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2019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专题训练(一)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综合计算练习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专题练习(解析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专题练习(解析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专题练习(解析版)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1.小明想测量常见的两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1)他先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次数钩码总重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m测力计示数F/N测力计移动距离s/m机械效率率η140.1 1.80.3260.1 2.40.383% 340.1 1.40.557% 440.2 1.4 1.057%①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竖直向上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②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保留整数),第4次实验是用____图做的(选填“a”、“b”或“c”);③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2)接着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杠杆的机械效率,每个钩码的质量为m,O为支点(支点处的摩擦不计)。

①他先将2只钩码悬挂在B点,在A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拉力为F1,机械效率为η1;②然后他将这2只钩码悬挂在C 点,在A 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C 点上升高度与第一次相同,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2将____ (选填 “>”“=”或“<”) F 1; [拓展]对比杠杆实验的第①②两步,判断第②步中杠杆的机械效率η2如何变化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答案】匀速 74% c 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小 > 见详解 【解析】 【分析】 【详解】(1)[1]测绳端拉力F 时, 应尽量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4N 0.1m100%100%100%74%1.8N 0.3mW Gh W Fs η⨯=⨯=⨯=⨯=⨯有用总 [3]第4次实验,钩码上升的高度为0.2m ,测力计移动距离为1.0m 。

2019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课时作业(含答案)11章 简单机械和功实验专题

2019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课时作业(含答案)11章 简单机械和功实验专题

11章简单机械和功实验专题1.(2019潍坊)李华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巧妙地测出一石块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A.取一根筷子,用细线将其悬挂,调节悬挂位置,直至筷子水平平衡,悬挂位置记为O点,如图甲所示;B.将矿泉水瓶剪成烧杯形状,倾斜固定放置,在瓶中装水至溢水口处,用细线系紧石块,将石块缓慢浸入水中,溢出的水全部装入轻质塑料袋中,如图乙所示;C.取出石块,擦干水分;将装水的塑料袋和石块分别挂于筷子上O点两侧,移动悬挂位置使筷子仍水平平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O点到两悬挂点的距离l1和l2,如图丙所示。

(1)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则石块密度ρ石=_____(用字母ρ水和所测得的物理量表示);(2)采用上述实验方法,筷子粗细不均匀对实验结果____(选填“有”或“无”)影响;(3)图乙所示步骤中,若瓶中的水未装至溢水口,实验结果将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2019·齐齐哈尔)小红和小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使用的每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杠杆上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相等。

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端调节(选填“A”或“B“)。

如图乙所示,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的C点挂4个钩码,在D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使杠杆仍保持水平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

3.(2019 青岛)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装置和数据记录如下:② 4 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利用相同的滑轮组提升同一物体,物体上升的高度不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提升不同的物体,物体的重力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4.(2019淮安)小明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屮:(1)实验前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之一是方便测量_________;(2)如图甲所示。

在杠杆左边A处挂4个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杠杆右边B 处挂_______ 个钩码(实验中所用的钩码均相同)(3)小明又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复习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复习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单元复习练习(Word版含答案)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1.小红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找来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和若干个重均为0.5N 的钩码,实验前测得杠杆上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都等于2cm。

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小红先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平衡,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2)小红在实验中测得一组数据如下表,于是他立即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F1/N L1/cm F2/N L2/cm2634(3)某次实验如图所示,杠杆平衡,则以下生活中相关杠杆的应用与此图中杠杆类型相同的是______(选填“托盘天平”、“核桃夹”或“筷子”);(4)在上图中,保持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及拉力的方向和钩码的个数不变,钩码向左移动,若要保持杠杆平衡,则钩码到支点的距离不应超过______cm。

【答案】便于直接测量力臂不合理,只有一组实验数据,得到的结论具有偶然性核桃夹 10cm【解析】【分析】【详解】(1)[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为了便于直接测量力臂,我们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平衡。

(2)[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我们需要进行多次实验得到多组实验数据是结论具有普遍性,实验中由一组实验数据得到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3)[3]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对杠杆施加拉力的力臂大于钩码对杠杆施加拉力的力臂,是一个省力杠杆;而托盘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核桃夹是一个省力杠杆,筷子夹菜时相当于一个费力杠杆;所以与此图中杠杆类型相同的是核桃夹。

(4)[4]杠杆上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都等于2cm,每个钩码重均为0.5N,则图中钩码的总重力为0.5N63NG=⨯=弹簧测力计施加拉力的力臂L=⨯=2cm36cm右钩码向左移动,若要保持杠杆平衡,弹簧测力计量程为5N,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钩码对杠杆施加拉力的最大力臂5N6cm10cm3NFLLG⨯===右左即钩码到支点的距离不应超过10cm。

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复习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复习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单元复习练习(Word版含答案)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1.如图,小明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均匀的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相同的重0.5 N重的钩码若干个。

(1)如图A所示,实验前,杠杆左侧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在图B中杠杆平衡了,若在杠杆左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向______(选填“左”或”右”)倾斜;(3)甲同学通过对一组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甲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了如图C的实验,已知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为5 cm,每个钩码重0.5 N,当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乙同学发现,动力×动力臂_____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阻力×阻力臂。

实验C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甲同学结论是错误的。

【答案】右右等于能【解析】【分析】【详解】(1)[1]图A中,杠杆左侧下沉,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2]在图B中,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3G⋅2F=2G⋅3L在左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则左右两边分别变成4G⋅2F,3G⋅3L而4G⋅2F<3G⋅3L所以杠杆向右倾斜。

(3)[3][4]由图C知,此时4×0.5N×3×0.5cm=3N×12×4×0.5cm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而此时,动力臂并不等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所以能证明甲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

2.小红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找来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和若干个重均为0.5N的钩码,实验前测得杠杆上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都等于2cm 。

物理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

物理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

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单元练习(Word版含答案)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1.如图,小明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均匀的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相同的重0.5 N重的钩码若干个。

(1)如图A所示,实验前,杠杆左侧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在图B中杠杆平衡了,若在杠杆左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向______(选填“左”或”右”)倾斜;(3)甲同学通过对一组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甲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了如图C的实验,已知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为5 cm,每个钩码重0.5 N,当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乙同学发现,动力×动力臂_____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阻力×阻力臂。

实验C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甲同学结论是错误的。

【答案】右右等于能【解析】【分析】【详解】(1)[1]图A中,杠杆左侧下沉,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2]在图B中,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3G⋅2F=2G⋅3L在左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则左右两边分别变成4G⋅2F,3G⋅3L而4G⋅2F<3G⋅3L所以杠杆向右倾斜。

(3)[3][4]由图C知,此时4×0.5N×3×0.5cm=3N×12×4×0.5cm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而此时,动力臂并不等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所以能证明甲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

2.小军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他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专题训练(一)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综合计算练习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专题训练(一)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综合计算练习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专题训练(一) 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综合计算►类型一利用滑轮组提升物体1.用如图Z-1-1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当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100 N时,能匀速提起重力为240 N的物体,不计绳重和摩擦,求:(1)动滑轮的重力.(2)若绕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200 N,则该滑轮组的最大机械效率是多少.图Z-1-12.用如图Z-1-2所示的滑轮组提升货物,已知动滑轮重30 N,货物重360 N,上升速度是0.3 m/s,拉力F的功率是180 W(不计绳重).求:(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2)货物上升3 m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图Z-1-23.如图Z-1-3所示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质量为0.6 kg,小明用2.4 N的拉力竖直向上匀速拉动细绳(绳重和摩擦忽略不计,g取10 N/kg).(1)若钩码2 s内上升0.1 m,则钩码上升的速度是多少?(2)小明拉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少?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3)当钩码总重力为12 N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大?(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图Z-1-3►类型二利用滑轮组水平拉动物体4.一辆质量是3.5×103 kg的汽车不慎陷入泥泞地面,汽车司机组织人们用如图Z-1-4所示的滑轮组将汽车拖出.已知整个过程中,水平拉力F为1×103N,汽车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2 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90%.求:(1)拉力F做的总功.(2)有用功的大小.(3)汽车受到的阻力大小.图Z-1-4►类型三利用斜面提升物体5.如图Z-1-5所示,斜面倾角为30°,斜面高为2 m.小兵同学用绳子沿斜面将重为400 N的木箱由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拉力大小为300 N,绳重不计.求:(1)小兵对木箱做的有用功.(2)斜面的机械效率.(3)斜面对物体施加的摩擦力.图Z-1-5►类型四利用杠杆提升物体6.小金用如图Z-1-6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拉动杠杆,使挂在杠杆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支点和杠杆的摩擦不计)问:(1)重为5 N的钩码挂在A点时,人的拉力F为4 N.钩码上升0.3 m时,动力作用点C 上升0.5 m,此时机械效率η1为多大?(2)小金为了进一步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仍用该实验装置,将钩码移到B点,再次缓慢提升杠杆使动力作用点C仍然上升0.5 m.问:人的拉力F与第一次相比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比较此时的机械效率η2与η1的大小,并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导.图Z-1-6►类型五组合机械7.小明健身用的拉力器结构如图Z-1-7所示.他用250 N的拉力向下拉动拉杆,使20 kg 的配重块在2 s内匀速升高40 cm.不计拉杆和绳的重力,g取10 N/kg.求:(1)所拉配重块的重力.(2)2 s内配重块运动的速度.(3)此过程中拉力器的机械效率.图Z-1-78.图Z-1-8是用动滑轮运送建筑材料A的示意图,在卷扬机对绳子的拉力作用下,使重800 N的建筑材料A在50 s的时间里,匀速竖直上升了10 m.在这个过程中,动滑轮提升建筑材料A所做的有用功为W有用,卷扬机对绳子的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200 W.绳重可忽略不计.求:(1)有用功W有用.(2)动滑轮匀速提升建筑材料A的机械效率η.图Z-1-8教师详解详析1.(1)由题图可知,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n =3,因为不计绳重和摩擦,所以F =G 物+G 动n,即100 N =240 N +G 动3,G 动=60 N.(2)若绕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200 N ,则F 最大=G 最大+G 动n ,即200 N =G 最大+60 N3,得G 最大=540 N ,则滑轮组的最大机械效率为η最大=W 有用W 总×100%=G 最大3F 最大×100%=540 N 3×200 N×100%=90%.2. (1)1 s 内货物升高的高度h 1=0.3 m ,W 有用1=Gh 1=360 N ×0.3 m =108 J ,W 总1=P 总t 1=180 W ×1 s =180 J ,η=W 有用1W 总1×100%=108 J180 J×100%=60%.(2)货物上升3 m 所用的时间t 2=h 2v = 3 m0.3 m/s=10 s ,W 总2=P 总t 2=180 W ×10 s =1800J ,W 有用2=Gh 2=360 N ×3 m =1080 J ,提升动滑轮做的功:W 动=G 动h 2=30 N ×3 m =90 J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 f =W 总2-W 有2-W 动=1800 J -1080 J -90 J =630 J.3.(1)钩码上升的速度为v =h t =0.1 m2 s=0.05 m/s.(2)拉力做的功:W 总=Fs =2.4 N ×3×0.1 m =0.72 J , 拉力做功的功率:P 总=W 总t =0.72 J 2 s=0.36 W. 钩码重:G 物=mg =0.6 kg ×10 N/kg =6 N ,有用功:W 有用=G 物h =6 N ×0.1 m =0.6 J , 故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W 有用W 总×100%=0.6 J0.72 J×100%=83.3%. (3)因为不计摩擦及绳重,所以G 动=3F -G 物=3×2.4 N -6 N =1.2 N , η′=G 物′G 物′+G 动×100%=12 N12 N +1.2 N×100%=90.9%.4.(1)拉力F 移动的距离: s =nL =2×2 m =4 m , 拉力F 做的总功:W 总=Fs =1×103 N ×4 m =4×103 J. (2)有用功:W 有用=ηW 总=90%×4×103 J =3.6×103 J. (3)滑轮组对汽车的拉力:F ′=W 有用L =3.6×103 J 2 m=1.8×103N.因为汽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汽车受的拉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故汽车受到的阻力f =F ′=1.8×103N.5.(1)W 有用=Gh =400 N ×2 m =800 J.(2)η=W 有用W 总×100%=W 有用F ·2h ×100%=800 J300 N ×2×2 m×100%≈66.7%. (3)W 额外=W 总-W 有用=1200 J -800 J =400 J ,则f =W 额外2h =400 J2×2 m=100 N. 6. (1)有用功:W 有用=Gh =5 N ×0.3 m =1.5 J. 总功:W 总=Fs =4 N ×0.5 m =2 J , 机械效率:η1=W 有用W 总×100%=1.5 J2 J×100%=75%. (2)钩码的悬挂点在A 点时,由于杠杆的重力会阻碍杠杆转动,则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得:G ×OA +G 杠杆×12OC =F ×OC ;悬挂点移至B 点时,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得:G ×OB +G 杠杆×12OC =F ′×OC ,观察比较可知,悬挂点移至B 点时,OB <OA ,即钩码重力的力臂变小,所以拉力F 也变小.杠杆的机械效率:η=W 有用W 总×100%=W 有用W 有用+W 额外×100%=11+W 额外W 有用×100%;因为杠杆升高的高度不变,所以克服杠杆自重所做的额外功不变.由于悬挂点B 更接近支点,所以钩码提升的高度减小,根据W 有用=Gh 可知,有用功减小;从上面η的表达式可知:W 有用减小、W 额外不变,所以W 额外W 有用变大,分母变大,则η变小,即η2<η1.7.(1)拉力器上的两个滑轮都是定滑轮,拉力移动的距离与配重块移动的距离相等,配重块的重力:G =mg =20 kg ×10 N/kg =200 N.(2)配重块运动的速度:v =s t =40 cm2 s=20 cm/s =0.2 m/s.(3)拉力器的机械效率:η=W 有用W 总×100%=Gh Fs ×100%=200 N ×0.4 m250 N ×0.4 m×100%=80%. 8.(1)有用功为W 有用=Gh =800 N ×10 m =8000 J. (2)机械效率为η=W 有用W 总×100%=W 有用P 总t ×100%=8000 J 200 W ×50 s×100%=80%.。

2019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课课练(含答案)11章 简单机械和功实验专题

2019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课课练(含答案)11章 简单机械和功实验专题

11章简单机械和功实验专题1.(2019淄博)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提高机械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提高机械效率,要从研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出发,寻求办法。

(1)为了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小明选取了大小相同的滑轮,利用图甲和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并把数据整理记录在下表中。

①比较1和2两次实验发现:在所有滑轮组一定时,提升的钩码________,机械效率越高。

②比较3和4两次实验发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还与________有关。

③比较________两次实验发现:在所用滑轮组一定时,机械效率与提升钩码的高度无关。

④第5次实验是利用了图________的装置完成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

⑤利用图甲的装置,把重6N的物体用2.5N的拉力迅速拉起,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可见如果没有刻度尺,只有测力计,也可以测量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小明利用图丙装置实验发现: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和摩擦有关,与物重无关。

保持斜面倾斜程度不变,可以采用________的方法减小摩擦,从而提筒斜面的机械效率。

(3)实验表明:额外功越小,总功越接近有用功;进一步推理得出:假设没有额外功,总功等于有用功;可见使用任何机械都________。

下列物理规律的得出运用了这种研究方法的是________。

A、焦耳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C、阿基米德原理D、欧姆定律2.(2019·广州)如图16所示,A点为硬棒的重心,O为支点,硬棒水平静止,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N。

硬棒所受的重力为______N。

能否用图16中的弹簧测力计按图17所示的方法测量同一硬棒所受的重力?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是小枫探究影响斜面机械效率因素的实验装置。

他在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同一木块沿着不同的斜面匀速向上运动,实验测量的数据如下表。

请你解答下列问题:(2)分析第1、2、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在斜面光滑程度一定时,_____ (3)分析第3、4、5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专题练习(解析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专题练习(解析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专题练习(解析版)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1.同学们在学校的花园里散步时,看到校工师父在用剪刀修剪树枝,发现他在修剪较粗硬的树枝时,需要把树枝夹在剪刀离轴很近的地方,手放在剪刀离轴最远的末端就会很轻松的剪断粗树枝了,看到这里,同学们就讨论起来了:为什么这样使用,就会很容易剪断树枝呢?于是大家对杠杆的特性进行了如下探究。

A:“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当杠杆静止在图甲所示的位置时,杠杆处于_____(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此时,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2)小明同学用图乙所示的方法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测出此时的拉力大小为1F,发现1122F L F L≠,其原因是:______B:“探究杠杆的机械效率”如图丙所示装置,每个钩码的质量为m,O为支点(支点处摩擦忽略不计)(3)他将2个钩码悬挂在B点,在A点竖直向上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拉力为1F,测得A、B两点上升的高度分别为1h、2h,则此次杠杆的机械效率为η=______(用物理量的符号表示)(4)他将2个钩码悬挂在C点,在A点竖直向上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C点上升高度仍为2h,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1F,此次拉力做的功将_____第一次做的功(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答案】平衡右力臂大小F1的力臂测量错误2112mghF h×100% 大于小于【解析】【分析】【详解】(1)[1]图甲所示的位置时,杠杆静止,所以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2][3]图甲中,杠杆右高左低,说明杠杆的重心偏左,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重心在支点上,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大小。

(2)[4]图中,拉力1F的方向与水平杠杆不垂直,只有当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时,力臂才能从杠杆上直接读出来,小明误把杠杆的长度L1当成了拉力的力臂,所以小明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训练(一) 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综合计算
►类型一利用滑轮组提升物体
1.用如图Z-1-1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当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100 N时,能匀速提起重力为240 N的物体,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动滑轮的重力.
(2)若绕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200 N,则该滑轮组的最大机械效率是多少.
图Z-1-1
2.用如图Z-1-2所示的滑轮组提升货物,已知动滑轮重30 N,货物重360 N,上升速度是0.3 m/s,拉力F的功率是180 W(不计绳重).求:
(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2)货物上升3 m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图Z-1-2
3.如图Z-1-3所示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质量为0.6 kg,小明用2.4 N的拉力竖直向上匀速拉动细绳(绳重和摩擦忽略不计,g取10 N/kg).
(1)若钩码2 s内上升0.1 m,则钩码上升的速度是多少?
(2)小明拉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少?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当钩码总重力为12 N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大?(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图Z-1-3
►类型二利用滑轮组水平拉动物体
4.一辆质量是3.5×103kg的汽车不慎陷入泥泞地面,汽车司机组织人们用如图Z-1-4所示的滑轮组将汽车拖出.已知整个过程中,水平拉力F为1×103 N,汽车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2 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90%.求:
(1)拉力F做的总功.
(2)有用功的大小.
(3)汽车受到的阻力大小.
图Z-1-4
►类型三利用斜面提升物体
5.如图Z-1-5所示,斜面倾角为30°,斜面高为2 m.小兵同学用绳子沿斜面将重为400 N 的木箱由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拉力大小为300 N,绳重不计.求:
(1)小兵对木箱做的有用功.
(2)斜面的机械效率.
(3)斜面对物体施加的摩擦力.
图Z-1-5
►类型四利用杠杆提升物体
6.小金用如图Z-1-6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拉动杠杆,使挂在杠杆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支点和杠杆的摩擦不计)问:
(1)重为5 N的钩码挂在A点时,人的拉力F为4 N.钩码上升0.3 m时,动力作用点C上升0.5 m,此时机械效率η1为多大?
(2)小金为了进一步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仍用该实验装置,将钩码移到B 点,再次缓慢提升杠杆使动力作用点C仍然上升0.5 m.问:人的拉力F与第一次相比________(选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比较此时的机械效率η2与η1的大小,并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导.
图Z-1-6
►类型五组合机械
7.小明健身用的拉力器结构如图Z-1-7所示.他用250 N的拉力向下拉动拉杆,使20 kg 的配重块在2 s内匀速升高40 cm.不计拉杆和绳的重力,g取10 N/kg.求:
(1)所拉配重块的重力.
(2)2 s内配重块运动的速度.
(3)此过程中拉力器的机械效率.
图Z-1-7
8.图Z-1-8是用动滑轮运送建筑材料A的示意图,在卷扬机对绳子的拉力作用下,使重800 N的建筑材料A在50 s的时间里,匀速竖直上升了10 m.在这个过程中,动滑轮提升建筑材料A所做的有用功为W有用,卷扬机对绳子的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200 W.绳重可忽略不计.求:
(1)有用功W有用.
(2)动滑轮匀速提升建筑材料A的机械效率η.
图Z-1-8
教师详解详析
1.(1)由题图可知,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n =3,因为不计绳重和摩擦,所以F =G 物+G 动
n
,即100 N =240 N +G 动
3
,G 动=60 N.
(2)若绕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200 N ,则F 最大=G 最大+G 动n ,即200 N =G 最大+60 N
3
,得G 最大
=540 N ,则滑轮组的最大机械效率为η
最大

W 有用W 总×100%=G 最大3F 最大×100%=540 N
3×200 N
×100%=90%. 2. (1)1 s 内货物升高的高度h 1=0.3 m ,W 有用1
=Gh 1=360 N ×0.3 m =108 J ,W
总1
=P 总t 1
=180 W ×1 s =180 J ,η=
W 有用1W 总1×100%=108 J
180 J
×100%=60%. (2)货物上升3 m 所用的时间t 2=h 2v = 3 m
0.3 m/s =10 s ,W 总2=P 总t 2=180 W ×10 s =1800 J ,
W 有用2=Gh 2=360 N ×3 m =1080 J ,
提升动滑轮做的功:W 动=G 动h 2=30 N ×3 m =90 J ,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 f =W 总2-W 有2-W 动=1800 J -1080 J -90 J =630 J.
3.(1)钩码上升的速度为v =h t =0.1 m
2 s
=0.05 m/s.
(2)拉力做的功:W 总=Fs =2.4 N ×3×0.1 m =0.72 J , 拉力做功的功率:P 总=
W 总t =0.72 J 2 s
=0.36 W. 钩码重:G 物=mg =0.6 kg ×10 N/kg =6 N ,
有用功:W 有用=G 物h =6 N ×0.1 m =0.6 J , 故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
W 有用W 总×100%=0.6 J
0.72 J
×100%=83.3%. (3)因为不计摩擦及绳重,所以G 动=3F -G 物=3×2.4 N -6 N =1.2 N , η′=
G 物′G 物′+G 动×100%=12 N
12 N +1.2 N
×100%=90.9%.
4.(1)拉力F 移动的距离: s =nL =2×2 m =4 m , 拉力F 做的总功:
W 总=Fs =1×103 N ×4 m =4×103 J.
(2)有用功:
W 有用=ηW 总=90%×4×103 J =3.6×103 J. (3)滑轮组对汽车的拉力:
F ′=W 有用L =3.6×103 J 2 m
=1.8×103
N.
因为汽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汽车受的拉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故汽
车受到的阻力f =F ′=1.8×103
N.
5.(1)W 有用=Gh =400 N ×2 m =800 J.
(2)η=
W 有用W 总×100%=W 有用F ·2h ×100%=800 J
300 N ×2×2 m
×100%≈66.7%. (3)W 额外=W 总-W 有用=1200 J -800 J =400 J ,则f =W 额外2h =400 J
2×2 m
=100 N. 6. (1)有用功:W 有用=Gh =5 N ×0.3 m =1.5 J. 总功:W 总=Fs =4 N ×0.5 m =2 J , 机械效率:η1=
W 有用W 总×100%=1.5 J
2 J
×100%=75%. (2)钩码的悬挂点在A 点时,由于杠杆的重力会阻碍杠杆转动,则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得:G ×OA +G 杠杆×1
2
OC =F ×OC ;
悬挂点移至B 点时,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得:G ×OB +G 杠杆×1
2
OC =F ′×OC ,
观察比较可知,悬挂点移至B 点时,OB <OA ,即钩码重力的力臂变小,所以拉力F 也变小. 杠杆的机械效率:η=
W 有用W 总×100%=W 有用
W 有用+W 额外
×100%=1
1+W 额外
W 有用
×100%;
因为杠杆升高的高度不变,所以克服杠杆自重所做的额外功不变.由于悬挂点B 更接近支点,所以钩码提升的高度减小,根据W 有用=Gh 可知,有用功减小;从上面η的表达式可知:W 有用减小、W 额外不变,所以
W 额外
W 有用
变大,分母变大,则η变小,即η2<η1. 7.(1)拉力器上的两个滑轮都是定滑轮,拉力移动的距离与配重块移动的距离相等,配重块的重力:G =mg =20 kg ×10 N/kg =200 N.
(2)配重块运动的速度:v =s t =40 cm
2 s
=20 cm/s =0.2 m/s.
(3)拉力器的机械效率:η=
W 有用W 总×100%=Gh Fs ×100%=200 N ×0.4 m
250 N ×0.4 m
×100%=80%. 8.(1)有用功为W 有用=Gh =800 N ×10 m =8000 J. (2)机械效率为η=
W 有用W 总×100%=W 有用P 总t ×100%=8000 J 200 W ×50 s
×100%=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