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东南四校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2014年高中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答案

2014年高中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答案摘要高中如何复习一直都是学生们关注的话题,下面是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2014年高中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1.(2分)C(A.磋/蹉,cuō;B.踱/度,duo;D.睽/揆,kui。
)2.(2分)C(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
A.津津乐道:形容很感兴趣地谈论。
其后不可带宾语。
B.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此处应改用“见缝插针”。
D.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情〉。
用在此处与全句感情色彩不合。
)3.(2分)A(B.成分残缺。
应在“针对近期矿难频发”后补上宾语中心词。
C.搭配不当。
“人气成为,营销对象”。
D.句式杂糅。
应删除“的目的是”或“旨在”。
)4.(4分)参考示例(每句2分):⑴屈原:冰冷的汨罗江水激荡出殉国明志的绝唱。
⑵莫言:火红的高梁地里渗透了民族尊严的血脉。
⑶袁隆平:金黄的稻穗上绽放着丰衣足食的希望。
⑷罗阳:光滑的甲板上放飞着海军强国的梦想。
⑸吴菊萍:柔弱的双臂托举出博大宽厚的母爱。
二、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24分)5.(3分)C(A.悲:思念,同情;督过:同义复词,责备。
B.胁息:屏住呼吸。
D.豫游:同义复词,巡游。
)6.(2分)C(④⑦⑨,古今同义。
)7.(2分)D(文中“间”作“至”的状语,“抄小路”的意思。
)8.(2分)D(②表现蔺相如的气愤,⑥表现蔺相如的英勇无畏。
)9.(3分)B(“想另寻办法巧取豪夺”,于文无据。
)10.⑴(3分)(任末)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四处求学)不怕路途艰难险阻。
评分建议:常,1分;负笈,1分;不远险阻,1分。
若整句译文不通畅,在正常踩点赋分基础上,扣1分。
⑵(3分)弟子(或:门生)敬佩他的勤学,另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
评分建议:悦,1分;更,1分;易,1分。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一、(21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敕(chi)造赦(she)免新正(zheng)少不更(geng)事B.畏葸(xi)崔嵬(wei)俨(yan)然间(jian)或一轮C.冗(rong)长尧(yao)舜监(jian)生冠(guan)冕堂皇D.便(bian)宜炮(pao)烙藩(fan)离弃甲曳(yi)兵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饿殍鳏寡纶巾肝脑涂地B. 跬步幽咽隼头礼上往来C. 潺头踌躇执拗佛反盈天.D. 桌帏偏辟嬴得不经之谈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
B.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决不谩骂,而是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即兴上新词。
C.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质量的。
D.以发给每人一百元钱后遣散的方式来应对民工集中追索欠款,得龙建筑公司的这种做法也是扬汤止沸,对问题的解决是毫无帮助的。
4.选出与例句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例句: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A.……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B.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C. 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着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D.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范美忠说:如果有关部门认为他没去救学生自己先跑就不配当老师从而取消他的教师资格,是违背了《教师法》。
C.国家审计署公布:汶川地震承诺捐款到帐至少百分之七十以上。
D.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上书乞骸骨:请求一死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行走C.位在廉颇之右:表方位D.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一起,共同。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题新课标卷(含答题卡答案)

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卷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8分)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
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
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②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③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④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
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⑤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
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⑥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知道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
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以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⑦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
黑龙江省龙东南四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龙东南四校期末联考高一(化学)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 100分本试卷分为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S 32第I 卷 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质子数35、中子数45的溴原子:8035 BrB .CH 4的球棍模型示意图为C .乙烯的结构简式:CH 2CH 2D .H 216O 、D 216O 、H 218O 、D 218O 互为同位素2.下列物质中,存在非极性键的化合物的是( )A .NaOHB .CH 4C .H 2D .Na 2O 2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① 液态水变成水蒸气 ② 酸碱中和反应 ③ 浓H 2SO 4稀释④ 固体NaOH 溶于水 ⑤ H 2在Cl 2中燃烧 ⑥ 弱酸电离A .②③④⑤B .②③④C .②⑤D .①③⑤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工业上用电解熔融氯化钠的方法制取钠B .钠加入氯化镁的饱和溶液中可以制取金属镁C .电解冶炼铝的原料是氯化铝D .碳在高温下能还原氧化镁中的镁5.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 .CH 3CH 2OH +CH 3COOH催化剂 △ CH 3COOCH 2CH 3+ H 2O B .2CH 3CHO + O 2 催化剂△ 2CH 3COOHC —CH =CH 2 + Br 2 CH 3—CHBr -CH 2BrD Br 2 Fe ──→Br + HBr6.“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
以下反应最符合绿色化学概念的是( )A .乙烯聚合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B .甲烷与氯气制备一氯甲烷C .以铜和浓硝酸为原料生产硝酸铜D .用二氧化硅制备高纯硅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Li 是最活泼金属,F 是最活泼非金属B .Mg(OH)2碱性比Ca(OH)2强C .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Ⅷ族,共16纵行D .X 2+的核外电子数目为18,则X 在第四周期第ⅡA 族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的烷烃,彼此都是同系物B.两种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相同,各元素的质量分数也相同,二者一定是同分异构体C.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几种化合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D.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已“饱和”,碳原子之间只以单键相结合的链烃一定是烷烃9.设NA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16g甲烷所含的质子数为10 NAB.常温常压下,18g重水所含的原子数为3 NAC.标准情况下,22.4L四氯化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AD.常温常压下,1mol氦气分子所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4NA10.根据下列各反应现象所归纳的元素性质不正确的是()A.将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发现没有紫红色的铜析出。
黑龙江省龙东南四校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2014——2015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西方古代艺术的尚光性易晓浪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中国人在远古的鱼纹盆中便开始体现出对水的尊重,那么旧石器时代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那“受伤的野牛”就能够让我们看到远古的西方人对光的敏感。
尽管我们还不敢肯定地说那就是原始人对光影的描绘,但从黑、褐、赭、白的色彩有序递进变化中,我们分明已经看到了光的明暗显现,有如浅浮雕的拓片那样的立体空间感。
也许这只是原始人在黑暗的穴居环境中对明暗的偶然一次描绘,以至于我们还无法断定原始绘画对光的表现有无意识。
然而,后来成就于地中海爱琴文化时期的米诺斯“迷宫”装饰壁画,其鲜明轻快的色彩,充满生气,完全是阳光沐浴下的情景。
不仅如此,当时的克里特人已经懂得运用矿物质掺和树胶的颜料营造画面本体的气质,这种气质又在阳光的照耀下挥发到空气中,弥漫了整个克诺索斯宫。
自然的光芒已经成了画面散发出生命所赖以呼吸的空气。
古老的克里特人把光和画融化成了一个整体,这种艺术感染力至今依然令我们叹服。
其光彩绚烂的大自然主题,自在优雅的开放风格,与同时期中国商代艺术繁丽、深沉、奇诡的艺术风格有着天壤之别。
古希腊艺术家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塑造出彰显事物本质的典型形象。
古希腊艺术(尤其是雕塑)本身所散射出来的耀眼光辉,似乎让那些来自画外空间而作用于绘画的光线显得暗淡失色。
又由于古希腊画作遗存的缺乏,仅从当时的瓶画风格来看,希腊绘画已经没有了从前的鲜艳光彩。
如果说他们依然有光的话,那就是逆光(黑绘式)与顺光(红绘式)的剪影,再加上衣纹与边饰图案所带来的光斑闪动感。
从文艺复兴开始,画家们开始打破一些禁忌,特别是开始对外光进行大胆的描绘,并且很注重明暗光线的对比,背景多作昏暗的、隐约的处理。
古典时期的绘画对暗部光线的把握能力超过了对亮部的把握,并不是说古典时期画家的亮部画得不好,这里指的是他们对亮部的处理是比较克制的,但由于对光的注重,这些画家们都可以把暗部光线画得非常有氛围,以至于很多画面都弥漫在神秘莫测的氛围中。
学2014-201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学2014-201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妃嫔/殡葬龌龊/优渥强人所难/强颜欢笑B.掠影/虐待舐犊/胼胝安步当车/螳臂当车C.麻痹/疲敝肥膘/飞镖塞责/塞翁失马D.攻讦/劫难渎职/疑窦供应/呈堂口供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跬步攥拳寒喧锲而不舍惴惴不安B.谬种数罟句读放涎无礼锋芒毕露C.窟窿草窠聒躁孽根祸胎相形见绌D.忖度鞭笞飞湍度长絜大撒手人寰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
B.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C.世界卫生组织这份一年一度的报告,提供了儿童与成人的死亡率、疾病谱以及吸烟饮酒等健康风险因素增加的最新资料。
D.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姥姥为了答谢凤姐对她的资助,带了一些时新果蔬第二次进贾府。
2014年高一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答案解析

2014年高一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答案解析摘要考点内容有什么变化?复习需要注意什么?高中频道小编整理了2014年高一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希望为大家提供服务。
参考答案1.B (A.“痨”应为“lao”。
C.“莼”应为“chun”。
D. “症”应为“zheng”。
)2.A (B.“头”应为“投”。
C.“涎”应为“诞”。
D.“礼”应为“理”。
)3.A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述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含贬义)。
一齐:表示同一时间。
一起:表示合在一处或同一地点。
倾耳细听:表示很注意地听。
洗耳恭听:是谦辞,形容专心地听,用于听别人讲话,不能用于要别人听自己讲话。
)4.D (A. 指代不明,“这方面”应该改为“戏剧创作方面”。
B. 成分残缺,“窗户”后加“的人”或“的读者”。
C.语序不当,应为“阅读并讨论”。
)5.D (A. 该句整体上是陈述语气,最后的问号改为句号。
B. 前面的引用应为直接引用,应在引号内加逗号。
C. 分号使用错误,改为逗号。
)6.A (纽沁根夫人始终没有出现;雷斯托夫人虽然来了)7.D (A. “西汉时,广泛流行”错,根据原文,西汉时期围棋还“处于受挤压的位置”;另外“东汉”应为“东汉中期后”。
B.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错,原文是说“极有可能源自”,可能变肯定了。
C. “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于文无据,文中是说“人们”“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lsquo;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lsquo;艺的范围,围棋登入lsquo;国艺的殿堂。
”该项分析也暗换了主语,原文主语是“人们”,选项的主语是“儒家”。
)8.C (C项“人们,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与“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是并列关系,选项把它们变成了顺承关系。
)9.B (A项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是正确认识围棋“国艺”地位的必要条件,应将“只要,就”改为“只有,才”。
2014-2015学年黑龙江省龙东南四校联考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4-2015学年黑龙江省龙东南四校联考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的方式,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龙东南四校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1.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为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2.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
3.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5.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的方式,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
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
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
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
除此之外。
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
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
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1.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代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家庭教育范围,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C.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D.汉朝家庭教育在内容上以经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皇家的教育主要围绕皇太子和诸王子展开,为此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收买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建立宫廷教师制度和教学制度。
B.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强大,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C.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呈现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的态势。
D.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朝经艺之所以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子孙的德才学识以满足官宦子弟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多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C.除富商外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D.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一般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从而成为做官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
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
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
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
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
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
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
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
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
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
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
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
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
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
”其见任如此。
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
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
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
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尝遇之于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
”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
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
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
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4.下列对第一段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躬捕寇盗 / 所击辄平 / 时太宗在藩 / 巡抚北境 / 闻而嗟叹B.躬捕寇盗所 / 击辄平 / 时太宗在藩巡抚 / 北境闻而嗟叹C.躬捕寇盗 / 所击辄平 / 时太宗在藩巡抚 / 北境闻而嗟叹D.躬捕寇盗所击 / 辄平 / 时太宗在藩 / 巡抚北境 / 闻而嗟叹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古代称地方官调任到京城为官。
B.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借指边防重镇。
C.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车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之恩。
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
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
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太宗追封他官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大亮尝遇之于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5分)(2)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辞去参知政事(副宰相)归隐石湖(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5分)9.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看法?(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念奴娇》)(2),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3)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4)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永遇乐》)(6)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师说》)(7),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5分)谢希德的诚与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
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
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
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l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