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寿山传奇
近代小说概况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
《三侠五义》开篇即叙宋真宗未有与宫监郭槐密谋,等到李妃生子,掉 包成以剥皮之狸猫,说李妃生了怪物。李妃所生之子则付宫人 寇珠,命缢而弃诸水,寇珠不忍,把他藏匿在八王之府,说是 八王第三子,抚育成人。刘妃设谗将李妃降为民妇。真宗无子, 驾崩后由八王第三子入承大统,这就是仁宗。小说转述包拯降 生仁宗朝,惟以前案为下文伏线而已。 再述包拯婚宦及断案事迹,等到包拯入开封府,于民间遇 李妃,发觉“狸猫换子”的阴谋,仁宗和知道李妃才是自己的 真母,迎以归。拯又以忠诚之行,感化豪侠,如三侠,即南侠 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蕙,以及五鼠,为钻天 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 堂等,都先后为包拯公正清廉所感动,投诚受职,协诛强暴, 安抚百姓。后襄阳王赵珏谋反,匿其党谋反之盟书于冲霄楼, 五鼠从包拯门生巡按颜查散探访,而白玉堂独往盗盟书,不料 坠铜网阵而死,书至此亦完。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
俞樾闲居吴下时,得到《三侠五 义》这本书,他初以为是本寻常俗书, 等到看完后,乃叹其“事迹新奇,笔 意酣恣,描写既细入毫芒,点染又曲 中筋节„„闲中着色,精神百倍” (俞序语)。但认为第一回“狸猫换 太子”荒诞不经,于是根据有关史籍 另写了第一回,又认为书中南侠北侠 双侠,是四个人,不是“三侠”,加 小侠艾虎,就是五个豪侠了,而小侠 的老师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也 是两个豪侠,于是把《三侠五义改名 《七侠五义》。 不久又出现了《小五义》,《续小 五义》。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
《三侠五义》第三十九回(节选)
„„马汉道:“喝酒是小事,但不知锦毛鼠是怎么个 人?” „„展爷便将陷空岛的众人说出,又将绰号儿说与众人听了。 公孙先生在旁听得明白,猛然省悟,道:“此人来找大哥,却是 要与大哥合气的。”展爷道:“他与我素无仇隙,与我合什么气呢?” 公孙策道:“大哥,你自想想,他们五人号称‘五鼠’,你却号称御 猫,焉有猫儿不捕鼠之理?这明是嗔大哥号称御猫之故,所以知道他 要与大哥合气。”展爷道:“贤弟所说似乎有理。但我这‘御猫’乃 圣上所赐,非是劣兄有意称猫,要欺压朋友。他若真个为此事而来, 劣兄甘拜下风,从此后不称御猫,也未为不可。”
黑山大侠传奇(原名:出手)

黑山大侠传奇(原名:出手)
凌波[1]
【期刊名称】《章回小说》
【年(卷),期】2018(000)032
【摘要】(上接中旬刊10期第59页)第九章一枪成名四十刘飞决定重新起义是非常偶然的。
这天,刘飞正同刘二和秃子几个核心人物研究情况。
这段时间刘二主要负责联络各地的伪保安团和警察中的进步分子。
这项工作原本是秃子负责的,考虑到刘二从日本人手里刚放出来,日本特务肯定会对他盯得很紧的。
【总页数】53页(P10-62)
【作者】凌波[1]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7.5
【相关文献】
1.“长江大侠”的养生传奇 [J], 唐莹莹
2.“长江大侠”传奇 [J], 邹柱石
3.黑山大侠传奇 [J], 凌波;
4.黑山大侠传奇 [J], 凌波;
5.大侠金庸:笑傲江湖,传奇一生 [J], 韩云波[1];胡婷婷[1];李鹭芸[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形意拳大师张长发资料」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河北武术名家——铁罗汉张长发张绍昌张伯整理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八日目录一、苦涩的童年二、遇名师京城学艺三、练绝技惩恶扬善四、“铁罗汉”的来历五、雏凤飞新城立擂六、显神威外埠打擂七、挟威名,游艺四方八、东北行,帅府扬威九、弘国术,报效国家十、宁玉碎,不为瓦全十一、尚德义,乐善好施十二、铁罗汉轶闻择录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河北武术名家——铁罗汉张长发张绍昌张伯整理在中国遭受外国列强铁蹄践踏的年代里,在广袤千里的华北大平原上,一个只有3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里出了这样一位人物,他历经磨难,少怀大志,遍访名师,炼就一身绝世武功,独闯江湖,威震武林。
他嫉恶如仇,惩恶扬善,济困扶危,忧国忧民,为四方民众所拥戴。
他就是曾任清华大学国术导师,爱国抗日将领张学良将军武术教师兼东北军武术总教官,武林中人称“铁罗汉”的著名武术家张长发。
虽然此人已去世40多年,但他感人的事迹,至今还在广大群众中传颂。
一苦涩的童年张长发字祥斋,生于一八七七年的腊月十五。
长发出生在河北定兴县界河铺村一户姓田的农民家里,姐弟六人,全家都靠父亲田老玉一人养活,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让孩子活命,父亲含泪把年仅3岁的长发送给了新城县巨水营村张瑞家。
这家只有老两口,十几亩薄田,膝下无子,日子还算过得去。
长发的到来,使老两口乐得合不拢嘴。
生活也比在家胜强百倍。
可是好景不长。
一天村里来了一个算命先生,老俩口领着孩子去算命。
算命先生先给一姓卢的小孩看,他摸了摸孩子的头,一看孩子长的白白胖胖的,身上穿的衣服干干净净的,便说:“这孩子长的天庭饱满,一副贵人相,长大后一定能光宗耀祖”。
姓卢的一家人给了钱就高高兴兴地走了。
一看长发长得瘦小枯干,连连摇头道:“唉!我说了怕你们老俩口不高兴。
”老俩口见算命先生说话吞吞吐吐,于是就说:“你说吧,我们不怕。
”算命先生说:“我也就不怕扫你们的兴,这孩子有点命穷。
你看他两腮无肉,天生就是福小命薄的相。
故事大全-民间故事:美人三计

民间故事:美人三计民间故事:美人三计荡。
因为他人缘好,加上相貌堂堂,朋友们还是愿意给他接济点,请他吃顿饭什么的。
赵容自幼父母双亡,靠着叔父一手把他养大。
眼看着他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赵容还是身无分文。
叔父再好,也不可能把自己的财产给侄子。
于是,赵容就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地在街头游这天傍晚,赵容跟着几个朋友喝了顿酒,迷迷糊糊地往家里走,迎面来了一个奴仆装束的老人,一把拉住赵容道:”这不是赵相公吗?我家主人很久没有见到你了,正想找你聊聊呢。
今儿个可真巧了,让我在大街上遇到你。
走,跟我走。
”赵容稀里糊涂地跟着老仆人走。
走到不远处,老仆人又说道:”你还没猜出我家主人是谁吧?今天我用布蒙上你的眼睛,待会儿你听到她说话,要是猜中了她的身份,老奴愿意赔你十两银子。
”赵容正愁着没钱花,一听这话,哪有不答应的道理。
于是,他让老仆人蒙上了眼睛。
老仆人领着他慢慢地走着,也不知走了多久,终于,老仆人说了声”到了”,只听门环响处,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传来几声清脆如铃般的笑语:”赵公子来了,赵公子来了,快去禀报主人。
”赵容尽管眼睛看不见,可他分明嗅着了阵阵香气扑鼻而来。
敢情那笑的,应该是丫环。
他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朋友呢?酒劲渐渐过去的赵容有些发蒙了。
等到赵容被摘下蒙眼黑布,他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装饰雅致的房间之中,屋里正燃着龙涎香,彩色纱幔,红木家具,一个美丽的女人正坐在椅子上,向着赵容抿嘴而笑。
”赵公子,发什么愣啊,这就是我家主人。
”那个老仆人介绍道。
赵容彻底地傻了眼,他哪里认识这个女人啊。
好在接下来就是摆酒设宴,龙虾鲍鱼,冬菇银杏,奇珍异馐,浓烈美酒,都是赵容从来没有见过的。
赵容也不客气,大快朵颐。
他又一次喝得酩酊大醉。
等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正睡在一张雕龙绣凤的床上,他的身边,那美人乌发披散,双目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轻声说道:”赵郎,你醒了?”赵容吃了一惊,忙不迭地要起身穿衣。
那女人微微笑了笑,说道:”赵郎不必如此,我与你本有前世姻缘,今日得见,正要一改你落魄情境。
一部传奇影片和它背后的传奇故事——抗战电影《地道战》摄制50 年回顾(二)

《地道战》:一部世界上印制拷贝最多的黑白影片,同时也是世界上观众人次最多的影片,迄今,全球共有观众40亿人次观看过此片。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和电影《地道战》的编导任旭东等一起回顾电影拍摄过程,挖掘这部传奇电影拍摄中的传奇故事。
一部传奇影片和它背后的传奇故事—— 抗战电影《地道战》摄制50年回顾(二)■ 曹 蕾一、《地道战》的摄制背景“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的原型是不是冉庄?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妇救会主任林霞的原型是不是出自冉庄?”导演任旭东谈到,前些年,一位记者采访时,向我提出这一问题。
地道战的发展是千百个村庄中经过漫长的战火年代,发明、创造、借鉴与发展而积累起来的。
记者说,他在冉庄采访时提出这一问题,展览馆讲解员不敢回答,生怕引起纠纷,讲解员说:“电影中的高老忠、高传宝、林霞三个人物的原型究竟是谁,我们不好说,也说不清。
光高老忠,冉庄就有三个人争论不休,经常来馆吵闹,都想对号入座。
我们说甲是,乙不服;说乙是,甲不服,弄得我们很尴尬。
不久前看到《军营文化天地》书刊中,署名李雷《陷敌于灭项之灾》的文章中提到:“电影是在冉庄拍的,地道战里的人物也大都以冉庄当年的民兵为原型。
冉庄就是‘高家庄,‘马家河子’是马庄,张登就是‘黑风口’。
高老忠的原型叫王玉龙,高老忠并没有死,是导演让他死的……”。
对此,任旭东说,我在回答记者采访时曾就这些问题作了澄清:高家庄原型不是冉庄。
1.影片中“高家庄”村名源于正定县高平村《地道战))“电影创作组”成员包括:八一厂编导任旭东,工程兵处长潘云山,参谋王俊益、徐国腾等。
创作组1963年成立后,先到焦庄户,后赴冀中平原地道战发源地采访了十多个县区几十个村庄,但从未到冉庄采访过。
编剧组在采访正定县高平村时,高平村党支书孙文喜同志为我们召集了十一位曾参加过当年地道战的老民兵座谈,讲述了他们亲身参战的经历,讲述了从无到有的地道战发展过程。
《地道战》剧本究竟如何写,写什么,当时,还摸不着头脑,不知从那里下手。
西安事变的参与者孔从洲中将

孔从洲,1924年入杨虎城部当兵,曾任炮兵团团长,参加过北伐战争。1936年任国民 党第17路军警备第2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参与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后,积极投身于抗日 战争,与日军浴血奋战,曾任国民党军少将师长,1946年任国民党军中将副军长。同年遵 照中共中央指示率部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军长、第二野战
乎的。在太和休整期间,又有南汉宸 等一批共产党员陆续来到部队,加强 了第10军中的共产党力量。孔从洲 直接向魏野畴提出入党请求,魏野畴 让他暂时留在党外以便幵展工作。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杨虎城力 主抗日。1932年2月,孔从洲被任命 为第17路军炮兵团上校团长。1934 年,孔从洲根据自己指挥炮兵作战的 经验,向杨虎城提出在炮兵团单独组 建输送营的建议。他认为:炮兵在作 战中须调配步兵分队掩护,有时还要 他们帮助运送弹药,临时组合,难以 协同,往往影响炮兵的机动性和战斗 力的发挥。组建输送营,既可保障炮 兵在行军作战中的安全,又能随时输 送弹药,这就大大增强了炮兵的机动 性并充分发挥炮兵的战斗能力,而且 在平时训练中协同动作也很方便。杨 虎城觉得孔从洲的建议很有道理,于 是批准在炮兵团组建3个输 送营,分别配合3个炮兵营 作战。
100. 11 B,张学良又两次向 蒋介石进谏,被蒋介石斥为“犯上作 乱”。张学良、杨虎城感到除了发动 "兵谏”外别无出路,决定在12日凌
2023年俗世奇人读书笔记_8

2023年俗世奇人读书笔记2023年俗世奇人读书笔记1“天津卫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奇人。
”大家对这段话一定不陌生吧。
对了,它就选自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前几天,我刚刚细细品读了这本书,它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悟出了许多道理,并让我有了自己的新看法。
这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来个家喻户晓。
我给你报几个:苏七块、刷子李、张大力、冯五爷、背头杨、泥人张、小达子等等,哪个是你不认识的?但是,他们奇在何处你可是否知道?瞧,那边的背头杨——杨小姐赛是个时髦的小伙子;嗨,这边的张大力,力大无边,让大力士见了都目瞪口呆,自愧不如;咦,诊所里的苏七块,在收费上定的奇规矩,貌似有点儿不近人情;看,电车上的小达子,可是偷盗的行家,他偷起钱包来,可是神不知鬼不觉。
其中,我最尊敬的就要数泥人张了,他那双手就如同仙手,创造出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泥人儿。
这时,我不犹得想到了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我们和这些俗世奇人不一样也是平平常常的风人吗?他们为什么能拥有自己那令人敬佩的绝活呢?他们的成功源于两个词——努力与坚持。
何不是这样,有的同学十分羡慕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但自己却不努力;有的同学说要好好学习,可才认真三天又坚持不下去了,你说这样的同学会进步吗?有一句话说得好: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的“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
希望同学们能记住这句话,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成功的大门将为你们开启!2023年俗世奇人读书笔记2《俗世奇人》,作者冯骥才,讲述了旧时天津卫的十八个人物,十八个职业,十八个故事。
每个人都有传奇特色,也都有自己的'绰号,比如死鸟、泥人张、蓝眼等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茶余饭后,这些故事都能成为闲谈的好料。
本书语言精练,诙谐幽默,可供诸君一阅。
1.苏七块第一部分故事概况苏七块是有名的正骨医生,但凡有人来瞧病,必须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便绝不搭理,不给看病。
五大野战军

1948年11月1日,为适应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的需要,以便更有力地推动全国解放的到来,毛泽东、中央军委颁发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在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整编全国军队的任务。
《规定》指出:“根据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关于战略任务更进一步地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的要求,中央军委关于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特作统一规定,通令全军一体遵行。
”与此同时,将全军各部队按地名划分为四大野战军,即: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
其中,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习仲勋分别任副司令员和副政治委员;中原野战军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张云逸任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由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刘亚楼任参谋长。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将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阎揆要任参谋长(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张德生任副主任),下辖第1、第2兵团共6个军;将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段君毅任后勤部司令员兼政委,下辖第3、第4、第5兵团共10个军又1个特种兵纵队;将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副主任),下辖第7、第8、第9、第10兵团共16个军又1个特种兵纵队及华东海军;将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邓子恢任副政治委员,谭政任政治部主任(陶铸任副主任),萧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聂鹤亭、陈光任副参谋长),下辖第12、第13、第14、第15兵团共12个军,另加1个特种兵司令部、1个铁道兵司令部及两广纵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寿山传奇作者:杜尚儒来源:《新西部》2015年第09期在众多的抗日名将中,赵寿山是个传奇。
西安事变时,他是杨虎城将军最忠诚的战友;对日战争中,他作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军长和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带领三秦子弟兵先后在娘子关和中条山打出了陕军的威名;解放战争中,他又成为毛泽东任命的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名经毛泽东直接批准的中共党员。
赵寿山、李兴中,率领陕西冷娃兵,中条山上打日寇,吓得鬼子一溜风……提起抗战中的陕军,很多人就会自然想到中条山战役。
这场战役不仅使中国腹地的千万百姓免遭日寇铁蹄蹂躏,更阻止了日军打通西北、西南大通道,为日后的战略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机会,而赵寿山作为主要指挥将领是功不可没的。
其实,中条山战役只是赵寿山传奇故事的一个片段,此前和此后的更多故事,也在坊间流传很广。
这些故事,写满了赵寿山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
追随杨虎城文武全才初显露1894年12月17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赵寿山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渭丰乡(今称渭丰镇)定舟村,原名赵生龄,字杜亭。
赵寿山兄弟姊妹六人,在男丁中排行第二。
他13岁时丧父,是母亲将他抚养大的。
定舟村是当地的大村子,据陕西作家、赵寿山将军奖学基金会常务理事李景宁介绍,该村尚武之风浓郁,出身贫苦的赵寿山少年曾习练红拳,16岁考进陕西陆军小学。
辛亥革命后,转入陆军测量学校,1915年毕业。
不久,他随同进步人士史可轩到于右任先生领导的陕西靖国军司令部,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靖国军失败后,赵寿山于1919年到北京,在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上尉参谋。
1921年任少校参谋,兼地形和武术教官。
1924年春,赵寿山回到陕西,加入了仍扛着靖国军旗帜的杨虎城将军的部队。
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为十七路军。
赵寿山在十七路军一干就是二十年。
他从排长干起,历任营长、团长及少将旅长、十七师师长、三十八军中将军长,成为十七路军一位文武全才的高级将领。
同为十七路军将领的孔从洲将军曾回忆说,赵寿山是自己的老师,每天早操后,还教武术,主要是红拳。
1926年,赵寿山经历了长达八个月之久的杨虎城、李虎臣“二虎守长安”。
那时,赵寿山担任杨虎城部副参谋长兼第二游击支队第二营营长,他精通地理地势测量,很有胆识,对御敌破敌颇有办法。
但赵寿山的名字真正为国人所熟知,是从他走上抗日战场开始的。
转折点是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前,赵寿山就多次向杨虎城将军提出:“蒋如果来西安,必要时我们把他扣起来,逼他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中,赵寿山是十七路军的城内军事行动总指挥和省会公安局长,他指挥部下解除了城内的反动武装,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
西安事变后,赵寿山任渭北警备司令和十七师师长,成为杨虎城将军的左膀右臂。
居住在西安的赵武原先生是赵寿山将军的孙子。
据赵武原讲,他的祖父赵寿山是杨虎城将军最忠诚可靠、志同道合的战友与支持者。
赵寿山与十七路军的两任总指挥杨虎城、孙蔚如都结下了手足情谊。
据孔从洲、王炳南、阎揆要、蒙定军等人的回忆,1937年6月,赵寿山到上海送杨虎城将军出国时,托杨的秘书在上船后再转告杨虎城将军:此去前途如何,难以预料。
但是“不管天变地变,双十二举义初衷不能变,抗日立场不能变,杨先生坚持的正义主张不可动摇。
”杨虎城将军被关押期间,赵寿山每次去重庆,都要设法打听杨将军情况。
全国解放后,他常说:“未能救出杨(虎城)先生,是我终生憾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十七路军被缩编为三十八军,下辖十七师和一七七师,赵寿山任十七师师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正在江西庐山受训的赵寿山和孔从洲等陕籍将领第二天即向蒋介石请缨抗日。
蒋介石看到赵寿山的请战书后,特意在自己居住的牯岭公馆请赵寿山吃了一顿饭。
赵寿山表示,身为军人,自当报效国家,坚决要求出征。
蒋介石随之准许他即刻启程,奔赴战事最吃紧的华北前线。
血战雪花山将军一夜白了头赵寿山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讲述了当年兵出潼关的情景。
1937年7月27日和28日,赵寿山率领十七师13000名陕军官兵乘火车到达河北。
一同出征的三秦子弟兵还有一七七师五二九旅和教导团。
同年7月29日,北平沦陷。
8月初,赵寿山的部队驻守在保定。
在这里,他遇到了比他小11岁的户县老乡、时任中央军五十二军军长的关麟征。
赵寿山的军事才华和对战局的判断,给这位后来接替蒋介石成为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校长和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老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寿山当时指出,保定很难固守,建议关麟征用一个团诱敌,然后从侧翼打击日军。
关麟征对保定失守持怀疑态度,他说保定若丢了,蒋委员长会要了他的头。
赵寿山不仅肯定保定要丢,还说将来上海、南京、武汉都保不住。
关麟征让他别乱说,那样不就亡国了吗?赵寿山自信地说,中国不会亡。
等老百姓都发动起来了,一定能把日本人赶出去。
说归说,上了战场,赵寿山一点也不含糊。
在保定,赵寿山部的陕西冷娃敢于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日军坦克,面对面用大刀和日军搏斗。
后来,中国军队退守到娘子关前的雪花山、乏驴岭一带,赵寿山指挥十七师,第一次在抗战中打出了陕军的血性,也打出了陕军的悲壮。
装备较差的十七师,与拥有飞机大炮的日军激战两天一夜,雪花山数次易手,日军终未得逞。
雪花山位于河北井陉县境内,至今那里还流传着赵寿山抗日的许多故事。
在井陉县,十七师取得了参加抗战的第一次大胜利。
赵寿山兵分三路,亲自带一团袭击敌后,与敌白刃格斗。
经过浴血奋战,一举夺下井陉南关和火车站,毙伤日军千余,缴获枪炮骡马等物资。
然而,娘子关最终还是失守了。
参加过那场战役的十七师老兵回忆时,多半都会说雪花山、乏驴岭的战斗“打得太惨了”。
乏驴岭地处娘子关、旧关正前方,是娘子关的重要屏障,雪花山的主阵地。
乏驴岭村老人陈拉锁曾回忆说,当时,飞机声、枪炮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像刮大风一样。
蒙定军将军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到:“我军成批成批地倒下。
敌步兵随之跟进,战场上非常混乱,敌我绞在一起,贴身肉搏,所有山岭均被烟雾笼罩着。
”作家萨苏曾细数抗战期间,咬牙不要援军的三位国军将领,十七师师长赵寿山为其中之一。
坚守雪花山时,部队伤亡越来越大,近在咫尺的友军二十七师、三十师都没有得到增援十七师的命令,赵寿山孤军死守雪花山十昼夜,咬着牙根不呼叫援军。
最后是娘子关前线指挥官、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发现,四处催促援军,可是谁都不肯上前。
幸亏杨虎城教导团团长李振西电话串线,发现雪花山吃紧,主动要求救援,才帮助赵寿山撤下来。
赵寿山将军在回忆乏驴岭之战中写到:“师司令部中,副师长以下的官佐都建议我撤兵。
我说:…娘子关是军事重点,我准备在这里牺牲。
只要有一人,一枪,一弹,就要守住这个阵地。
你们谁怕谁就走,再不许向我说这些话。
‟接着我把手枪往桌子上一放:…如果谁再说撤兵,就拿这个对付他!‟因而继续激战到第十三天。
此时,战斗兵已伤亡殆尽,子弹也告竭。
最后在一个山头上,旅长耿子介用石头与敌人相拼。
”十七师在乏驴岭血战九天九夜后撤出战斗。
此役,十七师伤亡惨重,出征时13000人,仅剩2700余人。
乏驴岭的村民回忆说,赵寿山师长在撤离乏驴岭前,对围着他的军官说:“……便衣队留下,招呼老乡把咱的娃娃们埋好,尽量做个记号,以后好让他家里来寻,寿山这次把他们带不走了……”乏驴岭村村民李秀山当时在十七师指挥部帮忙,他亲眼看到赵将军哭得像泪人,趴在桌子上站不起来。
他说赵寿山撤离时已无力骑马,是那帮卫兵们用木杆、绳子扎了副滑竿将赵将军抬下阵地的。
后来,赵寿山将部队的剧团取名“血花剧团”,意在铭记雪花鏖战。
赵寿山在升任三十八军军长时,其军歌的歌词中也没有忘记井陉、雪花山、乏驴岭这些地名。
此役,悲愤交加的赵寿山一下子须发皆白,从此有了“白发将军”的称谓。
再见到赵寿山时,黄绍竑不无愧疚地说,“你对得起国家,十七师牺牲很大,但给国家立了大功。
”他在重庆的《扫荡报》上对赵寿山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华北战场上,真正抗战的将军只有两个半人,其中一人就是十七师师长赵寿山。
”守卫中条山无敌陕军“铁柱子”1938年6月,三十八军改编为三十一军团,孙蔚如任军团长,赵寿山升任第三十八军军长,兼十七师师长。
当孙蔚如率部东渡黄河,进入中条山对日作战时,赵寿山奉命开往晋西南,归还原十七路军建制。
此前,经过休整补充的十七师留在晋东南,接受第二战区东路军朱德、彭德怀指挥,并配合八路军粉碎了日寇发动的九路围攻,先后进占晋城、长子、高平、壶关等城镇,收复屯留。
同年11月,第三十一军团又改编为第四集团军,赵寿山仍任三十八军军长。
此时,日军已相继占领晋西南的永济、运城、侯马、夏县等地,进逼中条山,危及陕西潼关。
赵寿山指挥的三十八军,在中条山再次打出了陕军的威风。
有资料显示,从1938年7月至1940年10月,陕军在中条山先后与10余万日军血战百余次,共粉碎了日军对中条山的11次“扫荡”,使日军西窥关中、南伺河洛的计划一再落空。
其中尤以“六六会战”、望原会战等最为激烈。
1939年6月6日,三万余日军再次进犯中条山。
日军炮火猛烈,我军尽管拼死防守,但伤亡很重,形势非常危急。
眼看守不住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想到了能打硬仗的赵寿山,急令赵寿山统一指挥中条山的三支部队。
赵寿山果断命令“放弃”正面阵地,保存主力,迂回敌侧后方,伺机痛击日军。
血战半个月后,日军被迫撤出中条山。
战事报告中这样描述,六六战役为“近来三月内最激烈,敌我展开拉锯战,血肉横飞”。
据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的《赵寿山》一书介绍,仅在运城一地,日军新增骨灰罐1700多个。
望原会战发生在1940年4月,当时三十八军驻守秦、晋、豫交界处的山西平陆,军部驻在三门镇望原村。
日军调集重兵,气势汹汹而来。
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命令赵寿山放弃望原,认为望原根本守不住。
赵寿山力陈,望原直接关系到中条山的安危,若望原不保,中条山即有可能失守,日寇将会兵临潼关,且有可能渡过黄河,进犯关中。
赵寿山向卫立煌立下军令状,表示“如果守不住,杀我的头!”结果,中国军队在空前惨烈的望原会战中取得大捷。
受到重创的日军不得不承认,“中条山盲肠炎,红鼻子将军赵寿山,宁打中央军一个团,不打三十八军一个连”。
卫立煌将三十八军称作“中条山的铁柱子”。
武汉的《扫荡报》这样写道:“敌人进攻中条山有十多次,每一次都遭到了惨痛的失败。
这完全是我们坚守在中条山上的三十八军的共荣功绩。
两年来,这群三秦健儿击退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的进犯。
就好比一根铁柱子撑持着中条山,把我们的阵地守卫得越加坚固而不可侵犯了。
”《新华日报》也报道说:“敌犯中条之企图,再度失败。
迄今进犯十次,每战皆北。
”因为是4月17日取得胜利,望原会战又被称为“四一七战役”。
赵寿山将军的孙子赵武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取胜后,赵寿山得知大孙女降生,于是特地给她起名“望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