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部分专题2第20篇湖心亭看雪原文呈现8
湖心亭看雪原文与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与翻译第一篇:湖心亭看雪原文与翻译《湖心亭看雪》用清新淡雅的笔墨。
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参考!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创作背景:《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湖心亭看雪》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文学家。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
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复习笔记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张岱,字宗子,号陶庵。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二)文章主旨这篇游记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三)译文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上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空与白云、与山峦和湖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
一个小童正在烧酒,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嘟嘟哝哝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于雪景),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啊。
”(四)重点实词1、余拏一小舟【拏:撑(船)】2、拥毳衣炉火(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3、雾淞沆砀(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五)重点虚词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2、及下船 (及:等到)(六)一词多义1、一余拏一.小舟数词,一上下一.白副词,全2、是是.日更定代词,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3、更是日更.定矣名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副词,还4、白上下一白.名词,白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七)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雪)2、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可译为“客居”)(八)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是金陵人。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八)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面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拥毳衣炉火拥:有B.雾凇沆砀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C.惟长堤一痕痕:痕迹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还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与余舟一芥与朱元思书B.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学而不思则罔C.问其姓氏其间千二百里D.更有痴似相公者醒能述以文者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A.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断绝了。
B.大雪下了多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断绝了。
C.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D.大雪下了多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既交代了看雪的背景、下雪的时间及雪大,又交代了天气寒冷、环境寂静等内容。
B.从“更定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以看出作者的“痴”,“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暗示作者的“不同常人”,为下文埋下伏笔。
C.“痴”字从正面刻画作者形象,表现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独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D.本文作者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描写雪景。
即未游西湖时,先概写西湖的雪景;在游西湖时,先总写西湖的雪景;最后再具体描写西湖的雪景。
八、答案:1.A;2.D;3.C;4.C解析:1.A项“拥毳衣炉火”的“拥”是“裹、围”的意思。
故选A项。
2.A项“与”前者是连词,和;后者是动词“给”;B项“而”前者与“已”连用,相当于“罢了”;后者表转折,相当予“却”“但是”;C项“其”前者是代词,指亭中的两个金陵人;后者是指示代词,那;D项“者”均为代词,相当于“……的人”。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湖心亭看雪的原文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的赏析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河北省中考语文第1部分专题2第20篇湖心亭看雪复习课件

【文学常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 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 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 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ɡēnɡ)定矣,余挐(ná )一小舟,拥毳(cuì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sōnɡ)沆砀(hànɡ 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 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与译文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与译文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与译文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与译文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20篇湖心亭看雪考情搜索:近12年未考查。
版本导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29课◎鄂教版:八年级(下)第27课一、(2017赤峰)阅读《最美的姿态》,回答1~5题。
(16分)最美的姿态张鸣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
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
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
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
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
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
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
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
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
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地获得了新生。
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
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考点1→考向2】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2. 文章第①-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分)【考点3】对比论证(或正反对比论证)(2分),通过对比,论证了阅读与不阅读,会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2分)3. 文章④⑤段论证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3分)【考点4→考向2】示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示例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所写道理论据契合“读书有益”即可) 4. 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3分)【考点5】示例:文章首先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了读书的好处;最后得出了“人类最美的姿态是读书”这一结论。
(简述论证过程时,做到思路清晰、表达准确即可得分)5. 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
(3分)读书增加了我的见识,扩展了我的知识和认知层面;读书使我的三观更加地正确;读书提高了我的知识素质和道德品质;读书让我更理解宽容他人。
(学生能联系自身的“阅读经历”谈读书的好处,言之成理即可)二、(2017南开中学半期考试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题。
(29分)阅读必须有所选择吴晓波①常有人把阅读与旅行并论,其实未必。
②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我们从旅行中获得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旅行目的地本身。
”相反,阅读的乐趣至少有一半取决于一本书所承载的知识本身,因此,旅行可抬脚就走,去哪儿都是风景,而阅读则必须有选择。
③对入了门的读书人来说,选书是一个经验活,如服装设计师看模特,瞥一眼便知三围、气质,一本书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料有趣,速翻几页便一目了然。
而书与人也有投缘之说,有些人的文字你死活读不进去,有些人的书你一读就好像至尊宝遇见紫霞仙子那样:“咦,千里万里,你真的在这里。
”④读书读到我这个年龄,有时候会生出“无书可读”的感叹,这不是矫情,而是因为每年的新书榜单等等已经与我的需求无关,同时,受个人知识体系的局限,费力自觅新食的难度自然便增加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各人的对付办法便见其性情。
⑤比如,当年的钱钟书号称“横扫清华图书馆”,直到无书可读,据说他的书房里后来只留下当工具用的百科全书,别人赠的书,统统论斤去卖了,他只需反刍本门学问,便满口锦绣..。
我最心仪的经济学家张五常到70岁后也叹息经济学“无书可读”,他的办法貌似就是不读本专业的书了,而移情别恋书法和摄影。
⑥我自然到不了钟、张两先生的境界,每年仍会抱回一摞一摞的书。
⑦蓝狮子读书会有一项服务,就是每月会从全国各出版社的新书中选出二十本,门类从政经到美食林林杂杂,推荐给它的上万个订户。
每次审定书单,就是我近水楼台先得月,给自己发福利的时候,常常会挑中几本来看看,虽然挑中的书本大多也只翻过几页。
⑧我还会从读到的书中抓一条线索..出来,比如去年我细读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今年便把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找来读了一遍,顺便的又撞见赵一凡的《西方文论讲稿》,好好补了一回西方哲学演变史,这样的经历好比在潘家园古玩市场里觅宝,随心所触,便是欢喜。
⑨关于阅读,我还很同意卡尔维诺的说法,即一个人必须建立自己的“经典书目”。
在他看来,“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
”所以,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
⑩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要实现卡尔维诺的这一认知进化,绝不是从一次阅读到另外一次阅读的过程,其中,必须加入日常生活的琐碎、磨难和喜悦。
11可我们往往也因为这些琐碎失去了读书的心情。
作为一个当代读书人,要过一种纯○粹的书斋生活,是绝无可能了。
对于把旅行当成家常便饭的当代人来说,行万里路远比读万卷书来得容易。
海涅在评价康德的一生时说:“此人是没有生平可说的。
他每日的生活,就是喝咖啡、读书、写作、讲学、散步,一生雷打不动。
”我没有看到过比这更震撼的生命评价。
(选自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有删改) 1. 文章开头引用了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的话,其目的是什么?(4分)提出在旅行中获得乐趣取决于心境(1分),与后文的“阅读中获得乐趣更多取决于知识本身”的观点形成对比(1分),从而引出中心论点(1分)——阅读必须有所选择(1分)。
2.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考点2→考向2】(1)他只需反刍本门学问,便满口锦绣..。
(2分)指钱钟书谈吐有文采。
(2)我还会从读到的书中抓一条线索..出来。
(2分)在看的书籍中找到的它们之间内容相互联系(1分)的脉络(1分)。
3. (原创)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考点1→考向1】A. 阅读的乐趣至少有一半取决于一本书所承载的知识本身。
B. 阅读必须有所选择。
C. 一个人必须建立自己的经典篇目。
D. 每个人都应该有阅读的好习惯。
【解析】阅读全文可知,文章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来阐述了阅读时有所选择,才能有所收获。
4. 请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分)【考点3】举例论证(1分)。
举钱钟书反复钻研本专业的学问的书和张五常不再看本专业的书,而是转读其他类型的书的两个例子,具体有力地(效果词1分)论证了遇到“无书可读”的情况,各自的对付方法便见其性情。
(2分)5. (原创)第⑨自然段“即一个人必须建立自己的‘经典书目’”一句中的“经典书目”具体指什么?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3分)【考点2→考向1】这句话中的“经典书目”是指那些需要反复阅读,琢磨钻研的经典著作,即在少年时读过的书目,成年后再次翻阅拜读的个人书目。
6. (原创)通读全文,说明本文是按什么结构来论述的?(3分)【考点5】总—分11段的论证思路。
(4分)【考点5】7. 请分析第⑨~○首先,引用卡尔维诺的话提出分论点:一个人必须建立自己的“经典书目”。
(1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重读经典的前提是加入生命的体验。
(1分)接着从反面论述生命的琐碎往往会使我们失去读书的心情。
(1分)最后,举出康德书斋生活的例子,推导出结论:沉醉于阅读的生命令人震撼。
(1分)8. 下面两位作家的话,哪一句可以充当本文的论据?请说明理由。
(4分)【考点4→考向1】为乐趣而读书。
——毛姆读书又像沙里淘金。
——赵树理赵树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必须有所选择(1分)。
毛姆的观点是读书因为乐趣(1分),赵树理的观点是选到好书这个过程的艰难(1分)。
赵树理的观点可以补充中心论点。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