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地文学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一、浪漫主义(Romanticism)浪漫主义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
它强调个人感情、想象力、超自然的元素和对自然的热爱。
浪漫主义文学以表达情感、唤起读者共鸣为目标,作品常常描绘个人的内心体验、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并反映社会不公、现实的矛盾。
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家包括英国的拜伦、雪莱和德国的歌德。
二、现实主义(Realism)现实主义是指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
与浪漫主义不同,现实主义强调描写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作品追求呈现社会、人性和日常生活的本质。
现实主义文学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反映来揭示现实的不公与不平等。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三、象征主义(Symbolism)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的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
象征主义作品常常使用隐喻、象征和象征性的语言,以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世界。
这种文学运动对诗歌和美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追求通过视觉和声音的艺术形式来传达灵魂的深层含义。
法国诗人马拉美和比利时诗人梅兹尼克夫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
四、现代主义(Modernism)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起在欧洲和美国兴起的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
现代主义对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进行颠覆和创新,拒绝叙事的线性结构和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强调意识流和碎片化的写作技巧。
现代主义文学致力于探索个体意识、时间流逝和社会变革,对传统价值观进行质疑和冲击。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和美国作家福克纳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五、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
后现代主义文学突破了现代主义对形式和结构的限制,注重文本的多样性和多声性,以模仿、拼贴和戏仿等手法来表达复杂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语言的游戏性和相对性,以及对大希汀崇拜、权力与认同的分析。
汤婷婷《孙行者》后殖民主义解读

汤婷婷《孙行者》后殖民主义解读发布时间:2021-09-07T03:31:11.844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3期作者:吕宁[导读] 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婷婷在她的著名小说吕宁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摘要: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婷婷在她的著名小说《孙行者》中描述了主人公惠特曼?阿新身份追寻之旅。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分析了主人公对自我身份的质疑、追寻和重构,反映了华裔美国人希冀建立中西相结合的华裔美国文化的诉求。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孙行者》; 身份追寻汤婷婷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她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她的每部作品均获得美国文学界的认可和肯定。
她的作品《孙行者》讲述了男主人公惠特曼?阿新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深受美国文化和文化习惯的影响。
在他本人心中,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美国人。
但是,他的黄皮肤、黑头发使他一直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为此他感到困惑和迷茫,开始了自我身份追寻之旅。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男主人公惠特曼?阿新对华裔美国人身份的追寻和重构。
一、对自我身份的质疑后殖民主义的创始人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这一词语的出现是建立在西方霸权主义基础之上,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强加于东方各个国家之上的字眼,从此标志着西方和东方二元对立表面化。
西方统治者以自我为中心,将东方与贫穷、落后、愚昧对等,相反他们认为自己代表着富有、先进、智慧,并带有无比的优越感。
西方人的身份就代表着话语权,代表着权利,代表着统治者的地位,反之东方人的身份就代表着失语者,代表着弱势地位,代表着被统治者的地位。
《孙行者》中的主人公惠特曼?阿新郑重介绍自己是第五代土生土长的加利福尼亚人,他从小在美国长大,在美国大学接受教育。
像当时的美国年轻人一样,他属于“垮掉的一代”,一副嬉皮士的打扮:长长的头发束在脑后,髭须长得盖过长着胡子的下嘴巴,穿着哈姆雷特的夜行衣。
他希望成为一名美国剧作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解读《黑暗的心》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文学评论General Serial No.1052020No.2后殖民主义视角下解读《黑暗的心》杨頔1张炼2(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黑暗的心》以英国殖民者同非洲土著的深刻矛盾为主线,描述了西方文明与非洲社会的冲突,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广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剥削本质。
即便是出版已有一个多世纪,它依然令评论界深感兴趣。
通过论述使读者认清,当时的欧洲殖民者披着“文明的外衣”,到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横征暴敛,在其殖民地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进而讽刺和揭露西方文明背后的黑暗。
因此,只有实现文化独立和经济繁荣,这个国家才能在国际大舞台上占取得更好的地位并且更好的维护本国的政治独立和完整。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文化霸权;经济剥削1杨頔(1995-),女,陕西咸阳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2张炼(1975-),女,贵州遵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教学法,生态语言学1.引言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康拉德经历了传统与现代的交替,其作品一直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本质,并注重小说形式和写作技巧的创新。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康拉德的作品一直深受文学家们的关注,也有学者从哲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
在康拉德创作《黑暗的心》这部小说时,英国正处于维多利亚晚期,康拉德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展现了在工业化的发展带来经济繁荣的表象之下,人的个体性被颠覆、物化、异化这一主题。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时期,人们疯狂追求物质的欲念已经盖过了传统意义上的理性,精神世界的迷乱使孤独意识到处弥漫。
工业文明的发展,虽然使英国在海外拥有超过本土面积几十倍的殖民地,殖民者的足迹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但这并没有带来世界的和谐,反而使孤独意识在世界范围内蔓延,这种孤独意识的外在表现就是人际间的疏离。
《殖民与后殖民》课件

强调本土文化和传统的重要 性
反映殖民地独立后的社会和 文化变迁
对欧洲文明和现代性的反思 和批判
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人物
加勒比地区
V.S.奈保尔、乔治·奥威尔等
非洲地区
阿契贝、索因卡等
南亚地区
拉什迪、奈保尔等
拉丁美洲
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等
PART 04
殖民与后殖民文化
殖民时期的文化特点
后殖民主义理论关注的是权力、身份认同、文化 交流和全球化等问题。
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继承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强调了 文本和话语在构建社会现实中的重要性。
文化研究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关注文化在构建身份认同和权力关系中的作用, 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政治经济学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也关注了政治经济学在构建殖民地和后殖民社会 中的作用。
后殖民主义的主要观点
文化帝国主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认为,西方文 化是一种帝国主义的力量,它试 图通过文化手段来控制和同化其 他文化。
文化相对主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强调尊重不同 文化的相对性,反对以西方为中 心的文化普遍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 交流。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但同时也能带来新的机遇和创 新。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展望
后殖民理论的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后殖民理论将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差异 、权力关系和文化认同的研究。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摘要】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角下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作品中的种族关系揭示了殖民主义时代的种族歧视和不平等;作品中的权力结构反映了殖民主义时代的权力关系和压迫机制;作品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抵抗展现了被殖民者对殖民文化的接受与反抗;接着,地理空间与殖民历史的分析揭示了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后果;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揭示出社会结构中的种种不平等。
后殖民主义视角有助于深刻理解《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所体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并且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汤姆叔叔的小屋》、种族关系、权力结构、文化认同、文化抵抗、地理空间、殖民历史、人物形象、解读、总结、展望、文学研究。
1. 引言1.1 介绍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种批判性的理论框架,旨在探讨和解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造成的影响。
该理论关注的焦点包括种族、权力关系、文化认同和抵抗、地理空间以及人物形象等多方面。
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殖民主义并不仅仅是历史上的现象,而是一种持续存在且影响深远的制度和意识形态。
它强调了对被殖民地与殖民者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对殖民主义的不断反思和批判。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后殖民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视角,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解释作品中所呈现的种族、权力、文化和地理等要素。
通过后殖民主义的镜头审视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社会政治意义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来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种族关系、权力结构、文化认同、地理空间和人物形象等方面。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部经典文学作品,并看到其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1.2 介绍《汤姆叔叔的小屋》《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丽埃特·比彻·斯托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南方美国奴隶制度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光辉。
非洲文学中的后殖民主义与身份认同分析

非洲文学中的后殖民主义与身份认同分析1. 简介非洲文学是非洲国家和地区创作的文学作品集合,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和风格。
本文将着重探讨非洲文学中涉及后殖民主义与身份认同的内容,并进行相关分析。
2. 后殖民主义与身份认同后殖民主义是指由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在独立后,面对旧有殖民统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继续存在、影响和挑战的理论与实践。
非洲国家在脱离西方殖民统治后,也面临着自身独立后所带来的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
因此,非洲文学中经常涉及到对于后殖民主义的思考与批判。
身份认同则是人们对自己所属群体或个体特点的认同感知。
在非洲文学中,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跨越不同族裔、种族和文化之间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了热门话题。
这些问题受到历史、政治、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与后殖民主义的反思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后殖民主义与身份认同在非洲文学中的体现(1) 反抗殖民统治的故事许多非洲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个人或群体反抗殖民统治和追求独立自主的故事,探讨了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下的自由、平等和公正等价值观。
这些故事帮助非洲人重新认识自己的历史,强调自身价值和身份认同。
(2) 文化交流与融合非洲文学作品经常涉及到不同族裔、种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跨文化对话可以促进不同群体之间互相理解、尊重,并最终构建共同的身份认同。
(3) 身份分裂与重建一些作家探索了非洲人在面对社会变革和后殖民主义时可能遭受的身份危机。
他们表达了个人或群体因为种族、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和困惑,并寻找重建身份,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以及实现自我认同的方式。
4. 结论非洲文学中关于后殖民主义与身份认同的作品丰富多样,通过描绘反抗、交流和重建等不同情境,使读者对非洲社会的挑战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些作品帮助非洲人重新认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并为建设更加公正平等、多元包容的社会秩序提供了启示。
注:以上内容为百科全书小助手根据提供的主题和要求编写,旨在满足2500个中文字数要求。
欧美文学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

欧美文学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随着20世纪的发展,欧美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探讨其中一些显著的趋势。
1. 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的主要文学运动之一。
现代主义文学主张摆脱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形式,追求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的探索。
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如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使用流变的叙述结构和内心独白等手法,挑战读者的审美和思维方式。
2.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随着20世纪的推进,后现代主义成为文学界的新潮流。
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是对现实的怀疑和对语言的批评,它试图打破传统的叙事框架和固定的意义。
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如托马斯·品钦和多纳德·巴斯金通过使用异质的语言和结构,挑战读者的理解和预期。
3. 多元文化文学的兴起20世纪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多元文化文学随之兴起。
这一文学趋势关注移民、种族和性别等议题,试图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经验和观点。
著名的多元文化作家如塔妮娅·莫雷斯和朱莉娅·阿尔瓦雷兹通过他们的作品探索了种族和性别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4. 后殖民主义文学的发展在20世纪,后殖民主义文学成为欧美文学中重要的一支。
后殖民主义文学关注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的影响,并试图对此进行批判和解构。
著名的后殖民主义作家如切查·榮格和诺尔斯·曼德拉尔通过他们的作品,呈现出被殖民地经历的复杂性和痛苦。
总之,在20世纪,欧美文学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和后殖民主义等重要的发展趋势。
这些趋势使欧美文学更加多样化和开放,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
同时,这些文学趋势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变革的影响。
英国文学名词解释

英国文学名词解释英国文学是指在英国境内产生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
以下是一些与英国文学相关的名词解释:1. 莎士比亚戏剧(Shakespearean Drama):指威廉·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戏剧作品,包括《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 简·奥斯汀小说(Jane Austen Novels):指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所写的一系列小说,主要描写中上层社会的生活,包括《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
3.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一种文艺运动,强调情感、个人主义和自然之美,代表作家有威廉·华兹华斯、塞缪尔·柯勒律治等。
4.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Victorian Literature):指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文学,以女王维多利亚统治时期为背景,作品内容反映了社会变革和道德观念的转变,代表作家有查尔斯·狄更斯、乔治·艾略特等。
5. 符号主义(Symbolism):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象征和隐喻的运用,代表作家有奥斯卡·王尔德、D·H·劳伦斯等。
6. 现代主义(Modernism):指20世纪初的一种思潮和文学流派,以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对传统形式的挑战为特点,代表作家有弗吉尼亚·伍尔夫、詹姆斯·乔伊斯等。
7. 女性主义文学(Feminist Literature):指关注女性经验和性别平等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家有弗吉尼亚·伍尔夫、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
8.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指二战后出现的一种思潮和文学流派,强调对现实的怀疑和对语言的游戏性,代表作家有萨缪尔·贝克特、艾里奥·卡尔维诺等。
9. 科幻文学(Science Fiction):指描写未来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家有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艾萨克·阿西莫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殖民地文学
实际上涵概了除去几个发达国家外的所有第三世界的文学,“非洲国家的文学,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加拿大、加勒比国家、印度、马来西亚、马耳他、新西兰、巴基斯坦、新加坡、南太平洋岛屿各国以及斯里兰卡的文学,都属于后殖民地文学。
后殖民主义的定义及其内涵
继承并强化了以往的旧殖民体系的一种“新殖民主义”之内部的批判。
理由恰在于,挑起后殖民主义讨论的一些批评家并非真的来自西方列强的“前”殖民地国家或称“后殖民地”(post一colonial)国家,而是一些虽有着第三世界血统但实际上却在第一世界的话语圈内身居高位并在逐步向其中心运动的知识分子精神贵族.因此他/她们本身就有着明显的“文化优越感”,或者说,他/她们处于一种难以摆脱的两难:一方面,作为有着东方或第三世界民族血统的知识分子精英,他/她们与真正的主流理论家格格不人,因而无时无刻不试图向居于“中心”地位的西方主流文化发起进攻·以寻找契机步人“中心”;但另一方面,由于他/她们操持着纯正的第一世界“英语”〔English),有着收入丰厚的第一世界的薪棒,因而难免不流露出某种优越感,而与其相比较,那些真正的“第三世界”批评家或“后殖民地”批评家,则使用的是带有当地语音和语法特征的第三世界“英语”(enghsh)。
这样的批评应该说仍然是一种第一世界内部的话语主导权的争夺,与真正的后殖民地批评相去甚远,因而自然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然,按照赛义德的定义,“东方主义”至少包括这样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一种基于对“东方”(()rient)与“西方”(()ccident)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之差异的思维方式。
在这方面,东西方在地理上分别居于地球的东西半球,在其他诸方面也处于长期的对立状态,其原因不外乎双方在政治上、经济上、乃至语言文化上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巨大差异。
第二层含义则指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方的长期以来的主宰、重构和话语权力压迫的方式,西方与东方的关系往往表现为纯粹的影响与被影响、制约与受制约、施与与接受的关系。
因此,基于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所谓“东方主义”便成了西方人出于对广大东方或第三世界的无知、偏见和猎奇而虚构出来的某种“东方神话”。
但赛义德同时又指出·东方主义可以在三个领域里重合:长达四千年之久的欧亚文化关系史;自十九世纪以来不断培养造就东方语言文化专家的学科;一代又一代的西方学者所形成的“东方”的‘’他者”的形象。
Ll由于习来已久的这种对东方的偏见.因而,在西方人眼中,东方人一方面有着“懒惰”、.‘愚昧”的习性,另一方面,东方本身又不无某种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
说到底,东方主义在本质上是西方试图制约东方而制造的一种政治教义,它作为西方人对东方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体系,始终充当着欧美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支柱。
东方学的定义:
萨义德给东方学这样定义:这是一种根据东方在欧洲西方经验中的位置而处理,协调东方的方式。
定义具体解释说/东方学0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即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0,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0º,这是最表层的一层的含义,是学术层面上的含义,即作为一门学科和话语文本的界定"
第二层含义即西方建构的一种西方对东方的认识判断的定势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东
方0(theorient)与/西方0(theoecident)二者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0»"这层含义是中间层面的含义,涉及到东方学的本质,是比较广义的含义,它主要指西方长久形成的对东方的认识方法"
第三层含义即/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它广泛分布于西方生活各个方面,如文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学科,以及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殖民政府!外贸公司!教会!军队等各种机构"它通过对东方和东方人进行整体化!类型化!本质化和符码化,形成关于东方的集体观念!专业权威!话语体系和社会体制"其实它是一种想象视野和过滤框架,是对东方的-妖魔化.和-东方化.,是西方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工具和意识形态。
对位阅读
首先平等看待各种文化的存在,不把自己的文化看成中心,看着主体,也不把异己的文化看成客体,应该把所有的文化看成平等的存在。
对位阅读的具体方法:让文化文学话本回到现世性,使其具有历史感。
斯皮瓦克—解构理论派《在其他的世界》
霍米巴巴—精神分析派《文化的场所》
莫汉迪—女权主义派
大凡其主题旨在表现“冷战”以来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渗透的作品,无论其坐着身处何地,属何种族,皆可算作是后殖民文学。
后殖民主义介于理论和实践之间,介于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间,介于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之间,介于局部和普遍之间,介于个体和公共之间,介于自我和民族之间。
北美殖民地文学,第三世界非洲殖民文学,第三世界非洲新殖民批评,第三世界亚洲中东后殖民批评和第三世界亚洲中国大陆的后殖民批评变体这样五个阶段。
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在话语领域掀起边缘性文化的革命,后殖民主义则是在政治文化领域,在实践领域中更加直接地对身份!阶级!性别等问题展开批判和反抗"后殖民主义在全球性的后现代思潮中,选择借助后现代主义的颠覆性理论来完成对西方传统理论的抵抗"就本源而言,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与哲学上的解构主义思潮,尤其是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有密切的关系"
福柯用理性与疯癫的关系作为疯癫史的分析线索,通过理性一疯癫关系考察西方文化一个独特的纬度"从古希腊!中世纪时期/张狂0或是疯癫与理性之间模糊不清的存在关系,到古典时期这种关系的急剧变化,直至对话彻底破裂)疯癫被确定为一种疾病,再到现代/科学!严密0的精神病学建立的关于疯癫的诊断话语,二者之间由某种程度的交流到对话破裂,再到一方的独
白,疯癫逐渐被压制并归于沉默,而这种沉默沦为/合理0的秩序"这一过程正类似于赛义德所批评的东方学话语中东方与西方之间呈现出的状态"在东方学的话语结构中,东方扮演了他者的角色"。
福柯的“话语”概念
广义,“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
狭义,有效性主张的“语言形式”
权力存在于知识之中,它是知识的根本特征和本质。
随着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观念的散播,人类理性开始被视为主体存在的基础和主体的特性。
福柯强调历史性话语结构制约着人类的认识,于是现代人文科学是非理性的和暂时的,而人也不过是现代人文科学的一种知识建构,所以,人的主体性也就随之被否定了。
霍米巴巴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概念
巴巴眼中,文化问题有两种特征“训导性”和“演现性”
巴巴对身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