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解读暴风雨

合集下载

海岛帝国中“他者”的反抗——以《暴风雨》中凯列班为例

海岛帝国中“他者”的反抗——以《暴风雨》中凯列班为例
“ 他 者” 身 份进 行分 析 ,重点 讨论 凯列班 作为 “ 他者 ” 形象 的反抗 精 神和 寻 求 自由之斗 争。 以 此警 醒我 们在 世 界 一体 化浪 潮 下 ,更 要注 重 自身 文化 和文 明 的保 留与传承 ,增 强主体 意识 。
关键 词 :《 暴 风雨》 ;后殖 民批 评理论 ;凯列班 ;他者 ;反 抗
器 器-  ̄ m - m - 暑 : __: ¨ - 。

又 毙 乙不
海 岛帝 国 中 “ 他 者 " 的反 抗
— —
以 《 暴风 雨》 中凯列班为例
张 颖
( 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作者 简介 :张颖 ,女 ,汉 族 ,宁波大 学 。
3 1 5 2 1 1 )
摘要 :本 文通 过 细度 《 暴 风 雨》 ,从 以赛 义德 为代表 的后 殖 民批 评 理论 的视 角 来 研 究 普 洛 斯彼 罗在 海 岛上 的帝 国建 构 ,并 对 凯 列 班 的
凯列 班 C a l i b a n和单 词 C a n n i b a l 很 像 ,其 源 头 为 吉 普 塞 语 在世界 一体 化 浪 潮 下 ,更 要 注 重 自身 文 化 和 文 明 的保 留与 传 承 , C a u l i b a n( 黑色 ) ,他 信仰 塞提 柏斯 神 ( S e t e b o s ) ,“ 是 南 非 土著 居 增 强 主体意识 ,不 可迷 失 了 自我 。 民崇 拜 的宗 教偶像 。 ”( 华 全坤 , 4 7 ) 由此 可 以推 定 ,凯列 班 是 一 个黑 人 、与 欧洲人 相对 的 “ 他者” 。 米 兰达 第一 次见 到腓迪 南 时说 :“ … …这是 我一 生 中所见 的第
中 图分类 号 :I 1 o 6 1 引言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0 3— 0 2 3 3- 0 1

《暴风雨》后的沉思海洋文学概念探究

《暴风雨》后的沉思海洋文学概念探究

第22卷 第1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2 No.1 2009年1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Jan. 2009—————————————— 收稿日期:2008 - 10 - 18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社重大课题(07JDHY003ZD)。

作者简介:段汉武(1966 -),男,河南洛阳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

主持人按语:辽阔而富饶的蓝色海洋为古今中外的作家与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从“精卫填海”的故事到艾青的诗歌,从《奥德修斯》到《老人与海》,这些经典海洋文学作品是我们研究人类海洋文化、研究海洋人文精神的宝贵遗产。

“海洋文学研究”既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领域,也是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

对海洋文学的研究不仅体现了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类型文学的研究兴趣,扩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而且也表明各国学者在文学研究中所担负的现实责任与历史使命。

依托浙江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宁波大学外语学院范谊教授成功申报了浙江省哲社重大课题“海洋文学研究”。

本期主题研讨选择的两篇论文分别从理论探讨与创作研究的视角探讨了海洋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是该课题组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暴风雨》后的沉思:海洋文学概念探究段汉武(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当下关于海洋文学的概念,存在着同义反复、晦涩难懂、意义不定的多重误区。

结合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暴风雨》,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与探究,认为海洋文学应该是以海洋为背景或以海洋为叙述对象或直接描述航海行为以及通过描写海岛生活来反映海洋、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文学作品。

无论从《暴风雨》的剧本情节与叙述背景,还是从其的主题表现来看,《暴风雨》皆属于海洋文学的经典作品。

关键词:《暴风雨》;海洋文学;概念探究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09)01 - 0015 - 05暴风雨和雷电交加,篡位者安东尼奥、阴谋家那不勒斯王阿隆佐一行乘坐的航船在波涛翻滚的大海中颠簸,众水手与风浪搏斗,船上王宫贵族惊慌失措,但后来有惊无险,风雨之后的大海风平浪静,船上行人与被驱逐到荒岛上的公爵和女儿各得其所,这就是莎士比亚《暴风雨》中所描述的场景。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

神州文学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王姝沈阳医学院外语教学部摘要:近年来,后殖民主义理论逐渐被接受,并更多的被应用到英语经典文学作品解读。

本文笔者就是从后殖民角度重新审视英国经典文学,进而对英国文学作品研究状况做了简要回顾。

关键词:经典文学;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前言随着后殖民理论在我国的逐渐传播和接受,后殖民文学解读也更加广泛。

在后殖民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作品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种族歧视印记,即继承了一定的殖民意识或是帝国意识而不自知。

下面我们就从后殖民角度来审视英国经典文学,深入了解英国文学作品价值。

1.后殖民主义和殖民话语1.1后殖民主义20世纪末期后殖民主义才逐渐流行出来,它代表了一种新兴国家文化思潮,增加了后现代主义等相关文化内容,同时这也扩大了文化思想的影响范围。

后殖民主义被看做是重要的文化现象,极大的反映了后殖民人们生活和工作社会状态,是对欧洲中心主义的一种主观思想反抗,反对霸权主义思想。

后殖民批评视角进行英国经典文学研究开始于90年代末期,英国经典文学后殖民解读最早的论文是张中载编著的,它让读者看到了自我分裂、矛盾的英国文学作者,《印度之行》有着不和谐双声,既有种族偏见,又有对印度反殖民主义民族事业的同情。

通过后殖民文学作品研究可知,从18世纪《鲁滨逊漂流记》英国作家所描述的冒险、旅行、经历都存在殖民批评,后殖民理论及相关专著也是由上世纪90年代末陆续翻译出刊,其中代表作品有:《后殖民批评》、《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等等。

后殖民理论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后殖民文学发展。

后殖民主义也可以称作后殖民批判主义,它作为新兴国家文化潮流,与西方主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殖民主义影响逐步扩大,是一种文化现象,真实反映了后殖民社会状态,其本质就是反对欧洲中心主义,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霸权主义的一种反抗,试图通过这一举动增强我国民族文化地位,进而形成新的文化中心。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

她认为:从属阶层的发言是没有听众的。“说话”是“发言者”与 “听众”之间的交流,而从属阶层的发言,是没有进入对话和交 流的“说话”。在本土精英知识分子的话语表征体系中,“从属 阶层”是不能“说话”的。 从属阶层并不是对被压迫阶级或对社会中被视为另类的群体的指称。 在后殖民主义的话语体系中,“从属”指的是那些无法或难以进入 帝国主义文化的群体——一个与帝国主义文化不同的空间。
(二)受殖者的自我文化表征。
殖民话语霸权不仅以东方学的形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欧洲宗主 国的文化结构中,支配着殖民者的文学想象和情感结构,而 且也同样对前殖民地国家的文化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买同样 支配着其文学想象和情感结构。面对这种殖民渗透,受殖者 如何进行“自我文化表征”呢?
斯皮瓦克1985年发表《从属阶层有发言权吗?》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所谓文化霸权就是指在资本主义 统治中,文化领域的控制具有重要地位;统治者对文化和思想观 念的全面控制,不是通过外在强制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觉认同 来实现的。 ◇后殖民主义者由此认为文化霸权贯穿于殖民主义的整个过程,在 后殖民时代,文化控制仍然是帝国主义在当今的重要表现形式。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一. 后殖民与后殖民主义概念的界定
阿·德里达在《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 界批评》一文中指出“后殖民”包含下面三种重要思想: 1.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 在这种情况下它有 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 如后殖民社会或后殖民知识分子。 2.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的描述, 在这种情况下它的 用法比较抽象。 3.描述一种上述全球状态的话语, 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 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 其中第三种解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后殖民主义。 张京媛则阐释到: 后殖民有两种含义: 一是时间上的完结, 从前的殖民控制已经结束; 另一个含义是意义的取代, 即殖民主义已经被取代, 不复存在。

从普洛斯彼罗看莎士比亚晚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从普洛斯彼罗看莎士比亚晚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从普洛斯彼罗看莎士比亚晚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摘要:作为莎士比亚最后一部戏剧的主人公,普洛斯彼罗的形象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多年以来,人们对他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读,有学者认为他是莎士比亚的本人形象,有学者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提出他是殖民者。

笔者认为他是莎士比亚塑造出的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并从剧作本身出发,探讨普洛斯彼罗身上体现出的莎士比亚晚期人文主义思想。

关键词:普洛斯彼罗莎士比亚人文主义一、上帝还是莎翁在《暴风雨》中,主人公普洛斯彼罗显示出了操控魔法的强大能力,他能未卜先知,呼风唤雨,能任意实现自己的意志。

在这个孤岛上,他类似一个全知全能又掌控一切的存在。

因此,有评论家将他等同于上帝。

然而,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说法存在不妥之处。

首先,剧本中实际存在两个普洛斯彼罗,即十二年前的公爵和现在的岛主,而年轻时身在米兰的普洛斯彼罗并没有表现出掌控一切的实力。

再者,普洛斯彼罗在经历人生的厄运后思想上有一个变化过程,而上帝是全知的、自信的、不会改变的。

最后,普洛斯彼罗在教育米兰达和教化凯列班时期望达到的目的,并不是上帝的理想,而更像人文主义者的诉求。

所以,笔者认为,将普洛斯彼罗当做上帝固然有其象征意义上的合理性,但也明显有些牵强。

除了这个观点之外,还有人说普洛斯彼罗就是莎士比亚本人的象征,因为正像莎士比亚本人一样,“他也能控制莎士比亚创造出的戏剧中的世界”,而且他在收场诗中的陈述像极了莎士比亚决心退出戏剧舞台的最后告白。

然而普洛斯彼罗离开后是要重新成为米兰公爵,而莎士比亚却要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并且两者在身份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莎士比亚怎么可能奢望普洛斯彼罗那样的高贵出身。

所以,尽管普洛斯彼罗身上有着莎翁的影子,却不是莎翁一丝不差的翻版。

那么,究竟该怎样定位普洛斯彼罗呢?笔者认为,他是莎翁塑造的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形象,是包括莎翁在内的一代人文主义者的缩影。

他热爱人类,热爱自由和生命,怀揣教化改造人类的理想,具备一个人文主义者所应当具有的品质。

从后殖民理论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从后殖民理论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题目:从殖民主义理论角度赏析《鲁滨逊漂流记》的中译本姓名:周函学号:201521010112班级:15英语专升本任课教师:李晓云时间:2015-2016学年第2学期摘要《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因出海遭遇灾难,先被海盗攻击,再到种植园,最后漂流到无人小岛,并坚持在岛上生活,最后回到原来所生活的社会的故事。

表面上看这部小说是描写冒险以及开拓进取的精神的荒岛文学,但实际上里面涉及了大量殖民做法和思想。

这篇论文主要是从后殖民角度去分析鲁滨逊的殖民动机、条件以及殖民形象和文化殖民等。

关键词:鲁滨逊;殖民思想;文化AbstractRobinson Crusoe is a long story written by a British writer, Daniel Defoe. The story is about the main character Robinson who set out to sea but suffer a disaster. When he continues his travel, he is captured by a Turkish rover and sold into slavery. And then he escapes to Brazil and becomes a sugar-planter. At a time he floats down to an uninhabited island and insists living in island for many years. Finally he return his original life and social. On the face of it, the story belongs to island literature that descript a sprit of adventure and explore. In fact, many post-colonism manners and ideas involved in the story. My thesis analysis the colonial motive, condition, image and cultural colonization of Robinson basic on post-colonism view.Key words: Robinson; colonial idea; culture目录中文摘要.................................................... .. (i)英文摘要 (ii)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2.1《鲁宾逊漂流记》的研究现状 (1)3.后殖民主义理论简介 (2)4.后殖民主义理论在《鲁宾逊漂流记》翻译中的应用 (3)4.1鲁滨逊的殖民活动 (3)4.1.1鲁滨逊的殖民动机和条件 (3)4.1.2鲁滨逊的殖民形象 (4)4.1.3 文化殖民 (4)4.2翻译方法 (4)5. 结论 (4)参考文献 (4)1.引言《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在亚历山大塞尔扣克的真实经历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解读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解读


这种热衷于海外扩张的帝国激情重复出现,构 成了18世纪英国语言和文化实践结构中最活 跃的一部分,荒岛文学《鲁滨逊漂流记》就是 这样应运而生的。

《鲁滨逊漂流记》一方面阐述了欧洲中小资产 阶级的价值观和工作伦理,另一方面也表达了 资产阶级征服非西方世界的思想。鲁滨逊作为 笛福理想中的典型人物,全力歌颂了当时英国 的殖民狂热。


所谓‚后殖民‛是指西方帝国主义在非西方地 区殖民统治结束后的状况,这些地区虽然在国 家主权上已经独立,但在经济、文化上的‚殖 民‛并未结束,殖民势力尤其借助于其精心建 立起来的‚文化霸权‛或‚文化帝国主义‛来 维系其利益。

萨义德率先指出西方世界长期以来是如何带有 偏见地凝视东方,如何以科学、学术研究之名 发展出一整套关于‚东方‛的权力话语 (discourse) 。


在前帝国主义时期,鲁滨逊可以说是帝国文化 滋生出来的第一代典型的殖民者。在小说中, 驱使主人公五次航海的动力就是一个英国人对 于海外财富的渴望和对陆上权力的神往。所以, 他在贩卖黑奴的梦想破灭、流落荒岛之后,就 很自然地运用殖民主义的逻辑,着手建立一个 前所未有的父权帝国。

欧洲海外殖民的前提是要将海上贸易变成实际 上的土地占有。因此,当鲁滨逊怀着‚君临天 下般的神秘力量‛踏上荒岛之后,就立即对历 史进行了重构,自封为岛国‚总督‛,决心必要 时大开杀戒,用火枪血洗敢于踏上他的领地的 土人,绝不允许他们‚到我的地盘上撒野‛。

在鲁滨逊精心的改造下,星期五放弃了自己的 语言和信仰,心甘情愿地当起了殖民者鲁滨逊 的奴仆。为了试探星期五是否对自己百分之百 赤胆忠心,他还故意制造了一个场景:他假装 要让星期五独自驾船返回大陆,要他回到自己 的部落。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指来自于别的国家的统治,到了 19世纪以后才被广泛用于指一个 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 控制,
• 所谓文化霸权, 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统治中 ,文化领域的 控制具有重要地位 ,而且,统治者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 全面控制 ,不是通过外在强制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 觉认同来实现的。
• 葛兰西认为, 资产阶级维持其统治有两种手段 : 一是依 靠军队、警察和法院等国家机器的强制性, 二是借助 学校、家庭、教会和传播媒介等的非强制性 。后者通
• 后殖民理论家借助于福柯的这些思想, 批判了殖民者 把自己视作真理化身和上帝使者的虚妄 ,揭示出殖民 者的一切话语,都不过是在确保殖民统治的合法性。
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 当代后殖民研究的先驱——詹姆士 • 当代后殖民研究之父——佛朗茨·法农 • 圣三位一体——爱德华·赛义德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 霍米·巴巴
文化霸权理论
• 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1891-1937) 意大利共产党领袖。他的文艺理论著 作大多写于狱中,战后得到广泛的传 播和研究。葛兰西奠定了意大利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 主要著作:《狱中札记》 《狱中来信》 《葛兰西文集》
文化霸权( cultural hegemony ), 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 权”。 这个词最初来自希腊文,
• 现代意义上的殖民起源于十五世纪,从哥伦布1492年 发现美洲新大陆并对那里实施殖民开始,直到二战结 束,一大批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至七十年代非殖民 化运动基本完成。
• 新老帝国主义继续使用各种手段对前殖民地进行渗透 和控制。
1. 在经济方面推行西方发展模式,将世界纳 入自己的分工体制
2. 在政治方面推行西方政治体制,扶持代言 人 3. 在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宣传和渗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