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性

合集下载

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艺术

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艺术

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艺术作者:刘晓陶来源:《中国美术》2013年第04期一、后殖民释义后殖民(post-colonial)有两种含义:一是时间上的完结:从前的殖民控制已经结束;另一个含义是意义的取代,即殖民主义已经被取代,不再存在。

但是第二个含义是有争议的。

如果说殖民主义是维持不平等的政治和经济权利的话,那么我们所处的时代仍然没有超越殖民主义。

[1]按照阿里夫·德里克的概括,仅“后殖民”一词就包含三种重要的意思:“1.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在这种情况下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如后殖民社会或后殖民知识分子。

2.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的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它的用法比较抽象,缺乏具体的所指,与它企图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一样,意义模糊不清。

3.描述一种关于全球状态的话语,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

”[2] 后殖民主义当然与殖民主义有关,而这里的“后”又有两层意思:顾名思义,它是一个在所谓殖民地、殖民主义问题解决以后又产生的新问题,但这里的“新”,似乎有必要稍稍作一点解释。

所谓“新”,并不是“新”在问题上,不是指又出现了什么新的“问题”,而是对于问题有“新”的认识。

[3]对于后殖民概念的内涵之不确定性,有些评论家已经开始感到焦虑,这一概念可能有被任意切割的分析结构的危险。

亨利·路易斯·盖茨将后殖民描述为“多重的边缘”(multiplication of margins),它总是与当代不断增加的民族、语言、宗教和种族集团、社会及亚文化的“呼声”相伴而生。

[4]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

它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中开始崭露头脚,并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20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而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域和理论研究策略。

后殖民批评理论概念经典总结

后殖民批评理论概念经典总结

“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原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用来指那些独立后的殖民地国家。

所谓“后殖民”并不是什么殖民的终结,而是殖民之后的殖民。

“后殖民”和前殖民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殖民”。

它不需要刀光剑影,也不需要攻城略地,而是派遣文化作和平使者,使殖民对象向着自己的文化靠拢。

这是一种“不战而胜”的殖民方式。

后殖民是一种文化侵略主义。

“后殖民主义”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

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带有鲜明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

“后殖民批评”表现为对其的批判。

“后殖民批评理论”作为一种反对派理论,它的研究取向大致有二:一是针对后殖民地,研究其殖民本土化的文化状况,看它的文化话语之书写与运用,即文化实践是如何地被殖民化。

二是针对文化宗主国,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和霸权进行历时性的剖析,从中研究它对殖民地文化的态度与方式,并对其充满优越感的文化逻辑进行批判。

操持后殖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亚裔三氏: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芭芭。

以他们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流派,是后殖民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支。

有学者把他们三人戏称为后殖民理论的“三剑客”。

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开创了一个探讨殖民话语以及殖民话语理论的时代。

后殖民主义 名词解释

后殖民主义 名词解释

后殖民主义名词解释
后殖民主义是一个理论框架,它关注着以前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

它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取得了独立,它仍然可能受到先前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剥削。

后殖民主义的目标是揭示和对抗这种持续的不平等和压迫状态。

后殖民主义思想强调了西方殖民主义对于被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认同和社会结构的破坏,并试图恢复被殖民地国家本土文化的尊严和权力。

它主张批判性思考和反思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同时也关注性别、种族和阶级等其他社会差异对于后殖民国家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性的概念和方法,包括"第三世界"、"文化认同"、"去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他们试图通过重构历史记述、重新评估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以及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体系来推动社会变革。

需要注意的是,后殖民主义并非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学术领域,其中不同的理论家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因此,在具体研究和讨论后殖民主义时,需要考虑到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

反殖民与后殖民主义的兴起

反殖民与后殖民主义的兴起

反殖民与后殖民主义的兴起殖民主义是指一国或一民族以武力或其他手段占领和统治其他国家或地区,并将其视为自己的殖民地,通过剥削资源和人力、推行种族主义等方式来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殖民主义运动逐渐兴起,积极抵制和反对这种殖民主义的行为。

后殖民主义则是在殖民主义时代之后形成的思潮和理论,试图将过去殖民主义造成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解决或改变。

一、殖民主义下的剥削与压迫殖民主义的兴起使得一些发达国家强制性地控制和组织起其他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殖民国家依赖于殖民地提供的资源,并将他们视为自身的私人财产。

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经济进行剥削,大规模掠夺资源,导致殖民地资源匮乏、经济崩溃、人口减少。

同时,殖民国家通过殖民地内的种族歧视和社会阶级划分,巩固殖民统治,使得殖民地居民遭受来自殖民国家的压迫和剥夺。

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兴起殖民主义带来的剥削和压迫引发了殖民地居民的强烈反抗。

他们开始组织起来,形成了反殖民主义运动。

这些运动旨在恢复殖民地的独立和自主权,并摆脱殖民国家的统治。

反殖民主义运动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抗争,包括武装斗争、示威游行、抵制殖民国家的商品等。

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反殖民运动包括印度的独立运动、非洲国家的解放运动等。

三、后殖民主义的思潮与理论殖民主义的结束并没有消除其带来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

后殖民主义思潮应运而生,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决。

后殖民主义思潮认为,殖民主义的思想和结构依然潜藏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产生着种族主义、文化霸权和经济不平等等问题。

因此,后殖民主义思潮强调需要重新评估历史,反思殖民主义带来的后果,并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世界。

四、后殖民主义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殖民主义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也深深地渗透到了当地的文化中。

后殖民主义关注并探讨了文化认同的问题。

在殖民主义时期,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文化进行了强制性的改变和批判。

《印度之行》——殖民与反殖民的矛盾读本

《印度之行》——殖民与反殖民的矛盾读本

《印度之行》——殖民与反殖民的矛盾读本摘要: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殖民主义意识,也含有鲜明的反殖民主义思想。

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两个主要方面分析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所表现出的殖民与反殖民的矛盾性。

关键词:殖民主义;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矛盾性一、《印度之行》概述福斯特被公认为20世纪初英国最主要的作家之一,而他的代表作《印度之行》也是英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印度之行》描述了两位英国女士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猎奇之旅,其故事背景是19世纪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作者在本部作品中从多个视角描写了当地复杂的关系,包括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殖民统治者与本土印度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印度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描写,作者还以两位英国女士的视角描画了印度的自然、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其所刻画的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作者赋予这些来自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们鲜明的人物特点。

这其中既有来自英国的作为统治阶层的英国人,也有印度本土的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印度人。

作为被征服的印度人,虽然生于长于印度,却被来自遥远欧洲的大英帝国所统治,这些印度人表现出对自己祖国,自己身份的热爱,又表现出对殖民统治者的顺从依附。

而远离自己祖国来到印度的英国人,既受到东方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对印度和印度人充满鄙夷和蔑视,又在欧洲人文思潮的影响下,试图以同情、博爱的精神与印度人交往。

小说中刻画的这些人物处处充满矛盾,这正是福斯特殖民与反殖民意识矛盾的体现。

该小说是一部以英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由于其所具有的国际性题材及其特殊的写作背景,成为2013年来国内外评论界关注的热点。

目前,国内外评论界对《印度之行》的评论多集中于作者的人文思想,文化交融,创作技巧等方面,很少有评论涉及作品的政治意识——殖民主义及反殖民主义意识,因此,本论文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两个主要方面分析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所表现出的殖民与反殖民的矛盾性。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我们大家对“殖民主义”一定都不陌生,但加上一个“后”字意义完全不同,可能就很少人对此有较深的了解了。

那么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它的历史语境、理论渊源、形成发展,又都是怎样的?一、“后殖民主义”含义“后殖民主义”,我们把它理解为“殖民主义之后“,这个“后”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时间上的完结——代表殖民地的解体;一个是意义上的取代——殖民主义的消失。

但是很显然,第二种意义并不存在,或者说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下并不存在,因为我们所能知的所有的后殖民主义话语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在造成的各种后果”,也就是说殖民主义仍存在着后续影响。

而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形形色色冠以“后”字前缀的“主义”一样,后殖民主义也是一个含义丰富,颇难界定的词,目前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

按照德里克的概括,仅“后殖民”一词就包含下面三种重要的意思:(1)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在这种情况下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

(2) 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描述,用法比较抽象,缺乏具体所指,与它企图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一样,意义模糊不清,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等。

(3)描述一种关于上述全球状态的话语,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

(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批评探索》1994年冬季号。

德里克近十几年来发表一系列论述后殖民理论的文章,以其独到的视角,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

德里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敏锐眼光,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理论存在的盲点及其意识形态内涵,并凭借自己对东亚历史的深入了解,解析了一系列东方后殖民现象。

)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后殖民主义应该说是更倾向于第三种意义的,简单的来说是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续影响的研究、反思和批判,比如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批评等,同时包含了前两种含义,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文化批评模式。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我们大家对“殖民主义”一定都不陌生,但加上一个“后”字意义完全不同,可能就很少人对此有较深的了解了。

那么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它的历史语境、理论渊源、形成发展,又都是怎样的?一、“后殖民主义”含义“后殖民主义”,我们把它理解为“殖民主义之后“,这个“后”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时间上的完结——代表殖民地的解体;一个是意义上的取代——殖民主义的消失。

但是很显然,第二种意义并不存在,或者说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下并不存在,因为我们所能知的所有的后殖民主义话语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在造成的各种后果”,也就是说殖民主义仍存在着后续影响。

而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形形色色冠以“后”字前缀的“主义”一样,后殖民主义也是一个含义丰富,颇难界定的词,目前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

按照德里克的概括,仅“后殖民”一词就包含下面三种重要的意思:(1)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在这种情况下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

(2) 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描述,用法比较抽象,缺乏具体所指,与它企图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一样,意义模糊不清,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等。

(3)描述一种关于上述全球状态的话语,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

(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批评探索》1994年冬季号。

德里克近十几年来发表一系列论述后殖民理论的文章,以其独到的视角,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

德里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敏锐眼光,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理论存在的盲点及其意识形态内涵,并凭借自己对东亚历史的深入了解,解析了一系列东方后殖民现象。

)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后殖民主义应该说是更倾向于第三种意义的,简单的来说是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续影响的研究、反思和批判,比如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批评等,同时包含了前两种含义,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文化批评模式。

人类学中的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研究

人类学中的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研究

人类学中的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研究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是人类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涉及到人类社会中的权力关系、文化碰撞和社会变迁等课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概念解读、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来探讨人类学中的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研究。

一、历史背景殖民主义起源于欧洲列强的大航海时代,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殖民地的统治和经济剥削来追求国家的利益。

欧洲列强在殖民地建立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统治体系,影响了被殖民地的人们在社会结构、语言、宗教、价值观等方面。

殖民主义对于后来的世界格局和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概念解读2.1 殖民主义殖民主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武力和政治控制的手段,强行占领他国或地区,并进行人口移民、经济开发和文化传播的过程。

这种行为通常伴随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的关系。

2.2 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是在殖民主义时期之后,人们对殖民主义的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遗产进行批判思考和反思。

后殖民主义强调反对殖民主义的不平等和压迫,争取恢复被殖民地人民的主权和自主权利,以及重建独立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体系。

三、研究方法3.1 文献研究人类学研究中可以通过文献研究了解殖民主义时期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以及后殖民主义时期的思潮和理论。

3.2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人类学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社区、村落或城市,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和观察。

田野调查可以了解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变迁,丰富人类学研究的经验和实证资料。

四、案例分析4.1 殖民主义的文化影响殖民主义通过文化传播和教育体系的建立,对被殖民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英国殖民印度为例,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推行了英语教育、基督教传教和西方科学知识等,这些元素对印度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混合文化的格局。

4.2 后殖民主义的抵抗与批判在被殖民地,人们开始进行反殖民主义的抵抗和批判。

在非洲解放运动中,例如肯尼亚的马热特尤运动和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这些运动推翻了殖民地统治,恢复了人民的独立和主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殖民主义、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性*陶东风1、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虽然"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是一个到本世纪晚期才被学术界广泛使用的术语,但是这个术语的准确含义却必须联系此前的"殖民主义"(亦称旧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这两个相关概念才能得以把握。

这三个概念分别是对殖民关系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特点所作出的理论概括。

殖民主义或旧殖民主义是指殖民关系的第一阶段,在时间上被限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其特点是殖民宗主国在政治、军事上对于殖民地国家的赤裸裸的直接统治,殖民地国家或彻底或部分地丧失了自己的国家主权;而在理论上对于殖民主义的分析与批判,在源头上可以上溯至马克思,而其成熟形态则是本世纪初列宁、卢森堡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本世纪4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纷纷独立,取得了国家主权,并开始摆脱帝国主义的直接控制。

但是由于真正原因,它们在经济与政治上仍然无法彻底摆脱对于原西方宗主国的依赖。

冷战开始以后,这些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所谓第三世界,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落后,在政治与经济上都无法真正独立。

这就是殖民关系的第二阶段──所谓的"新殖民主义"阶段。

这个阶段的相应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拉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或称"新帝国主义"理论。

它的宗旨是阐述新殖民主义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力图表明:在二战后出现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自己的技术与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处于世界体系的中心,掌握着第三世界的命运,使之依然处于半殖民地或准殖民地的状态,亦即世界体系的边缘,可以说是不叫殖民地的殖民地。

如果说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主要关注的是西方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那么,后殖民主义理论则集中关注第三世界国家与民族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文化上的关系。

也就是说,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帝国主义理论、依附理论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特别强调文化问题,是对第三世界国家文化状况的一种理论概括。

职是之故,后殖民主义又称"文化殖民主义"(cultural colonialism)。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看来,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成功都并不意味着它在文化上的自主或独立。

由于第三世界国家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努力常常是借助后者的所谓现代的方式、现代的语言与文化,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与富强的事业,常常是借助西方第一世界国家的思想与文化,从而无法摆脱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与制约。

(1)2、如何认识殖民主义的后果后殖民主义理论首先否定殖民时代的结束必然意味着殖民状况的解除或原殖民地国家*本文在观点与材料上比较多地参考与引用了里拉·甘地(Leela Gandhi)的《后殖民理论:一个批评性的导引》(Postcolonial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Allen & Unwin,1998),特此说明并致谢。

(1)、参见刘康、金衡山:《后殖民批评:从西方到中国》,《中外文化与文论》第四辑,1997年。

的真正独立自主。

如果说殖民时代的结束即标志着殖民地国家的完全独立与世界的真正平等,那么也就不可能出现后殖民理论了。

这涉及对于殖民后果的认识问题。

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殖民时代的结束给原殖民地国家所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

一方面,在二战以后的一段日子里,在纷纷独立的原殖民地国家中曾经洋溢着一种"再生"(aftermath)的欢欣。

有人把这个时刻看作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时刻,充满了自我创造的欢欣与独立的喜悦,一种神话般的狂欢感;但是另一方面,殖民的后果(aftermath一词兼有"后果"、"再生草"的意思)也充满失败的焦虑与恐惧,独立的期望同时也是一种沉重的历史重负。

人们既感受到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的急迫任务,但是这一历史任务由于后殖民性(即无法真正获得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独立)的严酷现实而显得异常艰难。

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可避免的历史延误与其创新的文化欲望之间出现了深刻的紧张与矛盾。

殖民主义之后,反殖民的与"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出现,常常伴随着忘记殖民过去的欲望。

这种遗忘意志(will-to-forget)采取了一系列历史的形式并被各种文化与历史的动力所驱动。

一般而言,后殖民的健忘(amnesia,或译"记忆缺失")是历史的自我创造或重新开始的欲望的一个表征,其目的是驱散自身所遭受的殖民统治的痛苦记忆;但是事实上历史不能通过一种简单的意志行为而得以自由选择。

许多新出现的后殖民民族国家的所谓"独立"是可疑的,而且在其摆脱殖民遗产或影响方面也是不成功的。

也就是说,仅仅是对殖民记忆的压抑本身决不等于从殖民统治的令人不快的现实中真正解放出来。

对于殖民之"后"的原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也体现在术语的使用与理解上。

有人在"后"(post)与"殖民主义"(colonialism)之间用’-’的符号来表示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具有本质意义的断裂与区别;也有人质疑殖民主义与它的再生物──后殖民主义之间的历时性的分离,其假设是:后殖民民族国家的独立并不意味着殖民主义的终结,因而不用分隔符’-’加以分割的"后殖民主义"一词(postcolonialism)更能表明殖民后果的持久性延续性以及反殖民斗争的艰巨性。

反殖民的革命家与知识分子A·曼米(Albert Memmi)指出,如果第三世界的再生修辞是天真地幻想随着旧殖民主义时代的结束,新世界的大厦以及新的主体就会神奇地出现,那么它基本上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东西,因为它低估了殖民的历史在后殖民的今天的顽强遗留。

他说:"现在我不认为压迫停止的那一天就是新人出现的那一天。

事实并不是如此。

在我们看到那个真正的新人以前,被殖民者还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Memmi,1968,P.88)依据他的理解,后殖民性是一种历史的状况,其标志是表面的或外在的独立国家机构与隐藏的或内在的不自由同时存在。

后殖民性是一种独立与依附相互缠绕、并存的中间过渡状态。

在独立后的原殖民地国家,殖民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与价值等级却常常被维持下来,这种知识与价值的等级强化了爱德华·赛义德(A·Said)所说的"可怕的从属性"(dreadful secondariness),装潢门面的民族独立不能掩盖由殖民占领所导致的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上的灾难性后果。

3、抵抗遗忘既然如此,抵抗遗忘意志就具有重要意义。

曼米与赛义德都认为:民族独立并没有导致殖民状况的终结。

这一论断似乎令人沮丧,但是它却有益于减轻由激进而天真的摆脱欧洲的愿望所必然带来的失望。

如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所言,"后"(post)这个前缀表达了一种从头重新开始的欲望,但是这种乐观的乌托邦主义却建立在对于自己历史的可怕健忘之上,它通过记忆的缺失来形构自己的美妙未来,它不过是一种"遗忘或压抑过去的方式"而已,一种可怕的健忘症;而历史与历史的后果并不因为人们的遗忘就不再存在或不再起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遗忘实际上"重复过去而不是超越它。

"(1)。

换言之,认为旧殖民时代的结束即意味着对殖民状况的超越的梦想,是一种非反思的态度,它最终只能是延续而不是真正结束殖民的过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价值就是重新唤起对于殖民历史的记忆。

换言之,作为对于"遗忘意志"的回应,后殖民主义可以被看作是对于健忘症的一种理论抵抗,它的理论任务是提醒人们警惕遗忘的可怕后果。

它是一种学术工程,致力于"故地重游"、重新唤起关于历史的记忆,深刻地反思殖民的文化后果。

这样的学术使命可以比作利奥塔所说的回忆的心理分析过程:促使病人通过自由地把不联贯的细节与过去的情景相联合而勘定当下的问题,允许他们去发现生活与行为中隐蔽的意义。

在应用这个程序的时候,后殖民理论就是一个历史的与心理分析的再发现的复杂工程。

它同时还有一个紧迫的政治使命,这就是坚持让后殖民性的主体(the subject of postcoloniality)带着自己存在状态中的裂痕与歧态而生活着,哪怕这样做很痛苦。

这种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后殖民的状况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

更有学者指出,如果后殖民性常常让人记忆起它的殖民压迫的起源,那么,它也应当在理论上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殖民权力的诱惑,思考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存在的既对立又妥协、互渗的复杂关系。

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还将一再回到这个问题。

如上所述,后殖民批评十分关注记忆问题。

在评论后殖民理论的先驱、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的核心人物法农(F·Fanon)的《黑皮肤,白面具》(Black Skin,White Masks)一书时,著名的后殖民批评家霍米·芭芭(Homi Bhabha)指出:记忆是殖民主义与文化身份问题之间的桥梁,"记忆(memory)决不是静态的内省或回溯行为,它是一个痛苦的组合(re-membering)或再次成为成员的过程,是把被肢解的过去(dismembered past)组合起来以便理解今天的创伤。

"(2)。

值得指出的是,memory一词有"记忆"的意思,也有"组合"、"再次成为成员"的意思。

芭芭的意思是,后殖民的主体要想抵制遗忘,就必须重新组合过去的经验,回到过去,再次成为过去那个被统治的、蒙受屈辱的成员。

作为深受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后殖民批评家,芭芭对于记忆的治疗力量的解释基于以下信念:记忆是意识存在的结构性基石。

虽然有些记忆是可以意识到的,但是另外一些则被封死在无意识中,并导致日常生活中一些似乎不可思议的征兆。

当分析者(在芭芭那里就是理论家)帮助后殖民的主体把受压抑的记忆释放出来时,这些征兆就能得以减轻;而分析的过程则受拉康的方法指导:理性主义的"我思故我在"的真理被改写为"我思于我所不在,我在于我所不思"(I think where I am not, therefore I am where I do not thin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