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有答案)

合集下载

密云期末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密云期末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是()A. 恍若隔世(huǎng)B. 气喘吁吁(xū)C. 水乳交融(rǔ)D. 畏首畏尾(wèi)答案:B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不但勤奋好学,而且成绩优异。

B.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C.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D. 在这次比赛中,他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答案:C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请问您贵姓?B. 您好,请问您需要帮助吗?C. 你这小子,真是没规矩。

D. 您真是聪明,这问题都难不住您。

答案:B4. 下列各句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 他每天都按时起床,从不懈怠。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C. 他的声音像黄鹂一样动听。

D. 这本书非常有趣,让人爱不释手。

答案:C5.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最生动的一句是()A. 河水清澈见底。

B. 月亮像一面银盘。

C. 那里的风景美不胜收。

D. 太阳升起来了,照亮了大地。

答案:C二、填空题1. 古代汉语中,“夫”字常用于表示()答案:发语词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

答案:《论语》3. 下列词语中,形近音近而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 沉默钓鱼B. 狂热热闹C. 灵巧灵敏D. 领略领导答案:A4. 下列各句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 他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

B.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C.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D. 她的声音像黄鹂一样动听。

答案:D5. 下列各句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 月亮悄悄地爬上了天空。

B. 风儿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C. 河水清澈见底。

D. 那里的风景美不胜收。

答案:A三、简答题1. 简述《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答案:《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倡的一种道德准则,意思是要做到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不去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在正常状态下,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

当遇到重大或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

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

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

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是留下创伤。

越是人格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

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

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

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

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

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

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面情绪。

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

内蒙古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内蒙古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内蒙古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有人问,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各种黑暗、腐朽、没落、愚昧的事物大加抨击和揭露,甚至讽刺和嘲笑,对于那个时代封闭的社会结构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但是作为社会的精英,是否应当不止于破坏,而也要注重建设呢?换句话说,他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对于建设的国策,有什么贡献吗?②确实,这是一个很切中要害的问题。

首先必须说,正如赛义德指出的那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首先在于体现社会的良心,作为监督者、评判者、约束者,知识分子对社会指出不足,使当政者、管理者有所警觉、有所修正,而并不在于知识分子亲自参加直接的建设,那样会有损知识分子的作用。

③但是,社会当然有权要求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更多地给予建设性的支持,指出出路,开出药方,而不仅仅是“揭出病苦”或者在一旁指手画脚。

因此社会会把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建设性贡献——也即是否提出有效的强国之策——作为评判知识分子作用的标杆。

④那么鲁迅到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开出了什么药方呢?⑤第一味药,就是“立人”。

这是鲁迅从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就大声疾呼的救国之方。

这在今天,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教育立国”主张。

是的,这很相似,但是,“立人”的概念远比“教育”来得宽广。

教育主要指对于青少年、对于后起新人的培养,带有居高临下的意味。

而“立人”的概念,就不仅有上述含义,更具有针对全民族、全方位的范畴,内涵上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格培养,更包括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塑造与民族性格的建立,包括国民性改造。

鲁迅的主张是“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要使民族振兴,先要使民族性格挺立;要使国家独立,先要使国格站立。

“立人”不仅针对青少年,而且针对整个民族。

不仅针对被教育者,而且包含教育者本身。

先做革命人,再做革命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主流文学一般而言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

所以在文学手法上,科幻更多的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

此外,在读者群上,主流文学背靠学院正统,在其身后存在一个庞大而悠久的评价体系。

相比之下。

科幻文学则更依赖于市场和读者的肯定。

在科幻界还有一种说法,即“科幻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

因为所谓“未来”,正是必将到来的“现实”,是现实在靠前的时间轴线上的投影。

科幻文学同样可以带入问题意识,去探讨主流文学正在涉及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并通过在时空上拉开距离形成陌生化的效应。

其实科幻文学也和中国梦产生了莫大关联。

有人认为,科幻是唯一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因为其他文学类型都只能聚焦于未完成的当下,科幻小说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绚烂图景。

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幻文学的确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的文学类型。

不仅主流文学,任何文学类型的创作都要求作家足够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科幻也不例外。

但对于科幻文学,只深入生活是不够的。

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尤其要发挥创新能力。

我认为,科幻文学是创新意识最强的一种文体。

科幻文学的兴盛,将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幻文学是一种让想象力得到驰骋与磨砺的文学体裁,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对想象力的锻炼,而它与科技的内在关系,也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科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盐城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传统村落既有古建筑、古井、古道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风民俗、传统手工艺、民间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尚未完全开发的宝贵资源。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系统思维,对于传统村落里的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也要利用好,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要给予同样的重视。

传统村落里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前者以古戏台、老房子等有形方式存在,容易被人看见;后者是无形的,传承人没了,它们也就消失了,容易被人忽视。

另外,物质文化遗产便于开发利用,比如老房子可以开发成民宿。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民风民俗,在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较大难度。

所以,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常被忽视。

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是体现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

保护村落中的非遗其实是保护村民的生活方式。

同时,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互相融合,具有相同的文化与审美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

比如,传统建筑是物质文化遗产,而建造与修复技艺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相关技艺失传,必然会影响传统建筑的建造和修复。

因此,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给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同时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

比如,对于古戏台,仅仅进行修葺是不够的,还要将传统戏曲、间舞蹈等搬上古戏台,让古戏台发挥出它本来的功能。

只有这样,古戏台这种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戏曲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一起“活”起来。

此外,村落是一个地缘与血缘高度融合的社会组织。

村落中保留下来的历史记忆、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等,虽然不在非遗的范畴,但都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中给予应有的重视。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塑造城市新地标,是一种荣耀,建设者的雄心值得尊重。

考察地标何以形成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标的内涵。

地标是一个很直观的词语,即地理上具有标志性的事物。

建筑物容易成为地标,但地标并不都是建筑物。

各类地标所指涉的范围、区域的广度有所不同。

有的地标,只在较小范围内起作用,很多老地名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有的地标,往往能辐射一个更大的区域,比如北京的前门、景山公园等。

这类地标或在视觉上有很强的标志性、影响力,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通往来有密切联系。

还有一类地标,则能够反映城市形象、气质,比如北京的故宫建筑群、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等。

这些地标不仅具有视觉上的鲜明特征,也是所在城市某一历史阶段建设成就的代表,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或体现所在城市的文化性格,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强化这些城市的文化形象。

如何认识并提升城市形象的视觉形态?一些研究角度值得关注。

比如,创新调查手段,让受访者凭记忆画出其所在城市的地图,从而获知究竟哪些地理、空间信息对人的影响更大。

通过类似研究,可以发现人们感知城市空间时的一些盲区,以及过往认识里的偏差——很多大体量的建筑在市民的记忆中是“隐形的”,即人们可能视而不见;而某些小体量的建筑,由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却成为很多人记忆中的地标。

它可能是某个街道转角处的小糖果店,也可能是某个广场边上的书报亭。

这样的研究视角令人认识到:所谓地标,不单由视觉效果决定。

地标的形成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需要经过时间积淀。

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深刻反映了所在城市市民的价值认同,这才是其能代表地方文化的深层原因。

材料二反观网红建筑,则不难发现,网红建筑的走红往往是凭借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

其走红原因可以很简单,或是体现了某一时刻、某一角度的美感,或是展现了一种特殊的风情,或是形成了某种奇特的效果,这些都可能触发人们的喜爱、好奇或者惊叹。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学业诊断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上午9:45—11:45)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注: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到下面的答题栏内。

题号125891013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中生发。

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

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名称诠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胭脂由“燕支”化名而来,后既是颜色也是女子梳妆用品;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一个“石”字将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松花黄出自松树春天的花骨朵。

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400个,可谓十分丰富。

例如,仅是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绿、石绿等,红色则有桃红、洋红、珊瑚红等。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

然而,时至今日,物名与色名如何对应仍旧是一个难题。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巨欣认为,人类越来越依赖语言文字表述自然的色彩,“自然的色彩”似乎离开文字和数字变得难以描述,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青”和“蓝”到底是什么关系,他通过蓼蓝染色的实验来求证,并由《楚辞》《唐宋诗词》《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的描述建立起物名和色名之间相关的色彩谱系,为人们探讨物名和色名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态度。

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

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

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

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

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

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

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

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

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么?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么?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

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

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

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

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

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

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页 共10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有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基础题 阅读题(共61分)

一、课内基础选择题1~8(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蓊.郁(wěng) 窈.窕(yǎo) 癸.丑 (kuǐ) 叱咤.风云 (zhà) B.伶俜. (pīng) 长篙. (hāo) 平仄. (zè) 前仆.后继 (pū) C.愀.然 (qiǎo) 百舸. (gě) 袅娜. (nuó) 一椽.破屋 (chuán) D.颤.动 (zhàn) 婆娑. (suō) 猗.郁 (yī) 峥嵘.岁月 (róng) 2.下列各项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敛裾 杂揉 踯躅 夙兴夜寐 B.落寞 羁鸟 侘傺 忸怩不安 C.斑阑 垝垣 芰荷 惠风和畅 D.葳蕤 阡陌 嗔目 不绝如缕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失其所与,不知 B.偭规矩而改错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便可白公姥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侣.鱼虾而友.麋鹿 A.舞.幽壑之潜蛟

B.死生亦大.矣 C.越国以鄙.远 D.火尚足以明.也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2分) A.哽咽..不能语 B.同心..而离居 C.叶叶相交通.. D.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第2页 共10页

6.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何厌之有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而又何羡乎 C.客有吹洞箫者 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7.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声呜呜然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其孰能讥之乎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国文学史上素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则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传统。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文人雅士之间互相唱和的赠序。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在文学史上因其文学价值而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又称《文选》)而成。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夏侯胜字长公。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善说礼服。征.为博士、光禄大夫。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后十余日,光卒.与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以与谋废立,定策安宗庙,益千户。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于是群臣大议廷中,皆曰:“宣如诏书..。”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义、御史大夫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 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亡威仪。尝见,出道上语,上闻而让胜,胜曰:“陛下所言善,臣故扬之。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臣以为可传,故传耳。”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 第3页 共10页

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太后赐钱二百万,为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 (节选自《汉书·夏侯胜传》,有删节)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 交付 B.光卒.与安世白太后 终于 C.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 开拓 D.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 看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B.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C.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D.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征,与“辟”相同,指征召,同“察茂才”“举孝廉”中“察、举”一样,都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B.崩,指天子、帝王的死;根据《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诏书,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制国家后,改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 D.儒者,所谓“儒”,实际就是温文儒雅,谦恭礼让;儒者即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代以后范指一般读书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夏侯胜通晓经术。他跟随始昌学习《尚书》及《洪范五行传》;为太后讲授过《尚书》,为此在他去世之后,太后还为他穿了五天的素服。 B.夏侯胜直言敢谏。宣帝即位后想褒扬汉武帝的功业,群臣附和,唯独夏侯胜坚决反对,认为不宜为武帝立庙乐,他因此受到弹劾而下狱。 C.夏侯胜生性直率。因私自传播皇上的话受到责备时,他援引尧帝之言传布天下之例,坚持辩称自己并没有做错。他在朝中素有直声,也深得宣帝信任。 D.夏侯胜仕途坎坷。他开始被征召为博士和光禄大夫,又曾两次升任长信少府,后因被弹劾下狱而去职,最后升为太子太傅。 第4页 共10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3分)

(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4~15题 青玉案 被檄①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 榘 ②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①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②张榘(jǔ),南宋人,做过句容县县令和江东制置使参议,均处于地位低下的职位。 14.“秋在黄花羞涩处”一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3分)

15.作者说自己“万感”交集,分析下阕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表明批评态度的两句是: “ , 。”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亮从东山升起,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景。 (3)《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面对生活 有年轻人问,对生活,你有没有产生过厌倦的情绪? 说心里话,我是一个从本质上对生命持悲观态度的人,但对生活,基本上没产生过厌倦情绪。这好像是矛盾的两极,骨子里其实相通。也许因为青年时代,在对世界的感知还混混沌沌的时候,我就毫无准备地抵达了海拔五千米的藏北高原。猝不及防中,灵魂经历了大的恐惧,大的悲哀。平定之后,也就有了对一般厌倦的定力。面对穷凶极恶的高寒缺氧,无穷无尽的冰川雪岭,你无法抗拒人是多么渺小、生命是多第5页 共10页

么孤单这副铁枷。你有一千种可能性会死,比如雪崩,比如坠崖,比如高原肺水肿,比如急性心力衰竭,比如战死疆场,比如车祸枪伤……但你却在苦难的夹缝当中,仍然完整地活着。而且,只要你不打算立即结束自己,就得继续活下去。 愁云惨淡畏畏缩缩地是活,昂扬快乐兴致勃勃地也是活。我盘算了一下,权衡利弊,觉得还是取后种活法比较适宜。不单是自我感觉稍愉快,而且让他人(起码是父母)也较为安宁。就像得过了剧烈的水痘,对类似的疾病就有了抗体,从那以后,一般的颓丧就无法击倒我了。我明白日常生活的核心,其实是如何善待每人仅此一次的生命。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泥沙俱下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他又问,你对自己的才能有没有过怀疑或是绝望? 我是一个“泛才能论”者,即认为每个人都必有自己独特的才能,赞成李白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这才能到底是什么,没人事先向我们交底,大家都蒙在鼓里。本人不一定清楚,家人朋友也未必明晰,全靠仔细寻找加上运气。有的人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了;有的人费时一世一生;还有的人,干脆终身在暗中摸索,不得所终。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施展才能的领域。例如爱好音乐,爱好写作……都是比较传统的项目,热爱电脑,热爱基因工程……则是最近若干年才开发出来的新领域。有时想,擅长操纵计算机的才能,以前必定也悄悄存在着,但世上没这物件时,具有此类本领潜质的人,只好委屈地干着别的行当。他若是去学画画,技巧不一定高,就痛苦万分,觉得自己不成才。比尔·盖茨先生若是生长在唐朝,整个就算瞎了一代英雄。所以,寻找才能是一项相当艰巨重大的工程,切莫等闲。 人们通常把爱好当作才能,一般说来两相符合的概率很高,但并不像克隆羊那样惟妙惟肖。爱好这个东西,有的时候很能迷惑人。一门心思凭它引路,也会害人不浅。有时你爱的恰好是你所不具备特长的东西,就像病人热爱健康,矮个儿渴望长高一样。因为不具备,所以就更爱得痴迷,九死不悔。我判断人对自己的才能,产生深度的怀疑以至绝望,多半产生于这种“爱好不当”的旋涡之中。因此在大的怀疑和绝望之前,不妨先静下心来,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考察一下自己的才能,真正投影于何方。评估关头,最好先安稳地睡一觉,半夜时分醒来,万籁俱寂时,摒弃世俗和金钱的阴影,纯粹从人的天性出发,充满快乐地想一想。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充满快乐地去想呢?我以为,真正令才能充分发育的土壤,应该同时是我们分泌快乐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