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看后殖民文学的表述困境
后殖民文学的文化身份探讨

05 后殖民文学的文化身份启示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自觉的启示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自觉的启示
• 启示人们关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 • 启示人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求文化自 觉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自觉的启示策略
• 强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 提倡文化自觉和跨文化交流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交流的启示
后殖民文学对 文化交流的启
• 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文化各具特色 • 殖民地文化在反抗殖民统治中不 断丰富和发展
02
后殖民文学的文化多样性
• 反映殖民地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 性 • 强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的重 要性
03 后殖民文学的文化身份建构策略
后殖民文学中的本土文化保护
后殖民文学中的本土文化保护策略
• 强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 寻求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平衡和交融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全球化浪潮
• 全球化对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和挑战 • 后殖民文学对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注
后殖民文学的文化语境
殖民地的文化 压迫和反抗
01
• 殖民者对殖民地文化的压制 和同化 • 殖民地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 保护和抗争
后殖民文学的 文化认同和多
样性
02
• 殖民地作家对本民族文化的 认同和传承 •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多样性和 交融的关注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融合的反思策略
• 强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 在文化融合中寻求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多元性的思考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多样性的关注
• 反映殖民地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 强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多元性的思考策略
• 强调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 在文化多样性中寻求平衡和共同发展
文学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

文学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于上世纪中期兴起。
它以殖民主义的后果和影响为主题,探讨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对被殖民地和被殖民者的影响,并传递对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本文将就后殖民主义文学研究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进行探讨。
一、殖民历史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通过对殖民历史的反思,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人民和文化的剥夺和压迫。
例如,作家弗兰茨·范·傅科在他的小说《心之神话》中,通过描述殖民地下印度人民的困境,反思了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摧毁。
他让读者思考,殖民主义是如何给被殖民地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二、文化冲突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还通过描绘文化冲突的复杂性和伤害性,帮助人们反思殖民历史对被殖民者文化的摧毁和侵略。
例如,尼日利亚作家奇马曼达·恩戈兹尼·阿迦迪的小说《紫薇残影》中,描绘了非洲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冲突。
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追寻传统文化,试图找回失去的身份和自由。
这反映了被殖民地人民对自己文化的珍视和对恢复被摧毁文化的渴望。
三、历史和文化的交织后殖民主义文学还表现出历史和文化交织的复杂性,揭示了殖民历史对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尤其是在后殖民地,殖民主义对当地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例如,加勒比地区作家爱德华·布莱斯提克的小说《荆棘鸟》中,他通过描绘加勒比群岛上黑人和白人的混血后裔的命运,探讨了殖民主义在加勒比地区种族和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种族歧视和文化分歧,反映了殖民历史的沉重影响。
结论后殖民主义文学通过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为我们提供了对历史真相和文化自主性的深刻认识。
通过描绘和探讨被殖民地和被殖民者的经历,后殖民主义文学为反思和改变殖民主义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因此,后殖民主义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并对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后殖民国家的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论《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颠覆

摘要:库切的《福》被认为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改写。
他从人物形象和话语权两方面对《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思想进行了颠覆。
《福》中的人物形象表现了被忽视者的声音,而作品中莫衷一是的话语权则反映了殖民思想和父权制霸权下被压迫者的精神创伤。
最后,库切通过星期五的身体为解除殖民思想的毒害提出了强有力的建议。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福》;人物;话语权1986年出版的《福》被认为是库切对丹尼尔?笛福著名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重写,库切也曾提到过,《鲁滨逊漂流记》是童年时代的他最着迷的一部作品。
在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中,继《福》出版17年之后,库切大谈特谈“他和他的人”,也就是笛福和鲁滨逊的故事。
因此可见,鲁滨逊的故事一直萦绕在这位南非作家头脑之中,而他通过自己的小说《福》从人物形象和话语权方面对这部18世纪的经典之作进行了改写和颠覆,体现出作家对生活的南非,甚至是全人类社会现状的反思。
一、《福》对《鲁滨逊漂流记》在人物塑造上的颠覆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通过鲁滨逊这一典型的西方殖民者荒岛开拓的经历,寓言式的反映出海外殖民扩张时代英国殖民者的创业历程。
作品中的鲁滨逊不仅征服了荒岛,还驯服了土人星期五,在海外孤岛上建立了自己的小殖民地。
库切对这部18世纪殖民文学的经典之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颠覆,读者们会发现面目全非的鲁滨逊和星期五,而且作家笛福也被写进了作品中,但最具突破意义的表现在他天才的加入了苏珊?巴顿这一女性形象。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并没在任何女性人物身上花费笔墨,但库切却让苏珊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现在《福》的开篇。
苏珊为了寻找自己的女儿,意外流落荒岛,因此成了鲁滨逊和星期五荒岛生活的经历者和见证人。
通过她,我们看到了鲁滨逊和星期五在荒岛上的生活。
在离开荒岛,鲁滨逊病逝于船上后,她带着星期五在伦敦度日。
为了将自己的故事传达出去,她找到了作家福,将素材交给他,希望他能将其发表。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随着殖民时代的终结,后殖民主义逐渐成为了全球文化与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扮演着批判殖民主义、探索后殖民主义身份和建构后殖民社会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后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后殖民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1. 文学作为反殖民工具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可以通过书写文化、民族和社会等问题,批判殖民主义的本质和影响。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了对殖民历史和殖民文化的质疑,并试图唤醒人们对殖民主义影响的认识。
例如,尼尔·古尔蒂的小说《骆驼祥子》通过描述一个被殖民历史和现实所束缚的普通人的命运,揭示了殖民主义对个体和社会的压迫与剥削。
2. 文学与后殖民身份建构后殖民主义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后殖民身份的建构。
通过文学作品,作家们试图探索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而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
作家通过对历史、文化和个体经历的书写,探索自身的文化根源和身份认同。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以多重叙述的方式展现了爱尔兰人在殖民主义社会中努力寻找身份认同的历程。
3. 文学作为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达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通过文学作品的表达,构建了一种对殖民主义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文学作为表达形式,可以通过虚构故事、人物和情节,以更加直观和感染力的方式传递后殖民主义的核心思想。
例如,尤瑟尼奥·狄亚斯的小说《奥斯卡和露亚的奇迹》通过对家庭、种族和迁徙的描写,探讨了后殖民主义社会中个人和群体的处境,并呈现了对种族和文化认同的思考。
4.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的互动性文学与后殖民主义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文学提供了批判殖民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启示,而文学作品又为后殖民主义理论提供了实践和具体的表达。
双方通过互相影响和互动,不断推动着彼此的发展。
例如,钱德拉·拉库鲍曼的小说《白虎》以虚构的故事表达了对殖民主义社会中阶级和种族压迫的批判,同时也为后殖民主义理论提供了案例研究和实际借鉴。
殖民主义者的困境——《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读

《 印度 之行》是英 国著名作 家福斯特 的代 表作 , 被誉为英国 2 0世纪最后一本成功 的传统小说 。作者
从 自由主义和人 文主义 出发 ,善于从个体 内心世界
出发洞察全人 类的命运 。力图通过尖锐 的文化与社 会矛盾冲突 , 探 求建立 自然和谐平等对话 的可能 。小
说英文书名中 “ P a s s a g e ” 一词原指 印度和英 国之间的
种殖民统治体 制下东西方形成 了不平等的关系 , 而后 殖 民理论强调对这一不平等的关系重新进行审视 , 关 注 弱势文化在文化重建 中的关键作用。 《 印度之行》 中两位女 主人 包括菲 尔丁先生都是 带着这种猎奇 的心 态 ,以拯救 者和解放者 的姿态来 到 了东 方 , 希望认识真 正的 印度 , 却有意或 无意地受 到西方化 的东方幻象 的影 响 ,从而强化 了文章 的主 题, 即在殖 民统治 的框 架下 , 以殖 民者 身份 自居 的强 势文化不可 能平等对待作 为殖 民地 的“ 他者 ” 。正如 福斯特在《 看得见风景 的房 间》 以作家拉维 希 I = 1 吻提 到 的: “ 你 能真心 实意理直 气壮地 尊重 比你地 位低下
的人 , 这才是真正的民主。” [ 4
苏伊 士运河 , 是联系两种 文化 的纽 带 , 也 是阿德拉 和
穆尔夫人到达印度的通道。在小说 中, 它象征 着由两
种处于 不 同地 位 的文化所 引发 的对 真理 的探 求 , 并 与女主人公阿德拉 ・ 奎斯 蒂德 ( A d e l a Q u e s t e d ) 的英 文
一
样东西 都摆错了地方 。”作为教育 家的他 始终认 为
“ 要是离开了我们 , 印度人 马上会衰败下去 ” 。阿德拉 的未婚 夫 ,朗尼 的话更是 一针见血地 表明 了宗主 国 文化 强烈的优越感 : “ 讨论 这些没有用 。说 我们是上 帝也好, 不是上 帝也好 , 印度只能忍受 , 别无 出路。我 到这里来 工作 ,是为 了用 强权控制这个倒 霉的 国家 而来 的。我们在印度表现得并不温 良, 我们也不打算
库切小说《福》中的后殖民反写及其局限性

孙鹏 2013213585库切小说《福》中的后殖民反写及其局限性摘要:南非作家库切的《福》通过对反映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外扩张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反写,力图为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寻求话语权。
库切通过颠覆式的反写,解构作者权威,剖析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历史真实,揭露原著殖民主义的实质,但这种颠覆亦有其局限性。
在本文中,笔者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从颠覆的原因、颠覆的内容以及局限性三个层面再现库切在改写《鲁滨逊漂流记》中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反写;解构;局限性一、引言200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当代文坛最重要作家之一库切,文学创作技巧纯熟,文学样式丰富,主题聚焦多元1。
他的第五部作品——后现代小说《福》( Foe,1986)与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名著《鲁宾逊飘流记》有很强的互文性,不仅展现了文字与历史之间存在着鸿沟,还通过解构作者权威,填补被作家隐没的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展现出库切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殖民主义彻底的挑战和颠覆。
二、库切颠覆《鲁滨孙漂流记》的原因(一)笛福小说和它所宣扬的殖民主义在三百多年里的影响《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流落荒岛的英国人鲁滨孙在小岛上生活了27年以后成功返回英国的历险故事。
小说中鲁滨孙依靠从沉船上拿回的工具在荒岛上种植作物,开辟庄园,修筑堡垒,驯养野畜并驯化了一名黑人“星期五”作为自己的奴隶。
虽然远离文明世界,但是他恪守现代人的时间观念,信仰上帝,在荒岛上有条不紊的经营起自己的殖民地,鲁滨逊代表了西方世界所崇尚的现代个人价值观,即一个理性优先、自足的西方人理应成为世界的主宰,是凌驾于下等人“星期五”之上的主人2。
小说以寓言的形式再现了英国早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向海外扩张进行殖民开发、建构殖民帝国的过程,是一部鼓吹欧洲殖民主义从事殖民实践的早期文学作品,其字里行间充满了浓厚的帝国意识和殖民意识,对此后三个世纪里西方的海外殖民活动起到了引导和推波助澜的作用,深刻的影响了三百年间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余波至今。
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

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在文学作品中,后殖民视角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它通过描绘殖民地历史、探讨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展示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经历,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后殖民视角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更是对被殖民地人民的声音和权益的呼唤。
本文将从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探讨后殖民视角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一、历史的殖民遗留与后殖民主义的崛起在文学作品中,后殖民视角常常通过描绘殖民地历史来展现。
这些作品通过对殖民地历史的再现,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例如,尼尔·盖曼的小说《美国众神》中,通过描绘美国历史中的殖民地时期和奴隶制度,展现了被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和反抗。
这种描绘历史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殖民主义的恶果,从而对殖民主义产生深刻的反思。
二、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经历与身份认同后殖民视角的文学作品还通过描绘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经历来展现。
这些作品通常关注被殖民地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
例如,奇美·曼达的小说《半边天》中,通过描绘印度女性的生活经历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展现了被殖民地人民在殖民主义影响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抵抗。
这种描绘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经历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被殖民地人民的困境和坚韧。
三、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与权益的呼唤后殖民视角的文学作品还常常通过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来展现。
这些作品通过揭示殖民主义的不公和不平等,呼唤被殖民地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例如,阿迪希·巴尔加瓦的小说《白虎》中,通过描绘印度农民的生活和对殖民主义的反抗,展现了被殖民地人民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这种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和权益的呼唤,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殖民主义的错误和被殖民地人民的正义诉求。
四、后殖民视角的意义与价值后殖民视角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们为被殖民地人民发声,呼唤他们的权益和自由。
这种发声不仅仅是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更是对被殖民地人民的尊重和关怀。
后殖民文学与身份认同:后殖民文学对殖民历史与文化身份的反思

后殖民文学与身份认同:后殖民文学对殖民历史与文化身份的反思摘要后殖民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深刻反思了殖民历史对被殖民地区的文化、社会和身份认同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后殖民文学如何通过对殖民历史的批判性审视,重塑被殖民者的文化身份认同,并揭示殖民主义对文化、语言和历史叙事的操纵。
通过分析后殖民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叙事策略和人物塑造,本文将阐明后殖民文学在挑战殖民话语、重建文化自信和促进文化多元性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引言殖民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对被殖民地区造成了深远影响,更在文化和身份认同层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后殖民文学应运而生,成为被殖民者反思殖民历史、重塑文化身份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深入探讨后殖民文学如何通过对殖民历史的批判性审视,揭示殖民主义对文化、语言和历史叙事的操纵,进而重塑被殖民者的文化身份认同。
后殖民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后殖民文学兴起于20世纪中期,随着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被殖民者开始用自己的声音讲述殖民历史,挑战西方殖民话语的霸权。
后殖民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社会和身份认同的深刻影响。
后殖民文学对殖民历史的批判性审视后殖民文学作品通过对殖民历史的批判性审视,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区造成的创伤和破坏。
这些作品常常以被殖民者的视角,讲述殖民统治下的苦难经历,揭露殖民者的暴力、剥削和文化侵略。
通过对殖民历史的重新解读,后殖民文学作品挑战了西方殖民话语的权威性,为被殖民者提供了重新认识历史、重建文化自信的机会。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身份认同的重塑后殖民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探索和重塑,帮助被殖民者摆脱殖民主义的文化束缚,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
这些作品常常以被殖民者的日常生活、文化传统和语言为素材,展现被殖民者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对本土文化的肯定和弘扬,后殖民文学作品促进了被殖民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福》看后殖民文学的表述困境
作者:张德明, Zhang Deming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
刊名:
当代外国文学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年,卷(期):2010,31(4)
1.Gauthier.Marni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Postmodern and the Postcolonial in J.M.Coetzee's Foe 1997(04)
2.Colleran,Jeanne;Brian Maeaskill Reading history,Writing Heresy:The Resistance of Representation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sistance in J.M.Coetzee's‘Foe' 1992(03)
3.J.M.库切;汪洪章异乡人的国度:文学评论集 2010
4.Coetzee,J Foe 1986
5.Coetzee,J.M He and his man 2004(03)
6.约瑟夫·祁雅理;吴永泉二十世纪法国思潮 1987
7.丹尼·卡瓦拉罗;张卫东文化理论关键词 2006
8.Bishop.G.Scott J.M.Coetzee's Foe:A Culmination and a Solution to a Problem of White Identity 1990(01)
9.Behdad,Ali Belated Travelers:Orientalism in the Age of Colonial Dissolution 1994
10.维特根斯坦;张申府逻辑哲学论 1988
11.海登·怀特;陈永国;张万娟后现代历史叙事学 2003
12.海德格尔;孙周兴通向语言的途中 1997
13.Hall,Barbara The Mutilated Tongue:Symbols of Communication in J.M.Coetzee's Foe 1993(01)
14.斯蒂芬·葛林伯雷通向一种文化诗学 199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dwgwx20100400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