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后殖民地文学

后殖民地文学

后殖民地文学实际上涵概了除去几个发达国家外的所有第三世界的文学,“非洲国家的文学,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加拿大、加勒比国家、印度、马来西亚、马耳他、新西兰、巴基斯坦、新加坡、南太平洋岛屿各国以及斯里兰卡的文学,都属于后殖民地文学。

后殖民主义的定义及其内涵继承并强化了以往的旧殖民体系的一种“新殖民主义”之内部的批判。

理由恰在于,挑起后殖民主义讨论的一些批评家并非真的来自西方列强的“前”殖民地国家或称“后殖民地”(post一colonial)国家,而是一些虽有着第三世界血统但实际上却在第一世界的话语圈内身居高位并在逐步向其中心运动的知识分子精神贵族.因此他/她们本身就有着明显的“文化优越感”,或者说,他/她们处于一种难以摆脱的两难:一方面,作为有着东方或第三世界民族血统的知识分子精英,他/她们与真正的主流理论家格格不人,因而无时无刻不试图向居于“中心”地位的西方主流文化发起进攻·以寻找契机步人“中心”;但另一方面,由于他/她们操持着纯正的第一世界“英语”〔English),有着收入丰厚的第一世界的薪棒,因而难免不流露出某种优越感,而与其相比较,那些真正的“第三世界”批评家或“后殖民地”批评家,则使用的是带有当地语音和语法特征的第三世界“英语”(enghsh)。

这样的批评应该说仍然是一种第一世界内部的话语主导权的争夺,与真正的后殖民地批评相去甚远,因而自然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然,按照赛义德的定义,“东方主义”至少包括这样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一种基于对“东方”(()rient)与“西方”(()ccident)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之差异的思维方式。

在这方面,东西方在地理上分别居于地球的东西半球,在其他诸方面也处于长期的对立状态,其原因不外乎双方在政治上、经济上、乃至语言文化上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巨大差异。

第二层含义则指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方的长期以来的主宰、重构和话语权力压迫的方式,西方与东方的关系往往表现为纯粹的影响与被影响、制约与受制约、施与与接受的关系。

文学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

文学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

文学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于上世纪中期兴起。

它以殖民主义的后果和影响为主题,探讨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对被殖民地和被殖民者的影响,并传递对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本文将就后殖民主义文学研究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进行探讨。

一、殖民历史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通过对殖民历史的反思,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人民和文化的剥夺和压迫。

例如,作家弗兰茨·范·傅科在他的小说《心之神话》中,通过描述殖民地下印度人民的困境,反思了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摧毁。

他让读者思考,殖民主义是如何给被殖民地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二、文化冲突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还通过描绘文化冲突的复杂性和伤害性,帮助人们反思殖民历史对被殖民者文化的摧毁和侵略。

例如,尼日利亚作家奇马曼达·恩戈兹尼·阿迦迪的小说《紫薇残影》中,描绘了非洲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冲突。

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追寻传统文化,试图找回失去的身份和自由。

这反映了被殖民地人民对自己文化的珍视和对恢复被摧毁文化的渴望。

三、历史和文化的交织后殖民主义文学还表现出历史和文化交织的复杂性,揭示了殖民历史对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尤其是在后殖民地,殖民主义对当地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例如,加勒比地区作家爱德华·布莱斯提克的小说《荆棘鸟》中,他通过描绘加勒比群岛上黑人和白人的混血后裔的命运,探讨了殖民主义在加勒比地区种族和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种族歧视和文化分歧,反映了殖民历史的沉重影响。

结论后殖民主义文学通过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为我们提供了对历史真相和文化自主性的深刻认识。

通过描绘和探讨被殖民地和被殖民者的经历,后殖民主义文学为反思和改变殖民主义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因此,后殖民主义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并对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后殖民国家的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美国文学介绍(殖民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介绍(殖民主义时期)
❖ The first colony founded at:
Jamestown, Virginia, in 1607
❖ Many of the people who settled in the New World came
to escape religious persecution.
Two Important New England Settlements
1948: T. S. Eliot 艾略特(USA/UK)
❖ 1980: Czeslaw Milosz
米沃什
(Poland/USA)
❖ 1987: Joseph Brodsky
布罗德斯基
(USSR/USA)
❖ Basic common qualities of American Writers: Independent,独立精神 Individualistic,个性意识 Critical,批判精神 Innovative,革新意识 Humorous,幽默风格
How to use the textbook?
❖ 1. the authors ❖ 2. the works ❖ 3. the new words ❖ 4. the related ques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 American Literatures?
❖ Within such a short period, American literature
swiftly developed well matured began to receiv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has exercised an impactful effect upon world

后殖民文学的探索

后殖民文学的探索

后殖民文学的探索后殖民文学,是指发源于殖民地或后殖民地的文学作品,主要探讨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后殖民社会的现实与挑战。

这种文学形式涉及到在殖民主义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冲突、身份认同、权力关系和历史记忆等议题。

在后殖民文学的探索中,作家们通过各种文学元素和艺术手法,表达出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探讨自我认同和文化重构的可能。

一、拒绝沉默的呐喊后殖民文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表达了殖民地人民对历史的重新书写和对被压迫的声音的释放。

这种文学形式通过各种形式的叙述,如小说、诗歌和剧本,呼唤着殖民地人民的权利和尊严。

例如,通过描写殖民地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后殖民文学揭示了殖民主义带来的压迫和不公,并向读者呈现出反抗和反思的可能性。

二、历史复述与文化重构后殖民文学探索了殖民主义对历史和文化的扭曲和伤害,并试图通过文学来恢复被忽视或沉默的历史。

通过虚构或事实叙述,后殖民作家展现了在殖民主义时期发生的事件以及被淹没的个人故事。

通过这种方式,后殖民文学试图重建历史和为被压迫者平反。

同时,后殖民文学也试图通过重新诠释和传承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自我重塑和再创造。

三、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后殖民文学通过揭示不同社群之间的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探索了后殖民社会中的复杂关系。

这些作品设法捕捉到不同身份群体之间的张力和冲突,以及在这些冲突中寻求共同点和和解的可能性。

后殖民作家通过表达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尤其关注性别、种族和社会阶层等议题,为读者展现了多元的身份和多样的文化。

四、后殖民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后殖民文学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是其核心价值之一。

这种文学试图揭示和解剖殖民主义的暴力和伪善,批判殖民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和掠夺,并呼唤着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的建立。

后殖民作家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让读者思考殖民主义所带来的根源和原因,并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的认知。

后殖民文学的探索是对殖民主义遗产的反思和再审视,是被压迫群体寻求自由和平等的呐喊。

通过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后殖民作者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人和社群的挣扎与解放。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随着殖民时代的终结,后殖民主义逐渐成为了全球文化与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扮演着批判殖民主义、探索后殖民主义身份和建构后殖民社会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后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后殖民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1. 文学作为反殖民工具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可以通过书写文化、民族和社会等问题,批判殖民主义的本质和影响。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了对殖民历史和殖民文化的质疑,并试图唤醒人们对殖民主义影响的认识。

例如,尼尔·古尔蒂的小说《骆驼祥子》通过描述一个被殖民历史和现实所束缚的普通人的命运,揭示了殖民主义对个体和社会的压迫与剥削。

2. 文学与后殖民身份建构后殖民主义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后殖民身份的建构。

通过文学作品,作家们试图探索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而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

作家通过对历史、文化和个体经历的书写,探索自身的文化根源和身份认同。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以多重叙述的方式展现了爱尔兰人在殖民主义社会中努力寻找身份认同的历程。

3. 文学作为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达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通过文学作品的表达,构建了一种对殖民主义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文学作为表达形式,可以通过虚构故事、人物和情节,以更加直观和感染力的方式传递后殖民主义的核心思想。

例如,尤瑟尼奥·狄亚斯的小说《奥斯卡和露亚的奇迹》通过对家庭、种族和迁徙的描写,探讨了后殖民主义社会中个人和群体的处境,并呈现了对种族和文化认同的思考。

4.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的互动性文学与后殖民主义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文学提供了批判殖民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启示,而文学作品又为后殖民主义理论提供了实践和具体的表达。

双方通过互相影响和互动,不断推动着彼此的发展。

例如,钱德拉·拉库鲍曼的小说《白虎》以虚构的故事表达了对殖民主义社会中阶级和种族压迫的批判,同时也为后殖民主义理论提供了案例研究和实际借鉴。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的关系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的关系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的关系后殖民主义是二十世纪后期引起文化探讨的热点话题。

它涉及的问题比较广泛,如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影响,跨国文化传播,文化认同等等。

文学是刻画社会生活、人性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

文学不仅记录了后殖民主义时期的社会现象,也对后殖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主要从文学与后殖民主义的关系入手,探讨文学如何展现后殖民主义的文化现象。

文学是后殖民主义文化现象的记录者,它充分描述了后殖民主义的背景和后果。

例如,Chinua Achebe的《瓦解的事物》(Things Fall Apart)就是记录了英国殖民主义进入尼日利亚的影响,表示了非洲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尼泊尔文学家肖瓦所写的《左右》就是描述了南亚前殖民地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

相应的,在后殖民时期,文学又成为表达不同文化价值观的载体之一。

它促进了全球信息和文化的交流,为认识多元文化世界提供了必要的视角。

因此,文学与后殖民主义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后殖民主义背景下的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化表现,更是一种反抗,一种耸人听闻的批判和控诉。

文学通过艺术表现来达到实现意识形态的目的,反映了后殖民主义文化现象和人性问题。

在后殖民主义时期,文学成为了批判的工具,不断揭露着社会不公和权力的滥用,促进着反抗和改革行动的进行。

文学的力量在于其在情感方面的逻辑性。

它虽然不一定有理性的证明,但有着生动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众多的文学作品无疑极大地推动和影响了后殖民时期社会的文化变化。

例如,英国黑人作家Andrea Levy写的《小岛》(Small Island)里,描述了在20世纪50年代伦敦的加勒比社区的生活,以及他们在二战后移民英国所经历的困难。

这本书揭示了建立在不同种族之上的社会所带来的问题,反映了少数族群独特的文化经验。

从而反思当代的文化认同问题,深度地影响了当代英国的文化。

总的来说,文学是后殖民主义文化现象的重要记录者和表达者。

欧美文学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

欧美文学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

欧美文学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随着20世纪的发展,欧美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探讨其中一些显著的趋势。

1. 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的主要文学运动之一。

现代主义文学主张摆脱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形式,追求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的探索。

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如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使用流变的叙述结构和内心独白等手法,挑战读者的审美和思维方式。

2.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随着20世纪的推进,后现代主义成为文学界的新潮流。

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是对现实的怀疑和对语言的批评,它试图打破传统的叙事框架和固定的意义。

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如托马斯·品钦和多纳德·巴斯金通过使用异质的语言和结构,挑战读者的理解和预期。

3. 多元文化文学的兴起20世纪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多元文化文学随之兴起。

这一文学趋势关注移民、种族和性别等议题,试图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经验和观点。

著名的多元文化作家如塔妮娅·莫雷斯和朱莉娅·阿尔瓦雷兹通过他们的作品探索了种族和性别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4. 后殖民主义文学的发展在20世纪,后殖民主义文学成为欧美文学中重要的一支。

后殖民主义文学关注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的影响,并试图对此进行批判和解构。

著名的后殖民主义作家如切查·榮格和诺尔斯·曼德拉尔通过他们的作品,呈现出被殖民地经历的复杂性和痛苦。

总之,在20世纪,欧美文学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和后殖民主义等重要的发展趋势。

这些趋势使欧美文学更加多样化和开放,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

同时,这些文学趋势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变革的影响。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文化解读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文化解读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化解读《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化解读摘要:《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英国历险⼩说的源头,也是⼀部带有强烈殖民主义意识的⽂学作品。

它不仅⽣动地讲述了⼩说主⼈公鲁滨逊开拓荒岛的详细过程,也描绘了他驯服改造原始部落⼈\"星期五\"的⼿段和策略。

本论⽂着重以\"后殖民主义批评\"为视⾓,对《鲁滨逊漂流记》中所建⽴起的宗主国与殖民地,奴⾪主与奴⾪,⽩种⼈与有⾊⼈,中⼼⽂化与边缘⽂化,⽂明与野蛮,基督教与⾷⼈部落等等⼆元对⽴的殖民话语体系进⾏解构,揭⽰蕴含在作品中的殖民主义意识,并阐述鲁滨逊如何以枪炮为后盾,有计划地从语⾔和宗教阴阳两⽅⾯对\"星期五\"进⾏⾚裸裸的⽂化殖民,使其丧失了原有的民族⽂化⾝份,从⽽造成⾃我⾝份丧失的窘境。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殖民主义;殖民话语;⽂化殖民丹尼尔笛福是英国18世纪伟⼤的英国⼩说家。

他的巨作《鲁滨逊漂流记》可以说是⼀⽚英国先驱探险⼩说或者是⼀部典型的殖民⽂学作品。

殖民主义是西⽅资本积累的了结果,直到维多利亚⼥皇执政时期,英国成为了⽇不落帝国的海上霸王,相反,他们给殖民地⼈民带来的是:抢夺他们的⼟地,亵渎他们的神明,磨灭他们的语⾔,通过传染欧洲的疾病消灭他们的⼈⼝,征服他们的⼦孙,以使得他们变得顺从和依附。

在殖民⽂学中,殖民者的所有邪恶⾏径都是呗抹掉的,他们⾃⼰宣称他们接受上帝的召唤来为了下等野蛮⼈带来⽂明教化。

实际上,这是流⾏的殖民话语,便于⽂化殖民和侵略。

⼀.殖民主义话语殖民主义⽂学中,殖民话语是主流的。

《鲁滨逊漂流记》是典型的殖民主义⽂学因为它的主体---殖民主义-很好的从⼀系列的殖民话语的⼆元对⽴中体现:鲁滨逊作为声称⾃⼰为⽂明⼈的殖民者的⼀部分,有能⼒奴役他者并且将所谓的⽂明带给劣等民族,因为他的⽂化是主流⽂化。

《鲁滨逊漂流记》和其他殖民⽂学⼀样,把⽩⼈描述成了"优等种族",公正善良的⼈;与之形成对⽐的是,"他者"----⾮洲⿊⼈和美国的印第安⼈则被描述成"劣等种族",呗固有的认为成是以原始的⽅式⽣活,举⽌不⽂明的,⽤奇怪丑陋的⽅式跳舞和具有不⼈道的吃⼈⾁的习俗的⼀种未开化的⽣物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何谓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以军事强权的形式,或以炫耀和象征的形式对另一领 域所施加的权威。它尤其指19世纪时欧洲那些单一民族国家的扩张。 ——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 “ “帝国主义”一词指的是统治遥远土地的宗主中心的实践、理论和态度。几乎 永远伴随“帝国主义”而来的“殖民主义”,意味着向边远土地上移民。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的历史意义不完全陷于它自己,而是进入了亿万人的现实生活中。它作为共 有的记忆,作为充满矛盾的一整套文化、意识形态和政策,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这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中心与边缘、以及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一种截然不同、 故意四分五裂的阐释方式。” “此一批判的目标是两种无所不在统治着第一世界殖民性话语的元叙事:其一是一种 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发展’元叙事,它把世界历史包裹在不断进步和现代化的必然 性之中。其二是一种显而易见的马克思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元叙事, 它呼吁通过基金变革,如果不是呼吁革命的话,来实现它的公正。” ——《第三空间》
《文化与帝国主义》:对西方经典的检视 文化与帝国主义》
• 一方面,萨义德在强调这些作家作品特殊地位的同时,揭露了其潜藏 其中的帝国主义阴谋; • 另一方面,他也分析了对帝国主义和后殖民势力进行文化抵抗的某种 模式和类型,以期提出解读文学文本、殖民历史及两者相互关系的可 行方法。
三个女性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


后殖民文学的文本世界
• • • • 流亡-文化脐带的断血、 家园-一口随身携带的皮箱、 形上的困惑-遗忘和反遗忘的交战 ——宋国诚《后殖民文学:从边缘到中心 》
本课程所关注的后殖民文学
• 后殖民文学主要指涉的是西方英语文学中所呈现出来的西方白人作家书写中 的帝国中心、后殖民文学针对帝国中心的逆写帝国及其帝国批判和全球化时 代西方社会文化多样性中的流散写作。 • 立足于后殖民文学的跨文化性,梳理西方后殖民文学中英语文学的帝国书写 模式、逆写帝国模式以及混杂性叙事新策略,勾勒出西方文学在其发展及其 扩张过程中潜在的意识形态性与帝国心态,以及这种西方中心主义在帝国内 部、外部及其中间部所遭遇的挑战与解构,挖掘文学表现形式内在复杂、微 妙的精神动态与形态变化,试图呈现英语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叙事、内容及 表现形式的混杂性与批判性。
后殖民文学的地理意义
• 一是作者对殖民解体后的民族文化和政治有意识的主体关注; • 二是作品建立在独立以后的前殖民地复杂的文化和政治语境之中; • 三是在具备了前两种因素的前提下,表现前殖民地形形色色文化现象 中蕴涵着的欧洲殖民文化基础。从时间概念出发,可以理解为二战之 后跨语言、跨国别、跨民族、跨宗教的所有文学书写。 • ——任一鸣《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 》
赵稀方: 赵稀方:后殖民文本的论述模式
• 一是国家或地区的模式: – 殖民地国独立后,多数的殖民文学以独立的民族国家的文学形式出现,如尼日利 亚文学、印度文学、澳大利亚文学等; – 区域性则以地域为标准,如西印度群岛文学、南太平洋文学、非洲文学等。 二是两处或更多的地区的文学比较模式,其中主要有三种: – 1,白人侨居国家之间的比较,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文学的 比较; – 2,黑人侨居国家的文学比较; – 3,联系这些地区的文学比较,如西印度群岛和澳大利亚文学的比较。 三是‘黑人写作’,这种以肤色为分类标准的文学跨越了不同的地区和社会 – 如美洲黑人、非洲黑人等。还有其它名称,如‘联邦文学’、新英国文学、殖民 文学等。
• “在赢利之外,还有义务,一种不断循环与再循环的义务。这种义务一方面要能使善良 的男女接受遥远的领地及其人民应该被征服的观念,另一方面能补充宗主国的能量, 以便使这些善良的人们认为,全面统治是统治附属的、低等的或不太先进的人的长期 的、几乎是形而上学的义务。” ——《文化与帝国主义》第11页

• • • •
二、后殖民文学的文学特性
• 一、它是跨文化性的,后殖民文学中往往呈现了西方与东方(第三世界)的 错综复杂的关系,无论是显在的还是潜在的,都反映了西方中心与东方边缘 之间的二元对立以及由此而来的复杂形态; • 二、它是比较性的,因为后殖民文学中无法割裂的意识形态性,所以文本中 处处显现出西方对于东方的压制以及东方对于西方的反叛与颠覆; • 三、它的表现手法是杂糅与多样性的,反映了流散群体的文化间性及其对于 家园的渴望与不得的困惑和痛苦处境,因此文本既是模拟、戏仿,更是创造, 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移居群体的精神状况。 • 四、它是构建一种新文学的尝试,是对于世界新形态的描摹与展望。
第一讲
绪言
一、为什么会出现后殖民文学 二、后殖民文学呈现出怎样的特性 三、后殖民文学在西方文学中的地位 四、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西方后殖民文学的书写策略与文化批判
一、“后殖民”与“后殖民文学” 后殖民” 后殖民文学”
“ “后殖民”最初指称二战后那些独立后的殖民地国家。 “后殖民”这个词条第一次出现于1959年,“在敏感的后殖民潮流中,印度可能 不免担心,那一时期它与美国的关系可能会卷入原与亚洲无关的麻烦。” ——米什拉(Vijay Mishra) 和霍奇(Bob Hodge)《什么是后殖民主义》 (1991)
“后殖民”空间概念的延展 后殖民” 后殖民
• 成为一种对世界文化生存状态的研究。 • 斯皮瓦克:“全世界都是后殖民的”。 • 后殖民批评话语成为一种考察整个当代全球文化的具有独特意义和广 泛适用性的批评视角,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教育、文学、 地理、历史等学科领域,被运用到当代文化存在形态与不同文化交往 的对抗关系研究中。
• 《简爱》 • 《藻海无边》 • 《弗兰肯斯坦》
帝国主义与女性主义个人主义
• 帝国主义使繁衍后代与塑造灵魂之间的距离成为了现实 – “坚定、忠实、虔诚,充满精力、热情和真诚,他(圣约翰/里弗斯)为他 的同类工作。、、他的严厉是武士格里特哈忒的那种严厉,正是格里特哈 忒保卫着他所护送的香客不受亚勃伦的袭击、、他的野心是傲慢的征服精 神的那种野心、、他们毫无罪过地站在上帝御座前,共享着耶稣最后的伟 大胜利;他们都是被召唤、被上帝选定的忠诚的人。”
五、我们如何看待后殖民文学
通过文本解读日常生活伦理和政治意图,自觉介入全球公共空间政治; 将知识去殖民化/去魔化,以彻底的、反人本主义(反西方启蒙和反启 蒙人本主义)的批判姿态介入后殖民话语,解构西方中心主义; 实现文化的救赎之路:超越和对话。
第二讲 书写帝国文化
学习内容
了解帝国形态及其潜在的表达模式; 了解文学与文化在表现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
• “东方不是真正的东方,而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 • 西方对东方长久以来的陈词滥调式认识,即西方是文明的、民主的、理性的、 道德的、进步的,而东方则是落后的、专制的、非理性的、淫逸的和野蛮的。
帝国小说
• “在所有主要的文学形式中,小说是最近出现的,其形式最有资料可考,也是 最西式的文学体裁,其社会权威的规范性模式是最高度结构式的;帝国主义 和小说相互扶持,其程度之深,使我认为若要以某种方式阅读小说,却不去 处理帝国主义,根本是不可能的。”
“第三空间”
• “所有形式的文化都不断处在一种混杂的过程中。” • “无源主体” • 属民-萨义德:西方的“沉默的对话者” • -巴巴:“非直接”抵抗
当地人解释西方文化用的是西方人想不到的 目的和方法;-印度人读《圣经》 模仿的属民拒绝回应殖民者的凝视,他者可 以自我认可,承认其优先权,完成其规划,其实是重 复其查询,以及仍在被打断的凝视。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
• 普遍认为,1978年萨义德《东方主义》的问世,开创了后殖民研究,使之成 为继后结构主义又一波批评浪潮。 • “或许可以不夸大地说,爱德华/萨义德1978年出版的《东方主义》一书单 枪匹马地开创了一个学术探讨的时代:探讨殖民话语,也探讨殖民话语理论 或殖民话语分析。”
二元的建构
• • • • • 中心-边缘 西方-东方 第一世界-第三世界 民主-专制 进步-落后
帝国主义与文化
• • • • 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都不是简单的积累和获得的行为。它们都为强烈的意识 形态所支持和驱使。 这些意识形态包括: 某些领土和人民要求和需要被统治; 需要有与统治相关的知识形式:
文化作为潜在的帝国主义
3、政治意义上:“后殖民”的“后” 、政治意义上: 后殖民”
• 后殖民这个字眼中的“后”可意指种族隔离、瓜分和占领的终结——已成事 实的或即将到来的终结。 • 它暗示着撤退、解放和重新统一。
4、知识意义上:“后殖民”的“后” 、知识意义上: 后殖民”
• 阿里夫/德里克:“始于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到达第一世界学术圈时。” • 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获取西方宗主国知识分子对其关注
• 第一部系统探讨后殖民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力作。 • 后殖民文学在创作语言、表现形式和内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等方 面突破英国文学批评霸权机制的封杀,形成后殖民文学话语。 • 后殖民文学批评模式包括四类:强调民族或地区文化特征;强调种族 特征;强调比较视野中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文学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差 异;关注混合、混杂等复杂现象。
“帝国主义”:二元的构建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一词指的是统治遥远土地的宗主中心的实践、理论和态度。 多伊尔:“帝国是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个国家控制 另一个政治社会的有效的政治主权。这种控制可以通过强力、通过政治合作、 通过经济、社会或文化依赖来取得。帝国主义不过是建立或保持帝国的政策 和过程。”
1、时间意• 在时间上标明一个旧的时代 在时间上标明一个旧的时代——殖民主义时代的结束。但这个结束还表明了 殖民主义时代的结束。 殖民主义时代的结束 殖民主义”的亲缘关系,表明两个时代的继承和嬗递关系: 与“殖民主义”的亲缘关系,表明两个时代的继承和嬗递关系:不仅是时间 上的延续, 上的延续,更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价值观在其后一个时代的延 续和渗透。 续和渗透。 • “后殖民主义是指世界上那些在20世纪中叶以后,摆脱了欧洲帝国主义控制的 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随着帝国的瓦解,亚洲、非洲和加勒比需要修复它们 在被帝国统治之前的文化,估价殖民体系所遗留的文化、语言、法律和经济 影响,建立新的政府和民族身份。” • ——Colombia Dictionary of Modern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 • “如果说后殖民主义是一个时期,则就其实质而言,它应该是一个以对进步的 怀疑为特征的时期。归根结底,这个时期的标志是西方的所谓进步,而世界 其他地方则是发展被钳制,资源被剥削,民众被奴役,以进步的名义、以历 史前进的名义所作的一切如此便可看做后退、堕落、反动。” • ——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