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导练 专题5 难点2 鉴赏作品的重要词句课件
江苏省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导练 专题4 难点1 鉴赏作品的结构课件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 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 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 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 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 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 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 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 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 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 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 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 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 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 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 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 关 紧 要 的 私 事 …… 一 点 小 误 会 。 您 不 会 感 兴 趣 的 。 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 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 珀蒂帕先生。”
【参考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 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 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 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 见奇的效果。
专练 名篇名句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新高考)(解析版)

专练05 名篇名句默写真题回顾(2022·全国)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示例二: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驽,瑟。
【命题规律】新高考名句默写题,分值是6分,为理解性的情境默写。
名句背诵建立在理解文本含义基础上的识记,要求对原文语句的内容、情感、作用、表达技巧及前后的语意关系有所理解。
这有利于将中华文化的传统诗词索养落到实处,让诗词的崇高精神滋养学生的心灵。
典型示例(2022·重庆南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超越喜悲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庄子《逍遥游》有“________,________”。
(2)“乘风破浪”原指乘着风势破浪前进,常用来比喻志趣远大,勇往直前。
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的意思与此相近。
(3)在古代诗文中,“秋月”是一个冷寂的意象,还往往寄寓着时光流逝的慨叹。
如“________,________”中的“秋月”就是这样。
【答案】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专用)考前专题组合练(五)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鉴赏+名句名篇默写 Word版含解析.doc

(五)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鉴赏+名句名篇默写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谣言________于阴暗的环境,是经不起真相的照射的。
因此,及时公布真相,让一夜成名的造谣者一时名毁,________。
________,某些时候,真相公布后,谣言还在继续以讹传讹,网络真相成了“孤家寡人”,甚至真相与谣言相杂,________。
因此战胜网络谣言,还要在力度上下功夫。
A.滋生急不可待固然鱼龙混杂B.滋生迫在眉睫当然混淆视听C.萌生急不可待固然鱼龙混杂D.萌生迫在眉睫当然混淆视听解析“滋生”多指不好的事物的产生。
“萌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萌生邪念”“萌生一线希望”等。
“急不可待”侧重于心态;“迫在眉睫”侧重于外物。
“固然”后面一般要转折,表示有更需要肯定的事物;“当然”表示肯定。
“鱼龙混杂”指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侧重于状态;“混淆视听”指用假象或谎言让旁人分辩不清是非,侧重于目的和结果。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修辞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B.秋雨跳着欢快的舞蹈,一下就是几天,什么活也干不了,真是闷死人了。
C.我和村里的伙伴们跳入清澈的水中,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水流像父亲有力的大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
D.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交瘁。
解析A项,比喻不当,“脉搏”可以跳动不能流动,“小河”可以流动不能跳动,两者没有相似点,构不成比喻。
B项,拟人不当,与人物心情不协调。
C项,比喻不当,应改成“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
答案 D3.下列诗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写景物季节相同的一项是()A.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B.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C.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5名篇名句默写课时演练

专题五学案二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将描写的视线由帐外转到帐内。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时,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将视线延伸至广阔的沙漠。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表达诗人恍如隔世、人事全非的人生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常借助“江”和“月”的组合表达某种人生况味和生命情愫。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多处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散入珠帘湿罗幕瀚海阑干百丈冰(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或: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的发言“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句写琵琶女的事业衰退、粉丝尽失,后句揭示其人生的归宿,可谓言简意赅。
(3)“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其余的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琵琶行》中诗人听了琵琶女的身世诉说,感慨与之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然后用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了自己左迁九江的遭遇。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专题二古诗鉴赏训练二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专题二古诗鉴赏训练二训练二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练前提醒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对于这种题型,要从审题、答题两方面努力。
(1)审题,要弄清两个基本问题:①是分析还是概括(说明);②是整体还是局部。
(2)答题:一方面,从微观入手,即理解并体悟“意象”的内涵,联系诗词创作的背景(写作背景、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情感内容。
同时,还要注意诗中表明情感倾向的“直接情语”和“间接情语”。
另一方面,从宏观入手,即从梳理作者“起、承、转、合”的思路,从章法或结构的角度,逐句分析,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内容。
要特别关注关键诗句,如首句、尾句,尤其是尾句,诗人一般会“卒章显志”。
因此,从尾句入手,细析层次,细品语言,可以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七律+家国情怀寄杜位①杜甫近闻宽法离新州②,相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③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④游。
注①杜位:杜甫族弟。
②新州:属唐代岭南道。
③玉垒:玉垒山,位于成都附近。
④曲江:唐代长安名胜。
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
鉴赏首联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喜悦,同时又为杜位感到担忧。
颔联中,诗人设身处地地替杜位考虑,“悲君已是十年流”,流放十年该有多少烦忧啊。
颈联“干戈”“雪满头”,国家动乱,个人年华老去,白发苍苍。
写出了满目的战争风尘,杜位的满头鬓发应如雪斑白。
以“干戈”代战争,以“雪”喻白发,想象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杜位的同情。
尾联视角转到自己身上,诗人在这玉垒山写此信时心绪纷乱,何时才能一同赏游曲江的美丽。
“何时更得曲江游”,只有国家安定之后,民众才能自由行动,寄托了诗人对杜位的祝福、对兄弟聚首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1.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以“干戈”代战争,以“雪”喻白发,运用虚写,想象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杜位的同情。
2019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代诗 歌时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动词。动词 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 巴尔扎克语 ) 的特 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 独特的功能。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 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 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 查的重点。
[即时小练] 1.聚焦动词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第一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
答案:“怨”字用得最好。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 是吹笛人之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中分别是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杜甫《春望》)
答案:“溅”“惊”二字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寓情于物, 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炼”字需关注的七大词类: 词类 解 说 动词的提炼是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诗歌中的动词, 一是一般动词; 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例 1: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充满气势;卷, 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例 2:陶潜的《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用 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 动词 映入眼帘。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想南山 见我亦如此。 例 3:杜甫的《春夜喜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 字拟人化,摹春雨来临时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 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润”字传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 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 深独妙
江苏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二古诗鉴赏精练五精赏巧句的两个关键点

核心题点精练五精赏巧句的两个关键点核心题点精练五精赏巧句的两个关键点古诗阅读是一种赏析性、审美性阅读,赏析的重点是对艺术技巧的赏析。
在做题实践中,考生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技巧判断不准,效果赏析不到位。
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原有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的动态运用,在“判断”和“效果”两个关键点上多下功夫。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六)①杜甫瞿塘峡口曲江②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③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④。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蜀地仍战乱不息,诗人时年55岁,滞留夔州。
②曲江:地名,在长安城南。
③花萼: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
据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
④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
(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诗歌中兴发了哪些感慨?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点出了题目中的“秋”字;渲染了一种萧瑟、迷茫、冷清的氛围;引出下文对万里之外的京城昔日繁盛的描写。
(2)使用了借代的手法,用“珠帘绣柱”借代行宫别院,用“缆”“樯”借代游船,写出了曲江行宫别院建筑的奢华,皇帝所乘游船装饰的华美,游乐的声势之大。
(3)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对乱后京城破败的痛惜,对国家中落的忧念,隐含了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不满。
江苏省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导练课件:专题3 古诗词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三步:还有一问是“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该句的内 容,可以看出该句是写景句,整体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 表现手法。
第四步:对上述答案进行整理,注意语言简洁,答题规范。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二、效果反刍 效果反刍类题型指的是题者指出诗歌拥有的各种表达效果, 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效果来反向推测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并 对之进行详细说明。这样的效果反刍类题型,需要考生结合诗 歌内容的表述和情感的表达来进行分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内容阐述型考查 所谓内容阐述型考查,指的是命题者给考生提供相应的材料, 如大到一两首诗歌,小到一句话、一个词,要求考生对之进行 内容方面的分析。它的表现形式往往是:“这首诗/上片/下片/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请简要说明。”
第二步:由情感来结合诗歌的相关范围、相关内容,从而 反溯作者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这一步的进行,需要仔细对 情感和诗句的内容进行联系、分析、比对,有时还需要联想 和想象的发挥。
第三步:对分析鉴赏出的表达技巧进行详细阐述,即作者 是如何运用此种表达技巧的,此种表达技巧又是如何拥有此 种表达效果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一步:根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可以确定考查的范围 是一句话,而非整首诗,手法是“一种”而非“多个”。
第二步:整体把握全诗后,由“忆”“何时一樽酒,重与细 论文”等词句可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思念之情”,再 结合对“渭北、江东”的注释可以看出“作者思念友人李白, 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表达的是“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 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直问手法 直问手法类题型是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最常见的题型,也是 最简单和指向最明确的提问形式。往往表现为“本首诗/本句诗/ 上片/下片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样的提问方式,显得直 接而干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届高中总复习·第二轮(语文)
鉴赏作品的重要词句也是论述类、实用类文 本阅读常见的考查题型之一。对论述类、实用类 文本而言,所谓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除了类似文 学类文本中的重要词句的一般理解之外,还更多 地偏向于定义、概念的理解。在论述类、实用类 文本中,承担了定义、概念的重要词句,一般也 会表现为关键词、主旨句等,考生需要引起关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 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 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 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 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 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 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 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 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中正在 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以遗 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 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 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 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 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 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 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 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 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 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 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 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 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 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 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 智心生敬意。
第三步:组织答案,注意专业词汇的使用。
如上述 2011 年浙江卷,考查的就是对作品重要语 句的理解。
题目问“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换 种提问方式就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指什么?从 句间关系看,“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是针对前一句 的“技术性思维”而言的。弄懂了“技术性思维”的内 涵,再从其反面去答,便是题目的答案。结合文中一、 二两段可见,所谓“技术性思维”指的是人类不顾自然 规律,利用“科学技术”强行“改造自然”,从而造成 自然以各种灾难的形式对人类报复的思维方式。所以, 与其对立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应该是:尊重自 然规律,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类在自然规律 下,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的思维方式。
2011·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 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能建核电站, 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 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 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 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 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 “ 真 理是整体的 ” ,就有这个意思。 “ 改造自然 ” 是科 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 存根基的各种危机。
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 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
【参考答案】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后果,在遵循自 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达到与自然共济(适 应、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步:确定类型,即确定考查的重要词句, 属于一般性质的内涵的理解,还是偏向于定义、概 念的理解。 第二步:将考查的词句放到具体的文本中进行 分析,如果是一般性质上的理解,需要注意其字面 意、语境意、句外意等,如果涉及定义、概念等, 还需要注意定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理解时, 考生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要人为地 “拔高”理解,二是要学会多角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