涉条纹变化数N2
150
200
250
位置读数
六、数据处理:
得分
教师签名
批改日期
深 圳大 学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2)
实验名称: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与使用
学院:
组号:指导教师:
报告人:学号:
实验地点

实验一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_2011.5.17

实验一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_2011.5.17

实验一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_2011.5.17英文回答: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Experiment Report_2011.5.17。

Abstract。

The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is a device that uses interference to measure the wavelength of light. It was invented by Albert A. Michelson in 1881. The interferometer consists of two mirrors that are placed at a distance of about 2 meters apart. A beam of light is split into two beams, and each beam is reflected by one of the mirrors. The two beams are then recombined, and the interference pattern is observed.Materials。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Light source。

Detector。

Procedure。

1. Set up the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2. Align the mirrors so that the beams of light are parallel.3. Adjus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irrors so that the interference pattern is visible.4. Measur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right fringes.Results。

迈克尔逊干涉仪地使用实验报告材料

迈克尔逊干涉仪地使用实验报告材料

学生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学院专业班级报告人学号同组人学号同组人学号同组人学号理论课任课教师实验课指导教师实验日期报告日期实验成绩批改日期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

G处的观察者就能光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自M2和M1的反射相当于自M2和M1′的反射。

由此可见,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与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等效的。

当M2和M1′平行时(此时M1和M2严格互相垂直),将观察到环形的等倾干涉条纹。

一般情况下,M1和M2形成一空气劈尖,因此将观察到近似平行的干涉条纹(等厚干涉条纹)。

2.单色光波长的测定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照明时,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环形等倾干涉圆条纹的位置取决于相干光束间的光程差,而由M2和M1反射的两列相干光波的光程差为Δ=2dcosi (1)其中i为反射光⑴在平面镜M2上的入射角。

对于第k条纹,则有2dcos ik=k λ (2) 当M2和M1′的间距d逐渐增大时,对任一级干涉条纹,例如k级,必定是以减少cosik的值来满足式(2)的,故该干涉条纹间距向ik变大(cos ik值变小)的方向移动,即向外扩展。

这时,观察者将看到条纹好像从中心向外“涌出”,且每当间距d增加λ/2时,就有一个条纹涌出。

反之,当间距由大逐渐变小时,最靠近中心的条纹将一个一个地“陷入”中心,且每陷入一个条纹,间距的改变亦为λ/2。

因此,当M2镜移动时,若有N个条纹陷入中心,则表明M2相对于M1移近了Δd=N(3)反之,若有N个条纹从中心涌出来时,则表明M2相对于M1移远了同样的距离。

如果精确地测出M2移动的距离Δd,则可由式(3)计算出入射光波的波长。

3.测量钠光的双线波长差Δλ钠光2条强谱线的波长分别为λ1=589.0 nm和λ2=589.6 nm,移动M2,当光程差满足两列光波⑴和⑵的光程差恰为λ1的整数倍,而同时又为λ2的半整数倍,即Δk1λ1=(k2+)λ2这时λ1光波生成亮环的地方,恰好是λ2光波生成暗环的地方。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的波长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的波长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的波长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的波长,掌握干
涉仪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加深对光学干涉现象的理解。

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激光光源、平面镜、半透镜、光
电探测器、数字示波器等。

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干涉现象测量光波波长
的仪器。

当一束光线经过半透镜后,被分成两束光线,分别经过两
个镜面反射后再次相遇,产生干涉现象。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位移,可以计算出光波的波长。

实验步骤:
1. 调整迈克尔逊干涉仪,使得两束光线在光电探测器上形成清
晰的干涉条纹。

2. 使用数字示波器记录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包括干涉条纹的
位移和周期数。

3. 根据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计算出光波的波长。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得光波的波长为λ=632.8nm。

实验结论,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的波长,成功掌握了干涉仪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加深了对光学干涉现象的理解。

同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光波的波长为632.8nm。

存在问题,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仪器调整不够精准,导致测量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在今后的实验中,需要更加精确地调整仪器,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改进方案,在今后的实验中,可以加强对仪器调整的训练,提高操作技能,从而减小误差,获得更加准确的实验结果。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对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的波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意识到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实验中,将更加注重仪器调整和操作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及
其变化规律,加深对干涉现象的理解。

实验仪器与材料,迈克尔逊干涉仪、激光器、准直透镜、半反
射镜、平台、调节螺丝等。

实验步骤:
1. 将迈克尔逊干涉仪放置在水平平台上,并调整好仪器的位置。

2. 用激光器照射光线到准直透镜上,使其成为平行光。

3. 将平行光照射到半反射镜上,使其一部分光线反射到一面平
板上,另一部分光线透射到另一面平板上。

4. 调节半反射镜和平板的位置,使得两路光线相互干涉。

5. 观察在干涉仪屏幕上出现的干涉条纹,并记录其形状和变化
规律。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在迈克尔逊干涉仪屏幕上出现的清晰的干涉条纹。

随着半反射镜和平板的微小调节,我们发现干涉条纹的间距和形状会发生变化。

通过仔细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了干涉条纹的规律,并且加深了对干涉现象的理解。

自查与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调节仪器,以确保干涉条纹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同时,观察和记录干涉条纹的变化规律也需要耐心和细心。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需要更加熟练地操作迈克尔逊干涉仪,加深对干涉现象的理解,并且在实验中更加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干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掌握了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技巧和方法。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

3、观察等倾干涉、等厚干涉条纹,并测量激光的波长。

二、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干涉的精密光学仪器。

其光路图如下图所示:!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图(_____)光源 S 发出的光经分光板 G1 分成两束,一束反射到反射镜 M1,另一束透过 G1 到达反射镜 M2。

两束光分别被 M1 和 M2 反射后,又回到分光板 G1。

在 G1 半透半反膜的作用下,两束光会合形成干涉。

当 M1 和 M2 严格垂直时,形成等倾干涉条纹。

此时,干涉条纹是一组同心圆环,圆心位于视场中央。

干涉条纹的级次取决于入射光的倾角,入射角越大,条纹级次越高。

当 M1 和 M2 不严格垂直时,形成等厚干涉条纹。

此时,干涉条纹是一组平行的直条纹,条纹间距取决于 M1 和 M2 之间的夹角以及入射光的波长。

根据光的干涉原理,两束光的光程差为:\(\Delta = 2dcos\theta\)其中,\(d\)为 M1 和 M2 之间的距离,\(\theta\)为入射光与 M1 或 M2 法线的夹角。

当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出现亮条纹;当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出现暗条纹。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变化,可以计算出光的波长、M1 和 M2 之间的距离等物理量。

三、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 激光器、扩束镜、毛玻璃屏等。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仪器调节调节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底座水平,使干涉仪处于水平状态。

调节粗调手轮,使 M1 和 M2 大致到分光板 G1 距离相等的位置。

用激光束照亮分光板 G1,调节 M1 和 M2 背后的三个螺丝,使反射回来的两束光在屏上重合,形成一个亮点。

2、观察等倾干涉条纹装上扩束镜和毛玻璃屏,使激光束经过扩束后均匀照亮分光板G1。

仔细调节 M1 或 M2 的微调手轮,观察等倾干涉条纹的出现,并调节到条纹清晰、对比度好。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并利用干涉条纹的移动来测量光的波长。

实验仪器和材料:
1. 迈克尔逊干涉仪。

2. 高精度平行玻璃板。

3. 白光源。

4. 透镜。

5. 三脚架。

6. 旋转平台。

实验步骤:
1. 搭建迈克尔逊干涉仪,保证光路的稳定和平行度。

2. 调整干涉仪的镜片位置,使得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3. 使用旋转平台改变其中一个镜片的位置,观察干涉条纹的移
动情况。

4. 利用透镜将干涉条纹投影到屏幕上,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干涉条纹的形成,并且利
用干涉条纹的移动成功测量了光的波长。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吻合较好,验证了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实验分析: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干涉条纹的移动与镜片的位置变化呈线性
关系,这与理论预期相符。

同时,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我们
也成功地计算出了光的波长,并且与标准值相比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实验结论:
本次实验通过搭建迈克尔逊干涉仪,成功观察到了干涉条纹的
形成并测量了光的波长。

实验结果表明,迈克尔逊干涉仪可以有效
地用于光学实验,并且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干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一种新的测量光波
长的方法。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模板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时间:2019年月日,第批签到序号:【进入实验室后填写】福州大学【实验六】迈克尔孙干涉仪(302实验室)学院班级学号姓名实验前必须完成【实验预习部分】登录下载预习资料携带学生证提前10分钟进实验室【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名称、规格或型号)【实验原理】(文字叙述、主要公式、原理图)【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预习部分一、了解迈克尔孙干涉仪的结构:P 248图35-2,写出图中以下部件的名称并掌握其功能1、2、12、13、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1、用把平面反射镜M1移至45 mm左右。

打开氦氖激光器电源,使激光束经过分光板G1分束,会观察到两排各3点的光斑。

2、调节。

改变M1、M2镜的方位,使两排光斑重合,并能观察到这些光斑有闪烁现象。

3、放上观察屏,调节水平、垂直拉簧螺丝,使干涉条纹中心处于视场中央。

三、注意事项1、在调节和测量过程中,一定要非常细心和耐心,转动手轮时要。

实验中不得随意走动或碰撞实验台,以免影响他人。

2、实验过程中为了避免螺距差,必须沿转动手轮,途中不能倒退。

四、通过导轨侧面刻度尺读出数,再由读数窗读出数,最后从微调读数手轮上刻度读出数,把三者相加得到d读数。

数据记录与处理 (略去D ∆的B 类分量,且m 为常数,λ公认= 632.8 nm )=--∑=∆1)(2n D D D k=∆±=D D D===18022D m D λ=-=公认公认λλλB思考题:当反射镜M1和M2严格垂直时,在屏幕上观察到的是干涉条纹;而当反射镜M1和M2不严格垂直时,在屏幕上观察到的是干涉条纹。

(等倾,等厚)进入实验室后,按实验指导老师要求撰写。

实验预习及操作成绩实验指导教师签字日期实验报告成绩报告批阅教师签字日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名称:迈克尔逊干涉仪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计科151
学生姓名:肖维学号:6103115015实验地点:基础实验大楼308座位号:28
实验时间:第6周星期二下午16点开始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并观察各种干涉图样;
2.区别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和非定域干涉,测定He-Ne激光波长.
二、实验原理:
在图M2′是镜子M2经A面反射所成的虚像。

调整好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在标准状态下M1、M2′互相平行,设其间距为d.。

用凸透镜会聚后的点光源S是一个很强的单色光源,其光线经M1、M2反射后的光束等效于两个虚光源S1、S2′发出的相干光束,而S1、S2′的间距为M1、M2′的间距的两倍,即2d。

虚光源S1、S2′发出的球面波将在它们相遇的空间处处相干,呈现非定域干涉现象,其干涉花纹在空间不同的位置将可能是圆形环纹、椭圆形环纹或弧形的干涉条纹。

通常将观察屏F安放在垂直于S1、S2′的连线方位,屏至S2′的距离为R,屏上干涉花纹为一组同心的圆环,圆心为O。

设S1、S2′至观察屏上一点P的光程差为δ,则
(1)
一般情况下dR,则利用二项式定理并忽略d的高次项,于是有
(2)
所以
(3)
由式(3)可知:
1.0,此时光程差最大,d2,即圆心所对应的干涉级最高。

旋转微调鼓轮使M1移动,若使d增加时,可以看到圆环一个个地从中心冒出,而后往外扩张;若使d减小时,圆环逐渐收缩,最后消失在中心处。

每“冒出”(或“消失”)一个圆环,相当于S1、S2′的距离变化了一个波长大小。

如若“冒出”(或“消失”)的圆环数目为N,则相应的M1镜将移动Δd,显然:
(4)
从仪器上读出Δd并数出相应的N,光波波长即能通过式(4)计算出来。

2.对于较大的d值,光程差δ每改变一个波长所需的的改变量将减小,即两相邻的环纹之间的间隔变小,所以,增大d时,干涉环纹将变密变细。

三、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电源、小孔光阑、扩束镜(短焦距会聚镜)、毛玻璃屏等。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打开激光器电源;
2.调节激光器、迈克尔逊干涉仪各镜片的位置,使光点处于各镜片中央,且激光反射回激光孔;
3.调节小孔光阑,是激光穿过小孔并使散光照满P1;
4.调节螺母并记录条纹内缩或外扩一定圈数k时的读数x;
5.整理数据。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k/r k k+10k+20k+30k+40k+50k+60k+70k+80k+90x/cm 6.634615 6.634990 6.635260 6.635539 6.636840 6.636125 6.636439 6.637712 6.637055 6.637420
Δk=50
λ=2Δd/Δk=630nm 六、误差分析:读数误差;
观察条纹时计数失误;
七、附上原始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